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之古代诗歌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1篇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1篇1. 《登高》——王之涣2. 《望岳》——杜甫3. 《春晓》——孟浩然4. 《江雪》——柳宗元5. 《乐游原》——李商隐6. 《静夜思》——李白7.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8. 《枫桥夜泊》——张继9. 《悯农》——李白10. 《早发白帝城》——李白11. 《送岐山王参军》——李白12. 《黄鹤楼》——崔颢13. 《登鹳雀楼》——王之涣14. 《登高壮观察京华》——杜甫15.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16. 《登飞来峰》——王之涣17. 《雁门太守行》——高适18. 《岳阳楼记》——范仲淹19. 《春夜喜雨》——杜甫20. 《问刘十九》——白居易21.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22. 《长恨歌》——白居易23. 《虞美人》——李煜24. 《宿江南》——李清照25. 《清平调》——辛弃疾26. 《江南》——汪藻27.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28. 《将进酒》——李白29.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0. 《水调歌头》——苏轼31. 《乌衣巷》——刘禹锡32. 《赤壁赋》——曹操33. 《滕王阁序》——王勃34. 《出塞》——王昌龄35. 《夜泊牛渚怀古》——杨荣36. 《夜泊渭滨》——王之涣3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38. 《访崔道人洞》——孟浩然39. 《枯藤老树昏鸦》——舒婷40. 《赤壁怀古》——杜牧41. 《终南别业》——王维42. 《游仙乐·双调》——杨惟德43. 《寻隐者不遇》——贾岛44. 《登岳阳楼》——范仲淹45. 《离骚》——屈原46. 《怨情》——李煜47. 《长相思》——李清照48. 《西江月·临安上元》——辛弃疾49.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50. 《木兰花慢》——刘克庄51. 《江南春》——晏殊5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53. 《满江红·怒发冲冠》——文天祥54. 《燕歌行》——高适55. 《南歌子词》——陆游5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晏几道57. 《登高台·读孟浩然诗》——王安石58.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59. 《长恨歌·满庭芳》——白居易60. 《菩提悔过吒》——无名氏61. 《过故人庄》——孟浩然。
中考古诗30篇

姓名中考古诗篇目观沧海【三国】杜甫望岳【唐】杜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黄鹤楼【唐】崔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山居秋暝【唐】王维送友人【唐】李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中考古诗文必背61篇

中考古诗文必背61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分类繁多,其中以唐宋诗歌、诗词最为著名,它们流传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考复习阶段,考生们要求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其中以唐玄宗的诗歌、宋词最为常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以及考生必须掌握的61篇古诗词。
一、唐玄宗诗歌唐玄宗,又称唐太宗李隆基,是中国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诗歌一直以来都受到诗人的普遍赞誉,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古人文化以及自己文化情怀的敬畏之情,由于他所表达的情感都非常真挚,所以唐玄宗的诗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零丁洋》、《赤壁怀古》等诗歌是唐玄宗的代表作,考生在复习时,要深刻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鉴赏诗歌的语言美感。
二、宋词宋代文学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宋词也是宋代文学精华之一。
与唐代相比,宋词在表达上更注重实用性,所表达的情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贴近人们的实际情感,且通过宋词作者所创作出来的诗歌,可以挖掘隐藏于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深刻体悟社会文化。
宋词中,考生需要掌握的篇目有《清明》、《苏幕遮》、《鹧鸪天》、《望江南》等,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学会从这些经典的宋词中挖掘出丰厚的文化底脉,并能够从中提炼出它们所蕴含的重要思想。
三、考生必须掌握的61篇古诗词1.《登鹳雀楼》2.《绝句》3.《凉州词》4.《江雪》5.《静夜思》6.《春晓》7.《寻隐者不遇》8.《六年春三首》9.《清明》10.《赤壁怀古》1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2.《芙蓉楼送辛渐》13.《浣溪沙》14.《鹧鸪天》15.《送孟浩然之广陵》16.《江城子密州出猎》17.《江城子江城子》18.《念奴娇赤壁怀古》19.《滁州西涧》20.《渔家傲端午节》22.《虞美人》23.《临江仙》2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5.《渡汉江》26.《望江南》27.《元日》28.《古意》29.《秋浦歌》30.《贺新郎》31.《乐游原》32.《答太师书》33.《寻寻觅觅》34.《游园不值》35.《定风波》36.《饮湖上初晴后雨》37.《阮郎归》38.《青玉案冤家路窄》39.《鹊桥仙》40.《忆秦娥》41.《终南别业》42.《浪淘沙》44.《蝶恋花》45.《短歌行》46.《卜算子》47.《天净沙秋思》48.《古朗月行》49.《踏莎行》50.《芙蓉楼送辛渐》51.《临江仙》52.《七律西江月》53.《木兰辞》54.《赋得古原草送别》55.《长恨歌》56.《咏怀古迹》57.《满江红》58.《遣怀》59.《登金陵凤凰台》60.《出塞》61.《忆江南》总之,考生在复习中必须掌握61篇古诗词,不仅要把握其中的思想内容,也要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妙语言和艺术表现,为了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生必须强化记忆,熟记这些古诗词的内容,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便在中考中发挥出色。
初中中考必背90首古诗

九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词1.【望江南】(温庭筠•宋)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武陵春】(李清照•南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二)课外古诗词6.【观刈麦】(白居易•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8.【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破阵子】(晏殊•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6、咏史怀古类(9首)

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浩渺更
使人愁。
使人烦愁。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重点注释】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
飘荡荡的样子。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④
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
故乡。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作品主旨】
古讽今等);②析内容;③说情感
《登幽州台歌》(P64):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
具体篇目
及表达
情感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七下 《贾生》(P67):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
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
感慨。
《黄鹤楼》(P65):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
八上
具体篇目
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悠悠②。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了空荡的黄鹤
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
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天空
中飘飘荡荡。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的树木
ī
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芳草萋萋
分明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
⑤鹦鹉洲。
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何处是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
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
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
中考语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 古诗文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币仍仅州斤爪反市希望学校天净沙·秋思
(时间:5分钟总分值:9分)
一、诗歌鉴赏。
(5分)
1.(2021燕山模拟)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图。
2.(2021宁海模拟)以下对<天净沙·秋思>的品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B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导析:“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温馨的境界,这样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比照,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二、名句默写。
(4分)
3.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2021)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那么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句法结构和情绪渲染一致的句子
是。
答案:3.小桥流水人家 4.晴空一鹤排云上枯藤老树昏鸦 5.古道西风瘦马。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一、意象意境类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提问方式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式】诗歌描绘了的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示例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
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刚劲品格。
(步骤三)2.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答题模式】①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思想感情类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必考40首古诗词曲逐篇梳理

中考必考40首古诗词曲逐篇梳理一、摹景状物、直抒胸臆类1.《饮酒》(其五)(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居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心既然远离尘俗,自然觉得所处之地也远离尘世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怡然自得间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秀丽,飞鸟结伴飞回树林。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①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藏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②【结庐】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③【人境】喧器扰攘的尘世。
④【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⑥【山气】山间的云气。
⑦【日夕】傍晚。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内容:前四句写诗人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接着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悠然自得的状态;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主旨:通过描写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手法: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达到了浑朴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
赏析点评(1)返回自然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
“车马喧”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心远”指精神上对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故“地自偏”。
(2)这两句诗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遂成千古名句。
“见”字用得精妙,它以山为主体,衬托出人的风雅。
中考古诗文默写范围

中考古诗文默写复习范围一、古诗七(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八(上):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6、《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八(下):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悲伤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抒情言志,强化感情,诗味醇厚。
2.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写,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C.“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请简要分析诗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
(3分)(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024年中考语文情景式古诗文默写知识总结

2024年中考语文情景式古诗文默写知识总结,1500字古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文是人们对于情感表达和世界观理念的高度总结。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对于古诗文的默写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古诗文,特别总结了2024年中考语文情景式古诗文默写的相关知识。
一、重点古代诗歌作品1. 《登鹳雀楼》——王之涣2. 《春晓》——孟浩然3. 《江雪》——柳宗元4. 《登高》——杜甫5. 《静夜思》——李白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李项8. 《闻美人拍掌声》——刘长卿9. 《登金陵凤凰台》——王之涣10.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白以上诗歌作品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中考中较为常见的古诗文。
二、重点古代文言文作品1. 《论语》——孔子2. 《孟子》——孟子3. 《墨子》——墨子4. 《史记》——司马迁5. 《帝京景教序》——柳宗元6. 《岳阳楼记》——范仲淹7. 《醉翁亭记》——欧阳修8. 《观·书之二》——王安石9. 《荐福文》——曾国藩10. 《管子》——管仲这些文言文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时期和不同的思想观念,掌握了这些作品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三、默写技巧和方法1. 学会借助情景进行默写。
情景化默写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例如通过画面或者文字描述创造一个情境,将古诗文中的内容和情景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2. 注重关键词的默写。
从古诗文中提取关键词进行默写,例如诗句中的形容词、名词等重要词汇,可以帮助记忆整体结构。
3. 注意诗句的平仄和押韵。
古诗文的平仄和押韵是其独特之处,默写时需要注意把握诗句的平仄和押韵方式,保持原诗的韵律感。
4. 多进行反复默写。
反复默写是掌握古诗文的重要方法,通过不断地反复默写,可以加深记忆,提高默写准确度和速度。
以上是2024年中考语文情景式古诗文默写的相关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提升自己的古诗文默写能力,取得好成绩。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 古代诗歌鉴赏1.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考查形式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以选择题、简答题为主,主要考查人物形象、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炼字赏句等。
一、(2023·武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友人归闽王 毂东南归思切,把酒且留连。
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
猿啼梨岭路,月白建溪船。
莫恋家乡住,酬身在少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归思切”“且留连”写出友人的归乡情切和朋友间的依依不舍。
B.颔联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C.颈联展开想象,以“猿啼”“月白”来描绘归途情境,流露出诗人的关切之情。
D.尾联中诗人在离别之际劝勉友人不要依恋故土,要趁着青春年少实现人生价值。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对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解析]颔联“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的意思是:再次相见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据此可知,其描绘的是分别时的画面,而不是“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
[答案]B[参考译文]你回到东南家乡的心情非常迫切,我们手执酒杯,一同饮酒,依依不舍。
再次相会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前往梨岭的路上,猿声阵阵;于皎洁的月色中,在建溪上行船。
不要贪恋在家乡居住的时光,少年时期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好年华。
[题材拓展]从内容上看,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从结构写法上看,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表意。
[方法小结]解答客观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
其次,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锁定某些可能有错误的选项。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 - 2024-2025学年中考语文复习备战手册古代诗歌四首【 答案版】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一)观沧海【考点梳理】常考炼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常考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常考名句默写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人简介】曹操(155 — 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东汉末年,曹操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他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袁绍,又削平乌桓,统一中国北部。
后被封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曹操在文学上颇有建树,与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曹操集》,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平定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基调豪迈乐观,被视为“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等特点)”的代表作。
【诗文解读】东①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④澹澹⑤,山岛竦峙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⑦。
秋风萧瑟⑧,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⑨,若⑩出其中;星汉⑪灿烂,若出其里。
幸⑫甚至⑬哉,歌以咏志⑭。
【注释】①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④何:副词,多么。
⑤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⑥竦峙(sǒngzhì):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⑦丰茂:茂盛。
⑧萧瑟:象声词,秋风声。
⑨行:运行。
⑩若:好像。
⑪星汉:银河。
⑫幸:幸运。
⑬至:达到极点。
⑭志:心意,志向。
【诗意】向东登上碣石山,观赏无边无际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
中考古诗词必背86首

中考古诗词必背86首1.《登鹳雀楼》- 王之涣2.《将进酒》- 李白3.《静夜思》- 李白4.《秋思》- 马致远5.《春晓》- 孟浩然6.《江雪》- 柳宗元7.《游子吟》- 孟郊8.《山行》- 杜牧9.《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10.《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11.《望岳》- 杜甫12.《登高》- 杜甫1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14.《观书有感》- 唐婉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之涣16.《赤壁赋》- 曹操17.《滁州西涧》- 韦应物18.《黄鹤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19.《将进酒》- 李白20.《琵琶行》- 白居易21.《梅花》- 王冕2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23.《杂诗三首》- 王安石24.《题西林壁》- 苏轼25.《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26.《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27.《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28.《滕王阁序》- 王勃29.《登高壮观歌》- 杜甫3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之涣31.《春望》- 杜甫3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之涣33.《夜泊牛渚怀古》- 杨万里34.《山中杂诗》- 王维35.《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36.《庐山谣》- 李白37.《七步诗》- 曹操38.《长恨歌》- 白居易39.《登岳阳楼》- 杜甫40.《李凭箜篌引》- 白居易41.《黄鹤楼》- 崔颢42.《将进酒》- 李白43.《锦瑟》- 李商隐44.《夜泊牛渚怀古》- 杨万里4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46.《小池》- 贺知章47.《临江仙》- 杨慎48.《悯农》- 李绅49.《鹿柴》- 王之涣50.《水调歌头》- 苏轼51.《木兰诗》- 佚名52.《江雪》- 柳宗元53.《乡村四月》- 翁卷54.《题西林壁》- 苏轼55.《渡汉江》- 张继56.《采桑子》- 刘禹锡57.《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58.《竹枝词》- 佚名59.《浪淘沙》- 朱彝尊60.《相见欢》- 王翰61.《登高》- 杜甫62.《将进酒》- 李白63.《桃花扇》- 曹雪芹64.《上邪》- 佚名65.《南园十三首·其一》- 严羽66.《菩萨蛮·登峰造极》- 李清照67.《鹿柴》- 王之涣68.《春日》- 孟浩然69.《长恨歌》- 白居易70.《滕王阁序》- 王勃71.《水调歌头》- 苏轼7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73.《夜雨寄北》- 李商隐74.《鹤鸣九皋》- 曹操75.《静夜思》- 李白76.《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7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78.《山居秋暝》- 王维79.《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80.《听琴》- 李白8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82.《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83.《雨霖铃》- 柳永8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85.《江南春》- 杜牧8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之涣。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1《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归纳:1、首联划线部分的的作用?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
(现在形容反动势力猖獗一时的情况,以及所造成的紧张局面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2、表明战斗的激烈惨状的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赞叹壮士报国的志向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寒”“不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内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
“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
8、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答: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2《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背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背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如下:1.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2.选自《诗经》中的《关睢》、《蒹葭》、《式微》、《子衿》3.汉代时期的《十五从军征》4.东汉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5.东汉曹植的《梁甫行》6.东汉刘桢的《赠从弟(其二)》7.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8.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9.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其一)》10.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11.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12.唐代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人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3.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14.唐代刘禹锡的《秋词(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贾生》、《无题》16.唐代王维的《竹里馆》、《使至塞上》17.唐代韩愈的《晚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8.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19.唐代杜牧的《泊秦淮》、《赤壁》20.唐代王绩的《野望》21.唐代崔颢的《黄鹤楼》22.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卖炭翁》23.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24.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5.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6.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27.唐代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28.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29.唐代许浑的《咸阳城东楼》30.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31.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32.宋代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33.宋代赵师秀《约客》34.宋代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35.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36.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37.宋代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38.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9.宋代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40.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41.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42.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43.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南安军》44.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45.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46.明代夏完淳的《别云间》47.明代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48.清代谭嗣同的《潼关》49.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50.清代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孟子离娄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孟子离娄上》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⑤者,鹯⑥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
③尔也:而已。
④圹:原野。
⑤爵:同“雀”,鸟的一种。
⑥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
88.根据表格里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89.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90.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91.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就体裁而言是律诗,就内容而言是怀古诗;作者是中唐诗人,他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
B.【甲】诗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乙】【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C.【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丙】文的中心观点是“得民者得天下”;两文均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练2014年《中考导航》、《赢在中考》
中考命题热点
中考对古诗词考查的重点是: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包括: ①熟悉与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能联系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 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②注意诗体与作家风格;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③概括诗词曲的大意;能描绘出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④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 形象的体验。 2.会品析诗歌的语言。包括: ①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的重点 词语、重点诗句的含义。 ②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 上所寄寓的深意。 ③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 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的物化 。 三、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 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 “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 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 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 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 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 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 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 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 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 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 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 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后 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 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 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 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 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 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4)领会试题要求,把握解答的切人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和命题者的意图。 鉴赏诗歌的一般流程是:诵读(或默读)全诗——通过领悟 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形象和 意境——产生感悟和共鸣——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创造自 己心中的新形象。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 储备和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 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答案。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1)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2)对综述题,采用总——分——总形式,即答出“诗歌写了 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3)对对比题,要通过 研读,比照其异同,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4)对领 会主旨题,应指出诗歌表现的思想倾向,具体剖析它是通过什 么意象或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思想与情感的。总之,答案的 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套路,要在训练中注意总结。但是 无论什么题型,答题中都要做到:紧扣要求,吃透提示,表述
解题方法技巧
近年来,中考试题加大了对诗文阅读和欣赏的考查力度, 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所选用的诗词曲大多取自课内, 侧重于绝句中的送别、咏物、咏史诗。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 言。诗歌阅读题,在中考中表现为:客观题、主观题、赏析题。 1.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等子题型。 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作品中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 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 对明晰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引申、阐述、概括结论的正 误及恰当与否;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名句的积累情况。 对于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答: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2.主观题: (1)从关键词语上人手,如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
解释,不是描绘。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把诗句省 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用文字进行还原。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 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
如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 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 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 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 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 (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 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 立”。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 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答案示例: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 山冈。(意思对即可)
含义及作用,去品味赏析。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 断作答的切人点。 (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人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 作用。 (4)从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准确把握作品的 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的具体内容人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 的情感。 3.赏析题: (1)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 性、生动性三方面来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会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 助联想和想像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准确,要点齐全,分析具体,组织有序,语言流畅。
考题精析
课 内 古 诗 词 阅 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2)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 中展现的画面。“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审美能力都有要求。首先,必须读懂、理解诗句。“千 骑”“卷”“平冈”各是什么意思。把意思联系起来,只是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 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 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 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 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 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 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 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 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 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 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 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 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 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 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 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 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 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正是用 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 之工整。 答案示例: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入在天涯。 (1)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 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一、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 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 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 二、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 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 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如 “枯藤”“老树”“昏鸦”,藤是枯萎残败地缠绕,树是参差 与古老,寒鸦数点在暮色中出没鸣叫。这三样事物在作者眼中 是生命的即将消逝,是历尽沧桑后的满目萧飒,是自己凄凉心情
诗歌题材及情感倾向
★惜别送别诗或写珍重友情,或发离愁之绪,或显情怀高远, 或描相聚之娱,或想别后之孤寂。 ★思乡怀远诗或叙故乡之思国家之情,或达亲人之念朋友之谊。 ★咏史怀古诗或表借古讽今之意,或发慨叹时世之悲,或隐含 个人不遇之愁,或传达历史观点之旨,或赞古贤之德,或现仰 摹之心。 ★边塞征戍诗或抒写誓死御侮立志报国之志,或揭露战争之恶 黩武之祸。 ★咏物抒怀诗常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有的委婉地表现时代和 社会状况,有的借以抒发愁情幽愤,有的寄予政治仕途感慨或 个人操守情怀,有的讽喻某人或某社会现象。 ★山水田园诗或抒热爱自然之怀,或表乐观开朗之趣,或含退 隐山林之志,或写志不得伸的郁闷,或影射社会的污浊现实。。 ★生活杂感诗或表达对人民的同情,或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 或批判统治者的压榨,或寄托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之情,或传达 想为国效力的志向。
答案示例: ⑴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⑵①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 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 “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 愁苦之情。 ②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村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 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③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引‘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 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答题要点:指 出的特点准确;分析恰当。意思相近即可。 )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