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阴性菌ppt课件
革兰氏阴性杆菌
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
01 简介
03 存在
目录02 类型源自革兰氏阴性菌(Gram negative bacillus),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主要包括 高原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病原能力通常与其细胞壁组成相关,具体说来有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又称为LPS或者内毒素(endotoxin))层。在人体中,LPS可以激发一种固有免疫反 应(innate immune response)这种反应是通过细胞素制造和免疫系统活化等来描述其特征的。比如,红肿就 是细胞素产生并释放导致的。因为脂多糖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表皮,所以大多数或旧型抗生素都不能有效抑 制此类细菌。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
类型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高原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水源、人和动物肠道,因抵抗 力较弱,在干燥的空气、物表和人的皮肤检出较少。从对肠道的作用来看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依据 致病机制、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 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聚集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它们共同特点都是引起腹泻。高原 外科感染菌中大肠埃希菌感染占第3位 。
简介
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 (safranin)),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 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龙胆紫的颜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强, 使结晶紫极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再度染上复染液番红的时候,便呈现红色了。
《革兰氏染色原理》课件
3 抗生素耐药性
革兰氏阴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室检测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 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临床诊断
革兰氏染色可用于诊断感染性疾 病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水质检测
革兰氏染色可用于水质检测,判 断是否存在细菌污染。
革兰氏染色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 简单、快速 • 可判断细菌类型 • 适用于大多数细菌
局限
• 不适用于非细菌微生物 • 无法判断细菌代谢活性 • 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总结和展望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染色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5. 染色
滴上红粉碱,静置片上约30秒,然后冲 洗干净。
革兰氏阳性细菌特点
密集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富含 胞壁多糖和肽聚糖。
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 紫色。
抗生素敏感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通常对青霉 素等抗生素敏感。
革兰氏阴性细菌特点
1 薄细胞壁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
2 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原理》PPT 课件
革兰氏染色原理简介:介绍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背景。
革兰氏染色步骤
1
1. 涂片
在载玻片上涂抹细菌样品。
2. 固定
2
用热空气固定细菌样品,使其附着在玻
片上。
3
3. 静置涂染剂
将紫晶染钟。
使用酒精或乙醚脱色涂片,直到紫色不
再溢出为止。
革兰氏阴性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形态与染色
G- ,0.6-0.8µ m 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凹 面相对; 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无鞭毛和芽胞;新分离株具 有荚膜和菌毛。
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巧克力色培养基 37℃。初分离时需5-10%CO2 产生自溶酶
抗原构造及分类
荚膜多糖抗原:分群依据,13个血清群,A、C重
奈瑟菌属
一群革兰染色阴性,常成双排列的球 菌
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 干燥奈瑟菌 微黄奈瑟菌 粘液奈瑟菌 浅黄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两者关系
相似点:
两者DNA序列70%同源
差异:
荚膜:有荚膜(脑),分离初期有荚膜(淋); 质粒:很少有质粒(脑),有质粒(淋); 所致疾病:引起脑膜炎(脑),引起泌尿生殖系 统疾病(淋)。
可溶性抗原 反向血凝试验、ELISA等
防治原则
脑膜炎接种
综合性预防措施
隔离病人、检查带菌 者、预防性投药,室 内通风
流脑疫苗:
6个月-2岁接种两次 ,间隔1月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 抗原。制备疫苗
青霉素、磺胺大剂 量治疗
淋病奈瑟菌
形态染色
革兰染色阴性,0.6-0.8μm 肾形、成双排列
脓汁标本中存于中性粒细胞里 慢性淋病常在细胞外
有菌毛,无芽胞和鞭毛,新分离株有荚膜
培养
需氧
营养要求高
巧克力色血平板 37℃ 5-10%CO2 24-48h形成圆形、湿润、光滑、透明或灰白光滑型 菌落
抵抗力和耐药性
抵抗力弱,在自然界迅速死亡 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
免疫性
人类对淋球菌普遍易感 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IgM、IgG和分泌型 IgA抗体 但由于淋球菌抗原易变异,反复感染的现象普 遍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别课件
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得比较把细菌采用龙胆紫染色,涂碘加强染色。
然后用酒精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会被脱色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会被脱色呈现红色、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革兰氏染色法得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得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得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得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
1、阳性得肽聚糖厚,阴性得肽聚糖薄,如下图:2、阳性菌有磷壁酸,阴性菌没有。
磷壁酸如下图:3.阳性菌无外膜,阴性菌有外膜,其图如下:1884年革兰氏染色法被发明,用于细菌得形态观察与分类,根据革兰氏染色反应得基本特征,细菌可以主要分为两大类:G阳性(G+)与G阴性(G-)。
前者经过染色后细菌细胞仍然保留初染结晶紫得蓝紫色,后者经过染色后细菌细胞则先脱去了初染结晶紫得颜色,带上了复杂蕃红或沙黄得红色。
本文将从细胞形态与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在生产生活中不同得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对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进行进一步比较。
一、细胞形态与结构细胞得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与原生质体两部分、原生质体位于细胞壁内,包括细胞膜(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与内含物、另外细胞还含有有些特殊结构,主要有荚膜、芽孢、鞭毛与菌毛等4种。
由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在结构上得差别主要在于细胞壁,故本文就细胞壁与非细胞壁结构两部分来进行集中比较、1.细胞壁革兰氏染色得机理主要就是抓住了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在细胞壁得结构与组成上得不同,具体比较见下表:性多糖构成,细胞表面整体带负电得部分原因就就是因为磷酸壁带负电。
革兰氏阴性菌介绍
(MALDI)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离子源
激光照射样品与基质形成共结晶薄膜, 激光照射晶体后, 基质分子吸收能量与
样品解吸附并使其电离。
Croxatto A et al.. Applications of 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 in clinical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FEMS Microbiol Rev. 2012 Mar;36(2):380-407.
• The sensitivity is 96.67%, with a specificity of 97.87%
Hrabak et al., JCM2011
A carbapenemase (KPC-2) producer
JCM2011
Carbapenemase Detection By MALDI-TOF MS
/pubmed/24019163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 Fastidious GN (August 2013)
鉴定—既有流程
• 手工API、半自动ATB、Vitek 2 Compact、凤凰、Walkaway等系统并 行采用
Calculated masses and corresponding molecular forms defining the sensitivity and resistance patterns for different antibiotics…
This change in mass as a result of hydrolysis can be detected using a mass spectrom eter…
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 实验原理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图
2021/3/12
而革兰氏染色阴性 细菌肽聚糖层很薄,含 量少,脂肪含量高,经 乙醇处理后部分细胞壁 脂类可能被溶解并改变 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 径变大或通透性增加, 不能阻止溶剂透入,酒 精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 物洗脱,细菌被脱色, 经复染后染成红色,
7
• 实验原理
3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
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 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 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 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 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称为革兰氏 阴性细菌,用G-表示。革兰氏染色是细 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8
• 革兰氏染液
1、碱性染料 (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 ) 2、媒染剂 (碘液 ) 3、脱色剂 (95%的乙醇) 4、复染液 (复红溶液、番红溶液、沙 黄溶液)
2021/3/12
9
• 染色程序
大肠 涂片: 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金葡
干燥:自然干燥。
干燥
固定:酒精灯下固定3-4次。 (杀死细菌、粘附、改变通透性)
2021/3/12
4
• 实验材料
1.活材料:培养18-24h的大肠杆菌
2.染色液和试剂:结晶紫、卢哥氏碘液、 95%酒精、复红、二甲苯、香柏油。
2021/3/12
3.器材:无菌水、废液缸、洗瓶、载 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擦镜纸、 显微镜。
5
• 实验原理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结构图
2021/3/12
革兰氏染色阳性 细菌肽聚糖层厚, 含量多,经乙醇处 理后使之发生脱水 作用而使孔径缩小, 结晶紫与碘的复合 物保留在细胞内而 不被脱色,复染后 不着色,不留结晶 紫的颜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分析 • 革兰氏染色的应用和限制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 染色技术。
背景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通过对细菌的染色, 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其他技术
将革兰氏染色与其他技术如分子生 物学、免疫学等相结合,实现更精 确的细菌分类和鉴别。06Βιβλιοθήκη 结论总结革兰氏染色的重要性
临床诊断的关键工具
革兰氏染色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基 本技术,用于快速识别细菌种类,对 准确诊断感染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至关重要。
指导抗生素选择
科研的基础
在科研领域,革兰氏染色是研究细菌 种群结构、进化、生态和致病性的重 要手段。
染色
染色
用革兰氏染色液对固定后的涂片进行 染色,分别使用结晶紫、碘液和脱色 液进行初染、媒染和脱色处理。
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时应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避免 染色过度或不足,同时要确保染色液 的新鲜度和浓度适宜。
脱色
脱色
用脱色液对染色后的涂片进行脱色处理,以 去除菌体表面的结晶紫和碘液。
脱色注意事项
脱色时应控制脱色时间和脱色液的用量,避 免脱色过度或不足,影响染色效果。
革兰氏染色的工作原理
革兰氏染色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和结构对染料亲和性的差异,通过结 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由于细胞壁 组成成分对革兰氏染料的吸附能力不 同,酒精脱色时,细胞壁对染料的吸 附能力不同,从而导致被脱色的程度 不同,最终影响了复染后细菌的着色。
《革兰氏阴性菌》课件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多耐药菌株,常见于医院环境和病人的呼吸系统感 染中。
沙门氏菌 (Salmonella)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菌株,可导致胃肠道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一种引起脑膜炎和其他感染的严重病原体。
革兰氏阴性菌的病原性
环境清洁
2
正确处理食物和饮用水。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和清洁公共场
所、医疗设施等。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避 免滥用和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
总结和要点
重要性
革兰氏阴性菌在医学、流行 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影响范围
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引发多种 感染,对人类健康产生广泛 影响。
2 医疗负担
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通常需要长期抗生素 和其他药物治疗,增加了医疗负担。
3 疫苗研发
研发针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疫苗对预防传 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4 健康教育
了解革兰氏阴性菌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革兰氏阴性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个人途径
革兰氏阴性菌可以通过接触、 食物、水源、空气等途径进入 人体引发感染。
疾病范围
它们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 尿路感染、肺炎、脑膜炎和许 多其他疾病。
耐药性问题
由于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 素具有耐药性,感染治疗变得 更具挑战性。
革兰氏阴性菌对人类的影响
1 公共卫生问题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许多 公共卫生问题。
《革兰氏阴性菌》PPT课件
欢迎来到《革兰氏阴性菌》的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微小的生物, 并了解它们的重要性。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10】
禽波氏杆 菌 嗜肺军团 菌
土拉热弗 朗西斯菌 牛摩拉菌
鲍氏不动 杆菌
其他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分类
所致疾病
主要特征
波氏杆菌 多种动物波氏菌病, G-小杆菌,猪萎缩性鼻炎病
属
呼吸道疾病
原之一,牛血平板35培养48h,
形成溶血
波氏杆菌 免疫抑制,人败血 火鸡雏、肉鸡支气管炎
属
症
军团菌属 军团菌病:人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拟杆菌属 梭杆菌属 劳森菌属
绵羊、牛、山羊腐踢病
组织中菌体膨胀。水滴状菌落(B) 致病性强,M型弱,环行(C)型 无致病性。
哺乳动物、禽类的坏死杆菌病。牛、免疫、 菌体有多形性,着色不匀呈佛珠样。 鹿的腐蹄病;牛、绵羊、鹿兔的坏死性口 专性厌氧。家兔易感。 炎;牛绵羊、兔脾脏肿或坏死性肝炎、人 的产褥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弯曲杆菌 属
螺杆菌属
BALOs
有胎儿和性病亚种。前者引起免疫、牛和 人流产、肠炎等
人的慢性胃肠炎。猕猴和猫胃炎。
可杀死细菌,可以作为病原微生物防控制 剂
菌体两端尖,老龄培养物可长成疏 松弯曲螺旋的丝状体,平板上成球 形和类哑铃状。
螺旋形菌体。营养要求高需在混合 气体,生长缓慢。
逗点状,有不发育的捕食和细胞内 繁殖两个发育周期。专性需氧。
空调或淋浴头上有。细胞内 寄生,菌体呈杆状或长丝状, 营养要求高,2.5%CO2缓慢 生长。
弗朗西斯 人、鼠土拉热、野 菌体两极 浓染,可用作生物
菌属
兔热(与鼠疫相似) 武器
摩拉菌属 引起牛传染性角膜 革兰氏阴性有多形性菌。家 结膜炎(红眼病) 蝇传播
不动杆菌 人医院感染 属
短杆菌,常常成对或成团, 易形成耐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G-菌的抗原结构
表面抗原 细胞壁外的抗原物质。 如: K抗原—荚膜抗 原(大肠杆菌)、Vi 抗原(沙门菌)
.
G-菌的抗原结构
菌体抗原—O抗原 细胞壁中的抗原物质, 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不同G-菌的脂多糖中 特异多糖的种类及排 列顺序各不相同,从 而决定了细菌抗原的 特异性。
在水中能活2-3周,粪便中存活2-3个月 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当然,不适合高温
生存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对胆盐、煌绿等的耐受性较其他肠道菌强
.
抗原结构
主要由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 部分菌株有类似大肠埃希菌表面抗原(K),
其与毒力有关,称Vi抗原
.
致病因素
与埃希菌属相比,沙门菌的致病因素有侵袭 力、LPS和肠毒素3种。
刺激肠壁植物神经,导致肠功能紊乱,肠 蠕动失调和痉挛,出现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等症状
.
致病因素—外毒素
A群志贺菌I型和部分II型菌株还能产生 外毒素,称志贺毒素,可阻断细胞蛋白 质合成
.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
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
治疗用磺胺、链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 等,但易产生耐药性
.
沙门氏菌属
.
发现
发现者:艾贝特 德国病理学家
时间: 1880年 命名者:沙门
美国病理学家 时间: 1885年
.
描述—性状
革兰染色阴性的中 等大小杆菌
宽0.7-1.5 µm 长23µm
无芽胞,有鞭毛, 无荚膜,有菌毛
.
描述—抵抗力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婴儿腹泻 (水样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出血性结 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婴儿腹泻 (持续性)
.
防治原则
加强饮食卫生检查、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控制传染等
卫生学上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100个
.
衣原体科(Chlamydia)
.
描述—性状
革兰染色阴性 体积微小,圆形或
椭圆形 具有肽聚糖组成的
细胞壁 有DNA和RNA两种
核酸 独特发育周期,二
分裂繁殖
.
所致疾病
沙眼—沙眼衣原体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 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 性结膜角膜炎,因其 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 糙不平的外观,形似 沙粒,故名沙眼
.
抵抗力
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 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 活
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 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对化学消毒剂敏感 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
抗原结构
O抗原,即菌体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 H抗原,即鞭毛抗原,为鞭毛蛋白 K抗原,即荚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
.
防治原则
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尚无特异性免疫 方法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治疗可选用红霉素、诺氟沙星等
.
立克次体
.
发现
时间: 1906-1909 年
发现者:立克次 美国病理学家 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
感染而去世
.
描述—性状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 间
球杆状或杆状多见,无 鞭毛
有细胞壁和外膜 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
一个菌株的抗原类型可由O、K和H抗原的代 码表示,其血清型别按O:K:H排列,以此来 区分不同菌株,如O8:K23:H19
.
非致病性大肠杆菌
保护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能合成维生素K和B。 对外袭菌有拮抗作用。
.
致病性大肠杆菌
至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大 肠埃希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
无芽胞,无鞭毛, 无荚膜,有菌毛
兼性厌氧菌
.
描述—抵抗力
对热、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37℃水中可存活20天,污染食物内10~20天,
蝇肠内可存活90天 粪便中数小时死亡(其他肠道产酸菌或噬菌
体作用)
.
致病因素—侵袭力
细菌进入肠道后,借菌毛粘附于回肠末端和 结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分泌系统分泌侵袭 蛋白诱导细胞膜内陷,从而进入细胞,进而 在细胞内繁殖
.
致病因素—侵袭力
研究表明,志贺菌的粘附、侵袭、胞内繁殖、 细胞间扩散等活性编码基因存在于一个大质 粒上,如果失去该质粒,则细菌丧失致病能 力
.
致病因素—内毒素
作用于肠黏膜,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对 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等症状,重者休 克
破坏肠黏膜,形成炎症,溃疡出血,呈现 典型的黏液脓血便
.
革兰阴性菌
.
革兰染色
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 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 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革兰染色
• 紫色—阳性 G+
• 红色—阴性 G-
.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主要是由于 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差异
.
结构及化学组成
常见致病革兰阴性菌
.
.
肠杆菌科
埃希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菌属
.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 革兰阴性杆菌,常常寄居在人及动物的肠 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肠杆菌科细菌种类繁多,根据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基因组DNA序列分析,目前已 有44个属,170多个种。尽管种属复杂,但 该科经常引起人类感染的菌种却不到20个
通过性行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由 母亲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极少数患者 通过接吻、哺乳、接有传染性损害病人的日 常用品而传染。
.
.
防治原则
苍白螺旋体 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 性卫生教育、查禁商业性交易、婚前检查等 是预防梅毒的主要措施
治疗首选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对 钩端螺旋体病也有良好疗效
泌尿道感染:由大肠埃希菌所引起的感染占 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见(尿道炎、膀胱 炎、肾盂肾炎等)
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从败血症病人中分离 到的最常见的G-菌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是小于1岁婴儿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因子
.
所致疾病—肠道内感染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婴幼儿、 旅游者腹泻,与霍乱相似
分裂方式繁殖
.
所致疾病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病
.
防治原则
杀灭立虱、蚤、螨、鼠等立克次体的传播 媒介和储存宿主以及个人卫生 PS教材这段 有错 缺了个“立”
接种鼠肺疫苗、鸡胚疫苗等灭活疫苗有一 定预防斑疹伤寒的作用
治疗用氯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各种立 克次体有良好抑制作用,但病原体的完全 清除有赖于人体的免疫功能
肠道外感染:正常菌群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 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机会致病 菌。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常见。
肠道内感染:多为外源性感染,主要表现为 腹泻,可由5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
.
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
肠道内感染主要有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多为 内源性感染,与其表面菌毛(黏附素)有关
G+菌
G-菌
坚韧度
较坚韧
较疏松
肽聚糖
较厚,有四肽链和 较薄,四肽链成分 五肽桥,三维结构 与G+菌不同,无
五肽桥,二维结构
磷壁酸
特有,占细胞壁干 无
重50%
外膜(脂蛋白、脂
很厚,特有脂多糖
质双层、脂多糖) 极少
.
革兰阴性菌的定义
过去一直指革兰染色后菌体呈伊红色的一大 类细菌
目前泛指所有细胞壁具有外膜结构的细菌 革兰染色所形成的区别,不仅仅是染色性状
关于沙门菌的侵袭力,已了解到O抗原和vi 抗原有抗吞噬和抗胞内消化作用,介导细菌 的粘附与侵入
LPS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并引起肠粘 膜炎症反应,或导致中毒性休克。
少数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类似产毒 性大肠杆菌的肠毒素。
.
所致疾病—致肠热症沙门菌
肠热症—肠热症沙门菌、A型副肠热症沙 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
.
防治原则
加强饮水、食品等卫生监督管理以切断传 播途径
积极治疗感染者和带菌者以消除传染源 推广应用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 治疗可用氯霉素、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
.
志贺菌属
.
发现
时间: 1897年 发现者:志贺洁 日本细菌学家
.
描述—性状
革兰染色阴性的短 小杆菌
宽0.5-0.7 µm 长23µm
在被发现后相当长时间内,大肠埃希菌被认 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 一些特殊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对人和动物有致 病性。
大肠埃希菌在环境、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 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指标。
.
描述—性状
革兰染色阴性的杆菌 宽0.4-0.7 µm 长1-
3µm 无芽胞,多数由鞭毛
和菌毛,少数有荚膜
致病机制:定居于小肠表面,不损坏也不 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产生肠毒素引 起分泌性腹泻。
.
所致疾病—肠内道感染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成人腹泻, 与菌痢相似,易误诊为志贺菌
致病机制: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菌死 亡后释放出内毒素,破坏细胞形现: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或便秘、 白细胞减少、肝脾肿大。肠出血、肠穿孔 是伤寒的主要并发症。
致病过程
.
.
无症状带菌者—伤寒玛丽
玛丽·梅伦(Mary Mallon),1869年生于爱尔 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 后来转行当了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