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
、
一
词类活用 是文言文 阅读 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 掌握 的内容 。活 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 而这一 点是受一定 的语言环境 限制 的 , 在分析 时要注 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 成分以及它们 的结构关系 。 如:裴矩遂 能廷折 , 不肯面 从。 这是一 道翻译 题 , 此题 得分 的关键在于 能否看 出 “ 廷 ”和 “ 面 ”是 “ 名 词作状 语 ”。根 据 我们平 时所 讲 ,动词 前面 的名 词不 是做 主语 的话 ,一般 就是名 词作状 语 。如果 学生能够 注意 到 “ 廷 ”和 “ 面 ”的 后面 分别 是 “ 折” 和 “ 从 ”两个 动词 , 而 且这 里 已经 有 了主语 “ 裴 矩 ”, 也 就能 把这 两个 字 翻 译为 “ 当廷 ” 、“ 当面 ” , 从而 准确地把 句子译 为 “ 裴矩 竟然 能够 当廷 辩驳 , 不肯 当面顺 从”。 =、分析句容 。 《 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 讲解这个句子 , 我们 一般 总是 问学 生 : 句 中“ 之” 是什 么用法 ? 然 后强调 : 这个 “ 之 是用于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 了记 了 , 过后也忘 了。 后来 , 我从语法分 析入手 , 叫学生 先分析句子 的主谓宾 ( 该句无 宾语 ) , 并提 醒他们可 以从 久”字入手 。学生很快就划分好 了: 师道 之不传 也 l I 久矣 然 后引导学 生思考主语 的特征 , 再思考 “ 之 ”字的用法 , 学 生就容易理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高考链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11题)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附”:“归 A.城之不拔者二耳。 附” 。《六国论》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 浮于食。——
人浮于事
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 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 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 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 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 文,可推断为“抬高”。
高考链接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粜(tià o) ——卖出粮食
• 2007年湖南省试题 • 翻译: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 补充原文:宓mì 子贱(人名)治单父(地名)。有若 (人名)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 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qú 也。”(试题原注:“臞”通“癯”) • 译文: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 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 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 瘦了。” •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的学科。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艰深的文化内涵,很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困扰。
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言文。
一、熟悉词汇和语法知识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基础。
经常阅读文言文,将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结构。
同时,我们还要熟悉常见的古代成语、谚语和典故等,这些会经常出现在文言文中,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非常重要。
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上下文推测法在阅读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者不熟悉的词汇。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其大致意思。
通过对上下文的仔细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 字词猜测法不懂一个字的意思并不意味着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我们可以通过猜测这个字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来推断整个句子的意思。
这种方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实用,因为很多时候,文言文中的字并不完全按照现代的意义来使用。
3. 分析句子结构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们可以通过将句子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再分析其语法关系,从而理清句子的层次结构,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注重背景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语言形式,其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作者的用意。
可以通过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史书、文献或者参加相关的讲座、活动来积累背景知识。
四、多读名篇,体会优美的文学艺术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有很多优美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阅读这些名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学艺术的魅力。
我们可以尝试读一些经典的诗词、散文或者历史文献,通过品味其中的文字之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文言文阅读的钥匙——语法分析
“ 之 于 渔 ”,就 能 起 到事 半 功 倍 的 效果 。 授 再如: “ 沛公军霸上 ,未得 与项 羽相见。 ” (《 门宴》 ) 鸿 孤 立 地 看 句 中 的 “ ” ,学 生很 容 易草 率 地 回答 成 名 词 军
意 。作 者 在 表 情 达 意 时 ,并 不 是 孤 立地 运 用 某 个 字 词 、 句 的 。再 仔 细分 析 , “ 公 ” 是主 语 , “ 上 ”应 该 是 宾语 , 沛 霸 子 ,他 总 是将 一 个 个 的字 词按 照 一 定 的语 法 结构 组 成句 子 ,
那么 “ 军”只能活用作动词了,分析到这个程度 ,学生就能
二 、 通 过语 法 分析 ,把 握 句 式特 点 , 理解 语 义
求它在句中的意义。
: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历年高考题 中都有所涉及,而这
也 是 学生 掌 握 的重 难 点 ,毕 竟 古汉 语 离 我们 较远 ,随 着 语 言 的发 展 ,古 人 的一 些 语 言习 惯 对我 们 来 说较 生 疏 ,所 以想真
又将 一 个 个句 子 按 照句 意 关系 连 缀 成篇 。我们 在 文 言文 阅读 较 容 易 地 推 断 出 “ 军 ”这 一 意 思 了 。 驻 中要 字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篇 不 离 章 。 因 此 ,理 解 某 个 字
词 、某 个 句子 的意义 时 ,应该 跳 出 该字 词 句本 身 ,着 眼 于 句
词 类 活 用 是文 言 文 阅读 中 的常 见 现 象 ,也 是 学生 要 掌握 的重 要 内容 。活用 词 最 大 的特 点 是 它 的临 时 性 ,受 一 定 的语 言环 境 限制 ,在 分析 时 要注 意 活 用 词前 后 的修 饰 成 分 以及 它 们 的结 构 关系 ,这 是 我 们在 教 学 中 一定 要 注 意 的。 如果 我 们 只 是 告 诉 学生 ,它 本 来 是什 么 词 ,什 么 意 思 ,现 在 活用 为 什 么 词 , 意 思是 什 么 ,学 生是 难 以做 到理 解 性记 忆 的 。如 果 我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23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分析
⾼中语⽂⽂⾔⽂词类活⽤分析⼼意,只是简略地陈述我固塞浅陋的意见。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正之不容也。
《屈原列传》 … 眼睛、邪恶的⼩⼈、公正⽆私的⼈、端⽅正直的⼈翻译:谗⾔媚语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的⼩⼈危害公正⽆私的⼈,端⽅正直的⼈不被朝廷容纳。
今公有急,此乃⾂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急难翻译:现在公⼦有了急难,这正是我效命的时机啊。
四、动词、名词、形容词使动⽤法㈠、动词的使动⽤法所以动词的使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物并不施⾏这个动词所表⽰的动作,⽽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施⾏这种动作。
在古代汉语⾥,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法。
若亡郑⽽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第⼀册使…亡翻译:倘若使郑国灭亡⽽对你好处。
古之伐国者,服之⽽已。
《勾践灭吴》… 使…服从翻译:古时征讨别国的⼈,使对⽅屈服也就算了。
闻寡⼈之⽿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听到翻译:能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及三年,可使⾜民。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使…富⾜翻译: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百姓富⾜。
外连衡⽽⽃诸侯。
《过秦论》第⼆册使…相⽃翻译:对外实⾏连衡策略,使诸侯⾃相争⽃。
此四君者,… 尊贤⽽重⼠,约从离衡。
《…》… 使离散翻译:这四位封君,都见事英明有智谋,⼼地诚实⽽讲信义,待⼈宽厚⽽爱惜⼈民,尊敬贤才⽽重⽤⼠⼈以合纵之约使秦国的连衡政策离散。
却匈奴七百余⾥。
《…》… 使…退却翻译:使匈奴退却七百多⾥地。
序⼋州⽽朝同列。
《…》… 使…朝见翻译:招致⼋州的诸侯列国使他们来朝见。
项伯杀⼈,⾂活之。
《鸿门宴》… 使…活翻译:项伯杀了⼈,我使他活了下来。
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使…跟从翻译:第⼆天,沛公带着⼀百多⼈马来拜会项王。
交戟之⼠欲⽌不内。
《…》… 使…⽌翻译:交叉举戟的卫兵想让他拦住不让他进去。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第三册使…知道翻译:当时我把⾃⼰想法写成奏章使你知道,表⽰辞谢,不能就职。
高中文言实词教学分析
高中文言实词教学分析中学生接触文言实词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搞不清楚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实词;在阅读文言文时无法准确理解实词所表达的意思等等。
因此,在文言实词的教学中,应该重点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实词概念,掌握使用实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一、正确建立实词概念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等。
与之相对的是虚词,虚词指形式虽有词态,但无实际意义或意义不完整的词,如连词、介词、助词等。
在文言文中,“事物名称”是实词,而“的,之,乎,者”等则是虚词。
在建立实词概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实词的基本特征:有实际意义,能够独立使用,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
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虚实词的区分,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如果无法准确区分实词和虚词,就会给理解带来困扰。
二、掌握使用实词的方法文言实词的使用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方法。
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熟练掌握词义和用法,特别是关注实词的形态和语法功能。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用法,文言文中很多实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不同,有些甚至完全偏离现代汉语的语言范畴。
比如“忽悠”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哄骗、欺骗,但在文言文中却是自己胡思乱想。
因此,学生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课文,熟悉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含义,掌握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
此外,学生要学会区分实词的重要性和常用性,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灵活应用于作文等场合中。
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是理解文本的重要词汇。
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通过词汇语义、功能、搭配等方面理解实词含义的方法。
1、认知语境:文言实词带有时代背景,需要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实词的使用。
2、语义辨析:文言实词的词义比现代汉语更多样化,学生要学会辨析实词的细微差异。
3、语法分析:文言实词的语法使用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区别,学生要能够根据实词的语法角色和位置,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含义。
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对文言文的教学至关重要。
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文言文题目。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授1. 字词的认读:从解释字义开始,逐步扩展到字义使用、联想、引申,培养学生关于字词的感知和驾驭能力。
2. 语法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对句子成分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特别是补语、状语、定语、谓语等的判别及用法分析。
3.修辞手法的理解:教授文言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如比喻、象征、夸张等,使学生了解其基本用法和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 逐字阅读:通过逐字逐句地阅读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意境。
2. 理清文意:学生可以通过整体阅读、分部阅读、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来理清文意,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3. 补充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三、注重阅读策略的训练1. 掌握概括和提炼的技巧: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概括和提炼关键词、词组、句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核心信息。
2. 使用标注法:学生可以通过在文中划线、圈点、做笔记等方式,将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标注,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文言文。
3. 分析题目要求:学生在阅读高考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思路和方法,避免走偏。
四、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1. 熟悉常见题型:学生要熟悉高考文言文的常见题型,如翻译、选句填空、阅读理解等,掌握解题技巧。
2. 注意选项差异:学生在选择题时,要仔细观察选项的差异,避免因选错词语或选错句子导致答案错误。
3. 多做真题:学生可以通过多做真题进行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在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应该包括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阅读策略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阅读理解技巧与方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阅读理解技巧与方法高中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阅读理解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升阅读能力。
一、背景了解法在阅读文言文之前,了解作品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查阅有关作品的作者、年代、创作背景等资料。
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如果我们了解到某个作品是南宋时期的,就会明白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这样的背景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注释分析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繁复的句式,这给理解带来了困难。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注释分析法。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在不破坏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注释,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同时,还可以分析词义的演变和用法的变化,有助于提高对整个作品的理解。
注释分析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逻辑分析法文言文中常常存在一些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理解这些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要注意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动宾关系等。
通过分析这些逻辑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同时,还要对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对仗、排比、夸张、比喻等。
逻辑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四、比典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运用比典法来理解词句的意义。
比典是通过对比明确含义的方法。
通过比较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比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僻词、繁复句式以及曲折表达的句子,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系列2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含解析1
【关键字】文言文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怎样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呢?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备考也会很有帮助。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给予。
我们根据上句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上句是“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译为: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
由此可以推断出“赋”当给予讲是错误的,应当是“征税”。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应翻译为“疲困”。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是指在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如何使其能够顺利过渡并继续学习文言文。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文言文学习。
以下是一些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1. 整体规划: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遵循一种整体的教学规划,确保在内容和难度上的连贯性。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中时期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更深入的文言文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语法知识衔接:文言文的语法是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并在高中阶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通过补充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语法分析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
3. 阅读训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训练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文言文课文的深入解读、文言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4. 写作训练:高中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文言文写作训练班、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作文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写作的能力。
5. 跨学科教学:将文言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学习文言文。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历史文献,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策略的研究和运用,可以使初中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并且在高中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同时,这些策略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中文言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
高中文言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语法知识和篇章结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语法和篇章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要点。
一、语法分析1. 词类分析: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连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人、事、物的性质或特点,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介词表示名词之间的关系,代词可以替代名词,连词连接句子或词语。
2. 句法分析:句法是研究句子结构的一门语法学科,主要包括句子成分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常见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3. 语法规则: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语法规则,比如重叠结构、状貌补语、倒装语序等。
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这些规则,并在实际阅读中加以应用。
二、篇章结构分析1. 开头部分:文言文的开头部分通常以"某某说"、"某某作"等方式引入主题,并介绍文章的背景。
在这部分,作者通常会运用修辞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也是展开论述和阐明观点的地方。
这部分的篇章结构通常有多样性,有些文章会采用分见解、论证和例证的形式,有些则以故事、记叙等方式来展开。
3. 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是对中间部分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文章的收束部分。
可以使用正反对比、递进递减等手法来达到文章的完整性和总结性。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的语法和篇章结构分析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语法规则和篇章结构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文章来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从语法入手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
生 的身 心发展 ,是他们 能够接 受
的 ,但 又要有 一定 的难 度 ,需要 他们经 过努力 才能掌握 ,以促 进 学生 的身心发展 。
学。
关键词 :初高 中 语 文教学 断层 衔接
~ .
语法断层谁 之过?
文 , 问起 句 法 、词 法 ,问 起 状 语
语) ;成 分 搭 配 是 否 恰 当 ( 谓 主
语法是语 言基本 规律 的提炼 和总结 ,是培养语 言运用能 力的 基础 。语法 曾是 中学语文教 学 中 的重要 内容 ,语 法教育与文 学教 育是并 驾齐驱 的。
微 。其实 ,只要我们 掌握句 子结 构 的规律 ,知道句子 应当怎样 组
织 ,这样 的问题就 不难判断 。 其次 ,对句 子 扩 展 、压 缩 、 变换 ( 单句 与 复句 ,长 句 与 短
整 的语法 系统 ,对一些 常见 的语
法现象能够合 理分析 。 其次 ,加强语 法教学 ,多 角 度拓展强 化他们 的思维 。在平 时 教学 中可以适 时地做一些 专题讲 解与测试 。把强 化他们运 用语 法 解决实 际问题 的意识贯穿 于我们
本原 因 ,是初高 中语文教学没 能 很好 地衔 接起 来。不能将责 任只
病 句检 测 范 围 :成 分 残 缺 或 赘
余 ,语序不 当 、搭配不 当 、结 构
混乱 、表 意不 明 、不 合逻 辑 等6 种病句类 型。其 中大 多属于语 法 毛病 ,必须 进行语法 分析才 能解
决。 如 :今 年 麦 子 的 收 成 是 几 年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 由于介 词 短语 “ ……下 ” 在
修辞知识不作 为考试 内容 ” 。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高中文言文学习在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文言文可能是一门相对陌生的学科,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来更好地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学习的挑战。
一、建立良好的基础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首先,要熟悉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可以通过背诵经典古籍和做题目的方式进行积累。
同时,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规则,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二、注重阅读阅读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环节。
要注重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多读经典文言文篇目,了解不同时期的文言文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辅助使用字典查找生字和短语的意思,同时注意记住一些常用的典型句型和表达方式。
三、注意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很多词汇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词义的辨析。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关注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
同时,也要注意多读多积累,扩大对词汇的理解范围,避免单一意义的固化认识。
四、分析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分析句法结构,理解不同句子成分的作用和关系。
需要了解常见的修饰关系、补充关系和并列关系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整体意义。
五、注重用典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引用,通过用典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对典故的了解和理解。
可以多读文言文作品,了解其中的典故来源和背景,扩大对典故的知识面。
同时,在写作和解题时,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典故,以提升文章的文采和修辞效果。
六、多做习题在学习文言文时,做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做习题,可以巩固对文言文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习题进行练习,同时也要注重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高考的文言文断句技巧和固定句式分析
⾼考的⽂⾔⽂断句技巧和固定句式分析 ⽂⾔⽂的断句是每年⾼考语⽂的必考内容,但是不少的学⽣都是在这⾥丢分,下⾯店铺的⼩编将为⼤家带来⾼考语⽂⽂⾔⽂断句技巧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考的⽂⾔⽂断句技巧 1.弄通⽂意断句 给⽂⾔⽂断句,⾸先要阅读全⽂,了解⽂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错断。
通读全⽂,搞清属于什么⽂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单⾳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段⼤意。
2.由简单句式⼊⼿ 给⼀段⽂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致掌握了⽂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
这是⼀种先易后难的⽅法。
⽐如可以根据⼀些明显的标志(如下⾯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要联系上下⽂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断句。
3.抓住“⽈、云、⾔” ⽂⾔⽂在叙述⼈物的对话时,经常⽤“⽈”“云”“⾔”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便。
遇到“⽈”“云”“⾔”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判断出说话⼈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东卷中的“史官⽈”。
4.常⽤虚词是标志 ⽂⾔虚词的主要作⽤是表⽰语法关系和语⽓,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发语词:夫、盖、⾄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于⼀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等经常⽤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于感叹句尾。
其后⾯⼀般要断开。
疑问语⽓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况、且、若夫、⾄于、⾄若、已⽽、于是、岂、岂⾮,在它们的前⾯⼀般要断开。
利用语法分析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名 词 即 活用 为 动 词
利用语法分析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一袁 其顺
[ 回放】 经典
了。如 《 门宴》 鸿
中 “ (籍 ”本 是 籍 “
名 词 词性 ,但 它后
面 跟 的是 宾 语 “ 吏 民” ,故应 翻译 为 “ 登记 ” ,即名词活 用作动 词 )吏 民 ,封府吏 ” 。又如 : “ 范增数 目项王” 中的 “ 目”
字 ,它前有状语 ,后带宾语 ,如用做名词 ,应 理解成
谈论
放 置
对 下 列 句子 中加 点 词 的解 释 ,正 确 的 一 项是
(00年 高考年广东卷 ) 21
A. 上语 诸 侯 日… …
“ 眼睛” ,但根据句意推断是不正确 的,若用如动词理 解为 “ 用眼睛示意”就比较恰 当了。 2 名词 + .“ 动词” 结构 。根 据现代汉语语 法知识
方法主要运用 于认识词类的活用 。我们判断一个 实词
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 法结构 。 1 名词+ .“ 名词” 的动宾结构 。在这 结构 中,当 前面的名词 当充 当谓语动词时 ,根据动宾结构特点可 判 断出后面 的一个名词应该是宾语或补语 ,那前面的
8
B 为余言周 维城事甚具 . C. 遂大困,寻死富 阳 D. 三百金之 富阳贾 挟
设计的试题除 D项外 ,都是 中学语文教材 出现过 的实词 ,实词考查 的重要 目标 ,就是对 于实词 的一词 多义进行语境探究 。不 同的文言语 境就会有不 同的解
为非 主语 ,只是作为一个修饰性 的词语 修饰动词的 ,
那它就活用作状语 了。如 “ 而相如廷 ( 在朝廷上 )叱
释,而文言知识 由个体的词汇组成 ,知识点比较零碎, 这是最大 的学习困难。但是 ,只要我们学习是扎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的研究范围,仅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针对古代汉语特点来解读文言文。
研究目的,利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结构类似,来探讨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语法分析
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
这种文章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较大,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遇到课外的就有的束手无策,只能瞎蒙乱猜,明显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用学生的话说:“有的字词不认识,没学过。
”其根本原因在于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字词句积累是零散的,有限的,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作为依据。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学好文言文必须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点。
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古代汉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⑴古代汉语大多数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字一词
⑵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
⑶古代汉语中有通假字
⑷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能够活用
⑸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古代汉语又与现代汉语有着相同的地方。
从二者的关系上看,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其语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二者语法的基础变化不大或可以说相对稳定,都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关于句子结构成分来描述,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存在,其性质没有变化。
现代语法句子结构成分一般形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利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句子的构成成分相同来分析古代汉语,理解也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并且可操作性强。
1、一般句子
与现代汉语句法相同的句子,即由“(定)+主+[状]谓+(定)宾”构成。
(“====”表主语,“——”表谓语,“~~~~”表宾语,“()”表定语,“[ ]”表状语)。
如现代汉语中:(小明)的爸爸[昨天]钓(一条)(大)鱼。
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翻译较方便,如:“晋侯、秦伯围郑。
”(《左传》)主谓宾清楚,可译成:“晋侯、秦伯围攻郑国。
”可以对应直译,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比较常见,不是难点。
2、特殊句子
上文中提到了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其亦可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来分析。
⑴判断句:其特点是表示判断,可用“……者,……也”及其变体,用副词“乃、则、即、皆”和助词“耳”等表示判断,其表判断的谓语动词形式多样,但其语法结构中主语、谓语明显。
如:“楚
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刘备天下枭雄”,翻译时加上判断的谓语动词即可。
⑵被动句:表示主谓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其常见形式有“于、见、为、被”等标志词表被动,如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两句,⑶省略句: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中常省略某词或某些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的现象,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翻译成现代汉语要相应补出。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来补出所省略成分,这也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例如:①“女婉贞,年十九,(婉贞)自幼好武术,(婉贞)习无不精。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屠惧,投(之)[以骨]。
”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可发现①句缺主语,②句缺谓语,③句缺宾语。
⑷变式句: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
古代汉语中的语序多有变化:大致可分为:
a、宾语前置句:宾语本应在谓语之后,但在古代汉语中却又有放在谓语之前。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宾语应当放在谓语后翻译,那么我们只要找出宾语,判断是否宾语前置句,就能准确理解了。
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
b、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定语本应当在所修饰词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放在所修饰词后的情况,这种句式为定语后置,根据句子结构成分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
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c、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短语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常置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了,根据句子结构构成分语法分析,找出其成分,翻成现代汉语时还原到谓语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古代汉语词类大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虚词的判断也可用这种语法判读。
文言文中虚词相对较少,但用法灵活,各种资料中已对高中阶段常用虚词作了详细分类、举例,但不易理解,难以识记,本文从语法分析角度归类举例,不求全备,只求理解简单明了。
先从高中阶段常见的虚词中排出两类作分析:
⑴介词: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乎、为、以、固、于、与”等。
介词一般用
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前,构成介词短语表方向、对象等的词,在文言文中一样充当状语,翻译很灵活。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表对象)“向”
②请[以剑]舞(表工具)“用”
⑵连词:
文言文中连词有“而、且、以、与”等。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
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依据句子结构成分划分,可判断分析连词
的位置、关系,进而准确翻译。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②夫夷以近,则至者众(表并列)
虚词的译法灵活,只要依据语法分析,把握虚词特点,不难判断词性,
推断词义,学好虚词。
综上所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区别,但二者又有着共同点,只
要我们针对古代汉语特点,把握二者共同点,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在学习文言文时就不会无据可依,完全凭感觉那么尴尬了。
但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字词句的积累和熟读背诵为前提,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知识,这些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
语法分析在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希望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老师和学生有一点启发,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钱威徐越化主编.
2.《汉语语法理论》安师大出版社1990年5月朱景松主编
作者简介:唐华,男,1977年3月生,汉族,安徽淮南,本科,中教一级。
现工作单位:淮南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中部,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