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规程(全)

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规程(全)

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规程(全)第一章总则本规程旨在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惯,促进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第二章教育内容1. 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诚实守信、友善与公平正义的培养- 爱护环境、关心他人和助人为乐的培养- 勤奋研究、自律和自强不息的培养2. 道德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多样,灵活开展。

第三章教育方法1. 道德教育应注重以下方法的运用:- 示范引领: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同情心-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促进互相研究- 实践探究:通过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2. 教育方法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

第四章教育机制1.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道德教育机制,包括以下方面:- 设立道德教育课程,确保道德教育的有序进行-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估- 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道德教育氛围-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对道德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参与2.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环节的衔接,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第五章资源保障1.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投入,保障道德教育的开展。

2. 学校应合理配置道德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具等,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六章监督与评估1. 政府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2. 学校应加强自身监督,建立健全的道德教育评估体系,不断优化工作。

第七章法律保障1. 政府应加强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

2. 学校应遵守法律法规,确保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八章附则本规程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修订,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品德的界定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大”的品德含义,即品德本身包括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另一种是专指道德品质。

(本书对品德的理解)2.品德、道德和德行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二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道德都是一种内在的理解,到后来才发展为一种外在的规则;而德性始终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3.本书采用的道德结构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境界、道德需要。

4.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教育是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5.道德教育作用于品德结构各要素,能够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示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同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动机,追求人的道德自律与自由,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6.生命是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基础。

生活是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与生命一起构成了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完整的“双重”基础。

(思维导图展示,如下)7.儿童生活不同于成人生活,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思维导图如下)第三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容1.“仁、义、礼、智、信”五德,可谓是中华先秦道德文化的共有思想,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构的一种美德体系。

2.先秦儒家伦理主要包括“四则”“四端”“八维”等概念体系。

孔子重仁和礼治,在《论语》中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则”。

孟子提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而儒家的“八维”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礼、义、廉、耻,称之为“四维”,出自《管子》。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境界。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1.知识点一:道德的定义与作用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类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套规范行为准则。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2.知识点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特点有:-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模仿行为较为容易,需要引导和教育。

-对待事物的认识较为简单,容易被一些道德观念所主导,如对好人和坏人的简单二分认知。

-情感丰富,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3.知识点三: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原则-个别化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品德教育。

-渗透性原则: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各个学科和活动中,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激励性原则:通过奖励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4.知识点四: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点内容-爱国主义与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公民责任的认识。

-社会公德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品德: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礼仪与文明行为:教育学生懂得礼貌与尊重他人,养成文明的言行举止。

-诚实守信和道德勤奋: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和勤奋上进的品质。

5.知识点五: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通过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经验教育:通过自身经历、亲身感受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智慧和灵感。

-讨论和反思:通过分析问题和共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游戏和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道德教育的乐趣。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章重点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章重点

。动行德道的己自导指并念观值价的晰清成形能才�析分和别辨 的步步一过经须必�到识意地醒清体个被能不始开刚观值价的人 清澄值价 。系体念观或点观 、法看的值价同不有具物事于关们人是 �映反的中脑头在值价是观值价 观值价 。式方化强的接间 种一是�样一化强到受也己自同如而化强到受样榜到看因者察观即 化强代替 。习学性代替的生发而果结其及为 行的现表所人他察观过通是它�式形的要重最种一的习学会社是 习学察观 。性向倾心内等恶厌或好喜、避回或向趋、定否或 定肯种某有具会能可事或人的临面所对�验经的去过于由体个指 势定度态 。衡平的新到达以�念信或点观的己自变改过通图试就体个�受感的张紧 或快愉不有会就心内�时调协不或衡平不知认当。衡平理心持保以�致一的念信 、点观的己自持维求力即�要需的性致一和衡平持维种一有具类人 调失知认 。素因键关的中成形识认德道为
章三第
�解了�性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3 范失的为行德道童儿与化弱的象形样榜 �3� 异变的感情德道女子与远疏的系关子亲 �2� 乱混的念观德道生学与位错的育德校学 �1�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2 �会领�性殊特的境环长成生学小中村农、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 节五第 化善完式形织组的构结德品 �6� 性致一的成形观界世与展发德品�5� 固巩步逐惯习为行德道�4� 化显明的识意我自中理心德品�3� 置位的要重居占中机动德道在念信德道�2� 为行节调来则准德道照按地觉自而立独�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高、2 性荡动的理心德品 �2� 芽萌的德道理伦 �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初、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中 节四第 调协相求要界外与望愿观主 �4� 调协相为行德道与感情德道�3�
章二第
法评测合综�4� 法评测量定�3� 法评测级等�2� 法评测性定�1� �用应� �会领�法方的评测德品、3 能功测预�5� 能功育教�4� 能功馈反�3� 能功分区�2� 能功定评�1� �记识�能功的评测德品、2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材 课程代码9339 4-10章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材 课程代码9339 4-10章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节道德情感的概述一、道德情感的内涵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的内部动力。

道德情感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其次,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领域表现人们的情绪和态度。

再次,道德情感是人们心理体验的情绪反应。

道德情感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制约作用的基础。

二、道德情感的特征1.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道德标准,对一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进行估量,并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道德情感受道德理性所制约,但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心理形式依然具有一般人类情感的内容、特征和功用。

道德情感作为个体在道德生活中无数次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情感经验结合的结果,其情感是有理性集中的情感,其理性是有情感渗透的理性。

2.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道德情感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对由道德联系而接触的个体或事物,以及就自身与他人道德行为而生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凝聚、积淀,才逐渐明朗起来,以至达到“无意识”、自动化的程度,这就是道德情感“成于内”的过程。

3.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情感的产生和变化总是与主体某种需要、利益相联系。

主体由于对象满足了自身需要而产生肯定性情感,由于对象未满足自身需要或损害了自身利益而产生否定性情感。

道德情感虽有别于人的自然情感,它接受了道德理性的制约,不再是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快乐源泉。

但这并不表示道德情感彻底与功利化的利益追求“背道而驰”了,因为社会道德无论是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具体内容都是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连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一定阶级或群体的共同利益。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应注重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是非常关键的。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正值成长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教师应传递给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价值观。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感。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对错,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这样,学生才能明辨是非,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懂得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养成良好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感受国家的强大和繁荣,使他们感到有幸生在这块土地上,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促进学生的不良情感消除。

在小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良情感也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比如焦虑、抑郁等。

品格与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良情感,让学生合理发泄压力,调整心态,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以上几点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应重点注意的一些方面。

二、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的途径小学生是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道德情感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阶段,这就要求教育者有一套合理的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的途径。

1. 课堂教育。

在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课堂教育是最直接的培养途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品德是指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所反映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价值观。

品德发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发展,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最后,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石,只有经过良好的品德培养和道德教育,学生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何进行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呢?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让学生通过各种情景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道德准则和道德原则。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活动,如参观社会机构、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伦理。

此外,学校还可以进行一些道德教育示范活动,如学生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教育中的道德培养,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

在实施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把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需要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一)德育范畴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品德要素的发展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德育原则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一)师德概念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过程中,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德是指人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和品质,而道德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开始。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接受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善心和奉献精神。

通过课堂教育、家校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其次,中学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面临着身心变化和认识世界的新问题。

此时,道德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道德选择的引导。

教师应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追求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团队中学会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学生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道德困惑。

因此,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通过讨论、辩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家庭和社会是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责任。

家庭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榜样和指导者。

同时,社会也应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资源和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并在中学阶段加强引导,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善心和奉献精神等方式,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第一章—、基本概念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205003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28学时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属性上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整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注意将这些理论进行创造性梳理而不是简单拼接,力图清晰地显示其逻辑脉络,并且尽可能吸收和反映有关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时注重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因此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兼顾应用性。

3.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2.本课程主要包含两个模块,其一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其二为活动设计。

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

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与演示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每周2课时,共28课时,计2学分。

3.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必修课程,因其应用性,拟采用开卷考试。

试题的编制,按照理解、应用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简答题、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40 :45 :15 分布。

最后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理解品德心理发展理论,应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品德发展和教育的倾向,形成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辨识、分析与评价道德现象的能力,构建起一定的有关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结构,掌握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题目_ 对道德教育的未来的思考姓名_ 叶荣臻 __学号 _10920112 __ ___编号 _ 20 _ _ ___ _课程序号 _1493 _ _ ___指导老师_ 王俏华 __提交日期_ 2012 年 6 月 5 日成绩_ __对道德教育的未来的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叶荣臻摘要对于社会而言,道德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对于个人而言,道德是保持自身原则,提升自身素质的度量。

学生作为以多种观点看待问题的备受关注的专业群体,对于道德有着各自的看法,具有统一性,个体之间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道德观不仅影响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吗?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正确吗?道德教育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吗?道德教育的未来又会怎样?我们应该反思道德教育的现实,端正对道德的看法,思考该如何改进道德教育。

关键字:道德教育现状两难全球化道德自我未来一、道德教育的现状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但是如今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对道德的看法存在误区道德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是,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于道德大家都有着普遍的看法:道德是无私的,道德是专门利他的。

甚至连老师、家长也一直这样教育着我们!其实不是的,这是对道德的认识上的误区。

道德应该是自主的、自由的、理性的、关乎他人的。

安·兰德的《自私的德性》①告诉我们:“人的心灵是求生的基本工具,生命是上天赋予的,但生存却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同样,上帝给了他身体,却不能保证他的维持;上帝给了他心灵,但其内容却要依靠他自己去创造。

一个人为了生存,必须要有所行动,而他在行动之前,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行为的目的和本质。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育 2. 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 1. 评定功能2. 区分功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能 3. 反馈功能 4. 教育功能 5.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因为,品德和道德素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的教育责任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在品德方面进行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一、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要在小学的教育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创造一个和谐、进步、诚信、友爱的氛围。

要强调道德方面的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和人生观。

二、注重师生互动在小学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领悟、感悟道德的真谛。

同时,要尊重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创造一个积极的教育场所。

三、注重生活教育通过日常生活教育,提供学生学习道德价值观的机会和途径。

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发挥人的潜能,成为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实践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只有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道德,才能体会其重要性。

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五、注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是小学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一。

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学生的言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让学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升道德情感和道德素养。

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家长是学生最主要的辅导员。

要通过家长会、家长课等渠道来加强家长教育,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孩子道德方面的责任,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总之,小学道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起点,是学生品德道德素养的基础阶段。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以上明确了要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注重师生互动、注重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几方面。

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学策略引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教师需要采用引人入胜且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教育内容创作者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提供支持。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1. 倡导正面道德价值观教育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故事、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传达正面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通过讲述勇敢、诚实和友善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些美德的认同和追求。

2. 鼓励情感表达教育内容创作者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或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通过分享和倾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3. 提供角色模型教育内容创作者可以介绍一些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物,如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社会公益活动家等,以激发学生对这些模范人物的敬佩和追求。

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1. 培养自律能力教育内容创作者可以设计一些任务或活动,鼓励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和纪律,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例如,在故事中设置一些冲突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应该如何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2. 强调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内容创作者可以设计一些合作项目,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互助合作等道德行为。

3. 实践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创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志愿者服务等。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的快乐,进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行为。

三、教学策略的落地实施1. 多样化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创作者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故事讲解、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及培养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及培养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及培养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及培养郑颖中文0401 04501045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早在十八世纪,一些哲学家就指出,情感是道德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较早强调道德情感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他把情感看作人格发展的核心,在从本我向超我的转变中, 内疚,羞愧,良心等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之后,许多心理学家都主张把情感和行为习惯,品德等特征联系起来考虑。

但是近年来,心里学者对道德情感的关注比较少,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滑坡。

到的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认为,改变这种道德滑坡局面的方法在于,通过家庭和学校里由成人实行严厉监控的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

人们认为,应该强调对儿童进行品德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而不是注重他们的“精神状态”。

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这些品德不仅通过奖赏和惩罚进行教学或继承,而且要通过榜样来培养。

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学生,将来既有可能走上三尺讲台从事教师工作。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掌握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以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般说来,道德情感的发展同道德认识的发展紧密联系。

即年龄小,直观性、形象性的体验多,随着年龄增长,情感的理智性、概括性增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纵向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水平,即直觉性道德情感→想象性道德情感→伦理性道德情感。

所谓直觉性道德情感,即由某种情境所直接引起,自觉性较低,且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的情感体验。

所谓想象性道德情感,即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

所谓伦理性道德情感,即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更自觉的情感体验,是把道德的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

青年教师了解了以上几个道德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可针对处于不同道德认识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试论中小学生道德思维发展的阶段性与道德教育

试论中小学生道德思维发展的阶段性与道德教育

试论中小学生道德思维发展的阶段性与道德教育林斯坦载《教育研究》(一九九五年四月)第四期.27-30页(引用敬请注明出处)提要:本文从道德质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出发,分三个阶段对中小学生道德思维及道德教育作出讨论。

首先是感性阶段。

作者指出应从行为规范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入手。

另一个是逻辑思维阶段。

在此时期,训练的重点是道德感情的发展。

而最后的辩証思维形成阶段,应注重的是道德教育的理性化和自律性。

除此之外,教育还应照顾平日学生个别之需要及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心理;道德发展;道德教育。

分类号:G631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受生理、心理发展的制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的。

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儿童道德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逐步地根据他们道德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水平以及知识的积累、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等条件,将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找准教育的特点,通过适当的道德教育方法方式技巧,分阶段逐步提高,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习惯和行为,以促进其道德品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国外的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

而我国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曾存在不顾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差别,把最终目标当起点,方法千篇一律的现象,这就难免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到这种道德要求是高大难,收效甚微。

一、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着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他们接触的环境和获得的知识信息有限,对周围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事物感受较深,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社会上复杂的道德现象是较难理解的。

他们道德认知中一个显著的特点表现于对较远离自己生活实际的,不那么直观的规范理解较差,而对贴近看书生活并能参与实践的内容理解较好。

因此,在进行道德认知教育中,不能给小学生讲空洞的大道理和超出他们理解力的道德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
1 、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 道德
B. 品德
C. 移情
D. 情感
2 、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境
C. 道德信念
D. 道德观念
3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 中学阶段
B. 小学阶段
C. 大学阶段
D. 幼儿期
4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 8 ~9
B. 10 ~13
C. 12 ~14
D. 15 ~17
5 、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A. 初中生
B. 高中生
C. 大学生
D. 小学生
6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 政治目标
B. 教育目标
C. 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7 、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 自然情感
B. 高级情感
C. 低级情感
D. 集体主义情感
8 、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 定势
B. 道德敏感性
C. 心灵敏感度
D. 移情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5 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A. 移情功能
B. 评价反应功能
C. 调控,维系功能
D. 动力导向功能
E. 人格塑造功能
2 、道德情感的特征有()
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3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A. 动力导向性
B. 冲动性
C. 社会性
D. 理智性
E. 偏激性
4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则有()。

A. 重视儿童早期情感培育的原则
B. 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需要的原则
C. 培养积极情感为主的原则
D. 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E. 维护个体的心灵敏感度的原则
三、判断题
1 、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
2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
3 、道德情感只是具有移情功能。

并不具备评价反应功能。

()
4 、道德情感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
5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
6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

()
7 、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性含义,已经能够自觉地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这表明高中生具有了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
8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以人的自然、基础性情感的满足为前提的。

()
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B
4 、A.
5 、B
6 、D
7 、A
8 、C
(二)多项选择
1 、ABCDE
2 、ABDE
3 、BDE
4 、ABE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