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归园田居·其一》解析《归园田居·其一》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创作背景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1. 诗的背景和主题1.1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可是个追求自由和淡泊的人,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简直是个活生生的“田园诗人”。

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他,面对着繁忙的官场生活,心里肯定是个“自由飞翔的小鸟”,想要回到那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这种情感,放到今天,谁不想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找个地方种田、养花呢?1.2 诗中每一句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简直就是“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那种宁静、悠然的生活,让人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溪水的潺潺。

这种感觉,咱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可真是稀缺啊!2. 逐句解析2.1 首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哎呀,这一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瞬间让人感受到清新的空气。

采菊,听着就像是在秋天的阳光下,慢慢走到篱笆边,享受那种随性的乐趣。

而南山的意象,则让人心中生出一种宁静和开阔,真是“心旷神怡”。

咱们每天忙忙碌碌,什么时候能像他一样,悠然自得,真是羡慕得很。

2.2 接下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描绘的是一天的结束,太阳渐渐西下,山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迷人。

飞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仿佛在和陶渊明打招呼,真是有种“鸟语花香”的美好感受。

这种自然的美丽,常常让人心神向往,就像咱们看见美丽的风景时,会忍不住说:“哇,这地方真好!”3. 生活的哲学3.1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在传递一种生活的哲学:与自然为友,过简单而快乐的日子。

陶渊明用他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其实“快乐”不是在于物质的丰富,而是在于内心的满足。

回归田园,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这种生活态度,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毕竟“知足常乐”嘛。

3.2 而且,他的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现在的社会中,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很多人每天为了生活而忙碌,却忘了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不就是像“马不停蹄”一样,结果却是疲惫不堪,完全没有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吗?4. 结尾的感悟4.1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写自然的美,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归园田居诗词介绍

归园田居诗词介绍

归园田居诗词介绍一、原文及翻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过来就是: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喜爱山川田园的。

错误地陷入尘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这里的“三十年”可能是十三年的误写)。

被束缚的鸟儿眷恋过去的树林,在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潭。

在南边的田野间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的本性回归田园。

住宅周围有十几亩地,还有八九间草屋。

榆树和柳树遮蔽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罗列在堂屋前面。

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落里升起袅袅炊烟。

狗在深深的巷子里叫着,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

门庭里没有世俗那些繁杂的事务,空静的屋子显得很悠闲。

长久地被困在笼子里,现在又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二、解析与赏析。

1. 主题思想。

- 陶渊明这诗啊,就是在表达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那种勾心斗角生活的厌恶。

你想啊,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就是打小就不适合在官场那种世俗的环境里混。

他把官场比作“尘网”,这网可不得了,就像蜘蛛织的网一样,把他困在里面好多年。

他就像那只被关起来的鸟和池子里的鱼,一直想念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2. 描写手法。

- 景物描写。

- 他描写田园生活那可真是一绝。

你看他写自己的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先从自己住的地方写起,十几亩地、八九间草屋,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榆树柳树在屋后遮着阴凉,桃李树在堂前排列着,就像一幅田园画。

然后再把镜头拉远,远处的村子模模糊糊的,村子里升起的炊烟袅袅娜娜的,多有意境啊。

最后再来点声音,深巷里的狗叫,桑树顶上的鸡鸣,这田园的生活气息就更浓了。

这就像拍电影一样,从近景到远景,再加上声音,整个田园生活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一、本篇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文章翻译:小时候,我就不喜欢迎合世俗的风气,我的天性就是热爱山林的宁静。

不幸地,我陷入了官场的纷扰之中,一晃就是三十年。

就像被囚禁的鸟儿思念着它曾经的森林,池中的鱼儿想念它旧日的深潭。

我决定在南边的荒野开垦一片土地,回归田园,守着自己的笨拙和简单。

我拥有的宅地不过十几亩,草屋也就八九间。

屋后有榆树和柳树为我遮阴,门前有桃树和李树花开。

远远地,可以看到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给人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

深巷里传来狗叫声,桑树顶上公鸡在打鸣。

我的家没有尘世的喧嚣和杂乱,房间里充满了宁静和闲暇。

长久以来,我一直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儿,现在终于能够重返自然,重获自由。

三、文章解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由仕途回归田园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实践。

以下是对其全文的详细解析:内容解析1. 开篇自述与内心矛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诗人一开始就坦诚自己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热爱自然山水。

这一句揭示了陶渊明性格中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一面,为后续的归隐抉择埋下伏笔。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以“误落”二字表达自己涉足官场并非本愿,而是像鸟儿意外落入罗网一般。

三十年的仕宦生涯被比喻为束缚身心的“尘网”,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无奈。

2. 归隐决心与自然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运用“羁鸟”、“池鱼”两个生动的自然意象,分别象征被束缚的自我和渴望回归的心境。

鸟儿眷恋曾经的森林,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渊,寓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怀念与迫切回归之心。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教案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教案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教案一、引言1.1《归园田居》的背景介绍1.1.1陶渊明与东晋时期的文化背景1.1.2陶渊明的生平与文学成就1.1.3《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1.1.4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1.2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文学价值1.2.1意象与象征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2.2《归园田居》中的意象与象征特色1.2.3诗歌意象与象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2.4解读意象与象征意义在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鉴赏能力1.3.2提升学生对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理解力1.3.3强化学生的文学批评与分析能力1.3.4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二、知识点讲解2.1陶渊明与《归园田居》简介2.1.1陶渊明的生平与文学风格2.1.2《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与主题2.1.3诗歌的结构与艺术特色2.1.4《归园田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2诗歌意象的解析2.2.1意象的定义与分类2.2.2《归园田居》中的自然意象2.2.3诗歌中的人物意象与社会意象2.2.4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与意义2.3象征意义的探讨2.3.1象征的定义与文学功能2.3.2《归园田居》中的象征手法2.3.3诗歌中的传统象征与现代解读2.3.4象征意义在诗歌主题表达中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3.1诗歌文本分析3.1.1《归园田居》的文本结构与语言风格3.1.2诗歌中的意象描写与象征运用3.1.3诗歌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深化3.1.4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技巧3.2意象与象征意义的解读3.2.1解读自然意象的文化内涵3.2.2分析人物意象的社会意义3.2.3探讨象征意义的深层含义3.2.4解读意象与象征的意义与价值3.3教学活动与作业布置3.3.1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3.3.2意象与象征的写作练习3.3.3扩展阅读与研究报告3.3.4诗歌朗诵与创作比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概述陶渊明的生平与《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教学内容解析一、前言《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经典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文学与陶渊明田园诗风的典型。

《短歌行》由曹操所作,而《归园田居》则是陶渊明的作品。

本教学内容解析旨在深入剖析这两篇作品的艺术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教师提供详尽的教学指导。

二、《短歌行》教学内容解析2.1 作品背景《短歌行》创作于唐代,作者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此诗反映了曹操在乱世中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英雄短暂一生的哀叹。

2.2 文学特色- 韵律与节奏:该诗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韵律感强烈,节奏明快。

- 意象与象征:诗中的“短歌”象征着人生的短暂,而“行”则代表着生命的无常和流转。

- 情感表达: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感慨。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曹操生平及其历史背景,掌握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 难点:深入剖析诗中的哲理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些思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4 教学活动建议- 对比分析:将《短歌行》与其他曹操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 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曹操,以第一人称解读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以《短歌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短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三、《归园田居》教学内容解析3.1 作品背景《归园田居》是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对纷扰世事的超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2 文学特色- 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纯朴、意境深远著称。

- 手法:运用白描手法,以平实的语言描绘出宁静的田园景象。

-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3.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哲学和归隐思想。

- 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3.4 教学活动建议- 文本细读:深入分析诗中的自然描写,探讨其如何反映出陶渊明的人生观。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归园田居》(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归园田居》(解析版)

《归园田居》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原文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课下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一作“愿”。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

一作“南亩”,指农田。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颠:顶端。

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 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诗句解析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字词解释“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诗句含义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喜爱山川田园。

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天性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为下文写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做铺垫。

2.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字词解释“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年。

诗句含义错误地陷入仕途的罗网之中,一离开田园就是十三年。

“误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出仕的悔恨之情,把官场比作“尘网”,可见其对官场的厌恶。

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字词解释“羁鸟”:被束缚的鸟。

“池鱼”:养在池塘里的鱼。

“故渊”:原来的深水潭。

诗句含义被束缚的鸟儿眷恋过去的树林,池塘里的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潭。

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受到束缚,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

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字词解释“守拙”:保持愚拙的本性,这里是谦虚的说法,指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纯真。

诗句含义在南边的田野间开垦荒地,保持着愚拙的本性回归田园。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方式,“守拙”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坚守和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摒弃。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整理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整理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整理《归园田居》古诗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许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精确地来说应当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1:陶渊明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解释:1、南山:指庐山。

2、稀:稀有。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但:只。

10、愿:指憧憬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2、违:违反。

诗意: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赶富贵,追赶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意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熟悉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受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旧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的确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别熟悉,常常参与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课文解析︱《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课文解析︱《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课⽂解析︱《归园⽥居》(其⼀)赏析及理解性默写⼀、原诗归园⽥居·其⼀作者:陶渊明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翻译从⼩即⽆随俗⽓韵,⽣性喜爱⼭川⾃然。

谁知落⼊仕途俗⽹,⼀去便是⼀⼗三年。

笼中之鸟怀恋旧林,他养之鱼思念故渊。

南郊野外开垦荒地,恪守拙性归耕⽥园。

住宅⽅圆⼗余亩地,简陋茅屋有⼋九间。

榆柳树荫遮蔽后檐,桃树李树排列院前。

远处村落依稀可见,飘荡升腾袅袅炊烟。

深巷传来⽝吠之声,雄鸡啼鸣桑树之巅。

户内庭院清洁幽雅,⼼中纯净⽆⽐安闲。

久困笼中渴望⾃由,我今⼜得返回⾃然。

三、理解性默写1.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起统摄全篇的作⽤,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是⼀个伏笔,它是诗⼈最终辞官归⽥的根本原因。

2.对⾃⼰多年的官场⽣活进⾏总结,表⽰后悔的诗句是:,。

3.⽤⽐喻的⼿法表明⾃⼰厌倦官场,向往⾃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4.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是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的句⼦是:,。

5.⽤数量词静态描写⾃⼰房屋⾯积的⼤⼩和房屋数量的多少的诗句是:,。

6.⽤⽩描⼿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茂盛特点的对偶句是:,。

7. ,。

,四句⽤视听结合和以动衬静的⽅法为我们描绘了村落中⼀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园风光图。

8.运⽤双关⼿法表达出忘记⼈世间的喧嚣与杂乱,对宁静、闲时的⽥园⽣活感到惬意两句是:,。

9.⽤⽐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园后的喜悦⼼情的诗句是:,。

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四、理解性默写答案1、“少⽆适俗韵,性本爱丘⼭”2、误落尘⽹中,⼀去三⼗年。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5、⽅宅⼗余亩,草屋⼋九间。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统编教材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加书下注释

统编教材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加书下注释

【原文】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①选自《陶渊明集笺注》卷二(中华书局2003年版)。

《归园田居》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②〔适俗〕适应世俗。

③〔韵〕气质,情致。

④〔丘山〕指山林。

⑤〔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⑥〔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

或疑当作“十三年”。

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⑦〔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羁,约束。

⑧〔南野〕南面的田野。

一作“南亩”,指农田。

⑨〔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⑩〔方宅十余亩〕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

方,四周围绕。

⑪〔暧(ài)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⑫〔依依〕隐约的样子。

一说“轻柔的样子”。

⑬〔墟里〕指村落。

⑭〔颠〕顶端。

⑮〔户庭〕门户庭院。

⑯〔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⑰〔虚室〕静室。

⑱〔余闲〕余暇,空闲。

⑲〔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易错字】①羁(jī)鸟②守拙(zhuō)③荫(yìn)后檐④暧(ài)⑤墟(xū)里烟⑥狗吠(fèi)⑦樊(fán)笼【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乡村景色静谧悠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比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归园田居其一比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归园田居其一比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归园田居这个词源自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代表着回归自然、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对内心需求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忙碌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下,渴望找回内心的平静与放松。

归园田居比喻着人们渴望逃离喧嚣城市,回归自然、追求宁静的心境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归园田居的含义、比喻和意义的探讨,揭示归园田居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探讨归园田居的含义,分析其来源和文化内涵。

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归园田居的比喻意义,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

最后,我们将探讨归园田居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析其现实价值和可能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归园田居的不同层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于自然、宁静和内心平和的渴望,也能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放松和解压的迫切需求。

同时,我们也能探讨归园田居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可行的生活出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归园田居比喻的解读,希望能够让读者对于归园田居这一主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来展开讨论归园田居的比喻意义。

引言部分主要对归园田居的概念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归园田居的含义和起源,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接着,我们会具体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来分析归园田居的比喻意义。

首先,我们会对归园田居的含义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它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其次,我们会深入探讨归园田居的比喻,通过对具体事例和语境的分析,揭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我们会探讨归园田居的意义,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角度来阐述它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1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归园田居》内容讲解

《归园田居》内容讲解

归园田居内容讲解1.关于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卒后友人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是晋朝的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官员,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从二十九岁起,先后做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官,但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政治黑暗,他深感“有志不得聘”,又不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

决心退隐和躬耕。

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

这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

谢诗往往只能描绘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在欣赏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更深入到一种境界中去。

陶渊明是一个思想较为复杂的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怀有积极用世的雄心壮志;同时,他也受到老、庄思想和当时流行的玄学的影响,崇尚自然,喜爱丘山、田园。

他虽出仕求禄,却时官时隐,正是受上述有关思想影响的具体表现。

3.整体鉴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段解:这四句诗是说:我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我的天性原本就受好田野山川,因失误而落入世俗的官场尘网,推算起来,从少年到现在大约已有三十年。

这一节诗,是诗人回忆弃官之前的经历。

解读:“少无适俗韵”是写少年时我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点明少年天性纯真的本色,着一“少”字,又与后面成年后“误落尘网”形成对照,也暗含对少年时天真质朴的追忆和留恋;“性本爱丘山”,这句诗中的“性本”二字,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喜爱丘山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归园田”;“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则把不幸落入尘网、走进官场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包含诗人不自觉、不得已之情。

《归园田居》其余四首及解析

《归园田居》其余四首及解析

《归园田居》其余四首及解析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

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

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

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

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坟墓。

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何。

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

异朝市:市朝变迁。

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

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过滤。

滤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

多人聚合欢饮称局。

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1/ 1。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
本文档将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两首诗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

《短歌行》
《短歌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悲愤之情。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背景:介绍唐代盛世和安史之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国家状况和战乱的影响。

2. 理解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3. 探讨主题:讨论诗中表达的主题,如国家命运、人民苦难、战争的残酷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田园诗,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者: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思想。

2. 描绘自然:分析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世界的美好。

3. 探究主题:讨论诗中表达的主题,如宁静、田园生活和追求自由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幸福感。

以上是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背景、意义和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经典的中国古诗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01解析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01解析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பைடு நூலகம்
土 地 平 旷 , 屋 舍 俨 然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个性与人生路的冲突
“古之隐逸诗人之宗”
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
----钟嵘《诗 品》
摆脱冲突、咏唱风光
“馈以梁肉,挥之而去”
呼应开头、揭示主旨
----萧统《陶渊明》
研究、思考、讨论
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陶渊明 谢灵运
田园诗派 山水诗派

王 孟 山水田园诗派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 字 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 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 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 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 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 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 又时隐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 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 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 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 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 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误”字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的厌恶。 对曾经选择的悔恨。 对脱离官场的庆幸。
此处提及作者“ 性本爱丘
山”,“爱丘山”只能说明其 兴趣爱好,并不能说明其本性。 其本性到底是什么?

率真的个性 独立的人格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 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 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 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 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 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 外桃源的光景吗?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

(一)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当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

(二)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生:当时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021年整理〗《归园田居》重难点解析

〖2021年整理〗《归园田居》重难点解析

《归园田居》重难点解析一、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你认为诗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解析】诗人劳动技艺不高,所以弄得“草盛豆苗稀”。

尽管这样,他却好不泄气,依然从早干到晚。

辛苦固然辛苦,诗人的内心却很充实。

他想到的是:“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既指庄稼的收成,更包含着“聊为龙亩民”“甘以辞华轩”的志向。

二、“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解析】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但使愿无违”句中的“愿”指什么?请赏析这一句。

【解析】“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

“但使愿无违”道出了此诗的主旨,虽然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也难免有“草盛豆苗稀”的不如意,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

同是折腰,意义却大相径庭。

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为,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

这里暗合了诗人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的意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官场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四、“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

”这是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请结合诗歌有关句子来品味。

【解析】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解析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 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 我在上课过程当中没有就诗论诗, 而是从“真”的 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 》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 》,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 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 当时政局动荡, 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 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 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 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 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 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 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 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 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1/6


另外补充一点, 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 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 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 们处于心灵自由、 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 这时人 安定了, 可以静心观照, 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 达到物即我, 我即物的“无 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 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 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 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 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

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 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

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 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 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 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 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 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 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

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

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 少一些对文本 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 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

当我们 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 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 可 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 同样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 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我在讲这首 《归园田居》 时便从陶渊明的“桃 花源”理想入手, 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这里人人自耕自食, 真诚相处, 无竞逐无欺诈, 甚至无君无臣。

归结起来,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 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 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
2/6


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 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 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 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 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他常常 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 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 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 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 我们的语文老师 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 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 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

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 将自己 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 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 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

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 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

毕 竟不要忘了, 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 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 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 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

在学生知识面还 不很开阔的现状下, 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 将学生发动 起来, 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 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 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 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 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