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五四”的日子里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五四之后胡适一直被骂,他在当时是如何成为公敌的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胡适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的一生简介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怎样的人胡适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自己挨了40年的骂,但是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欢迎,因为那是中国言论与思想的自由的表现。
那时胡适几乎是全名的公敌,在他死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革命道路少了一个阻碍。
这个时候胡适正直的形象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也越来越偏了,胡适与毛泽东的互不顺眼造成了胡适本相的消失。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上写道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中说胡适其实他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心,但是太自私崇尚西风了,所以不能摆脱中国书生和政客的旧习。
章太炎则直接的说胡适根本不配谈哲学,而郁达夫则说胡适胸中没有文化根本不算一个新思想家。
“五四”这一天胡适的三十年

“五四”这一天,胡适的三十年2015-05-04 杨建民中华读书报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
在“五四”之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过这一天的?1“五四”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并不在场。
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该年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它杂记留下来。
好在他是名人,活动的情况,报刊或其他友人处,还是有记载的。
因为在美国时的老师杜威要到中国讲学,作为弟子的胡适便于1919年4月底赶到上海迎接。
5月2日,他还在江苏教育会上演讲,介绍杜威的思想梗概。
“五四”当日,胡适是在上海度过。
“五四”现场情景,还是陈独秀写信简要告知他的。
胡适赶回北京后,却十分注意当日活动的记载,搜集了《每周评论》等报刊相关文字。
此后多年,一有纪念“五四”的机会,他的描述总是最为细致确切,这都有赖于当时留心收存的这些资料。
2“五四”之后的一年,学生运动几乎一直没有停息,这叫有识之人有些耽念了。
第二年(1920年)的5月4日,胡适参加了北京女子学界联合会召开的“五四纪念会”,并发表演说。
当天的《晨报副刊》,胡适与蒋梦麟联名,发表了一篇胡适后来长期坚持基本观点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此文肯定了青年学生运动的贡献,但他还是认为:“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
??故这种运动是暂时不得已的救急办法,却不可长期存在的。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的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在知识分子和全国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图为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陈独秀(前排右二)参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礼的合影。
(资料图)在胡适看来,常常的学生运动,可能对青年的精神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譬如忘记个人承担任务;养成不事学习习惯;养成随大流行为习惯??他希望学生从这些运动中汲取教训,获得各种,包括“学术的团体生活”“社交的团体生活”“组织的团体生活”等等能力;使将来的各种活动,是有“动议”,有“法定人数”,“发言顺序”,“表决的方法”以及有“容纳反对党的意见”,“人人要负责任”精神的有益活动。
试论胡适在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

试论胡适在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杨军,杨娟(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摘要:妇女解放思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影响是深远的。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呐喊者和鼓吹者,对妇女解放思想进行了深刻论述。
但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冲突,使得胡适在对待自己的婚姻问题时,却选择了传统的婚姻模式。
关键词:胡适;妇女解放;平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3)04-0150-0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政治新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以学习西方,革故鼎新,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主旨。
一大批激进民主主义者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尊孔复古逆流,向封建礼教、伦理纲常和家族制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论证了儒家‚三纲‛的伦理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伦理原则的区别和对立。
与此同时,妇女要求解放的呼声应运而生,‚妇女参政运动,求女权之解放‛。
这一时期,胡适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联系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妇女解放的思想。
一、贞操节烈观‚打倒孔家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胡适攻击孔教,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旧伦理旧道德,批判封建主义的‚节烈‛。
虽然帝制已经颠覆,所谓‚三纲五常‛一套封建伦理道德,仍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贞节牌坊‛随处可见。
北洋军阀政府居然在正式颁布的《褒扬条例》中,明文规定表彰‚节烈‛的条款。
民国治下,寡妇守节,烈女殉夫的怪事,屡见不鲜。
一九一八年七月,胡适发表《贞操问题》一文,文中提到报纸上宣扬的‚陈烈女殉夫‛怪事,家住上海的17 岁陈宛珍姑娘,许配给王菁士,尚未过门,王却病死。
随后,陈女士便服毒自尽,做了烈女。
上海县知事竟给江苏省长送一个‚呈文‛,请予褒扬:呈为陈烈女行实可风,造册具书证明,请予按例褒扬。
(事实略)知事复意无异除先给予‚贞烈可风‛匾额,以资旌表外,谨援《褒扬条例》之规定,造具清册,并附证明书,连同褒扬费,一并备文呈送,仰祈鉴核,俯赐咨行内务部,将陈烈女按例褒扬,实为德便。
胡适与五四运动

牵心动魄的爱:胡适与曹诚英
• 1934年,曹诚英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 1937年曹诚英取得 硕士回国,在安徽大学任教授。而恰在此时,胡适被任命为驻美 国大使。曹诚英感到她与胡适的恋情无以为继,也就不再抱有幻 想。后认识了一位大学讲授,却被江冬秀从中作梗,拆散了这桩 婚姻。此后的几年间,胡适与曹诚英通过朋友中介沟通消息和传 递诗歌,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1949年2月,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曹诚英劝胡适留下来,胡适只是微微一笑,还是追随蒋介石 到了台湾
胡适:(1891~1962),汉族, 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 学者、诗人、历史家、 文学家、哲学家。因提 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 名嗣穈,字希疆,后改 名胡适,字适之,笔名 天风、藏晖等,其中,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 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 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典故。
•Leabharlann •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 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 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 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 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 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 ,后改读文 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 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 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 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 动的重要人物。 •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 “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 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 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 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南渡北归的一生中,胡适展现了许多卓越的精神品格,包括自由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崇尚人文主义以及爱国情怀。
首先,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之一是自由思想。
他致力于传播和倡导自由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胡适坚信自由的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他曾经说过:“为自由的理想而追求真理,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他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提倡思辨和创新的精神。
其次,追求真理是胡适的另一个主要精神品格。
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和传播真理,认为真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胡适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来不断接近真理。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追求深刻的本质,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他在文化评论、翻译和教育工作中,都秉持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胡适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束缚和旧有的观念,勇于突破和改革。
胡适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运用自由而敏锐的观察力,以独特的视角去书写生活和社会。
他主张文学应该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胡适在翻译领域也有杰出的贡献,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引领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他的创新精神不仅在文学上有所体现,还体现在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上。
第四,胡适崇尚人文主义。
他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胡适提倡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
最后,胡适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关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
在他南渡期间,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的落后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胡适呼吁中国人民要有自信、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物评价胡适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但是经过调查,胡适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孔子的思想,只是对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和想要将孔子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人的批判,反而胡适先生也赞扬了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胡适先生的思想成就除了新文化运动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在中国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菁华的吸收和引进,胡适先生认定为“世界文明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胡适先生一生,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号召,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染,在杜威,罗素等知名的思想家的影响,胡适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裹挟在一片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与他敌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宣传;在他的致徐志摩信中写道:“要救国,应该从思想学问下手,无论如何迂缓,总逃不了的;”从这个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之情;在胡适先生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终于在“五四”前后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的实验主义来源于他的恩师杜威和赫胥黎,但是相较于他们,胡适先生比较偏重于科学家所应具备的态度,在他给董作宾的信上:“凡能用精密方法作学问的,不妨大胆地假设;……此语未可为一般粗心人道;但可为少数小心排比事实与小心求证的学者道;不然,流弊将无穷无极了”可见,胡适先生很是注重求证者的态度;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胡适先生亦是如此,因为他们要提前预告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担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胡适先生作为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他的精神思想不应以几十年来衡量的,他的思想价值也不是由片断的历史所决定的,不管他是自己思想的祭品,还是时代的牺牲品,他所奋力开拓的新文化运动和自由民主运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代在进步,我相信胡适先生所给我们留下来的思想价值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因为沉淀更显光彩。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五四之后胡适一直被骂,他在当时是如何成为公敌的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胡适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怎样的人胡适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自己挨了40年的骂,但是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欢迎,因为那是中国言论与思想的自由的表现。
那时胡适几乎是全名的公敌,在他死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革命道路少了一个阻碍。
这个时候胡适正直的形象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也越来越偏了,胡适与毛泽东的互不顺眼造成了胡适本相的消失。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上写道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中说胡适其实他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心,但是太自私崇尚西风了,所以不能摆脱中国书生和政客的旧习。
章太炎则直接的说胡适根本不配谈哲学,而郁达夫则说胡适胸中没有文化根本不算一个新思想家。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1915 年 9 月, 留学美国的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 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奠定了其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基础。 杜威的自由 主义意味着,把科学的思想习惯运用到社会事物之中。 胡适师从杜
威的实证思维术,将其归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提倡怀 疑,反对武断,反对教条主义,反对迷信。20 世纪初期自由主义思想 中,民主政治、言论自由、和平渐进的改革、容忍反对党,对胡适的 影响最为深远。
五四落潮后,胡适屡屡落败,究其根本,自由主义政治需要在 充满理性和秩序的社会环境下实施。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混乱无序, 缺乏共同的价值标准。 林贤治认为,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 分子,“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人的境遇和自由选择, 而是关心中国应 当 如 何 使 国 家--其 实 就 是 政 府--对 它 与 个 人 的 合 法 (契 约 )关 系 实行控制和干预;正是为此,确认宪政的价值,通过修宪而把个人
1.自由主义思想渊源
安徽绩溪是一个有着自身经济、文化特色的地区,它赋予了胡 适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作为大学者朱熹的出生地,宋明理学自 然而然地成为徽州人的信条。 闻名天下的徽商注重进取、开拓、团 结,也形成了保守的乡党观念。 这种徽州特有的文化心理,贯穿了 胡适一生的轨迹, 他在性格机制上时常呈现出的激进与保守矛盾 统一现象。 “在其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下最基本的因素便是‘徽州 学派’的基本治学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敢于推翻旧籍。 ” [1] 胡适早年受到严格的旧学教育,饱学古典文献,身上明显体现出清 代朴学的治学风气,因而梁启超称赞道:“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 亦用清儒之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2]
人物评价胡适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
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
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
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
论五四运动与胡适

论五四运动与胡适摘要: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对传统价值颠覆的运动。
伟大人物的产生是必然的,忽视的毕生事业成就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人文传统的更新和变革,所以胡适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父”,他是第一个在这一运动中留下诸多文化的人。
二是在中国传播自由主义的真谛,胡适认为它是“世界文化的真谛”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
胡适这一生,特别是晚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
关键字:胡适·五四运动·自由主义·新思潮胡适并非最先表述现代自由意识的思想家在这个思想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他只是一个环节,却不可替代。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
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陶。
在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思想家的影响下,胡适也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
这一观念的抉择即暗示了胡适思想发展内容的世界性眼光和强烈的自我开放意识。
又决定了胡适与中国实际社会背景的巨大冲突。
“我读了这篇呈文,方才知道我们中华民国居然还有什么《褒扬条例》,于是我把那些条例寻来一看,只见第一条九种可褒扬的行谊的第二款便是“妇女烈节贞操可以风世者”,第七款是“著述书籍制造器用,与学术技艺或发明或改良之功者,”第九款是“年逾百岁者。
”一个人偶然活到了一百岁,居然也可以与学术技艺上的著作发明享受同等的褒扬!这已是不伦不类可笑狠了。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中国封建文化思想对女性的迫害,其次才会想到胡适的思想开放性。
而就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时的中国现状,封建制度依旧占主导,妇女依然受到严重的压迫,而胡适就这样发表了一片抨击中国现状的文章。
更加强烈的反映出他思想的开放性,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实在五四前后,也是因为胡适的影响,女子裹脚的传统也慢慢地被废除。
五四人物志之胡适4

第四集:主持人陈晓楠:胡适年纪青青爆的大名,结交广泛,上至庙?堂下至草根都有他的朋友,而他的兴趣也非常广,很多朋友都知道他有个雅好,就是收集火柴盒,所以就把各种各样珍奇的火柴盒送给他,胡适对此感激之余,还特意发表了一个声明说,希望大家把火柴盒送来之前先将里面的火柴倒掉。
否则,他的家要变成火药库了。
旁白:1920年6月,胡适将北京的家从缎库胡同搬到了后门里钟鼓寺10号。
今天走到这里,这条街的名字仍叫“大学夹道”胡适租下的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一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正房居后,旁边有耳房,胡适将正房作为寝室和书房,两厢为客房及会客厅,佣人住门房女佣住耳房,胡适因为心脏不好,把烟酒都戒了,每天晚饭后喜欢在院子里走走,院子里有一颗槐树和枣树,当时,和胡适同住一个院子的是他的安徽同乡高一涵,高一涵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后来曾加入过共产党,(高一涵是个单身,没结婚,一直在胡适家住,他的爱好和陈独秀一样,时不时要去逛妓院,到1923年还是1924年的时候,他就接了个妓女在家里,)(娶了个妓女,然后胡适还写信给江冬秀,叫她不要歧视这个妓女,就是对高一涵和他的新太太,要尊重,这个是人家的自由,而且他就是一个单身的人,如果有个人照顾他,有什么不好呢,这就是胡适。
)高一涵后来给胡适写信解释道,他找到家里的女人,是读过书的人,只因受夫家虐待,中途离婚,她因此无家可居,我看她气质还好,所以做成此事,或可终结我放荡的生活,因不知结果如何,所以没有告诉你,谁知,你竟能超脱一切俗见,与宽恕之外,还勉励我前进,真使我感愧无地。
胡适年纪轻轻,就在中国学界爆的大名,社会上很多人都以见到他为荣,每个礼拜日是胡适规定接待生客的日子,(胡适规定每个礼拜天接见客人,少数要好的朋友之外了,要好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来的,这些学生啊,生人啊,社会上的什么的,礼拜天接见,任何人到他那里跟他谈话,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就是他让每个人感觉到很舒服很自在,他很快就让你和他,很平等的在一起交流,这个很了不起,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哪怕是跟他的观点有分歧比较大的人,年轻人尤其是,他很喜欢帮助别人,千家驹,他明知道千家驹很左的青年,他还推荐千家驹到这个陶孟和的研究所工作,推荐千家驹到北大去教财经史,)文学大师林语堂,二十年代到美国留学,经济拮据,胡适主动说:只要林回国后到北大任职,他可动员北大每月补助林四十美元,赴美途中,林语堂的太太盲肠炎发作,到了美国就要开刀,林语堂打电话向胡适求助,胡适很快将一张伍佰美元的支票寄去后来林语堂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博士,正赶上清华的奖学金停发,他再次给胡适打电报求助,胡适又寄去1千美元,林语堂学成回国后,找到了但是北大的校长蒋梦麟,感谢北大当年的雪中送炭,蒋却一头雾水,林语堂这才知道,北大当时,根本没有这笔培养基金。
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积极贡献

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积极贡献摘要:胡适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本文对胡适在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积极贡献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键关词:胡适新文学运动首举义旗倡导白话文艺贡献胡适在“五四”前后,就文学革命和文艺理论方面,写了许多文章、通信和札记,做了多次讲演。
胡适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促使新文学运动开花结果,还从事创作实践,用白话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和第一个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胡适对新文学运动、特别是这一运动的前期所作出的贡献,不管你承认它与否,它是客观存在。
一、“首举义旗之急先锋”文学革命作为一个运动兴起,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但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封建的经济结构及其大部分上层建筑,尚未受到触动。
随着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在思想上有一个解放运动,来揭露当时还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思想。
以思想革命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便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胡适要求“文学革命”,有它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并且是经过了一个酝酿实践阶段的。
早在美国留学时期,他就已在留学生间论辩文学革命问题,并同国内陈独秀等保持密切联系。
他从文学进化观点出发,认为“新时代的要求”,文学必须革命。
表现新思想、新事物,需要新的文字。
“文以载道”的旧文学是担负不了这时代的任务的。
旧文学只为少数文人所私有,而用文言文表达新思想也不易为“最大多数人所能接受,”只有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的新文学,才能为“最大多数人都能欣赏”,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直到胡适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序》时,仍持此观点。
他说:“文字之功用在于达意,而达意的范围以能达到最大多数为最成功。
五四时期胡适的妇女观

义, 却不 曾看见他们的母妻姊妹受的惨无人道的痛苦 。 『(8 比 替什 么 督 军做 墓 志 铭 重 要 得 多 ”h { ” ]4) P3 03 1 胡 适 对 妇 女 参 政 也 很 关 心 。 留 美 期 间 , 他 十 分 留 心 女 要实现 妇女 的解 放 ,就要 求把 “ 女人 也 当人看 待 ” 。形 体 最 的解放还是低级层次,精神解放更高一层 。他建议妇女树立 子 参 政 大 游 行 , 并 在 日记 中 称 美 国 纽 约 的 女 子运 动 “ 足 动人 ” 。沈 卫 威 谈 及 胡 适 对 美 国 政 治 运 动 的 兴 趣 时一 语 中 的 “ 超于 良妻贤母的健全 的个人主义人生观” 即 自立的精神观 , 醉翁 之意 不在 酒 ” ,他 的 目的 在于 “ 得一种 合 获 念 。在 胡适 发表 的 《 卜 主 义 》 一 文 中 ,他 鼓 励 妇 女 勇 敢 的说其 “ 易 生 ” 同旧礼教挑战,努力争取 自身的利益。胡适 在北 京女子师范 乎 自 己个 性 的 政 治 教 益 , 以 便 在 日后 有 益 于 自己 的 祖 国 。 学校作 《 美国的妇人》演讲 时,更是大力宣传美国妇女 自立 胡 适 对 美 国女 子 参 政 问题 的 关 心 也 在 于 此 。 胡 适 归 国后 不 的精神。其意即在于用 “ 这种 ‘ 自立 ’精神来补助我们的 ‘ 倚 久 ,就从学术 角度 ,论述 了中 国女子参政 的历史文化根源。 2 9 镜 《 赖’性质 ,用那种 ‘ 超于 良妻贤母’观念 ,来补助我 国的 ‘ 1 3年 5 月 ,胡 适 在 《 花 缘 的 引论 》 一 文 中 说 :“ 镜 良 妻贤母 ’观念,定可使中国女界有一点 ‘ 新鲜空气 ’ ,定可使 花 缘 》 是 一 部讨 论 妇女 问题 的 小 说 。 他 对 于 这个 问题 的 答 案
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

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摘要: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的时期,外来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曾对早期新文化运动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胡适及其改良主义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通过介绍“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五四”时期胡适改良主义一、引言纵观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胡适以改良主义者著称,其主张点滴改良,反对“根本解决”,主张人类社会逐渐演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胡适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1910年,胡适考上官费生的名额赶赴美国求学。
在这里他受到美国基督教会组织人士和基督教家庭的影响,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对《圣经》的学习中发现其与中国老子不平道义的相同之处,并从中吸收和容纳了其不抵抗的教义来坚定自己年幼时树立的不抵抗信仰,这表明了他反对暴力。
1909年,英国著名思想家诺曼﹒安吉尔出版了《大幻觉》一书,它是新和平主义的代表作,并对胡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以前认为不抵抗主义是在强与弱的对决中,弱因无力与强对抗,为了生存就得不抵抗。
而新和平主义都认为不论对立双方的强与弱,只要发生冲突甚至暴力都会削弱各自的实力,这对于双方都没有益处,倒不如双方联合起来去对付共同的敌人。
同时新和平主义还主张反对暴力,战争更具有“现代化”和“科学性”,这与胡适主张有吻合之处。
在学习安吉尔著作的同时,胡适开始对当时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文章感兴趣。
实用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唯心主义,但胡适对杜威的实验主义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的。
胡适常说:“实验主义注重具体事实与问题”1,故不承认根本的解决。
他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进步有智慧的指导,步步有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
实验主义哲学原理使胡适在既反对暴力革命又希望落后的中国能够富强起来的矛盾中找到新的出路,即用温和点滴的改良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
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摘要:1917年7月胡适由美国回到中国,8月份来到北京,任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学研究所主任。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漩涡当中,对于具有新思想、又抱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胡适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改变中国的时机。
于是胡适精神抖擞投入到新文化运动当中,并在这划时代的时期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在中国政治思想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政治学术等思想是如何呢?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又是如何呢?本文章在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当中,一群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具有新思想和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知识分子成为这场运动中的领导者,他们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他的思想观点以及所做的贡献给当时的旧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我们不断回望“五四”,并且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这给当代的我们带来不少的启示。
在政治上,胡适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这些思想观念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胡适一直都以民主和科学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
自从由美国留学回来后,胡适就十分欣赏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面对腐败的北洋政府,他曾经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民主政治。
他曾经起草过《争自由的宣言》。
文章指出“应废除北洋政府的‘警察条例’,废除所谓的‘出版法’和‘报纸条例’。
文章主张: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移以及人身自由等这些‘基本的最小限度的自由权’,应得到充分保障。
1在思想上,胡适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打倒孔家店”,宣扬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胡适一直都十分反对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对个人思想的束缚,他赞成广大人们争取自己的个性自由。
胡适认为中国的个性发展受到孔教礼仪的严重束缚,他认为要重新创造出新文化思想,就要“打倒孔家店”。
胡适《容忍与自由》

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 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 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2、胡适的三嫂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曹声,比胡适的年龄约小十岁。
1923年夏天,三十刚出头的胡适到杭州疗养,住在烟霞洞,而曹声当时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胡适对待学生运动的态度

胡适对待学生运动的态度作者:张逸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1胡适所生活的时代,是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时代。
青年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心中的不满与抗争,出现了多次大型学生运动。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不会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胡适都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出于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政治良知,胡适非常关心学生运动,与学生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关于胡适对待学生运动态度的研究却并不充分。
因为研究思路的局限性和政治倾向性,大多集中在批评胡适看待学生运动的态度。
为了使“胡适关于学生运动”的认识更加全面,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探讨胡适对于学生运动,复杂但并不矛盾的心态。
早在学生时代,胡适对待爱国运动的态度就是冷静而理智的。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严重损害我国主权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入美国。
在美留学生对此愤怒不已,提出“应当立刻像日本宣战”。
胡适在此时与其他情绪激昂的留学生不同,他在此时就认为,在国难当头之时,学生更应该冷静,更应该尽到学生的本分—学习。
他评价留学生们冲动且情感激昂的态度和言论,是“发了爱国癫”,是“肤浅之极”。
“情感冲动,慷慨激昂的爱国呼号,和充满情绪的建议陈条,未尝有助于任何国家的危难。
”1就是说,胡适认为,学生运动不应该变成政治运动。
学生应该是以学业为主,而真正的学生运动应该停留在思想文化层次上,由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社会改良。
“贴标语”“喊口号”是没有意义的,学生运动真正的意义在于宣传先进科学的社会思想,促进教育,文化发展,促进社会改良。
可見,胡适在学生时代对待同时代的学生运动,其态度就是冷静理智的,也一点也许是造成一些研究者误解他的原因。
其实,胡适对于学生运动不乏正面评价。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对“五四学生运动”评价极高。
五四运动中的沈尹默与胡适

五四运动中的沈尹默与胡适1952年1月5日,流亡美国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胡家健从香港寄来剪报《大公报》,有十二月二日《大公报》在上海开的‘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的记载与资料。
……沈尹默的一篇则是全篇扯谎!这人是一个小人,但这样下流的扯谎倒是罕见的!”被胡适认定为“全篇扯谎”的,是沈尹默发言稿《胡适这个人》。
到了落款时间为1966年1月的《我和北大》中,沈尹默围绕着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编造了更加失实的内容,迄今为止依然被部分研究者以讹传讹地反复引用。
沈尹默的五四回忆沈尹默,浙江湖州人,1883年出生在陕西汉阴,1903年进入北京大学任预科国文教授。
1918年1月成为《新青年》六名轮值编辑之一(轮值编辑依次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
1949年之后,他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关于胡适在五四运动中的相关表现,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中回忆说:五四运动时,胡适以“革命”为幌子,主张把北大迁到上海。
有一天,我和幼渔、玄同、士远、大齐等人正在商量事情时,胡适、罗家伦、傅斯年进来说:“我们主张把北大迁到上海租界上去,不受政府控制。
”我们回答说:“这件事太大了。
要商量。
”罗家伦和傅斯年接着说:“搬上海,要选择哪些教员、哪些学生可以去,哪些不要他们去。
”我们一听,这是拆伙的打算,不能同意,因为弄得不好,北大就会分裂,会垮台。
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早上七时开评议会讨论。
开会之前,我们要沈士远去看胡适,告诉他,搬上海,我们不能同意。
评议会讨论的结果是不同意迁上海。
胡适就来找我,他说:“以后北大有什么事情,你负责!”我说:“当然要负责,不能拆北大的台。
”当时,我的思想是,学生的态度是激烈的,教师的态度实质上应当和学生一致,但态度要稳重,才能真正维护学生运动,使政府无懈可击,不会解散北大。
在此前的《胡适这个人》中,沈尹默提供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说法:“‘五四’运动起来了,那时,胡适恰恰因事回到安徽家乡去,并没有参与这伟大事件的发动,等到他回来时学生正在罢课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在“五四”的日子里杨建民《中华读书报》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
在“五四”之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过这一“五四”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并不在场。
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该年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它杂记留下来。
好在他是名人,活动的情况,报刊或其他友人处,还是有记载的。
因为在美国时的老师杜威要到中国讲学,作为弟子的胡适便于1919年4月底赶到上海迎接。
5月2日,他还在江苏教育会上演讲,介绍杜威的思想梗概。
“五四”当日,胡适是在上海度过。
“五四”现场情景,还是陈独秀写信简要告知他的。
胡适赶回北京后,却十分注意当日活动的记载,搜集了《每周评论》等报刊相关文字。
此后多年,一有纪念“五四”的机会,他的描述总是最为细致确切,这都有赖于当时留心收存的这些资料。
二“五四”之后的一年,学生运动几乎一直没有停息,这叫有识之人有些耽念了。
第二年(1920年)的5月4日,胡适参加了北京女子学界联合会召开的“五四纪念会”,并发表演说。
当天的《晨报副刊》,胡适与蒋梦麟联名,发表了一篇胡适后来长期坚持基本观点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此文肯定了青年学生运动的贡献,但他还是认为:“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
……故这种运动是暂时不得已的救急办法,却不可长期存在的。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的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在胡适看来,常常的学生运动,可能对青年的精神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譬如忘记个人承担任务;养成不事学习习惯;养成随大流行为习惯……他希望学生从这些运动中汲取教训,获得各种,包括“学术的团体生活”“社交的团体生活”“组织的团体生活”等等能力;使将来的各种活动,是有“动议”,有“法定人数”,“发言顺序”,“表决的方法”以及有“容纳反对党的意见”,“人人要负责任”精神的有益活动。
此后数年的5月4日,社会并不见什么纪念活动,胡适读书写作上课,也似无对此日特别提及。
这应当反映了“五四”意义还未充分显现的实况。
三经过了1927年的繁复的斗争和搏杀,党派之间,军队之间,寻找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似乎显得重要起来。
到了1928年的5月4日,纪念或回顾当年“五四”的活动,出乎意料地活跃起来。
作为“五四”精神的象征性人物,胡适很短时间“转战”数十里,在上海光华大学和中国公学两处发表演讲。
光华大学演讲题目为《五四运动纪念》。
介绍“五四运动”背景和发生情况,占去了很大部分。
最后部分,是“五四运动之影响”。
影响胡适也分为两部分: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主要有:一、“五四运动”引起全国学生注意社会及政策的事业。
以前的学生,不管闲事,只顾读书,政治之好坏,皆与他们无涉。
运动之后,学生渐知干预政治,渐渐发生政治的兴趣了。
二、学生界的出版物,突然增加,并且皆用白话。
这是先前胡适等提倡新文学的影响显现。
三、“五四运动”对平民教育以莫大影响。
为了让更多民众关心政事,各学校在“五四”后,都创立了一个或数个平民学堂,利用晚上时间,由学生义务讲课。
结果,平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四、劳工运动也随“五四运动”到处发生。
五、妇女地位也因为“五四运动”的原因,增高许多。
六、“彼时的政党,皆知吸收青年分子,共同工作。
”演讲最后,胡适又回到了先前讲到的一个观点:“如果在常态的社会与国家内,国家政治,非常清明,且有各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存在着;那末,青年学生,就无需干预政治了,政治的责任,就要落到一班中年人的身上去了。
”这种看法,倘不偏颇去看,的确是正常合适的。
结语里,胡适仍高度赞赏了中国的青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青年,对于社会和政治,总算不曾放弃责任,总是热热烈烈的与恶化的挣扎……青年人的牺牲,实在太大了!他们非独牺牲学业,牺牲精神,牺牲少年的幸福,连到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一并牺牲在内了……”四接下来一直到1935年,这位“五四”先驱又再次提笔,纪念这次愈来愈显示其意义的运动。
4月28日晚,胡适开笔作文,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才完成。
他在日记中记述:“今天写《纪念五四》一文,至晨三时始成,凡六千五百字。
”文章发表在《独立评论》杂志。
5月1日看校样时,他还送一份给正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沈从文请其转载,可见他对这篇文章的重视。
《纪念“五四”》考证了“五四运动”这个词的出处,概况了这次运动有“三种真精神”:第一,“这次运动是学生牺牲的精神。
”第二,“是社会裁制的精神。
”第三,“是民族自决的精神。
”在胡适看来:“这里的三个评判是很公道的估计。
”接下来胡适较多地回叙了当年“五四”之前的各种文化思想准备。
文章最后,他以这样坚定的话作结:“我们在这纪念‘五四’的日子,不可不细细想想今日是否还是‘必有赖于思想的变化’。
因为当年若没有思想的变化,决不会有‘五四运动’。
”由胡适这几篇文章看去,“五四运动”的意义价值,是逐渐显现,通过逐渐认识越来越清晰的。
1937年的5月4日,胡适正在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
北京大学同学会在“老万全”欢迎蔡元培先生,同时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
到会者有200余人。
胡适在演讲中,情绪激动,“最后竟哽咽不能说完。
”(见《胡适日记》)五1938年,为争取国际对中国支持,胡适正以非官方身份,在美国活动。
5月4日这一天,胡适还在纽约国际饭店发表了40分钟演讲。
演讲以1935年写的《纪念“五四”》为基础,为适合外国人了解,题目改为《五四的故事及其意义》。
当年,胡适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
此后数年为争取国际,尤其美国的援助,做出了巨大努力。
几年间,在国外的他没有时机关注“五四”了。
一直到1942年,他在华盛顿对国内发表了一篇广播演讲《纪念“五四”》。
此时此刻来纪念“五四”,胡适当然激动:“我在这整整五年里,没有发表过一篇国语的文字,没有发表过一篇国语的演说。
今天有这机会向全国广播,我感到十分高兴。
”胡适真是一个善于演讲之人。
他最后用简洁而富有鼓动的文字说:“这廿多年世界和平的局面是日本‘九一八’一炮打碎了的。
但是全世界抵抗强暴,抵抗侵略者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重新建树起来的。
……全国的青年,全国的同胞,不要忘了我们的朋友罗大总统(按:罗斯福)对我们的期望。
我们在这辛苦血汗的抗战期间,都应该想想我们国家民族在将来的世界上可以负担的责任。
我们不但要从多年抗战里出来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文明,我们还得尽我们的能力,帮助全人类维持全世界的和平公道,增进全世界的繁荣,提高全世界的共同文化。
”虽然中国在战后途径走向发生重新择选,但胡适的这篇演讲,对鼓舞国人士气,无疑有重要作用。
六947年时,胡适已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年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为纪念“五四”举行晚会。
胡适出席并发表《五四后新思潮运动的意义》的演讲。
5月4日,胡适在天津《大公报》发表《“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的文章。
文章基本复述了前几次纪念文章的内容,只是特别强调:“五四运动在两个月之中,轰动了全国的青年,解放了全国青年的思想,把白话文变成了全国青年达意表情的新工具,使多数青年感觉用文字来自由发表思想感情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这是五四运动永久的历史意义。
”第二年(1948),国共之间开战。
胡适此时对“五四”的态度有发展。
5月4日当天,他在南京。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虽仍然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新思潮新文化的运动”但却以为后来政治性“格外加强了”;并认为“政治化的运动未免过早”。
“二十九年以来,我个人始终觉得政治的基础应该建筑在文化及思潮的基础上。
”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
5月4日时,胡适还在美国活动。
此时此刻,他也许没有了谈论“五四”的心情。
之后很长时间在美国,胡适简淡地生活着,一边进行着《水经注》的学术研究。
在1952年5月4日的日记上,他黏贴了一页剪报:《愤慨和感慨》,作者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的罗家伦。
此外无一言。
另有数年的日记,5月4日那一天总是空白。
是无物可记,还是有意回避?就不可知了。
一直到1958年,已经67岁的胡适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职,到了5月4日,他出席了北京大学同学会的纪念集会,还发表演讲,讲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了几天,他读到了女作家苏雪林的一篇追念“五四”的“理性女神”的文章,写一信回复认为:“我同情你的看法,但我(觉得)‘五四’本身含有不少的反理智成分,所以‘不少五四时代过来人’终不免走上了反理智的路上去,终不免被人牵着鼻子走。
”在胡适的最后几年中,他仍然有机会参与“五四运动”的纪念。
1960年,胡适应台北广播电台之邀,用与记者对谈的方式,发表了颇长的一篇谈话《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
当记者问:“‘五四运动’有人比作‘文艺复兴运动’”时,胡适用了很大篇幅讨论叙述了白话文的兴起,他认为五四运动充分运用白话文,这是“它”帮助了“文艺复兴”的地方。
“但是,‘五四’运动也可以说害了我们的文艺复兴。
什么原故呢?……因为我们从前作的思想运动,文学革命的运动,思想革新的运动,完全不注重政治,到了‘五四’之后,大家看看,学生是一个力量,是个政治的力量,思想是政治的武器……所以从此之后,我们纯粹文学的、文化的、思想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就变质了,就走上政治一条路上……”之后到1962年胡适逝世,这位“五四运动”的先驱,没有机会发表他对这次运动的理解和新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