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美学意义

合集下载

没有天堂 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

没有天堂 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

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中学语文论文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王立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

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

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

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

”(《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

”(《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如果把刘亮程读得再完整一些,从《一个人的村庄》整体来看,也许就更不会认为刘亮程是用诗意的笔去特意美化乡村生活,从而脱离苍凉的现实。

且看“劳动——这永远需要擦掉重做的习题,永远摆在面前。

土地扣留了劳动者。

也将要挟来他们千秋万世的后代们,生时在这片田野上劳作,死后还肥这方土……多少个早晨,我目睹田野上影影绰绰的荷锄者,他们真实得近乎虚无。

”(《黄沙梁》)这些“荷锄者”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自适吗?恰如刘亮程所说,“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是对农民(包括刘亮程自己)生命的消耗和折磨,甚至劳动者的灵魂和精神也因而麻木荒芜。

这当然不是什么田园牧歌。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以刘亮程的散文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以刘亮程的散文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以刘亮程的散文为例张天娇 曹泽双 焦健 宗昊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作为“乡村哲学家”,刘亮程以其独特的生态性视角和丰富的哲理意蕴将乡土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其中,故乡意象是其散文的一大亮点,蕴藏着多重的生态意蕴,以及对时间、生死、生存方式的终极思考。

本论文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立足刘亮程散文中的故乡意象,通过将故乡意象具体化分类,探究其建构方式和哲学意蕴,并力图深入挖掘其散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刘亮程;散文;故乡;意象;生态美学一、引言在90年代的散文文坛中,刘亮程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存在,他不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束缚,而是另辟蹊径,着眼于乡土,尤其是他近年来创作的“村庄”系列散文,具备了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独特品质。

刘亮程善于从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出发,以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抒写乡村与自然的淳朴,用异化的文字高扬时间与生命,通过探寻故乡风物的本质来寻找人的精神家园,为当时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爽朴实之风。

刘亮程是作家,更是农民,他的乡土散文就像农民的生活一样朴实无华,细读刘亮程的散文可以发现,他清新质朴的文风离不开大量故乡意象的累积点缀,这些故乡意象虽然都是些乡村生活里的细枝末节,却饱含着作家的深情,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文化价值,具有诗意明澈的审美情趣。

二、故乡意象的构建:异化、拟人化的“意象群”刘亮程的散文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朴实简约、清新明快,透露出岁月的沧桑感,而他独特的散文风格主要得益于乡村意象。

刘亮程生于乡村,长在乡村,在乡村劳作,也在乡村写作,长期务农的生活阅历使刘亮程拥有超越其他乡土作家的乡村感受力与理解力,因此在他的散文中,所有的故乡意象都显得格外鲜活生动。

刘亮程基于故乡生活的独特视角,真实而富有哲理地为读者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故乡意象。

研究刘亮程散文中的故乡意象,有必要对“意象”的概念加以界定。

根据《说文解字》,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有学者认为,意象是主体与客体、物象与情志的统一。

试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试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老 家 ” 生 于 斯 长 于 斯 的 人 们 对 于 乡 村 应 当有 着 一 , 种 难 以 言 传 的 感 恩 和 热 爱 !但 是 , 着 城 乡 距 离 的 随 拉 大 , 华 和 物 欲 的 诱 惑 , 后 和 贫 苦 的 逼 迫 使 人 繁 落 们 纷 纷 逃 离 家 乡 。作 者 曾 借 冯 三 的 口说 :村 里 有 点 “ 本 事 的人 都 搬 走 了 , 外 面干 大 事 情 去 了 , 下些 到 剩 没 出 息 的 。” 然 中 国 人 向 来 安 土 轻 迁 , 非 万 不 得 虽 除 已 , 然 不 会 轻 易 丢 掉 自 己 的 家 乡 , 我 们 却 看 到 不 但
刘 亮 程 的笔 下 , 多 人 数典 忘 祖 , 视 故 乡 , 许 漠 羞 于 公 开 自 己 的 生 源 地 。 本 来 “ 村 是 每 个 中 国 人 的 农
刘 亮 程 往 往 通 过 平 平 淡 淡 的 话 语 来 揭 露 人 的
自以 为 是 和 一 味 追 求 物 质 享 受 的 幼 稚 无 知 。他 的 文
关键 词 :一个人 的村 庄》 灵魂 ; 意 ; 园 《 ; 诗 家
中 图分 类 号 : 0 I 6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4 2 1 ) 1 0 6 — 3 1 7 — 1X( 0 1O — 0 9 0
在执 着 而孤独 地追 寻 生存 、 着的 意义 。本 文通过 解读 文本 , 着探 析 刘亮程散 文创 作 的审 美意 义。 活 试
面 对人 们 的浮 躁 、 漠 与 无 情 , 亮 程 深 感 伤 冷 刘
自己的安 排 。一 条称 职 的 好狗 得洞 悉 人情 世故 、 受
痛 却无 能 为 力 , 下 散 文 集 《 个 人 的村 庄 》 表 达 写 一 ,

要想读懂刘亮程的散文,抓住这两点意象组合创新是关键

要想读懂刘亮程的散文,抓住这两点意象组合创新是关键

要想读懂刘亮程的散文,抓住这两点意象组合创新是关键前言有关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热,研究者很多,但研究角度大多体现在语言的审美上,而在意象层面的思考与挖掘不够深入。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刘亮程散文意象组合的创新与审美,才是其散文的独特魅力所在。

意象组合,即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隐喻"、"对比"、"反衬"、"递进"象征等艺术效果,通过一系列意象组合让读者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在还原作者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者统一于作者的情感,而意象组合恰是情感表达的媒介,在散文中亦如此。

刘亮程的散文独具一格,借助不同意象的独特组合方式,使得散文饱含诗意,并凸显出散文的审美特性。

01 依场景发展粘合意象:单纯意象与繁富意象相叠衬,塑造出场景发展下的空间美感;细小意象与雄伟意象相辉映,勾勒出场景发展下的艺术张力陈剑晖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一书中强调:意象与语境相整合,才能凸显意象的功能与作用。

也就是说,意象个体的生成和功能都受到整体的制约,只有在整体、在整个语境的流程中,个体的意象才能显示其意义。

如"枯藤"、"老树"、"昏鸦"……单独挑出来任何一词,不过是孤立的意象,也谈不上美感,只有将上述词语放在特殊的语境中,才能使得意象个体与整体发生关联,营造出审美意境,并激发读者的想象。

刘亮程散文中涉及的意象群落也是如此,一些丰富而有序的意象群落依照场景铺设,由单个意象组合而成,于整体语境建构中凸显个体意象,在个体意象描摹中绘制整体。

(1)单纯意象与繁富意象相叠衬,塑造出场景发展下的空间美感所谓场景发展,重点即空间感的塑造,也就是意境的创设。

刘亮程散文(上)

刘亮程散文(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刘亮程散文(上)篇一:刘亮程散文美学意义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意义刘亮程的村庄没有文人气的田园宁静,而是充盈着一些藏起来的孤独恐惧。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在向人们阐述着城乡文化的冲突,更是对技术革命对心灵的侵犯的一种拷问。

“村庄”成为作者的一道心灵屏障,守护着生命的本源,并且贴近生命本源的地言,寻找着个体生命的诗性落实。

一、研究背景前苏联著名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

”因此,散文要带给人们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作家在创作散文时,通过优美的文笔和富有哲理情感的语言与自己的心当对话,并且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文化氛围下,人们已经厌倦了散文的深沉和夸耀以及散文的假崇高与伪抒情。

在散文的田园世界里,虽然是密密麻麻,但是并不是杂芜荒秽的,是一种演绎世俗种种的真实美学。

如农民作家刘亮程所创作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一种来到沙漠绿洲的安慰与喜悦。

这片语言绿洲保持着理性健康的智慧,脱离了强权语言的支配,还原了自然万物的真实面目,也给当今精神腐败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刘亮程散文的出现,耐人寻味,不论是从美学角度讲,还是从创造性角度讲,都使得众多文人学者所精心编撰的文字相形见拙。

刘亮程曾经说过:“我的生活容下一条狗、一头驴、一群土鸡,不定期有我的妻子儿女,.....而我的生命可以肢解成为这许许多多的篇二:刘亮程读书与荐书——一位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这位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

出生于1962年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的黄沙梁村。

这个由汉族移民自然形成的村落位于准格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在一条在蒙语中意为‘巡逻兵’的玛纳斯河河畔;河畔长满了红柳榆树和沙枣树;村落的一面是广阔的沙漠,一面是积雪覆盖的天山。

夏天,可以再玛纳斯河游泳钓鱼,冬天就扛着猎枪,去覆盖着厚厚积雪的荒滩打兔子。

刘亮程乡村美学探析--阅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乡村美学探析--阅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乡村美学探析--阅读刘亮程《⼀个⼈的村庄》刘亮程散⽂辑《⼀个⼈的村庄》的阅读,⽆疑给过我美丽的享受,处于个⼈的兴趣,我想探求⼀下其中的美学。

1。

乡村哲学刘亮程的散⽂有⼀种独特的⽓质,这种独特不是指他写了宏⼤的事件,恰恰相反全写的是细⼩的事情。

这种细⼩的事情也不⾜以构成奇特的本质,这种奇特在于细⼩的事情⾥蕴涵着见之常见,闻之未闻的哲理。

《⼀个⼈的村庄》可以说是⼀部乡村哲学式的散⽂⽂本。

他的哲学不是来⾃抽象的⽞思,⽽是源⾃于⽣活,源⾃于他熟悉的乡村。

哲学不是粗制滥造,不是盲⽬追风,它需要时间与思考。

这⼀本书,他花费了七、⼋年的时间陆续写成的,与时间上⼼态上都是缓慢的、⽽富有考验⼒的。

在《我改变的事物》⼀⽂开头他写到:“我年轻⼒盛的那些年,常常扛⼀把铁锨,像个⽆事的⼈,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全书的⼀个重要铺垫,也是他乡村哲学是⼀个重要铺垫。

这种农⼈闲散式的⼼态、象形、节奏,赋予他⼀种从容不迫的⽓度,赋予他异于别⼈的⼀种视野,从⽽把万事物都纳⼊他的笔下,⽓度不凡地构建起他乡村哲学。

看他的散⽂,我常常觉得不可思议。

这种不可思议原⼦他的很多⽂章标题,它完全不是⼀个⼈通常的视觉⼼理焦点。

⽐如〈我改变的事物〉,听起来有点散乱,有点陌⽣与别扭,很少有⼈⽤它做标题。

他不但使⽤,⽽且写的别出⼼裁。

读完它,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改变了许多事物,⽽这些事物我们从没有多加思考与关注过的,却被他这样细⼼体察。

他的劳作看似⽆意义,平⼀个⼟包,挖⼀个坑,⼀⼩⽚野草的变动,⼀树⿇雀的移动,⼀棵树的拉直,被他仍在路旁的⼀根⽊头。

他说,他做这些是,“我得给⾃⼰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他⼜说,“我相信我的每个⾏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

就像是闲散中充满着⾃信⼀样,每⼀个闲笔都为他的哲学埋下伏笔。

“对于跑过这⽚荒野的⼀头驴来说,这点变化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撒泡尿也会冲出⼀个不⼩的坑来。

⽽对于时代⽣存在这⾥的⼀只⼩⾍,这点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有写⼩⾍⼀辈⼦都⾛不了⼏⽶,在它的领地随便挖⾛⼀铁锨⼟,它都会永远迷失”。

遥远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读后感

遥远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读后感

遥远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读后感遥远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读后感1我第一次读到刘亮程的*,是在《新周刊》上。

那是一本小资杂志,作者多是绝顶聪明的知道分子,他们喜欢用轻快漂亮的文字撩拨时代,与其说他们在记录社会,不如说他们在消遣社会,与其说他们有时批判现实,不如说他们在抖机灵,像是《红楼梦》里公子小姐比联句赋诗,偶然也有佳句,不过是无病呻吟的调笑之作。

所以,看到刘亮程出现在《新周刊》上,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它是一扇窗子,打开了村庄的记忆。

刘亮程揭开了掩盖在村庄平淡生活背后的诗意,以及诗意背后,在岁月河流中静静流淌的生命,他们接受农村生活的现实,又仿佛带着一点不满。

这样的叙述不是乡愁,也没有对命运的感叹,有一种温暖,又有一点凄凉。

我一直以为刘亮程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然后生活在北京或者哪个大城市中,书写他对农村的记忆。

没有想到,他是个农民,生活在新疆某个靠近沙漠的小村庄。

他说:“我的生活容下了一头驴,一条狗,一群杂花土鸡,几只咩咩叫的长胡子山羊,还有我漂亮可爱的妻子女儿。

我们围起一个大院子、一个家。

这个家里还会有更多生命来临:树上鸟、檐下燕子、冬夜悄然来访的野兔hellip;hellip;我的生命肢解成这许许多多的动物。

从每个动物身上我找到一点自己。

我饲养它们以岁月,它们饲养我以骨肉。

”人和牲畜,阳光和风,活计和死亡,麦子,苞谷,鸟,这些就是一个村庄的边界。

风把门刮开,又很快把门关上。

刘亮程就这样记录村庄。

“有些东西跑得快,我们放狗出去把它追回来。

有些东西走得比我们慢,我们叫墙立着等他们,叫树长着等它们。

”他说,“就是我们这些人,在拖延时间,我们年轻时被时间拖着跑,老了我们用跑瘸的腿拖住时间......在我们拖延的时间里,儿孙们慢慢长大,我们希望他们慢慢长大,我们有的是时间让他们慢慢长大。

”报上说,38岁以前,刘亮程生活在叫黄沙梁的村庄里,干活、吃饭、娶妻、生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不过他一直写诗,也写散文,他的内心里生长着另一颗种子,他用文字记录村庄,文字也是他远离村庄唯一的方式。

乡归何处--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内涵

乡归何处--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内涵

乡归何处--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内涵一、刘亮程散文的几个主题刘亮程是二十世纪末崛起的一位散文家,在这位生活在大西北的作家眼中,世界是平静的、纯粹的而又近乎平庸的。

这一个自然之子,一个惟美主义者(李锐)[①],时常站在村庄的田埂上、屋顶上,用心理文化偷窥整个乡村生命的潮起潮落;也只有他,才能有如此独到敏锐的嗅觉,能有如此超群的悟性,用心地吮吸着西北黄土的精气,然后面对着村庄像是漫不经心实则处心积虑着;面对纷纷扰扰的都市像是平静不惊实则心怀芥蒂着。

也许他的野心太大。

他试图把更多的乡土文化囊括进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哲学为人们阐述生命个体的迷失与回守。

林贤治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90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

他在《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中有这样的一段叙述“是丰沃而贫困的土地培养了他的感情,他的哲学……人与牲畜的命运总是连在一起……他随时随地感觉着如此一般的生命,彼此相通的灵魂;于是,他得以借助村庄里任何人或任何畜物,以不同的身份、方式和口吻,表达同一种哲学。

…………这类哲学不同于那类由僧侣和学者操作的经院哲学,那灯根本无法消化的系统哲学,那类学术呓语。

这是‘乡土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像盐溶解在水里一样,散布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地方。

”[②]我相信林贤治在这里所提出的刘亮程散文的核心所在--“乡土哲学”,并非只是字面上所理解的“就乡村所做的文字”,这里的乡村不只是区域意义上的与城市相对应的乡村,更是心理上的一种“乡村”。

当代文坛中,以乡村的方方面面为题材的散文非常多。

但是,刘亮程的乡土散文却是异于风土人情、美妙景致、志向情怀的写作,是从生命的“根”出发,去寻找人们所忽略的那种乡土哲学,用一种更为奇特的文化思绪来理解这一片土地:(一)乡村寓言--大地生灵的絮语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对刘亮程的散文有如下评价:“刘亮程的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

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哀荣,庄严地提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③]也就是说,刘亮程的散文大多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人畜共居的村庄,正是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乡村生活细节中,他舒展开自己深沉而从容的生命体验。

点评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点评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点评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蔡金伟导读:刘亮程是一位特别的作家。

他“游荡”在西北乡村的犄角旮旯并通过其独特而敏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细腻地记录下自己在田野中、山坡旁、小溪畔与花鸟鱼虫的对话,用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抒写自己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独特体验,含蓄、深刻而又充满智慧。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关于乡思的散文,但它与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

它抒发的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乡土情结,而是对生存意义的深层次追问,是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点滴追忆,寻找似水年华中的生命印迹,让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家园为生命作证,让故乡成为隐藏在灵魂深处的精神依凭。

刘亮程说过:“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村庄的事情》)。

“那个让人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自己一个人的村庄”(《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在刘亮程的笔下,家园不仅是客观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是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居之地。

只有那些貌似零零碎碎的证据,才能证明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家园的存在,才能证明我们走过的人生历程,才能为我们不停流浪的身体和心灵构筑起一个能够充分享受阳光雨露的和谐自然的精神世界。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刘亮程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家园中存留的不可替代的个人化的证据,领受到家园那“恒久明亮的月光”,“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只有“家园”没有废失,“回家”之路才不会是“虚无之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亮程借助纯乎天然的语言,直抵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文本解析:《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第1小节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叙述一个人在没有懂得怜惜旧物时,对故土的轻慢之举。

《2024年论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哲学意蕴》范文

《2024年论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哲学意蕴》范文

《论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哲学意蕴》篇一一、引言刘亮程,一位以朴实文字述说生活的现代作家,其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富有诗意,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哲学意蕴,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探究其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哲学思想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刘亮程的作品中,自然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动植物的生活状态,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在《青苔》等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哲学思想。

2.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刘亮程的作品中,生命被赋予了崇高的价值。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描绘,展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进而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他笔下的人物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3. 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刘亮程的作品往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现实的层面。

他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他认为,现实虽然充满了种种问题,但人们应该积极追求理想,努力改变现实。

这种思考体现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哲学意蕴对读者的启示1. 关注自然,珍惜生命刘亮程的作品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珍惜生命。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而刘亮程的作品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2. 坚持信念,追求理想刘亮程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信念,追求理想。

这种精神力量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强和勇敢。

3. 深入思考人生价值与意义刘亮程的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结论刘亮程的文学创作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论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生态意蕴

论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生态意蕴

气》和《喊山》为例[J]. 汉字文化,2020(19):
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性和人类命运。他认为“人类
60-61.
面对自然的本性应当是审美亲和的”[16],因此他借乡村 [15]…徐志豪 . 论阿来小说《蘑菇圈》中的藏族文化与生
意象来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让读者感受到乡村自然生
态意识[J]. 戏剧之家,2019(15):207-208.
刘亮程笔下的黄沙梁不似江南水乡那般温柔,它是粗犷 刀等物品以及风、云、雨等非生命的事物。刘亮程综合运
的、原生态的。
用多重意象“从而让整个作品充满立体画面感”[7]。
作者在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词,从而使他的散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运用了许多动物意象,
文呈现出淳朴、自然的风格,并且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 “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微妙的内在关联”[8]。驴
和谐与平衡,呼唤精神的回归,实现精神的救赎,他认为
家,2019(24):224-225.
“唯有节制自己的欲望、真正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才能真 [12]…王立杨,韦忠益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关怀[J].
正共生,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15]。欲望是永远不
汉字文化,2020(20):76-77.
可能被满足的,但恶化的生态环境在时刻提醒着人们无 [13]…张恬,薛乔珲,李蕊芳 .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生态意
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几乎不受城市工业化影响。在
2… 独特的乡村意象美
刘亮程的散文从表述层面来说“既有形象性、情感 性、趣味性、想象性,还有哲理性”[5],《一个人的村庄》
纯天然的环境中,人们的命运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呈现出生态美学的整体性特征,“生态美学对美的要求 《一个人的村庄》里的生态意识“旨在提倡尊重自然、热 从来都不是割裂的”[6],这种整体性可通过意象来表现。 爱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和谐”[2]。刘亮程潜意识里 刘亮程通过对村庄中各种常见意象进行多角度描写,构建

刘亮程鸟叫读后感

刘亮程鸟叫读后感

刘亮程鸟叫读后感
刘亮程的《鸟叫》是一篇非常有意境的散文,通过对鸟叫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篇散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散文中,刘亮程通过对鸟叫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

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鸟儿在清晨的歌唱,让人仿佛听到了鸟儿欢快的歌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他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鸟儿在夜晚的悲鸣,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通过对鸟叫的描写,刘亮程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宝贵。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刘亮程在《鸟叫》中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对鸟儿的观察,发现了鸟儿对生命的执着和对自由的追求,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还通过对鸟叫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鸟叫》,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
意义。

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可贵,明白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愿意像鸟儿一样,珍惜生命,追求自由,热爱生活。

感谢刘亮程,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活]论刘亮程

[生活]论刘亮程

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散文全面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富于情韵美的散文大量涌现,同时个人散文专辑的出版发行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中青年散文家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发行,并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就散文而言,特别是有着浓郁诗性魅力的艺术散文,其语言的表达也是极具特色的。

刘亮程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及近乎孤绝的生命体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村庄,其散文中语言的表达也是极具诗性魅力的。

但评论家们更多的是对其散文的主题内容及哲学内涵进行阐释,对其富于诗性特征的语言却未作系统的研究。

[1]本文以刘亮程的散文为考察对象,以语言形式为切入点,研究刘氏散文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熏陶下语言所呈现出的诗性特征,使人们关注文学话语日渐丧失诗性的尴尬处境,以便找寻文学向诗性回归的路。

1。

艺术散文与诗性传统“诗性”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最早见于18世纪意大利美学家维柯所著《新科学》一书。

按照维柯的论述,“诗性”是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共同特征,是原始人类在不能对自然现象做出理性判断和科学解释的情况下,将对天地自然、宇宙万物的认识以人的形态和情欲为标准加以度量的一种创造性思维,也即“诗性智慧”,它的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

[2]在此我们只是借用了“诗性”这一概念,以文学中的诗性特征为考察对象,而不去考虑维柯所言“诗性”的人类学意义,这并不背离其“诗性智慧”的主要特征。

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纯文学的特性,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具有诗的特性。

其表现不仅在于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干文体,还在于诗的特征在无形之中渗透到了其他文学品类中。

因此笔者所言“诗性”是在中国语境下相对狭义的“诗性”,是以“诗”中的诗性为主要参照的“诗性”,即以想象为途径,以超越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一种创作性思维。

它注重情感的体验,强调用形象化的语词表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趣,同时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这种诗性特征在“艺术散文”[3]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庄子》。

“进入”――刘亮程的意义9页word

“进入”――刘亮程的意义9页word

“进入”――刘亮程的意义[收稿日期] 2010-04-201999年,在《天涯》杂志的隆重推介下,刘亮程“一夜成名”,紧接着不仅各大报刊纷纷推出刘亮程散文专辑,而且各种称赞、评价刘亮程的文章也相继出炉,形成了刘亮程散文热,2001年4月刘亮程被授予了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亮程散文热逐渐消退,但是关于刘亮程的研究却没有停止,每年都有不少研究刘亮程的论文发表,并且这些论文较刘亮程散文热时期的评论更加专业与深入。

如今,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逝去,刘亮程研究在这十余年里成果颇丰,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刘亮程散文的“哲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刘亮程散文的“哲学”内涵以及刘亮程散文中的反现代性;二是刘亮程散文的内容和题材研究,重点关注刘亮程散文中的乡土气息;三是刘亮程散文的诗性语言研究,考察刘亮程散文之所以独具魅力的语言特性;四是刘亮程散文的创作方法研究,在具体的创作方法层面上探究刘亮程散文带给人们的启示[1]。

但刘亮程及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出现并红遍文坛的原因是什么?刘亮程的这些散文带给了人们什么启示?这十余年来,由最初的默默无名到迅速窜红,再到今天的“销声匿迹”,刘亮程及其散文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除在刘亮程的创作方法研究中稍有触及之外,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笔者所能找到的和刘亮程意义有关的只有3篇文章:一是王勇刊载于《朔方》的《刘亮程的意义》[2],二是陈协刊载于《名作欣赏》的《刘亮程的意义――以为例的解读》[3],三是王立宪刊载于《写作》的《刘亮程散文的意义》[4]。

其中王立宪的《刘亮程散文的意义》主要论述刘亮程散文内容、细节、意向、节奏的独特性,和意义无关。

陈协的《刘亮程的意义――以为例的解读》则重点探讨“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对立以及对这种对立的复杂理解”[3],他认为“刘亮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即在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捍卫”[3]。

陈协的这种观点说到底还是刘亮程散文“哲学”层面中的反现代性,将这种反现代性理解为刘亮程及其散文存在的意义,似乎显得太片面了,而且也会引发人们对刘亮程本人走出村庄、走向城市的质疑。

简析散文《一个人的村庄》的家园孤独意境

简析散文《一个人的村庄》的家园孤独意境

Brief Analysis of Home Lonely Mood of Prose of the
Village of One Person
作者: 王雯
作者机构: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3
出版物刊名: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8-8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家园孤独
摘要: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

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

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
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意义
刘亮程的村庄没有文人气的田园宁静,而是充盈着一些藏起来的孤独恐惧。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在向人们阐述着城乡文化的冲突,更是对技术革命对心灵的侵犯的一种拷问。

“村庄”成为作者的一道心灵屏障,守护着生命的本源,并且贴近生命本源的地言,寻找着个体生命的诗性落实。

一、研究背景
前苏联著名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

”因此,散文要带给人们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作家在创作散文时,通过优美的文笔和富有哲理情感的语言与自己的心当对话,并且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文化氛围下,人们已经厌倦了散文的深沉和夸耀以及散文的假崇高与伪抒情。

在散文的田园世界里,虽然是密密麻麻,但是并不是杂芜荒秽的,是一种演绎世俗种种的真实美学。

如农民作家刘亮程所创作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一种来到沙漠绿洲的安慰与喜悦。

这片语言绿洲保持着理性健康的智慧,脱离了强权语言的支配,还原了自然万物的真实面目,也给当今精神腐败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刘亮程散文的出现,耐人寻味,不论是从美学角度讲,还是从创造性角度讲,都使得众多文人学者所精心编撰的文字相形见拙。

刘亮程曾经说过:“我的生活容下一条狗、一头驴、一群土鸡,不定期有我的妻子儿女,.....而我的生命可以肢解成为这许许多多
的动物,而且我在这每一个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我自己。

”刘亮程正是用这种理念,从自己最为平凡最为朴实的生活中,寻找着生活最为本真的细节,用一颗博爱的心接受着大自然之子,将草地、马、驴、狗等放在自己永恒而无常的生命中,抒写自己最为纯真的生命体验,并且从中挖掘诗意和哲思。

二、刘亮程散文的美学意义
刘亮程散文是野性的、自由的,是出自于自然属性而引发的哲思。

在他的作品中,不禁让人想起沈从文,不忽略一只昆虫、一片落叶、一只飞鸟,甚至于是“没有生命”的家具,等等。

刘亮程通过质朴自然、毫无雕饰的语言将生存、农村以及苦难诗意煞费苦心,让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不自觉地走入一个优美的境界,被这些质朴深深感动着。

他心灵坦诚,用一种诗意、克制的语言,描写着对自然的关家,述说着对村庄的记忆。

当我们在品读刘亮程的作品时,会深深地在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激,对人性的审视与拷问,并且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有一个遥远而又寂寞的声音正在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心灵。

因此,刘亮程是用一种奇特的文化思绪来理解这一片土地:
1.沉静的语言美
刘亮程散文里的文字是朴素的、是沉静的,同时,又是唯美的、旷远的。

散文里的语言行走于真实境界中,讲述着农民的生活、纯粹的自然,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清新,并且获得了对语言、甚至于对生命的一种深刻体验。

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刘亮程在
创作散文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修辞,也没有太多的节奏感,省却了过多华丽的语言和奇异的故事,用最为普通的生活细节,表达着最为深沉的生命体验,用一种最为澄澈纯净的文字,传送着世间事物的微妙肌理,引起人们真切的记忆,遥远而真实,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喜悦感,将人们内心深处悠长的情绪轻轻唤起。

如在《风把人刮倒》中,整篇作品都以一种最为自然的东西在挽留人们的情感,通过朴实无华的风景、随处可见的平凡、倾注自己的生命,告诉人们内容的本真,可以说这是美学的至高境界。

2.深刻的哲理美
刘亮程散文以独特而丰富的想象,赋予其深刻的哲理美。

雷蒙曾说过:人类通过种种不幸的虚构,都是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忧虑。

而刘亮程正是通过在创作时,利用想象和虚构,将他对人生的自己生老病死的强与弱、尊与卑、永恒与时光等恐惧、忧虑、孤独所消除。

他在描写那些卑微的生命时,真至事物的抵端,层层穿透,然后又以一种悠然而又超脱的姿态去叙述这一切。

这与庞培的低语、史铁生的灵魂追问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是一种难得的从容与舒缓,渗透着对命运和世界理解的沉静,可谓是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哲学。

而且,刘亮程还善于冥想,他以一种对生命的纯粹体验,感情着人生的大智慧,体会着人类的无知和自以为是,感悟着人类生存的窘迫与荒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舒展开来,比如在《人畜共居的村庄》里,说:人问的是是非非,牲口肯定比人看得清楚,人把他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

这对人
类漠视自然发出的拷问,也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警醒。

3.充沛的情感美
曾经有人说:“艺术就是情感。

”在刘亮程的笔下,贫困而丰富的土地就是作品的语言音符。

他以土地所赋予其的语言,讲述着村庄里的生活,讲述着流淌着时间、哲学和诗意的村庄,是刘亮程对故土的一种满怀感恩的深情。

他曾在《住久了才是家》里写到:“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精力和时间白白耗在另一片土地上.....,我留住了我自己,这是我做了最成功的一件事。

”这字里行间满满的是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将自己故土的眷恋,融入动听的鸟语、老马和老人的生命里。

刘亮程对村庄是极为自豪的,在回顾生命的来路时,他说:看看,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

在作品里,他走向老狗、老人、老马,去深刻地体会着那垂暮之年,赋予它们美的境界与生命的真谛。

事实上,刘亮程在对村庄描述的过程中,就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一种寻找和追求,通过最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获得对自然的理解,并且通过观察,体会着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领悟着人性的真、善、美,这也人类自然界中最为稳定、最为真实的精神内核。

结语:
刘亮程是一种自然的心态,面对着这个世界,整个世界里的万物都包容于作者心中,他将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村庄和土地的绝对真诚与信仰,通过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去叩开人们的心扉,美化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何书婷. 沈从文、贾平凹、刘亮程乡土散文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尹倩. 刘亮程散文语言风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3]涂思平. 刘亮程散文接受中的价值契合与错位[d].四川师
范大学,2012.
[4]张海兰. 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价值[j]. 美与时代,2006,03:86-87.
作者简介:许燕(1980.09-),女,湖南安乡人,汉族,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