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08)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08)
适宜性 适宜程度
单元 (subclass) (unit) ) ) S2m … S3e … N1m N1e … S2m-1 S2m-2 … N1m-1 N1m-2 … 亚类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二、《纲要》的评价系统简介 纲要》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976年公 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1976年公 布 2. 评价系统 纲(order)、级(class)、亚级(subclass) order)、级 class)、亚级(subclass) )、 )、亚级 和单元(unit) 和单元(unit)四级 3. 系统解释 (1)土地适宜纲 -适宜(S)和不适宜(N) 适宜( 和不适宜(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 度、大田病虫害等);
B.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 以及区位条件等);
C.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
例如2: 例如 :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几个方面入手: A.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 病虫害、 病虫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
(2)土地适宜级 -适宜(S):S1(高度适宜)、S2(中 适宜( ):S1(高度适宜)、S2( S1 )、S2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S3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不适宜(N):当前不适宜(N1)、永 不适宜( ):当前不适宜(N1)、永 当前不适宜 )、 久不适宜(N2) 久不适宜(N2)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m表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e表示侵蚀性危险的限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下面没有亚级

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海拔(米)
≤1500
≤1500
30~60 一般 轻度 10~30% 300~500
1500
10~30 无 中度 30~50% 100~300
1500 以上
10 以下 无 严重 50% 以上 100 以下
土 层 厚 度 60 (厘米) 排灌条件 土壤侵蚀 裸岩比重 良好 不明显 小于10%
地 力 状 况 大于500 (公斤/亩)
广南县林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评价因子
坡度 海拔 土层厚度 土壤侵蚀 树木生长状 况
一等适宜
小于25 度 小于3200米
二等适宜
25-35 度 小于3200米
三等适宜
大于35 度 大于3200米 小于30 厘米 严重 较差
大于60 厘米 30-60 厘米 轻度 好 中度 良好
广南县牧草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坡度图 海拔(米)图 土层厚度(厘米)图 排灌条件图 土壤侵蚀图 裸岩比重图 地力状况(公斤/亩)图
第二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 作底图,对评价范围内的各 类土地按土地评价单元按顺 序进行评价,并标注评价结 果。
1、确定适宜类 宜耕类 宜林类 宜牧类 宜园类
2、宜耕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部分荒草地 部分旱地
不宜耕地
部分旱地 大部分荒草地
灌溉水田 部分旱地 望天田 水浇地 菜地 部分旱地
3、宜林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Ⅰ Ⅱ Ⅲ 有林地 部分荒草地 部分荒草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 迹地
4、宜牧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部分荒草地
天然草地 部分荒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部分荒草地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评价原则
(3)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 在确定被破坏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时,除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外,还应当首先考虑其可垦性和综合效益,即根据被破坏土地的质量是否适宜为某种用途的土地,复垦资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相比是否为最佳,复垦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是否为最好。在评价被破坏土地复垦适宜性时,应当分别根据所评价土地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等具体条件确定其利用方向,不能强求一致,在可能的情况下,一般原农业用地仍然优先考虑复垦为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以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矿区土地破坏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而基于土地破坏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也是具有动态性。因此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不具有唯一性,而应当根据采矿和复垦技术的发展、复垦土地理化形状的自然演化、社会需求的调整等提出不同阶段的复垦目标。同时,土地复垦还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保证所选土地利用方向具有持续生产能力、防止掠夺式利用或二次污染等问题。
本方法适用于破坏后原有土地利用仍然存在,评价单元较多,且不同单元之间差异较大,基础数据较为全面的土地破坏地区,如大面积的土地沉陷区、裂缝分布区等。
02
这种评价方法较全面地反映了选取的各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土地利用的影响大小,所得到的结论相对更为严谨。缺点在于对于每个评价因子的量化要求较高,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在复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损毁土地的复垦利用方向的前提和基础,为合理复垦利用损毁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复垦方案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方案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为最终复垦方案的确定提供决策依据;为复垦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复垦标准提供依据。
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第三节 评价单元划分
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根据复垦区土地的损毁类型、程度、限制因素等来划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以损毁类型划分,将复垦区损毁土地分成挖损、塌陷、压占等单元; (2)以损毁程度划分,分成轻度损毁、中度损毁和重度损毁; (3)以生产建设用地类型分,如将金属矿项目损毁土地分为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和其他用地等单元; (4)综合划分的方法,将与评价单元相关图(如损毁类型图、损毁程度图、用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限制因素等)进行叠加和合并后,形成评价单元。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条件和要素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从而为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了解土地所具备的潜力和限制性因素,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具有以下意义: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规划和安排土地的不同用途,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获取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风险,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1. 区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区域特征、土地特征等因素的评估,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进而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趋势。

2. 敏感性评价法。

评价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抗干扰能力、复原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3. 约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并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约束分析,确定目标土地用途及其限制条件。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策略1.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规划和组织土地的利用结构。

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结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治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2013009姓名:sk学号:*********指导老师:张**目录一、摘要: (1)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标度及描述 (3)(3)构建判断矩阵 (4)(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6)确定各指标权重: (7)(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六、总结 (12)一、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第四章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 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2)指数和法
指数和法的计算公式为:
R (j) Fi Wi
i =1 n
R ——第 j 单元的综合得分; ( 式中: j)
Fi ——第 i 个参评因子的等级指数; Wi ——第 i 个参评因子的权重值;
n ——参评因子的个数。
在评价时,首先分别按耕、林、草等各类土地选定n个适宜性评价因 子并按照不同等级赋予其不同的权重(W );然后对于每一评价因子,
第一节 评价原则
(3)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 在确定被破坏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时,除符合当地的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外,还应当首先考虑其可垦性和综合效 益,即根据被破坏土地的质量是否适宜为某种用途的土地, 复垦资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相比是否为最佳,复垦产 生的社会、生态效益是否为最好。在评价被破坏土地复垦 适宜性时,应当分别根据所评价土地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等 具体条件确定其利用方向,不能强求一致,在可能的情况 下,一般原农业用地仍然优先考虑复垦为农业用地,尤其 是耕地,以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第六节 确定最终复垦方向和划分复垦单元

依据适宜性等级评定结果,对于多宜性的评价单元,需综 合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土地复垦类比分析和工 程施工难易程度等情况,确定最终复垦方向并简单阐述方 案比选的过程。 根据评价单元的最终复垦方向,从工程施工角度将采取的 复垦标准和措施一致的评价单元合并作为一类复垦单元。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要汇总列表,土地复垦单元划分 结果也应在土地复垦规划图上标出。
第四节 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分为二级和三级体系两种类型。 二级体系分成两个序列,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土 地适宜类一般分成适宜类、暂不适宜类和不适宜类,类别下 面再续分若干土地质量等。土地质量等一般分成一等地、二 等地和三等地,暂不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一般不续分。 适宜类的划分主要根据项目区自然禀赋、经济社会状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损毁分析。 等别的划分主要根据适宜程度、生产潜力的大小、限制 因素及限制程度。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该土地的适宜性。

而土地适宜性评价旨在研究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量化、综合评估,揭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确定土地最佳用途和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一种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环保状况等方面。

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其分类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林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等几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多方面性质,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能够预测土地的潜在风险,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核实通过对土地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现场调查。

2. 数据获取从各种数据来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等各种数据。

3. 建立评价指标系统根据土地资源特征,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因素指标、子系统指标和总成效指标。

4.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指标的不同特点和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5. 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适宜性等级并提出整改建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局限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来源狭窄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评估土地是否适合特定目的和适宜程度。

这是制定土地使用决策和科学编制土地使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综合评价,阐明土地属性的生产潜力,并评价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适宜性,局限性和程度差异。

土地适宜性评估基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并研究土地的适宜性,适宜性和限制用途。

根据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城市适宜性评价。

通过评估,弄清了适合农业,水果,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而为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针对特定目的的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估。

为了确保科学,正确和实用的评估结果,我们必须掌握某些基本原则并遵循某些评估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在现有生产力管理水平和特定土地利用模式下,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质量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为评价指标。

出于各种目的限制土地,对土地使用和质量进行分类和分级。

二,评估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全面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室内准备和数据收集,适宜性评价和结果整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并准备评估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数据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和指标分类(7)制作评价因子图(8)评估单位的划分(9)评估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性的确定(11)土地适用性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类型的确定(13)检查评估结果(14)面积测量,调整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16)评价结果分析与评论。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 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评价程序:
无论什么评价,其评价程序基本一致,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室 内 准 备
野 外 调 查 与 制 图
室 内 成 果 整 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方法: 以济土因地素的 ,自 包然 括条 区件 位和 与生 市产 场条潜件力等为背依景据,,凭同借时经考验虑与其知社识会作经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 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 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 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 1976)”
利用方式的适宜
程度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概念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 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对 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在土地自然、 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 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 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土地类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因素,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及其利用潜力,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常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一、土地分类评价法土地分类评价法是根据土壤发生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适宜性原则对各类别适宜的利用模式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易于操作,但缺点是基于分类系统本身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反映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综合评价法土地综合评价法是指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评价土地的适宜程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赋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其中层次分析法最为常用,是一种比较科学且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土地质量指数法土地质量指数法是一种依据土地质量影响因素和生产指标的相关性来确定各项因素权重,然后将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按照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权重调整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单,但由于缺乏质量指数总体评估标准,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四、土地潜力评价法土地潜力评价法是指依据土地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土地质量、水、肥、物等方面的潜力进行评价,以预测土地的发展前景。

常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模型模拟法等。

五、土地遥感评价法土地遥感评价法是指通过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关的地面辅助数据,对土地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进行分析,以评估土地适宜性。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由于遥感数据的复杂性和解释性,需要进行训练和验证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

同时,尽可能结合不同方法对土地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及其潜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 A land quality is a complex attribute of land which acts in a distinct manner in its influence on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 specific kind of use. Land qualities may be expressed in a positive or negative way. Examples are moisture availability, erosion resistance, flooding hazard, nutritive value of pastures, accessibility.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 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一般用土地质 量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1.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2.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 的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3.综合多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优点: 1。针对性强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缺点: 1。难以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2。定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度划分, 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 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 反映限制因素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

第四章 土地资源 2.土地适宜性评价ppt

第四章 土地资源 2.土地适宜性评价ppt

“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指标体系。 陈百明(200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准则层 生 因素层 (1)农作物生产力指数 (2)草地畜牧业产值指数 (3)林木生长指数 (4)农用地产值指数 (5)建设用地产值指数 (1)土壤肥力指数 (2)水土保持指数 (3)沙化治理指数 (4)盐渍化指数 保 护 性 (5)潜育化指数 (6)水质指数 (7)超载过牧指数 (8)水资源平衡指数 (9)土壤环境质量指数 (10)基本农田保护指数 (1)农业生产稳定指数 稳 定 性 (2)粮食稳定性指数 (3)草地畜牧业稳定性指数 (4)森林稳定性指数 (5)建设用地稳定性指数 经 济 活 力 可 接 受 性 (1)种植业收益指数 (2)草地畜牧业收益指数 (3)林业收益指数 (4)土地 GDP 指数 (1)人口压力指数 (2)收入差异指数 (3)人均耕地指数 (4)土地案件指数 产 性 元素层 农作物潜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区域及全国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值 区域及全国的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生长量 区域及全国平均的单位面积产值 区域及全国平均的单位面积二、三产业净产值 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指数 水土流失强度指数、水土流失面积指数 沙地扩展面积、沙化土地总面积 土壤盐渍化面积、耕地面积 水田潜育化面积、水田总面积 不同级别的水面面积、比例 现实牲畜头数、理论载畜量 可供水量、实际需水量(75%保证率) 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 实际保护的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总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旱涝抗逆指数 单产年际变异系数 产值年际变异系数 消长比、森林覆盖率 产值年际变异系数 投入成本、产出量 投入成本、产出量 区域及全国的林业产值与中间消耗值 区域及全国的单位面积土地 GDP 土地的人口承载量、实际人口 区域及全国的基尼系数 人均耕地、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 区域及全国平均的土地案件立案件数

土地适宜性评价 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 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以确定其最适宜的利用方式和目标。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 学科评价法:根据农学、林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2. 统计模型法:根据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和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3. 土地生态评价法: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指标,评价土地的生态适宜性。

通过考察土地的植被、动物、微生物等生态成分的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4. 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法:通过研究土壤、岩石、地下水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该方法主要以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为基础,考察土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判断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限制因素。

5. 综合评价法:将多个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土地适宜性是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的适宜程度。

可分为现有条件下的适宜性和经过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两种。

土地按其适宜的广泛程度,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分。

多宜性是指某一块土地同时适用于农业、林业、旅游业等多项用途;单宜性是指该土地只适于某特定用途,如陡坡地仅适于发展林业,水域仅适于发展渔业等。

由于每块地有不同等级的质量,因此在满足同一的用途上,还有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不适宜的程度差别。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南县林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评价因子
坡度 海拔 土层厚度 土壤侵蚀 树木生长状 况
一等适宜
小于25 度 小于3200米
二等适宜
25-35 度 小于3200米
三等适宜
大于35 度 大于3200米 小于30 厘米 严重 较差
大于60 厘米 30-60 厘米 轻度 好 中度 良好
广南县牧草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5、宜园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果园 桑园 茶园 橡胶园 其它园地

部分荒草地

部分荒草地

村委会 1 Ⅰ Ⅱ Ⅲ 不适宜
2
3 4 5
XX县各乡(镇)宜耕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Ⅰ Ⅱ Ⅲ 不适宜
A
B C D
E

Ⅰ级宜耕地

Ⅱ级宜耕地

Ⅲ级宜耕地
Ⅰ级宜园地
Ⅰ级宜林地 Ⅰ级宜牧地
Ⅱ级宜园地
Ⅱ级宜林地 Ⅱ级宜牧地
Ⅲ级宜园地
Ⅲ级宜林地 Ⅲ级宜草地
3、土地限制型 反映对于该土地适宜类,土地 在利用上主要的限制因素及其强度。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 指标
广南县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
评价因子 一等(Ⅰ) 坡度 ≤ 6° 适 宜 二等(Ⅱ) 6°~15° 三等(Ⅲ) 15°~25° 25°以上 不适宜
F
XX县XX乡各村委会宜园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村委会 1 2 3 4 5



不适宜
XX县各乡(镇)宜园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A B C D E Ⅰ Ⅱ Ⅲ 不适宜
XX县XX乡各村委会宜林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村委会 1 2 3 4 5



不适宜
XX县各乡(镇)宜林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A B C D E
坡度图 海拔(米)图 土层厚度(厘米)图 排灌条件图 土壤侵蚀图 裸岩比重图 地力状况(公斤/亩)图
第二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 作底图,对评价范围内的各 类土地按土地评价单元按顺 序进行评价,并标注评价结 果。
1、确定适宜类 宜耕类 宜林类 宜牧类 宜园类
2、宜耕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 现状土地: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未利用土地(荒草地)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系统 评价系统由土地适宜类——土地 适宜等——土地限制型三级组成。
1、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种用途适宜或不 适宜。具体划分为宜耕、宜园、宜 林、宜牧四大类。
2、土地适宜等 在各土地适宜类的范围内,依 据土地适宜程度的高低,划分为三 个等级,分别用罗马字Ⅰ、Ⅱ、Ⅲ 表示。
海拔(米)
≤1500
≤1500
30~60 一般 轻度 10~30% 300~500
1500
10~30 无 中度 30~50% 100~300
1500 以上
10 以下 无 严重 50% 以上 100 以下
土 层 厚 度 60 (厘米) 排灌条件 土壤侵蚀 裸岩比重 良好 不明显 小于10%
地 力 状 况 大于500 (公斤/亩)



部分荒草地 部分旱地
不宜耕地
部分旱地 大部分荒草地
灌溉水田 部分旱地 望天田 水浇地 菜地 部分旱地
3、宜林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Ⅰ Ⅱ Ⅲ 有林地 部分荒草地 部分荒草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 迹地
4、宜牧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部分荒草地
天然草地 部分荒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部分荒草地
评价因子
坡度 海拔 土层厚度 土壤侵蚀
一等适宜
大于25 度 小于3200米 大于40 厘米 轻度
二等适宜
25-35 度 小于3200米 20-40 厘米 中度
三等适宜
大于35 度 大于3200米 小于20 厘米 严重
草生长状况

良好
较差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确定评价单元
第二步 GIS叠加分析评价 例如:耕地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 宜的程度。它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 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成果是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和系统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和系统



不适宜
XX县XX乡各村委会宜牧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村委会 1 2 3 4 5



不适宜
XX县各乡(镇)宜牧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A B C D E



不适宜
XX 县土地适宜性评价面积汇总表

宜耕类土地 宜园类土地 宜林类土地 宜牧类土地


不适宜
第四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编绘 第五步:评价结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