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班级举办了“学古文·悟人生”专题学习活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晓其意·明行踪】9.《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渔人开始“缘溪行”,误入桃花源;最后在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他到处①,为的是日后寻找。
《小石潭记》则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发现小石潭,最终“记之而去.”②小石潭。
(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思是①,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看到的景象,这使他更加想要深入这片地方;而柳宗元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入目的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意思是②,这让作者想要探究它的源头。
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

文言文09《桃花源记》经典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
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知识集结知识元《桃花源记》知识讲解一、陶渊明1.名号: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2.成就: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
二、《桃花源记》相关考点(一)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注释:缘:沿着,顺着。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属:类。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要(yāo):通“邀”,邀请。
(通假字)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
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注]①任真:任性率真。
②祭酒:官职名。
③麾:同“挥”,挥手。
④督邮:官职名。
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
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
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
⑦会卒:恰巧去世。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C.善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D.麾而去.之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桃花源记试题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桃花源记试题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中考语文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有可能增加。
下文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供大家学习。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主旨: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抱负社会(和平、安好、幸福、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试题练习】复习课文,完成以下标题问题。
1.作者:,朝代:,诗人,家。
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1)处之志之(2)寻向所志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交通:。
(2)无论魏晋无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绝境:(4)芳草鲜美鲜美:(5)欲穷其林穷:(6)具答之具:(7)悉如外人悉:(8)咸来问讯咸:(9)黄发垂髫(10)并怡然自乐并: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身立命、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白叟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7.按照意思写出成语:(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身立命的抱负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泰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方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方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发展空间发现本身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18.桃花源记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第18篇 桃花源记
细梳理·教材全解 作家作品
第18篇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本文是作者陶渊明退归林下后虚构的一篇游记,作者通过本文将自己的人 生和社会理想加以美化。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桑树竹林之类。 采分点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采分点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易错点 “交通”为古今异义词,现指“运输事业”,句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
53.欣然:高兴的样子。 54.规:打算,计划。 55.未果:没有实现。 56.寻:随即,不久。 57.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细梳理·教材全解 全文主旨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⑪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⑫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⑬若:如同,像。 ⑭舍:舍弃,放下。 ⑮才:仅仅、只。
⑯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 ⑰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⑱属:类。 ⑲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采分点 延:邀请。至:到。其:指“余人的”。 特殊句式 省略句: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专题10《桃花源记》-2021年中考文言文总复习精品课件

㉔
㉕
有 汉,无 论 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 听到的事,
【课文注释】
咸(xián):全,都。 问讯:打听消息。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乡邻。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间(jiàn)隔:隔绝、不通 音讯。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地说出。
㉖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课文注释】
(桃花源中人)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延:邀请。
停数日,辞去。
㉗
此中人语 云 :
(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
㉘㉙
“不足 为 外人道也。”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的生活,想保此绝境。 6.渔人向桃源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而“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 ①渔人可能向桃花源人诉说在桃花源外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在改明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
无尽灾难。桃花源外仍是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仍过着痛苦的生活。 • ②为时代的变迁、战乱的频繁和百姓的苦难而叹惋。 •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而不是世上战乱,而且桃花源外面的事世人皆知,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写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今义:不充足
3.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离开
(1)舍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处处志之 动词,做记号
(2)志
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记号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3)寻
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4.词类活用
(1)未果.,寻病终 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2)复前.行 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 (3)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桃花源记》课件(24张PPT)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妻__子__儿__女___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6)无.论.魏晋 古义:__不__要__说__,__更__不__必__说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7)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不__值__得__,__不__必____
(2)渔人在无意之中偶遇桃源,虽然“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 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 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 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 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发现桃源
桃花源记访问桃源生 社活 会环 风境 尚景 土 民 和色 地 风 平优 肥 淳 安美 沃 朴 宁
理想社会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写作手法】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 境界联系起来。(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的手法。(3)语言生动简 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描写使得景物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答案】(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 处都做了记号。
3.综合分析。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
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B.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见闻、
( 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 很,非常 )异.
【北京中考必考古文】部编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重点文言知识及课文理解

《桃花源记》重点文言知识一、重要字词1.【缘】溪行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落花。
英,花。
3.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4.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5.【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6.【才】通人仅仅、只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10.【具】答之/为【具】言所闻详细11.【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14.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的15.处处【志】之做记号16.【及】郡下到17.【诣】太守拜访18.欣然【规】往打算,计划19.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 wéi,动词,作为(2)不足【为】外人道也 wéi,介词,对,向(3)【为】具言 wéi,介词,对,向20.舍(1)便【舍】船,从口入 shě,动词,舍掉(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shè,名词,房屋2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表示出乎意料22.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23.其(1)欲穷【其】林指示代词。
那(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既出,得【其】船自己的24.之(1)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这件事”(3)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义(4)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这种景况"(5)具答【之】代词,指问题25.表示“全、都”的词有:(1)【悉】如外人(2)【咸】来问讯(3)【皆】出酒食二、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四、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新鲜美好 <今>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不必 <今>不充足,不够五、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重点词语1.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惊异,诧异,句中意: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前面,句中意: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2)芳草鲜美..鲜美:__________(3)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缤纷:_____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一、重点词语1. 古今异义(1)仿佛..若有光古义:__________,今义:似乎,好像(2)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3)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今义:运输事业2. 重点实词(1)林尽.水源尽:____________(2)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3)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5)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6)鸡犬相闻..相闻:__________(7)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8)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9)并怡.然自乐怡: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林尽.水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一、重点词语1. 通假字便要还家同____,意思:__________2. 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古义:________,今义: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实在是”无论:古义:__________,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3)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古义:________,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3. 重点实词(1)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2)具.答之具:____________(3)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____________(6)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8)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9)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10)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率妻子..。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邑人来此绝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段)一、重点词语1.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标记,符号,句中意: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2)及.郡下及:____________(3)诣.太守诣: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寻向.所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段)一、重点词语1.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未果.原意:果实,句中意: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2)寻.病终寻:____________(3)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问津: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探究理解概括1.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 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3.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画面描述4. 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你脑海中的景象。
写作技巧5. 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本文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色彩,可读来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素养提升设问7.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
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
8. 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9. 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统编课后“积累拓展”)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注】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
肆,尽力。
②憩(qì):休息。
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ài):遮蔽。
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10.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
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八十章【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参考答案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1. (1)对……感到惊异(2)向前2. (1)沿着,顺着(2)新鲜美好(3)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繁多的样子(4)尽二、1.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第二段)一、1. (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开阔敞亮(3)交错相通2. (1)到头(2)仅仅、只;通过(3)整齐的样子(4)类(5)田间小路(6)可以互相听到(7)全,都(8)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9)安闲二、1.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2. 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4.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5.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6.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7.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第三段)1. 要邀邀请2. (1)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3)桃花源外的世人3. (1)于是,就(2)详细(3)全,都(4)隔绝、不通音讯(5)对、向(6)感叹惋惜(7)邀请(8)离开(9)告诉(10)不值得,不必二、1.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