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整理
第一章 绪论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
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控制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它是控制对象以
及参与实现其被控制量自动控制的装置或元部件的组合,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一般包括三种机构:测量机构、比较机构、执行机构。
反馈:把输出量送回到系统的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比较的过程。
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测量元件、给定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执行元件、校
正元件 控制方式
(1) 反馈控制方式(2)开环控制方式(3)复合控制方式
控制系统的分类
(1) 恒值系统和随动系统(按参考输入形式分类)
(2)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按照组成系统的元件特性分类) (3) 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按照系统内信号的传递形式分类)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即稳准快。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定义: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方法:解析法、实验法
线性系统:能够用线性数学模型(线性的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描述的系统,
称为线性系统。重要性质:叠加原理,即具有可叠加性和均匀性。
单位阶跃函数1(t)
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
001)(1<≥=t t t 0
11
()0st st F s e dt e s s ∞
--∞==-=⎰
单位脉冲函数
单位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系统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所谓零初始条件是指
1)输入量在t>0时才作用在系统上,即在t=0- 时系统输入及各项导数均为零;
2)输入量在加于系统之前,系统为稳态,即在 t=0-时系统输出及其所有导数项为零。 性质:
•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 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分子多项式的次数m 低于或等于分母多项的次数n ,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相通性,可经简单置换而转换; • 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 • 只能描述线性定常系统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不能表征内部所有状态的特征。 • 只能反映零初始条件下输入信号引起的输出,不能反映非零初始条件引起的输出。
• 服从不同动力学规律的系统可有同样的传递函数 • 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对应,因此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零极点形式
系统零点、极点的分布决定了系统的特性,因此,可以画出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图,直接分
析系统特性。在零极点图上,用“ ”表示极点位置,用“ 圆圈”表示零点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
定义: 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环节组成的,并标明信号流向的系统的方框图,称为系统的结构图。
组成:信号线、引出点、比较点、方框。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形式
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反馈连接
{
1000()t t t t εε
ε
δ
≤≤<>=或()0()1st F s t e dt δ∞
-==⎰
⨯),,2,1(m i z i =),,2,1(n i p i =
反馈连接的等效变换
比较点前后移动
引出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引出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
)G s 。 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
源节点、阱节点、混合节点、前向通路、回路、不接触回路 系统微分方程绘制、系统结构图绘制
梅森公式:
∑=∆∆=n
k k k P P 1
1 P60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1G s H )
()()()
()()()()(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s r 21211+=
=
Φ
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输出只取决于反馈通路传递函数H(S)及输入信号R(s)
数学模型实验测定的主要方法
时域测定法,频域测定法,统计相关测定法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典型输入信号
P77
动态性能
延迟时间td :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其稳态值一半所需时间。
上升时间tr :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稳态值90%所需时间;对有振荡系统亦可定义
为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所需时间。上升时间是响应速度的度量。
峰值时间tp :响应超过其稳态值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时间。 调节时间ts :响应到达并保持在稳态值内所需时间。
超调量σ%:响应的最大偏离量h(tp)与稳态值h(∞)之差的百分比,即
稳态性能:由稳态误差e ss 描述。
图2.18 反馈控制系统
%
100)()
()(%⨯∞∞-=h h t h p σ
惯性环节
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自然频率 阻尼比
阻尼比 >1 时二阶系统的运动状态为过阻尼状态。系统的单位跃响应无振荡、无超调、无稳态误差.
0<阻尼比<1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由稳态和瞬态 两部分组成:
临界阻尼 (阻尼比=1)系统的输出响应无超调、无振荡,由零开始单调上升,最后达到稳态值1,不存在稳态误差
无阻尼(阻尼比=0)的情况系统的输出响应是无阻尼的等幅振荡过程,其振荡频率为自然频率。
阻尼比越小,响应特性振荡得越厉害, 随着阻尼比 增大到一定程度,响应特性变成单调上升的。 系统无振荡时,以临界阻尼时过渡过程的时间最短,此时,系统具有最快的响应速度。 系统在欠阻尼状态时,若阻尼比在0.4~0.8之间,则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比临界阻尼时更短,此时振荡特性也并不严重。
一般希望二阶系统工作在阻尼比0.4~0.8 的欠阻尼状态下,通常选取 作
为设计系统的依据。
动态性能(P89)
022
2
=++n n s s ωζω11)/(11)/(1)()()(+=
+==ΦTs Ts Ts s R s C s 2222)()()(n n n s s s R s C s ωζωω++=
=ΦT K
n =ωTK
21
=
ζ1
P s 2n n 2121-±-==ζωζω,,2
1=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