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例题附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剖析(含解析)

人教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剖析(含解析)

人教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剖析例1. 如图1所示,一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 处,细线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 的小球。

当滑块以2g 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线中拉力T 等于多少?解析:当小球和斜面接触,但两者之间无压力时,设滑块的加速度为a'此时小球受力如图2,由水平和竖直方向状态可列方程分别为: T ma T mg cos 'sin 45450︒=︒-=⎧⎨⎩解得:a g '=由滑块A 的加速度a g a =>2',所以小球将飘离滑块A ,其受力如图3所示,设线和竖直方向成β角,由小球水平竖直方向状态可列方程 T ma T mg sin ''cos ββ=-=⎧⎨⎩0解得:()()T ma mg mg '=+=225例2. 如图4甲、乙所示,图中细线均不可伸长,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突然把两水平细线剪断,求剪断瞬间小球A 、B 的加速度各是多少?(θ角已知)解析:水平细线剪断瞬间拉力突变为零,图甲中OA 绳拉力由T 突变为T',但是图乙中OB 弹簧要发生形变需要一定时间,弹力不能突变。

(1)对A 球受力分析,如图5(a ),剪断水平细线后,球A 将做圆周运动,剪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a 1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

F mg ma a g 111==∴=sin sin θθ,(2)水平细线剪断瞬间,B 球受重力G 和弹簧弹力T 2不变,如图5(b )所示,则 F m g a g B 22=∴=t a n t a n θθ,小结:(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加速度和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分析该瞬时前后的受力情况及其变化。

(2)明确两种基本模型的特点: A. 轻绳的形变可瞬时产生或恢复,故绳的弹力可以瞬时突变。

B. 轻弹簧(或橡皮绳)在两端均联有物体时,形变恢复需较长时间,其弹力的大小与方向均不能突变。

高一物理必修1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经典例题解析

高一物理必修1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经典例题解析

高一物理必修1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经典例题解析1.下列说法中的“快”,哪些是指速度较大()A.从高速公路走,B.刘翔的起跑是比赛选手中最快的C.运用ABS新技术,汽车能很快停下来D.协和式客机能在20000m高空飞行得很快解析:、B、C选项指时间短,而不表示运动的快慢。

答案:2.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指速度()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的速度冲过终点线B.2022年12月3日,京沪高铁山东枣庄至安徽蚌埠段联调联试综合试验中,“和谐号”动车组创下世界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486.1km/h的纪录C.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的速度落入太平洋D.由于堵车,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m/解析:瞬时速度与时刻或位置相对应,。

答案:3.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3-8所示。

则小球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图1-3-8A.0.25m/B.0.2m/C.0.17m/D.无法确定解析:平均速度v==m/=0.17m/,C正确。

4.在2022年广州亚运会上,“亚运百米飞人”劳义获得了男子100m短跑项目的冠军,成绩是10.24。

在比赛过程中,他起跑后先加速,经过3.10跑过18.0m时速度达到最大,此后保持该速度匀速运动直到终点。

求劳义在100m比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匀速运动时的速度的大小。

解析:100m比赛的位移大小某=100m,时间t=10.24,则==m/=9.77m/。

劳义匀速运动的位移为某1=100m-18m=82m,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1=10.24-3.10=7.14,则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v1==m/=11.48m/。

答案:9.77m/ 11.48m/高一物理例题解析:第1章第4节1.一学生在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因为()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B.电源电压不稳定C.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压过低D.振针到复写纸片的距离太小解析:振针到复写纸片的距离太小使振针振动中与纸带接触时间过长。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运动学例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运动学例题及解析

运动学【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10m/s 和v 2=15m/s ,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设每段位移为s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有v =212121212//22v v v v v s v s st t s +=+=+=12m/s [点评]一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与它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的平均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不能用公式v =(v 0+v t )/2,因它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一质点沿直线ox 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 点的距离x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 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 2(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 到t=3s 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分析与解答】当t=0时,对应x 0=5m ,当t=2s 时,对应x 2=21m ,当t=3s 时,对应x 3=59m ,则:t=0到t=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021x x v -==8m/st=2s 到t=3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232x x v -==38m/s [点评]只有区分了求的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才能正确地选择公式。

【3】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音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面成60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多少倍?【分析与解答】设飞机在头顶上方时距人h ,则人听到声音时飞机走的距离为:3h/3 对声音:h=v 声t 对飞机:3h/3=v 飞t 解得:v 飞=3v 声/3≈0.58v 声[点评]此类题和实际相联系,要画图才能清晰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挖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如本题中声音从正上方传到人处的这段时间内飞机前进的距离,就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求解。

【4】如图所示,声源S 和观察者A 都沿x 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 S 和v A .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率为v p .设v S <v p ,v A <v p ,空气相对于地面没有流动.(1)若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时间间隔为△t ,.请根据发出的这两个声信号从声源传播到观察者的过程,确定观察者接收到这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 '.(2)请利用(1)的结果,推导此情形下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间的关系式.【分析与解答】: (1)如图所示,设为声源S 发出两个信号的时刻,为观察者接收到两个信号的时刻.则第一个信号经过时间被观察者A 接收到,第二个信号经过时间被观察者A 接收到.且设声源发出第一个信号时,S 、A 两点间的距离为L ,两个声信号从声源传播到观察者的过程中,它们运动的距离关系如图所示.可得由以上各式,得(2)设声源发出声波的振动周期为T ,这样,由以上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振动 的周期T'为 。

高中物理必修1经典习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1经典习题及解析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知识点总结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理而无形状、体积的点。

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

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

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第n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

3、位置:表示穿空间坐标的点;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

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5、平动: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

转动:物体各部分都绕圆心作圆周运动。

6、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υ/△t (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

a的方向只与△υ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a方向υ方向相同时作加速运动;a方向υ方向相反时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7、运动的相对性:只有在选定参照物之后才能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或作怎样的运动。

一般以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二例题分析例1、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υ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υ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D )A、(υ1+υ2)/2B、C、(υ21+υ22)/(υ1+υ2)D、2υ1υ2/(υ1+υ2)例2.下列有关高中物理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

A.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通过在纸带上打下的一系列点迹可求出纸带上任意两个点迹之间的平均速度B.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并且实验时要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同时保证弹簧的轴线与细绳在同一直线上C.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假如摆长的测量及秒表的读数均无误,而测得的g值明显偏小,其原因可能是将全振动的次数n误计为n-1D.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必须要用天平测出下落物体的质量例3、下列关于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是()A 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B 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D 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解析:由a=△v/△t知,即使△v很大,假如△t足够长,a可以很小,故A正确。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力学例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力学例题及解析

力学一、选择题: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思路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确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的力的作用无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B.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肯定接触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D.某施力物体同时也肯定是受力物体思路解析:对于A选项,马与车之间的作用无先后关系.对于B选项,力的作用可以接触,如弹力、拉力等,也可以不接触,如重力、磁力等;对于C选项,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于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于D选项,施力的同时,必需受力,这是由力的相互性确定的.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D.任何一个物体,肯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思路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行能找到这个所谓的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A错.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故C错.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物体既受到力的作用,也对四周的物体施以力的作用,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D 正确.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B.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C.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随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思路解析: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由哪个物体产生的;磁铁间的相互作用亦即磁场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离不开磁铁,即磁力离不开磁铁,也就是离不开物体;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这是由力的相互性确定的;一个物体可受多个力,因此有多个施力物体,因此,AB错,CD正确.5.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铅球也发生了形变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D.铅球对地面的压力即为铅球的重力思路解析: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它们必定相互接触且发生了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形变,故A、B错.铅球对地面的压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而不是铅球,D错.只有C项正确.6.有关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叫矢量B.矢量的大小可干脆相加,矢量的方向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C.速度是矢量,但速度不能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速度,因为物体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D.只用大小就可以完整描述的物理量是标量思路解析:矢量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包括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答案:AD7.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有弹力的作用②通常所说的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接触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③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④全部物体弹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成正比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与大小的确定因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肯定有弹性形变,故①错.弹力的大小一般随形变的增大而增大,但不肯定成正比,故④错.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8.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B.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肯定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肯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思路解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和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故AB选项错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C项正确.9.如图4-1所示,木块A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与水平的弹簧秤相连,弹簧秤的右端固定.若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拉动长木板以速度v匀速运动,弹簧秤的示数为F T.则()图4-1A.木块A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F TB.木块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F TC.若用恒力以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F TD.若用恒力以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2F T思路解析: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取决于A对木板的压力与A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与木板运动的速度无关,选项BC正确.10.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值越大B.由弹簧本身确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与形变无关C.与弹簧发生的形变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大D.与弹簧本身的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无关思路解析: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属性确定,故D错.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受作用力越大,但k不变,故AC错,选11.如图4-2所示,有黑白两条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在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着,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水平,欲将黑白毛巾分别开来,若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毛巾之间与其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加的水平拉力为()图4-2A.2μmgB.4μmgC.6μmgD.5μmg答案:设白毛巾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为1和3,黑毛巾的上下半部分别为2和4,则两毛巾叠折时必有四个接触面,存在四个滑动摩擦力.1和2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F 1=μF N12=21μmg2和3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F 2=μF N23=μ(21mg+21mg)=μmg 3和4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F 3=μF N34=μ(21mg+21mg+21mg)=23μmg 4和地面的滑动摩擦力F 4=μF N =μ(21mg+21mg+21mg+21mg)=2μmg 则F=F 1+F 2+F 3+F 4=5μmg.12.在图5-1中,要将力F 沿两条虚线分解成两个力,则A 、B 、C 、D 四个图中,可以分解的是( )图5-1思路解析:我们在分解力的时候两个分力应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合力应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13.水平横梁的一端A 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 。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有答案,含解析)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有答案,含解析)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1.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与水平传送带平滑接触,传送带BC长L=6 m,始终以v0=6m/s的速度顺时针运动。

一个质量m=1 kg的物块从距斜面底端高度h1=5.4m的A点由静止滑下,物块通过B点时速度的大小不变。

物块与斜面、物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5、μ2=0.2,传送带上表面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处,g取10m/s2。

(sin37°=0.6,cos37°=0.8)(1)求物块由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2)求物块距斜面底端高度满足什么条件时,将物块静止释放均落到地面上的同一点D。

2.如图,倾斜的传送带向下匀加速运转,传送带与其上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那么关于传送带与物体间静摩擦力的方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摩擦力为零B.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上C.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下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3.(2018·江西师大附中)如图是工厂流水生产线包装线示意图,质量均为m=2.5 kg、长度均为l=0.36 m的产品在光滑水平工作台AB上紧靠在一起排列成直线(不粘连),以v0=0.6 m/s 的速度向水平传送带运动,设当每个产品有一半长度滑上传送带时,该产品即刻受到恒定摩擦力F f=μmg而做匀加速运动,当产品与传送带间没有相对滑动时,相邻产品首尾间距离保持2l(如图)被依次送入自动包装机C进行包装。

观察到前一个产品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时,下一个产品刚好有一半滑上传送带而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取g=10 m/s2。

试求:(1)传送带的运行速度v;(2)产品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3)满载工作时与空载时相比,传送带驱动电动机增加的功率∆P;(4)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把传送带速度调成v'=2.4 m/s,已知产品送入自动包装机前已匀速运动,求第(3)问中的∆P′?第(3)问中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等效∆P′′?4.如图所示,传送带AB段是水平的,长20 m,传送带上各点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是2 m/s,某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高一物理必修一例题及解析

高一物理必修一例题及解析

高一物理必修一例题及解析I. English answer:As a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I often come across challenging questions that require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One example of a typical question from the first unit of the physics curriculum for Grade 10 students is as follows:Question: A car is traveling at a constant speed of 30m/s. How long will it take for the car to travel a distance of 300 meters?Solu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can use the formula: time = distance/speed. Given that the distance is 300meters and the speed is 30 m/s, we can plug in these values to find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car to travel the distance.time = 300 meters / 30 m/s.time = 10 seconds.Therefore, it will take the car 10 seconds to travel a distance of 300 meters at a constant speed of 30 m/s.II. 中文回答: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我经常遇到需要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经典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物理必修一经典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物理必修一经典题及答案解析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经典题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并附上详细解析。

1. 两个物体相对运动题目:火车以60km/h的速度向东行驶,在火车顶端上有只鸟,在水平方向上以35km/h的速度飞行,求在地面上看到的鸟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首先要明确,问题中给出的速度分别是相对于不同物体的速度,即火车速度是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而鸟的速度是相对于火车的速度。

所以,根据相对速度公式:相对速度 = 两速度之差,可以得到鸟在地面上的速度向东25km/h(60km/h - 35km/h),方向为东方。

2. 斜抛运动题目:球以20m/s的速度成45°角抛出,距离地面50m的地方有一个桶,求球与桶的碰撞点离桶底有多高。

解析:将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分开考虑。

水平方向上,球匀速直线运动,时间为t = 50m / 20m/s = 2.5s。

竖直方向上,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沿y轴方向的位移为S = 1/2 * g * t² = 1/2 * 9.8m/s² *(2.5s)² = 30.6m。

所以球与桶的碰撞点离桶底的高度为50m - 30.6m = 19.4m。

3. 牛顿第二定律题目: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力,其加速度为4m/s²,求力的大小。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 = m *a = 2kg * 4m/s² = 8N。

4. 动能定理题目:质量为1kg的物体静止不动,受到10J的作用力,求物体的速度。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力所做的功,即1/2 * m * v² =10J,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解得v = 10m/s。

5. 弹性碰撞题目:质量分别为0.5kg和1.5kg的两个物体相向而行,碰撞后,质量为0.5kg的物体运动方向改变了90°,求两物体碰撞后的速度。

高中一年级物理必修一题型及解析

高中一年级物理必修一题型及解析

高中一年级物理必修一题型及解析1.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在110m 栏项目中,以13.09s 夺取了冠军。

假定他在起跑后10m 处的速度是8.0m/s ,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9.6m/s ,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 A ):A .8.4 m/sB .9.5 m/sC . 8.8 m/sD .8.5 m/s2.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 为球心,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静止于P 点。

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N ,OP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 A.θtan F mg =B. F=mgtan θC. θtan mg F N =C.θt a n mg F N =3.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ma 及其变形公式理解,正确的是(C D ) A .由maF =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 .由a F m =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 .由m F a =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 .由aF m =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受到的合力而求出解析:A 错,应该是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B 错,质量m 在牛顿力学范围内是空间位置不变量,物体确定,m 随之确定,不随外界发生任何变化。

C ,D 没问题4.作用于O 点的五个恒力的矢量图的末端跟O 点恰好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如图所示。

这五个恒力的合力是最大恒力的 ( B )A .2倍B .3倍C .4倍D .5倍解析:由图可知,最大恒力为F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F 2与F 4的合力为1,F 5呗F 3,F 1与F 5的合力为0.5个F 3,所以F 1~F 5的合力为:1.5+0.5+1=3,所以为三倍的F 35.木块A.B 分别重50N 和60N ,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有答案,含解析)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有答案,含解析)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1.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与水平传送带平滑接触,传送带BC长L=6 m,始终以v0=6m/s的速度顺时针运动。

一个质量m=1 kg的物块从距斜面底端高度h1=5.4m的A点由静止滑下,物块通过B点时速度的大小不变。

物块与斜面、物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5、μ2=0.2,传送带上表面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处,g取10m/s2。

(sin37°=0.6,cos37°=0.8)(1)求物块由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2)求物块距斜面底端高度满足什么条件时,将物块静止释放均落到地面上的同一点D。

2.如图,倾斜的传送带向下匀加速运转,传送带与其上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那么关于传送带与物体间静摩擦力的方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摩擦力为零B.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上C.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下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3.(2018·江西师大附中)如图是工厂流水生产线包装线示意图,质量均为m=2.5 kg、长度均为l=0.36 m的产品在光滑水平工作台AB上紧靠在一起排列成直线(不粘连),以v0=0.6 m/s 的速度向水平传送带运动,设当每个产品有一半长度滑上传送带时,该产品即刻受到恒定摩擦力F f=μmg而做匀加速运动,当产品与传送带间没有相对滑动时,相邻产品首尾间距离保持2l(如图)被依次送入自动包装机C进行包装。

观察到前一个产品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时,下一个产品刚好有一半滑上传送带而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取g=10 m/s2。

试求:(1)传送带的运行速度v;(2)产品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3)满载工作时与空载时相比,传送带驱动电动机增加的功率∆P;(4)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把传送带速度调成v'=2.4 m/s,已知产品送入自动包装机前已匀速运动,求第(3)问中的∆P′?第(3)问中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等效∆P′′?4.如图所示,传送带AB段是水平的,长20 m,传送带上各点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是2 m/s,某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高中物理必修一试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试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试题及解析高中物理必修一试题及解析一、基础试题1、牛顿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为什么?答: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物体受质量、受力和时间相关的运动规律,其中质量特指质量不变才有效,可以用公式表示为:F=ma,其中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上的加速度。

2、动量定律:动量定律指的是什么?答:动量定律是物理学的一条重要定律,也叫做第五定律,它说明如果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则其无外力时它们的动量之和保持不变。

它用公式表示为:mv1+mv2=MV,其中m和v分别表示物体的质量和速度,M表示两个物体合体后的质量,而V表示两个物体合体后的速度。

3、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是什么?答:匀加速直线运动指的是一个物体沿某一方向经历的时间运动,在经过每一段时间的运动中,物体总受到一个恒定的加速度。

这种运动的整体的特点是: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快,路程也越来越长。

二、应用试题1、球外发射:若一个球以一定速度从水平方向外发射,首先落地点在什么地方?答:当一个球以一定速度从水平方向外发射时,首先经过的是一段准确的抛物线轨迹,其首先落地点就是抛物线顶点(也就是最高点)。

2、万有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向太阳发射的粒子有什么运动?答: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向太阳发射的粒子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作用,它会朝太阳绕一个椭圆轨道运动,这个椭圆轨道的长轴上的点即为近日点,半长轴的点为远日点,太阳也会在这个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这个椭圆轨道上,粒子朝太阳绕行以圆弧形状运动。

三、实验试题1、摩擦系数:用豆拔力实验测试摩擦系数有什么特点?答:用豆拔力实验测试摩擦系数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有以下特点:(1)它的操作很简单,一般用豆拔力装置可以完成测试;(2)它得出的结果更可靠;(3)它可以比较快速和准确地得出摩擦系数;(4)它可以得出抗拉力、抗压力和剪切力这三种摩擦系数。

2、表面张力:什么是表面张力?答: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微小横切面内重力力矩均衡所形成的狭义应力,与液体的粘度成正比,是液体细观结构的必要特征。

高一物理必修1典型例题(经典)

高一物理必修1典型例题(经典)

高一物理必修1典型例题例l. 在下图甲中时间轴上标出第2s 末,第5s 末和第2s ,第4s ,并说明它们表示的是时间还是时刻。

甲乙例2. 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某一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位移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B. 在某一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为零,该质点一定是静止的C. 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D. 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例3. 从高为5m 处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一个小球,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高为2m 处被接住,则在这段过程中A. 小球的位移为3m ,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B. 小球的位移为7m ,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C. 小球的位移为3m ,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D. 小球的位移为7m ,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例4. 判断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B.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C. 汽车以速度1v 经过某一路标,子弹以速度2v 从枪口射出,1v 和2v 均指平均速度。

D. 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它是矢量。

例5.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1v ,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2v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如果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1v ,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2v ,全程的平均速度又为多少?例6.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的点迹,直接记录了 A. 物体运动的时间B. 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C. 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D. 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例7. 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的情况如图所示,纸带在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 m /s ,在A 、D 间的平均速度为 m /s ,B 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 m /s 。

例8.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 速度变化所用时间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C.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D. 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例9. 如图所示是某矿井中的升降机由井底到井口运动的图象,试根据图象分析各段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各段的加速度。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有问题详解,含解析汇报)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有问题详解,含解析汇报)

高一必修一物理经典力学典型例题1.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与水平传送带平滑接触,传送带BC长L=6 m,始终以v0=6m/s的速度顺时针运动。

一个质量m=1 kg的物块从距斜面底端高度h1=5.4m的A点由静止滑下,物块通过B点时速度的大小不变。

物块与斜面、物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5、μ2=0.2,传送带上表面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处,g取10m/s2。

(sin37°=0.6,cos37°=0.8)(1)求物块由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2)求物块距斜面底端高度满足什么条件时,将物块静止释放均落到地面上的同一点D。

2.如图,倾斜的传送带向下匀加速运转,传送带与其上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那么关于传送带与物体间静摩擦力的方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摩擦力为零B.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上C.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下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3.(2018·江西师大附中)如图是工厂流水生产线包装线示意图,质量均为m=2.5 kg、长度均为l=0.36 m的产品在光滑水平工作台AB上紧靠在一起排列成直线(不粘连),以v0=0.6 m/s 的速度向水平传送带运动,设当每个产品有一半长度滑上传送带时,该产品即刻受到恒定摩擦力F f=μmg而做匀加速运动,当产品与传送带间没有相对滑动时,相邻产品首尾间距离保持2l(如图)被依次送入自动包装机C进行包装。

观察到前一个产品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时,下一个产品刚好有一半滑上传送带而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取g=10 m/s2。

试求:(1)传送带的运行速度v;(2)产品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3)满载工作时与空载时相比,传送带驱动电动机增加的功率∆P;(4)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把传送带速度调成v'=2.4 m/s,已知产品送入自动包装机前已匀速运动,求第(3)问中的∆P′?第(3)问中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等效∆P′′?4.如图所示,传送带AB段是水平的,长20 m,传送带上各点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是2 m/s,某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高一物理必修一多选题经典例题高一物理例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多选题经典例题高一物理例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多选题经典例题高一物理例题1.一个固定的光滑斜面,倾角为θ,其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带电滑块沿光滑斜面匀速下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块一定带正电B.物块受到的电场力大小是mgtanθC.物块受到的支持力是mgcoθD.物块向下运动过程中其电势增大,电势能减小【答案】AB【解析】分析:物体受力如图所示,所受电场力水平向右,因此带正电,故A正确;物体匀速下滑因此有,沿斜面:mginθ=Eqcoθ,垂直斜面:FN=mgcoθ+Eqinθ,所以有:Eq=mgtanθ,,故B正确,C错误;下滑过程中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故D错误.故选AB.2.如图所示,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30°,场中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小球,用长为L的细线悬挂于O点。

当小球静止时,细线恰好水平。

现用一外力将小球沿圆弧缓慢拉到竖直方向最低点,小球电荷量不变,则在此过程中SHAPE\某MERGEFORMATmgLB.外力所做的功为C.带电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小mgLD.带电小球的电势能增加【答案】ACD【解析】试题分析:小球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共点力的平衡可知,F电inθ=mg;小球从最初始位置移到最低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电=-EqL(coθ+inθ),因电场力做负功,故电势能增加,电势能增加量为:△EP=EqL(coθ+inθ)=,故D正确,重力势能减小量为△EP=mgL,故C正确;由动能定理可知,W外+W电+WG=0;W外=-(W电+WG)=EqL(coθ+inθ)-mgL=mgcotθ=mgL;故A正确,B错误;故选AC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动能定理的应用及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在解题中要注意理解重力做功及电场力做功的特点,正确求得两种功的表达式;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运动过程中先保持某一恒定加速度,后保持恒定的牵引功率,其牵引力和速度的图象如图所示.若已知汽车的质量m,牵引力F1和速度v1及该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3.则根据图象所给的,能求出的物理量是()A.汽车中的最大功率为F1v1B.速度为v2时的加速度大小为C.汽车行驶中所受的阻力为D.恒定加速时,加速度为【】AC【解析】试题分析: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再以恒定功率运动,对汽车受力分析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再结合图象进行分析即可.解:A、根据牵引力和速度的图象和功率P=Fv得汽车运动中的最大功率为F1v1,故A正确.B、汽车运动过程中先保持某一恒定加速度,后保持恒定的牵引功率,所以速度为v2时的功率是F1v1,根据功率P=Fv得速度为v2时的牵引力是,对汽车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该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时加速度为零,所以此时阻力等于牵引力,所以阻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速度为v2时加速度大小为a=,故B错误,C正确.D、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恒定加速时,加速度a′=,故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关键对汽车受力分析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加速度与速度关系的表达式,再结合图象进行分析求解.4.如图,位于水平面的圆盘绕过圆心O的竖直转轴做圆周运动,在圆盘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距圆心的距离为r,木块与圆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压力的k倍,在圆盘转速缓慢增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力对小木块做正功,其机械能增加B.小木块获得的最大动能为QUOTE\某MERGEFORMATC.小木块所受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始终指向圆心,故不对其做功D.小木块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D、对随着圆盘转动的滑块受力分析,它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向心力是个效果力,选项D错误;A、C、圆盘的转速增大的瞬间,滑块受的静摩擦力与线速度成锐角,一个分力指向圆心提供向心力,另一分力沿线速度方向做正功,使得滑块的速度增大,满足它跟着圆盘继续转动,而当圆盘稳定的转动时,滑块的静摩擦力又垂直于速度,全部充当向心力不做功,选项A正确,选项C错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经典大题例题(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经典大题例题(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一学校物理项目学习小组研究悬索桥的受力特点,实际的悬索桥在工程上是复杂的,他们进行了合理简化,悬索桥的简化模型如下:吊桥六对钢杆悬吊,六对钢杆在桥面上分列两排,其上端挂在两根钢缆上,如图为其一侧面图。

已知图中相邻两钢杆间距离为9m,靠桥面中心的钢杆长度为2m(即AA′=DD′=2m),BB′= EE′,CC′=PP′,又已知两端钢缆CM、PN与水平方向成45°角,若钢杆钢缆自重不计,每根钢杆承受拉力相同,桥面总质量m,每根钢杆拉力均为T。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每根钢杆拉力大小为16mgB.每对钢缆AD中拉力大小为13mgC.每对钢缆CM中拉力大小为√22mgD.BB′的长度为6m答案:CA.桥面总质量m,每根钢杆拉力均为T,由平衡条件可得12T=mg解得T=mg 12故A错误;C.对整体受力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可得2T MC sin45∘=mg 解得T MC=mg2sin45∘=√2mg2故C正确;B.对左边的悬索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T AD=T MC cos45∘=mg 2故B错误;D.对A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tanθ=16mgT AD=13由几何关系可得BB′=AA′+A′B′tanθ=(2+9×13)m=5m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将光滑的重球放在斜面上,被竖直的挡板挡住而静止,设球对斜面的压力为N1,对挡板的压力为N2,当挡板从竖直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A.N1变小,N2变大B.N1变大,N2变小C.N1变小,N2先变小后变大D.N1和N2都变小答案:C以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小球受到重力G、斜面的支持力N1′和挡板的支持力N2′,N1′与N1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N2′与N2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平衡条件得知,N1′和N2′的合力与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出多个位置N1′和N2′的合力,如图,由图看出,N1′逐渐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当N1′和N2′垂直时,N2′最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知,N1逐渐减小,N2先变小后变大,故C正确,ABD错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每章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每章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每章练习题及讲解高中物理必修一练习题及讲解第一章:力学基础练习题1: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突然刹车,假设刹车过程中加速度为-5m/s²,求汽车在刹车后5秒内行驶的距离。

答案:由于汽车在刹车后速度会逐渐减小至0,我们可以使用公式s = vt + 0.5at²来计算。

其中,v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代入数值,s = 10m/s × 5s - 0.5 × (-5m/s²) × (5s)² = 50m - 31.25m = 18.75m。

因此,汽车在刹车后5秒内行驶的距离为18.75米。

练习题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忽略空气阻力,求物体在第3秒末的速度。

答案:自由下落的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加速度为g,即9.8m/s²。

使用公式v = gt,其中v为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

代入数值,v = 9.8m/s² × 3s = 29.4m/s。

因此,物体在第3秒末的速度为29.4米/秒。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练习题3: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东行驶,同时有一辆摩托车以30m/s的速度向北行驶,求两车在10秒后的位置关系。

答案:汽车和摩托车分别沿东西和南北方向行驶,它们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向量来描述。

汽车在10秒后的位置为(20m/s × 10s, 0) = (200m, 0),摩托车在10秒后的位置为(0, 30m/s × 10s) = (0,300m)。

因此,两车在10秒后的位置关系为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汽车位于原点向东200米处,摩托车位于原点向北300米处。

练习题4:一个物体以初速度10m/s沿斜面下滑,斜面倾角为30°,求物体在第2秒末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答案: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其速度可以分解为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量。

物理必修一经典难题

物理必修一经典难题

即物体速度为减为零时已经到达最高点;

ሞ置
由ሞ
解得: ሞ ㋀
式( ሞ

式 ,舍去)
即物品还需 ㋀
式 离开皮带.
【解析】【分析】(1)传送带问题一定要注意一个临界点,就是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当物体的速度与
传送带速度相等之后,物体是否还受摩擦力受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要进行具体判断。以实际运动情况为判断根
12.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固定一个倾角为θ的光滑足够长斜面,斜面顶端有一光滑的轻质定滑轮, 跨过定滑轮的轻细绳两端分别连接物块 A 和 B(可看作质点),开始 A、B 离水平地面的高度 H=0.5m, A 的质量 m0=0.8kg.当 B 的质量 m 连续变化时,可以得到 A 的加速度变化图线如乙图所示,图中虚线 为渐近线,设加速度沿斜面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 g 取 10m/s2 . 求: (1)斜面的倾角θ; (2)图乙中 a0 值; (3)若 m=1.2kg,由静止同时释放 A、B 后,A 上升 离水平地面的最大高度(设 B 着地后不反弹).
据。
(2)物品与传送带达到同速瞬间撤去恒力 F,先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然后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判断物体的运动,结
合题目中给出的位移条件进行判断。
4.【答案】解:设粉笔头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第一个粉笔头打滑时间 t,则传送带比粉笔头位移大 L=4m,
由运动学可得:
ሞ 解得:
ሞ ሞ × 式ሞ 式 粉笔头的加速度为:
第 5 页 共 17 页
11.如图所示,有两个高低不同的水平面,高水平面光滑,低水平面粗糙.一质量为 5kg、长度为 2m 的长木板靠在高水平面边缘 A 点,其表面恰好与高水平面平齐,长木板与低水平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05,一质量为 1kg 可视为质点的滑块静止放置,距 A 点距离为 3m,现用大小为 6N、水平向右的外 力拉小滑块,当小滑块运动到 A 点时撤去外力,滑块以此时的速度滑上长木板.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 0.5,取 g=10m/s2 . 求: (1)滑块滑动到 A 点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滑动到长木板上时,滑块和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多少? (3)通过计算说明滑块能否从平板车的右端滑出.

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例题附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例题附解析

华辉教育物理学科备课讲义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答案:D解析:绳只能产生拉伸形变,绳不同,它既可以产生拉伸形变,也可以产生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2.某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闭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不能使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答案:ABD解析:A图中F1、F3的合力为为零;D图中合力为2F3.3.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A.v2答案:A解析:推而未动,故摩擦力f=F,所以A正确..某人利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先观测30s,发现火车前进540m;隔现火车前进360m.若火车在这70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火车加速度为A.0.3m/s2B.0.36m/s2C.0.5m/s2D.0.56m/s2答案:B解析:前3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54030m/s=18m/s,它等于火车在这30s1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1=36010m/s=36m/s.它等于火车在这10s内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此时刻与前30s的中间时刻相隔50s.由a=Δv=v1-v=36-18m/s2=0.36m/s2.即选项A.1 3和C.13和=v0=4m/s=0a =10s=vt=10.3m/s=103m/sm =FaFa=a=10103=图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标平面和a-1/M坐标平面内,根据表一和表二提供的数据,分别描出五根据这些点迹作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直线上,即得到a-F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如图所示,不计滑轮的摩擦,将弹簧C的右端由a点沿水平方向拉到两点间的距离.己知弹簧B、C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的压缩量为x1,由胡克定律得mg,所以ab=x1+x2=mg(k2M=8kg,由静止开始在水平拉力将质量m=2kg的物体轻轻放到木板的右端,物体放到木板上以后,经多少时间物体与木板相对静止?在这段时间里,物体相对于木板在物体与木板相对静止后,它们之间还有相互作用的摩擦力吗?为什么?如有,摩擦力为物体放在木板上之后,在它们达到相对静止之前,它们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相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辉教育物理学科备课讲义学员编号年级第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生物教师:丁建刚授课时间:备课时间:主要内容必修一经典测试题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一、选择题.1.如下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力是2N 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答案:D解析:绳只能产生拉伸形变,所以绳上的弹力方向只能沿绳并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轻杆和绳不同,它既可以产生拉伸形变,也可以产生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2.某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F1、F2、F3的三个共点力作用,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恰好围成一个封闭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不能使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 )答案:ABD解析:A图中F1、F3的合力为F2,所以三力的合力为2F2;B图中的合力为2F1;C图中的合力为零;D图中合力为2F3.3.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L,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过桥,车头过桥头的速度是v1,车头过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 ) A.v2B.2v2-v1C.v21+v222D.2v22-v21答案:D解析:车头、车尾具有相同的速度,当车尾通过桥尾时,车头发生的位移x=2L,由v2-v20=2ax,得v22-v21=2aL,又v2-v21=2a·(2L),由此可得v=2v22-v21.4.如甲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水平推力F作用于木块上,但未把木块推动,则在图乙中反映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f随水平推力F 变化的关系图线是( )答案:A解析:推而未动,故摩擦力f=F,所以A正确.5.某人利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先观测30s,发现火车前进540m;隔30s后又观测10s,发现火车前进360m.若火车在这70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火车加速度为( )A.0.3m/s2B.0.36m/s2C.0.5m/s2D.0.56m/s2答案:B解析:前3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54030m/s=18m/s,它等于火车在这30s内中间时刻的速度,后1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1=36010m/s=36m/s.它等于火车在这10s内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此时刻与前30s的中间时刻相隔50s.由a=ΔvΔt=v1-vΔt=36-1850m/s2=0.36m/s2.即选项B正确.6.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了下来,在汽车刹车的过程中,汽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A.(2+1)∶1 B.2∶1C.1∶(2+1) D.1∶ 2答案:A解析:汽车的运动可以反向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半程与后半程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1)∶1;则平均速度之比为时间的反比:1∶(2-1)=(2+1)∶1.7.(2010·高考山东卷)如图甲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图乙中v、a、f和s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路程.图乙中正确的是( )答案:C解析:在斜面上,f=μmg cosθ,在水平面上f=μmg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可知C正确,A、B错误,s-t图象应是开口向上的曲线,可知D错误. 8.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下滑,它通过斜面一半所用时间是它通过整个斜面所用时间的n倍,则n等于( )A.2-1B. 2C.2-22D.22答案:D解析:设通过斜面一半所用的时间为t1,通过斜面全长所用的时间为t2,由x=12at2,得t=2x a ,故t1=2×L2a=La,t2=2La,则n=t1t2=22.9.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先后经过A和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和7v,经历时间为t,则该段时间内,后t2内通过的位移比前t2内通过的位移大( )A.4vt B.32 vtC.3vt D.32vt 答案:B解析:该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v t/2=v+7v2=4v,前t2内的位移s1=v1·t2=v+4v2·t2=54vt,后t2内的位移s2=v2·t2=4v+7v2·t2=114vt,故Δs=s2-s1=32vt,B正确.10.(2009·全国卷Ⅱ)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 ( )A.13和0.30s B .3和0.30s C.13和0.28s D .3和0.28s 答案:B解析:设甲、乙的质量分别是m 甲和m 乙,甲、乙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a 甲、a 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 .由题图知,乙的加速度大小为a 乙=v 0t 1=40.40m/s 2=10m/s 2t 1时刻甲、乙速度相同,均为v =1m/s ,由v =v 0-a 甲t 1得t 1=v 0-v a 乙=4-110s =0.3s所以甲的加速度大小a 甲=v t 1=10.3m/s 2=103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 甲m 乙=Fa 甲F a 乙=a 乙a 甲=10103=3 因此,选项B 正确.二、填空题11.用两根钢丝绳AB 、BC 将一根电线杆OB 垂直固定在地面上,且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如下图所示,设AO =5m ,OC =9m ,OB =12m ,为使电线杆不发生倾斜,两根绳上的张力之比为__________.答案:39∶25解析:为使电线杆不发生倾斜,两根绳上的张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相等.由几何知识可得AB =13m ,BC =15m.设AB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BC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β,则有F AB sin α=F BC sin β,所以F AB F BC =sin βsin α,代入数据得F AB F BC =3925.12.利用打点计时器等仪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是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A 、B 、C 、D 、E 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已测得B 、C 、D 、E 各点到A 点的距离分别为x AB =24.0mm ,x AC =52.2mm ,x AD =84.6mm ,x AE =121.3mm ,则打点计时器打下B 、D 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B =__________m/s ,v D =__________m/s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__m/s 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0.261 0.346 0.423解析:v B =x AC 0.2s =0.05220.2m/s =0.261m/sx CE =x AE -x AC =0.0691m ,v D =x CE 0.2s =0.06910.2m/s≈0.346m/sa =x CE -x AC(0.2s)2≈0.423m/s.13.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得到以下数据:物体质量不变时,加速度a 与物体所受合力F的对应数据如表一;物体所受合力不变时,加速度a 和物体质量的倒数1M的对应数据如表二.表一a /(m·s -2) 1.0 2.0 4.0 6.0 8.1 F /N0.5 1.0 2.0 3.0 4.0 表二a /(m·s -2)1.02.02.73.04.01M/kg -1 0.25 0.50 0.69 0.80 1.0(1)请在下图所示的坐标平面内,分别画出a -F 图象和a -1M图象;(2)由a -F 图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a -1M图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a -F 坐标平面和a -1/M 坐标平面内,根据表一和表二提供的数据,分别描出五个对应点,根据这些点迹作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直线上,即得到a -F 图象和a -1/M 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2)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三、论述·计算题14.如图所示,不计滑轮的摩擦,将弹簧C 的右端由a 点沿水平方向拉到b 点时,弹簧B 刚好没有形变.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己知弹簧B 、C 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k 2,钩码的质量为m ,弹簧C 的右端在a 点时它刚好没有形变.解析:开始时C 无形变.设B 的压缩量为x 1,由胡克定律得k 1x 1=mg ,x 1=mgk 1,后来B 无形变,设C 的伸长量为x 2,则k 2x 2=mg ,x 2=mg k 2,所以ab =x 1+x 2=mg (1k 1+1k 2).15.光滑水平面上,足够长的木板质量M =8kg ,由静止开始在水平拉力F =8N 作用下向右运动.如图所示,当速度达到1.5m/s 时,将质量m =2kg 的物体轻轻放到木板的右端,已知物体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1)物体放到木板上以后,经多少时间物体与木板相对静止?在这段时间里,物体相对于木板滑动的距离多大?(2)在物体与木板相对静止后,它们之间还有相互作用的摩擦力吗?为什么?如有,摩擦力为多大?解析:(1)物体放在木板上之后,在它们达到相对静止之前,它们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F ′=μmg =4N ,物体的加速度a 1=μg =2m/s 2,木板的加速度a 2=(F -F ′)M=0.5m/s 2.物体与木板达到相对静止所需时间由a 1t =v +a 2t 得,t =1s ,在此时间内,物体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x =vt +12a 2t 2-12a 1t 2=0.75m.(2)物体与木板相对静止后,在8N 的恒力作用下,共同产生的加速度a 3=0.8m/s 2,对木板上的物体来讲,产生加速度的力,只能是木板对它的静摩擦力,故F ″=ma 3=1.6N.16.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先做自由落体运动,下降180m 后打开降落伞,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