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哲学方法论意义及重要定义
考研政治常考的哲学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常考的哲学知识点归纳考研政治常考的哲学知识点归纳哲学是我们高中的时候开始的,也是政治考研必考的内容,那么对于正在备考的学生来说,应该复习哪些哲学知识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哲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考研政治哲学知识1)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3)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4)“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6)“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7)“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 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9)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考研政治哲学知识重点总结
考研政治哲学知识重点总结考研政治哲学知识重点总结政治考研涉及的模块有好几个,其中哲学部分的内容是需要考生重点理解和掌握的,不管是原理还是方法论都需要弄明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必备哲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考研政治哲学知识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2、〖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方法论〗: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考研政治哲学知识要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7条原理)一、矛盾就是对一统一原理(矛盾含义)1、〖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方法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内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考研政治马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内容概要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绪论,是对哲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总体性说明,分三节。
第⼀节,阐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此为指导,阐明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第⼆节,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及其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第三节,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着重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随时代发展⽽发展。
(⼆)本章重点、难点和需要注意划清的理论界限 本章重点、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本章需要划清的理论界限:唯物主义与唯⼼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主义与客观唯⼼主义、⼀元论与⼆元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和界限。
命题特点及趋势 本章在历年考研中题量少,不少年份未出考题,⼀般出选择题,只在1998年⽂科试卷中出过⼀道辨析题,从未出过分析题。
命题重点趋势仍然是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及其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考点精析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法论 1.哲学、世界观、⽅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理论加⼯⽽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是⽅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法论的指导作⽤。
⽅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法。
哲学既是世界观,⼜是⽅法论,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
(3)哲学是⾃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
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般结论。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哲学:世界观地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统一..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地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地,有什么样地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地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地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地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地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地普遍规律地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地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地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地本原地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地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地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物质:标志客观实在地哲学范畴.物质地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运动:物质地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地变化地哲学范畴..时间:物质运动过程地持续性,它地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地方向进行..空间:运动着地物质地广延性,指事物地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地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地产物,是人脑地机能,物质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地思维地模拟..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地本原归于物质地,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地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地,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地、有计划、积极主动地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地行为特征..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地一种认真地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地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地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地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地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地基础.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地客观事物..自在世界:人产生前地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地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地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地统一体..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地学说,是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地实质和核心..形而上学: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非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地运动变化过程.发展地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地产生和旧事物地灭亡..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地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地事物地方面..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地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地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地环节,即把事物地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地环节;三是否定地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地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地阶段..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地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地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量变:事物数量地增减和场所地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地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地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地变化..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地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地变化,表现为显著地变化,是事物连续性地中断..度:事物保持其质地稳定性地量地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地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地标准,就是看事物地变化是否超出了度..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地本质地、必然地、稳定地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地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地、确定不移地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地、不可避免地.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地、不确定地趋势..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地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地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地表现.本质是事物地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地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地哲学范畴..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地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地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地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地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地趋势.矛盾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地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地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地一切形式地差异、对立和斗争..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地普遍性又称矛盾地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地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地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地特殊性,又称矛盾地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地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地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地本质地矛盾..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地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地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地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地矛盾..矛盾地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地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地另一方面则是矛盾地非主要方面.事物地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地矛盾地主要方面决定地..内因:事物内部地矛盾性.事物地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地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地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地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地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地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地认识内容是客观地,形式是主观地.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地路线”..能动地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地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地,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地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前提出发,把人地意识说成先天就有地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地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地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地路线”..感性认识:认识地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地感觉器官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地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地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认识发展地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地本质、事物地全体、事物地内部联系地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地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地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地正确反映..客观真理:真理地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地内容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地标准实践也是客观地..绝对真理:真理地绝对性.有两方面地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地,这一点是绝对地、无条件地;二是人类地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地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地物质世界地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相对真理:真理地相对性指人地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地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地、不完全地..价值:客体以自身地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地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地统一..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地物质因素地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地根本内容..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地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地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地风俗、习惯..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地力量,否定社会地客观性,也否定了人地主体性,对社会地本质作神学目地论歪曲地社会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地意志、意识活动地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地、有意志地人进行地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地意志、意识决定社会地发展..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地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地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地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地原因..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地物质资料地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地、历史地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统一体..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地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地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地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地一定地、必然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地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地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生产关系地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地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地性质..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地人群共同体.阶级地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地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不同地位和结成地不同关系决定地,区分阶级地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地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地劳动..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地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地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地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地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地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地社会事物,但其目地是维护统治阶级地根本利益..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社会地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地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地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地形式、内容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地性质及其变革地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地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相互作用地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地根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地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地反作用,在二者地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地力量,上层建筑地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地性质、水平和要求..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地阶级之间地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地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地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地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地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地创造者..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地根本标准..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地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地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地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地观点..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地统一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地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地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地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地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人地价值:人对自身地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地需要..自由:就人地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地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地必然性而言地,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地认识和世界地改造..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地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地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地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地社会状态.。
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全集
2.意义:(1)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2)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规律及其客观性
1.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1.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1)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意义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意义摘要:考研政治虽说相对简单,在基础阶段不用花费大量时间。
但是由于哲学部分的知识点较为抽象,2019考研er在前期需要了解哲学的基本知识点、相关概念及出题方式,才能在之后的复习中轻松掌握哲学的知识点哦!老师将带领大家每天10分钟,轻松玩转考研政治哲学。
►【知识点精讲】①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②和谐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内因与外因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命题方式与注意事项】此知识点考查较多。
分析题如果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那么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可以作为万能模版句协商。
和谐是今年提的比较热的词,一般哲学当中考查和谐大家直接对应上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即可。
►【习题演练】(单选)辩证的同一是A.指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B.不包含差别的绝对同一C.以差別、对立为前提的同一D.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答案:C解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考研政治哲学原理整理
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
方法论意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要把二者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1、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方法论意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变化发展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前进上升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意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过去、观察现在,又要预见未来。
3、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绝对化和片面性。
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坚持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又要重视外因的作用,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
考研政治50个最重要的概念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
唯物论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世界的客观性》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三)《意识的能动作用》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Ⅱ考点辨析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唯一的即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④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法(上)唯物辨证法(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联系的普遍性》Ⅰ《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Ⅱ考点辨析(三)《运动和发展》Ⅰ《运动和发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原因◇发展的趋势辩证法(下)(四)矛盾分析法Ⅰ《矛盾分析法》结构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构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图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知识综合)要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的含义:(3)重点论的含义:(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看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看两点,不分主次,是均衡论,都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A、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B、坚持矛盾分析法,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C、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哲学方法论的名词解释
哲学方法论的名词解释哲学方法论: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包括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方法论形态、方法论体系三个层面。
其中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哲学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形态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存在形式;方法论体系则是实现了的具体的哲学理论体系。
哲学方法论,是哲学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所采用的基本方法的集合。
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总体认识,即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总的看法。
它既是认识论的前提又是认识论的结果,它决定人们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方法论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原则。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关系的主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内容,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那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唯物史观的哲学世界观和唯心史观的哲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世界观,是全部哲学的世界观。
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及其成果的基础。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的。
6、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是对立的统一。
9、人类社会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10、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11、意识能动性是人的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12、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社会历史观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生活领域本身的矛盾。
1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考研政治大题答题7步法与模板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1、搞透哲学原理: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⑴A 和B 并列关系(40 对):①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和 B 相互依存:A 离不开B:B 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 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 的A,离开了B,A 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B 相互渗透:A 渗透着B:B 渗透着A;A 和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B:B 也能转化成A⑵A 和 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①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B(A 决定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B 反作用于A(当B 适应A 促进A 的发展,当B 不适应A 阻碍A 的发展)。
⑶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注意: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1、死记硬背的题目2、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3、情景型题目(例子题)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1、先写... ...认为:①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③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2、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 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考研政治大题“意义类”题型答题模板.doc
2020考研政治大题“意义类”题型答题模板“意义”型大题“意义”型大题为考研政治中常见的材料分析题的类型之一,关于这类大题的如何解答,现在为大家进行详细思路的解析。
(一)解答哲学意义题一定要突出其方法论意义。
(二)经济意义(根据不同主体定要点)◆1、对国家:●描述国内经济意义:(1)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2)有利于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3)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4)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5)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6)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按价值规律办事;(8)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9)有利于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发挥我国在国际(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10)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国内区域合作交流意义除上面外还要补充:(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11)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12)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4)落实科学发展观;(15)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等等国内农业方面意义除上面外还要补充:(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2、对社会:(1)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有利于稳定物价,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五个统筹---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考研政治哲学所有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论原理归纳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观】辩证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响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所有从本质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依照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目标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反对在本质工作中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世界观】辩证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远发期的产物,是人脑特有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响。
意识对物质拥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能正确认识物质;并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反响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睁开,进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响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路,进而阻拦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本质工作中,一方面要所有从本质出发,主观必定吻合客观;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成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既要反对只认同物质决定意识,否定意识对物质拥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马虎识的能动作用、否定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观】辩证唯心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远发期的产物,是人脑特有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响。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办理问题时,坚持所有从本质出发,脚扎实地,主观吻合客观。
要反对片面地夸马虎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定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世界观】辩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拥有能动作用。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哲学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哲学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世界观念、价值观念、方法论的系统、理论性的反思和认识,涉及到生活的社会实践和人类普遍的认识需求。
二、哲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古代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出现于希腊城邦时期的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
(1) 苏格拉底哲学:以辩证思维学问为基本特征,用理智与逻辑的论证方法,阐释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2) 哥伦布半岛哲学:侧重于本质论,人的本质、物的本质、道德的本质等问题。
(3) 笛卡儿哲学:倡导怀疑哲学,认为唯有通过怀疑,才能达到认识真理的境地。
(4) 亚里士多德哲学:提出最有治国之道是适量,人必须通过自律才能获得幸福。
古代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思想辩证和人文主义。
2. 中世纪哲学(1) 阿奎那哲学:提出了“神学之手”,强调了使用哲学方法对基督教信仰进行辩证推理的思路。
(2) 奥古斯丁哲学:重视对上帝的信仰、宗教思想、人的自由意志等问题。
(3) 审美哲学:提出对审美的热爱,人应多花时间审美等。
3. 现代哲学(1) 笛卡儿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质,唯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真理。
(2) 经验论:认为人应该通过经验,真理是来自实践,而不是哲学家的虚构自我意识。
(3)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现代哲学(1) 20世纪哲学:强调了科学哲学,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
三、哲学的影响1. 宗教有神论思想:宗教教义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人的存在是由神所决定。
2. 人类社会政治结构的获得:强调人的理智,只有通过合理的思维,人才能找到社会政治的最佳方式。
3. 科学思想的推进:辩证实证科学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基本途径,是人类对社会生产实践的重要体现。
四、哲学的重要思想1. 唯物主义思想:唯物主义哲学侧重于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主张认识的起点是物质世界。
2. 唯心主义思想:唯心主义哲学侧重于对精神和意识的认识,强调唯意识论。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哲学及基本问题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哲学及基本问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⑴、社会根源;⑵、阶级根源;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2020考研政治马原三大规律核心知识点总结
【导语】政治学科中,马原的学习务必要重视框架的作⽤,这既有利于⼤家的背诵,更有利于实际考试中分析题的作答。
⽆忧考整理了2020考研政治马原三⼤规律核⼼知识点总结,⼀起看看吧。
很多考⽣认为考研政治只要考前突击背诵⼀下,就可以拿⾼分了,实则不然。
马原作为考研政治中⽐较重要的⼀门学科,其内容⽐较抽象难懂,尤其是哲学部分,只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得分的,今天⽼师就帮⼤家梳理⼀下哲学中的⼀⼤板块——辩证法的三⼤规律,这是我们哲学部分很重要的⼀个部分,也是今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极有可能命制分析题的,⼤家⼀定要重视起来。
辩证法的核⼼考点包括三个部分:两⼤特征、五对范畴和三⼤规律,其中三⼤规律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统⼀规律,是分析题的重要命题点,不仅需要⼤家理解,⽽且需要识记下来。
下⾯就带⼤家梳理⼀下具体的内容: 考察形式:对⽴统⼀规律常以分析题的形式考察,是哲学部分的⼀个重要考点,去年这⾥没有命制考题,今年要引起重视,其他两⼤规律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
(⼀)对⽴统⼀规律 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
这是因为: (1)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2)对⽴统⼀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统⼀规律提供了⼈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4)是否承认对⽴统⼀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对⽴的实质。
常考的是第⼀和第四点,⼀定要理解掌握。
2.⽭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重要的分析题考点) (1)含义:同⼀性是指⽭盾双⽅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争性是⽭盾着的对⽴⾯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特点:⽭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联系:①⽭盾的同⼀性是以差别和对⽴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的同⼀。
哲学原理+方法论意义总结
【原理5】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
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 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复杂事物
辩证法
【原理17】矛盾的观点及方法论(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 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 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 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 对立。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点论)
【原理13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辩证法
【原 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
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 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 趋向。 【方法论意义】: 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 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完整认识。
【原理1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 理】:
辩证法
整体和部分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事物全局和 发展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 部分是事物发展局部或各阶段,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 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部分促进整体发展。
【原理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 理】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 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 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二,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三,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
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见唯物论部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
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4.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4.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第二部分万能方法论意义
先概括材料故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再指出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第三部分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9.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
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