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系统论与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

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

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目前,人们又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单元,它可大可小,无法硬性与上述单元的比较大小。

划分出上述的不同聚油气单元,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正确方向。

§1 油气田及其类型一、概念: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田按矿床学名词又称为油气矿床。

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油气田”的概念有下列含义:1.油气田是指油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非它们原来的生成地点。

2.一个油气田是由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这个“局部构造单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褶皱构造、断裂、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也可以是生物礁体、古潜山、古河道、古砂洲、砂坝等非构造单元。

3.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其大小变化较大。

取决于局部构造单元的规模大小。

它包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4.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油藏或气藏。

二、分类:油气田的分类首先按岩性分为砂岩油气田和碳酸盐岩油气田。

再根据“单一局部单位”划分亚类,其基本类型与油气藏的类型大同小异。

§2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一、聚集带(一)概念: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发现一个油气田后,经常会在其邻近区域内找到一串新的油气田。

这是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种区域性的,即运移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

9 八章地下水系统

9 八章地下水系统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一、系统的概念1.系统,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说法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如,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由管呼吸的部分(呼吸分系统)、管血液循环的部分(循环分系统),管消化、运动、思维的等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少哪一部分都不行,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人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某一部分则是一个子系统,如消化系统。

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才能学习、工作、生活、生存,才具有特定的功能,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地下水主要是由含水介质和流动的水组合而成,各种各样的含水介质和大、小规模不同的水流,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具备着补给—径流——排泄功能。

所以地下水以及含水介质、隔水地层等也构成一个系统,称为地下水系统。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然就分不出这个系统那个系统了。

但这种相对独立并非绝缘,它必然与外界发生联系,要接受环境物质、能量、信息,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输入”。

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通过系统内部的转换处理,再向环境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是通过输入来完成的,这种环境对系统的输入作用也称为“激励”。

系统受到激励以后,由于它本身特有的结构、功能,会通过系统内部的变换以输出的形式作用于环境,这种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称为“响应”。

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

变换是系统特定功能的体现,是对输入(激励)的应对,输出(响应)是系统变换的结果。

系统对环境激励的应对变换情况,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系统的结构不同,对相同的输入(激励)会产生不同的输出(响应)效果。

例如,两个在相同环境里生活、工作的人,其衣、食、住、行等情况相同,但也会由于构成这两人的结构不同,而对环境所产生的输出(响应)也会不一样。

再如,相同的气候条件,相同的降雨条件,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性、结构、构造、地貌、分布范围以及包气带特征等要素的不同,所产生的泉水流量、地下水水位变化各不一样。

设计概论

设计概论
3.什么是产品形态?
产品的形态一般分为功能态、符号形态(或装饰形态)、色彩形态三类。
1)所谓功能形态,既产品的物质性结构,这种结构是因一定的功能而生成的,是由材料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2)产品的所有的外部特征都是为产品的符号形态,产品只有通过其外部形式才能成为人的使用对象和认识对象。3)色彩形态是产品的色彩外观,是色相和色度的表现。色彩形态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有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第一章
1.对当下中国的设计实践,你有何评价?(有关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状态的思考?)
设计的范畴:1)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 2)产品设计 3)平面设计 4)广告设计 5)织品与服饰设计
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艺术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设计的需求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产品和文化思潮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80年代以来的20年,是20世纪艺术设计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设计界奠定新时期发展基础、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不同的设计门类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其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发展是主题,在发展中必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必然随着发展而得到解决。
产品的结构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
第四章
1.如何理解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设计即创新。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设计是新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新知识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艺术设计中的新知识,既来自科学技术,又与艺术的创新联系在一起。从本质上看,艺术性的创造是新知识的一部分,是艺术家、艺术设计师所创造的艺术性的一种知识构成。一般而言,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求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艺术设计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一直处于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使设计真正成为新知识的载体。

关于系统论——精选推荐

关于系统论——精选推荐

关于系统论、系统方法的研究1. 费军余丽华《泛系统论与一般系统论比较研究》《系统辩证学学报》1997.102. 符坚《论系统论和矛盾论的统一关系》《哲学研究》1996.33. 黄中习《“多系统论”评析》《保山师专学报》2005.14. 李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系统论之比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5. 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26. 李维岳《系统论与集合论》《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17. 林益《一般系统论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 李愿《试论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宁夏大学学报》 2000.19. 潘昌新、李以芬《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新探》《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210. 秦琴《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社会科学辑刊》2005.611. 任维桢《略论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之异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2. 饶欣《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比较研究》《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013. 孙爱军《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414. 孙凯飞《从系统论谈科学的统一》《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415. 邵璐《质疑, 解构, 颠覆?——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误读与误用》《外语教学》2004.716. 邵璐《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17. 陶军《现代系统论对普遍联系原则的确认与发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218. 彤明《普通系统论的方法》《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1119. 武东升《系统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联系的特征》《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20. 王坤徐静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论思想》《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321.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的基本规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22. 魏彦昭《浅谈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衡水师专学报》 2000.12《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23. 谢静《试述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中的真理观》24. 夏建华许征《整体性观念的系统论阐释》《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425. 徐仁璋《系统理论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0.726. 杨柄《系统论取代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岱宗学刊》1998.227. 于德英《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中国翻译》2004.928. 阎海玉《系统论不能取代矛盾论》《理论探索》1995.929.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译《多元系统论》《中国翻译》2002.730. 袁诗弟《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931. 詹华庆《沈西林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1232. 展立新《贝塔朗菲:向唯物辩证法复归与开创现代系统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33. 展立新《一般系统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134. 张联祝《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关系的新反思》《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35. 张文泉张世英《广义系统方法探讨》《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4.336. 赵凤平《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237. 周围群《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新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关于系统论、系统方法的研究观点摘录一、系统论、系统方法的涵义、原则及规律所谓现代系统论,就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也叫普通系统论(简称系统论) 。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

任务目的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 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各要素关 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 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奠定理论基础 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 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的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 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 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子。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 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 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 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分类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 1、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2、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 3、按范围划妥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4、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 5、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
2、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 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

环境系统分析复习整理 复习笔记

环境系统分析复习整理 复习笔记

第一章 环境系统分析概论体的,因此 即使每一个元素都不很完善,但也可以组合出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4.系统分析的定义:系统分析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队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通过分解与综合的反复协调,寻求满足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系统分析的最大特点是追求总体目标的最优)人体和生态的影响,环境工程技术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等为依据,并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采用现代管理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环境问题和防止工程进行系统分析,谋求整环境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系统,生态保护区系统,空气污染控制系统 ,水污染控制系统, 都市生态环境系统环境管理功能: 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执法系统, 环境规划管理系统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 环境统计管理系统 ,排污收费管理系统污染物的发生与迁移过程产业类型:污染物发生系统,污染物输送系统,污染物处理系统,接受污染物的环境系统, 矿山环境系统,冶金环境系统,环保产业系统第二章 数学模型概述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 两个假设:所有自变量的值均不存在误差,因变量的值则含有测量误差与各自测量点拟合最好的直线为能使各点到直线的竖向偏差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也就是将尽可能地靠近所有的点)。

设有n 对x.,y 的值适合线性方程y=mx+b 。

如果已知b 、m 的值,就可以根据自变量xi 的值计算出对应的因变量的值设为yi ’,另di 为测量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则: di =yi -yi ’=yi -(b+mxi )偏差平方和:2211[()]n ni i z di yi b mxi ====-+∑∑为使平方和最小,他们必需满足必要条件:0z b ∂=∂0z m ∂=∂解得:2. 模型的检验:(图形表示法,相关系数法,相对误差法)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计算值和观测值的吻合程度的量,用r 表示:其中yi ,'yi 为测量值和计算值 y ,'yi 为测量值和计算值的平均值。

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课件

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课件
素,称要素为宜。如战争系统的要素是兵力、武
器、士气、人心向背、战略战术等。
广义结构含义:元素或要素之间的一切联 系的总和。
联系形式多样:时间联系、空间联系、持 续的、瞬间的、确定性的、不确定性的
结构:(略去无关紧要的、偶发的、无规 则的联系)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点 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
结构种类:空间、时间;对称、非对称; 深层、表层;硬结构、软结构
子系统:在元素众多、结构复杂的系统中,元素 之间有一种成团现象,一部分元素按某种方式更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 整体特性。不同集团的元素之间往往不是直接相 互联系,而是通过所属集团而联系在一起。这类 集团称为子系统或分系统。
系统是否需要划分为子系统,取决于系统元素的 种类、差异和联系方式的复杂性,而不在于元素 多少。
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
一.系统概念 二.系统思想 三.系统论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四.系统科学 五.系统分析方法
一、系统概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盲人摸象 研究一个事物,有很多角度,如哲学的、 美学的、数学的、经济的 有没有一种能够全面了解、描述、分析、 掌握事物的工具学呢? 有,那就是——系统学。 类别——自然科学总论
3、功能
系统的功能:环境对系统的输入导致系统 相应的输出,这种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和 作用过程的能力就是系统的功能。 系统的功能很多,有好的,也有坏的。 完整地了解系统功能是很难的,人们往往 用特定输入条件下的特定输出、特定的环 境因素下的系统的行为来说明功能。 功能和结构,是观察系统的两个视角。
性能和功能
整合
整合:大脑虽然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思 考,但也存在着整合功能。这一功能把在 不同时间的问题都联系起来。 看工程三视图,整合出零件的立体形态。

系统分析方法的渊源与发展

系统分析方法的渊源与发展

到了70年代中期,系统分析从作为分析经济合理性的应用工具和作 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通过弧形分离的状态,逐步走向相互结合相互补 充,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体系,尤其在解决有风险的和不确定的经 济社会政策方面,系统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分析,运筹学以及政策分析
系统论的产生的背景
现代科学发展的两个特点:一个是专业化,科学分成无 数的学科,学科又不断的产生新的分支学科; 二是分支学科 的交叉化,很多不相同的领域中各自独立出现了类似的问 题,许多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产生。 分门别类的科学越来越成为高度专业化学科分支的这 种趋势,导致专家之间相互交流的中断,所谓“系统方式” 经常被描绘为这种现象的反趋势。由于精密科学--自然规 律的主体--几乎是和理论物理学划等号的, 但随着生物学, 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影响, 使人们认识到有必要 扩大概念结构, 以便物理学不够用或不能用的领域的规律 得到研究。
二、系统论及系统分析方法
一般系统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系统分析产生之 后,是对系统思想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无论这种理论的产 生是否是系统分析方法有意或者无意的结果,但都对系统 分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系统方法是一种以系统的思 维观察和分析世界的科学方法论,系统分析则是系统方法
的具体运用。
(一)系统论产生的背景 (二)系统论的目的及其发展 (三) 系统方法
协作系统
系统分析的三个范畴:

美国著名政策学家R.M.克朗在《系统分析与政 策科学》里提出政策系统分析方法论具有三个 相互关联的基本范畴,即行为分析、价值分析 和规范分析。
系统方法
1,系统方法的概念
所谓系统方法,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就是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 式中加以考虑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 与部分(要素)之间, 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 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 法。

地下水基础—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基础—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 地下水系统
8.1.2 地下水系统的涵义
地下水系统之所以用“系统”一词来刻画,是因为除了它 本身所特有的物质表现形式外,它还具有广义“系统”的全部 属性和特征,而且可以采用系统思想加以考察,采用各种具体 的系统分析方法描述、分析和处理。
目前,地下水系统的定义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地调所水资源处的拉夫尔•C•海斯认为:地下水系统是指 从潜水面到岩石裂隙带底面的这一部分地壳,即作为地下水赋存 和运动的场所,由含水层(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和围闭层(阻碍 地下水运动)所组成。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 地下水系统 8.2 地下水含水系统 8.3 地下水流动系统 8.4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8.1 地下水系统
系统论在20世纪40年代由贝塔朗菲提出,在20世纪50~ 60年代应用系统工程解决复杂问题取得重大成功后,系统思 想与系统方法广泛地渗入到各学科领域,当然也渗入到水文 地质领域。
地下水系统的形成、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是受环境 支配的。在一定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下水系统,必有与 环境的作用相适应的结构以及受环境的输入输出作用而 表现出一定的活动和行为。
要研究地下水系统,首先要区分哪些是系统的内部要素, 哪些是地下水系统的外部要素——环境要素。地下水系统内 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即称为边界。
有时,地下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构成系统 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从 空间上,不易将系统划分为补、径、排三个子系统。但从 功能和作用而言,仍是三个子系统构成的。
>>在研究工作中,又常将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地下水含水 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
根据含水介质的不同,将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岩溶水子 系统、裂隙水子系统、孔隙水子系统;

综合(高中)历史-高中(综合)-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综合(高中)历史-高中(综合)-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历史学科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学科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能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以及从宏观上认识历史,要求学生能从整体结构上把握知识内涵,强调再认、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透彻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历史系统分析法来提高学生完整地把握历史,重构历史本来面目的能力。

下面就此作一简单介绍:一、什么是历史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

这里的要素是指相对于整体而言的部分;结构是指要素结合成为整体的方式;层次则是指由于要素结合方式的不同,即结构的不同,系统或整体的存在又形成若干层次;而整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以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系统分析法运用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来,要求把历史学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按照层次结构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的运动过程。

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系统分析法,一方面能对教材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整体完整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重构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历史系统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科考试说明》对学生提出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历史事实,正确掌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能总结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把历史发展的阶段当作一个整体(即系统)来考虑,而历史现象与历史概念则是这一系统的组成要素,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系统论

系统论

系统论和系统原理一、系统论概述这里所说的系统论,是有关系统的全部理论和方法。

目前学术界公认,系统论是本世纪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首先明确提出,后经许多科学家发展形成的,它包括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维纳提出的控制论,申农提出的信息论,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等等,也包括在科学及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系统分析技术。

(一)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被称为要素、单元或子系统。

由于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要素,所以,要素具有相对性。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系统进行分类。

按照自然界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可分为无机系统,生物机体系统,社会系统;按照系统的要素及其形成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此外,按系统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按系统要素的客观实在性,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按系统功能、目标的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单功能系统和多目标多功能系统;按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可分为小系统、大系统、超大系统及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等等。

系统的一般特征包括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环境制约性、整体性、动态性,对于人造系统,还有目的性的特征。

1、集合性。

系统总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

单独一个元素不能称为系统。

在系统中各元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可识别的界限或标识。

例如,人体是由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血液循环器官、运动器官、神经器官等部分组成;企业是由若干车间、班组、科室所组成,等等。

识别系统,必须分析系统的构成元素。

2、相关性。

在系统内各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

所谓系统的联系,是指系统内各部分之间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结果是某一部分的变化会导致另外部分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相关性。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远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逐渐摆脱了听天由命,屈从于自然威力的卑微困窘状况,在人地关系中主动作用增强,反映在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相继经历了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等四个阶段。

一、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在人类社会初期,原始人以采集野果、狩猎或捕捞纯自然的植物和动物为食,此时,土地是以现存的食物供给人类,给人类母乳般的营养。

人类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对土地的利用简单,人类仅是生态系统中天然食物链的一个环节,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力小于土地自身的再生产力。

因而,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生存与反展完全依赖与土地的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

二、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随着人类认识土地、改造土地能力的逐渐增强,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和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便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土地、利用土地,逐渐出现了工业用地、采矿业用地、娱乐用地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使人类与土地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改造土地,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物品,,而土地凭自己的特性抑制人的需求膨胀,人类与土地之间也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同时人对土地的破坏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明显,但由于人力的限制,使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仍属于一种人受制于土地的“靠天吃饭”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三、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继续。

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随着近代人口的迅速增长,一方面需要提高农用地的利用强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另一方面,伴随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城市、交通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过程中又要大量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使得人类对土地需求量(特别是对农用土地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土地供给量之间发生矛盾,即土地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史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史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史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历史系本科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其他课程的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系统而又概要地论述史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及相关理论与方法。

(四)教学时数共计36学时,面授36学时。

(五)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二、本文第一编史学论第一章历史学的产生、发展和科学化教学要点:历史学如何产生,经历哪些发展阶段,历史学在走向科学化的路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阶段性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唯物史观的产生使历史学变成为科学第二章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教学要点:历史学的社会功用。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的最大功用第二节、史学怎样为社会现实服务第三节、开辟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广阔前景第三章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要点: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学、人类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学孕育和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第二节、其它学科充实了历史学的内容体系第三节、充分利用历史学包容宽泛的特点,熔各学科之长于一炉第四章历史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教学要点:历史学遗产的表现方式,历史学遗产的存在方式,批判和继承历史学遗产的原则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第二节、有关史学遗产批判继承的几个问题第三节、批判地继承史学遗产举要第四节、批判地继承史学遗产应注意的事项第二编历史本体论第一章人类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要点:人类在历史上经历的各种组织形式。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家庭第二节、国家第三节、民族第二章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教学要点: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规律和历史规律第二节、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第三节、社会历史过程的根本规律第三章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教学要点: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辩证关系。

贝塔朗菲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

贝塔朗菲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

贝塔朗菲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贝塔朗菲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

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

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

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

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的根本认识。

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

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而系统论认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 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

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 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4、环境分析
• 分析历史事物在历史环境中所维持的平衡 作用,以及平衡的被破坏和被恢复。 • 考察人类认识与改造环境的能动功能。 • 弄清历史过程的多变性和方向性,以及社 会决策和运动的总趋势。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三)系统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1、加强历史学中的整体研究。 2、加强历史研究中处理大量史料的能力。 3、促进历史的多向研究。 4、有助于历史研究中信息技术的引入。 5、有助于推动国家对历史研究的规划管理 实25歼击机
别连科上尉
系统方法
把脑子动足了, 任何小事都充满智慧。
何阳
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的整体性思想,可以归纳为:
(1)世界一切对象、实践或过程都不是杂乱 无章地偶然堆积,而是由各种要素组成 的有机整体; (2)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只存在于组成要素 之间合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系统论的形成
“系统‛一词的 创始人!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系统论的形成
“整体大于 各部分的总和‛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系统论的形成
•商后期铸品。 •型制雄伟, 重达832.84公斤, 高达133厘米, 宽达78厘米。 •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 最重的青铜器。
司(后)母戊鼎
系统论的形成
什么是系统?
系统的定义: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相 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组成的, 具有特殊的结构、功能、层次,并与 环境发生交换关系的有机整体。
二、系统论的形成
系统论就是由系统这一概念导出的
一整套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系统论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系统 内部各要素、要素间的联系、特定功能从 整体的角度进行思维,认识事物运动的整 体过程。
四、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一)何谓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即是用系统 论的基本思想、方法观察研究历史, 从中总结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一 种方法。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二)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 1、整体分析
• 掌握‚综合—分析—综合‛的整体分析方法 。 • 以旁观者的姿态研究历史 。 • 对历史过程进行独立的整体分析。
《从系统和控制论的角度对均田制度的再认识》
——霍俊江,《系统论与历史科学》,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5月
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功能模拟的方法, 从系统本身进行分析。 1、确认从北魏到唐的均田制度,是一项为完 成某种目的而制定和推行的人造系统。 2、认为均田制的功能目标在于扩大国家赋税 来源,增加收入。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宗法一体化结构是指政治结构和意 识形态结构的一体化,即依靠统一的意 识形态和统一的国家学说来组成国家官 僚制度,推行中央集权政体的历史现象。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荀子· 劝学》 由于封建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和在此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超级大国所必须信赖的政 治、意识结构高度一体化,使三个子系统中 任何一个较大偏离适应状态,都必定造成封 建超级大国的瓦解和动乱。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就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
‚无论怎样说,这项工作是个尝试。它应 该是一个开始,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我们伟 大的民族所走过的漫长道路的开始‛。 ‚虽然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实,但它期待着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用新的方法去重视思考它‛。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脆性瓦解——一个组织突然解体了,出现了完 全无序的状态。 柔性瓦解——新结构取代旧结构时,社会结构 的三个子系统不是同时陷于无序状态,其某一 子系统发生革命时,其他子系统仍处于相对有 序状态,革命分阶段相继完成。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封建国家为了保持自身存在与稳定,必 须采取种种强行控制的政策来遏制子系统对 原有状态的偏离,这种国家调节称为强控制。 但这种强控制,往往只能在王朝的前、 中期奏效,而且带来了强烈的副作用——对 潜在组织的压抑。
系统方法
2、综合性思想
• 任何整体(系统)都是由多种因素多 层次地为特定目标而构成的综合体。 • 对任何对象的研究都应当从它的成分、 功能结构、内外联系,历史发展等多 方面多层次的综合上有系统地进行。
系统方法
注意:
综合强调多方面(多层次)地总 起来看问题,但不是简单相加。关键 也在于寻找和建立各方面的有机联系。 从而权衡各方的轻重利弊,抓住根本, 顾及全面,为达到对问题的最佳抉择 和最佳处理创造前提。
(五)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2、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问题。 3、要注意同其他方法相结合。 4、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系统? 2、什么是系统论? 3、现代系统论有哪些基本思想? 4、阐述系统方法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 作用? 5、什么是系统方法的整体性思想?
第八章 系统论与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系统? 二、系统论的形成 三、系统方法 四、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系统?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
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 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美]贝塔朗菲(Bertalanffy)
•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 最大青铜钟。 • 重达46.5吨,高达 6.75米,最大外径 3.3米。 • 书法艺术、佛教艺 术、一流的声学特 征、精湛的铸造工 艺, ‚古代钟王‛。 (明)永乐大钟
1
2
3
4
系统论的形成
滚杠
都江堰水利工程
系统论的形成
现代系统论(又称 普遍系统论、一般 系统论),是由美 籍奥地利生物学家 贝塔朗菲在20世纪 30年代奠定的。
系统论的形成
• 1954年,成立了‚一般系统论协会‛ ,机关刊 物为《行为科学》杂志、《一般系统年鉴》。 • 1955年出版专著《一般系统论》,成为该领域的 奠基性著作。 •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 视。美国、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系 统热‛。 • 1972年,发表了最后一篇论文《普通系统论的历 史和现状》,力主把普通系统论的思想运用于更 加广泛的研究领域。
系统论的形成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1、整个世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2、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3、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 4、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开放系统。 5、机体具有应变外界刺激的自动调节能力。
系统论的形成
钱学森
刘青峰、金观涛
三、系统方法
(一)什么是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所 具有的系统性质和规律,把对象放在 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和处理的一种 方法论体系。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2、结构层次分析
• 分析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及结构中各层次的 不同功能与作用。 • 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来确定层次划分的限 度。 • 利用整体原则对层次进行纵横结合的网络 分析。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3、动态分析
• 注意分析系统内部主导因素的不断转移。 • 关注历史发展的连贯性、滞后性、不平衡 性和跳跃性对历史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影响。 • 运用系统结构形成的无序到有序原理,去 了解偶然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超稳定系统具有两个鲜明特点: (1)巨大稳定性 (2)周期性振荡 这种系统的巨大稳定性,是依靠它 本身所具有的周期性振荡调节机制而 得以实现的。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3、利用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
西欧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化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因素互相结合壮大阶段。 第三阶段,取代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结构 阶段。
(四)历史系统方法研究实例
金观涛、刘青峰 《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系统论
(提出概念、揭示规律)
控制论
(研究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信息论
(研究控制的实现过程)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1、选择目标
• 社会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 论著颇多,众说纷纭,无明确解释。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系统方法
(二)系统方法包含的思想 整体性思想 综合性思想 功能结构思想 反馈思想 目的思想 最佳化思想
系统方法
1、整体性思想——系统方法中最核心、 最根本的思想。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整体思维‛和‚整体处理‛的 原则
系统方法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系统整体大于各孤立 部分或要素的总和。 • 关键在于‚有机联系‛ ,即系统的因素之间 合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才使整 体便表现出新的性质和功能。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 这种系统由于存在着不断消除和压抑内在 不稳定因素的振荡机制,所以从总体上看 结构长期不变。 • 控制论把这种系统称为超稳定系统。 •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生理学家、控制论专家 艾什比(W.Ross.Ashby,1903 - 1972)在20世 纪50年代研究有机体怎样适应环境时提出 来的。
什么是系统?
概念包含的要点: 部分——“系统‛是由部分或要素构成的。 结构——指导部分或要素组合起来的方式, 即系统内各要素在空间上的纵横排 列形式。结构是为满足特定功能目 标而形成设计的。
什么是系统?
层次——各要素内的更小组成要素在系 统内的纵向排列和地位。 环境——系统或整体存在于一定的环境 中,与环境进行交换活动,以 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在用相关理论来观察中国封建社会时发现: (1)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态长期停滞 ——政治结构基本不变、人口基本不变。 (2)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周期性大动荡 ——周期性改朝换代。 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和周期性改 朝换代之间是否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呢
历史系统方法研究的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