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班级举办了“学古文·悟人生”专题学习活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晓其意·明行踪】9.《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渔人开始“缘溪行”,误入桃花源;最后在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他到处①,为的是日后寻找。

《小石潭记》则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发现小石潭,最终“记之而去.”②小石潭。

(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思是①,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看到的景象,这使他更加想要深入这片地方;而柳宗元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入目的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意思是②,这让作者想要探究它的源头。

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

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

文言文09《桃花源记》经典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

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桃花源记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知识集结知识元《桃花源记》知识讲解一、陶渊明1.名号: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2.成就: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

二、《桃花源记》相关考点(一)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注释:缘:沿着,顺着。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属:类。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要(yāo):通“邀”,邀请。

(通假字)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

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注]①任真:任性率真。

②祭酒:官职名。

③麾:同“挥”,挥手。

④督邮:官职名。

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

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

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

⑦会卒:恰巧去世。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C.善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D.麾而去.之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桃花源记试题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桃花源记试题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桃花源记试题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中考语文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有可能增加。

下文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供大家学习。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主旨: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抱负社会(和平、安好、幸福、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试题练习】复习课文,完成以下标题问题。

1.作者:,朝代:,诗人,家。

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1)处之志之(2)寻向所志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交通:。

(2)无论魏晋无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绝境:(4)芳草鲜美鲜美:(5)欲穷其林穷:(6)具答之具:(7)悉如外人悉:(8)咸来问讯咸:(9)黄发垂髫(10)并怡然自乐并: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身立命、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白叟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7.按照意思写出成语:(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身立命的抱负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泰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方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方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发展空间发现本身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18.桃花源记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18.桃花源记
第一部分 古诗文默写与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第18篇 桃花源记
细梳理·教材全解 作家作品
第18篇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本文是作者陶渊明退归林下后虚构的一篇游记,作者通过本文将自己的人 生和社会理想加以美化。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桑树竹林之类。 采分点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采分点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易错点 “交通”为古今异义词,现指“运输事业”,句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
53.欣然:高兴的样子。 54.规:打算,计划。 55.未果:没有实现。 56.寻:随即,不久。 57.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细梳理·教材全解 全文主旨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⑪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⑫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⑬若:如同,像。 ⑭舍:舍弃,放下。 ⑮才:仅仅、只。
⑯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 ⑰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⑱属:类。 ⑲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采分点 延:邀请。至:到。其:指“余人的”。 特殊句式 省略句: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专题10《桃花源记》-2021年中考文言文总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10《桃花源记》-2021年中考文言文总复习精品课件



有 汉,无 论 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 听到的事,
【课文注释】
咸(xián):全,都。 问讯:打听消息。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乡邻。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间(jiàn)隔:隔绝、不通 音讯。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地说出。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课文注释】
(桃花源中人)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延:邀请。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 :
(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
㉘㉙
“不足 为 外人道也。”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的生活,想保此绝境。 6.渔人向桃源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而“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 ①渔人可能向桃花源人诉说在桃花源外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在改明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
无尽灾难。桃花源外仍是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仍过着痛苦的生活。 • ②为时代的变迁、战乱的频繁和百姓的苦难而叹惋。 •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而不是世上战乱,而且桃花源外面的事世人皆知,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写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今义:不充足
3.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离开
(1)舍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处处志之 动词,做记号
(2)志
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记号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3)寻
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4.词类活用
(1)未果.,寻病终 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2)复前.行 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 (3)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桃花源记》课件(24张PPT)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桃花源记》课件(24张PPT)
(4)阡陌交.通. 古义:__交__错__相__通___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妻__子__儿__女___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6)无.论.魏晋 古义:__不__要__说__,__更__不__必__说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7)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不__值__得__,__不__必____
(2)渔人在无意之中偶遇桃源,虽然“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 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 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 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 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发现桃源
桃花源记访问桃源生 社活 会环 风境 尚景 土 民 和色 地 风 平优 肥 淳 安美 沃 朴 宁
理想社会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写作手法】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 境界联系起来。(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的手法。(3)语言生动简 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描写使得景物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答案】(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 处都做了记号。
3.综合分析。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
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B.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见闻、
( 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 很,非常 )异.

【北京中考必考古文】部编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重点文言知识及课文理解

【北京中考必考古文】部编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重点文言知识及课文理解

《桃花源记》重点文言知识一、重要字词1.【缘】溪行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落花。

英,花。

3.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4.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5.【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6.【才】通人仅仅、只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10.【具】答之/为【具】言所闻详细11.【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14.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的15.处处【志】之做记号16.【及】郡下到17.【诣】太守拜访18.欣然【规】往打算,计划19.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 wéi,动词,作为(2)不足【为】外人道也 wéi,介词,对,向(3)【为】具言 wéi,介词,对,向20.舍(1)便【舍】船,从口入 shě,动词,舍掉(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shè,名词,房屋2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表示出乎意料22.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23.其(1)欲穷【其】林指示代词。

那(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既出,得【其】船自己的24.之(1)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这件事”(3)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义(4)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这种景况"(5)具答【之】代词,指问题25.表示“全、都”的词有:(1)【悉】如外人(2)【咸】来问讯(3)【皆】出酒食二、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四、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新鲜美好 <今>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不必 <今>不充足,不够五、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重点词语1.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惊异,诧异,句中意: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前面,句中意: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2)芳草鲜美..鲜美:__________(3)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缤纷:_____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一、重点词语1. 古今异义(1)仿佛..若有光古义:__________,今义:似乎,好像(2)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3)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今义:运输事业2. 重点实词(1)林尽.水源尽:____________(2)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3)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5)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6)鸡犬相闻..相闻:__________(7)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8)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9)并怡.然自乐怡: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林尽.水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一、重点词语1. 通假字便要还家同____,意思:__________2. 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古义:________,今义: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实在是”无论:古义:__________,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3)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古义:________,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3. 重点实词(1)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2)具.答之具:____________(3)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____________(6)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8)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9)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10)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率妻子..。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邑人来此绝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段)一、重点词语1.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标记,符号,句中意: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2)及.郡下及:____________(3)诣.太守诣: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寻向.所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段)一、重点词语1.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未果.原意:果实,句中意: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2)寻.病终寻:____________(3)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问津: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探究理解概括1.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 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3.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画面描述4. 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你脑海中的景象。

写作技巧5. 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本文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色彩,可读来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素养提升设问7.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

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

8. 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9. 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统编课后“积累拓展”)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注】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

肆,尽力。

②憩(qì):休息。

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ài):遮蔽。

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10.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

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八十章【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参考答案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1. (1)对……感到惊异(2)向前2. (1)沿着,顺着(2)新鲜美好(3)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繁多的样子(4)尽二、1.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第二段)一、1. (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开阔敞亮(3)交错相通2. (1)到头(2)仅仅、只;通过(3)整齐的样子(4)类(5)田间小路(6)可以互相听到(7)全,都(8)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9)安闲二、1.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2. 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4.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5.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6.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7.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第三段)1. 要邀邀请2. (1)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3)桃花源外的世人3. (1)于是,就(2)详细(3)全,都(4)隔绝、不通音讯(5)对、向(6)感叹惋惜(7)邀请(8)离开(9)告诉(10)不值得,不必二、1.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