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心理流派角度下的催眠
催眠术各流派的共同点及不同点 催眠术小组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催眠术各流派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催眠术小组果壳网科技有意思233人加入此小组发新帖催眠术各流派的共同点及不同点阿龙_495442014-06-13 21:23 前面我们讲了,催眠的几个流派,其中已经涉及到其各门各派的不同点。
下面就细说一下,各门各派的独门功夫。
就从国内的讲起吧。
经络催眠是以马维祥为引头人,经过几十年摸索所创建于以催眠为基础的一种催眠形式,它是以中国特有的经络学说为媒介,进行催眠的一种手法,注意这里说的是手法。
他是以中国传统的穴位压为手段进行催眠暗示的一种方法,具体的依据是,由于经络在人体中存在是早已经有的,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发展出了很多的穴位,遍布全身各个部位,从头顶到脚底,也有西方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验证后指明,经络就是利用人们的神经节处进行一定的物理刺激,对机体的植物神经进行一种程度的调节。
而经络催眠并不是用到了全部的穴位,而是选择了其中的《经外穴》为线索进行催眠,再结合中医的阴阳等等的治疗理论,其分布一般为头部,颈部,下腹部,手肘,腕关节,膝关节,及脚关节处。
一般以按压为主。
也有辅以针炙手法,不过没有一定的中医针炙基础最好还是不要用,容易出事儿。
实施方法:使受术者以平躺的方式,全身放松,再娓娓的道出暗示语,如:我现在按压你的四神囟,你会有一点感觉晕晕的感觉等等。
然后再以相应穴位进行按压,因为穴位的不同所以,产生的感觉也不同,有些可能是酸麻,有些则是热的感觉,有的是胀的感觉,因为人体的生物所限,每人的感觉穴位感觉都是一样的,不会有任何个体的差异,只是刺激后感觉的程度不同而已,再简单一点的例子,每个人被人打了闷棍都会有头晕,头痛的感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有人不信,你可以找人帮你试试,你去感觉一下,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而我看过的视频以及相应的书籍以及做了相应的测试后,其实并不一定,需要针对什么心理问题而按压不同的穴位,其实你需要做的就是,记住穴位的位置,以及按压后所产生的感觉就好了,而用不着死记硬背所有的治疗,按压穴位的顺序。
奇妙心理学08 催眠
• 1864年法国一名叫利保尔特的医生发现,如果将语言暗示与布莱 德的凝视法结合起来,将可以且使85%的人进入催眠状态。他也 写了一本催眠的书,不过据说此书仅卖出一本,买者是催眠史上 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希波拉特.伯恩海姆。伯恩海姆是一位医学 教授,最开始他怀疑利保尔特是一骗子,决心揭穿他。他带着一 位病人来会会利保尔特,结果利保尔特几乎一夜之间即医好了病 人。于是伯恩海姆的态度大变,转而与利保尔特合作,在南锡开 办一间催眠学校,当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即在此学习催眠术, 不过各种原因,弗洛伊德最终放弃了催眠术。弗洛伊德放弃催眠 术,而大力推广其自由联想与精神分析,使得催眠再一次卷入低 潮。
D:\我的文档\My Videos\诡异的 心理游戏(流 畅).rmvb
催眠的脑波情况
催眠的脑波情况
生理原理:
• 从人类大脑工作的方式来说,左脑接收到语言会在右脑里 产生画面,语言的不断重复会强化右脑的画面——当面对 一句外来的信息时,无意识会先处理画面,即使这个画面 在生活中不存在,无意识也会从已有的经验中整合出一个 画面来“交差”。
布莱德的凝视法
• 麦斯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催眠处于低潮。
• 詹姆斯.布莱德观看一次麦斯墨术表演后。起初布莱德认为那不过是骗局,但 当他看到受术者双目向上凝视时,他相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预见凝 视在催眠诱导中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麦斯墨术并不会涉及能量传递,而仅是患 者进入恍惚状态罢了。同时他相信催眠与睡眠关系密切,因此而创造了一个名 词“Neurohypnology”,后被缩写成“hypnology”(催眠)一起延用到现在, 由此他也被尊称为“催眠之父”,其后布莱德于1843年写成他的催眠学第一部 专著《催眠术》。几乎与布莱德同一时代,印度的一位医师詹姆斯.爱斯戴尔 (爱司答礼)将催眠应用于临床医学。他利用催眠控制甚至消除疼痛,开展了 500例手术(一说300例),并且观察到应用催眠术后手术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 少于8%,术后的恢复也明显加快,这在麻醉剂发明之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戴维爱默为了表达对爱司答礼的推崇,将催眠特别深的层级命名为爱司答礼期。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是什么原理催眠是一种通过特定方法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心理现象。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对建议的高度敏感,同时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减弱。
那么,催眠究竟是通过什么原理产生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催眠是如何产生的。
催眠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技巧和方法,让被催眠者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同时激活潜意识,使其更容易接受外界的建议。
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的频率会降低,使得人们更容易进入一种超感知的状态,同时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减弱。
这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外界的建议,同时对于自身的情绪和行为也更容易产生改变。
其次,催眠的原理可以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两个角度来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催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潜意识更容易被激活,同时对外界的建议更容易接受。
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大脑活动频率会降低,使得他们更容易进入一种超感知的状态。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催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的活动会发生变化,同时下丘脑和杏仁核等部位的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这些变化会导致人们的认知和情绪产生改变,从而表现出对外界建议的高度敏感。
此外,催眠的原理还与人的注意力和意识状态有关。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同时对于外界的干扰也会减少。
这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进入一种超感知的状态,同时对外界的建议更容易接受。
因此,催眠状态下的人们更容易受到催眠师的引导,同时也更容易接受自我暗示,从而产生行为和情绪上的改变。
综上所述,催眠是一种通过特定方法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心理现象。
催眠的原理可以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两个角度来解释,同时也与人的注意力和意识状态有关。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更容易进入一种超感知的状态,同时对外界的建议更容易接受。
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大脑活动频率会降低,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外界的建议,同时对于自身的情绪和行为也更容易产生改变。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大家对催眠的原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催眠的流派
催眠的流派狭义的催眠定义是:催眠师以建议与暗示为主要方法,引导受术者由日常的清醒状态进入并逐渐深入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状态的过程。
所以催眠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因此就存在着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下内容引自《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催眠传统上被看做是催眠师与受试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性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使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催眠”状态。
在此种状态下,通常假设受试者的行为和体验与其清醒状态下有所不同。
虽然大多数催眠从业者都认同此假设,但是他们对催眠关系的具体本质却持有不同见解。
为了澄清这些理解上的差异,应首先区分下列三个催眠派别:独裁派、标准派与合作派。
1.11.1.独裁派对本流派最极端的描述是:某个具有“特殊”心理能力(如“催眠眼”、“坚强意志”)的“强大力量”个体(催眠师),促使另一个人(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即非常容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一种状态。
这些暗示可以“强迫”受试者做出各种行为(从学狗叫到戒烟),而这些行为都是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不愿意或者无法做到的。
此派别的观点中充满了“意识在物质之上”、“失去控制”、“植入暗示”和“感受性”等概念,这些概念本身也部分地被书籍、电影和民间传说所“灌输”,并通常受到外行的广泛认可,而且许多运用催眠技术的治疗师也暗中对这些概念深信不疑。
独裁派的理论格外受到舞台催眠的青睐。
这些被催眠的人通常伙同一群朋友出席夜晚俱乐部的表演,他们都是自愿上台,催眠师首先发起一段简短急促(5至10分钟)的诱导性语言,然后发出命令性的指令使这些受试者做出不寻常的,而且往往是令人发笑的行为,比如掉了一只鞋、像动物一样的动作,或者开始脱衣舞表演。
当跟随催眠师回到他们的桌子旁时,这些受试者会得到那些深深着迷的朋友们的一阵欢呼和奉承。
在这种意义上,舞台催眠与一瓶酒精的作用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被限制的人们此时可以狂野地表演,然后将责任推给某个人(催眠师)或者某种东西(这种催眠状态),而不是他们自己。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常通过一系列指导和建议来引导个体进入深度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催眠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其中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同时对内在体验和建议更为敏感。
催眠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诱导,包括重复的建议、放松练习、专注于特定对象或声音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催眠状态可能会导致一些认知和感知的变化。
例如,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可能会经历时间感觉的改变,对于疼痛或焦虑的感受也可能会减轻。
一些研究表明,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大脑活动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催眠可以影响个体的感知和体验。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还包括“催眠感应”和“催眠状态下的建议性行为”。
催眠感应是指个体对于催眠诱导的反应程度,这可能与个体的个人特质、信念系统以及对催眠的态度有关。
而催眠状态下的建议性行为则指的是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对于建议性语言和指令的敏感度和执行情况。
此外,心理学家对于催眠状态的本质和作用仍存在争议。
一些
学者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的诱导方式来达到,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催眠状态只是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与日常意识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总的来说,催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认知、感知和意识等多个方面。
它在心理学中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本质和作用。
催眠流派
催眠流派古典派从催眠的历史发展来看首先要说的就应该是这一派了,也可以算是传统催眠了,对本流派的一个极端描述就是,某个具有“特殊”心理能力或者“特殊力量”的“强大个体”(催眠师)有一种促使另一个(个案)进入一种相对被动非常容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状态。
此派强调的是催眠师的作用而对个案的关注很少,他们对个案的知识水平、信念、参与能力等对催眠效果产生的影响考虑很少。
至于此派的观点个人认为是部分来自催眠界的历史人物,例如麦斯麦、夏柯、和弗洛伊德等,虽然他们也有不同的主张但他们共同的都是强调催眠发生在不对称关系中。
其中就要说说我们的弗洛伊德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正是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却阻碍了催眠治疗发展近50年,现在广泛认同的那句“不是所有人都能被催眠,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深度催眠”正是来自我们的弗老大,而我们猜测他这样说的原因可能是,他不是一位好的催眠治疗师,因此他放弃了催眠认为催眠治疗价值不太大,也正是是因为弗洛伊德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后来许多学习他的心理理论的人也接受了他对催眠的看法,也就是现在一部分心理医生对催眠的看法,他们认为催眠只有放松、直接暗示这些我们认为催眠中最基本的作用。
而且现在许多书籍、影视作品等对催眠都是做此种宣传的,并通常受到外行的普遍认可,当然此派的追随者们通常都是出于善意的目的,但他们的做法也很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催眠的误解的加深。
正如我们看到的,这种传统的催眠观点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催眠治疗中的价值也是有限的,不过在催眠方式中仍有自己的价值至少对一部分人这是很好的催眠方式,而且在催眠的历史发展中它也是有自己的价值的。
标准派这是现代流行的一个流派,需要我们多说点了,现在一些催眠培训也可以算是标准派的。
和传统催眠相似的是他们也是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催眠,他们认为被试者对催眠的反映是个体的稳定特质。
其实这一派的做法很简单,既然叫标准派,那就是催眠师运用一套标准的催眠程序来诱导被试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个案都保持不变,催眠完后个案要么被催眠要么没被催眠,没被催眠的就是你的感受性太低。
心理治疗中的催眠疗法
心理治疗中的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的方法,它通过诱导患者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以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催眠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使他们能够更加敏感地接受治疗师的建议和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催眠疗法的一些常见应用和效果,以及它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
首先,催眠疗法在治疗焦虑和压力相关疾病时表现出色。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意识变得放松且专注,他们更容易接受治疗师的建议和指导。
这种状态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紧张和焦虑感。
例如,一个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可能会在社交场合感到非常不安和紧张。
通过催眠疗法,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调整他们的思维模式,并提供积极的建议,以帮助他们克服社交焦虑。
其次,催眠疗法在治疗心理创伤和心理疼痛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模式,催眠疗法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审视和处理这些创伤。
通过催眠状态下的深度放松,患者可以更加开放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与治疗师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催眠疗法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疼痛的感受。
心理疼痛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疼痛,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背痛等症状。
通过催眠疗法,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疼痛的感受,并逐渐解决引起心理疼痛的根本原因。
此外,催眠疗法还可以应用于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例如,吸烟是一种常见的不健康行为,催眠疗法可以帮助吸烟者改变他们的吸烟行为。
在催眠状态下,治疗师可以通过建议和暗示来改变患者对吸烟的态度和欲望。
通过多次的催眠治疗,患者可以逐渐减少对吸烟的依赖,并最终戒烟。
类似地,催眠疗法还可以应用于改变其他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例如暴饮暴食、过度购物等。
然而,催眠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有些人可能对催眠状态感到不适或无法进入催眠状态。
此外,催眠疗法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例如,患者可能会在催眠状态下产生虚假的记忆或感受到头晕和恶心等身体不适。
各大心理治疗流派精髓
各大心理治疗流派精髓一日,众心理治疗师出游,忽见前方黄沙漫漫,一群饿狼飞奔而来。
若就是寻常人等,估计早已闻风丧胆,然而这不就是一群普通人,只见:经典行为治疗师:“她奶奶得,给我拿根大点得电棒来!”众狼闻言,愕然止步。
催眠治疗师对着狼们进行催眠实验:“您们很紧张吧,不要紧,您们瞧着我得眼睛,对,就这样,想象着我得眼睛里有一颗痣。
对,就这样仔细得瞧着,瞧着…现在您们跟我念:‘嗷——嗷——嗷——’很好......注意您们得嘴部放松得感觉,嗷放松——”。
众狼昏然欲睡。
系统脱敏治疗师有条不紊得说:“瞧来您们都已经学会放松技巧了,现在您们想一下,这里有十个人,您们先把人从最愿意到最不愿意吃依次排列出来……”众狼思索中。
ACT治疗师趁狼思考中继续言道:饥饿本就是生命常态,您们却要将这种常态化成“行凶”得理由。
不要告诉我,您们就是恶(饿)狼,这只就是您们概念化得自我。
您们在自己得地盘找吃得,我们误入您们得地盘,因此您们就错把我们关联成您们得吃得。
我们就是来出游得,本不不属于您们这个地盘。
不属于您们地盘得我们就是您们得吃得吗?用狼脑袋换算一下这个等式。
众狼狂晕。
精神分析师安慰道:“其实,您们并不想咬人,只就是因为您们得口欲期没有发展好,造成了口欲期得固着,所以才用咬人来释放您们得焦虑,就是您们得狼爸爸妈妈没有抚养好您们,现在您们对我们出现了负性移情,您们得防御机制就是转移,投射,否认……总之,您们童年有创伤。
”众狼凄然泪下。
求助者中心治疗师见此情景,不由眼圈一红说:“别哭了,我能感觉到此时此刻得悲伤难过,我也有您们这样得感受,实际上,人性与狼性就是相通得。
您们不要这样迷茫得瞧着我,我不想告诉您们怎样做,我相信,人有选择自己行动得自由,啊,错了,就是狼。
狼也有让自己人格——狼格——走向健康得能力。
相信我,没错得。
”(深情注视)众狼号啕大哭。
认知治疗师待众狼情绪稍稳定之后,接着说:“狼朋友们,您们之所以咬人,并不就是因为喜欢咬人,而就是由于您们得不合理信念,认为人与狼就是天敌,这就是一种绝对化得错误观念,其实世事无绝对,人与狼也就是可以做朋友得……”众狼陷入沉默。
心理学与催眠治疗: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效果
心理学与催眠治疗: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效果引言:-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催眠治疗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催眠状态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身心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效果,并讨论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一、催眠治疗的原理:1. 定义催眠:催眠是一种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状态,通过催眠师的引导和建议,患者能够进入一个放松且易于接受思想建议的状态。
2. 催眠的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们意识上的活动减少,同时对建议和指示更加敏感和易接受。
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大脑频率降低,进入阿尔法波节律。
3. 催眠的原理:催眠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和思考方式来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
催眠师通过提供建议和暗示来帮助患者调整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二、催眠治疗的步骤:1. 准备阶段:催眠治疗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催眠师与患者进行初步的交流,了解患者的问题和需求。
同时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目标。
2. 催眠诱导:催眠师通过声音、肢体动作和建议引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
这可以通过声音轻柔的音调和患者的目视集中实现。
3. 催眠加深:一旦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催眠师会继续通过建议和暗示加深患者的催眠状态。
通过引导患者深度放松和专注于催眠师的声音,加强催眠效果。
4. 催眠疗程: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会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患者处理心理问题。
这可能包括图像化、回想、冥想等。
催眠师会针对患者的问题和目标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暗示。
5. 催眠唤醒:催眠师会逐渐引导患者从催眠状态中唤醒,回到清醒状态。
在唤醒过程中,催眠师会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暗示,帮助患者自信和放松。
三、催眠治疗的效果:1. 视觉和听觉注意力的改变: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放松思维并提高专注度。
这对于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力薄弱的人特别有效。
2. 情绪和心理疾病的缓解: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处理心理创伤、恐惧、压力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增强积极认知,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
各流派的催眠诱导法整理
各流派的催眠诱导法整理催眠诱导没有固定的方式,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方法。
但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导入催眠状态或造成受术者意识游离,注意力集中。
任何形式都可以用,只要能引发这种状态。
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诱导方法:4.1标准派的渐进式放松这种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躯体或精神逐渐进入放松状态,再以语言暗示调动注意力,使其主要集中在呼吸、躯体器官的反应上,最终导致精神彻底放松,进入自主运动增加的催眠状态。
这种方法按部就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阻抗,使催眠过程显得自然不强求。
同时,还能锻炼催眠师的耐心和洞察力。
但催眠过程太过缓慢,见效差,容易造成受术者和催眠师的厌烦。
所以使用这个方法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个性特征,催眠师也应该通过这种方式磨练自己的基本功。
标准借鉴引导词这个方法的精髓在于用稳定、低沉的声调,从容地发声。
在说话引导的时候,催眠师自己也会处于非常宁静的α脑波状态,所以催眠别人对催眠师来说也是一种静心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1.把身体调整到最舒服的姿势。
2.闭上眼睛,开始放松。
3.注意感觉,从头到脚扫瞄一遍,哪里扫到哪里就放松下来。
4.内心变得很平静,进入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听到催眠师的声音和背景音乐的声音,其它外界的杂音都不会干扰到你。
5.注意呼吸,深呼吸,把空气吸进来,再把空气吐出去。
6.想象把空气中的氧气吸进来,使身体充满了新鲜的活力。
7.想象把身体中的二氧化碳、疲劳、烦恼、紧张通通吐出去,让所有的不愉快、不舒服都离你远去。
8.每一次的深呼吸,都会让你进入更深沉、更放松、更舒服的状况。
请你想象一个美丽的海滩,海滩上有细沙、蓝天、白云、清澈的海水和温暖的阳光。
你可以感受到海风拂过你的脸庞,听到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滩的声音。
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沉重地陷入细沙中,感受到海水轻轻地拂过你的脚趾。
你可以感受到阳光温暖地照耀在你的身上,让你感到舒适和放松。
在这个美丽的海滩上,你可以放松自己,享受这个美妙的时刻。
在这个阶段,我观察到XXX的呼吸更加深沉、更加平稳,身体也更加放松了。
催眠的发展历史
催眠的发展历史
引言概述: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最初的神秘仪式到现代科学研究,催眠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和角度来探讨催眠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催眠的起源
1.1 古埃及时期的催眠实践
1.2 古希腊时期对催眠的探索
1.3 古印度对催眠的理论研究
二、近代催眠的兴起
2.1 奥地利医生梅瑟的催眠实践
2.2 法国医生夏尔的催眠疗法
2.3 英国医生埃利克森的催眠技术
三、催眠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3.1 弗洛伊德对催眠的研究
3.2 阿德勒对催眠的心理学解释
3.3 潜意识与催眠的关系研究
四、催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4.1 催眠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的效果
4.2 催眠在戒烟和减肥中的应用
4.3 催眠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
五、现代催眠的发展趋势
5.1 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的结合
5.2 催眠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5.3 催眠在运动心理学和表演艺术中的应用
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催眠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帮助。
催眠术和心理学的奥秘研究
催眠术和心理学的奥秘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催眠术”和“心理学”这两个词。
它们似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引发着人们无尽的好奇和遐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催眠术?它与心理学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一同踏上探索的旅程,揭开这神秘面纱背后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聊聊催眠术。
可能很多人对催眠术的第一印象来自于电影或舞台表演,看到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引导下做出各种奇特的行为,比如忘记自己的名字、模仿动物的动作等等。
但实际上,真正的催眠术并非如此简单和夸张。
催眠术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引导和暗示,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的技术。
在这种状态下,被催眠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外界的干扰变得不敏感,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建议和指令。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被催眠者并非失去了自己的意志,他们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判断能力,并且不会做出违背自己道德和价值观的事情。
那么,催眠术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
催眠师通常会使用温和、舒缓的语言,引导被催眠者放松身体、集中注意力,逐渐进入一种放松而专注的状态。
例如,让被催眠者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美丽、宁静的地方,感受微风拂面、阳光温暖。
在这个过程中,催眠师会不断给予积极的暗示,增强被催眠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催眠术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应用。
在医疗领域,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克服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在心理咨询中,催眠术可以帮助来访者挖掘潜意识中的记忆和情感,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心理困扰。
此外,催眠术还在刑侦、教育等领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社会心理等等。
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心理学家们不断探索着人类心理的奥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深刻理解。
以心理学角度催眠大师观后感
以心理学角度催眠大师观后感观看一部关于催眠的电影,让我对催眠这一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电影中展示了一位催眠大师的生动形象,他能够通过催眠技巧改变他人的思维和行为。
作为一个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希望能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位催眠大师的行为,并对催眠的原理进行一些思考与探讨。
在电影中,催眠大师通过一系列特定的技巧和手法,控制他人的思维和行为。
我想到了心理学中关于暗示和影响的研究。
暗示是指一个人通过非明确的方式向另一个人传递信息,以达到影响其行为和思维的目的。
无论是字面上的语言还是非言语的方式,暗示都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催眠大师在电影中运用了语言、音调、肢体语言和环境等多种手段,以达到催眠的目的。
其中,语言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柔和、平缓的音调和选择特定的词汇,他能够创造出一种放松和安全的氛围。
这种语言上的暗示能够使被催眠者逐渐进入放松的状态,从而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指令。
此外,电影中还展示了催眠大师运用肢体语言的技巧。
他适时地运用手势和动作,使被催眠者更加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研究表明,肢体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它能够传递对方的意图和情感,从而对他人产生影响。
催眠大师通过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传递出安全、控制和放松的信息,使被催眠者更易受到催眠师的影响。
在电影中,催眠大师还利用了环境来加强催眠的效果。
他运用柔和的灯光、舒适的音乐和悦耳的声音,营造出一个安静、温馨的氛围。
环境会对人的情绪和意识产生影响。
通过改变环境的氛围,催眠大师使被催眠者更容易进入一种松弛和专注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催眠的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是相互影响的。
意识层是我们自觉和明确的思维过程,而潜意识层则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思维和行为过程。
催眠正是通过暗示和影响潜意识层来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
被催眠者处于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他们对催眠师的指令更易接受并执行。
然而,催眠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
个体差异、意志力和对催眠的信任程度都会影响催眠的效果。
各流派的催眠诱导法整理
各流派的催眠诱导法整理催眠诱导如同催眠本身一样,没有特别的定势,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诱导方式,在不同理念的指导下,其诱导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其主要的宗旨都一样,那就是导入催眠状态,或是造成受术者意识游离,注意力集中,反过来讲也就是说如果能引发这种状态,任何形式都可以用,要记住的是形式、方法都是达到目的的路而非目的本身,明白这一点后我们自己也能创造出很多诱发催眠状态的策略和技巧。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几个典型的诱导方法:4.1标准派的渐进式放松,其精髓主要在于,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躯体或精神逐渐进入放松状态,再以语言暗示调动注意力,使其主要集中在呼吸,躯体器官的反应上,最终导致精神彻底放松,进入自主运动增加的催眠状态,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按部就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阻抗,使催眠过程显得自然不强求,同时还能锻炼催眠师本人的耐心和洞察力。
其主要的弊端在于,催眠过程太过缓慢,见效差,容易造成受术者和催眠师的厌烦,所以这个方法的使用需要先了解求助者本人的个性特征,催眠师本人也应该通过这种方式磨练自己的基本功。
标准借鉴引导词我会用稳定、低沉的声调,从容地发声,而且,在我说话引导的时候,我自己也会处于非常宁静的α脑波状态,所以催眠别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静心的过程。
现在,把你的身体调整到最舒服的姿势。
请将眼睛闭起来,眼睛一闭起来,你就开始放松了。
注意你的感觉,让你的心灵像扫描器一样,慢慢地,从头到脚扫瞄一遍,你的心灵扫瞄到哪里,那里就放松下来。
现在开始,你发现你的内心变得很平静,好像你已经进入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远离了世俗,你只会听到我的声音和背景音乐的声音,其它外界的杂音都不会干扰到你。
甚至如果你听到突然传来的噪音,你不但不会被干扰,反而会进入更深更舒服的催眠状态。
现在,注意你的呼吸,你要很深很深的深呼吸,有规律的深呼吸,慢慢把空气吸进来,再慢慢把空气吐出去。
吸气的时候,想象你把空气中的氧气吸进来,空气从鼻子进入你的身体,沿着气管流过鼻腔、喉咙,然后进入你的肺部,再渗透到你的血液里,这些美妙的氧气经由血液循环,输送到你全身每一个部位、每一颗细胞,使你的身体充满了新鲜的活力。
心理疾病的催眠疗法
心理疾病的催眠疗法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患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心理疾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催眠方法,让患者彻底放松和抗拒,将患者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催眠可以很好的推动人潜在的能力,适用强迫症,忧郁症,坏习惯,情绪问题等。
最早施用催眠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是1775年奥地利的麦斯麦(F.A.messmer),他用磁铁作为催眠工具,用神秘的动物磁气说(Animal magnetism)来解释催眠机理,直到1841年英国外科医师James Braid对催眠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治疗者的所引起的一种被动的、类睡眠状态,并借用希腊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词改为“hypnosis”(催眠),至今一直沿用这一术语。
催眠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法(或自然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就是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轻柔的抚摸,使对方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
间接法借助于光亮的小物体或单调低沉的声源,让患者凝视、倾听,或以“催眠物”接触头或四肢,而施治者则在一旁反复暗示患者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的程度一般分为浅催眠、中度催眠和梦行3级。
为了治疗的需要,进入浅催眠即可。
此时,可根据患者的病症,用正面而又肯定的语言向他明确指出有关症状定将消失,或进行精神分析,找出其致病的心理根源。
治疗后,可及时唤醒患者或暗示患者逐渐醒来。
催眠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症及某些心身疾病,对于有严重机能性色彩的器质性疾病患者,催眠治疗可作为药物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
(1)神经症。
这是催眠疗法最为适应的病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等。
(2)心身疾病。
催眠治疗不但能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还能使机体病损康复。
(3)性功能障碍。
包括男子和女子的性功能障碍。
如阳痿、早泄、射精困难、女子性乐缺乏、阴道痉挛等。
催眠术的原理
催眠术的原理催眠术是一种通过特定方式引导人进入一种放松、专注、易受建议的状态,从而改变其意识和行为的心理技术。
催眠术的原理涉及到人的意识状态和大脑活动,下面将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角度来解析催眠术的原理。
首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催眠术可以通过调整大脑的神经活动来影响人的意识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的活动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颞叶和额叶区域,这些区域与情绪、记忆和行为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催眠术的引导,可以使这些大脑区域的活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人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催眠术可以通过暗示和建议来影响人的行为和体验。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意识变得更加敏感和易受影响,催眠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和建议来改变被催眠者的认知和行为。
这种暗示和建议可以影响人的感知、情绪、记忆等方面,从而达到改变行为和体验的目的。
此外,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催眠术可以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来影响身体的生理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会发生改变,导致心率、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通过催眠术的引导,可以使身体进入一种放松和平衡的状态,从而改善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甚至对一些生理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催眠术的原理涉及到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多个层面,通过调整大脑的神经活动、暗示和建议以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来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
催眠术在临床和心理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催眠师来进行引导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对催眠术原理的解析,能够加深对催眠术的理解,同时也提醒大家在接受催眠治疗时要选择正规的机构和专业的催眠师进行操作。
催眠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
(四)其它关于催眠的理论和观点 (五)中国对催眠术的理论研究
1909年在日本创立的“中国心灵俱乐部”。
整理ppt
2
二、催眠心理疗法的实质 ——“感应”中的暗示作用
(一) 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理论 ①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Freud,s) ②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霍妮(Horney,K) 2.人际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和琼斯 3.生理心理整体结构理论
磁术”。 代表作:《论行星对人体的影响》。
整理ppt
1
(二)现代催眠术的真正创始人是 ——十九世纪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 代表作:1843年《神经睡眠的理论基础》。
(三)催眠问题为世人所普遍关注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精神病理学家李厄保和
神经学家沙可。 李厄保代表作:1866年《睡眠及其类型状态》
整理ppt
14
整理ppt
3
(二)生理基础 催眠心理疗法的生理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三)心理基础 催眠心理疗法的心理基础是暗示作用。
三、催眠心理疗法的生活心理效应 (一)催眠状态下的生理效应 (二)催眠状态下的心理效应
整理ppt
4
四、催眠心理疗法的适应症与治疗原则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胃” (一)主要适应症 1.神经官能症(神经症)
而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3.人格障碍(病态人格、异常人格) 是长期的个体心理特征的异常发展,除了情
绪与行为活动表现异常以外,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和 其他心理机能的异常。
①偏执型 ②情感型 ③分裂型 ④暴发型 ⑤强迫型 ⑥癔症型 ⑦悖德型
整理ppt
6
4.性变异(性变态、性倒错) 是与生殖没有直接关系,性欲的对象与满足性欲
催眠的原理
催眠的原理催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来诱导人们进入一种放松、专注、易感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建议和暗示更加敏感,可以改变其意识和行为。
催眠的原理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析催眠的原理。
首先,催眠的原理与人的大脑活动密切相关。
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的活动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模式,即Alpha波。
这种波形与清醒状态下的Beta波和睡眠状态下的Theta波有所不同,表明催眠状态是一种独特的脑电活动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大脑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建议,从而改变其认知和行为。
其次,催眠的原理还与人的意识和注意力密切相关。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意识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其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
同时,催眠还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外界干扰,更容易进入一种深度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暗示和建议,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此外,催眠的原理还与人的心理建设和信念系统有关。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内在信念和期望会对催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对催眠充满怀疑和抵触,那么很难进入催眠状态;相反,如果一个人对催眠充满信任和期待,那么很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并对暗示产生积极的反应。
因此,催眠的原理不仅涉及到技术和方法,还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建设和信念系统。
总的来说,催眠的原理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涉及到大脑活动、意识和注意力、心理建设和信念系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催眠的原理,更好地应用催眠技术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和生理问题。
希望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催眠的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催眠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催眠案例
心理学催眠案例我有个朋友叫小美,她一直为减肥这件事苦恼得不行。
尝试了各种节食、运动的方法,但就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看到美食就两眼放光。
有一天,她听说催眠可能会对控制食欲有帮助,就来找我这个学过一点心理学催眠知识的人试试。
我当时心里也有点打鼓,毕竟不是专业的催眠大师,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我让小美在一个安静、舒适的房间里躺好,然后开始引导她放松。
我用一种很轻柔的声音说:“小美啊,想象你现在正躺在一片柔软的云朵上,那云朵就像棉花糖一样,但是你不用担心会长胖哦。
周围的空气都是轻柔的,轻轻地拂过你的身体,带走你所有的疲惫和压力。
”小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呼吸也开始变得均匀起来。
我接着说:“现在,你要走进你内心的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你看到在花园的中间,有一个神奇的小盒子。
这个小盒子里装着你对食物的欲望。
你走向那个小盒子,打开它,看到里面有一个小怪兽,这个小怪兽就是你看到美食就想吃的冲动。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观察小美的表情,她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我知道她已经沉浸在这个想象里了。
我又说:“现在,你要跟这个小怪兽对话。
你告诉它,你不需要它总是让你吃那么多东西。
你有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要过。
你看,花园里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东西,比如你穿上漂亮小裙子的样子,那是多么迷人啊。
”然后我让小美想象自己穿上了一条超级漂亮的紧身裙,在镜子面前转着圈,自信满满。
我轻声说:“小美,你看你现在这么美,你要是吃太多,这条裙子可就穿不下了。
这个小怪兽如果再捣乱,你就把它关进盒子里,锁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慢慢把小美从催眠状态中唤醒。
她睁开眼睛后,第一句话就是:“哇,我感觉好像真的对那些高热量的食物没那么渴望了。
”这就是我经历的一个有趣的催眠案例,虽然不是那种特别神奇、一下子就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案例,但确实对小美的减肥之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呢。
老张是个建筑工人,他在工地上干活一直都很出色,可有个大问题,就是恐高。
这对他的工作影响可不小,有时候一些高层的活儿他都不敢接,错过了不少赚钱的机会。
【催眠原理】催眠术各流派介绍之
【催眠原理】催眠术各流派介绍之?徐鼎铭---气合催眠在首师大邀请郑宁教学进行了催眠培训后,显著感觉到大家对催眠的兴致越来越浓重了,自己的孤单感也少了很多。
而且到了当初也终于可以就催眠术升级的一些实践,技能办法和大家交换商讨了。
后面会系列先容一下催眠术各流派的不同情形。
盼望对拓展同行们的思维模式能有点作用之所以首先介绍气合催眠法,是由于这是一种极有效的催眠方法,用此法治病矫癖,效果更佳。
同时,是否娴熟自若地使用这种方法,也反应出催眠师的功底,大凡成就颇深的催眠巨匠,都能纯熟地把握这种方法。
气合催眠的经典代表是台湾的徐鼎铭大师、中国的马维祥传授也是气合催眠的主要推广者。
所谓气合催眠法,即指用气合的喝声,而将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的一种方式。
实行过程如下:催眠师站在离受术者两米远的处所。
要求受术者集中注意力,并深呼吸。
此时告知受术者:“只有我大喝一声,你将立即闭上眼睛,敏捷进入催眠状态,确定是这样,不会有错的。
”然后催眠师而对受术者竖立而不动。
集中留神力于受术者,并精心视察。
当发明受术者已经进入精神沉静,高度专注的状态时,从腹部丹田使劲,大吼一声“呔”。
受术者将由此而进入至少中度催眠状态。
而后再施予受术者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暗示诱导,便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当然实施这种气合催眠法是有前提的,对催眠师有比较高的基础技术和灵性要求。
催眠师在实施这种方法以前,要进行屡次的练习。
如果喝声无力或催眠师本身缺少自负,迟疑恍惚,九型人格四号众生相,则很难成功。
以上是气合催眠的一种通用介绍,现在具体介绍一下徐鼎铭大师的气合催眠。
徐氏催眠对灵性的要求是无比高的。
在学习催眠初期,要进行反训练。
首进步行的训练有,“精神专一训练”、“空虚丹田”、“目力集中”、“心手微颤”、“发声催眠”、“就事论事”。
六种根本功的练习。
徐鼎铭以为学习催眠术不遵照顺序是无奈胜利的。
要依照上面的这个顺序进行练习,循序渐进。
且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每项都要连续训练训练30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鼻祖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关于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其如同一棵大树一样矗立在心理学界,关于他的传奇一生会有更高水准的大家们来描述,这里我们只需要截取一段他关于催眠探索的经历,来看其对催眠的发展有何贡献或阻碍。
弗洛伊德接触催眠主要是受启于他的同事约瑟夫~布洛伊尔,布洛伊尔在给安娜治疗的过程中认识到,癔病是患者压抑了极其痛苦的回忆和情绪,在催眠状态下患者要求所说这些记忆和情绪,以这种心理宣泄的方式来消除癔病症状,使其过去经验的到重新的复现,这给弗洛伊德带来了很大触动。
弗洛伊德过去曾跟夏科学习过催眠,还受到过博恩海姆的指导。
他回到维也纳后,协助布洛伊尔进行歇斯底里症的研究,给精神治疗领域带来了崭新的观点。
通过研究发现,他们认为只要让人在催眠过程中想起那些过去的记忆,并将压抑在心底的情感宣泄出来,症状就会消失。
这就是被称为“心灵烟囱的清扫”,以及情感宣泄疗法的新疗法。
这与之前的利用暗示消除症状的催眠治疗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在当时是一种划时代的创新。
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对催眠深度的、催眠所需的时间、以及对催眠的疗效是否巩固的见解有所不同,使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转而创造性的提出了精神分析法,但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梦的解析、自由联想,都有催眠的影子。
自由联想是自我放松,减轻自我理性束缚的技术,分析师只需在被分析者身后引导和加强求
助者的自主性,这样不仅减少了分析师自我意念对联想的干预,并且使求助者联想出的意象更具有个体性,更能以个性化的方式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惑。
而关于梦的解析我认为是对催眠最大限度的简化,因为梦本身就是潜意识的一种浮现状态,而催眠恰好是引导潜意识浮现的手段,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催眠本身诱发的潜意识状态与梦并无很大差别,这样看来研究梦的表现,比研究催眠状态更加的简洁方便,但梦本身的可操控性远远不如催眠。
1.11吉尔和布兰曼-----退行和移情
吉尔和布兰曼( Gill & Brenman,1959 )把催眠状态的特征总结为向原始状态的退行,在这种状态下,理性让位于冲动,受试者与催眠师形成移情关系。
我认为吉尔和布兰曼的退行和移情说,不仅是借鉴了精神分析的成果,还有麦斯默术的影子在里面,原始状态的退行其意是理性思考让位于冲动,这与麦斯默术中官感的抑制,自主运动出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对移情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移情是一种缺失感受性的补偿,是在没有理性思考的束缚,批判思维的防御下的一种自我修复,其核心都是是松动理性束缚诱发自动反应。
1.12行为主义角度的催眠克拉克·赫尔---催眠即获得性学习
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认为催眠过程可以用形式学习理论的原则一如联想重复、条件作用、习惯化等解释。
在1933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催眠与暗示》(Hypnosisd and Suggestibility)中,他提出催眠现象是和其他习惯相似的获得性反应,
并认为受试者的催眠体验来自于催眠师的暗示,以及由刺激和反应之间关联的严格物质基础所导致,意念成了纯粹物质性的符号活动。
这种行为主义定义下的催眠,同样会勾起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还是意识的争论,虽有争执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在行为主义下的催眠固然使得催眠更加的科学,更加的能使人信服,但从单一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如同催眠本身所要松动的理性思考一样,统一了可能性减少了活力。
1.13认知学派角度的催眠巴伯---动机参与
多年来巴伯深刻地批判了把“催眠”比喻成“意识状态的改变”的观点,认为这种模糊的催眠假设极具误导性。
它们不仅使操作者(催眠师)无法专心地对“催眠性”互动中的重要变量进行操作性界定,而且还使许多受试者相信他们不能够形成“神奇的和神秘的催眠现象”,如疼痛控制、幻觉和年龄退行。
作为一种替代性理论,巴伯( Barber, 1969 )发展了一种认知行为观点,即假设“针对实验情境的积极态度和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暗示主题自发思考和想象的期望”导致了“催眠”体验(p.5)。
根据这一观点,任何自愿者经过训练后都能产生“催眠”现象。
考虑到诸如操作者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情境变量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巴伯认为正式的(传统的)诱导是不必要的。
这种理性认知角度的催眠认为,催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术者自身的理性思考和自身期望的可激发性,这样的解读使得催眠变得更加的现实和理性化,这样催眠互动中的主动权极大的偏向了
受术者的动机、期望和想象上,如同说任何人只要自愿都能通过强烈的动机进入催眠状态,这样的解释使得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各种理论都显示暗淡无光。
但这种认知层面的强求真的能使受术者顺利进入预期的催眠状态吗?这样的疑问我想只能在催眠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释,不过还需要提的是认知角度的催眠更侧重催眠过程,而对催眠状态的重视明显不足。
许多人认为巴伯的立场与艾瑞克森是完全对立的。
但除了术语明显不同之外,二者的观点却有着相似之处,特别是二者都强调所有个体均能被催眠、常规的催眠诱导可以被替换、催眠是自然现象、动机和人际关系都很重要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巴伯明确将催眠等同于想象的观点明显不足取,正如许多受试者所体验到的:催眠状态在性质上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