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853-作业与答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主观性、含糊性、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易和空间关系混淆。

2、重叠对应排序、并置对应排序、独立排序。

3、幼儿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逻辑相加
4、对数量的感知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5、分合;总数
6、包含关系、相等关系
7、活动开始、活动进行、活动结束三个环节。

8、认知的、情感态度的、动作技能的。

9、数学教学活动,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游戏中的数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10、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系列性原则。

11、抽象性、逻辑性
12、逻辑数理知识,逻辑思维能力
13、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
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14、数、计数、测量、空间、模式
15、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
16、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概念、10以内的加减运算、认识几何形体、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空间与时间概念。

17、游戏、操作、小实验
18、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19、日常生活情境,团体游戏
二、名词解释
1、数守恒——指儿童对数的认识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

其标志着儿童概念发展的水平。

2、情节性数学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特别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

3、对应比较——就是把两个物体一一对应进行比较。

4、分类——就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

分类既是计数的必要前提还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5、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一柞、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或用目测大小、步测远近等。

6、发现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给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儿童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7、求同——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并挑选出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物体,这种活动就叫做求同。

8、数序——数序指的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9、计数——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10、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指数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幼儿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大多是从幼儿获取哪些数学经验这一角度提出。

三、简答题
1、答: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提供和创
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2、答:第一,游戏。

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儿童形成良好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
动机,第二,操作。

应当充分让儿童活动,与不同的材判进行感知和操作,在儿童动手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数的经验,为数概念的获得和提炼提供感性经验和前提;第三,小实验。

小实验也是促进儿童在感知活动中体验数以及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活动形式。

3、答:(1)3---4岁,3岁半以前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帮助进行加减运算,不理解加减的含义,不认识加减运算的含义、符号,数的运算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很困难的。

(2)4——5岁,4岁幼儿一般会自己运用实物进行加减运算,进行加法运算时,需要将表示加数和被加数的两堆实物合并,在注意点数后说出总数。

在减法运算时,也一定要把减掉的部分拿掉,再逐个数剩下的物体个数,得到剩余数。

(3)5——6岁,能将顺接数和倒接数的经验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

能不用点数实物,只用眼睛注视,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

4、答:(1)感知集合
(2)10以内的数概念
(3)10以内的加减运算
(4)认识几何形体
(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6)空间与时间概念
5、答:(1)明确操作目的
(2)创造操作条件
(3)交待操作规则
(4)评价操作结果
(5)体现年龄差异
(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6、答:(1)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儿童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应当在重视儿童主体性和自我建构数概念的同时,适时、适地、适宜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即在活动设计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好教师的角色以及对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指导”。

(3)渗透性原则,是指在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与各种不同教育领域的内容、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与方法加以有机地融合,将其作为一个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来对待儿童的早期数学教育。

科学性原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没计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

(4)系列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数学教育活动中应遵循数学知识本身严密的系统性、逻辑性,体现出内容的循序渐进和系列性。

7、答:(1)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2)幼儿学习加小数、减小数的问题容易,学习加大数、减大数的问题难;
(3)幼儿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

8、答:第一,本班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
第二,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及幼儿园发展目标
第三,国家颁布的指导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9、答:第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第二,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第三,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
第四,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

10、答:4岁半以前的儿童完全不能理解组成和分解;从5岁开始有可能理解,10%——30%的幼儿会完成部分数的分解和组成,5%——10%的幼儿完全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5岁半以后完全会分解和组成的人数增加至25%——30%。

6岁的幼儿接近基本完成,完全会分解、组成的人数达到40%;6岁半-----7岁半的幼儿大部分已能掌握8的分解和组成,完全张我的人数达到65%——85%。

四、论述题
1.答:目标1,这是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目标。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应是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态度,认为这是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幼儿对事物的数量、形状等产生了兴趣,这将为他们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在积极探索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数学和对其他一切学习活动的情感,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

目标2,这是有关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该目标指出了幼儿应学习哪些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是什么性质的?以及幼儿怎样获得数学知识。

目标3,这是有关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特别是发展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

这一目标指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应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其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4,这是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为什么要培养操作技能那哪?这是因为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而运算本身则是进一步的动作。

就是说,由而是通过与各种说学材料发生相互作用而对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有所感悟和认识的。

其次,良好的习惯,不仅对幼儿的学习有意义,对其以后的学习也有重大影响。

2. 答:第一,体现在活动中教师对自身参与活动态度的认识和把握上,教师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融
入儿童的活动之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自由的活动氛围,在满足儿童需要和意愿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儿童的自主性;
第二,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还体现在数学活动中对教师介入角色的定位和把握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师幼双边互动的活动,其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方式可以是“指导性的互动”,也可以是“引导性的互动”和“中介性的互动”,在与儿童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和领导者,而应当是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以及支持者。

第三,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并不仅仅在其对儿童活动的直接指导方面,而是体现在其对儿童数探究、数思维活动的“隐性支持”方面。

3. 答:(1)让儿童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2)渗透数形结合,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
(3)充分利用空间与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究与学习。

五、活动设计
评分标准:
1、活动设计的八要素完整
2、活动目标定位恰当、具体可操作;
3、活动方法恰当、围绕内容进行;
4、活动内容完整,成体系;
5、对活动有合适的建议和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