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中知行合一的举措

合集下载

品德教学中知行合一的举措

品德教学中知行合一的举措

一、构建活动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生活化二、制度约束,激励与监督并重。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学生提高了认识,生活中还要用实践来检验。

这一方面靠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以达到矫治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比如关于上网问题,学生都能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远离网络游戏。

但在生活中却往往缺乏自控力。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一定的约束制度,用制度做保障,帮助学生抵制网络的诱惑。

有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

比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养成,我们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为了给自己、给班集体争得荣誉,同学们争相努力,乱丢垃圾、破坏花木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评比,大多数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校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果单凭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再如学生从课本上明确知道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但在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节约用水的却少之又少,这就需要监督,我们选出一些“节约用水监督员”,随时指出一些学生的不良用水习惯,这样一段时间后,无人时水龙头哗哗流水的现象没有了,即使使用时,也都自觉根据需要尽量开小水流量,许多教师也受到感染,自觉节约用水。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需要制度约束,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七年级学生刚刚走出家门,独立生活,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但学生一回到家里,又事事被父母包办,这样学生要真正自立起来就很难。

再有我们引导学生要合理消费,注意节约,但在社会上攀比风气严重,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消费观。

学生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的综合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德育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德育教学模式有了一定深入的探讨。

知行合一,即现代哲学家伽利略提出的“理解和实践统一”,它把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把意志的理解与具体的行动相结合,成为当今德育工作的核心概念。

Ⅱ. 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提升德育理念当前社会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中职学生德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专家学者指出,知行合一倡导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可以提升德育理念,使德育教学更加现代化。

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知识的层面上去理解和认识德育的概念,并形成一种合理的态度,以及在行动上把这种理念,建立在学生行为上,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用好实践去吸收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实践,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建立有效的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环节,包括体育锻炼、文化活动、公益服务等,也包括生活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等,都是重要的德育实践活动。

通过有效的德育实践,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调团队理念,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开展公益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学会关爱他人,拓展自己的社会视野;开展文化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创新,推动德育实践的开展。

Ⅲ.语中职学生德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的综合体系,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堂知识,并以实践的方式将其付诸实践。

知行合一的要求,要求中职学生既要了解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德育教案二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德育教案二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德育教案二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涵盖了道德,素质教育,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石。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是我们在德育教育中需经常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原则。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和春风化雨两个方面展开阐述,深入探究如何在德育教案中落地实践,促进学生德育思想的良性发展。

一、知行合一“知”即认识,在德育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人性。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认知。

只有真实的了解自己,才能在德育实践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展现出自己的内在素质。

“知”是在认知上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行”即实践,学生不仅需要在知识上探寻真理,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知和行动。

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需要不断地积极行动,实现自我认知。

“合一”即在认识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一致性,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理论的层面上,而是在实践中将自己的认识为行动的支撑,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

二、春风化雨春风化雨是指以爱为主要手段来引领学生,通过温暖和滋润让学生变得更优秀。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能够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而愤怒、惩罚等消极情绪却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和反感,使得他们远离德育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在这种情感的陪伴下真诚地接受教育资源的激励,实现个人价值的发扬与光大。

三、知行合一与春风化雨在德育教案中的运用德育教案应该是以某一种特定目标为前提,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启发和引导,在形式上以开放性思考为主的德育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

同时,知行合一和春风化雨又贯穿其中,使得德育教育更具深度和广度,落地的效果更好。

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案例。

案例:放飞梦想,扬帆远航1、学习目标本次德育教案本着倡导学生梦想和实现梦想的主题,旨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2、教学过程2.1、知行合一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老师也要学会借鉴学生的好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了解,老师能更好地支持学生在梦想的道路上积极前进。

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

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

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的思政课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灌输,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打造思政金课,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的更加注重实践和行动。

一、坚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是知识的检验。

在思政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打造思政金课,提升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思政金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思政金课应该搭建跨学科综合实践平台,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打造思政金课需要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专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只有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才能够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政金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促进孩子知行合一的策略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促进孩子知行合一的策略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促进孩子知行合一的策略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促进孩子知行合一。

那如何引导孩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呢?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促进知行合一策略一、有效利用教材,突孩子的主体地位,促进知行合一。

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孩子学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工具。

有效地利用教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掌握知识要点。

结合课外,丰富体验,学以致用。

道德与法治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的孩子为中心,以自我认识、自然、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道德与法治为框架,融入国家安全,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美德教育等。

联系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组织教学。

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教材上学到的道德意识与法治精神真正在生活中去应用,促进孩子知行合一。

以六年级上册《学会尊重》一课为例,该课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中的第1课。

该课一共设置了三个主题活动——“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第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在知的方面发展,鼓励讨论提高价值辨析能力。

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后两个主题通过实践角色扮演,在教学过程中,情景体验,联系本人和他人,融入真实环境,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孩子的能力。

策略二、有效开展亲身体验,挖掘有用的课外资源,促进知行合一。

创造一个好的育人环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要积极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基地,社会资源,把孩子引领出去参观,现场模拟,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等,把课本上的东西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

比如在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的第二个主题“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课外收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资料,根据相关情况,结合课本的知识,说说这些问题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基于此,在本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知识。

具体的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例如,在教学生如何加强自我修养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公园等地进行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并从实践中学习如何加强自我修养。

其次,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习如何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元素。

例如,在教学生如何培养感恩心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并引导学生感恩父母、老师、同学等人的关爱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感恩之道,并从心底感受感恩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探讨一些具有思想性、深刻含义的题目,如“人生的意义”、“幸福的含义”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是非常适用的,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培养出一种走向社会、面对未来的自信和勇气。

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知行合一”

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知行合一”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思想政治教学也要适应潮流,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焕发出内在魅力, 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

如何让思想政治教学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合一学说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掘知行合一学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内涵,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化,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实效。

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思想和行动的高度有机统一, 即知行合一。

因此, 教师应将现实生活和思想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达到知行合一, 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

一、知行合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知行合一是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需要用知指导自己的行, 然后用行修正自己的知, 是学习认知实践纠正升级内化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学理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和科学的立场观念, 然后学生自发付诸实践, 最终实现知行统一。

反之, 知与行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不仅会产生形式主义, 还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事倍功半。

在中学阶段,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知行合一, 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教化功能, 形成全社会重视德行的风气。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其本质在于要尊重学习者, 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习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充分相信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多关注人的因素, 多做换位思考, 理解和尊重学生, 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 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理想。

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

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

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
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建议:
1.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活动主题和目
标,例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主题。

2.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主题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
容、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3.开展实践活动:根据活动计划,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社区服务、义务劳
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4.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
们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

5.结合课程设置:将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课
程学习中融入实践元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和反思总结,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知行合一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指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体验和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计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应当具有明确性、可行性和导向性。

教师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人生品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等。

二、教学内容选材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应当注重选材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案例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也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其中的道德价值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运用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采用讲解法,通过讲解教师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见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也可以采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科普活动等实际操作,体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环境营造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的桌椅、墙面等,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道德典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互动性。

五、课堂评价改革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传统的知识测试向素质评价转变,注重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可以采用学情调查、观察记录、评价表格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辨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学生知行统一.doc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学生知行统一.doc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学生知行统一ﻭ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是怎样关爱自己的。

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ﻭ二、组织辩论深化ﻭ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提高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实现知行合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实现知行合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实现知行合一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思想觉悟。

而要实现教育的目标,就需要让学生的知识和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到一致。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和行为所持有的一种判断和认识,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要实现知行合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以下三点:1. 重视教育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环境方面,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

2. 强化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方面,我们应该强化师生互动,让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引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实现知行合一。

同时,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谈心谈话、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自信和热情。

3. 做好家校沟通在家校沟通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关注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

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建立家校关系,把家长变成学校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

二、加强实际行动的引导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和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行动的引导,因为只有把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落实知行合一。

加强实际行动的引导有以下两点:1. 实行德育活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一般包括多种类型的德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慈善、宣传教育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志愿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走上知行合一之路。

2. 强化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践行教育,让知识变成生活中的行动。

知行合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知行合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知行合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知行合一旨在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通过实践性教学,如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深入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对于实现知行合一至关重要。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探索和应用知识。

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设立实际应用的目标,让学生明确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为了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实习实训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竞赛、项目研究等实践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

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让他们总结经验与教训。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践报告,让他们回顾实践过程,思考其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还能够通过反思与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要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单纯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

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

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知行合一是指知识与行动相结合,也就是说知识要能够转化为行动,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德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德性,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德育教学设计中,知行合一很重要。

因为单纯的传授道德知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而只有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首先,在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中,我会注重道德知识的教授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更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讨论一个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话题时,我会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判断并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准则的内涵,并能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付诸行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做一些社区服务,如清洁公共环境、照顾老人、帮助弱势群体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也会慢慢养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再次,德育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将德育与学科知识相融合。

学科知识本身就应包含一定的道德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

例如,在历史课上,我们可以讲解一位伟人的事迹,并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其背后的道德原则和品质。

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领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最后,评价是德育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而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评价。

在评价中,我会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在道德领域中的成长与进步。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是一种将道德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知识的转化和实践的操作,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多维互补,知行合一——品德与社会教案教学方法

多维互补,知行合一——品德与社会教案教学方法

多维互补,知行合一——品德与社会教案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认识到这些教育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而教学方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品德和社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要想实现教育目标,需要多维互补、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

一、多维互补的教学方法多维互补是指多种教学方法组合使用,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品德和社会教育需要多种方法搭配使用,比如讲故事、情景模拟、讨论、体验、实践、游戏等等。

1.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向学生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历史上的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优秀人物的品德精神,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2.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并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4.体验通过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品德和社会教育中的一些重要经验,如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助人为乐的价值等等,使学生对这些理论和知识加深理解,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5.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帮助他们深刻认识社会实际情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行为准则。

6.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相关的道德知识和行为准则,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会道德知识,还要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对于品德和社会教育,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品德和社会教育所传递的知识和准则,在实践中逐步消化,潜移默化地形成行为方式,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素养知行合一习惯行为的养成

道德素养知行合一习惯行为的养成

道德素养知行合一习惯行为的养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后延神J是指循着课内教育主题深化的脉络,继续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 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流程或隐或明地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

通过观摩玉杰老师《变废为宝小妙招》、玉杰老师《弘扬优良家风》、玉杰老师《爱心传递着》三课,我发现三位优秀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后延伸。

突出体现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即知行合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主要优点:一、借助课后延伸能够把课程带出课堂,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全天候、全方位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二、课后延伸是建构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良好生态关系的“套环”,是促进课内外生活和谐一体的“催化剂”。

三、借助课后延伸,旨在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 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己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

四、评价与教学相辅相成,能够更好的体现过程性评价要求,通过恰当的作业任务,考查学生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表现,主要优点:L确定评价目标。

教师先要明确作业承载的评价目标是什么,作业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

2,设计作业任务,作业任务务必能体现评价目标,但更能考虑适合学生实际,具有可行性,作业成果和作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制定评级标准,评价标准应该围绕评价目标,突出核心指标,各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这样才能易于操作。

4•布置作业任务,对如何完成作业任务,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5.形成评价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或多主体构成,评价结果注重体现公正性和激励性。

教师还应注意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进一步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课程目标的达成。

总之,三位优秀教师的课都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享汇报等学法指导和思维归纳辨析总结能力训练,如果课堂玉杰老师能在小组汇报形式上在丰富新颖些,我想学生的参与度与表现会更精彩!。

“为”而“不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为”而“不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为”而“不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明朝学者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认识事物的道理要和在实践中运用此道理结合起来,其中“知”指的是知识,“行”指的是人的实践。

在展开小学德育教育的时候,若只是将德育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则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很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若能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通过“为”的方式了解哪些是不对的行为,知道什么是“不为”的行为,则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一、沟通协调,形成习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若教师直接批评指正,那么学生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教育的效果反而不好。

此时若能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协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基于“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实践生活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尝试在实践中思考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那么就能促使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而自觉改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后,发现有的学生在家中十分懒惰,不愿意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让其做家务的时候,总是以正在做功课作为推脱。

结合这个问题,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其实,做家务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功课的,比如我们的作文题目如果是‘记一件难忘的事情’,你就可以写一下自己做家务的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学生提出:“我觉得做家务很累,不想做。

写作文之类的事情,可以借助想象。

”这样就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根源,不是担心做家务影响功课,而是因为懒惰心理。

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其实,动静结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和家长一起做家务,还能改善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你是不是常常和爸爸妈妈吵架呢?如果你们一起做同一件事情,说不定就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这促使学生得到启发,他尝试在生活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渐渐地感受到了做家务的意义,逐步变得爱做家务。

班主任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也要做好学生和家长、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协调工作。

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

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

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行合一,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打造思政金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高校思政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逐步认识和理解国家战略、政策和发展趋势。

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思考、策划和实现项目等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问题,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强调教师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的体现思政金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有着扎实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体现。

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学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在思政课教学中,用自身的经验和理念为教学实践输送新鲜的知识和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素养。

三、强调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思政金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能止步于理论知识传授,而需要更为注重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并将其贯穿到思政课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团队合作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效果。

四、科学评估和持续反馈思政金课应该建立科学、信实、客观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持续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优化。

综上所述,坚持知行合一,打造思政金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

借助新思维、新技术、新教育方式及新的教学理念,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开拓创新并不断求新,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添一道新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构建活动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生活化
二、制度约束,激励与监督并重。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学生提高了认识,生活中还要用实践来检验。

这一方面靠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以达到矫治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比如关于上网问题,学生都能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远离网络游戏。

但在生活中却往往缺乏自控力。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一定的约束制度,用制度做保障,帮助学生抵制网络的诱惑。

有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

比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养成,我们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为了给自己、给班集体争得荣誉,同学们争相努力,乱丢垃圾、破坏花木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评比,大多数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校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果单凭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再如学生从课本上明确知道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但在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节约用水的却少之又少,这就需要监督,我们选出一些“节约用水监督员”,随时指出一些学生的不良用水习惯,这样一段时间后,无人时水龙头哗哗流水的现象没有了,即使使用时,也都自觉根据需要尽量开小水流量,许多教师也受到感染,自觉节约用水。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需要制度约束,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校教育只是
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七年级学生刚刚走出家门,独立生活,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但学生一回到家里,又事事被父母包办,这样学生要真正自立起来就很难。

再有我们引导学生要合理消费,注意节约,但在社会上攀比风气严重,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消费观。

学生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内容提要:当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阶段,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也就是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但在行为习惯上却还是依然故我。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知荣辱、明是非,更要注重行为的落实。

要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得到综合提升,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活动教学模式,使课本理论知识生活化;要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需要制度约束,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学生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以课题研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a.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教育发展。

b.通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品德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品德教学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战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

c.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以“小课堂,大社会”实验的探究的模式
a.构建“小课堂,大社会”思品教育新模式的框架和原则。

本实验的最终目标,是在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情景中促进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和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为此,在具体构建新型思品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原则,从而对德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做出比较科学的规定。

b.实际生活可以为理论注入丰富内容,无论是用实际生活印证或理解基本理论,还是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思品课堂中,更要讲一些原理,联系多个实际,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讲原理,分析一个社会现象,辨别一种是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小学生只有正确对待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才能较好地协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养成与他人,社会协调的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自己以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特殊时期,高年级则开始学会自我约束。

整个小学阶段呈现从他律到
学会自律。

小学德育活动设计必须从具体的现象把握渐渐上升到对本质规律的理解。

c.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及特征,基于我们对传统单一的德育课程模式弊端的分析,本着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宗旨,着眼于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突破传统课堂单纯“授受”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借助新兴媒体的介入使用,尝试构建“小课堂——大社会”的活教育课堂新模

4.以生活为主的教学模

广阔的生活空间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生活更不断给予他们以新的启示和顿悟,给他们更多的积累和完善。

就像万物离不开雨露和阳光,德育离不开生活。

孩子虽然生活在每个家庭中,很少有孩子去用心感受家庭生活,通过体验让学生获得一份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例如在教《孝敬父母》一课前,组织开展了“星期天我当家”活动,给每人发一张表格,要求学生从买菜煮饭到洗碗抹桌,从洗衣叠被到打扫卫生都自己亲手做,通过这一活动开展,将孩子与父母进行角色置换,让学生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同时,课后进一步指导实践导行活动。

有些课例,就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体验,如:做事
要有责任心,通过解剖自我,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责任心的必要性和光荣感,同时在生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

在教《敬礼,亲爱的老师》这一课前,让学生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

在教《小伙伴之间》前让学生在体验小伙伴之间的真挚情感。

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思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例如在上《家乡大变化》一课,要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有一定的程度,于是,拟定了系列课前体验活动。

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利用学生身边人和事,以增加感性认识,深道德教育。

陈鹤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十六条原则中提出教学游戏化、故事化,在分组教学中又提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因此创设多种新款的情境,多种趣味的途径,更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产生冲动欲望,印象深刻。

如在思品课中,我们充分挖掘师生的创造潜能,结合教材,运用板块教学,让学生问一问,做一做,唱一唱,看一看,演一演,夸一夸,分一分,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辩一辩,赛一赛等,小岛闯关游戏,照镜子洗洗脸,开垦责任田,亮红绿灯,自选商场,行为追踪,优点轰炸,上雏鹰网,焦点访谈,小品表演,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得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情感给煽动起来,并使其延续,落实到行动中,这样的思品课,学生喜欢上,创造欲望,课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