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附录后四首古诗赏析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赏析集锦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次北固山下(近8年未考)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湾,字为德,唐代诗人。
2、描绘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上涨,两岸宽阔无比,顺风行驶的白帆高高挂起。
3、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字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平”“阔”“正”“悬”生动具体,对仗工整,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舒坦的心情。
4、描绘画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时令虽在旧年,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5、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修辞,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赤壁(近8年未考)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的引论作铺垫。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一幅怎样的景象?描写一幅折断的战戟,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的景象。
4、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同时告诉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也表达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水调歌头(近8年未考)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及周边景色的诗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文笔,将大海的浩渺和周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碣石"与"沧海"相对,突显了大海的辽阔无垠。
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长江两岸风景的诗歌。
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青山与绿水相对,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
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春景的诗歌。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水初生,云脚低垂的西湖春景。
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
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寂静。
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则通过深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总结:以上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大海、长江、西湖和秋天的景色,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部分古诗词的赏析: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吞吐日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为王湾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所作。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分别是《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2021年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上附录后四首古诗赏析
七上附录后四首古诗赏析(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五)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
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代表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写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少数民族,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凯旋途中路过碣石山,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象引发曹操万丈豪情,写下此篇抒发其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 ; 临:到达,登上; 以:连词,来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后附录古诗词及译文 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课后附录古诗词《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原文: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译文: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原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译文: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原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文: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原文: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译文: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原文: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译文: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原文: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老骥伏枥”四句,笔力遒劲,饱含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歌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且能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哲理思考融进真挚浓烈的情感之中。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译文: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
原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译文:村外一圈绿树环抱,远处碧绿的小山横斜。
原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译文:开窗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持边饮边谈桑麻庄稼。
原文: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那天,再来这儿赏菊花饮菊花酒。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原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原文: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原文: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让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你一直到那夜郎以西!《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古诗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首诗,写出了悲痛欲绝的心情。
清明节前夕,天空挂满了淅淅细雨,景色显得汤汤寒、凄凉无比,没有此前一样的欢乐,行人心里似乎莫名的沉重,想靠酒忘却这事童,却不知什么地方有好酒可以喝,令人唏嘘无奈。
诗人以反问传达了他苦恼的情绪,通过“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又传达出牧童美景的特色另外,诗中意境不尽添一份禅悟: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也是一种清明的生活安排,让我们学会接纳清明的节气。
古诗二:《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李白,他把天空中香炉中缭绕出的紫烟象征为佛灯照耀;把山水景观象征为天晴空中的银河。
他以超然家园的和气,勾画出了纯粹自然,清新脱俗的美。
诗中还蕴含了人生应道德生活、仁慈善行的教育意义,这首诗特别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真情实感,一股令人开朗、明媚的活力,循环于诗的每一句。
古诗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清新简洁,气势雄伟,诗中用语点到为止,把一次远行的情景和感受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作者起早贩道,却把头顶的彩云比作天上的白帝,凝神赏玩;而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把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精辟地表达出了受苦受难,但最终取得胜利的人的坚持不懈的劲头。
另外,诗的最后一句,表现出轻舟一路尽情的穿越,真是让人不禁大开眼界。
古诗四:《江畔独步寻花》“往来无白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空凭栏杆半缘听,那人笑我太疯癫。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写的是江畔,以及诗人自由随心的观赏江畔花开花落、感受江南水乡之美,让人有一种游荡在芳草地里的暇情。
“往来无白丁”一句,把孤苦之感连系在一起,传达出失落的悲哀沧桑;而空凭栏杆半缘听,这句诗里又透出了一种“冷漠”和自困的情愫。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这一课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
《观沧海》是一代枭雄曹操的代表作,创作于建安十三年秋。
他北征乌桓,取得初步性胜利,征途之中正好路过碣石山,碣石山正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这些帝王登临过的地方,于是雄心壮志在其内心澎湃,于是攀登上了最高峰,一首恢弘的诗篇应运而生。
首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呈其事,中间几句气魄雄伟,“日月……““日月升落,银河璀璨,都好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一样”。
诗句苍凉高古,雄健古硕,抒情抵达最高峰,不亏为“建安风骨”。
最后两句为配乐而歌。
此后不久曹植也交上了《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都表达了这类诗人的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正是这些诗歌之遗绪。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气氛。
于景物择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这些都含着凄婉悲伤之意。
第二句是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叹惋惜。
“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概括,显示出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第三句直抒胸臆,借明月抒怀,对友人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
与之相近的明月意象多在古诗词里呈现:“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隔千里兮共明月”“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是天涯相隔,明月随人的想象。
末句又一次点名路途险远,但有明月相伴,有友情相随,友人也应该能得到一些宽慰吧。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他是洛阳人,一生“常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两岸阔,残夜归飞雁,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原诗照录】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聚焦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说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青莲乡。
一说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
李白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青莲此地居住时间最久,在青莲的生活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
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译文与注释】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是我们学习诗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赏析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
国情怀。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同学们,假如作者陆游现 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 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再回叙 情思。
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 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 开首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 “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 惆怅。
• 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 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而且“期”字重复出现,构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 折的意境。
•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
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的话题,增添重聚的
欢乐的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见, 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 时的情景的诗句:
2020/1/2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秋高 气爽。
“一鹤”是孤单的,也是独特的,正是这 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 肃杀的氛围。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 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便会一扫而空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 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 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你问君我问回/家归的期日/子未,有我期尚,未确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附录课外背诵古诗词十首分析
初中教材附录古诗词背诵篇目七年级上册[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一、作品简介;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二、诗歌赏析(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竟时:终了的时候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
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4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4首赏析观沧海曹操(汉)【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
初一上册到初二上册附录诗词语解释、翻译 中心思想
七年级上册附录诗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词语解释:(1)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
(3)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4)“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5)骥:良马,千里马。
(6) 伏:趴,卧。
(7)枥:马槽。
(8)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9)暮年:晚年。
(10)已:停止。
(11)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
(12)但:仅,只。
(13)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14)永:长久。
永年:长寿,活得长。
(15)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译文: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躺在马棚里,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益寿延年。
重点赏析:本诗通过描述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叙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自信能够成功的决心。
语言精炼,句式工整。
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先抑后扬和烘托的艺术手法,使文章含义深刻。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词语解释:⑴过:访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
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
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夫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6.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
1.本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3.作者“僵卧孤村”,为件么“不自哀”?
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虽年老体衰,但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尚”是“还”的意思,笫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八)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写的是作者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