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古诗四首 (赏析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自己赏析古诗歌,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二)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观沧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出自沧海里面。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

表达了曹操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答案:这两句诗选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哀啼叫的子规点明季节时令,渲染了悲凉凄楚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了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案:拟人。

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①点明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②“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③借凄凉落花烘托诗人的落寞心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以小景和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为后人所称道。

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翻译诗句)②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修辞)③本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在诗人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哲理)《天净沙秋思》【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户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和。

海水荡漾,是态;山岛耸立,是态,相互,显示了大海的和;再写,仍然是态,次及“”,又回到态,显示了大海的和。

这一层全是写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来表现大海的气概,两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中又有,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暮春,“杨花”给人以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化,把它看成,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

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

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 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纵横。

“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

结尾句。

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

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

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描绘诗歌画面(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描绘诗歌画面(解析版)

04、古代诗歌四首——群文阅读描绘诗歌画面诗歌需要通过意象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来表情达意,而意境往往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如《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一组典型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对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悲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

【考点解读】描绘诗歌画面﹐是指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情景。

这是中考古诗词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技法点拨】描绘诗歌画面,一般的思路是:第一步:找出诗中描写的所有景物。

第二步:根据景物的修饰语把握景物的特征。

如由“枯藤”中的“枯”,可知藤的特点是干枯。

第三步: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景物连缀成画面。

注意事项:1.描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单纯地翻译诗句。

2.要忠实于原诗,不能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

3.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4.描述时要体现诗人的思想情感。

【真题演练】(一)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释:本诗作于作者漂泊西南寓居杜甫草堂之时,时值暮春。

0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杜甫有“诗圣”美誉,创现实主义高峰,与李白合称“李杜”。

B.本诗“又”字写出了“春光易逝,无所作为”的心酸无奈。

C.本诗一、二句运用衬托手法,写出了清新亮丽怡人的风光。

D.本诗“借乐景抒哀情”,借融融春光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B.有误,“又”字表达了作者漂泊的感伤。

02.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写的画面。

示例: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佯;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赏析积累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赏析积累练习卷(含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积累卷一、《观沧海》(七上P14)(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整体感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课后习题】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

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

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原题再现】1、这首诗以“观”字统领全文,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指南》P51)2、在写景上,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海水山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描写草木洪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3、开头两句先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接着描写了海水和山岛,最后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古代诗四首(一)观沧海1、内容: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写作特色:借景抒情,紧扣“观”,把眼前海上之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6、炼字:简要说说本诗中“涌”和“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涌”字不仅使人看到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惊涛拍岸的声音。

“若”字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1)思想内容:这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1分),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分)(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表达了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答案】D【详解】D.“夜郎”在本诗中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怀化”,不是贵州桐梓;故选D。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B【详解】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详和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1.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解析。

曹操这老哥啊,跑到碣石山这个地方,就为了看看大海。

你看那大海啊,水波荡漾的,那叫一个壮阔(水何澹澹)。

海上还有山岛高高地挺立着(山岛竦峙)。

岛上呢,树木长得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草也特别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时候秋风呼呼地吹着,大海里巨大的波浪就像发疯了一样涌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最绝的是,曹操他老人家觉得啊,太阳和月亮就好像是从这大海里升起又落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那银河里的星星啊,也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一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后那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像是他在感慨完大海的宏伟之后,兴奋地喊一句“太棒了,我得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这首诗把大海写得特别有气势,曹操的那种雄心壮志都在这诗里藏着呢。

1.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 解析。

你看啊,杨花都落光了,这时候杜鹃鸟(子规)在那叫得可凄惨了。

李白听到他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去了,而且还得经过五条溪水那么远的路(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李白就想啊,我怎么能表达我的担心和忧愁呢?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浪漫的办法,他说我把我的忧愁之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让这明月跟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随君直到夜郎西)。

就好像是让明月当一个快递员,把自己的关心给王昌龄送去。

李白真是个很有情义的人,而且这诗写得特别有画面感,杨花、子规、明月这些意象一出来,那种哀伤和牵挂的感觉就出来了。

1.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解析。

诗人在旅途当中呢,他走的路在青山的外面(客路青山外),坐的船在绿水的前面(行舟绿水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肠人在天涯 孤寂愁苦,念家思乡
2.“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温馨恬静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表达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念家思乡的思想感情。
3、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深秋晚景图
6、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断肠 )。
10、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的原因?
作者借助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 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达天涯游子的孤苦寂寞,念家思乡的思想感情。
7、 表现主旨的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凄苦)的心情。(3分)
9、简要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表达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念家思乡的思想感情。
拟人,把明月看成通达人情的使者,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4、抒发情感:
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切、同情及安慰之情,表现了与友人深厚真挚的友情。
5、首句中写了、的意象,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6、描写的(暮春时节)景物
七年级(上)古诗赏析题
【1】、《观沧海》
1、《观沧海》试题集萃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观;博大的胸襟,豪迈气概以及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在景物描写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表现了诗人 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中心)
“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请描述加横线的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生 入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的感情。
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思和思乡之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3、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乡பைடு நூலகம்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作简要赏析。
2、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是虚景,有助于表明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8、
【2】、《闻王昌龄左》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试题集锦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 )的心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次北固山下》
3、《次北固山下》试题集锦
原文: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翻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在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7、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8、“阔”字表达效果
描写出了春潮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广阔的景象,气势恢宏。
【4】、《天净沙 秋思》
4、《天净沙 秋思》试题集锦
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5、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6、在描绘中,你感觉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7、简要赏析画线句。(抒发情感)
答:这四句,互文见义,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豪迈气概以及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