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压裂防砂
油气井防砂新技术PPT课件

min
对扣
66 8~10 3m3/ 18~20 50t 35 2-7/8 3t
min
对扣
六、滤砂管裸 眼完井技术
水平井裸眼开采技术在提高 油井产量和油田最终采收率 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已在我油田得到较多应用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钻出水平井眼
油层
油层
下入完井管柱
7in套管 分级箍 管外封隔器
(4)单纯滤砂管挡砂,对水平段部分高渗透 带而言,流量大,出砂多,极易形成过水孔道, 造成底水锥进,使油层过早水淹,将砾石充填 满炮眼附近,可将地层出砂阻挡在井筒以外, 而高渗透带流量相对大,地层运移来嵌入砾石 层的地层砂相对较多,使其渗透率相对降低, 有一定的防止底水锥进的控水效果,有利于提 高最终采收率。
2、工艺特点: 1)一趟管柱可完成地层挤压与环空充填 防砂施工的所有工序; 2)能够实现有套压和无套压施工,其中 无套压挤压施工,特别适用于上部油层 套漏的油井,并保护上部套管; 3)密封压力达35MPa,抗上顶力70t,可 实现大排量的压裂施工,以减少砾石的 破碎。
二、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
1、简介:
五、工具技术 1、一趟管柱高压充填工具技术
为简洁高效地进行一趟管柱高压充填和压裂防砂一体化工艺,研
究开发了适用于51/2in 、7in、95/8in套管的JC-116、 JC-152、JC-
210 ;JCa-116a、 JC-152a、 JCa-210a 以及适用于水平井的JCP116、 JCP-152、JC-P210九种高压砾石充填工具,均有4个充填
2)管柱结构
充填工具 安全工具 扶正器 热采绕丝筛管 丝堵 水 平 桥 封
3)工艺特点:
1)一趟管柱大排量地完成地层挤压与环空充 填防砂施工的所有工序; 2)采用了阻流辅助机构将地层及环空填满 填实; 3)确定了砾石不沉降地最小携砂液临界流 速。
水力压裂端部防砂技术

双重效果。
五 、压裂防砂技术关键
2、 端部脱砂压裂工艺
中高渗透油层压裂成功的关键是形成具有高导 流能力的“短宽裂缝”。因此,必须采用不同于 常规压裂的新工艺——端部脱砂压裂。
二、压裂防砂技术形成的背景
1、传统的防砂方法的缺陷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 各类防砂方法/技术应运而生,日趋成熟,在 疏松砂岩油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不管是机械防砂或是化学防砂方法, 在一定时期内都能控制地层出砂,但总是以 牺牲油(气)井部分产能为代价。
二、压裂防砂技术形成的背景
4、当K =(10~100)×10-3μm2,且E =3500MPa~35000MPa,
或当K =(100~500)×10-3μm2,且E >3500MPa,或K = (100~300)×10-3μm2,且E =700MPa~3500MPa时,可采用防 砂压裂方法而不用固结剂(Opti Frac)。 5、 当K <10×10-3μm2或K =(10~100) ×10-3μm2,井底严 重伤害且E >35000MPa时,采用常规压裂解堵增产措施 (Fracture).
四 、压裂防砂工艺的选井原则
选择原则: 1、若地层未被伤害,渗透率很高(大于1000×103μm2),地层十分松软(E
<700MPa),出砂很少或投
产时间短,可采用常砾石充填方法(Gravel Pack)。
2、若近井地带存在伤害,地层渗透率较高( K = (500~1000)×10-3μm2),而出砂历史较短,应采 用压裂充填方法(frac pac)。对于特高渗透地层(K >1000×10-3μm2),但地层尚有一定硬度(E >700 MPa)
讲课:压裂防砂

压裂防砂工艺技术一、压裂防砂技术形成的背景压裂作为一项增产工艺早已在低渗油气藏得到广泛应用,技术十分成熟。
而将压裂工艺大规模应用于高渗透胶结疏松的软地层作为防砂完井措施却是九十年代的事,并且发展迅猛,很快为石油工业界广泛接受,有的石油公司已经作为首选的防砂完井技术。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压裂充填(frac-pack)防砂施工井数与日俱增,(每年递增数百口井),而且,施工井数已占其它各类防砂井总数的50%,可见在防砂领域中地位举足轻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压裂防砂如此受到市场青睐,发展如此迅猛呢?下面就其发展历程及形成背景做一简单回顾。
1、传统的防砂方法的缺陷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类防砂方法/技术应运而生,日趋成熟,在疏松砂岩油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管是机械防砂或是化学防砂方法,在一定时期内都能控制地层出砂,但总是以牺牲油(气)井部分产能为代价。
有些方法,产量下降幅度甚至高达70%~80%。
这是因为,所有防砂方法其控砂机理或是胶固地层(化学法)或是桥堵过滤(机械法),总是增加了近井地带的流动阻力,即提高了井筒表皮阻力系数,从而使产量下降(若保持相同的生产压差),对原来已存在近井伤害(堵塞)的井产量下降幅度更大,严重时根本不出油。
这是多年来防砂现场实践不争的事实。
然而,原来的认识是:这是为了维护油气井正常生产(控砂生产)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对高速发展油气田十分不利。
在目前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相距甚远。
最成功最有效的防砂效果应该是既控制出砂又获高产,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而目前传统的防砂方法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实现控制出砂,而无法实现高产,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储层潜力。
这是传统的防砂方法的固有缺陷。
能否实现油(气)井既高产又控制出砂呢?压裂充填防砂技术的诞生发展及实践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2、传统的压裂工艺由低渗地层向中高渗地层的延伸/转变众所周知,压裂技术是针对低渗油(气)藏的一项有效的增产技术。
浅析油井压裂防砂工艺技术原理及应用

油井开采工艺离不开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受机械使用寿命、生产时间的影响,可能会加剧套管破损现象,进而为防砂工艺技术提供了更多的难度。
由此可见,需解决油井开采技术中气井出砂、细粉砂井的问题,有利于避免油井出砂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另外,需采用该工艺改善油井的渗透率,这对于提高油井工艺开采效率是有利的。
一、压裂防砂工艺技术原理1.工艺技术概况。
压裂防砂工艺技术是使用树脂涂层涂抹石英砂,使材料表面有一层保护膜,有利于提高油井的导流功能。
工艺进行中,需及时注入高性能的树脂砂,确保井口裂缝处或亏空段有支撑剂作用,能改善该部位的核心功能。
当支撑剂注入需要管控的裂缝部位时,需提高中央部位的温度参数,致使树脂层发生作用。
通过让保护层实现软化,引导其发生固化聚合反应,确保砂砾可以和保护层更紧实的粘合在一起,有利于防治井口出砂的现象,也能实践油层的改造作用。
通过该方式的优化,能提高油田井口的使用年限,且效果比之前更好。
2.压裂防砂工艺应用原理。
该工艺的出砂原理是基于拉伸、剪切、粘结的过程,实现压裂防砂的目标,也能防治孔隙坍塌的情况。
首先,剪切破坏会导致地层岩石的输送效率,需利用拖曳作用引导岩石颗粒落至指定区域,使指定区域能够在压裂防砂的作用中实现造缝控制,确保流入该区域的液体由单一的方向变成双线性。
其次,单一方向流向大多为径向流状,而此时石油会渗透至井底处,会导致井口、井底部分的压力不断提升,以此形成一个陡峭的压力带,当石油越靠近井壁时,压力也会随之提升。
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压力的分布,使压力区域底部的和底边边缘的压差始终在一定范围内,也能控制压差在集中区域地带。
当低端压力不稳定时,可能会引发砂块性能不稳定,导致流体会呈现双线性流状态。
此时需使用这一情况改变压力梯度,控制其压力梯度会随着应力而发货所能改变,使油泄流至地层底部,增大了地底的阻力。
若产生较大部分的裂缝时,会提升井底原油的渗流面积,引发锈蚀情况,降低了流体对地层颗粒的冲击速度。
I-压裂充填防砂技术与应用现状

定了生产压差的大部分消耗在近井地带较小的范围内,故局部
流动压力梯度很大。
二、压裂充填防砂介绍
1、技术原理 压后:流体的双线性流动特征及裂缝对近井堵塞带的穿透解 堵作用,大大减小了近井地带的压力降和压力梯度。渗流面积
巨大的水力裂缝使生产压差在地层深部较大范围内分摊,从而
使各处的流动压力梯度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见下图。
二、压裂充填防砂介绍 压裂充填(Fracpac)概念:
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作业,也可以说是压裂和砾石充填两
种技术结合。既要在地层压开并充填支撑裂缝,又要在井底进
行绕丝筛管砾充填,作业程序可以是一次完成也可以分两次完 成。主要用于井底染较严重、目地层非常松软、出砂严重的情 况。这种作业综合利用了裂缝的防砂作用,解堵导流增产作用 和绕丝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作用,比单纯的砾石充填防砂效果好,
即使对于中、高渗透油藏,成功的压裂也可使油井增产2~3 倍 (假定压前和压后生产压差不变),对油层伤害严重的井,
二、压裂充填防砂介绍
1、技术原理
压裂增产倍数会更高。反之,若保持压前相同的产量,生产压
差可降低2 倍以上。即使要求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维持压前压 后生产压差不变,压后流体的流动压力梯度也远远低于压前的 流动压力梯度。这是因为: 压前:流体的径向流流动模式及井底1、技术原理 我们用等压线进一步解释,井筒等压线是一组以井轴为中 心的同心圆。根据画等压线的原则,每相邻两等压线的差值应
相等。因此,越靠近井壁处,等压线越密集。
压前:靠近井壁 处密集
压后:较压前 均匀
二、压裂充填防砂介绍
1、技术原理 由以上分析可知:具有极高导流能力的压裂裂缝在穿透油层
田。
因此,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下,该方法不适合黑帝庙油
油井作业压裂酸化及防砂堵水技术探析

油井作业压裂酸化及防砂堵水技术探析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不断深入,油井作业压裂酸化及防砂堵水技术成为了提高油田产能和延长油井寿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油井作业压裂酸化及防砂堵水技术进行深入探析,探讨其原理、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一、油井作业压裂酸化技术1.1 压裂技术原理压裂技术是通过在油井井筒中注入高压液体,使岩石裂缝扩展,并在裂缝中压入固体颗粒,从而增加岩石渗透性,提高产能。
压裂液一般由水、沙、化学添加剂组成,通过高压泵将压裂液注入井下,形成岩石裂缝。
酸化技术是通过在油井中注入酸液,溶解岩石中的碳酸盐、硫化物和铁化合物,从而扩大孔隙和裂缝,提高油井产能。
酸化液一般由盐酸、硫酸等酸性物质组成,通过高压泵将酸化液注入井下,对井筒进行酸化处理。
1.3 应用效果压裂酸化技术在油井作业中应用广泛,可以明显改善井下渗流条件,提高油井产能。
压裂酸化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井下井身损坏、堵塞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操作和监测。
二、防砂堵水技术2.1 防砂原理油井开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油层中含有砂粒的情况,这些砂粒会随着油水一起被抽上来,给油井和管道系统带来损坏。
需要采取防止砂粒进入油井的措施,一般采用筛管、注浆、注树等技术。
油井产量过大或者油田地质条件较差时,容易出现堵水现象,即井口涌入大量水分。
堵水的方法一般有注水、起动水泵、深度水抽取等。
防砂堵水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油井和管道系统,延长井下设备寿命,提高采油效率。
由于油田地质条件的多样性,防砂堵水技术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应用,因此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
三、压裂酸化及防砂堵水技术的发展趋势3.1 技术集成未来,压裂酸化及防砂堵水技术将朝着集成方向发展,即将压裂、酸化、防砂堵水等多种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一套综合的油井作业技术。
3.2 自动化控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油井作业将更加注重自动化控制,实现对油井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作业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压裂防砂技术机理研究

压裂防砂技术机理研究摘要:管外充填防砂和端部脱砂压裂一体化技术就是所谓的压裂防砂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实现一次性的管外充填防砂和层脱砂压裂,形成一个具有多级分选过滤的人工井壁通过裂缝支撑带和管外砾石层的作用。
对于压裂防砂的技术来说,它对地层起到压裂解堵和改造的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实现防砂的功用,且地层水敏的难题可以通过采用以水锁剂为携砂液的方法来得以实现。
关键词:压裂防砂解堵改造油层一、油井出砂原因1.砂岩油层的地质条件储层岩石的性质:从客观上来讲,油井出砂的主要原由是储层岩石的应力分布及其性质。
岩石的胶结含量、类型及胶结方式就是所谓的储层岩石的性质,它影响着岩石结构的完整性。
出砂的难易程度与接触式胶结的强度有关。
应力分布:在钻井的作业过程中由于应力的释放,砂层产生膨胀,造成颗粒坍塌,重排,砂层失去原有的稳定性;通过实验可知,将较高的应力加载给砂岩,出砂前就能承受比较高的流体流动速率。
对于采油的过程来说,由于流体压力在孔隙中的减小,在负荷实现流体向粒间结构上转移到的过程中,增加了粒间的轴向负荷,岩石受到应力的挤压作用也随之增了,压实了砂层,颗粒间的胶结被扰乱了,砂层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进一步损坏了套管。
2.开采因素油层出砂的主要原因是流体的流动作用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对颗粒的拖动力和对地层的冲刷。
为了提高开采量,通过注水开发的方式实现油层见水后,流体的渗流速度也增大了,增大了生产压差,出砂程度也加剧了。
地层水敏性的矿物会由于注水开发的缘故而膨胀松软、解体,进而消弱地层的强度,使出砂严重。
造成地层出砂的因素还有可能是:射孔密度过大、固井质量差,部分胶结物在油层含水后被溶解,突然变化的工作制度,岩石胶结强度降低。
二、压裂防砂技术实现管外充填防砂与端部脱砂压裂的合二为一的技术被称作是压裂防砂技术。
地层实现端部的脱砂压裂和管外充填,形成一个具有多级过滤的人工井壁,利用裂缝支撑带和管外砾石层的作用,最终实现油井的产量的提升、防砂时间增长的功效。
常用防砂工艺讲座

常用防砂工艺讲座CATALOGUE目录•防砂工艺简介•砾石层防砂工艺•复合防砂工艺•水泥砂浆防砂工艺•选择合适的防砂工艺•防砂工艺案例分享定义防砂工艺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地下砂石流入井筒或管道内,以保证采油、采气、供水等作业的正常进行。
分类根据不同的防砂原理和技术特点,防砂工艺可分为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热力防砂和复合防砂等四种类型。
定义与分类复合防砂综合利用上述两种或多种防砂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防砂效果。
常见的复合防砂方法有机械-化学复合防砂、机械-热力复合防砂等。
工作原理机械防砂利用机械装置或材料阻挡、固定砂粒,防止其流动或进入井筒。
常见的机械防砂方法有滤砂管、割缝筛管、绕丝筛管等。
化学防砂利用化学剂或树脂等材料与地层砂粘合,形成致密的挡砂层,以防止砂粒进入井筒。
化学防砂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地层。
热力防砂通过加热或烧结地层,使地层中的砂粒固定或烧结成一体,防止其流动或进入井筒。
热力防砂适用于深层高温地层。
应用范围油、气、水等管道的防砂;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的防渗、防漏及加固处理;其他需要进行防砂处理的作业。
建筑地基加固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渗漏处理;油田、气田、水井等采收作业的防砂;工艺原理砾石层防砂工艺是通过在油井周围铺设一层或多层砾石,以阻挡地层中的砂粒进入井筒中,从而防止砂堵和增产。
砾石层能够有效地过滤流经它的流体,留下大颗粒的砂粒,而让小颗粒的油、气和水通过。
在油井生产过程中,砾石层能够维持地层的稳定,提高采收率,延长油井寿命。
砾石层防砂施工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清理施工现场,准备所需设备和材料。
2. 下入套管:将带有筛管的套管下入到井筒中,以作为过滤层的基础。
施工流程施工流程4. 填充粘性物质在砾石层上方填充粘性物质,以保护砾石层不受流体冲刷和侵蚀。
5. 安装封隔器在套管顶部安装封隔器,以隔离油层和上部流体。
3. 填充砾石将筛选好的砾石填充到套管中,形成过滤层。
6. 压井测试进行压井测试以确保砾石层能够有效地过滤流体。
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的探讨

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的探讨摘要: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是端部脱砂压裂和管外充填防砂一体化技术,不但对地层起到防砂作用,还对地层起到压裂改造和解堵的作用,可提高单井产量。
关键字:压裂防砂工艺裂缝前言:传统地层压裂后还要起下管柱或冲砂施工,极易造成地层激动,引起地层吐砂,破坏压裂过程中已形成的短宽裂缝,压裂效果难以保证;另外施工工序多,周期长,不利于压裂液的及时返排。
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是将防砂工艺与压裂工艺有效集成的一种增产型防砂技术。
即将压裂防砂管柱一次下入井中后,利用优化的施工参数将地层压开短宽裂缝,并充填以大量的砾石,形成端部脱砂,然后进行管内环空砾石循环充填,该技术是解决污染井、低产能井、高注汽压力井增产问题的有效手段。
1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1.1防砂机理1.1.1有效地延缓压降漏斗,降低地层砂的受力在径向流状态时,原油以辐射状自远处渗流到井底,从而使近井地带压力变化较大,使井壁周围压降变化形成一个陡峭的漏斗状,即越靠近井壁,压力梯度越大。
压力分布的这一特性使供给边缘和井底之间的压差绝大部分消耗在井底附近区域,而该区域由于钻井过程的应力集中,开采过程中最容易导致结构破坏而出砂。
地层压裂造缝后提高了渗滤面积,使近井地带的液流由径向流变为线性流,井底周围压降变化曲线趋于平缓,导致压裂井比未改造井的压力梯度降低许多,因此作用在地层砂上的力也小许多。
同时地层原油的泄流区域延长到地层深部,使井底的流压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压差,减小了原油的渗流阻力。
1.1.2裂缝降低流体冲刷和携带作用流体对岩石颗粒的冲刷、携带作用,主要取决于流速。
流速越大,则冲刷越厉害,出砂越严重。
显而易见,压后线性流速小于压前径向流速。
1.1.3砾石的排列结构能满足防砂要求进行压裂防砂,当达到端部脱砂时,缝内静压力增长、裂缝宽度变大,促使高浓度砂浆失水、压实,形成稳固的六面体结构,有效地挡住地层细砂流入井眼,且充填的石英砂等砾石有效地稳固地层。
纤维压裂及防砂技术交流精品PPT课件

汇 报 内 容:
1 分层压裂(滑套式分层压裂管柱)
2
防砂压裂
3
油井出砂原因分析
一、分层压裂(滑套式分层压裂管柱)
(1)原理 将压裂管柱及其配套工具下入井内预定位
置,当压完最下面一层后,通过投球器和井口 球阀投入钢球,将滑套憋到喷砂器内堵死水眼, 然后再进行上一层的压裂。
(4)端部脱砂防砂压裂
端部脱砂是在水力压裂过程中有控制的使支撑剂在裂缝的端部脱出,桥架 形成一个端部砂堵,从而阻止裂缝进一步向缝长和缝高方向的延伸,继续注入高 砂比混砂液,继而延缝壁形成全面砂堵,缝中储液量增加,泵压增大促使裂缝膨 胀变宽,缝内填砂增加,从而造出一条具有很高导流能力的裂缝。从而大大减小 了近井地带的压力梯度,降低了流体流动冲刷和携带微粒的能力,即能满足防砂 的要求,又能很大程度的提高油井的产量。
原理:1、使支撑剂由单个的颗粒状转变成束团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显
著提高支撑剂的耐冲刷能力。 2、纤维超强的悬浮携砂能力,显著降低了支撑剂沉降速度,可大幅度
提高支撑剂在产层段的充填效率,并获得更长的支撑缝长,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
纤维外观
现场取样,纤维与压裂液、支撑剂 混合均匀,纤维在施工中表现出良好 的分散性能。
主要用于井底污染较严重、目的层非常松软、出砂严重的情 况。 这种作业综合利用了裂缝的防砂作用,解堵导流增产作用和绕丝 筛管砾石充填作用,比单纯的砾石充填防砂效果好,而且还可以解堵 增产。缺点是作业较复杂。
(2)覆膜砂防砂压裂(尾追)
覆膜砂是用特殊方法在石英砂或陶粒等常规材料表面包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 化学材料而构成,具有强度高、低破碎率、相对密度小,圆度、球度和化学惰性 好等特点。目前压裂普遍采用的支撑剂是石英砂和陶粒,这些支撑剂一般靠周围 的应力保持在油井里,在排液过程中和油井清洗及生产过程中,支撑剂及地层砂 将会随油井中的液体迁移出裂缝而进入井中,影响油井的采收率。而覆膜砂支撑 剂进入次地层固结在一起后可以在岩缝中形成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过滤层,防止 支撑剂与地层砂迁移出裂缝进入井筒。
压裂防砂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

压裂防砂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应用摘要:在高升油田开采过程中发现,油井出砂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轻者可以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重者可以使油井报废。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必须采用有效的防砂措施。
目前对射孔井最常用防砂方法主要是化学固砂和管内井下砾石填充,虽然有比较好的防砂效果,但都有比较低的产量,严重制约了油井的生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油井出砂的问题。
关键词:防砂出砂机理压裂压裂防砂1、油气井出砂的原因从岩石力学角度来说,油层出砂有两个机理:即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机理。
除了上述两个机理外,还包括微粒运移出砂机理。
(1)剪切破坏机理由于井筒及射孔孔眼附近岩石所受周向应力及径向应力差过大,造成岩石剪切破坏,引起地层出砂。
(2)拉伸破坏机理开采时,在井筒周围应力梯度及流体的摩擦携带作用下,岩石承受拉伸应力.当此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岩石发生拉伸破坏。
(3)微粒运移出砂机理在生产时,生产压差或产量过大,作用在地层颗粒上的拽曳力过大,地层微粒就会移动,进而导致井底周围地层渗透率降低,从而增大流体的拽曳力,并可能诱发固相颗粒的产出。
出砂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产或停止作业(2)地面和井下设备磨蚀(3)套管损坏、油井报废(4)生产时间的损失(5)油气井的经济和技术损失2、压裂防砂的原理压裂防砂的实质就是采用端部脱砂技术使携砂液在裂缝端部脱砂,然后膨胀与充填裂缝,形成短而宽的高导流能力渗流通道。
该技术是在一定缝长的前端形成砂堵,阻止裂缝延伸,获得较宽的裂缝和较高的砂浓度,达到提高导流能力的目的。
具有改造油层与防砂的双重作用,防砂有效期长、效果持久。
3、如何进行压裂填充砂3.1、填充砂种类的选择目前世界上控制支撑剂返排技术中最成熟、应用也最广泛的树脂涂敷砂封口技术。
树脂涂敷砂是在压裂砂颗粒表面涂敷一层薄而有一定韧性的树脂层,该涂层可以将原支撑剂改变为有一定面积的接触。
当该支撑剂进入裂缝后,由于温度影响,树脂层首先软化,然后在固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
浅析压裂防砂工艺技术

浅析压裂防砂工艺技术摘要:近年来,随着油气田多种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开采技术的发展,压裂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油藏,主要解决低渗透油藏的造新缝问题,中高渗透油层的污染、堵塞问题。
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伴随着油井压后出砂的问题,这样严重的制约油井的产能。
关键词:地层出砂机械防砂压裂施工参数优化随压裂规模的不断扩大,油井压后吐砂现象不断出现,设备腐蚀速度加快,甚至造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当油井处于开采后期,地层亏空,油井见水时,油井吐砂将严重加剧,这时油井产能将会严重减少。
特别是压裂油井,压裂出砂频繁出现,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砂措施来控制出砂。
一、油层出砂原因分析1.油层出砂机理油层出砂机理较为复杂。
从宏观上看油层出砂是射孔孔眼不稳定和井筒不稳定造成的;从微观上看其与岩石强度、所受外力、胶结状况、变形特征等因素有关。
油井压裂后,具有高导流能力的裂缝就会在地层中形成,地层流体流入井底是由径向流动变化为沿裂缝直线流和垂直于裂缝的直线流入井底,称为双线性流动模式。
流体沿着具有高导流能力裂缝的方向流动,其阻力非常小。
压裂防砂目的是形成裂缝,穿透污染带并加砂,挡住砂的同时,增加泄油面积,减缓流速,减少出砂并提高油井产能。
2.油井出砂的危害油气井出砂是石油开采遇到的重要问题。
如果砂害治理,出砂会越来越重,甚至造成停产。
出砂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产或停止作业。
(2)地面和井下设备磨蚀。
(3)套管损坏、油井报废(4)生产时间的损失。
(5)油气井的经济和技术损失。
二、压裂防砂原理和防砂技术适用条件1.压裂防砂原理压裂防砂是由于裂缝的存在而形成了典型的双线性流动形式,压裂防砂是通过向油层高压泵入支撑剂,在油井近井地带造成微裂缝,将支撑剂挤入裂缝、地层亏空带,在油层中形成一定厚度的人工滤砂屏障——人工砂桥,从而依靠砂桥实现油井防砂的目的。
压裂防砂由于在地层中形成微裂缝,人工砾石在裂缝中形成了高渗流通道,从而改变了油层内的渗流状态,使原来的原油向心径向流改变为流向裂缝的水平流,渗流条件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了油流的携砂能力。
修井作业培训-注水压裂防砂堵水1

d 2 = d1 Q1 / Q2
式中 d1——原用水嘴直径,mm; d2 ——需调整水嘴直径,mm; Q1——原注人量,m3; Q2 ——配水量,m3。
25
(四)注水井的投注
投注程序:排液、洗井、试注、转注。 1、排液 目的: 清除井底周围油层内污物的堵塞; 均质地层 排除井底附近的石油,造成一个低压带。 渗透率低、吸水能力差的油层。 2、洗井 目的:清除井底的腐蚀物及杂质 洗井方式:正洗、反洗、循环洗井 3、试注 目的:确定吸水能力的大小。 4、转注
第一小层 第三小层 第二小层
m3 / d 注水量,
28
咀损的计算 (1)未装配水咀:q=K△P △P=Pt+PH-Pfr-Pe (2)油层(井下)装上水咀后 qd=K△Pd △Pd= Pd+Ph-Pfr-PCf-Pe Pfd= Pd+Ph-Pfr-PCf —控制注水时的有效井底压力 同一层位,当q=qd时,Pcf=Pd-Pt
无污水处理回注Q1=采出量, 有污水处理回注Q1=(1.5~1.7)采出量。
Q=Q1+Q2+Q3+Q4
Q2——油田辅助生产用水量; Q4——其它用水量; Q3——油田生活用水量。
2
2.水源类型:淡水和咸水两大类水源
地面水、河床等冲积 层水、地下水层水 地下水层水、海水
水源类型 地面水 海水 河床等 冲积层水
图3 空心活动配水器结构 1-上部接头;2-调压环;3-弹簧垫圈 4-弹簧;5-中心管;6-凡尔盘根; 7-“0”型盘根;8-凡尔;9-钨钢水管; 12 10-下部接头;11-芯子
图4 偏心配水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1-偏心配水器;2-封隔器;3-撞击筒; 4-挡球短节;5-底部单流凡尔;
压裂防砂技术(讲课)

二、技术原理
• 1、技术原理 、 利用高压车组产生的压力和携砂液具有的 携砂能力,将树脂预包砂及支撑砂, 携砂能力,将树脂预包砂及支撑砂,充填携带 到地层及地层微裂缝中。 到地层及地层微裂缝中。树脂预包砂进入地层 微裂缝和亏空井段后,在地层温度下交联固化、 微裂缝和亏空井段后,在地层温度下交联固化、 胶结固化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渗透率的人工井壁, 胶结固化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渗透率的人工井壁, 形成一定厚度的防砂屏障。 形成一定厚度的防砂屏障。胶结的树脂预包砂 起到人工井壁的作用,发挥防砂效果, 起到人工井壁的作用,发挥防砂效果,从而保 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三、压裂防砂中携砂液分类
• • • • • • • 1、按配液材料和液体性质分类 、 水基压裂液 油基压裂液 乳化压裂液 泡沫压裂液 酸基压裂液 醇基压裂液
三、压裂防砂中携砂液概述
• • • • 2、按耐温性能分类 、 低温压裂液(20-60℃) 低温压裂液 ℃ 中温压裂液(60-120℃) 中温压裂液 ℃ 高温压裂液(120-180℃) 高温压裂液 ℃
九、现场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现场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压不开裂缝 主要表现为压力随注入量的增加急速上升, 主要表现为压力随注入量的增加急速上升,并且很快达到施工压力 上限,这时应立即停车,分析原因后再行施工。 上限,这时应立即停车,分析原因后再行施工。 • 岩性异常致密,渗透率极低,吸水能力极小,应采取其它措施后再试 岩性异常致密,渗透率极低,吸水能力极小, 压裂; 压、压裂; • 井筒与地层连通性不好。如射孔不完善或未射孔,应补孔后压裂; 井筒与地层连通性不好。如射孔不完善或未射孔,应补孔后压裂; • 管柱下井有误,尾管过油层; 管柱下井有误,尾管过油层; • 封隔器类型错误; 封隔器类型错误; • 管柱有异常节流(死油、蜡、杂物等) 管柱有异常节流(死油、 杂物等)
压裂常识讲座全

•控制压裂层位准确、可靠; •施工中两个封隔器之间拉力较大,对深 井和破裂压力高的地层,不宜采用; •两个封隔器之间的所有井下工具、短节 的本体和螺纹抗拉强度必须大于施工时 的最大拉力; •喷砂器应紧接于下封隔器上部,以免施 工时封隔器上形成沉砂; •起管柱前,应先反循环将下封隔器上部 沉砂冲净,起管柱时,应先上下活动, 不得猛提。
如何认识水力压裂的裂缝尺寸
•应力剖面决定缝高延 伸,特别是产、隔层间 的应力差值;
•一般缝宽为支撑剂粒 径的4-10倍;
•缝长与液量、砂量、 砂比、排量有关,相对 而言人为设计的空间较 大;
•岩性对裂缝尺寸影响 较大。
裂缝高度测试(温度、示踪剂)
隔层
压后井温曲线
压裂层
热鼻现象
压前井温基线
隔层
五、水力压裂施工方式
封隔器+填砂分层压裂工艺
压第一层
压第二层
•可以不动管柱、不压井、不放 喷一 次施工分压多层; •由于受管柱内径限制,一般最多只 能用三级滑套,一次分压四层; •管柱结构复杂,容易造成砂卡,施 工完后应立即起出管柱; •如逐层压裂求产完再打开滑套压上 层,在打开滑套前应先反循环将管 柱内外沉砂冲净,以免造成砂卡; •滑套外径应小于所通过的管柱最小 内径,并与滑套坐落短节密封良好。
如何判断水力压裂的裂缝方位
1、地面微地震方法 2、井下微地震方法 3、测斜仪方法 4、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
1、声发射定位裂缝监测与诊断技术
通过测定微震震源 辐射出的地震波运动学 参数,反演微震震源的 空间位置,微震震源的 空间分布反映了人工裂 缝的轮廓。可记录3000 米以内深度的-2级地震。 本次测试采用的是改进 后的6点无线传输定位 系统。
压裂防砂技术

压裂防砂技术研究张静(大庆油田井下作业二大队)摘要压裂防砂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具有防砂和增产的双重作用。
详细介绍了胶液充填压裂防砂和盐水充填压裂防砂2种压裂防砂技术,其中着重论述盐水充填压裂防砂技术。
通过表皮因子统计分析比较2种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并从导流能力、油层特征及施工限制角度确定选井条件,最后阐明2种压裂防砂技术具有同样良好的生产效果,一般来说胶液充填压裂防砂适用于低渗透率油层和射孔段大于15 m的薄砂页岩层序油层;盐水充填压裂防砂适用于油层接近油水、油气界面,大斜度长井段和高温油藏。
因此,科学选井是其施工成功的关键之一。
主题词压裂防砂胶液充填盐水充填表皮因子导流能力最早将压裂与防砂2种工艺结合起来应用于中、高渗透疏松砂岩的想法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委内瑞拉,但由于常规压裂技术在应用于中、高渗透性油藏时受到限制,直到1984年才首次出现了以充填宽缝为主要目的的端部脱砂压裂技术,使中、高渗油藏的压裂防砂进入一个新时期,近10年来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中高渗透层压裂防砂作业量比低渗油层增长要快。
1 技术原理1.1 防砂机理均质未压裂地层井底流体的流入模式为标准径向流,不同等压线为以井底为圆心的大小不等的同心圆。
油井压裂以后,地层中形成具有高导流能力的裂缝,地层流体流入井底不再是径向流动,而是简化为垂直于裂缝的直线流和沿裂缝直线流入井底的直线流,又称为双线性流动模式。
流体沿着具有高导流能力裂缝的方向流动,流动阻力非常小。
压裂防砂目的是形成裂缝,穿透污染带并加砂,在形成挡砂屏障的同时,增加泄油面积,降低流速,控制出砂并提高油井产能。
而管内砾石充填尽管是最广泛的应用方法,但油井产量低,无法减少炮眼以外的地层伤害。
1.2 施工工艺该技术利用压裂车组将压裂液高泵压大排量正挤入地层中,在地层中形成人工裂缝。
然后携砂液将砾石携带进入人工裂缝,在裂缝内形成高渗透率的人工砂桥,防治油层细粉砂。
水力压裂端部防砂技术PPT18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水力压裂端部防砂技术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பைடு நூலகம்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裂防砂工艺技术一、压裂防砂技术形成的背景压裂作为一项增产工艺早已在低渗油气藏得到广泛应用,技术十分成熟。
而将压裂工艺大规模应用于高渗透胶结疏松的软地层作为防砂完井措施却是九十年代的事,并且发展迅猛,很快为石油工业界广泛接受,有的石油公司已经作为首选的防砂完井技术。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压裂充填(frac-pack)防砂施工井数与日俱增,(每年递增数百口井),而且,施工井数已占其它各类防砂井总数的50%,可见在防砂领域中地位举足轻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压裂防砂如此受到市场青睐,发展如此迅猛呢?下面就其发展历程及形成背景做一简单回顾。
1、传统的防砂方法的缺陷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类防砂方法/技术应运而生,日趋成熟,在疏松砂岩油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管是机械防砂或是化学防砂方法,在一定时期内都能控制地层出砂,但总是以牺牲油(气)井部分产能为代价。
有些方法,产量下降幅度甚至高达70%~80%。
这是因为,所有防砂方法其控砂机理或是胶固地层(化学法)或是桥堵过滤(机械法),总是增加了近井地带的流动阻力,即提高了井筒表皮阻力系数,从而使产量下降(若保持相同的生产压差),对原来已存在近井伤害(堵塞)的井产量下降幅度更大,严重时根本不出油。
这是多年来防砂现场实践不争的事实。
然而,原来的认识是:这是为了维护油气井正常生产(控砂生产)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对高速发展油气田十分不利。
在目前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相距甚远。
最成功最有效的防砂效果应该是既控制出砂又获高产,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而目前传统的防砂方法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实现控制出砂,而无法实现高产,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储层潜力。
这是传统的防砂方法的固有缺陷。
能否实现油(气)井既高产又控制出砂呢?压裂充填防砂技术的诞生发展及实践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2、传统的压裂工艺由低渗地层向中高渗地层的延伸/转变众所周知,压裂技术是针对低渗油(气)藏的一项有效的增产技术。
由于在地层内形成了一条具有高导流能力的支撑裂缝,从根本上改善了油层流体流向井底的渗流阻力,从而在相同的生产压差条件下使产量显著上升(通常2~3倍),充分发挥了油层潜力使低渗油(气)藏能够高速高效地开发。
而对高渗透地层,特别是胶结疏松的砂岩地层,传统的观念认为:地层的渗透率已经很高(数百到数千毫达西),没有必要进行压裂改造,即使改造也收效甚微。
以后的压裂的实践使人们发现:对已经造成近井地带严重伤害的油层,实施压裂改造,效果很好。
近井堵塞被解除,良好的渗流条件被恢复,油井重新获得高产。
因此,压裂工艺被延伸用于高渗透地层,但一般仅限于解堵型压裂,以恢复产能。
3、针对疏松地层的特殊压裂工艺---------端部脱砂压裂多年来的防砂实践证明:为了获得最佳的防砂效果,对已经大量出砂严重亏空的地层(后来这一条件也被取消),必须进行地层预充填,即向油井周围地层内大量挤入高渗透的石英砂(砾石)或树脂涂层砂,在井筒周围建立起可靠的高渗透挡砂屏障,改善近井流动阻力,并延长防砂有效期。
这一措施已经作为各服务公司的防砂指南,确是一项弥补产量损失的有效措施。
但是,专家却提醒施工者:进行地层预充填时,最高泵压不允许超过地层破裂压力。
理由是一旦超过破裂压力,将使岩石骨架破坏,导致出砂加剧,影响防砂效果。
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诚然,当泵压超过破裂压力后,岩石会发生破坏形成裂缝(水力造缝),使骨架砂大量脱落,而地层砂一旦与充填砂混合后,渗透率急剧下降(见图1)。
这对防砂和采油十分不利。
但是如果有意识地提前造缝,随着裂缝的延伸和液流的冲刷,可将地层砂推向裂缝远端,而随后充填的石英砂(支撑剂)支撑已形成的水力裂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地层砂不可能与充填砂(支撑剂)在缝内发生严重的混合,而缝内主要存在的是脱水后的高渗透的支撑剂。
支撑裂缝是一条液流的新的高速通道。
这一观念基于传统的水力压裂理论,同样应该适用于高渗透地层。
只不过由于胶结疏松,地层强度低,滤失好等特殊性,如何建立水力支撑裂缝则需要采取特殊的工艺措施,但这属于另外的研究范畴了。
在防砂施工中,地层预充填的泵压有时(无意识地)已超过地层破裂压力了,即已经造缝了,并且随后填入的石英砂支撑了裂缝,这些井的生产效果都意外地好。
这也给人们暗示:压裂可以在防砂中取得良好的工艺效果。
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创新的想法----------即把压裂和砾石充填相结合的技术----------端部脱砂压裂技术,首次由Smith等人公开发表,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实现端部脱砂的压裂充填数学模型,才将中高渗透油藏的压裂推上了工业应用阶段。
90年代初期,对端部脱砂压裂的研究日益深入,各类商用软件相继出现。
现场施工井数不断增加,技术日渐成熟。
到94年以后,在美国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的普鲁德湾,在欧洲的北海油区,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地已广泛地在高渗透疏松砂岩中开展压裂充填防砂作业,以后迅速延伸到出砂的气藏,形成了工业规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
端部脱砂压裂防砂工艺是压裂增产技术在高渗地层的重要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时又是一种崭新理念的防砂方法,是防砂观念和工艺的重要突破,为疏松砂岩油气藏防砂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提高出砂油层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端部脱砂压裂技术的防砂机理地层出砂的原因在于地层岩石结构的破坏,为说明压裂裂缝对出砂的控制作用,首先介绍岩石破坏的机理及与出砂的关系。
1、岩石破坏机理通常,由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破坏机理有四种:拉伸破坏、剪切破坏、粘结破坏和孔隙坍塌。
当作用于井眼的有效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抗张强度时会发生拉伸破坏。
作用于井眼的有效应力等于生产压差。
在生产过程中,由水平两向主应力差别和生产压差的作用产生剪切应力场,生产压差增大,剪切应力也增大,当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剪切屈服极限时,产生剪切破坏。
岩石的粘结破坏和流动冲刷作用有关,当流体流动速度增大时,流动压力梯度(或流动阻力)增大,当压力梯度超过颗粒间的粘结强度时,颗粒开始脱离岩体,并在液流的携带下向井底运移。
孔隙坍塌和岩石的抗压强度有关。
当孔隙压力下降时,孔隙内外的有效压应力增大。
当有效压应力超过其抗压强度值时,出现孔隙坍塌破坏。
近井地带的岩石破坏通常和上述几种破坏机理均有关系,而地层内部的岩石破坏主要受后两种破坏机理的影响。
岩石破坏产生了大量脱落的颗粒,在液流携带下流向井底,导致大量出砂。
2、裂缝对缓解或避免岩石破坏的作用通过对岩石破坏机理的描述可以看出,岩石的几种破坏机理均和生产压差或流动梯度有密切关系。
由于高渗透裂缝的解堵作用及双线性流动作用机理,即使对中高渗透油藏,成功的压裂仍可使油井的产能提高2~3倍;井底污染堵塞严重的井,压裂增产倍数还会更高。
如果保持压裂前后相同的产量,压后生产压差可以降低2倍以上,流体流动压力梯度会有更大幅度的降低。
如果要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保持压前压后相同的生产压差,压后流体流动压力梯度也远远低于压前的压力梯度。
这是因为:(1)压前流体的径向流动特征和井底污染堵塞因素决定了生产压差中的大部分压力降分布在近井地带较小的范围内,局部压力梯度较大。
(2)压后流体的双线性流动特征及裂缝的穿透解堵作用,大大减小了近井地带的压力降和压力梯度,较长的裂缝使生产压差在一个较大渗透范围内分摊,从而使每处的压力梯度均保持一个较小的值。
图2是压裂前后生产压力降分布示意图。
上面讨论的是压前压后保持相同产量生产和维持相同压差的两种特殊情况。
更多的情况是介于两者之间,即适当降低生产压差的同时维持一定的增产幅度和较长的有效期。
具有高导流能力的压裂裂缝在穿透井底污染堵塞带的同时,将地层流体由原来的径向流形式转变双线性流形式(见图3),不但可以达到增产目的,而且可以适当降低生产压差和较大幅度地降低压力梯度,从而缓解或避免了岩石骨架的破坏,也缓解了出砂趋势和出砂程度。
3、裂缝对降低流体携带微粒能力的作用这种作用仍然基于双线性流动机理,流体对地层微粒的冲刷携带能力,在流体粘度不变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流动速度的大小。
对于压前的径向流动,随着流体向井底的积聚,流动速度越来越大。
径向流速表达为:or r rh Q V π2=-------------------------(1) 压后的双线性流动形式决定了具有较大面积的裂缝面对流体有很好的分流作用,从而大大降低流速。
压后流向裂缝的平均流速可表示为:f o x h Q V 4=------------------------(2) 由式(1)和式(2)可得压后压前的流速比:fr r x r Q Q V V 2π⨯=-------------------(3) 上述关系式中:V r 、V ············ 压前和压后流体流速,m/d 或m/minQ r 、Q ············ 压前和压后产量,m 3/dh o ·················· 油层有效厚度,mr ··················· 以井底为圆心的同心圆半径,mx f ·················· 压裂裂缝半长,m由式(3)可以计算考察几种有代表意义的情况下压后和压前流速的定量比例关系,见表1。
由表1可知,对于适合中高渗透油藏30~50m 缝长的常规短裂缝情况下,当压后产量是压前的2倍时,压后流体流向裂缝的速度比压前井壁处(r=0.1m )的流速降低了100倍以上,比压前r=1.0m 处的流速降低了10倍以上,比压前r=5.0m 处的流速也降低了2倍以上。
很明显,压前径向流动的高流速区主要在近井地带;即使距井底5m处的流速仍高于压后最大流速(靠近裂缝处)的1倍以上。
裂缝所形成的双线性流动形式发挥了很好的分流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流体对地层微粒的冲刷携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