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双语学校总校长卢慧文:家长要用好你那六分之五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和双语学校总校长卢慧文:家长要用好你那六分之五的时

小编的话

一年有365天,孩子上学时间大致为180天。一天有24小时,孩子在校约8小时。因此在孩子教育的时间分配上,家庭教育占了六分之五的时间。作为家长,如何用好你那六分之五的时间?协和双语学校总校长卢慧文写下了她的思考。“第一教育”获授权发布。协和双语学校总校长卢慧文焦虑的家长育儿价值观和主流教育文化的矛盾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事实上大家都面临着水涨船高的困惑——人人都补课,不补就掉队。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从小就给他们排满学习课程,周末绝不让孩子呆在家里“浪费时间”。但就是因为人人都补课,所以最终进入的学校排位其实没有多大变化,只不过大家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源。国际上优秀的大学挑选学生的标准既模糊又清晰

最近媒体爆出了一家培训机构贿赂美国大学招生官的丑闻,导致国外大学对中国学生所提供材料产生了不信任感。大学的录取将进一步转往“你是什么样的人”的方向,而不仅仅是相信“你提供了什么样的材料和分数”。

以今年协和古北两位优秀的高三毕业生申请大学为例,一位毕业生收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被加州伯克利大学拒绝,而另一位毕业生却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世界顶级大学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既模糊又清晰。如果我们想从技术的角度去迎合这些大学,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培养学生,是否行得通呢?

现实其实是很骨感的。英美的顶尖大学各自对于学生的挑选标准很不一样。

美国的顶尖大学,希望在申请书里看到“你之所以成为你”的独一无二甚至是标新立异之处。面谈通常由世界各地的校友进行,从看似随意闲聊中综合的评判学生是不是学校需要的人,主观性较强。而英国的顶尖大学必须要求学生在申请书中写清楚为什么申请这个学校和专业,重视学术表现和在中学阶段的有含金量的多元发展证据,一旦被邀请到大学面试,则多位教授严阵以待地和学生进行专业学术性很强的对话,在挑战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匹配学业发展的未来潜力。面试主考官通常会亲自出任学生录取后的辅导教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预估

以前专业和学历是求职的横纵两个坐标,师范毕业,硕士研究生,那么职业几乎是肯定的,到中学里教书,连学科都不带换的。而未来,很多职业是现在不存在的,没有办法仅仅用已知的知识和已有的分类来完成对未来的教育。马云10

月13日在“云栖大会”上说,“电子商务”概念很快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资源。如果说这个概念还比较远,那么看一看我们身边例子,工具性质的技术,渐渐会被淘汰。学校里原来从“开机关机”教起的计算机课,现在已经成为小学生基本技能了。原来驾驶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赖以生存的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全民技能了。同样,工具性质的英文,不会长久成为核心竞争力。上海已经有高校(如上海科技大学)纯粹的英语技能(英语听力、口语、泛读、写作)不再计入学分,二是需要学生在英文过关之后,用英文作为工具语言进行其它学分的学习。这提醒我们如果一所学校仅仅有“外国语”特色,或者一个孩子只有“外语好”,那么其核心竞争力不会走很远。自家那个熊孩子生存动力和兴趣动力双重缺乏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是决定因素。爱上学、爱老师、能有一定的专注力、跟得上学校的教学要求,保持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大大方方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个小学生就一定差不了。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是决定因素。小学的知识总量是有限的,孩子在11岁时的智力和体力差别不大的。关键是内驱力,或者叫作动力。我们常说初中的“孩子开窍了”,其实就是“他自己要了”,有动力。

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生存动力和兴趣动力。农村或者落后地区的孩子有通过学习和考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

生活状态的生存动力,对兴趣的动力要求较低。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的励志故事和谚语,对于励志改变生活的人比较有用。而我们的孩子,体会不到生存的动力,如果还缺乏兴趣的发掘,那什么才是他们动力的来源呢?当然,兴趣不是粗浅的感官吸引,也包括建立了信念之后的自我追求。一个有情怀的孩子,不为自己的生存改变,也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被激发出动力。仅仅靠排名、选拔等外在刺激激励的所谓动力,无法内化,也无法长远。育儿“投入”和“产出”的严重失衡

有个家长算了一笔账,一个小孩在国内完成中小学,每年15万费用,到国外完成高等教育,每年30万费用,培养成本是300万。如果这个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回国工作,月收入1万元起步,每年按照10%的增幅稳步上升,前十年一共挣不到200万,更何况还有各种开销,不要说回报,就连自立都未必能做到。网络上有个关于养孩子就像发射火箭的著名段子:养孩子就像发射火箭,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确保每个细节与数据的正确,时刻警醒不让火箭有任何偏离轨道的可能。最后一朝发射成功,然后火箭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的发回一些微弱的信号…..生活费…生活费…生活费…)家庭教育没有普适良方

因为:

各类“矛盾”的家教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各类“矛盾”

的学校教育都有自己的拥趸;各类“矛盾”的专家指点都有理论支撑。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家庭,因此没有可复制的标准化教育。家庭教育有章可循

关于下面这张全家福的照片,大家能从中看到这家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或者说有怎样的氛围?(Rob Bowden)

有人会看到,他们的穿着打扮以及环境,说明这家人喜欢大自然。有的人会看到,他们其乐融融很和谐,家庭应该是很温暖的。

在我看来,这照片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亮点:一个是,小狗在全家人的中间位置。它不是被当成宠物或者无关紧要的角色扔在一旁的角落。另一个是,左下角有一个与这家人不一样种族的小孩,他这是这个家庭领养的孩子。但他与其他孩子却是带着同样的微笑,没有任何违和感。

这家人给我的感觉,就是“爱”。

家庭教育是营造一个“场”

梅贻琦老校长说过一句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育即养鱼养水也。”作为一个校长,我的任务是一位水域管理员,我需要引导水域,清除水里的垃圾,配备氧气,让大鱼和小鱼自由地在水里游,而不是在水岸上教大鱼和小鱼怎么去游。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