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则原文翻译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原文】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万物旨备于我矣【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原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无耻之耻,无耻矣【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①之:至。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人大矣【原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奸诈。
【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古之贤士,乐道忘势【原文】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注释】①亟(qi):多次。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1、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
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
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
牺牲已经长成,祭物已经洁净,能按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涝灾,就另立土神谷神。
”2、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一则作者:孟子/ 时代:先秦作品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注对照“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āi)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ěi)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孟子之第一节》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第一节》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第一节》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真是很不仁爱啊!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爱的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公孙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不惜让自己的百姓上战场流血牺牲,打了败仗,又想要报复继续打仗,担心不能获胜,因此驱使自己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称之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
五年级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翻译:不倚仗年纪大,不仗恃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来交友.交友时,是因为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倚仗的观念。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以民之乐为自己的乐人民开心他就开心.以民之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人民忧愁自己就忧愁. 以天下的乐为自己的乐以天下的忧为自己的忧,这样还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
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翻译: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去侮辱别人,勤劳节俭的人不会去抢夺别人的财产。
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翻译:因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鱼要去水里去捞,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翻译: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
7.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翻译: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我们看看下面吧!第一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1)不相征也。
”注释(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也?”注释(1)《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2)策:竹简。
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1)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2)丘:众。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
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孟子》记录的是孟子的言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
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仁者能正君
• 惟大人①为能格②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④正君而国定 矣。
• 注释: ①大人:极有品德的人。
•
②格: 纠正。
•
③非:错误。
•
④一:一旦。
•
精选完整ppt课件
20
• 译文:只有极有德行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 想上的错误,君主仁德,没有人不仁德; 君主行义,没有人不义;君主端正,没有 人不端正。一旦君主自身端正了,国家也 就安定了。
• 链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yú) 。战国 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 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③已:停止。 ④日:每天。⑤攘(rǎng)偷。
⑥或:有人。 ⑦是:这。 ⑧损:减少。
精选完整ppt课件
12
• 译文: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 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 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 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 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 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 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 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精选完整ppt课件
33
第九课 君子能改过
且古之君子①,过②则改之;今之君子, 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 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③也,民皆仰之。今 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注释: ①君子:指在高位者。
②过:错误。 ③更:改正。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怒。
教之道,贵以专心。
昔者吴人尝试子言:君子不信邪说,不贱言辞。
夫大人者,言语信行不拔于中,于群丧失信义,教之至也。
虞人诘子言曰:圣人不我以言贵我;我以言效圣人,吾何以教之?
曰:圣人不以言贵子,民以言贵子,实识其渐。
民以言贵子,习以效圣人,则无德之人众矣。
子之德若无所为也,又何教焉?
父母生子,教之以儿礼。
父母于子,闻言不以善恶是非干。
父子之道,琐琐然后舍。
孟子翻译如下:
人的本性最初是善良的,人的性情相近,随着后天的习惯而逐渐远离。
如果没有教导,人的性情就会转为偏向恶劣。
教育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导。
古时候吴国的人曾问孟子说:君子不相信邪说,不轻视言辞。
孟子回答说:真正的大人物,他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忠实不变的,在众人中丧失了信义,他接受的教诲是极高的。
虞国的人质问孟子说:圣人没有把言语看得很高重,怎么能够高重我所说的话;我把言语当作效仿圣人的,我凭什么去教导别人?
孟子回答说:圣人并不是把言语看得很重要,是人们把言语看得很重要,实际上是从人们的逐渐认识去判断的。
如果人们把言语看得重要,习以效仿圣人,那么无道德的人就会变得很多了。
如果你的德行好像是无可作为的,又怎么去教导别人呢?
父母生下孩子,要用儿礼来教导。
父母对待子女,听到言辞不会涉及到善恶是非。
父子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琐碎的,然后舍去。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导读: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原文:___:“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为人臣者,莫先于事君;为子者,___于事亲;为弟者,莫先于事兄。
言之有文而行之,远着;言之无文而行之,不远。
言行远者,天下莫能御也。
夫业者,人之所由养也;故为之者至矣。
无业者,天之所借也。
故无疾风,无暴雨,无天灾。
当是之时也,率土之滋蔬者分列也。
故治有时,乱有时,富有时,贫有时,云有时,雨有时,三光有时,水有时,鱼有时,世无常处也。
故人无常业,而常求也;无常求,而常毁也。
惟至德者,能有世无常处也,___不远。
”翻译:___说:“如果言辞雄辩而行为不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臣子,没有什么比侍奉君主更先要的;作为子女,没有什么比孝顺父母更重要的;作为弟兄,没有什么___从兄长更关键的。
言辞雄辩却不付诸实践,只是徒有其表;言辞不雄辩却付诸实践,能够远大的成就。
能够言行一致的人,在天下无人能够阻挡。
工作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人们会竭尽全力去工作。
没有工作的人,则是___的贷款。
因此,没有狂风,没有暴雨,没有天灾。
在这个时候,大地上的作物茂盛而分布广泛。
因此,治理有时机,混乱有时机,富裕有时机,贫穷有时机,云有时机,雨有时机,三光(指太阳、月亮、星星)有时机,水有时机,鱼有时机。
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地方。
因此,人们没有永恒不变的工作,但是始终在寻求;没有永恒不变的追求,但是始终在毁谤。
真正具有至高德行的人,才能在世界中找到没有永恒不变的地方。
从古以来的教训就没有远离。
”。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孟子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翻译并注解一部分孟子的原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1. 孟子原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必须经历艰苦和付出努力才能胜任重大责任的思想。
天意安排了人们的使命,但在接受这个使命之前,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困苦和挑战。
只有经历过痛苦和努力,才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
2. 孟子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析:这句话指出了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的一种态度。
孟子认为,人们不应该担心他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
他认为通过了解他人,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互理解。
3. 孟子原文:肩吾问于连叔:“子路仁乎?”连叔曰:“儒墨之间有左右也。
或言孔子、或言墨子,然吾见其所见者异于人者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得思失。
若夫子路,千金之家,行不由径,非所能见也已。
”解析:这段原文描述了连叔对于子路是否仁的看法。
连叔认为,仁义在儒家和墨家之间有所不同。
他提到,孔子和墨子对待利益、危险以及得失的态度有所不同。
连叔认为,子路来自富裕家庭,他的行为和思考不会和连叔一样,并且他无法理解连叔的见解。
4. 孟子原文:人之惰性也,甚于残骛之马。
无故而治者,其藏诡且属焉。
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人的惰性,将人的惰性比作残疾的马。
如果对于无故的怠惰不加以纠正,那么人的本性就会越发阴险。
通过对孟子原文的翻译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理论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要求,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理解孟子思想中有所帮助。
孟子一则原文翻译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