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在第一章“若干记忆”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和钱钟书夫妇结婚后的生活。
他们相识于清华大学,尽管当时国内外局势动荡,但他们仍然选择了结婚,并且在婚后决定一起去英国留学。
然而,由于战争的爆发,他们的留学计划被打乱,只得在国内继续生活。
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粮食、衣物等各种物资都很短缺。
但是,尽管如此,杨绛却没有被困难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钱钟书夫妇适应并享受这种简朴的生活。
在第二章“战时的生活”中,杨绛回忆了她和钱钟书夫妇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日子。
他们在重庆和郑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恐怖和痛苦。
他们常常被空袭吓得夜不能寐,但他们总是乐观地对待这一切,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钱钟书夫妇还主动投身于文化事业,为舞台剧作翻译和创作,为人民带来欢乐和希望。
第三章“审判与改造”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和钱钟书夫妇在解放后的审判和改造中所经历的一切。
她描述了那个年代审判的场面,以及人们因为自己无辜的错误而受到的惩罚。
然而,杨绛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反而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一切。
她说:“审判的运动展现出一种宽容和智慧的一面。
虽然斗争都有自己的边际,但通过这个边际的扩充,可以使中国人获得鉴赏美的眼睛,增加以往温良敏感之外的深沉和厚重。
” 这种心态,体现了杨绛对于改造运动的理解和支持,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第四章“背后的人”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在战争年代所接触的各种人物。
他们有杨学诗这样的文学家,有孙中山这样的伟大政治家,也有乡亲们众志成城的团结。
通过她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些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能够了解到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
第五章“技术运作与幸存”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和钱钟书夫妇在战争末期和战后的那段时间。
他们亲身经历了国共内战和解放后的重建,见证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幸存了下来。
《温故1942》阅读感想
《温故1942》阅读感想《温故1942》阅读感想当看了一本经典著作后,想来您有许多能够共享的物品,必须写一篇读后感好好作纪录了。
为了更好地让您不会再为写读后感头痛,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温故1942》阅读感想,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它是一本中篇小说体载的著作。
在改写成电影以前非常少有些人谈及。
在改写成电影之后也仅仅略微地令人了解:1942年,河南省饿死三百万。
在历史时间当中这三百万是那麼地无足轻重,即便是在那时候这三百万的挨饿也不是非常值得大伙儿关心的事儿。
仅有影片把它再现的情况下大家才可窥探灾祸的惨重。
可是大量的是冷淡。
流民是冷淡的,在创作者浏览这些活下来出来的老年人的情况下她们针对这次手机版饥荒的记忆力早已模模糊糊,有的`仅仅自身家中去世了几个人的片言只语。
观众们也是冷淡的,在电影院中竟然有些人笑出了声,荒诞派在她们眼中不过是笑话段子。
我不经意于斥责所有人,由于我压根没有权利斥责。
也没有经历过灾祸,也没法猜想这些观众们心里的念头。
也许再大的灾祸除于巨大的家中数量便会被溶解得千疮百孔,在历史时间的尘事当中难分其踪。
然后人的影片与文本不过是把这种尘土包囊起來的片言只语。
大家所看到的灾祸远并不是灾祸自身。
灾祸只归属于这些死去的人,仅有她们了解灾祸的痛,可是她们去世了。
她们的触感与挣脱都消退看不到。
仅有活著的人必须再次应对着惨忍的全球。
大家没有时间同情都没有情绪去同情,由于大家本身如同河里的泥菩萨一样,大家的心里早已模模糊糊。
说白了的“多难兴邦”仅仅一个谬论,由于每个人都迅速忘掉灾祸。
一切依然仍旧运作。
记忆力伴随着大大脑神经的升级也会渐渐地消逝。
人一直像草芥一样源远流长。
大家从不容易考虑到自身为什么存活,因此灾祸也就沒有回望的必需。
如果有一天人类灭亡。
另一个文明行为的生物学家拾起大家的动物化石,如同大家拾起恐龙的化石,他总是万般无奈说:“喏,她们在6500万年前由于种种原因绝种了。
”。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不仅是旱灾,还有铺天盖地的蝗虫。
让人们都没饭吃,只好出来逃荒的情景。
影片一开篇,讲述了一群实在饿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到财主家讨口饭吃,但财主却让人去叫了官兵,农民们知道了都十分愤怒,就杀了他儿子,还抢走了他家里所有的粮食。
之后饥荒更严重了,大家不得已都出来往陕西去逃荒。
被大兵打死的,被日本人用炸弹炸死的不计其数。
很多人在路上卖儿卖女的,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即使从死神的魔爪中逃出生天的,到了陕西也进不去了。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那时的惨状,但我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我还看到了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的昏庸无能,以及各级官员的,还有大兵们的凶狠残暴。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九四二观后感二“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
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
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黑烟滚滚,沙石四溅。
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
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
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
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
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2024年阅读《温故一九四二》的读后感《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让我非常震撼的历史回忆录。
该书讲述了作者在194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为我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在我阅读此书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无奈,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
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
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中,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
同时,作者还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们在生活的困境中坚持下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尊严,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非常感动。
读《温故一九四二》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书中不仅有大背景的描绘,也有个人的真实感受。
通过读者的亲身经历,我了解到了那段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从书中我知道了那个时期的人们过着生活的困苦和压力,饱受物质匮乏和生存的不易。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团结和互助。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渡过困难时刻,这种互助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
《温故一九四二》也给我带来了深思。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意识到了自己所享受的和平时光的来之不易。
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物质丰富,但是也常常被琐事和困扰所笼罩。
与之相比,那段历史真是让人醍醐灌顶。
我深切感受到了和平的宝贵,也更加明白了珍惜现在的意义。
我应该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向前看,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读完《温故一九四二》也给我增添了对历史的热情。
以前我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些年代与自己无关,所以也从不主动去了解。
但是,《温故一九四二》让我真正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成长和前进的基础。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总之,《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让我深受触动的历史回忆录。
通过读者的亲身经历,我了解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无奈,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
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含五篇)
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含五篇)第一篇: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一九四二大灾荒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制度的弊端在积累下的一次爆发。
每每想起1942年死于灾荒的三百余万国人,总是让人痛心不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一】冯导早前的喜剧大获成功,主要不是他导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笼络了一批人在对的地方做着对的事情。
而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观影模式,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喜剧可以笑,悲剧让人殇。
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别的接地气儿,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看什么呢?其实就看个自己。
后来冯导拍多了喜剧片,膨胀了,觉得自己大片导演什么都能拍了。
就开始琢磨拍点慑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东西。
在我看来,冯小刚也许也觉得自己在驾驭悲剧的问题上有那么点没底,于是乎他得给自己的作品加点料,还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料,也就是大灾大难之类的东西。
比如他在《非诚勿扰2》里要讨论生死,就必须先浓墨重彩一个人的死亡,用一整部电影去铺陈,再煽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时候,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救援哭得跟那个似的,只是这难道是因为央视的摄像师拍摄技术特别好吗?这是因为那些记者的镜头下对于灾难的解析直击人内心深处吗?当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为大灾本身就足以撼动人坚硬的内心,记者要做的就是如实报道罢了。
刚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觉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
我朋友就说她觉得没什么,觉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说人家冷血,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冷静的思考啊。
直至今日回想起来,除了“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一句台词,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么特别震撼我的话,所有的哀伤元素,演员的形象脸谱化模式化的。
当时内心的颤动不过是因为同理心在作怪,觉得大地震真是太惨了,那么多同胞都死了,仔细想想,这也不是冯小刚的功劳,大地震的部分几分钟就结束了,剩下的不过是我脑中自己脑补的场景。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了........一直是只闻其名,没动真格的去看,有点儿烦自己了!虽然整本小说集叫温故1942,其实<温故1942>是这里面最不搭调的一篇,剩下的是如此相似,都可以叫做职场小说.与近几年打着黑厚学\官场学\人际关系学的名号出的各种官场\职场长篇小说不同的是,目的不在教读者追逐或意淫飞黄腾达,只在让他们看到,世间名闻利养之可悲可叹可笑.故事人物,不论底层中层上层,无不在追名逐利的漩涡中身不由己,载沉载浮.我丝毫不怀疑这个目前最好的河南籍小说家刘震云先生对本省的爱,而温故一九四二年这个故事是作者描写本省的代表之作,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通过这个小说,我了解到在1942年我的乡亲还遭受到过如此的灾难,而在水灾旱灾蝗灾以及人祸之后解救我的乡亲的竟然是一直的敌人。
这件事我在其他媒介上也有了解,刘震云的叙述让我还残存的怀疑打消。
历史从来都是一个万花筒,没有像历史书上的那么黑白分明。
1942.....40年代,50年代,60年代,河南整个三十年全部都在水灾旱灾饥荒中度过,那个年头,谁家把孩子养活就是有本事家,套用山东一大娘的话,哪个女人不是死几个孩子,站着走路都能饿死,人相食,蒋介石开堤放水,国民党不管,共产党不管,50年代,有粮食不给人吃,全部都放给外国人显示天朝伟岸,60年代,水患饥荒,流民天下,70年代,人祸遍地,80年代,投机盛行,90年代,限制河南发展,只能种地,不给政策,不给支持,三门峡驻马店全部泄洪用,没有任何理由,焦作周口只准产粮,必须完成超额任务,国家统购统销,低价收购打白条,到现在河南自己建郑汴新区,读后感《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不管多么辛苦,都要去努力过活养活自己。
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
我热爱这片养育我的故土。
在看过书之后也就不觉得奇怪了,这里面涉及的东西甚广甚深.....那些尘封了的历史在此书中被揭开,因为我们在意的是世界二战、中国的抗日、共产党的发展、开罗会议……于是以致后世没有多余的眼光投注于此......但是这个三百万人亡魂却是我中华名族的一部心灵史,以上那个故事就不禁让人动容.......希望这部民族心灵史能早日搬上大荧幕~~~但我想会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一本描写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抗日战争中日军侵略、抗日救国的各个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和残酷,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
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经历,展现了战火蹂躏下的生活景象。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民的生活困境、抗日斗争的艰辛和残酷,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牺牲和努力。
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家人的塑造,作者将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沧桑和悲壮。
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无论是主人公的父亲,还是他的邻居、朋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故事。
他们有的是坚毅不屈的抗日战士,有的是冒险出生入死的地下党员,有的是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护士,有的是为了生活而与日军合作的贪官污吏。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人物,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团结和勇敢。
尽管受到了极端困难和残酷的打击,但人民始终坚持抵抗,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整个民族的利益。
这种抗争精神和民族意识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温故1942》是一部良心之作,它向读者展示了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作者传递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坚守。
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珍惜和铭记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努力使现在的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和和谐。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著名作家张岱年的作品之一,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展现了1942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这篇书评将围绕着作者的写作手法、文化背景以及书中的历史细节展开,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阅读指南。
首先,作者的写作手法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张岱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他以深入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个动荡的年代再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性和魅力。
此外,作者还通过巧妙地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其次,书中的历史细节极为丰富,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张岱年通过对背景的详细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这些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和遭遇,从而更好地反思当代社会的发展。
此外,作者的文化背景对书中的思想和视角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岱年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他在书中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
同时,他还透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分析了很多社会现象的起因和影响。
这些思想和视角的独特性使这本书成为综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种元素的作品。
总的来说,《温故1942》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全面了解,还给读者带来了文学艺术的享受。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思考。
因此,我强烈推荐《温故1942》给广大读者,相信读者在阅读之后会收获很多。
1942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1942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942》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历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42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1942观后感1我爸爸妈妈都是电影迷,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
正是因为观影无数,我们已升级为奥斯卡院线的金卡会员。
还是因为观影无数,从记事开始,我看过的电影中的大部分早已印象模糊,几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
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恐怕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那就是2013年冯小刚导演推出的贺岁片《1942》。
提到冯小刚的导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贺岁片,其中的《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都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他的每部电影中也都有几句台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
看冯氏贺岁片已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岁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
他的喜剧风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见到他的名字就会莫名地笑出声来。
但当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发不出往年的那种笑声了,反而感觉极端压抑,悲愤交加。
这样的贺岁片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银幕的尽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
不过,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为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__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性命;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偏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一部由胡歌、王凯、孙红雷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以抗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人在战争年代的生活和情感纠葛。
这部电视剧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更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展现了生活中的真情和真实。
在观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磨难。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奋斗。
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在战火中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而这种艰难的岁月,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在这部电视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前行。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其次,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印象深刻。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在战争年代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考验。
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在战争年代中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敢。
特别是女主角小霞,她在战争年代中承受了太多的磨难和苦难,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为了自己的家人和爱情,她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这种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最后,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爱情故事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战争年代,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宝贵。
无论是小霞和小平的爱情,还是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都充满了真挚和真实。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爱情是如此的坚定和执着,他们不惧风雨,不惧困难,只为了那份真挚的情感。
这种真挚的爱情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温故1942》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磨难,也让我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观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珍惜,也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一切,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坚定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和幸福。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由沈从文所著,是一部以1942年为背景的小说。
通过描写当时独立书店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追求文化,探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感慨颇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独立书店的经营者、读者以及各种文化人物的交往,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境况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他们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思潮之间摇摆不定,力图寻找一种导向,这种探求精神追求的态度让人深思。
在小说中,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时代的变迁。
每个人物在故事中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个体在宏大历史浪潮中的微妙关系。
通过这些故事,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优秀的作品,通过对当时时代的描写,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时代和文化。
以上是我的《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那是一个灰色的年代,战争、饥荒成了河南人民的所有。
穷人,妻离子散,财主,家破人亡。
活下来,活下来,是人们走在逃荒路上的唯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1942,在世界范围内或许是个伟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世,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但对于中国河南却是一个惨绝人寰的年月。
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人面对的是寸草不生,饥馑。
老东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轮回之说可以算是报应,按照主的教育法算是原罪,不论哪种说法,最后给予老东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赎。
患难见真情,也许是对此片的最好诠释。
大灾之年,有的人身处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从高高在上的土财主,到孑然一身的难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
儿子猪狗不如,要强暴长工媳。
他只会纷纷地骂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则,也是实际的不作为。
长工家逃难途中借粮,他工于心思,也有心存恻隐。
瞎鹿死了,在那个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岁月里,他将长工一家承担起来,儿媳饿死,他懂得阻拦给孙子喂食最后一口。
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颂德,却是一个在我看来最活生生的人。
朝不保夕,依然身怀重器,手握人伦。
偷窃保命,抢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过分的光景,卖儿卖女已属再合理不过了。
女儿卖身为换一口粮,他懂得不舍却也无奈。
此时让大家都能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事。
人人都可以最亲密,也可以最疏离。
关键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别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条线就是政府的救灾力度。
兵荒马乱,人命就更加轻贱如蝼蚁。
你能看到甘地绝食,看到丘吉尔感冒,却看不到三百万人饿死。
有了救济款也拨不到难民手里。
各式各样地充耳不闻。
“灾民饿死了,国家还在;当兵的饿死了,打了败仗,就亡国了。
”听着貌似合理,其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谬论。
百姓都死光了,打下个空城又有什么用。
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人。
1993年5月10日,位于泰国那坤巴统省的开达(Kader)玩具工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188名工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另有469人受伤。
温故一九四二观后感历史的沧桑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温故一九四二观后感历史的沧桑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温故一九四二观后感:历史的沧桑,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在观看《温故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之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以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了那个动荡而惨痛的年代。
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沧桑,以及我们珍惜和平的责任与使命。
电影中,我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走进了那个充满痛苦和恐惧的历史时期。
二战期间,我见证了中国军民在日军的侵略下所遭受的磨难。
人们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饱受战火带来的摧残和伤害。
电影中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似乎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恐怖和苦难。
历史的沧桑,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现在的幸福和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
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勇士为了争取和捍卫自由而献出了生命。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安稳而和平的生活环境。
然而,我们中很多人似乎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已经习以为常,并不珍惜。
观看电影,我意识到珍惜和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应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以避免重蹈覆辙。
只有通过回顾过去的痛苦和教训,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和平的宝贵和珍贵。
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断努力,以便将和平的种子传承下去。
此外,电影中展现的许多人物形象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们无私奉献、拼尽全力去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他人,他们的坚韧和勇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逆境中,这些人始终保持着希望、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的精神让我受到了启发。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不忘初心,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电影中还展示了历史背景下的爱情和友情。
在战乱的年代,人们通过彼此的陪伴和帮助,给予了对方勇气和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珍惜的友情和亲情。
在和平年代,我们要与朋友共同成长,与家人共同守护幸福。
总之,观看《温故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的沧桑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回顾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向前。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更何况可以分享的谷仓,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温故1942》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一本杂文体裁的作品。
转变成在改编成歌舞片之前很少有人提及。
在改编成电影之后也只是稍微地让人知道:1942年,河南饿死了300万。
在历史之中这300万是那么地微不足道,即使是在当时这300万营养不良的饥饿也不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
只有电影把它重现的时候我们才可窥见灾难深重。
但是更为多的是冷漠。
灾民是冷漠的,在作者老人那些幸存下来的访问的时候他们对于这场饥荒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有的`只是自己家里死了几个人的好几个只言片语。
观众也是冷漠的,在电影院中居然有人打趣出了声,黑色幽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冷笑话。
我意欲于指责任何人,因为我根本无权指责。
我没有经历过灾难,也无法猜测那些观众内心的想法。
或许再大的灾难除以庞大的家庭基数就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在无法判断历史的风尘中的难辨其踪。
而后人的电影与文字不过是把这些灰尘包裹起来的只言片语。
我们所看见的核战争灾难远不是灾难本身。
灾难只属于那些死去的人则,只有他们认得灾难的痛,但是他们死了。
他们的触觉与挣扎都消失不见。
只有活着的人需要竭力面对着世界残酷的世界。
我们没有时间怜悯也没有心情去怜悯,因为我们自身就像河中的泥菩萨一样,我们的内心已经模糊。
所谓的“多难兴邦”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人某个都会很快丢掉灾难。
一切依旧照常开始运行。
记忆随着大脑细胞的更新也会慢慢流逝。
人总是像蝼蚁一样生生不息。
和平共处我们从不会考虑自己为何共存,于是灾难也就不能回顾的必要。
如果有一天人类灭绝。
另一个文明的科学家捡起我们的化石,就像我们捡起恐龙的化石,他只会淡淡地说:“喏,他们在6500万年前因为昂西桑县灭绝了。
”。
温故一九四二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教务处:王明明1958年到1961年,那场席卷整个中国的大规模饥荒,深刻地烙印在了中国的历史上。
而1942年发生的,导致三百万人丧生的河南大饥荒,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在我读的历史书中从未看到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
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1942年河南记忆。
今年,这篇小说被冯小刚拍成电影。
《温故1942》这本书跳出了刘震云熟悉的小人物题材,语调是少有的激愤,有点颠覆官修历史的意思。
《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和蝗灾,百姓饿殍遍野,而国民党政府照样课捐纳税。
于是,这本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面对这样一个政府,是饿死不当亡国奴还是为了活命而甘向侵略者低头?小说写到,很多百姓见了白人就下跪,灾民吃了日本人的粮食,还缴了国民党的枪。
中国的政府在国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出来赈灾,而赈灾款又大部分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
小说陈列了很多调查报告式的分析以支撑自己直接的控诉与质问。
在这本书中,百姓露出了为了活命而不顾国民羞耻心的“本质”。
在面对饥饿时,人性的弱点暴露无益。
在书中描述的灾区的惨状令人动容,人相食,易子而食,易妻而食,而人民网看到一篇文章《餐桌上浪费令人痛心每年扔掉粮食总产量的1/10》,文章写道:“没有吃过的馒头、整条的鱼、密封完好的酱牛肉,还有成袋的大米,这不是超市里摆放的商品,而是被人们扔到垃圾堆里的食物。
20年前,中国还将“解决了人口温饱问题”作为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挂在嘴边,今天就已对食物的肆意浪费熟视无睹。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近日以“奢侈的垃圾”为题,对这一现象发出引人深思的警醒,更有学者做出振聋发聩的警告:仅我国大学食堂中,每年就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想这么多被扔掉的垃圾,对于1942年的饥民来说,那是美味佳肴啊!文章其中还有两张照片,。
一张是“2012年3月28日,山东潍坊市一家饭店的服务员正在收拾刚刚结束的婚宴剩菜。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范本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范本《温故一九四二》是中国作家张皓宸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一群平凡人物的成长与奋斗。
通过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小说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使读者陷入思考与感悟之中。
《温故一九四二》以小说主人公李文彬的回忆为线索,穿插着战争年代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将读者引入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
小说以李文彬家庭的日常生活为起点,通过李文彬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交往,展示了不同人物面对战争时艰难选择的内心挣扎和勇敢面对的精神。
小说中的李文彬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照顾家人的角色,还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了保卫家园,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斗中。
通过李文彬这个形象,作者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在特殊时期的变化和成长,他们在面对战争时不再是弱者,而是变得坚强和勇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深入人心。
其中的女主人公李秋阳是一个坚强而又感性的女性形象,她在丈夫参战后,独自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承受着失去丈夫和亲人的巨大痛苦。
而她并没有被打破,相反她展现了在困境中坚持和奋斗的勇气。
这个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妇女所承受的痛苦,也让人们看到了妇女的坚韧和勇敢。
此外,小说中塑造的一些负面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鲜明。
比如,李文彬在部队中遇到了一个叛徒张维忠,这个角色是一个道德败坏、利欲熏心的小人。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利,不顾一切地对抗着同胞,对他人进行利用,甚至背叛自己的战友。
这个角色的出现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战争年代,不仅有外敌的威胁,也有自己内部的矛盾和危险。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人深思战争对人性的冲击和改造。
在战争年代,人们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为了家人、为了国家,选择了英勇抗战,而有的则选择了投降卖国,背叛同胞。
这种对比让人反思,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会发生何种变化,人性的善恶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展现。
总之,《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充满战争年代风貌的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在特殊时期的变化。
温故1942电影观后感
温故1942电影观后感《温故1942》是中国导演曹保平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该片于2017年上映。
电影讲述了发生在1942年的一个小山村里的真实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下人们的痛苦和顽强生存的精神。
电影以贫困山村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遭遇,反映了豪杰的精神和中国农村人民的内外矛盾。
贯穿整个电影的符号主义手法,体现了导演对于战争年代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
一开始,电影通过山村的美景展现了宁静的生活氛围,人们过着简单但幸福的生活。
然而随着日本侵略军入侵,生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们被迫参军、供给日军粮食、被掳掠财物和被奴役。
此时,电影的节奏开始加快,人们的悲愤和愤怒被逐渐揭示出来。
导演通过对家庭的刻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面对战争的时代,人们的信仰和对生活的追求是如何被摧毁和挫败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杨景东以及他的亲人们,从最初的反抗到后来的被迫低头,他们每个人的遭遇都让人心生痛感。
尤其是在电影的最后,当杨景东被日军深渊般的黑暗和杀戮环境所包围时,他的父亲、妻子和村民们,表达出对他的无尽思念和激励,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隐喻,通过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物品的象征意义,导演成功地传递了他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例如,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树木、湖泊和村庄,代表着人们之间的依存和希望。
而珍贵的糖果则代表着稀缺的希望和追求,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摄影师通过特殊的拍摄角度和光影的运用,将战争年代中人们真实的悲苦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
音乐则以其悲壮的旋律和紧张的节奏,进一步加强了电影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音乐与影像的协调相得益彰,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战争下人们的心理状态。
电影《温故1942》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战争年代下人民的困境与抗争。
与此同时,电影中反映出的人性光辉和集体意识的崛起,也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希望。
《温故一九四二》观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观后感电影《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作品,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让观众深思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首先,在电影中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电影以一个小镇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夏大地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电影中残忍的战场画面、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以及生活困苦的日子,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恐惧。
尤其是在电影的结尾,主人公面临着两难选择,这不仅考验了主人公的胆量,更让观众不禁思考战争背景下的道德与生存的抉择。
其次,电影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善恶与矛盾。
电影中刻画了各类人物,包括令人心怀敬畏的英勇抗日战士、不顾一切保护家人的亲人、受战争摧残而沦为病魔并表现出自私、冷漠的人等等。
这些角色塑造非常真实,使观众对人性内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战争环境的压力让人们变得残忍和自私,但也能看到一些人的善良与坚持。
此外,电影以细腻的画面和精湛的表演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的日常。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战争中的艰辛生活、面对死亡的恐惧、亲情的关怀和温暖,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使电影更加真实和感人。
最后,电影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温故,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汲取历史教训。
电影让观众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不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伤痛,引起我们对和平的珍爱。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反思历史,警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在和平年代努力奋斗,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电影《温故一九四二》通过对战争残酷性的展示、人性复杂性的揭示以及历史事件的温故,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反思战争与和平。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温故,更是对人性的思考与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平,不再重复历史的悲剧,为了一个充满和平与希望的未来,共同努力。
温故电影《1942》观后感(精简篇)
温故电影《1942》观后感温故电影《1942》观后感12月16日,恰逢周末,洛阳市新华国际影城雪花飘零,冷风袭人,那晚7:30分上演了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1942》,情节感人,特意邀同事一起去看。
镜头前满身污垢,饥饿的小女孩一句稚嫩的河南方言拉开了《1942》的序幕!1942年冬,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此时河南大旱,影片浓墨重彩的渲染了河南民众逃荒时的悲惨景象,冰天雪地,寒风萧索,田园龟裂,赤地千里,二麦颗粒无收,秋禾全数枯萎千百万民众成群结队,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天空有日机轰炸,地面有官兵抢掠,吃光了余粮的民众开始吃牲口、花生皮、榆树皮、野草、干柴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伸出来的手,尽是一根根的血管,全身就象是一张生理骨干挂图,物价已经涨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天天有大量饥寒交迫的人们在无助和争斗中死去,许多人被迫卖掉自己的年轻妻子或女儿去做娼妓,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陇海路上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大灾大难之下,几千万的老百姓为了一口吃的而逃荒,何等的悲壮,何等的悲哀,现在想来,又是何等的悲催生命如草芥。
影片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逃荒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
老东家范殿元,原本是财主,大灾之年被饥民哄抢而落了难,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的妻子、怀孕的儿媳妇和女儿,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
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中学生《1942》观后感5篇
中学生《1942》观后感5篇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42》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1942》观后感1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
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但是,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我的娘时,从自我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我卖给了别人……不仅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明白,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20--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此刻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那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温故1942》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体裁的作品。
在改编成电影之前很少有人提及。
在改编成电影之后也只是稍微地让人知道:1942年,河南饿死了300万。
在历史之中这300万是那么地微不足道,即使是在当时这300万的饥饿也不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
只有电影把它重现的时候我们才可窥见灾难的惨痛。
但是更多的是冷漠。
灾民是冷漠的,在作者访问那些幸存下来的老人的时候他们对于这场饥荒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有的`只是自己家里死了几个人的只言片语。
观众也是冷漠的,在电影院中居然有人笑出了声,黑色幽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冷笑话。
我无意于指责任何人,因为我根本无权指责。
我没有经历过灾难,也无法猜测那些观众内心的想法。
或许再大的灾难除以庞大的家庭基数就会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在历史的风尘之中难辨其踪。
而后人的电影与文字不过是把这些灰尘包裹起来的只言片语。
我们所看见的灾难远不是灾难本身。
灾难只属于那些死去的人,只有他们知道灾难的痛,但是他们死了。
他们的触觉与挣扎
都消失不见。
只有活着的人需要继续面对着残酷的世界。
我们没有时间怜悯也没有心情去怜悯,因为我们自身就像河中的泥菩萨一样,我们的内心已经模糊不清。
所谓的“多难兴邦”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很快忘记灾难。
一切依旧照常运行。
记忆随着大脑细胞的更新也会慢慢流逝。
人总是像蝼蚁一样生生不息。
我们从不会考虑自己为何生存,于是灾难也就没有回顾的必要。
如果有一天人类灭绝。
另一个文明的科学家捡起我们的化石,就像我们捡起恐龙的化石,他只会淡淡地说:“喏,他们在6500万年前因为某种原因灭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