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外行功要诀

合集下载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太极行功歌.

太极行功歌.

太极行功歌一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二春嘘明目木滋肝,夏至呵心火自闭。

秋哂定知金肺润,冬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食。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命丹。

三肝若虚时目睁睛,肺知哂气手双擎。

心呵顶上连叉手,吹肾还知抱膝平。

脾症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莫生惊。

仙人嘻字真玄秘,日日行功体渐宁。

四肝本青龙旺在春,病来还觉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泪,嘘法行功效若神。

肺生咳嗽作痰诞,胃膈烦焦喉舌干。

却病急行哂字诀,上焦火降肺安然。

心神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灵更莫过。

喉病口疮并热痛,行之渐觉体安和。

肾为水府是生门,保命藏精养蒂根。

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精气返昆仑。

脾家属土太仓名,饮食成痰湿热生。

泻痢脾鸣兼吐水,调和四季得和平。

三焦火症报君知,静坐蒲团须用嘻。

此法通玄传上古,清凉三部是良医。

现将此功法介绍如下: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而舌舐上腭,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每变换一个字都以预备式起。

每次练功时预备式可以多站一会,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

呼吸法:自然顺腹式呼吸。

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二阴)。

收小腹,缩肾(环跳穴处肌肉内缩),体重后稳至脚跟,脚趾轻微点地;呼气时,两唇轻合,舌舐上腭,全身放松,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

此为“踵息法”。

六个字都用此法呼吸。

调息:它的作用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实行阴阳转换。

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这时采用自然呼吸。

具体作法是两臂从侧前方徐徐抬起,手心向下,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转腕使手心翻向上,同时旋臂屈肘使指尖向上再向内划弧,两手心转向下,两手指相对应。

太极拳心法口诀大全

太极拳心法口诀大全

太极拳心法口诀大全
太极拳是一种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太极拳心法口诀大全,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太极采气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

太极阴阳功法

太极阴阳功法

太极阴阳功法要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静中寓动。

一、凤鸣朝阳。

乾。

右腿前移,双手向上伸展迎向太阳,左腿前移,双手向上伸展迎向太阳,各9下共18次。

二、寿比南山。

坎。

双手向上借天河之水冲刷全身至丹田收气,共9下。

三、翻山越岭。

艮。

左右手自双肋伸出,先右后左,各9下共18下。

四、青龙探爪。

震。

先伸右手如青龙探爪,左腿提起;换左手如龙爪探出,右腿提起,左右各9共18下。

五、鹏城万里。

巽。

双手伸向天空如大鹏展翅,先右后左,各9共18下。

六、雀飞蝶舞。

离。

伸展手臂前后一条线,先右后左,前后旋转,各9下共18下。

七、泥土芳香。

坤。

双手自胸前合抱如球,弯腰手臂下移直插如泥土挽回清香芳土自丹田合围,共9下。

八、碧波荡漾。

兑。

双臂下移先右后左如碧波荡舟,左右各9下共18下。

收式:双手搓热抚面、梳头,拍打头部、后脑、胸部、下腹、大腿、小腿、后背全身。

太极阴阳动功:要诀:动中寓静,刚柔并济。

一、三羊开泰。

乾。

空拳内握双臂左右平伸二、翻江倒海。

坎。

双手伸天自上而下落地,先右后左,右用右腿支撑臀部起身,左用左腿支撑臀部起身。

三、力分双山。

艮。

蹲马步左右平伸双臂分掌。

四、神龙摆尾。

震。

双臂下伸左右摇摆至后尾。

五、斗转星移。

巽。

双手抱头左右扭腰下弯压头。

六、老君炼丹。

离。

双手叉腰左右转腰。

七、天地无极。

坤。

双手伸天缓缓降下手掌平伸压地中间后左右各三下。

八、碧木拈花。

兑。

蹲马步,拇食中三指捏花如孔雀状伸直手臂左右翻转手腕各三下。

九、混元一炁[同气]。

双手伸向天际无极回合至心门,再次伸展连续三次。

十、固本培元。

双手搓热交叉按抚丹田左右旋转各三次,后再次搓热,按抚双腰上下搓动。

收式:双手搓热抚面、梳头,拍打头部、后脑、胸部、下腹、大腿、小腿、后背全身。

备注:动作每式三次。

最全的《太极拳》口诀

最全的《太极拳》口诀

最全的《太极拳》口诀一、起势口诀起势开合顶撑衡,左右分开独立行。

肩尽肩,胯尽胯,脊骨竖直高挺拔。

二、云手口诀交叉如镜兜起衣,身前共渡顺时移。

上手提,下手压,周身绕圈勿迟疑。

三、单鞭口诀首尾整合意在连,护肩贴耳步前踢。

手高下保,虚实相切,双手分出步子稳。

四、白鹤亮翅口诀合身退步往后施,单足懸空异步起。

肩开肩合,腰拧腰顺,轻松舒展一鹤姿。

五、摘星口诀上劲配合身翻转,劲到手到久久存。

左右开合,虚实切换,动静结合运劲短。

六、单腿蹬球口诀腿抬腕放跟部撑,劲从腹部脚抬发。

门当户对腿翘起,脚跟落地大势稳。

七、金鸡独立口诀肘抵腰肋两点顶,金鸡独立身轻盈。

左压右扶,平衡进退,身体挺直不前倾。

八、提莲口诀劲由掌心发蓄势紧,松开提起装境界。

阳手活腕动腰稳,气贯顶后注意反。

九、白鹤亮翅反手沉式口诀撑体拨开手推掌,步前旁出回手挡。

白鹤亮翅虚实换,转身回顾丹田放。

十、十字手口诀一手往上一手低,十字手法力量齐。

左闪右挡,灵敏勿慢,守中以静养生机。

十一、伏虎式口诀呼气腰腹尽量收,双手实肘收上顶。

呼气下蹲臀部后倾,放松身体跟地生。

十二、揽雀尾口诀上抬右腕下沉腰,揽雀尾下劲转。

右迅左抢,太极变幻,守中行气顺畅流。

十三、斜飞式口诀重心右移左腿顾,斜飞式劲力发。

斜形挨腰,斜退斜顶,虚实转换力图圆。

十四、蹬脚式口诀两手提起劲活腰,脚尖蹬起铲地虚。

双肩前握,劲透座椅,肩腿股腰齐用力。

十五、肘底看月口诀空松沉肘发劲力,日月无光肘底看。

稳定如山,前后收换,内外转换力到定。

十六、抱虎归山口诀虎口系定袖左环,腕低虚肩体倾斜。

腿蓄有力收顶身,左右回卷均匀呈。

十七、进步搬拦捶口诀提腕上劲发里劈,直拦捶入身劲发。

起手往前进力劲,气势宏伟拦搬拿。

十八、手倒式口诀手未放下意继延,手倒式法乃一般。

手低手高,往上弓身,收胸倒滑意意宽。

十九、素问式口诀腿拧腰两眼左顾,腿起眼中窄路走。

腿出臂入,迅猛连发,齐整劲力顶 :x二十、摆莲口诀两腿并摆松肩颈,双手摆莲化劲顶。

太极十三字诀练习要领

太极十三字诀练习要领

太极十三字诀练习要领
1.重心稳定:身体要保持平衡稳定的同时,重心要始终沉于丹田,即
脐下三寸处。

2.气贯全身:气要贯通全身,不断流动,注入到每一个动作中。

3.轻灵起落:动作要轻盈、流畅,起落有节奏感,不要有突兀感。

4.身体沉稳:动作中的转移和转向都要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不要有晃动。

5.力量圆滑:每个动作要以圆滑的力量推动,不要用生硬的力量。

6.内外合一:内功和外形要合二为一,通过内力的发挥去调整外形动作。

7.心意相应:动作要与心意相应,意念集中在动作中,以意导力。

8.感知身体:要时刻感知身体的变化,注意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

9.注意呼吸:练习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通过呼吸调整内力的运行。

10.保持肌肉松弛: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肌肉的松弛状态,不要用力过度。

11.慢慢深入:练习要慢慢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不要急于求成。

12.反复练习:太极拳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演练才能熟练掌握。

13.保持耐心:练习太极拳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要急于求成,要持之
以恒。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太极推手之---十三字行功诀(注解)

太极推手之---十三字行功诀(注解)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来势凶猛挒手用”是讲挒的手法,如果对方进击之势凶猛,我就急用一手找对方的腕,一手找对方的肘,要是得手,就急用力向侧后方猛带之。“肘靠随时任意行”就是说如果我使用挒法把对方身子捋带过来,可是对方趁着我的捋带力量用肩部向我撞靠而来,我就急用采住对方肘部的手顺对方靠击之势,用屈肘的着法向外横击,并且转侧身体来增加横肘的力量,叫对方被肘靠跌出。
履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在太极拳中,履和挤归为一法,因为有履必有挤,如将对方的掤式履开,即可以趋势使用挤法进攻。肘靠是说明用肘肩胯来靠击对方时,必须进攻在对方的足跟之前,如在对方的左侧,就进右脚;如果在对方的右侧,就进左脚。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此可说明和对方攻守之间,对于进退要相机运用,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必须进退有法。怎样才是进呢?进是进身、进步、进手,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对方所制的方式;退是闪展腾、挪,要看对方的来势灵活转变,是取守的方式,走(主)要做到展转变化。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太极推手之---十三字行功诀(注解)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的姿势要两臂圆撑,高与肩平,作一圆形:分单掤和双掤, 单掤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半圆状,手指与肩头平;双掤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好象放有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高则高,随低则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弹力。(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劲)这样的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抖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即守。这种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 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俗说:劲在不发动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分行外功诀

分行外功诀

分行外功诀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02期一、心功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

二、身功盘足坐时,宜以一足跟抵住肾囊根下,令精气无漏。

垂足平坐,膝不可低,肾子不可着在所坐处。

凡言平坐、高坐,皆坐于榻与椅上。

凡行功毕起身,宜缓缓舒放手足,不可急起。

凡坐,宜平直其身,竖起脊梁,不可东倚西靠。

三、首功两手掩两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作响声,谓之鸣天鼓。

治风池邪气。

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转。

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

去肩痛、目昏。

争力者,手着力要向前,项着力要向后。

四、面功用两手掌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处揩之,皆要周到。

再以口中津唾于手掌,擦热,揩面上多次。

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

能令皱斑不生,容颜光泽。

五、耳功耳宜按抑,左右多数。

谓以两手按两耳叶,一上一下摩擦之。

所谓营治城郭,使人听彻。

平坐,伸一足,屈一足,横伸两手,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顾,各七次。

除耳鸣。

六、目功每睡醒且勿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

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

用两大指背曲骨重按两眉旁小穴,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摩两目颧上,及旋转耳,行三十遍;又以手逆乘额,从两眉中间始,以入脑后发际中,二十七遍,仍须咽津无数。

治耳目,能清明。

用手按目之近鼻两(即眼角),闭气按之,气通即止。

常行之,能洞观。

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

除胸臆风邪。

七、口功凡行功时必闭口。

口中焦干,口苦舌涩,咽下无津,或吞唾喉痛,不能进食,乃热也,宜大张口,呵气十数次,鸣天鼓九次,以舌搅口内,咽津,复呵,复咽,候口中清水生,即热退脏凉。

又或口中津液冷淡无味,心中汪汪,乃冷也,宜吹气温之,候口有味,即冷退脏暖。

每早,口中微微呵出浊气,随以鼻吸清气咽之。

凡睡时,宜闭口,使真元不出,邪气不入。

八、舌功舌抵上腭,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有声在喉。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歌一百多个字,言简意赅,寓含深意。如果不按照此歌的要求去练习,联系多年功夫,却一无所获,岂不惜哉!细看武术界超过百岁的能有几人?细看修丹之士谁能达到了然、了空的水平?更不用说柳华阳、吕洞宾、张三丰祖师了。他们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
二、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一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总想找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但许多太极拳书中根本就没有,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特找到老板的旧书,把这些练太极拳必懂的歌诀奉上,以助有缘人。
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太极内外行功十大要诀!劲由内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

太极内外行功十大要诀!劲由内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

太极内外行功十大要诀!劲由内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

一、心静用意(一)以意行气陈鑫所着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运动气机图,说明心如将军发令,意为传令,气为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正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因之谓以意行气,所以练太极拳要用意,行气,不能用力。

每一动作,先要意动,然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所以说︰太极拳的锻鍊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

我们日常用语所说的心,如说心里想要怎样怎样,做事要用心等等,这个「心」字可以说指的就是「脑」,有时把「心意」连称为一词,因之以意行气,也可以说以心行气。

所以太极拳的用意,可以解释为脑的想像作用。

「心」古称主思虑,也就是脑的代称,「意」字可解释为「意识」,即精神现象,所有如知觉、记忆、想像,都是「意识」,与「心」字同义,所以「用意」就是用脑来想像。

因之太极拳的用意,如果说意欲行气,就要作行气的想像,久而久之,这个想像力就能支配生理作用,真的有气在行,这就是以意行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不太容易,先要心静,心静则意专而诚,才能见功。

因此练太极拳的天天盘架子,天天想像气随着动作的屈伸向外内收,经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由脑脊髓神经的发出冲动作用到达肌肉,使之放松与收缩。

这样日日锻鍊,先由用心注意而成自然,渐渐练架子每一动作,祇要意念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产生气的活动,这就是做到了意到气到。

陈鑫说︰「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又说︰「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太极拳大师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详解

太极拳大师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详解

太极拳大师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详解展开全文一九九五年元月十七日.印诚大师王培生把练功要诀口传诸弟子。

诀曰:精足气壮神莫测,上领下随中关提。

内外三合来参助.三田合一身安宜。

这首歌诀,言简意赅,凝集了王先生六十多年的练功经验。

为全面正确地理解这首练功歌诀,本人不揣浅陋,以追随先师多年的耳闻,对这首歌诀试析如下:第一句“精足气壮神莫测”。

是修炼的总纲,既是修炼者追求的目标,又是检验练功成败的尺度。

传统武术修炼的目标是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这精、气、神是人的生命的主要表现形态。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肾,后天之精源于脾,二者均藏于肾.总称为精。

精不断化为气(炁),流遍全身,从而人体充满活力,气又转化为神,灵知不昧。

精足则气壮,气壮则神旺,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意识清楚、思维敏捷。

精、气、神三者相互转化,“气”是“精”与“神”的枢纽。

武谚云:“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即源于此。

前辈武师总结经验指出,练功要臻于化境,必须经过“炼精化气一炼气化神一炼神还虚”几步功夫,从而达到精力充沛无疾病,气遍全身似水流,精满气壮而神足。

古人把这个内在的东西称之为炁,静之为性,动之为意,妙用则为神。

练功达到“炼神还虚”的地步。

就会形神具杳、与道合真。

“炼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不可测”。

(刘奇兰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武谚抓住了修炼最关键的问题--内功修炼。

要诀的第一句是检验练功者真练还是假练、操练的方法对头还是不对头、取得的成果是大是小,只要用“精、气、神”的标准对照,便一目了然。

吾辈后学当细心体悟。

第二句“上领下随中关提”。

是讲如何保持练功的正确身法,从而有利于开通任、督、冲三脉,有益身体健康和技击之道。

中华传统气功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有手足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三百五十多个穴位。

人体前面正中线上有上、中、下三丹田,后背上、中、下三关口.从头顶百会穴到躯干底的阴穴冲脉居其中,前有任脉连三田,后有督脉连三关。

张三丰《太极行功歌》--六字诀

张三丰《太极行功歌》--六字诀

张三丰《太极行功歌》--六字诀
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安虚子注释: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指以上诸句所表达的姿势心态,即盘坐澄心,身体通透),行功主呼吸(在前面基础上开始练呼吸)。

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配合呼吸念这六个字)。

六字意如何?治脏(五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双手上举托天)。

心呵顶上叉(双手在头顶上交叉),肾吹抱膝骨(双手抱膝)。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安虚子说:呵嘘呼哂吹嘻,这六个字念时不出声。

学者宜先出声念,继而只做口型不出声地念。

这是治理五脏的不二法诀,因此你可体察一下行功时五脏的变化。

太极行功歌[整理版]

太极行功歌[整理版]

太极行功歌[整理版]太极行功歌一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二春嘘明目木滋肝,夏至呵心火自闭。

秋哂定知金肺润,冬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食。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命丹。

三肝若虚时目睁睛,肺知哂气手双擎。

心呵顶上连叉手,吹肾还知抱膝平。

脾症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莫生惊。

仙人嘻字真玄秘,日日行功体渐宁。

四肝本青龙旺在春,病来还觉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泪,嘘法行功效若神。

肺生咳嗽作痰诞,胃膈烦焦喉舌干。

却病急行哂字诀,上焦火降肺安然。

心神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灵更莫过。

喉病口疮并热痛,行之渐觉体安和。

肾为水府是生门,保命藏精养蒂根。

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精气返昆仑。

脾家属土太仓名,饮食成痰湿热生。

泻痢脾鸣兼吐水,调和四季得和平。

三焦火症报君知,静坐蒲团须用嘻。

此法通玄传上古,清凉三部是良医。

现将此功法介绍如下: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而舌舐上腭,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每变换一个字都以预备式起。

每次练功时预备式可以多站一会,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

呼吸法:自然顺腹式呼吸。

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二阴)。

收小腹,缩肾(环跳穴处肌肉内缩),体重后稳至脚跟,脚趾轻微点地;呼气时,两唇轻合,舌舐上腭,全身放松,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

此为“踵息法”。

六个字都用此法呼吸。

调息:它的作用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实行阴阳转换。

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这时采用自然呼吸。

具体作法是两臂从侧前方徐徐抬起,手心向下,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转腕使手心翻向上,同时旋臂屈肘使指尖向上再向内划弧,两手心转向下,两手指相对应。

太极功----林南琛

太极功----林南琛

太极功----林南琛老中医林南琛先生生于1900年,1983年在老大夫83岁高龄时将自己五十多年练太极功保健的经验结晶整理修订出来,论说精辟,简要易行,以期利益大众。

今从《气功精选续编》将基本养生保健功法整理出来(省略配套练习部分,因其涉及太极拳,避免复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

一、行功前准备:请大小便,吐浊痰,松开领头纽扣,适当调节腰带宽紧(腹肌紧张者宜略宽,弛张者宜略紧)。

二、预备姿势——太极式(见图)口诀:两足分立先收心,双手阴阳奠一身。

1、两足分开直立,宽与肩齐。

2、张目缄口,静心松身。

3、双手阴阳掌上下相印(即两掌相合),五指平伸出掌外,两拇指靠拢两食指,两手中指落在两腕内关穴(距腕横纹约两寸正中处)上。

4、双掌端正在胸前,距膻中穴(位于两乳正中)约两寸。

说明: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在理论上代表很多相对的东西,认为阴阳平衡失调了就是疾病。

这里双掌上下相合,下为阴,上为阳,成阴阳掌,取太极式,端正在胸前,首先成为体态健康的象征。

三、肩息口诀:心平气和肩息始,双掌阴阳左右圈。

1、由上面的准备姿势继续,左手侧上举,手心向下,同时右手侧下举,手心向上,两手心斜相对如抱球状。

2、两手同时交叉画圆圈,手高不过头,低不过膻中穴,反复进行。

这就叫做太极圈,左右交叉划一次圆是一回合,一次可做50至100回合。

3、太极圈就是两手划圆,也像两掌心夹有一球,揉来揉去。

4、所谓肩息,也可以叫做膈息,就是通过肩臼转动,促进内部膈肌运动。

古人所说“气由两肩(臼)收入脊骨,贯于腰间(命门,与肚脐相对,背后第二腰椎下。

)”,就是指肩息而言的。

***古人所谓下丹田、后丹田、命门等,实际上所指似为腹腔;所谓膻中、中丹田等,则似为胸腔,还把胸腔、腹腔比作风箱(“橐籥”),认为用肩臼转动就能使风箱充气(“抽添“)。

所以肩息练得好,可以带动肩胛骨,内部膈肌与肋间肌运动便都被激化起来,使胸腔、腹腔阴压增高,从而推动四肢不由自主地动作起来,引起手舞足蹈现象。

太极要则细解之内外相引

太极要则细解之内外相引

太极要则细解之内外相引(一)以外引内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外面是肢体的屈伸,内里是以意以行气;是以外动来引内,又以内动来引外,内外相互引发的,以达内外合一。

陈鑫说︰「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

」余师陈发科生先生亦常言︰「内不动,外不发。

」太极拳的锻炼方法是每一动作,先要意动,再是气动,然后形动。

这是练拳已经有相当功力,意、气、形三者已经练成一体;每一动作,必有此三步而分先后而已。

初学时对于用意行气,一片茫然,仅能手足照样比划运转,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渐渐正确;姿势正确后,操练既熟,应当注意开合,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开的动作形于手足为顺缠,合是逆缠;手足的缠丝,引发内劲。

开的顺缠,内劲由丹田达于四梢;合的逆缠,内劲由四梢回归于丹田。

外形之开合与缠丝顺逆既明,进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气之形于外者,开者为呼,合者为吸,内则为横膈膜之升降;再进而注意虚实,虚实是意之显于外者,内则为内劲运行之轻与沉。

此形于外的开合、呼吸、虚实,是引内之缠劲达于四梢与回归丹田,横膈膜之升与降,及内劲之轻与沉;同时此外与内互为因果,相互为用,以至内外合一。

(二)由内及外打拳练架,熟练既久,动作轻缓,缓能生柔,柔至极,刚自生。

刚为实,柔为虚;实为开,虚为合;开为呼,合为吸;均是显于外者。

蕴于内者是虚为内劲之轻,实为内劲之沉,是为用意;吸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气聚于丹田;呼为膈膜降,部份气由鼻出,部份气沉入丹田(脐下中极穴),部份气流行于中丹田(脐部神阙穴),小腹自然外鼓,是为行气;开为内劲出自丹田运于四梢,合为由四梢回归入于丹田,是为练形。

以意行气,带动外形,同时外以引内。

外之虚实、呼吸、开合,相互与内之轻沉、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内,由内及外,内外兼练,总归以意,内外合一,表里一致。

心静则意专,气敛则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静气敛。

用意要心静意真,行气要呼吸养气,练形要运动肢体,学者能够做好静和动的姿势要求,并且做好内和外的动作要求,那就能把握着太极拳的锻炼方法,但必须依照一定的步骤渐进,始能逐步有功,以至于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内外行功要诀最新太极内外行功要诀转贴发布时间:2009-09-11 11:03一、心静用意(一)以意行气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运动气机图,说明心如将军发令,意为传令,气为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於手,浊气下降行於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正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因之谓以意行气,所以练太极拳要用意,行气,不能用力。

每一动作,先要意动,然後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所以说:太极拳的锻链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

我们日常用语所说的心,如说心里想要怎样怎样,做事要用心等等,这个「心」字可以说指的就是「脑」,有时把「心意」连称为一词,因之以意行气,也可以说以心行气。

所以太极拳的用意,可以解释为脑的想像作用。

「心」古称主思虑,也就是脑的代称,「意」字可解释为「意识」,即精神现象,所有如知觉、记忆、想像,都是「意识」,与「心」字同义,所以「用意」就是用脑来想像。

因之太极拳的用意,如果说意欲行气,就要作行气的想像,久而久之,这个想像力就能支配生理作用,真的有气在行,这就是以意行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不太容易,先要心静,心静则意专而诚,才能见功。

因此练太极拳的天天盘架子,天天想像气随著动作的屈伸向外内收,经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由脑脊髓神经的发出冲动作用到达肌肉,使之放松与收缩。

这样日日锻链,先由用心注意而成自然,渐渐练架子每一动作,只要意念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产生气的活动,这就是做到了意到气到。

陈鑫说:「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又说:「打拳上场後,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於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於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後可以学拳。

」这是陈鑫从太极拳方面来解释「无极」和「太极」,也就是说明心静用意。

练太极拳时,在未动之前,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意存丹田,摒除杂念,耳如不闻,视而不见,是处於一种无思无虑的状态,然後觉得全身都安排妥了,俗语所说的都「落位」了,同时自己觉得已经心平气和了,然後可以开始动作。

既动之後,要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引导每一动作;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时要上下相随与内外合一,都是用意来指导完成的。

初学拳时,由於要边想边做,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相当时间的练习,等到动作熟练以後,思想就能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达到心静用意地步,不论在健身和技击方面,才能得到效果,所以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在太极拳锻链过程中,始终要遵守的。

(二)以气运身心静用意是练太极拳的首要原则,上面已经把如何叫作「意」,和用意的方法说明了。

如果能够用意,就能行气,再进一步讲以气运身,先要说明的,「气」是什么?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的「气」,不是我们平常那种肺呼吸的空气的「气」,是一种内气,是在人身经络中通行的气,中医称作「元气」或「正气」,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一种先天气。

这种「气」陈鑫称作「中气」,他解释为人所秉受於天,本来之元气,称之谓「太和元气」,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气」,是一种不刚不柔,至当却好的「正气」。

陈鑫又说:「气之在体,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气一发,能先听命者,肾中之志;心机一动,志则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往焉。

」此即说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的道理。

练习拳架时,如意欲将手向前按时,就先要有向前按的想像,如要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像。

这样认真地天天心静用意练习,功夫日久就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有著相当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始觉得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渐渐手臂也觉得软绵膨胀,有时有麻酸的感觉,指尖有时有针刺的样子,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所谓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

再下功夫,手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内往外透发,背脊和臂腿中似有气流在流转,这就是到了所谓「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的境界。

也就是做到了「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亦就能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了。

劲是从锻链中得来的,是无力的力;人的本能用力的力,是无须锻链的,但是力是呆拙的;锻链出来的劲是灵活的,力是僵硬的,劲是有弹性的;力是像铁棒,劲是像钢链,这是大概的比喻。

劲是从功夫中产生,不是勉强可以获得;因为功夫的深浅是无限量的,所以劲的究竟也就很难说了,因此上面所说的一些感觉,不过说明练太极拳已经走上了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正途,进入了心静用意的大门,功夫的深浅,尚在自己的练习。

二、身法中正(一)虚领顶劲身法中正是指打拳动作时,身躯要中正不偏。

陈鑫说:「身必以端正为本」,「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推倒。

」身法中正的标准和方法,是以头顶百会穴与月当内会阴穴要始终保持著垂直线,即所谓:「上下一条线」,使身法在任何变换状况下,始终保持中正,那就重心稳当而能支撑八面,经得起敌力的打击而立於不败之地。

要做好身法中正,保持上下一条线,要注意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

虚领顶劲照字面上讲是:虚虚领起头顶的劲,也叫做「提顶」,与「吊月当」相提对称的。

百会与会阴的上下一条线是身法中正的标准,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用劲的方法,是要轻轻虚虚地往上领起。

所谓「顶劲」是前面所说的「中气」,即以意行气的气,向上行于头之谓,这一股气要用意来领到头顶,不领则气塌,但是也不能领得太过,太过了全身之气都在上面,足底不能稳当,而且顶部失之於硬,转动不灵,显露笨象;因之要虚领,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只要以意有一些些领住即可。

领其全体之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头容正则全身端正矣。

(二)尾闾正中尾闾在人体的部位上,原来是中正的,如果在打拳动作中身法不能保持中正,前俯、後仰、左歪、右斜,那尾闾部位就呈显不能正中,身体就要失去重心垂直平衡了。

因此尾闾正中成了保持身法中正的标志,它的作用好像一条船在航行中的舵,保持平衡与转动方向都是靠舵的运用。

打拳时尾闾作为动作定向的舵手,并且尾闾负担著人体的上体重量,有著稳定重心的作用。

尾闾正中在练习拳架时的练法诀窍,就是要将尾闾脊骨根向前托起小腹部(也就是丹田),脊骨根并且要向前对准脸部中间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便须直对何处,等於对动向起著舵手的作用。

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闾正中,那就能保持身法也始终中正了。

三、呼吸自然(一)气沉丹田练太极拳要把动作与呼吸配合,这是指太极拳功夫已经有了相当熟练的程度,才能够做到的。

倘使一位初学者连照顾手足的动作都照顾不周,那能再要求配合呼吸呢?再说呼吸是始终要保持自然的,所以无论练太极拳到如何程度,呼吸一定要自然。

初学时只要在每著势成时,尽量呼气呼尽,同时放松腹部(包括小腹)肌肉,用意想像气沉入小腹深处,那就初步已经做到了气沉丹田。

以後练习日久,功夫渐进,丹田沉气自然日渐充实,那就是陈鑫所说的:「势到成时,气归丹田。

」,也就是他说的:「至於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於脐下小腹而已。

」这样呼吸任其自然,决无流弊。

否则著意逼降硬将小腹鼓气,以为如此气沈丹田,必致百病丛生,练拳原想健身,未得其益,反受其害,慎之慎之。

丹田的部位在脐下小腹,相传说在脐下三寸,但是也因人而异,所以无法说出确实的地位,只有学者练习日久,自己觉得在小腹有充实的情形,那就是他的丹田所在。

所以陈鑫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於脐下小腹而已。

」练拳时如果能够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沈直竖,那下部自然会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份的骨节和肌肉,用意来尽量放松下沉,则自然就会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势。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膜向下舒张,自然形成横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有助於气沉丹田,可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

但是必须知道,练拳时不是自始至终采含胸拔背的姿势,只有在手法引劲回收和手法运劲前进的时候,才要用这种姿势,在定式时胸背必须平正。

这样就为了要配合开合呼吸来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在伸缩的情形下锻链。

至於气沉丹田也不能理解为始终气聚腹部,也是要通过一呼一吸,起著鼓荡的作用,才不致於有把气硬压到丹田的毛病而生流弊。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有著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严格按照练拳的要求来做,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状态下,就可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就可以有畅通经络,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促进机体的消化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显著的益处。

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部耸起,肘部上抬,就会破坏了含胸拔背的姿势,因而影响到气沉丹田。

因之气沉丹田与含胸拔背和沉肩坠肘都有关连的影响。

含胸拔背在技击作用上有加强蓄劲与发劲的功能,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发挥蓄发相变的技巧。

(二)腹部呼吸练拳时,在全身松静,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轻闭,齿轻合,舌舐上颚,进行腹式呼吸。

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著气好像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力求自然,不能使气硬压。

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起,肛门也自然收缩,随即缓缓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上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括约肌自然随著呼气而放松,一呼一吸,毫不勉强。

呼吸时肛门括约肌随著一松一紧,松的时间比较长,紧的时间比较短,有助於防治内痔、便秘和遗精等病症。

经过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带动内脏作轻微的按摩运动,可以促使生理机能活跃而得保健袪病的效果。

上面所说的腹部呼吸,吸时横膈膜下降,腹部隆起,呼时横膈膜上升,腹部回缩,这是所谓腹部呼吸的正呼吸;如果吸时横膈膜上升,腹部内收,呼时横膈膜下降,小腹外凸,这是腹部呼吸的反呼吸;因为吸时腹部虽内收,但气聚於丹田,而呼时部份气从鼻孔呼出,部份气沉入丹田,部分气流行於脐部神阙穴,气在腹部鼓荡滔滔不绝,丹田始终充实,因之这种腹部反呼吸,亦叫丹田呼吸;打太极拳到功夫深时,能够做到这种呼吸法,发劲亦可以滔滔不绝。

陈氏太极拳是主张用腹部反呼吸的。

打拳动作要与呼吸配合,但是要自然的配合,不能有丝毫勉强。

初学时只要在动作过程中觉得呼吸通畅,毫无憋气的感觉,那就做到了呼吸自然也就对了。

等到动作熟练正确以後再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

动作熟练,呼吸顺遂後,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

所谓调节控制,就是到那时能够依拳势速度的快慢和幅度的大小来把呼吸配合得很自然。

打拳练架用腹部呼吸,呼吸要自然,能自然配合动作後,也就能依著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强度与深度,在呼气时动作能沉著,在吸气时动作能轻灵,那就能达到太极拳的轻灵与沉著,这是与呼吸有莫大的关系的,但是要切切记住呼吸要自然,才能避免发生弊病而步入成功之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