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这一天胡适的三十年
胡适终于从战犯回归到了文化巨人

胡适终于从战犯回归到了文化巨人作者:张弘1957年2月16日11时至15点半,毛泽东召集相关人士在中南海颐年堂讲话,涉及胡适的话是:“过去批评胡适,取得很大的成功,开头我们说,不能全抹煞胡适,他对中国的启蒙运动起了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也不能抹煞。
胡适说,我是他的学生。
他当教授,我当小职员,工资不一样,但我不是他的学生。
现在不必恢复胡适的名誉,到二十一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过去因为是斗争,所以讲缺点,今天也不必平反。
今天他是帝国主义走狗。
到二十一世纪,历史上还是要讲清楚的。
”毛泽东的讲话贬损了胡适。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胡适决非帝国主义走狗。
在21世纪的17个年头,胡适终于回归。
尽管当下还无法“讲清楚”,但是,胡适的对他热爱的民族与国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前不久,“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
这是1949年之后,胡适曾经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首次举办以胡适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疑,它是一个信号和标志:曾经在大陆声名狼藉,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胡适,在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堂堂正正地回归了他所眷恋的故地,那些泼在胡适身上的脏水和涂料,经过岁月的洗涤后被冲刷得一干二净,而胡适引领的方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目标。
历史的公正,经过时间的磨砺之后再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回首胡适由“战犯”回归文化巨人和思想先驱的历程,这条路太不平坦。
1949年前后,胡适被宣布为战犯。
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中,就有批判胡适的现象出现。
1951年11月6日,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钱端升发表《为改造自己更好地服务祖国而学习》,表示要承继“五四”的光荣传统,“宣布胡适的思想为敌人的思想”,清除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
顾颉刚在一个批判胡适思想的座谈会上发言,指出“胡适是政治上的敌人,也是思想上的敌人。
唯有彻底清除他散播的毒素,才尽了我们的职责。
论胡适与五四运动的不解之缘

论胡适与五四运动的不解之缘本文仅代表本人个人见解,如有不足和片面希望可以理解并得到指教。
此处只是小小的谈谈看法。
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
胡适先生正是活在那是候的有为青年,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看到国内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有待改善,他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还清楚的记得在《建党伟业》中胡适先生回答一位女学生问他的问题,女学生问先生:“有时候文言比白话更简洁,譬如:无能为力。
”先生笑着回答:“文言无能为力是四个字,用白话三个字足矣。
”女学生问:“请问先生是哪三个字?”先生答:“干不了。
”全场满堂喝彩,这体现了胡适先生以幽默的方式在积极的呼吁大家用白话文,为拯救国人的思想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由于巴黎和会的耻辱成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5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
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几项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第一,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即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
胡适与五四

与此同时,该文对五四运动也提出批评。文章认为,以罢课为武器进行斗争,对敌人毫无损害,对学生却有三大危害:第一,在学生运动中,有些人自己不敢出面,却躲在人群中呐喊,从而助长了依赖群众的懦夫心理。第二,罢课时间一长,有些人就会养成逃课的习惯。第三,经过这场运动,有些人可能养成盲目从众的行为模式。
由于蔡元培当时是主张中国参战的,因此当胜利来到的时候,他的“兴致最高”。
于是他约请教授们在天安门组织了演讲大会,“第一次借机会把北京大学的使命扩大到研究学术的范围以外。”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北京大学就走上了干涉政治的路”。这样一来,就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学生运动的关系,大体上梳理清楚了。
诚邀全国以及海内外各高校有识之士加盟共建!!!
这里将是半国精英的摇篮!!!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1947年五四运动28周年之际,胡适为《大公报》写了纪念五四的“星期论文”。我注意到,胡适每当论及五四运动,都要提到孙中山的一段议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这段议论是孙中山在1920年1月给海外同志写信时提到的。当时距五四运动虽然只有八个月,但是在涉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却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这段文字不长,也容易理解,故照录于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胡适正陪同杜威先生在上海访问,同行的还有杜威的学生、北京大学教务长蒋梦麟先生。当时他们对北京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两天后才通过报纸了解到事情的经过。
1920年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时候,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这篇文章由胡适起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五四运动的初步反思。
在张奚若影响下,胡适又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他说:“张先生所谓‘个人主义’,其实就是‘自由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他指出:个人主义有两种,一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为我主义”,即假个人主义;二是有独立思想、只认真理不计利害的“个性主义”,即真正的个人主义。胡适还说:“……一些人嘲笑这种个人主义,笑它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过时思想。这种人根本就不懂得维多利亚时代是多么光华灿烂的一个伟大时代。马克斯(马克思)、恩格尔(恩格斯),都生死在这个时代里,都是这个时代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产儿。他们都是终身为自由奋斗的人。我们去维多利亚时代还老远哩。我们如何配嘲笑维多利亚时代呢!”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1915 年 9 月, 留学美国的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 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奠定了其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基础。 杜威的自由 主义意味着,把科学的思想习惯运用到社会事物之中。 胡适师从杜
威的实证思维术,将其归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提倡怀 疑,反对武断,反对教条主义,反对迷信。20 世纪初期自由主义思想 中,民主政治、言论自由、和平渐进的改革、容忍反对党,对胡适的 影响最为深远。
五四落潮后,胡适屡屡落败,究其根本,自由主义政治需要在 充满理性和秩序的社会环境下实施。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混乱无序, 缺乏共同的价值标准。 林贤治认为,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 分子,“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人的境遇和自由选择, 而是关心中国应 当 如 何 使 国 家--其 实 就 是 政 府--对 它 与 个 人 的 合 法 (契 约 )关 系 实行控制和干预;正是为此,确认宪政的价值,通过修宪而把个人
1.自由主义思想渊源
安徽绩溪是一个有着自身经济、文化特色的地区,它赋予了胡 适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作为大学者朱熹的出生地,宋明理学自 然而然地成为徽州人的信条。 闻名天下的徽商注重进取、开拓、团 结,也形成了保守的乡党观念。 这种徽州特有的文化心理,贯穿了 胡适一生的轨迹, 他在性格机制上时常呈现出的激进与保守矛盾 统一现象。 “在其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下最基本的因素便是‘徽州 学派’的基本治学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敢于推翻旧籍。 ” [1] 胡适早年受到严格的旧学教育,饱学古典文献,身上明显体现出清 代朴学的治学风气,因而梁启超称赞道:“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 亦用清儒之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2]
胡适浮沉六十年

胡适浮沉六十年原标题:除去思想,什么是“我”?作者:田志凌1930年胡适40岁生日时,与夫人、次子思杜(左)摄于北平。
1946年7月,胡适从美国归来。
傅斯年(左)到上海迎接他后陪同他到北平。
北大校友会特地举行集会,欢迎胡适回北大担任校长。
1961年,胡适夫人江冬秀女士由美返台。
次年,胡适去世。
5月24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一楼阳光大厅。
“胡适人文讲座”第一讲在此召开。
演讲者是哈佛大学东方学系主任,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
当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出现在讲台时,台下坐得满满的学生发出一阵短暂的骚动。
“北大人并未忘记这位名满天下,争议颇多的老校长胡适”,瘦高、头发微白的许智宏,开口说话带着浓厚的南方口音。
“胡适人文讲座”的开幕仪式就在许智宏的致辞中展开。
他的发言提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批判胡适运动,称许多经历当年批判运动的北大学者后来都对此有过重要反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使当代青年全面了解胡适先生,北大责无旁贷。
”作为首次以“胡适”命名的高端国际学术讲座,“胡适人文讲座”被一些媒体视为“胡适归来”的表征。
劝归阶段“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1946年9月,蒋介石任命胡适担任北大校长。
从美国归来的胡适在校长任上提出了《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等一系列大学教育的蓝图,直到1948年底离开北大。
1948年11月,解放军兵临北平城外。
解放军的电台设置在香山,此时有专门关于胡适的一段播词,劝胡适不要跟着蒋介石集团逃跑,留在大陆会让他当北京大学校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
闻讯赶来胡适的同事,包括汤用彤、郑天挺、罗常培、邓广铭等人,听到广播都很高兴,纷纷劝胡适不要走。
当时正是多少知识分子从海外赶回国,希望参与报效祖国的时候,这当中包括老舍、储安平等人。
据季羡林、邓广铭等人的回忆,胡适当时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声:“他们能容我吗?”不久,胡适即乘坐蒋介石派的专机,离开北平前往南京。
1948年12月17日,胡适在南京出席“北大五十周年校庆大会”,称自己“不能与多灾多难之学校同度艰危”,是“一个弃职的逃兵,没有面子在这里说话”,当场泣不成声。
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适之,徽州绩溪人。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于台北逝世。
中文名:胡适外文名:Hu Shih别名:胡嗣穈,胡洪骍,胡希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上海浦东川沙出生日期:1891年12月17日逝世日期:1962年02月24日职业:学者、诗人、哲学家、史学家、作家等毕业院校: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信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领袖,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办新青年,提倡白话文。
代表作品:《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逝世地: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性别:男人物生平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点击查看图片胡适图集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
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学堂。
1905年进澄衷学堂。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点击查看图片留学时期的胡适先生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要内容: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胡适先生生平年表

胡适先生生平年表胡适先生生平年表一八九一年一岁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一八九二年二岁二月底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一八九三年三岁二月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一八九四年四岁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一八九五年五岁二月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熟读书。
八月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一八九六年六岁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七年七岁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八年八岁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九年九岁在家塾读书。
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一九○○年十岁在家塾读书。
一九○一年十一岁在家塾读书。
《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一九○二年十二岁在家塾读书。
一九○三年十三岁在家塾读书。
开始学“反切”。
一九○四年十四岁一月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从三兄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
一九○五年十五岁春澳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一九○六年十六岁暑间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一九○七年十七岁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一九○八年十八岁七月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一九○九年十九岁十月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
一九一○年二十岁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一九一一年二十一岁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一九一二年二十二岁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一九一三年二十三岁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一九一四年二十四岁四月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五四青年节相关历史故事的一位人物的故事

五四青年节相关历史故事的一位人物的故事五四青年节是中国青年的重要节日,是所有青年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日子。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五四运动,是一段催人奋进的历史。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缅怀历史,铭记先烈,勉励自己,担当未来。
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他叫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学、哲学、教育界、翻译界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
胡适生于1891年,早年留学美国并攻读哲学,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5年,胡适回国后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教授。
那时的中国还是被封建思想所主导的社会,近代科学和客观真理的概念还未被广泛传播。
但胡适认为作为一名学者,他有责任将现代知识传授给中国的年轻人,开启中国学术的新纪元。
在五四运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胡适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五四运动期间,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呼吁要摒弃束缚中国文学发展的传统文化和旧道德,提倡先进的文学观念和写作方法。
此外,胡适还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的其他活动。
为抗议《巴黎和约》中将德国拥有的青岛割让给日本,他和其他学生共同发起了万人抗议活动。
在胡适的带领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拥抱新思想、新文化,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追求进步的声音。
胡适在后来的岁月中,一直致力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
他成为了中国独立工作者、出版家、学者的重要代表,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胡适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年青年可爱的梦想和行动,正是激荡中国近现代史的源动力。
他们不仅自己追求进步,而且也引领了整个时代。
正是这些先辈的时代使命和斗争成果,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现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仅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知识,还可以通过新技术实现高速互联。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像胡适这样的人士那样,坚守勇气和创造力,实现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促进国家的现代化、民族复兴。
青年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节点,应该怀揣着焕发生命的激情和不枉此生的追求,激励一个个不可替代的信念和精神。
浅析五四前后胡适思想的转变及原因

辩 护 。 而 , 适 回 国 后 并 没 有 继 续 关注 时 政 , 是举 起 了“ 学 革 命 ” 然 胡 而 文 的旗 文化 断裂 , 因而各种主的政治走 向产 生了重要影响 , 而研 究其转 变的原因 , 能够 使我们更加
深刻地 体会五 四运动在人 们思想上产生 的巨大震动及人们思 想转变 的艰
难挣扎
一
二、 胡适思想转 变的原 因
经过 五 四 爱 国 学 生 运 动 , 适 的思 想 , 其 是 对 政 治 的 态 度 来 了~ 个 胡 尤
三 是 以实 验 主 义 来 抵 制各 种 外 来 思 潮 , 尤其 是 马克 思 主 义 。胡 适 曾 在
《 我的歧路》 一文中说道 :那时, “ 正是安福 部极盛的时代 , 上海的分赃和 会 还不 曾散伙 。新文化运动摧毁 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体系 , 造成 了一个 时代 的 名 目繁多 的主义 , 有些人只知道名字, 不知其意义。 四是 就胡适 自身而 言, 他本是个热衷政 治的人 , 做学 问只不过是“ 替
关键 词 : 四 前 后 胡 适 思 想 转 变 原 因 五
新文化运动 , 浙 以昭 青年》 创刊为标志 。 到五 四时期 , 经过这场“ 文学革
命 ”的洗 礼,中国思想 文化 界的知 识分子 的精神 已达到高度亢奋 的状态 。
治分 歧也愈加清晰 :9 2年 5月 , 12 他更 另起 炉灶 , 创办 《 力》 努 周报 , 《 与 新
青年 》 期 志 同道 合 的 同人 们 从 此 完 全 分 手 。婷} 十 分 关 注 政 治 问 题 。6 时 力》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第五章 三十年代(1)

第五章三十年代(1)我在三十年代的主要工作,就是写那一部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
这个工作在二十年代的后期就开始了,所以要从二十年代后半期说起,顺便讲一些当时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的情况。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出版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那就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胡适于1917年到北京大学,暑假后开学,他就担任了哲学系一年级的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
当时印发讲义,到1919年2月,就正式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在这部书前面有蔡元培写的一篇序。
序文开头说:"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
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
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
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功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
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
《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记述。
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第1页)序文接着说:"适之先生出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受过汉学的教育,又在美国学过西洋哲学。
上面所说的那两种困难到他手里就不难解决。
所以他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在这短时期内就写成了这部《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
蔡元培认为这部书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第二是扼要的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第四是系统的研究。
蔡元培给这部书以这样高的评价,就当时学术界的水平说,并非溢美。
就是有一点不尽合事实:胡适的这本书并不是一年之内完成的。
他于回国之前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题目是《先秦名学史》。
这篇论文构成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的主要部分。
这一部分他确是用过功的。
其余的部分大概是他在讲课的时候陆续加上去的。
胡适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 : 胡适 ; 五四运动 ; 认识 ; 思 考 中图分类号 : B 2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5 1 2 8 ( 2 0 1 5 ) 0 9 - 0 0 4 7 -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2 9
胡 适 对 五 四 运 动 的 认 识 与 思 考
周 良 发
( 安徽理工大学 思政 部 , 安徽 淮南 2 3 2 0 0 7 ) 摘 要: 胡适对五 四运动 的态 度 . 前后有 明显变化 , 由起初赞扬继 而深表 同情 , 及至 晚年 的批评 。胡适认 为五 四运动 的
爆发 除了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 , 还与北京高校 学生 庆祝一 战胜利 的游行 活动 有关 , 而 五四运 动 的价 值在 于独 立人格 的形
1950年出版的枟胡适口述传记枠中胡适虽然肯定了学生运动最终促使北洋政府亲日官员的下台和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会上签字但同时让中国的政党主要是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看到了学生潜在的政治影响力以至于当时所有的政党都想争取青年知识分子支持其结果便弄得人人对政治都发生了兴趣3206关注社会政治生活本无可厚非然在胡适看来政治因素的大量介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当初构想的超越政治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良思潮
2 . 发 生
弱 了他 当初构 想 的 超越 政 治 的新 文 化 运 动 和 文 学 课 、 筑 台演讲 、 结 队游行 等 系列活 动 , 皆与五 四 运动 二 十年不 谈 政 治 , 致 力 于 以“ 再造文 明” 为 核 心 义 束 的游 行演 讲是 五 四运 动 的一 次 预 演 或 彩 排 。虽
论五四运动与胡适

论五四运动与胡适摘要: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对传统价值颠覆的运动。
伟大人物的产生是必然的,忽视的毕生事业成就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人文传统的更新和变革,所以胡适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父”,他是第一个在这一运动中留下诸多文化的人。
二是在中国传播自由主义的真谛,胡适认为它是“世界文化的真谛”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
胡适这一生,特别是晚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
关键字:胡适·五四运动·自由主义·新思潮胡适并非最先表述现代自由意识的思想家在这个思想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他只是一个环节,却不可替代。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
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陶。
在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思想家的影响下,胡适也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
这一观念的抉择即暗示了胡适思想发展内容的世界性眼光和强烈的自我开放意识。
又决定了胡适与中国实际社会背景的巨大冲突。
“我读了这篇呈文,方才知道我们中华民国居然还有什么《褒扬条例》,于是我把那些条例寻来一看,只见第一条九种可褒扬的行谊的第二款便是“妇女烈节贞操可以风世者”,第七款是“著述书籍制造器用,与学术技艺或发明或改良之功者,”第九款是“年逾百岁者。
”一个人偶然活到了一百岁,居然也可以与学术技艺上的著作发明享受同等的褒扬!这已是不伦不类可笑狠了。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中国封建文化思想对女性的迫害,其次才会想到胡适的思想开放性。
而就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时的中国现状,封建制度依旧占主导,妇女依然受到严重的压迫,而胡适就这样发表了一片抨击中国现状的文章。
更加强烈的反映出他思想的开放性,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实在五四前后,也是因为胡适的影响,女子裹脚的传统也慢慢地被废除。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胡适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曾留学于美国,回国后就被聘为了北大的教授。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适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胡适的故事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
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
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6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关于胡适的评价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
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
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
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
胡适太好名“白活”30年

胡适太好名“白活”30年□史飞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建立起了不凡的建树,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师、巨擘式的人物,却同样难以摆脱传统文人好名的恶习。
胡适早在少年时代便显露出好名之心。
胡适的二哥胡觉(绍之)是影响胡适思想的一个重要人物。
1905年胡适与澄衷学堂总教白振民发生矛盾后,胡觉写信规劝胡适:“弟所以致此者,皆好名之心为之,天下事实至名归,无待于求。
名之一字,本以励庸人,弟当以圣贤自期,勿自域于庸人也。
”由此可见,胡适当时好名已很严重了。
此后,胡适自己在日记中也一再痛责自己“好名”,说这是他一生大病根之一,而欲痛改。
1917年,尚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凭着一篇《文学改良刍议》一夜成名。
此前的1916年,胡适的好友梅光迪就曾直言指出,胡适好名邀誉:“皆喜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豪,皆喜诡立名字,号召徒众,以眩骇世人之耳目,而己则从中得名士头衔以去焉”。
暴得大名之后的胡适处处以名士自居。
他每礼拜日会客,无论何人,概不拒绝。
不管来客是学生、商人还是强盗、乞丐,他都热情接待。
问学的他指导门径,穷困的他解囊相助,求职的他修书引介,整个一“万金油”。
至于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上至总统、主席、达官、贵胄,下至司厨、贩夫、卖浆、走卒,简直到了泛滥的程度。
这种状况到了晚年更加严重。
胡适晚年越来越爱虚名。
内心喜欢热闹,喜欢被人追捧,有一种成为偶像的渴望。
为此,他不断地制造社会声望,好像自己很亲民。
胡适晚年在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每天高朋满座,迎来送往,根本不能治学。
他在“中研院”公开宣称,星期天任何人都可以来看他,开车的、做生意的,都可以排队去看他。
对于胡适的这种“非学者的生活方式”,当时的学者韦政通颇不以为然。
他甚至这样评价胡适,“胡适四十岁死了完全不影响他的历史地位,他后面的三十年差不多等于白活。
他中年以后学术上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成就。
”学者岳南在《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1917.2),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胡适与五四运动

胡适与五四运动胡适与五四运动一、从“高价生”到留学生胡适,安徽绩溪上庄村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的一个官宦人家。
当时他的父亲胡传已经50岁,正在担任上海淞沪厘卡总巡,而他的母亲冯顺弟还很年轻,才22岁。
胡传一生有过三次婚姻。
前两次都因女方去世而中断(第二任妻子留下两个儿子),因此他和冯顺弟虽然年龄悬殊,却异常恩爱。
为了缩小二人之间的差距,胡传亲自写了许多识字卡片,一有空闲就教妻子识字,这也许对胎教大有好处。
胡适出生的第二年,胡传被调往台湾,在台东担任知州,胡适和母亲也陪同前往。
当时台东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少数民族连衣服都不穿。
胡传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当地的文明进程。
胡适三岁时,父亲在公务之余开始教他识字。
于是,胡传是老师,顺弟是学生也是助教。
多年以后,胡适回忆与母亲同窗共读的情景时说:“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
……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认了七百多”。
1895年,清政府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在“中日马关条约”中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因此胡适一家只好离开台湾。
不幸的是,胡传在返回途中因脚气病发作,在厦门去世,当时胡适还不到五岁。
回到家乡后,胡适被送进本家叔叔办的私塾读书。
当时他并没有从《三字经》、《千字文》学起,而是直接读父亲为他编写的三本书。
第一本是《学为人诗》,其中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第二本书是《原学》,其中简略地介绍了生活的哲理。
第三本书是《律诗六钞》,大概是一本诗集。
很多年以后,胡适在回忆父亲时说:“他留给我的,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遗传,因为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一方面是他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
”入学之后,母亲为了让老师给他讲解书中的道理,每年都要交双倍学费。
这样一来,读书就不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了。
相比之下,其他同学因为不懂得书中道理,便觉得读书是一件索然无味的苦事。
1904年,为了让胡适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将他送到上海求学。
临走时还为他订了婚,女方比他大一岁,名叫江冬秀,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
关于胡适的历史事件

关于胡适的历史事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胡适从美国归国便把实验主义引入到中国来,不仅如此,他也身体力行把实验主义作为方法指导运用到学术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胡适的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胡适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1]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关于胡适哲学成就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
著名诗人胡适生平简介

著名诗人胡适生平简介胡适生平简介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家、哲学家、诗人、学者。
他是安徽绩溪人,原名叫做嗣穈,字希疆,后来改名胡适,字适之。
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自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
他是我国文学成就的代表人,代表作品有《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等,在1939年胡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是一个对于文学者的肯定。
后来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是台东直隶州知州,崇尚文学,著有《台湾纪事两种》,胡适有现在的成就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胡适跟随父亲从小学习。
所以在胡适5岁时便在安徽绩溪的私塾上学,后在其他学堂求学。
在胡适接受早期的西方教育时,就有了很大的兴趣,后来又受到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
1915年,胡适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且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这是杜威的哲学。
回国后,先后任职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兼校长,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胡适是白话文和文学改良的倡导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的一生功成名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爱戴。
胡适逝世后,他的墓志铭由著名学者毛子水提笔,金石家王壮也为胡适书写。
2022年,我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抵达台湾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胡适的故居参观,还去胡适墓园哀悼和前去观看胡适铜像。
从这些可以看出胡适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十分显著的,大家对于胡适是非常尊重的。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关系新文化运动指的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当时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青年所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一次思想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
这次运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之后改名为《新青年》),在杂志上刊载文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和专制。
这场运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解放了大众的思想。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学术大师,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使他对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认同,他也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
“五四”这一天胡适的三十年

“五四”这一天,胡适的三十年2015-05-04 杨建民中华读书报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
在“五四”之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过这一天的?1“五四”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并不在场。
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该年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它杂记留下来。
好在他是名人,活动的情况,报刊或其他友人处,还是有记载的。
因为在美国时的老师杜威要到中国讲学,作为弟子的胡适便于1919年4月底赶到上海迎接。
5月2日,他还在江苏教育会上演讲,介绍杜威的思想梗概。
“五四”当日,胡适是在上海度过。
“五四”现场情景,还是陈独秀写信简要告知他的。
胡适赶回北京后,却十分注意当日活动的记载,搜集了《每周评论》等报刊相关文字。
此后多年,一有纪念“五四”的机会,他的描述总是最为细致确切,这都有赖于当时留心收存的这些资料。
2“五四”之后的一年,学生运动几乎一直没有停息,这叫有识之人有些耽念了。
第二年(1920年)的5月4日,胡适参加了北京女子学界联合会召开的“五四纪念会”,并发表演说。
当天的《晨报副刊》,胡适与蒋梦麟联名,发表了一篇胡适后来长期坚持基本观点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此文肯定了青年学生运动的贡献,但他还是认为:“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
??故这种运动是暂时不得已的救急办法,却不可长期存在的。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的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在知识分子和全国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图为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陈独秀(前排右二)参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礼的合影。
(资料图)在胡适看来,常常的学生运动,可能对青年的精神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譬如忘记个人承担任务;养成不事学习习惯;养成随大流行为习惯??他希望学生从这些运动中汲取教训,获得各种,包括“学术的团体生活”“社交的团体生活”“组织的团体生活”等等能力;使将来的各种活动,是有“动议”,有“法定人数”,“发言顺序”,“表决的方法”以及有“容纳反对党的意见”,“人人要负责任”精神的有益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这一天,胡适的三十年2015-05-04 杨建民中华读书报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
在“五四”之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过这一天的?1“五四”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并不在场。
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该年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它杂记留下来。
好在他是名人,活动的情况,报刊或其他友人处,还是有记载的。
因为在美国时的老师杜威要到中国讲学,作为弟子的胡适便于1919年4月底赶到上海迎接。
5月2日,他还在江苏教育会上演讲,介绍杜威的思想梗概。
“五四”当日,胡适是在上海度过。
“五四”现场情景,还是陈独秀写信简要告知他的。
胡适赶回北京后,却十分注意当日活动的记载,搜集了《每周评论》等报刊相关文字。
此后多年,一有纪念“五四”的机会,他的描述总是最为细致确切,这都有赖于当时留心收存的这些资料。
2“五四”之后的一年,学生运动几乎一直没有停息,这叫有识之人有些耽念了。
第二年(1920年)的5月4日,胡适参加了北京女子学界联合会召开的“五四纪念会”,并发表演说。
当天的《晨报副刊》,胡适与蒋梦麟联名,发表了一篇胡适后来长期坚持基本观点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此文肯定了青年学生运动的贡献,但他还是认为:“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
??故这种运动是暂时不得已的救急办法,却不可长期存在的。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的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在知识分子和全国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图为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陈独秀(前排右二)参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礼的合影。
(资料图)在胡适看来,常常的学生运动,可能对青年的精神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譬如忘记个人承担任务;养成不事学习习惯;养成随大流行为习惯??他希望学生从这些运动中汲取教训,获得各种,包括“学术的团体生活”“社交的团体生活”“组织的团体生活”等等能力;使将来的各种活动,是有“动议”,有“法定人数”,“发言顺序”,“表决的方法”以及有“容纳反对党的意见”,“人人要负责任”精神的有益活动。
此后数年的5月4日,社会并不见什么纪念活动,胡适读书写作上课,也似无对此日特别提及。
这应当反映了“五四”意义还未充分显现的实况。
3经过了1927年的繁复的斗争和搏杀,党派之间,军队之间,寻找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似乎显得重要起来。
到了1928年的5月4日,纪念或回顾当年“五四”的活动,出乎意料地活跃起来。
作为“五四”精神的象征性人物,胡适很短时间“转战”数十里,在上海光华大学和中国公学两处发表演讲。
光华大学演讲题目为《五四运动纪念》。
介绍“五四运动”背景和发生情况,占去了很大部分。
最后部分,是“五四运动之影响”。
影响胡适也分为两部分: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主要有:一、“五四运动”引起全国学生注意社会及政策的事业。
以前的学生,不管闲事,只顾读书,政治之好坏,皆与他们无涉。
运动之后,学生渐知干预政治,渐渐发生政治的兴趣了。
二、学生界的出版物,突然增加,并且皆用白话。
这是先前胡适等提倡新文学的影响显现。
三、“五四运动”对平民教育以莫大影响。
为了让更多民众关心政事,各学校在“五四”后,都创立了一个或数个平民学堂,利用晚上时间,由学生义务讲课。
结果,平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四、劳工运动也随“五四运动”到处发生。
五、妇女地位也因为“五四运动”的原因,增高许多。
六、“彼时的政党,皆知吸收青年分子,共同工作。
”演讲最后,胡适又回到了先前讲到的一个观点:“如果在常态的社会与国家内,国家政治,非常清明,且有各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存在着;那末,青年学生,就无需干预政治了,政治的责任,就要落到一班中年人的身上去了。
”这种看法,倘不偏颇去看,的确是正常合适的。
结语里,胡适仍高度赞赏了中国的青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青年,对于社会和政治,总算不曾放弃责任,总是热热烈烈的与恶化的挣扎??青年人的牺牲,实在太大了!他们非独牺牲学业,牺牲精神,牺牲少年的幸福,连到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一并牺牲在内了??”4接下来一直到1935年,这位“五四”先驱又再次提笔,纪念这次愈来愈显示其意义的运动。
4月28日晚,胡适开笔作文,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才完成。
他在日记中记述:“今天写《纪念五四》一文,至晨三时始成,凡六千五百字。
”文章发表在《独立评论》杂志。
5月1日看校样时,他还送一份给正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沈从文请其转载,可见他对这篇文章的重视。
《纪念“五四”》考证了“五四运动”这个词的出处,概况了这次运动有“三种真精神”:第一,“这次运动是学生牺牲的精神。
”第二,“是社会裁制的精神。
”第三,“是民族自决的精神。
”在胡适看来:“这里的三个评判是很公道的估计。
”接下来胡适较多地回叙了当年“五四”之前的各种文化思想准备。
文章最后,他以这样坚定的话作结:“我们在这纪念‘五四’的日子,不可不细细想想今日是否还是‘必有赖于思想的变化’。
因为当年若没有思想的变化,决不会有‘五四运动’。
”由胡适这几篇文章看去,“五四运动”的意义价值,是逐渐显现,通过逐渐认识越来越清晰的。
1937年的5月4日,胡适正在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
北京大学同学会在“老万全”欢迎蔡元培先生,同时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
到会者有200余人。
胡适在演讲中,情绪激动,“最后竟哽咽不能说完”。
(见《胡适日记》)51938年,为争取国际对中国支持,胡适正以非官方身份,在美国活动。
5月4日这一天,胡适还在纽约国际饭店发表了40分钟演讲。
演讲以1935年写的《纪念“五四”》为基础,为适合外国人了解,题目改为《五四的故事及其意义》。
当年,胡适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
此后数年为争取国际,尤其美国的援助,做出了巨大努力。
几年间,在国外的他没有时机关注“五四”了。
一直到1942年,他在华盛顿对国内发表了一篇广播演讲《纪念“五四”》。
此时此刻来纪念“五四”,胡适当然激动:“我在这整整五年里,没有发表过一篇国语的文字,没有发表过一篇国语的演说。
今天有这机会向全国广播,我感到十分高兴。
”胡适真是一个善于演讲之人。
他最后用简洁而富有鼓动的文字说:“这廿多年世界和平的局面是日本‘九一八’一炮打碎了的。
但是全世界抵抗强暴,抵抗侵略者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重新建树起来的。
??全国的青年,全国的同胞,不要忘了我们的朋友罗大总统(按:罗斯福)对我们的期望。
我们在这辛苦血汗的抗战期间,都应该想想我们国家民族在将来的世界上可以负担的责任。
我们不但要从多年抗战里出来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文明,我们还得尽我们的能力,帮助全人类维持全世界的和平公道,增进全世界的繁荣,提高全世界的共同文化。
”虽然中国在战后途径走向发生重新择选,但胡适的这篇演讲,对鼓舞国人士气,无疑有重要作用。
61947年时,胡适已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年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为纪念“五四”举行晚会。
胡适出席并发表《五四后新思潮运动的意义》的演讲。
5月4日,胡适在天津《大公报》发表《“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的文章。
文章基本复述了前几次纪念文章的内容,只是特别强调:“五四运动在两个月之中,轰动了全国的青年,解放了全国青年的思想,把白话文变成了全国青年达意表情的新工具,使多数青年感觉用文字来自由发表思想感情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这是五四运动永久的历史意义。
”第二年(1948),国共之间开战。
胡适此时对“五四”的态度有发展。
5月4日当天,他在南京。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虽仍然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新思潮新文化的运动”但却以为后来政治性“格外加强了”;并认为“政治化的运动未免过早”。
“二十九年以来,我个人始终觉得政治的基础应该建筑在文化及思潮的基础上。
”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
5月4日时,胡适还在美国活动。
此时此刻,他也许没有了谈论“五四”的心情。
之后很长时间在美国,胡适简淡地生活着,一边进行着《水经注》的学术研究。
在1952年5月4日的日记上,他黏贴了一页剪报:《愤慨和感慨》,作者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的罗家伦。
此外无一言。
另有数年的日记,5月4日那一天总是空白。
是无物可记,还是有意回避?就不可知了。
一直到1958年,已经67岁的胡适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职,到了5月4日,他出席了北京大学同学会的纪念集会,还发表演讲,讲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了几天,他读到了女作家苏雪林的一篇追念“五四”的“理性女神”的文章,写一信回复认为:“我同情你的看法,但我(觉得)‘五四’本身含有不少的反理智成分,所以‘不少五四时代过来人’终不免走上了反理智的路上去,终不免被人牵着鼻子走。
”在胡适的最后几年中,他仍然有机会参与“五四运动”的纪念。
1960年,胡适应台北广播电台之邀,用与记者对谈的方式,发表了颇长的一篇谈话《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
当记者问:“‘五四运动’有人比作‘文艺复兴运动’”时,胡适用了很大篇幅讨论叙述了白话文的兴起,他认为五四运动充分运用白话文,这是“它”帮助了“文艺复兴”的地方。
“但是,‘五四’运动也可以说害了我们的文艺复兴。
什么原故呢???因为我们从前作的思想运动,文学革命的运动,思想革新的运动,完全不注重政治,到了‘五四’之后,大家看看,学生是一个力量,是个政治的力量,思想是政治的武器??所以从此之后,我们纯粹文学的、文化的、思想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就变质了,就走上政治一条路上??”之后到1962年胡适逝世,这位“五四运动”的先驱,没有机会发表他对这次运动的理解和新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