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之古代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领会试题要求,把握解答的切人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和命题者的意图。 鉴赏诗歌的一般流程是:诵读(或默读)全诗——通过领悟 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形象和 意境——产生感悟和共鸣——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创造自 己心中的新形象。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 储备和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 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答案。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1)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2)对综述题,采用总——分——总形式,即答出“诗歌写了 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3)对对比题,要通过 研读,比照其异同,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4)对领 会主旨题,应指出诗歌表现的思想倾向,具体剖析它是通过什 么意象或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思想与情感的。总之,答案的 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套路,要在训练中注意总结。但是 无论什么题型,答题中都要做到:紧扣要求,吃透提示,表述
考点剖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方面的要求是: 1.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诵记积累的 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 中考诗歌阅读所用的材料大多是唐诗、宋词,以课内要 求掌握的基本篇目为主,兼及少量的课外诗词。常见的考查 点有: (1)对诗句的理解、鉴赏。 (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之古代诗歌
适练2014年《中考导航》、《赢在中考》
中考命题热点
中考对古诗词考查的重点是: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包括: ①熟悉与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能联系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 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②注意诗体与作家风格;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③概括诗词曲的大意;能描绘出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④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 形象的体验。 2.会品析诗歌的语言。包括: ①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的重点 词语、重点诗句的含义。 ②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 上所寄寓的深意。 ③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 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词课 阅外 读古 诗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 不惊人死不休。”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 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 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从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 观情感的外化,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注意虚词的 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进行鉴赏。 中考侧重考察诗句中那些表达精妙、意蕴丰富的词。从词 性上看,主要是动词、形容词,也涉及数量词、副词。 动词艺术效果: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 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形容词艺术效果: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 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有两 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一是形容词的重叠,如“苍苍竹林寺” 中
答案示例: ⑴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⑵①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 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 “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 愁苦之情。 ②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村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 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③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引‘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 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答题要点:指 出的特点准确;分析恰当。意思相近即可。 )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含义及作用,去品味赏析。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 断作答的切人点。 (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人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 作用。 (4)从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准确把握作品的 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的具体内容人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 的情感。 3.赏析题: (1)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 性、生动性三方面来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会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 助联想和想像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 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 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 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 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 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正是用 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 之工整。 答案示例: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入在天涯。 (1)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诗歌题材及情感倾向
★惜别送别诗或写珍重友情,或发离愁之绪,或显情怀高远, 或描相聚之娱,或想别后之孤寂。 ★思乡怀远诗或叙故乡之思国家之情,或达亲人之念朋友之谊。 ★咏史怀古诗或表借古讽今之意,或发慨叹时世之悲,或隐含 个人不遇之愁,或传达历史观点之旨,或赞古贤之德,或现仰 摹之心。 ★边塞征戍诗或抒写誓死御侮立志报国之志,或揭露战争之恶 黩武之祸。 ★咏物抒怀诗常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有的委婉地表现时代和 社会状况,有的借以抒发愁情幽愤,有的寄予政治仕途感慨或 个人操守情怀,有的讽喻某人或某社会现象。 ★山水田园诗或抒热爱自然之怀,或表乐观开朗之趣,或含退 隐山林之志,或写志不得伸的郁闷,或影射社会的污浊现实。。 ★生活杂感诗或表达对人民的同情,或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 或批判统治者的压榨,或寄托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之情,或传达 想为国效力的志向。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 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 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 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 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 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 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 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后 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 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 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 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 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 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 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 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 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 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 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 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 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 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 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 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 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 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 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一、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 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 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 二、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 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 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如 “枯藤”“老树”“昏鸦”,藤是枯萎残败地缠绕,树是参差 与古老,寒鸦数点在暮色中出没鸣叫。这三样事物在作者眼中 是生命的即将消逝,是历尽沧桑后的满目萧飒,是自己凄凉心情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准确,要点齐全,分析具体,组织有序,语言流畅。
考题精析
课 内 古 诗 词 阅 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2)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 中展现的画面。“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中许多 写景联句,都展现了画面之美。这类题目,对想象能力、描述 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首先,必须读懂、理解诗句。“千 骑”“卷”“平冈”各是什么意思。把意思联系起来,只是
的物化 。 三、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 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 “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 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 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 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 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
解释,不是描绘。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把诗句省 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用文字进行还原。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 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
如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 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 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 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 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 (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 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 立”。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 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答案示例: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 山冈。(意思对即可)
解题方法技巧
近年来,中考试题加大了对诗文阅读和欣赏的考查力度, 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所选用的诗词曲大多取自课内, 侧重于绝句中的送别、咏物、咏史诗。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 言。诗歌阅读题,在中考中表现为:客观题、主观题、赏析题。 1.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等子题型。 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作品中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 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 对明晰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引申、阐述、概括结论的正 误及恰当与否;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名句的积累情况。 对于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答: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2.主观题: (1)从关键词语上人手,如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