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cf1db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b.png)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组成、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氧气、氮气等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知道保护空气的意义。
3.引导学生观察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2.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生活案例法,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槽、蜡烛、火柴、气球等。
2.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准备课堂活动用品: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空气。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如氧气、氮气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空气的组成。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展示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如污染、浪费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保护空气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庭用电、用气等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https://img.taocdn.com/s3/m/b5a78362f524ccbff0218481.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xx》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科书中12、13 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
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二)体验探究:一、分一分,摆一摆:出示问题:1、数一数有几片xx?生活动:数一数,摆一摆,汇报数量。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562be0f78a6529657d539d.png)
•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 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 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 不断变化的”概念;
• 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 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加强指
导
布置以后的气温的测量任 务
提到了水循 环,聚焦了 两个问题: 降水量是多 少、我们怎 么测
什 么 工 具 和 什 么 标 准
注意两点:刻度条老师提供。0刻度线 与杯子底部对齐。这里重点在使用。 不要花太多时间,结构不需要讲。
天气 日历 是24 小时 的降 水量, 这里 书上 教授 测降 水量 的方 法
关注物理变化的本 质进行对比
找相同之处 这个对三年 级的孩子有 点难,教师 加以引导
温度计的液柱上升下降帮助孩子理 解热涨冷缩。
• 三上水单元资料\8它 们发生了什么变化.ppt
• 三上水单元资料\三上 1-8《它们发生了什么 变化》田健兵
(1)(2)(1)(1).docx
大概念对应的3-4年级的学段目标
《水》单元课时之间的编排逻辑:
• 1-4课: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 现象开始,逐步深人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 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水的 特点。
•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杯水能溶解多少食 盐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 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这种变化的因素。
子一 们年 做级 过下 的册
孩
对比实验的控 制条件
• 强调相同条件,注意 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 二勺。讨论最后一勺 要不要记录。
• 研讨指向不同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 吗?是对溶解概念的 进一步认识,也是对 水的进一步认识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bee6cab0717fd5360cdca9.png)
二、培养证据意识 体现科学本质
观察与实验 ——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逻辑推理 ——获得理论上的证据
结论
磁性真的消失了吗?
• 一位老师上电磁铁的性质一课,其中一个 环节,把电磁铁装置断电之后,再去吸引 回形针,以图说明如果没有电,电磁铁的 磁性就会消失,而实际上磁性并没有消失, 仍然能吸引1-2枚回形针,这时候老师把手 轻轻一抖,回形针自然没有被吸住,顺利 地证明了结论。
• 会不会一枪打中2只鸟?不会! • 那好,学生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打死的鸟
挂在树上,那么就剩下一只;如果打死的 鸟掉下来了,一只也没剩下。 • 老师:…
一个思维严密的学生
观察与实验——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科学研究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 世界,它的解释是基于事实,是依据共 同的步骤和规范获取事实证据,而且这 个步骤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 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科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式
初始概念
观 察
提 出 问 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猜想\假设
实
验
提 出 新 问 题
制定计划
表达与交流 (描述)
科学概念
思考与结论
验证 (描述、解释)
表达与交流 (解释)
获取证据
观察、实验、考察、采访、阅读
科学探索与一般人的探索
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臆测与逻辑
设计与制作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
观
提出问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设 想
察
思
考
提
出
表达与交流
新
(解释)
问
题
验证 (描述、解释)
设计
表达与交流 (描述)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f096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7.png)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在原有的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材料”、“水和空气”以及“植物的生长”。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单元教材分析1、身边的科学本单元主要围绕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小车、飞机等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观察影子、反射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学性质;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沸点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2、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学生将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不同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透光性等性质,了解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水和空气本单元主要介绍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将探究水的密度、浮力等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变化,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4、植物的生长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学生将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e64b8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7.png)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物质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激发。
此外,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变化现象,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变化现象。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和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融化、食物腐败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如水沸腾、铁生锈等,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是什么变化?请说明理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物质变化还有哪些现象?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变化的本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加深对物质变化现象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eeb1d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0.png)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具有占据空间的能力,进而引出空气的质量虽然无形却实际存在的概念。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但学生对于空气的质量、占据空间等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难点: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虽然无形但实际存在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交流讨论来探究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引入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呈现(10分钟)1.讲解教科书上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和目的。
2.分组讨论:空气能否占据空间?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巩固(5分钟)1.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拓展(10分钟)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的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空气能占据空间,虽然无形但实际存在。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c035478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7.png)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科学探究与动手操作相融合。
本册书共3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我们生活中的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逐步积累。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善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1f165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b.png)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和冰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学会合作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2.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凝固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教师需要准备足够的水、冰、容器等实验器材。
2.场地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个宽敞的实验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
3.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水的凝固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让学生对水的凝固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66956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a.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色花瓣、盐、糖、醋、水等。
2.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试管、滴管等。
3.教学课件: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色花瓣,引导学生观察花瓣的颜色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仪器,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b0302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4.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解析PPT课件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65ce0c0b4e767f5acfce46.png)
叶柄 叶柄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叶片 叶柄 叶片有各种形状,叶缘也有区别
叶脉
一张完整的叶一般由叶柄和叶片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比较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名称 新鲜叶 落叶
相同点
叶片形状相同 叶柄形状相同 叶脉结构相似 叶缘一样
不同点
颜色鲜绿,活的, 软有弹性
颜色暗,枯黄, 叶片已经死亡
是啊,秋天是落叶的季节。
课外活动:收集树叶
收集各种树叶,并完成统计:
我捡了( )片落叶,这里面有( )种树叶。
我们小组共有( )种树叶。其中,有一种树 的落叶数量最多,共有( )片。
讨论:这几张叶子是同一种树叶吗?
请说明理由
讨论:这几张叶子是同一种树叶吗?
同样请说明理由
这些不同树的叶
有着相同的结构
寿命的长短不同, 大树的寿命长, 向日葵的寿命短。
植物的共同特征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
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营养
都会生长、发育 都能繁殖后代 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倡导以探究为主学习活动
动手动脑、实践学习科学知识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探究能力
教材 编写意图
图书、 阅览室 等 校园环 境
从开学到现在,校园里的植物一直在生长。 你认为它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狗尾草…… 银杏……
活动:观察校园树木的变化
树干会有变化吗? 会有怎样的变化? 树冠会有变化吗? 会有怎样的变化? 树叶呢?怎么变?
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到树木的变化?
方法指导:观察树叶的变化
测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比较叶片的大小。
3.果实像狗尾巴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410aa1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e.png)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内容和特点。
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主要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生活中的物体”、“天地人和与强化训练”、“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生命的变化和现象”、“天地人和宇宙”以及“材料和性质”。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物体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声音和大小等,并引导他们观察和发现周围的物体。
第二单元“天地人和与强化训练”主要探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天地人和现象,并进行强化训练。
教材以天气、四季、阳光等为主题,以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天气和季节的特点,并培养他们对天气变化的注意力。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以植物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教材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分和土壤等条件,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植物的不同阶段和变化,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第四单元“生命的变化和现象”着重介绍了生命的变化和生命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变化,如蝴蝶的变形、青蛙的变态和鸡蛋的孵化等。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如动物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生命现象的原理。
第五单元“天地人和宇宙”是对宇宙知识的初步探究。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和彗星等天体,并介绍了一些与地球、太阳和月亮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宇宙的奥妙。
第六单元“材料和性质”则围绕着材料的特点和性质展开。
教材以常见的材料如金属、塑料和纸张等为例,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材料的性质,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造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9e494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9.png)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如烧杯、试管、导管等。
2.教学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和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教师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如魔术表演,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物质变化的定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81dbd6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6c.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冰融化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冰融化这个过程,以及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还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冰融化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冰融化的过程,知道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冰融化的过程,知道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特点。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原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2.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原因。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冰块、温度计、容器、热水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冰融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融化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并用温度计测量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融化过程中温度会先上升再不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2024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
![2024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https://img.taocdn.com/s3/m/03a59e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c.png)
2024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
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一学期共需30课时左右。
1.“水”单元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
2.“空气”单元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教科版本小学三年级的上册的科学教材分析.docx
![教科版本小学三年级的上册的科学教材分析.docx](https://img.taocdn.com/s3/m/a013655a0975f46526d3e139.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 “动物” “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 4 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1. 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44e3dd284ac850ac024205.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 “动物” “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 4 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
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非法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
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植物”13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10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14课时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1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