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
在一棵树下慢慢变老——刘亮程访谈录
LIU LIANG CHENG 在一棵树下慢慢变老——刘亮程访谈录刘亮程/喻雪玲《本巴》里的童年 喻雪玲:您的小说新作《本巴》对史诗、时间、空间以及人的生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思考与探索创新,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尤其是您以史诗般的天真雄浑和民间艺人式的奇特想象,为当代文学奉上一部童年史诗。
关于《本巴》,想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史诗题材进行创作,是有什么渊源么?刘亮程:十多年前,我有一个文化工作室,受邀给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做地方旅游文化。
该县是土尔扈特东归地之一,也被称为江格尔的故乡。
这里产生了很著名的史诗说唱艺人江格尔齐,在中小学还有江格尔班,教孩子说唱江格尔。
当时我们工作室在县城做了一个文化工程:修建江格尔史诗广场。
其中有一个青铜雕塑,就取自江格尔史诗,由72位勇士抬一口直径9米的巨碗,给江格尔敬酒。
这个雕塑至今还立在广场上。
我们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旅游创意,叫牧游,就是赶着羊群去旅游。
这个在《本巴》中也写到了。
阿尔泰山到准噶尔盆地,保存着许多古老牧道,那是羊走了几千几万年的路,深嵌在大地上。
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
我们以牧道做旅游线路,组织培训牧民,让他们边放牧边用自己的毡房做接待,带着游客在草原牧道上随牛羊转场迁徙。
我们为此跑遍了远近牧场。
我也有机会在草原上听江格尔齐说唱,虽然听不懂语言,但能听出那说唱里有风过草原的声音。
我想在那些古代的夜晚,在茫茫大草原上,一群人围坐,听着齐说唱江格尔,一直听到月落星稀,东方发白,都毫无倦意。
那些江格尔齐能整夜说唱史诗,每一章都有上千行,都是英雄出征打仗的故事,说唱节奏感很强,使人身临其境。
史诗是一个部族的希望和力量,他们创造英雄,又被史诗中的英雄所塑造。
我从那时开始读《江格尔》史诗。
只是读史诗文本,给史诗文化的传播干活做事,没想到以后会以江格尔为背景写一部小说。
我还曾策划过重新编写《江格尔》,现有的译成汉文的《江格尔》,是从好几位不同地方的江格尔齐说唱中采集,如《本巴》中引的两章,分别来自和布克赛尔县和和静县。
一个人的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是中国作家刘亮程的一部散文集。
这本书从一个“闲人”的视角出发,诗意地描绘了一个村庄的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包括草木、动物、风、夜晚、月光和梦。
这个“闲人”不忙于农作,而是将日出日落、花谢花开视为重要的事情,在自然恣意的生存中感受世间万物的尊严。
刘亮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既是农民也是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
他的作品用素朴清新的语言对乡村生活进行了人道解读,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天地。
《一个人的村庄》共分为四辑,分别是“人畜共居的村庄”、“风中的院门”、“今生今世的证据”以及“黄沙梁的日记”。
在第一辑中,刘亮程用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了他心中的“一个人的村庄”,书写他的心灵世界。
他的散文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关怀和怜悯。
在刘亮程看来,土地上生活的人和万物彼此平等和谐,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第二辑和第三辑中,他的乡村哲学思考得以体现,展现了一种孤独和宿命感。
此外,书中的一些句子,如“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和“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透露出作者对苦难的深刻理解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读者在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时,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沉浸在氤氲晨光和袅袅炊烟中的冥思,缅怀自己的乡土。
这本书让人放下目的性强烈的话语,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书中的人物刘二,通过他的话语和行为,展示了人与土地的深厚联系和对家园的依恋。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一种“闲事”哲学,即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村庄》是一部深具诗性和哲学思考的散文集,通过描绘一个村庄的生活,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深刻联系,以及对生命、家园和乡土的深沉感悟。
刘亮程作品_刘亮程散文
刘亮程作品_刘亮程散文
∙刘亮程:村庄的头
∙刘亮程:剩下的事情
∙刘亮程:远离村人
∙刘亮程: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走向虫子
∙刘亮程:孤独的声音
∙刘亮程: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
∙刘亮程:永远欠一顿饭
∙刘亮程:城市牛哞
∙刘亮程:父亲
∙刘亮程:鸟叫
∙刘亮程:挡住了什么
∙刘亮程:韩老二的死
∙刘亮程:寒风吹彻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空气中多了一个人的呼吸∙刘亮程:蚂蚁
∙刘亮程:卖掉的老牛
∙刘亮程:扔掉的路
∙刘亮程: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谁的影子
∙刘亮程:谁喊住我
∙刘亮程:逃跑的马
∙刘亮程:通驴性的人
∙刘亮程:偷苞谷的贼
∙刘亮程:我的死
∙刘亮程:我受的教育
∙刘亮程:与虫共眠
∙刘亮程:野地上的麦子
∙刘亮程:正午田野
∙刘亮程:住多久才算是家。
美文欣赏:刘亮程《风把人刮歪》阅读过程指导+练习(附参考答案)
美文欣赏:刘亮程《风把人刮歪》阅读过程指导+练习(附参考答案)作者简介刘亮程,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小说《虚土》《凿空》《捎话》。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2015年6月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
02美文诵读“风”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最离不开的事物之一,但也是最易被我们忽略的事物之一。
作家刘亮程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轻松戏谑的笔调描写了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别有情趣的场景,亦虚亦实,夸张地写出了风与小山村的人们的特殊关系。
风肆虐、风张狂,但人们不畏惧风,而且也离不开风,所以,尽管风把麦捆刮走、把树刮扭曲、把屋顶的土吹光甚至把人“刮歪”,但人们仍愿意留住他们,把它和一株草,一棵树一起,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03披文入情风把人刮歪作者:刘亮程文题富有情趣,引人遐思,风能把人刮走,把人刮倒,居然能把人刮歪么?①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
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
她撕扯,哭喊。
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虽没有直接点题,但已酝酿足了气势,让人足以相信这样来势汹汹的风真的会耍出“把人刮歪”的把戏。
②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
是风把麦垛刮走了。
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
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
风朝着村子那边刮。
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
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了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麦垛”这一特定场景,让人感到亲切,“头伸出草棚”的细节,把一个在风中惊恐惶惑的“我”刻画得惟妙惟肖,而“麦垛”被刮走,还能在风中跑回村子,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一条土路读后感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一条土路读后感篇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一条土路读后感读完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一条土路》,我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这书里的土路,哪只是一条普通的路哟!它可能是作者心中那根牵着过去与未来的线。
你说,在如今这到处都是水泥路、柏油路的时代,土路显得多土气啊!可就是这土气的路,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回忆。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一条破土路嘛,有啥好写的。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原来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土路在书中,就像是一个老朋友,默默地陪伴着村庄里的人们。
晴天的时候,尘土飞扬,呛得人直咳嗽;雨天的时候,泥泞不堪,走一步陷一步。
这场景,我觉得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又磕磕绊绊。
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也有那么一条土路。
我和小伙伴们在上面奔跑、玩耍,摔了跤也不在乎,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疯。
那时候多快乐啊,可现在那条路还在吗?刘亮程的文字,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总是追求着更好的、更现代化的东西,却把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温暖和快乐的事物抛在了脑后。
这到底是进步,还是一种失去呢?这土路啊,到底是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还是被岁月给抛弃了呢?我不知道,可能连刘亮程自己也不知道吧。
篇二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一条土路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一条土路》,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在想,不就是一条土路嘛,能写出啥花样来?可随着一页页地翻过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这土路,它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路,它是村庄的血脉,是村民们生活的轨迹。
刘亮程用他那细腻得像绣花针一样的笔触,把这条土路描绘得活灵活现。
土路在晴天的时候,那灰尘就跟妖怪似的,张牙舞爪地扑向过路人,让人灰头土脸。
雨天呢,土路就变成了一个大泥潭,谁要是不小心踩进去,那可就惨啦,鞋子都能被泥巴给“吃”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老家村子里的那条小路,每次下雨我走在上面都提心吊胆的,生怕摔个狗啃泥。
谈刘亮程的散文
●李
俊
述 、 美空 间。 审 二 、诗 性 的 语 言 空 间
刘 亮程是 一位 散 文家 , 但他 最 初 写 出的作 品 却是 诗 , 曾说 : 他 “ 过诗 歌训 练 的作 家 与别 的作 家截 然 不 同——他 有 一种 对语 言 经 的高 贵尺度 。我 努力让 自己像 写诗一 样写每 一篇散 文。 我 们读刘 亮程 的 文章深 刻地 感受 到了这 一点 , 文 章 中的每一 个宇都 是那 他 么干 练 、 净 , 干 这真似 诗歌 中的语言 , 简练 又含蓄蕴 藉 。
一
看惯 了刘 亮程 这类村 庄题 材 的文章 ,我们也 许会 担心刘 亮程在 新
的环 境会 被城市 所 同化 , 失去 写村庄 的那种 纯粹 的感觉 。但是 , 刘
亮程 说 : 我从 来没 有排 斥过城市 ,我 是把城 市 和村庄放 在 同一个 “ 认知 点上一 样看待 , 我正在 经历城 市。一个人 能够 呈现出他 的生活 是 因为他 已经认识 了它 , 我还没 有认识 我正在 生活的城 市。认识 而
向意境 过 渡。不论 是 回忆 的再现 , 意境 的创作 还是 情感 的抒发 , 这 些都将 落实 到语言 上 . 语言 是作家创 作世界 的工具 。 为诗人 的刘 作
亮程 , 的语 言 有着直 抵事 物核心 的特 点 。 他 使语 言 的色彩 发生 了变 化。 改变 了单一 的语 言模式 的呆板 , 强 了节 奏感 和跳跃 性。这 么 增
楚 ” 能有什 么 差别?可 是 , 刘亮 程这里 . 。 在 一个 村子 就是一 个完 整
的世界 , 每一个 细微 之处都够 一辈 子 阅读 :住 在村 东头 的人 , 早 “ 被
晨 的第一缕 阳光 照醒。这是一 天的头 茬子 阳光 , 鲜嫩 、 洁净 , 满生 充 机— —光线 的质 量直 接决定 着人 的内心 及前途 的光 亮程度 。 ” 早 “ 晨 村东头 的屋影 、 影 、 树 烟影 、 人畜影 层层叠 叠压 向村西头 。早晨 的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
从文中找出难理解的句子,与同桌讨论圈写(从语言、 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理解)。例如:
1、“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 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 处了。” 2、“这些基本上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
写作特色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基本上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 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 显的特点确实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 觉的,它说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 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 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 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 光”,“它一夜一夜地差不多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 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经历显然是特别个人化的, 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确实是故乡对每一个 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作者本人亦 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 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从原文中寻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案)。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有哪些? 2、什么原因要留证据?
3、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 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
4、“当家园废失,我明白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 了虚无之途。”
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经历和情感。一个人假如 失去了物质的故乡,特别是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 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刘亮程散文专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刘亮程散文专练刘亮程作品:《守夜人》《柴禾》《老皇渠村的地窝子》《风把人刮歪》《逃跑的马》《留下这个村庄》《树会记住许多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夜人刘亮程每个夜晚都有一个醒着的人守着村子。
①他眼睁睁看着人一个个走光,房子空了,路空了,田里的庄稼空了。
人们走到各自的遥远处,仿佛义无反顾,又把一切留在村里。
醒着的人,看见一场一场的梦把人带向远处,他自己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
每个路口都被月光照亮,每棵树上的叶子都泛着荧荧青光。
那样的夜晚,那样的年月,我从老奇台回来。
我没有让守夜人看见。
我绕开路,爬过草滩和麦地溜进村子。
守夜人若发现了,会把我送出村子。
认识也没用。
他会让我天亮后再进村。
夜里多出一个人,他无法向村子交代。
也不能去说明白。
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不能轻易在白天出现。
守夜人在鸡叫三遍后睡着。
整个白天,守夜人独自做梦,其他人在田野劳忙。
村庄依旧空空的,在守夜人的梦境里太阳照热墙壁。
路上的溏土发烫了。
他醒来又是一个长夜,忙累的人们全睡着了。
地里的庄稼也睡着了。
按说,守夜人要在天亮时,向最早醒来的人交代夜里发生的事。
早先还有人查夜,半夜起来,看看守夜人是否睡着了。
后来人懒,想了另外一个办法,白天查。
守夜人白天不能醒来干别的。
只要白天睡够睡足,晚上就会睡不着。
再后来也不让守夜人天亮时汇报了。
夜里发生的事,守夜人在夜里自己了结掉。
贼来了把贼撵跑,羊丢了把羊找回来。
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绝不能和其他人见面。
从那时起守夜人独自看守夜晚,开始一个人看守,后来村子越来越大,夜里的事情多起来,守夜人便把村庄的夜晚承包了,一家六口人一同守夜。
父亲依旧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眼睛盯着每个院子每片庄稼地。
四个儿子把守东南西北四个路口。
他们的母亲摸黑扫院子,洗锅做饭。
一家人从此没在白天醒来过。
白天发生了什么他们全然不知。
当然,夜里发生了什么村里人也不知道。
他们再不用种地,吃粮村里给。
刘亮程散文
• 2.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 当代作家对故乡的书写经常在心理上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所构 成的矛盾和张力中展开,但是在刘亮程的散文中,我们却很少 发现这种矛盾,有研究者曾指出刘亮程的散文有很大的虚构成 分,其实刘亮程是从生存和生命的层面上去展示一种乡土文化, 而不是对具体生活事件的记录和描摹。更重要的是,作品亦不呈 线性展开的状态, 即连缀作品的不是时间的流动, 而是潜在的 情感走向。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虚构和美化,毋宁说是对自己 的精神家园的追忆和寻觅。 • 黄沙梁这个小村庄,对刘亮程来说,既是起点也是归宿,是他 精神的寄托,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恰好在他对故乡的回忆与书 写中进行。
• 何谓“慢”哲学?
• “慢”哲学认为,“进步”观念导致了个体存在的焦虑与生命意义的迷失; 现代 人追求的高速进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是以令人难以忍受的损失为代价的; 唯有减缓速度,让生命慢下来,才能取得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解,进 而重新确证生命的价值。
• 让生命慢下来,首先是对人的脆弱性、有限性和局限性的接受,体现了对时间的尊重。 尊重时间并不等于屈从于时间,我们只是摆脱了时间的专制,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 • “以前我总以为一生短暂无比,赶紧干几件长久的事业留传于世。现在倒觉得自己可以久 留世间,其他一切皆如过眼烟云。” • “在一个村庄活得久了,就会感到时间在你身上慢了下来。而在其他事物身上飞快地流逝 着。这说明, • 你已经跟一个地方的时光混熟了。”人摆脱了快节奏生活的逼促,不再亦步亦趋地跟随在 时间刻度的后面,倒是时间为人放慢了自己的步伐。 • 让生命慢下来,是恢复其人与自我、他人、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开始,也是人重新赋予 生存以意义的开始: • “所谓慢,是我们对待事物或事物对待我们的一种态度: 彼此珍惜和挽留。”摆脱时间和 空间的焦虑,将我们的心灵从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中疏解出来,不再汲汲于飘渺的未来,而 是怀着久违的家园意识,重新关注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都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时间的幻术与生命寓言——关于刘亮程长篇小说《本巴》
时间的幻术与生命寓言王春林或许与现代化条件下包括城乡在内的地域差异性的日渐缩小,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日渐趋同紧密相关,当下中国小说创作似乎出现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弊端——某种同质化倾向的日趋明显。
但长期生活在新疆的刘亮程,却毫无疑问是带有鲜明异质性的一位作家。
刘亮程的异质性,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小说文体的选择上。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依照常规,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一般的作家在小说创作道路上,大概总是要尝试性地创作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并以这些中短篇小说而接受来自文学期刊的严格规训,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经验之后,才可能进一步从事体量更为庞大、思想艺术内涵更为丰富驳杂的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创作。
然而,刘亮程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他所走过的,不仅是一条从散文家而成功转型为小说家的道路,而且他更是一触及小说这一文体,便径自直奔长篇小说而去。
我们都知道,刘亮程之所以能够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边地普通写作者而在中国文坛暴得大名,与位居海南一隅的《天涯》杂志脱不开联系。
时值20世纪末叶的1999年,《天涯》杂志在头条醒目位置隆重推出刘亮程散文小辑的同时,约请李锐、李陀、南帆、蒋子丹等文学名家撰文予以专门的推荐评价。
大约也就在那个时候,刘亮程获得“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美誉,一夜成名,一时名满天下。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刘亮程肯定会顺着此前的创作轨迹,继续在散文领域有所建树的时候,他却在不期然间悄然转型,由一位已然是大获成功的散文家变身为同样是出手不凡的小说家。
从最早的《虚土》,到《凿空》《捎话》,再到本文所主要关注的《本巴》(译林出版社2022年1月版),数量虽然谈不上多,但从思想艺术品质的角度考量,却绝对称得上是一步一个沉实的脚印。
《捎话》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本巴》紧接着便荣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由如此骄人的成绩所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恐怕正是刘亮程天生具备长篇小说作家的艺术气质。
与此同时,刘亮程的异质性,也还突出地表现在他长篇小说创作那真正可谓是日益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上。
刘亮程鸟叫读后感
刘亮程鸟叫读后感《刘亮程鸟叫》读后感。
《刘亮程鸟叫》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农村画卷。
小说以农村小孩刘亮程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农村的成长故事。
小说以其朴实真挚的笔调,令人回味无穷。
刘亮程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在农村生活中,充满了好奇和对世界的探索。
他对鸟叫的敏感和热爱,让他在农村生活中找到了一份乐趣和快乐。
作者通过对刘亮程与鸟叫的故事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和纯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小说中,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描绘细腻而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农村的田园风光之中。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风景和人情,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淳朴的美好。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种美好,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这种美好。
小说中,刘亮程与鸟叫之间的故事也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关怀和热爱。
而刘亮程对鸟叫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种热爱和敬畏,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小说中,作者对农村孩子成长过程的描绘也令人感到深深的感动。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而小说通过对刘亮程成长过程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
这种关怀和教育,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刘亮程鸟叫》这部小说的阅读,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农村生活、自然和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小说以其朴实真挚的笔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对农村生活、自然和孩子的关怀和热爱。
这种关怀和热爱,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这些的态度和行为。
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关注农村、自然和孩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刘亮程名言名句大全-95句
刘亮程名言名句大全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着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95句。
1、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
2、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
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
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3、当所有的日子,倾巢而出在路上飞行,我开门等夜。
4、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5、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重生,让我在一根木头旁呆二十年,我同样会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
这里的每一件事物都蕴含了全部。
6、我查了查行踪――门前土路上一行梅花篆的蹄印是驴留给我的条几,往前走有几粒里生墨黑色的鲜驴粪蛋算是年月日和签名吧。
7、在儿子成年后,父母的后事便成了时时要面对的一件事,父母在准备,儿女们也在准备,用很多年、很多个早晨和黄昏,相互厮守,等待一个迟早会来的时辰,它来了,我们会痛苦,伤心流泪,等待的日子全是幸福。
8、如果我们要求不高,一片叶子下安置一生的日子。
花粉佐餐,露水茶饮,左邻一只叫做花姑娘的甲壳虫,右邻两只忙忙碌碌的褐黄蚂蚁。
这样的秋天,各种粮食的香味弥散在空气里,粥一样浓稠的西北风,喝一口就饱了肚子。
9、我们活着是因为还没有资格去死。
10、我这人天生嘴叼,妻子常说我是天底下最难侍候的男人。
不过,她并没侍候过其他男人,怎么能猜测天底下还有好侍候的男人呢。
11、狗一老,再无人谋它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与命12、相对而言,未来是安静的。
像一片没被鸡叫唤醒的天空。
13、我的喉管里埋着一千匹马的嘶鸣,四肢涌动着一万只马蹄的奔腾声。
而我,只是低下头,轻轻叹息了一声。
刘亮程著作目录
刘亮程著作目录
《一个人的村庄》(散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风中的院门》(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2月出版;
《人畜共居的村庄》(散文集),台湾上游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诗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
《正午田野》(散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出版;
《库车行》(散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
《天边尘土》(散文集),贵州人民社20XX年2月出版;
《一个人的村庄》(全本),春风文艺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
《虚土》(长篇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
《驴车上的龟兹》(散文集),春风文艺社20XX年2月出版;
《刘亮程散文(上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出版;
《刘亮程散文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
《凿空》(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
《在新疆》(散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XX年2月出版;
《刘亮程自选集》五卷本,浙江文艺出版社、磨铁图书20XX年10月出版。
刘亮程最好的文学语言是梦语言
84wenyi刘亮程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一位作家,而且不像一些乡土作家的一日游式的来写作乡土散文,刘亮程有他生活和劳作的影子在这片土地上。
虽然他经常和一个闲人一样,肩扛一把铁锨,在好端端的地里挖一个坑,用来改变兔子的行走路线,或者在一堆急行军的蚂蚁面前观察一下午。
在刘亮程的血液里,流淌着天然的乡土味道,进而成为诗歌成为散文。
其实刘亮程是一名诗人,虽然他的诗歌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要比他的散文集问世较晚,“农机配件门市部卖掉之后,我开始专心写诗,计划写一部万行长诗,主要是关于天空、关于云以及云朵下面一个村庄的事情。
写到不到一千行,我扔掉诗稿进乌鲁木齐市打工。
我的诗人生涯从此结束了。
我在乌鲁木齐市打工期间,把最好的文学语言是梦语言文/李亚强刘亮程:刘亮程,新疆沙湾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我写完没有写完的诗全改成散文”(《飞机配件门市部》)。
虽然没能以诗人的身份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但是刘亮程是作为诗人开始在自己的村庄里出现的,后来这部由诗歌改变而来的《一个人的村庄》,让刘亮程真正轰动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
第一次读到刘亮程的散文是在《天涯》杂志的一本散文选集里,选集名称就是《剩下的事情》,这是刘亮程颇负盛名的一篇散文作品,也是《一个人的村庄》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由此开始我注意到刘亮程其人其作品。
后来我买了这本书,开始通读《一个人的村庄》,走进刘亮程的村庄。
“我写了这个村庄的草木和动物,写了风、夜晚、月光和梦,写我一个人的孤独和快乐,希望和失望,还有无边无际的冥想”(《向梦学习》)。
一个作家,他的精神必须要有一种寄托,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要在这个环境里发生、发展。
沈从文在凤凰小城里雕琢自己的文字世界,莫言在高密东北乡展开自己的叙述,路遥在陕北的双水村开始史诗般的纪事。
一个作家,也许只有在最熟悉的场景、最熟悉的环境里,才能写出最伟大的作品来。
与其他作家一样,从农村出来的刘亮程也一辈子在自己的那个名为黄沙梁的小村庄生活、思考,所以这个村庄是他精神上的一个依托和载体,所有的思考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一、刘亮程简介1、关于刘亮程其人刘亮程,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40多岁,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2、关于刘亮程的写作他的写作,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
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3、关于《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每一个作家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世界。
我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首先是从一个村庄开始的。
村庄是我进入世界的第一站。
我在这个村庄生活了三十八年。
我用漫长的时间让一个有着许多人和牲畜的村庄慢慢地进入我的内心,成为我一个人的村庄。
”二、《走向虫子》原文走向虫子刘亮程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
然后再走。
我看得可笑。
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
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2020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一热点作家1 刘亮程
热点作家1 刘亮程一、人物简介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
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二、代表作品《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虚土》《一片叶子下生活》《在新疆》《刘亮程散文选集》三、荣誉2001年2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2014年3月《新疆无传奇》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2014年8月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2015年6月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
四、社会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
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
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
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刘亮程介绍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
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
对于新疆、新疆作家和刘亮程本人,因为地域的阻隔或者是他们本身的性情所致,始终不被更为广大的人群所重视。
他们的口碑不是在报纸和电视上建立的,而是在读者中静静流传直至今日。
可以说在缘起之时,是读者找到了他们,而不是他们诱惑了读者。
在今天这样“出名都要趁早”的时代氛围里,他们的缓慢和无动于衷,却让人看到了某种真实的希望。
刘亮程说:“不易被人看见的一些文字所呈现的,是这块被猎掠无数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实。
”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言语并不被外界所熟知的人,他距离矫情和做秀也更远一些。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
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
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
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
刘亮程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简介: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
所获荣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一个人的村庄:剩下的事情他们都回去了,我一个留在野地上看守麦垛。
得有一个月时间他们才能忙完村里的活,腾出手回来打麦子。
野地离村子有大半天的路,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在一天内往返一次野地。
这是大概两天的路程,你硬要一天走完,说不定你走到什么地方,天突然黑了,剩下的路可就不好走了。
谁都不想走到最后,剩下一截子黑路。
是不是?紧张的麦收结束了。
同样的劳动,又在其他什么地方重新开始,这我能想得出。
我知道村庄周围有几块地。
他们给我留下够吃一个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够炒两顿菜的小半瓶清油。
给我安排活儿的人,临走时又追加了一句:别老闲着望天,看有没有剩下的活儿主动干干。
第二天,我在麦茬地走了一圈,发现好多活儿没有干完,麦子没割完,麦捆没有拉完。
可是麦收结束了,人都回去了。
在麦地南边,扔着一大捆麦子。
显然是拉麦捆的人故意漏装的。
地西头则整齐地长着半垅麦子。
即使割完的麦垅,也在最后剩下那么一两镰,不好看地长在那里。
似乎人干到最后已没有一丝耐心和力气。
我能想到这个剩下半拢麦子的人,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地头的。
在那个下午的斜阳里;没割倒的半拢麦子,一直望着扔下它们的那个人,走到麦地另一头,走进或蹲或站的一堆人里,再也认不出来。
麦地太大。
从一头几乎望不到另一头。
割麦的人一人把一城,不抬头地往前赶,一直割到天色渐晚,割到四周没有了镰声,抬起头,发现其他人早割完回去了,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场。
他有点急了,弯下腰猛割几镰,又茫然地停住,地里没一个人。
干没干完都没人管了。
没人知道他没干完,也没人知道他干完了。
验收这件事的人回去了。
他一下泄了气,瘫坐在麦茬上,楞了会儿神:球,不干了。
我或许能查出这个活儿没干完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与荐书
——一位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
刘亮程这位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
出生于1962年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的黄沙梁村。
这个由汉族移民自然形成的村落位于准格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在一条在蒙语中意为‘巡逻兵’的玛纳斯河河畔;河畔长满了红柳榆树和沙枣树;村落的一面是广阔的沙漠,一面是积雪覆盖的天山。
夏天,可以再玛纳斯河游泳钓鱼,冬天就扛着猎枪,去覆盖着厚厚积雪的荒滩打兔子。
当时是没有煤炭来生炉子的,需要不上学的孩子们外出捡柴,保证平时的炊火与过冬所需。
夏天可以拔河边郁郁生长的红柳草,冬天则要赶着牛车去被冰冻住的沙漠,砍硬如木炭的梭梭柴。
这里的冬日是绵长的,十月开始便是白雪皑皑,直至来年三月。
春天来的却很痛快,一夜之间,冰雪消融、绿挂枝头……黄沙梁并不是一个没有底蕴的村落,最早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经历了屯田、战乱、解放、拓荒、三年灾害…不断融入这里的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村落,但这并不意味它完全疏离于时代风潮。
文革、垦荒时代的结束、回城、改革开放;这里不缺少历史上任何一次狂热的激情。
在刘亮程的小时候黄沙梁文化生活是贫乏的,最主要的娱乐是刘亮程父亲的说书,讲述这一个个陌生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个不一样的道理。
就是这样一个村落,养育了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的刘亮程。
偶然的一次翻读到刘亮程诗歌《天从我们村开始亮》
一 / 老父亲说人站一站也要老哩 / 动一动也要老哩 / 老是挡
不住的 / 跑到天边也躲不过去 / 老父亲说在我们村里 / 随便种一块地 / 就够你种一辈子 / 随便一个女人 / 就够你爱一辈子 / 随便一堆土 / 就埋掉你一辈子 / 二 / 天是从我们村里 / 开始亮地亮到极远处黑回来 / 就是一天 / 草也是从我们村里 / 开始绿的绿到天涯枯回来 / 就是一年 / 我们在有数的几十年里 / 每人种有数的几十亩地……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他的文字。
无论与他的诗、他的散文,字里行间都透露的善意,对一切事物的充满善意充满欢喜,用真实的善意抒写了朴素、沉静的文字。
这些文字给我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不了解农村生活的人,以为炊烟袅袅、黄牛耕地、贫瘠匮乏便是农村全部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认知。
他笔下的村落、牲畜、白杨树、沙漠、旷野、河畔的红柳都是活的。
是令人向往的。
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
他讲亲情、风物、轶事、交游、内心的触动都通过文字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信仰层面,深入到风景和遗迹背后的地理历史背景。
当你疲于现状,意兴阑珊时,你可以翻开他的文字,他的文字会让你得到喜悦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