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城市内涝频发与建设“海绵城市”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城市内涝频发与建设“海绵城市”了解时政热点是公务员考试备考十分重要的环节,需要考生的长期准备。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及时了解与公务员考试最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特意为大家筛选汇总了国内外时政热点材料,帮助大家备考公务员考试。
一、材料背景7月5日强降水侵袭湖北江汉平原至鄂东北一带,其中,最大降雨出现在武汉蔡甸站,达217.3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武汉市6日早晨出现严重内涝,多路段车辆无法通行,受强降雨影响,今晨武汉市内出现严重内涝。
多条交通主干道被水淹没,车辆无法通行,给武汉市民的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7月24日晚开始,河北保定出现新一轮强降雨,阜平、涿州、满城,保定市区等地出现50毫米以上的暴雨,。
连续强降雨,导致保定市区已经出现城市内涝,交通受阻。
受一夜暴雨影响,7月7日江苏南京多处道路积水严重,车辆无法通行,匝道下不了高速,有些地方积水近一米。
南京交警八大队被淹,不少交警开私家车、着便装执勤巡逻。
地铁三号线、一号线部分站点、轨道进水,列车间隔将较大。
7月7日凌晨,南京南站动车所动车库发生围墙倒塌,据网友爆料,出库方向咽喉区围墙倒塌200立方米,影响多个方向所有动车出库,乘务员也被困在动车所里。
上午,上海铁路局南京动车段回应称受影响线路正在全力抢通,陆续恢复。
二、建设“海绵城市”怎样从通俗的角度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答:据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专家介绍,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应当能够很好地应对汛期从小到大的各种降雨,使其不发生洪涝灾害,同时又能合理地资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维持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本质追求和阶段特征是什么?答:过去在水利里面有“防洪排涝”这个词,在城市里面我们过去只有排水,没有“涝”这个说法。
为什么现在涝变得严重?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结果。
海绵城市作文申论
海绵城市作文申论海绵城市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海绵化的理念,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诸多挑战。
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将雨水保留在城市中,通过调蓄、渗透、净化等一系列措施,最终达到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首先,海绵城市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在传统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地面铺设混凝土或沥青等建筑材料,导致降水无法渗入地下,使得地下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补充。
而在海绵城市中,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并储备在城市中,使得雨水能够渗入地下,为地下水补充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其次,海绵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水生态。
在传统城市中,由于缺乏针对雨水的处理措施,导致雨水中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水质污染。
而在海绵城市中,通过建设雨水湿地、植物滞留带等设施,可以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过滤掉其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同时,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和花园等绿色空间也为城市增添了生态价值,吸引了众多鸟类、昆虫等生物的栖息和繁衍。
此外,海绵城市还能够有效减轻城市的水灾风险。
在传统城市中,雨水难以迅速排除,往往造成城市内涝现象,带来交通拥堵、水logging等问题。
而在海绵城市中,通过建设蓄洪区域、绿色屋顶等设施,能够增强城市对洪水的抵御能力,降低水灾风险。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是一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它通过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状况,还能提高水质、改善水生态,并减轻城市的水灾风险。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浙江省考时政备考之建设海绵城市,不能逞一时之快
更多浙江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这里看浙江省考时政备考之建设海绵城市,不能逞一时之快浙江省考时政热点作为浙江公务员考试、政法干警及其他各类考试共同所考察的考点,在申论、浙江省考面试等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建议广大考生需注重关于时政热点的积累。
为方便各位考生在备考期间系统的复习浙江省考时政热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热点解读,在此浙江人事考试网邀您及时关注更新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对于近年来频发的城镇内涝等问题,省人大代表、宁波市气象台副台长钱燕珍日前建议要加速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她表示,浙江应该对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领导和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指导和规范海绵城市的推进和实施。
这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建言。
这些年来,别的地方不说,省内一些城市就在内涝灾害上吃尽苦头。
一到雨季和台风季节,各地就要采取措施严防城区变成泽国。
这背后,就在于许多地方城区排水排涝设施老化,地面过度硬化,排水系统设计未达到规定标准或不足以抵御罕见降雨量。
根据一项针对351个城市的调查显示,2008年到2010年间,超过6成被调查城市发生过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而是正式列入国家相关指导意见的重要事项。
从去年开始,国家就在16个城市通过中央财政支持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浙江嘉兴是省内入选的唯一城市。
至今,全国已有一百多个城市制定了相关建设方案。
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建设正在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的重要部署。
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百年的重要民生工程。
所以,在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但在“战术”上却不能急功近利,逞一时之快。
像德国的下水道,日本的地下排涝系统,固然令人钦佩,但人家不仅规划在前,而且是下了苦功夫才逐步完成的。
何况我们的许多老城区已经建设成型,地下管道星罗密布,修修补补尚且不易,“重新来过”更是难上加难。
细心看,那些列入试点城市的多是中小型城市,而且是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并非全面铺开。
海绵城市申论作文
海绵城市申论作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海绵城市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源调控、水环境净化和水灾防治的一种城市形态。
建设海绵城市有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和城市水灾难的问题。
在实践中,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要制定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推进措施。
政府要加大对海绵城市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其中。
政府还要加大对海绵城市项目的监管和评估力度,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其次,企业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要积极参与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例如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生态湿地等。
企业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同时,企业要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
此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居民要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水资源节约等活动。
居民也可以通过自发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街头巷尾的清理和维护工作。
通过提高社会参与度,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得到更好的推进。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企业应加强技术支持和环境保护;全社会应增强环保意识和自觉参与。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出真正意义上的海绵城市,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的改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城市看海”背后的现实困境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城市看海”背后的现实困境为进一步关心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我特殊推举申论热点解读之“‘城市看海’背后的现实逆境”,盼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肯定的关心。
【背景链接】7月上旬,受气流影响,全国各地消失分散性强降雨,一些地方城市排水与持续性强降雨形成反差,消失城市内涝现象。
“在家里看海”,“喜提内陆海景房”等热搜,成为网友调侃城市管理的热词。
7月2日成都连续患病暴雨,城区多处积水,市民出行困难。
7月4日,南京也开启“看海”模式,强降雨致使城区内多处严峻积水,造成部分路段交通瘫痪。
而在此前的6月初,广州受台风“艾云尼”影响,市内11区40余片区消失城市内涝灾难,其中内涝积水引起市民触电致死的损害性大事,引发社会剧烈关注。
城市内涝现象,在城市建设中并非个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的调查显示,在351个城市中,有213个发生过积水内涝,占总数的62%;内涝灾难一年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个,甚至还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综合分析】城市内涝是很多城市在构建和谐、宜居城市过程中的公共治理顽疾,然而受各种现实问题的影响,一些城市频现城市内涝现象。
李克强总理在2022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建设要有面子,更有里子。
对于城市内涝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高度重视,补足城市建设短板。
城市建设中“城市内涝”现象频繁消失,不仅有极端天气问题,也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但根本缘由在于城市建设:第一,城市规划问题。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进展,城市建设消失摊大饼的现象,人口过快集聚,高楼、公路、水泥地不断扩张,虽然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忽视疏浚自然排涝系统的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部分城市建设仅停留在地表,但对地下排水系统、管网维护上规划不到位,存在漏洞。
其次,城市治理问题。
城镇化建设中城市中的施工作业,在管理、治理不到位时,往往存在忽视排水的现象,导致排水不畅。
2020年国考面试热点:海绵城市
2020年国考面试热点:海绵城市面试热点相关背景最近这段时间,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少地方都在下大雨,有人担心会不会重现城市“看海”的状况。
前不久,福建厦门就经历了超强降雨,可是厦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几个核心区域,铺着透水砖的人行道很快就干了,建设效果显现。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自然变化方面充满“弹性”。
具体做法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考点预测题:某市打算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在一次座谈会上领导邀请你谈一下对城市实施海绵城市的打算,假如你住建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将重点汇报那些内容?面试热点解析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的应对城市的旱涝灾害,能够尽可能的降低暴雨等灾害对城市的威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张利国利民的好事,因此我们必须坚定的贯彻实施。
首先,我们要在全是范围内营造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宣传,从而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理解政府工作,同时还能够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来。
其次,我们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对洪涝灾害的治理,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旱灾的预防,要预留出管道,以确保能够面对旱涝灾害。
然后我们还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实施改造,对于部分老城区,我们要尽可能的按照相关标准实施升级改造政策,要疏通原有的管道,必须确保在遇到洪涝灾害时,能够及时排涝,在新规划的城区应当严格按照海绵城市标准进行建设,从而真正发挥海绵城市的优点。
最后我们还应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制度,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相关的责任部门,完善相关的建设标准,探索运作模式,多途径的筹集资金,从而更好的提升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热点分析:海绵城市16城试点“海绵城市”将获大额中央补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包括南宁、济南在内的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这一补贴源于2014年2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文。
该文指出,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将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
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
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
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雨水要留下来且做好处理根据财政部此前发出的通知,2015年有积极性的省份先推荐1个城市,各省份推荐城市后经过财政部、建设部和水利部进行资格审查,然后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城市,在3月组织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其中资格审核的要求的是: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次重庆也入围16个海绵试点城市,但是京沪津都没入选。
有专家指出,北京目前尽管在立交桥下开始设定蓄水池,但是主要是排水用的,与海绵城市还是有区别。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使城市在自然和人工建筑物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下面就海绵城市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之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面临着洪涝灾害、地表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
案例分析:1.雨水资源的利用:上海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收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供农田灌溉、景观湖泊充水等用途。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输送和处理水的成本。
2.洪水防治:上海市实施了雨水调蓄、汛期蓄洪区、水网调控等措施,对西子湖、甪直河等地进行改造,增加洪水容量。
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地势,建设绿色屋顶和湿地,以增加城市的洪涝容量和抗洪能力。
3.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上海市通过建设城市公园、植树绿化等措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改善城市的地表径流状况,减少洪涝的发生。
同时,绿地还能提供阴凉的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4.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海市通过修复河道、湿地、滨海湿地等水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这些水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5.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海市对雨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提高城市的城市排水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建设大型雨水花园、雨水林等措施,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6.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海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的水资源动态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案例结论:上海市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014年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海绵城市建设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招聘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题库来源:中公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beijing/2014年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海绵城市建设【背景链接】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标准表述】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据专家统计,过去3年内,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个小时,淹水深度超过0.5米。
【具体措施】一、扭转观念,建设海绵城市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
《2024年“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内涵、意义及其实践与理论展开讨论。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与意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它强调的是对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一)理论层面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理论为指导。
首先,生态学理论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其次,环境科学理论则提供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和评估方法。
这些理论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层面1. 雨洪管理: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增加城市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有效管理雨洪。
2. 生态修复:对受损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自净能力,提高水质。
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这些设施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4.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如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例,该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增加了城市的渗水能力,减少了雨水径流。
同时,该市还建设了多个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项目,提高了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质量。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该市在应对雨洪方面表现出色,有效减少了内涝的发生。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推广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
2019江西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海绵城市
2019江西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海绵城市背景链接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浙江嘉兴拥有大小河流1.3万多条,可这里却是一座“缺水之城”。
为何缺水?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流速度极小,导致河流净水能力较差,受上游和自身双重污染的影响,水质持续恶化,“水乡无水喝”成了嘉兴市民的心头之痛。
治水,迫在眉睫。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嘉兴,通过深耕“海绵+”战略、发力PPP模式,理念逐步生根发芽,成效随之破土而出。
中公分析【问题】一、多头管理。
由于多个部门管理河流,导致责任不明确,出现河流污染等问题,相互推诿,出现问题时无人担责,这让河流管理出现问题,类似“手表定律”,管理部门不统一,标准不统一,难以做好城市防涝工作。
二、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影响】一、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城市的绿地,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让百姓生活的更好,更舒心。
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不会出现雨季一定涝的情况,将雨水很好的排出去,做好城市的排洪,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就会变好。
【对策】一、水泥地被平整的透水混凝土取代,新修建了拦水沟,改造后的地下管网,实施雨污分流。
首先要加强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雨季到来时,雨水能够蓄积和排出,城市的水泥地面必须替换透水混泥土,实现水的渗入。
二、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保证居民在雨季到来时,不再“看海”,便利居民的出行。
所以政府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下面介绍工作计划的具体写法:虽然计划类的文种叫法比较多样化,但是每一种的写作内容思路还是一致的。
规范的内容包括:标题+发文对象+正文+发文机关+日期。
1.标题:工作计划的标题包括单位名称、时间、主要内容、文种,如《**市关于**的工作计划》2.正文:正文一般又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
(1)开头工作计划开头主要相关背景性内容的概述。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采用一系列的自然与人工工程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保护与增强城市的自然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城市发展模式。
海绵城市的出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既能够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也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品质。
然而,海绵城市也存在一些利与弊,并且面临着一些发展态势方面的挑战。
首先,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常常采用以混凝土为主体的硬质化建设手段,导致水资源的排放和流失。
而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能够将城市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排放,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海绵城市还能够通过植被绿化、湿地恢复等手段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土地的硬化导致了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排水沟渠等手段,能够增强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并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将大量降雨分散和吸收,降低洪水对城市的影响程度,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弊端。
首先,由于海绵城市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能力,建设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
其次,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工程项目和绿化空间,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用地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再次,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对社会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有一定的要求。
在未来的发展态势分析上,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申论范文欣赏:让“海绵”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配
申论范文欣赏:让“海绵”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配1500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的排水难题。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雨洪排水需求,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全新的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而我认为,让“海绵”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配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排水难题。
在传统城市排水系统中,雨水被快速排放,导致过度集中,造成河流水位上涨,进而引发洪水。
而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是模仿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通过利用沼泽、雨水花园、绿地等多种自然手段,将雨水进行延缓、过滤、净化、蓄存和再利用,使雨水能够逐渐渗入土地,实现水资源的自然恢复和循环利用。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我们可以改变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单一模式,减少雨水对城市的冲击,避免排水系统的堵塞和倒灌,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其次,海绵城市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水泥、石材覆盖,形成了“硬化城市”。
这样的城市环境不仅热岛效应明显,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功能。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将绿地、湿地、水系等自然环境纳入城市规划,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城市空间。
再次,海绵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城市排水系统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不仅造成了财政负担,还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利用雨水资源,节约了水资源的消耗,也减少了对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
此外,海绵城市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我们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最后,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023年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3年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大题(共5题)一、给定资料:“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较好的弹性,遇雨时,能够将雨水就地消纳,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目的;逢旱时,可将存蓄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有效利用,最大限度保持城市的自然水文循环。
“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末端治理式的城市治水模式,是一种统筹内涝防治、雨水综合利用以及水生态修复的新型治水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任务就是对已建成小区,尤其是经常出现积水的小区进行“海绵体”改造。
相对于新建城区或社区可以通过先期区域详规、中期施工监督、后期项目验收等指标与渠道来约束,已建成的老旧社区改造难度非常大。
一位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负责人坦言,已建成社区海绵体改造施工中会遇到各种矛盾,比如新增下凹式绿地,可能导致停车位减少;房顶绿化,面临违章建筑拆除问题,实现规划目标的难度非常大。
尽管住建部2014年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但由于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与方式差异较大,只能靠试点城市自身“摸着石头过河”。
深圳市创环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翟艳云介绍,一些试点城市职能部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不太清楚,以为就是修修道路、收集雨水等。
实际上,各个试点城市目标方向不一,有的重在储蓄水资源,有的偏重解决内涝,有的侧重解决水污染。
一些受访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城建、水务、园林等部门充分协调“齐步走”。
尤其是各地城市新区建设中,即便不是试点城市或区域,也必须提前规划、系统建设。
济南城建集团副总经理刘相华说,当前一方面要投入大量资金,按照海绵城市标准改造既有建筑小区,另一方面大批传统路面硬化的新小区不断建成,不仅导致重复投资和浪费,而且极易出现改造速度永远赶不上城区扩张的尴尬。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面临许多困难,请根据“给定资料”,列举出这些困难。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
不超过200字。
申论范文欣赏:让“海绵”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配1500字
申论范文欣赏:让“海绵”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配1500字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城市防洪能力不足、城市绿化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亟需一个能够有效处理污水并且储存雨水的系统,这就是“海绵城市”的理念。
从过去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海绵”作为城市发展的标配,这是一种积极响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首先,海绵城市可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在传统城市中,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或公共下水道,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在海绵城市中,设计者采用了一系列处理措施,比如绿色植物过滤、人工湿地净化等,使得污水可以被处理成可再利用的资源,用于植物浇灌、景观水体补给等方面。
这样一来,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还能减少水污染的产生,提升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其次,海绵城市能够增强城市的防洪能力。
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城市中增加绿地、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形成一个个“海绵”来接纳、蓄积和利用雨水,从而达到减少洪水发生、减缓洪水影响的效果。
这些“海绵”可以起到缓冲和调节降雨的作用,让雨水慢慢渗透进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有效降低城市洪水灾害的风险。
此外,海绵城市还能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传统城市中,由于建筑物密集和土地利用压力过大,绿地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而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打造一个绿色的城市环境,通过引入绿地和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减少热岛效应,还能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要让“海绵”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配,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需要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处理污水和储存雨水的技术水平。
其次,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对“海绵”原则的应用,使得“海绵”成为城市建设的必备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分析:海绵城市16城试点“海绵城市”将获大额中央补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包括南宁、济南在内的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这一补贴源于2014年2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文。
该文指出,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将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
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
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
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雨水要留下来且做好处理根据财政部此前发出的通知,2015年有积极性的省份先推荐1个城市,各省份推荐城市后经过财政部、建设部和水利部进行资格审查,然后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城市,在3月组织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其中资格审核的要求的是: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次重庆也入围16个海绵试点城市,但是京沪津都没入选。
有专家指出,北京目前尽管在立交桥下开始设定蓄水池,但是主要是排水用的,与海绵城市还是有区别。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指出,海绵城市的最主要内容是两个,即雨水要保留下来,其次是要做好处理。
而做到这两条的很少。
“常德过去做这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城市才起步。
”她说。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在3月27日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指出,常德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
常德已经有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早年常德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
今年2月,常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计划3年内在近42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加速打造生态宜居常德。
中央大额补贴根据国家政策,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
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
广西地方媒体也指出,如果南宁入选海绵试点城市,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按照直辖市入选海绵试点城市,每年6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3年可以拿18亿元。
不过重庆是以两江新区的名义申请海绵城市试点单位,是否3年能拿到18亿,仍难定。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李飞指出,建设海绵城市,资金需求巨大。
海绵城市对中国仍是新鲜事物,要做到雨水留下并不容易。
南京过去实施雨污分离是需要的,“但是仅仅分离还不够,关键是雨水能蓄住且以后被利用。
”海绵城市涉及到沥青渗水以及公路地面渗水等功能,这需要使用特别的水泥和砖面,渗水的沥青,涉及巨额的资金。
以常德为例,该市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全市年均降雨量超过1360毫米,预备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可达118平方公里。
到2014年底,常德市城区启动的110多个项目中已完成36个,完成投资80亿元。
用“海绵城市”终结“城市看海”今年以来,我国已有41座城镇遭受内涝。
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城市看海”屡见不鲜。
在国家气象局日前举办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专家对“城市看海”做了详细分析及应对措施,认为应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撕下“城市看海”名牌。
(7月29日《工人日报》)“海绵城市”是个比喻说法,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就地渗透、吸收、存蓄雨水;遇到干旱时再将蓄存的雨水“吐”出来,加以循环利用,比如浇灌花草树木、清洗城市道路和建筑等,可为城市节约大量水资源,缓解城市水危机。
有人因此说,“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确实可以让“到城市看海”成为传说。
近年来,我们很多城市屡屡为逢雨必涝、暴雨淹城所困。
为何?在现有城市状态下,城市排水防涝水平长期滞后的痼疾难以根除。
逢雨必涝之后则是旱涝急转,城市又开始“喝渴”,为何?拼命造房、拼命开发的城市已无蓄水功能。
如果建成“海绵城市”,下雨时像海绵一样把水“吸”住,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生态还原能力,而且能提升城市消化雨水的能力,缓解逢雨必涝,岂不妙哉?故而去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设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根治城市内涝顽疾,而不是将雨水“一排了之”。
建“海绵城市”首先得有“海绵体”,“海绵体”从哪里来?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
有些城市,在急功近利的卖地与开发冲动之下,不仅河湖周边用地纷纷被开发商侵占,甚至还填湖遮河,在湖河及湿地上修房造屋。
或无视湖河保护而沦为“臭水坑”、“垃圾场”。
要建“海绵城市”,就要在现有河湖水系周围划一条清晰的保护线,还公共空间给市民。
另一方面,要大规模建设新“海绵体”。
新建林地、河湖自不必说,在修建街道、广场及停车场等公共区域时,不能一味地硬化路面,据说硬化地表对雨水的渗水率不足一成,而用渗水砖铺设公共区域,渗水率高达六成。
还应改变过去追求一马平川而填坑平渠的不科学做法,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
在东京和大阪,街头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无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雨水可轻易在此汇聚并渗入地下。
建设“海绵城市”一方面是让雨水流得更畅——涝时能吸水,另一方面是让留得更多——旱时能吐水。
当我们的城市成了“海绵城市”,“城市之肾”河湖能正常代谢,“城市之肺”土壤能正常呼吸,或许就不会那么频繁地“一边喊渴,一边内涝”了。
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风生水起。
建设“海绵城市”促进人水和谐“海绵城市”通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地解决我省城市水安全、水污染、水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应科学谋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这表明,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有条件也应该率先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城市转型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示范。
“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水安全问题。
一方面,受“重地上、轻地下”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足,“逢雨必涝”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水涝。
另一方面,传统城市到处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绿地等“软地面”在竖向设计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渗量很小,也未考虑“滞”和“蓄”的空间,容易造成积水内涝,更严重的是,阻碍地下水补给,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
如2014年海口市漏斗区面积为726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了48平方公里,其中2008至2013年海口漏斗区面积持续扩大。
水生态问题。
传统城市建设造成大量湖河水系、湿地等城市蓝线受到侵蚀,据调查,我国湿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3.4万平方公里,海南东部沿海超过20%的湿地消失,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城市河、湖、海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甚至这种城市化水岸修筑模式已向乡村田园蔓延,人为割裂了水与土壤、水与水之间的自然联系,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被干扰,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水污染问题。
以海南为例,目前主要江河及湖库水质保持优良,但是城市内河、部分入海河流水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全省城市内河水质达标率仅51.4%。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城市污水都是到下游、末端集中处理,长距离的污水管网工程,不仅耗费资金和地下空间资源,而且污水沿途“跑、冒、滴、漏”,以致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水短缺问题。
海南降雨量充沛,人们很难联想到缺水问题,然而事实上海南也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如今年6月份的干旱造成多个城市用水告急,原因就是海南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加上岛屿地理上中间高、四周低,河短坡陡,水来得急、去得也快,而位于城市的自然调蓄空间大量被挤占,人工蓄水设施又不足,导致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城市水质量和水环境,调节小气候、恢复生物多样性,使城市再现“鸟语、蝉鸣、鱼跃、蛙叫”等生态景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
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的认识误区。
“海绵城市”是否要花很多钱?从算大账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可谓花钱少、办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