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1)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2.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增长的影响3. 中国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问题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1. 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及其定义(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城市化的影响2. 新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内容(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农业与农业区位一、农业资源1. 农业资源的概念2. 农业资源的分类及分布(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人力资源3. 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二、世界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区位1. 农业类型及其区位的基本概念2. 半自然经济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3. 商业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4. 工场化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5.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的变化三、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区及其特点1. 主要粮食生产区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区3. 世界主要牧业生产区4. 综合农业生产区5. 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特点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位一、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 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工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工业发展的地理差异1. 世界工业的发展地域特点2.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 世界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变三、现代工业区位1. 工业核心区与卫星城市2. 工业集中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3. 现代工业园区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贸易与交通一、贸易的地位及特点1. 贸易的概念及其地位2. 世界贸易的区域结构3. 贸易流动的地理特点二、国际贸易的格局1. 主要贸易国家及其贸易特点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3. 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及其特点三、国际运输通道及其发展1.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地理位置2.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发展现状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人类活动的种类及其特点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及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以上就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必修三必备知识点第一章

7.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发展(1)农业生产方式:在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了季风水田农业。(2)农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3)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4)农业结构:水产业发达
地理必修3-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确定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由五大要素组成:大气、水、土壤、生物、地形或地貌。
5.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地处亚热带,长江入海口。(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3)水:河网密度大,河湖众多。(4)土壤:水稻土,肥力高。(5)生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矿产资源:贫乏。
10.松嫩平原的工商业发展:利用当地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11.开发早期,长江三角洲由于水系稠密,阻隔交通,土壤黏重,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迟缓。农业社会,稠密的水系使水运发达,土壤经过改良成为水稻土,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粮食、桑蚕、棉花基地。现在,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破碎、耕地面积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等原因,长江三角洲的粮仓地位下降了。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必修一和必修二相结合,涵盖了地理学的基础、地理体系和地理环境系统。
必修三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全球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本文就高中地理必修三的重要知识点作一些总结和分析。
一、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四个方面。
大气是地球表层的气体层,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水是地球表层的可蓄水体,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土壤是地球表层的呈层状结构的地层,作为植物生长的极其重要的载体,其中的微生物也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是自然界的生命体系,包括各类植物和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自然地理环境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存在的、由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生态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包括臭氧层、气候、水循环、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五个要素。
臭氧层是防止紫外线侵蚀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气候是指地球上长期形成的温度、气压和时常性的气候现象;水循环是指水从海洋、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重新流回自然,起到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陆地环境是大地表面的要素和过程,包括大陆和岛屿等自然环境;海洋环境是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洋地理环境。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等行为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活动通过大规模的耕种、化肥、农药等方式导致废水、废气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直接影响了旱灾、水灾等天气现象。
工业活动中的生产过程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影响地球环境;交通活动中的机动车辆会产生废气,污染空气;城市化不但使大量农田和森林消失,也带来了垃圾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
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高二地理复习知识点必修三

高二地理复习知识点必修三1.高二地理复习知识点必修三篇一1.大气受热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
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2.高二地理复习知识点必修三篇二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3.高二地理复习知识点必修三篇三气候的降水类型: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_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4.高二地理复习知识点必修三篇四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大家总结记忆,小编这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学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三是关于自然地理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和形状:地球包含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次,地球的形状不完全是球体,而是类似于椭球体。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变化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
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尺度和地理坐标: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周长约为40075千米。
地理坐标是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4.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圈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气体组成的,它有不同的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等。
5. 水圈的特点和循环:水圈是地球上水分存在的圈层,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大气等。
水圈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
6. 内陆河流水系:内陆河流是指流经陆地的河流,包括干流和支流。
内陆河流水系主要包括珠江-西江-北江、长江-黄河、亚马逊河等。
7. 湖泊:湖泊是地表中不流动的淡水或咸水集水地,常见的湖泊类型有咸水湖、淡水湖和碱性湖泊。
著名的湖泊有死海、世界第一大湖-美国五大湖等。
8. 冰川和冰川地貌:冰川是积雪逐渐堆积压实而形成的庞大冰体。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两大类型,包括冰川沟、侵蚀湖、石阵等。
9.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的技术,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10.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某一区域或整个国家的居民数量。
城市是人口聚集、相对稠密的居住区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学好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的特点和现象,有助于培养和增强我们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以下是对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变1. 地球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始地质构造和地壳演化。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三个结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论和火山地球的外部构造。
4. 地球演化的地貌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
二、大气环境与水环境1. 大气圈与大气层的结构:包括由地壳、外围域、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和风的形成等。
2. 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包括气候要素、天气的形成、气象预报等。
3.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管理等。
4. 水体污染与防治:包括水体污染的种类、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和水质净化等。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定义、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模式等。
3. 城市环境问题与管理:包括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管理与治理、乡村振兴与城市副中心等。
四、农业与工业1. 农业地理:包括农业类型、农业生产布局、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等。
2. 工业地理:包括工业分类、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布局和工业化的影响等。
3. 农业与工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农业工业化、绿色工业等。
五、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1. 基础产业的发展与特点: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工等。
2.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3. 创新与协同发展:包括信息技术与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等。
总结起来,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的含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它具有层次性、差异性和整体性。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总体影响包括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例如,矿产资源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区域的工业发展。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经纬度: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经线和纬线的形状和长度:经线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相等;纬线是互相平行的圆,从赤道往两极逐渐缩短。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地图上的方向: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区域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
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纬度高,具有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从180天到80天不等,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
因此,需要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以上只是高中必修三地理的部分知识点,具体的学习内容和
深度还需要参考教材和教学大纲。
同时,地理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多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以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注记3. 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图例)- 地图的解读技巧(等高线、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2.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特点与分布-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分布的地理规律-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老龄化、迁移)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布局的因素分析-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3. 工业地理与经济活动- 工业的分类与布局原则-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特点- 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与优化-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GIS在地理信息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应用领域- GPS在地理信息采集中的作用五、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标与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2. 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国内政策3.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经济-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现状-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实践以上是对必修三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环流与气候带1.热带气候带: 位于赤道附近, 气温高, 年降水量大, 日照时间长, 常见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生态类型。
2.温带气候带: 位于中纬度地区, 气温适中, 四季分明, 降水分布均匀, 常见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生态类型。
3.寒带气候带: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降水稀少,长期冰雪覆盖的寒带针叶林和苔原是典型的气候特征。
二、海洋环流与气候1.陆地性气候: 位于内陆地区, 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降水量少, 较大的气温变化范围。
2.洋流:是海洋中的密度差异引起的水流运动,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如北大西洋暖流和秘鲁寒流。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地壳: 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 有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
大陆壳相对厚度大, 平均约30-70千米;海洋壳相对较薄, 平均约5-10千米。
2.原核幔: 地壳下面的岩石层, 厚度约2900千米, 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3.地核:地壳和幔之间的层次,由金属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铁镍合金的液态态,内核则是固态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1.构造板块: 地球表面上被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板块, 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洋板块。
2.板块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主要有边界型、热点型和转换型。
3.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之一,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带、断层带和地震带。
五、火山活动与火山地貌1.火山喷发: 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形成火山, 喷发过程中释放出的岩浆、火山灰、烟尘等物质称为火山喷发产物。
2.火山地貌:包括火山坡地、玄武岩台地、火山口湖等,具有多样的地貌特征,是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
六、河流与地貌发育1.河流侵蚀: 河流通过物理侵蚀、化学侵蚀和生物侵蚀等方式, 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和破坏。
2.河流运动: 包括流速、流量和承载力等指标, 与河流的形成、发展和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位置与形状: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西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纬度是指从南北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
4.太阳高度角与地方时:地方时是根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确定的时间。
5.地球的地貌与地层: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河湖海等,地层是地壳由上至下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其表面的气体层。
2.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等组成。
3.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大气环流:大气层的温度分布表现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环流指的是大气层内不同原因引起的气流运动。
4.大气中的水汽与降水:水汽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5.地球的温度变化与气候带:地球的温度变化表现为赤道附近较高,两极附近较低,气候带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差异划分。
6.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运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供水和排水,管理水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技术。
第四章: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1.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景观:景观是指在观察区内所能见到的自然和人工的一切景物的总体。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重力:了解地球的近似形状,理解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掌握地球重力的基本知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等)的阅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现象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包括时区划分、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等。
2. 地球的重力与磁场:了解地球重力和磁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重力异常、磁暴等。
3. 大气层与气象要素:了解大气层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等)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4. 水圈与水循环:了解水圈的组成和特点,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民族: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增长和迁移的基本规律,掌握主要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2. 经济活动与产业结构: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历程,掌握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3. 城市与城市化: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文化与旅游: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
四、区域地理研究1. 世界主要地区地理: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2. 中国地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如何进行区域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全球环境问题: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2. 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3.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实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情况和成功案例。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汇总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_-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7.亚马孙雨林开发: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_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2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4【四大地区的差异】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_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④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_图)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5【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认识大洲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高频考点)(1)A山脉, B河, C山脉, D海峡, E运河, F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 B 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
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因此乳畜业发达。
在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畜牧业也有一定地位,属于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农业)。
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四、拓展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都属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应和德国鲁尔区的解决方法相类似,如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①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③提高科技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④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⑤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⑥改善交通。
⑦发展教育等。
第三节认识国家一、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a)美国领土由北美洲中部的“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三部分构成。
“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陆地上,北部与加拿大,南部与墨西哥相邻。
首都华盛顿。
二、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b)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②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农业带分布区位因素乳畜带东北部五大湖沿岸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玉米带中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小麦带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棉花带南部土壤肥沃,光热充足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4)解决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四、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田纳西河)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冬春季节(思考原因)。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1)含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3)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4)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治理措施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退化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性锐减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 --- 资源浪费 , 生态破坏 , 环境恶化 --- 恶性循环高水平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民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产总值少推进值高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产业结构重,以资源型工业和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高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稀疏快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心城市于区域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加速发展状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1)四大地区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3 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台,香港,澳门)东北中部西部3 个省区(黑、吉、辽)6 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12 个省区(内蒙古、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重庆)。
2)差异地形中、西部海拔较高,地形复杂东部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气候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进程相对滞后,产值较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进程较快,产值较高城市化水平低,综合实力低,城市密度水平高,综合实力高,城市密度大小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主;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渡性特征。
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水平较低较高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对外开放程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度较低,外资吸收能力较弱较高,外资吸收能力较强发展基础发展基础薄弱, 20 世纪 30 年代后历史社会经济基础较好, 19 世纪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40 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发展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显加快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交通运输状况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地理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便利态民族心理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国际化程度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经济比较封闭技术联系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铁矿等资源丰富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重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善生态环境染农业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工业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西部大开发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 10+3,西部地带的 10 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