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共28页
杜甫生平
一、生平:杜甫,字子美,比李白小十一岁,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经过肃宗,到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去世,终年59岁,比李白晚死8年,可见杜甫大半生在玄宗时期渡过。
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在玄宗时期及下台以后,从历史看就是安史之乱期间与乱后。
我们把杜甫的生平分四个阶段来讲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
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即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为他以后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十岁(开元十九年,731)他离开书斋,开始了壮游。
前后凡三次,时间在十年以上,第一次游吴越,开元二十三年,诗人24岁,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才由江南回到洛阳,没有考中,开元二十四年又开始第二次游历,地区在齐赵(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射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皁枥林,逐兽云雪冈”(《壮游》)。
这一点与“十五好釰术”的李白颇为相似。
开元二十九年,杜甫30岁,回到洛阳,33岁时在洛阳遇李白,李白从长安被逐,要游梁宋杜甫又开始第三次游历,同游的还有高适。
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热情,充满理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勃勃朝气,与其他盛唐诗人并无二致,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现实主义诗人,母宁认为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
2)、长安困守时期(746——755),35——44岁。
公元746年(天宝五载)诗人来到长安,为了作官。
儒家讲的是积极用世,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赠韦左丞》)。
杜甫第二年参加进士考试,还是未取。
这时期他生活逐渐贫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甚至开始挨饿受冻。
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开始深入现实,接近人民,认识到当时政治的罪恶本质,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反映现实的作品,奠定了他的创作方向。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
杜 甫 草 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安史之乱----人生转折点 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 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 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 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 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 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
第二个打击,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
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 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 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 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 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 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 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被后世称为“抒怀诗”的集大成者。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12年)的河南巩县,家境殷实,祖上是世袭官员。
他家境优渥,但杜甫从小心思敏捷,常观察天象,探究自然现象,不喜欢奢侈浪费的生活。
他聪明好学,熟读经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20岁时考中进士,得到了官职。
然而,杜甫的政治梦想并未实现,相反,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多次挫折。
他曾被任命为杂职官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辞去官职,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
在他多次辗转各地,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深受触动。
他的诗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他对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揭示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他的一生中,杜甫经历了多次命运的起伏和家族的变故。
他曾多次被流放至偏远地区,并屡遭贫困之苦。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杜甫,反而激发了他对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
他在流亡途中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救济,并不断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指责。
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不乏描写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备受推崇,他的朋友辛弃疾称赞他为“子美诗寄江东客、总角声名共凤翼”,杜工部也盛赞他的诗句:“宫词八骏状豪奇,肃肃白日悬青墀。
”这一切都显示出杜甫诗才的高度评价。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在晚年时他更是遭遇了丧子之痛。
770年,他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58岁。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坛和他的亲密友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杜甫的诗作在他逝世后被称为“杜工部诗集”,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的来说,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饱经沧桑,遭受严重的苦难,但他的诗作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诗人。
杜甫出生在陕西成纪(今河南省偃师市)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诗。
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贫困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表达能力,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思,也有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他的诗擅长于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悲苦,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困境。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
在他的生活中,饥荒、动乱和个人困境屡次降临。
他多次遭受贬官和流放之苦,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相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把握现实,用诗歌来反映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浑厚豪放的气势,又不失细腻和感人。
他善于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和读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被誉为“诗史一代”的诗仙。
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力图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冲突,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总结起来,杜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经久不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杜甫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歌永远照亮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介绍资料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1],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
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
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工部像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解读杜甫生平
解读杜甫生平解读杜甫生平从《望岳》、《山行》。
《绝句》等作品中认识到了诗人杜甫,了解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报国无门的苦闷。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思想追求。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生平与作品
• 理解并概括此诗后四句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感相交 织的情感内容;
• 认知并说明“悲秋”二字是连接全诗景与情的关键 词语。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病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 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 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 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 登台的。身在异地,又年老多病,自然百感交集, 回首五十几年的岁月,终潦倒此生,不禁发出了 久积心头的悲歌。
“诗圣”
• 时代和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成全了杜甫,加 之具有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语不惊人死 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精益 求精的锤炼技巧,这一切使杜甫成为古典诗歌 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登
高
杜甫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 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杜甫;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课文阅读分析: • 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
•
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 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 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 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 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 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 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 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 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 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 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杜甫生平及作品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 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 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 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 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 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 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 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愁 有人悠闲。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眼前景、古时事 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而使人不觉得这 是用事。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 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 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 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 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 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 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旅夜抒怀
一、背景简介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入 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 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 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 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县),于九 月到达云安.。《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 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 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 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因此一路上心 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 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杜甫的生平
翻译
早就听说洞庭湖,如今才登岳阳楼。
浩渺洞庭之水,断然两分吴楚故地; 无边天地景观,日夜漂浮洞庭之波。
亲朋好友,渺无音讯,老病之身,惟伴孤舟。
西北边塞,又燃烽火,凭轩远眺,涕泪满面。
月夜
今夜鄜 州月,闺中只独看 。
fū kān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 湿,清辉玉臂寒。
huán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释
鄜州: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
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形容月之光辉。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翻译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 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 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 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 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 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 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于大历元年到
达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
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 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 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 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 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 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1、沉郁指情感质地之深沉、深厚,和情感郁积之久、之深、之厚。 、沉郁指情感质地之深沉、深厚,和情感郁积之久、之深、之厚。 2、顿挫指语意和表现上的间歇停顿和转折变化,有顿, 不是一气 、顿挫指语意和表现上的间歇停顿和转折变化,有顿, 而下;转折,则不是直泻。古人所说的“盘旋纡徐” 而下;转折,则不是直泻。古人所说的“盘旋纡徐”就是顿挫的 状态。 状态。 3、沉郁和顿挫是相关的。情感深、而且郁结着,是不想让它滚滚 、沉郁和顿挫是相关的。情感深、而且郁结着, 而下,要在内心深处,盘旋几转后, 发出来。 而下,要在内心深处,盘旋几转后,再慢慢 发出来。古人把这 种表现称为“潜气内转” 这是很直观的说法。 种表现称为“潜气内转”,这是很直观的说法。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成就
一、杜诗的艺术成就 1、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2、叙事中寓论断,将主观感情寓于客 、叙事中寓论断, 观事件的描述之中。 观事件的描述之中。 3、用力于细部描写。 、用力于细部描写。 4、善于锤炼语言,精工凝炼, 4、善于锤炼语言,精工凝炼,时有口 语。 5、各体皆工。 、各体皆工。 二、杜甫律诗的成就 1、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2、以律诗写组诗。 、以律诗写组诗。 杜 3、把律诗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 、把律诗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 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甫 4、拗体诗。拗体是成熟之后的通变 。 、拗体诗。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经历与思想
杜甫的一生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期。
杜甫从小就“好学”, 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育”地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丰富了生活,结交了许多朋友,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望岳》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从35岁到44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
人生已进入中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
十年困守长安,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3)从45岁至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斥。
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详细生平介绍
杜甫详细生平介绍杜甫详细生平介绍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
其先出自西晋军事家杜预,本为京兆杜陵人(所以晚号杜陵)。
寄籍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自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迁入。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对他显赫的先世有着过剩的意识,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诗篇留下。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
早年杜甫早年的生活情况历史对其知之甚少。
杜甫于唐明皇先天元年(712年)2月12日。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出游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
十九岁的时候,他出游郇瑕(今山西猗氏县)。
二十岁的时候,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巩县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这一次出游即是快活惬意,这段时间主要是打猎与唱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的齐赵之游。
其时,正当开元全盛,到处一派升平,杜甫这一段时期的情感倾入诗中,豪放而自负,炽热而奔放,明朗而开阔。
这是杜甫早期诗歌艺术的特点入仕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此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经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记念。
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无非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 (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 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 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赅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 抒发感情爱憎分明。
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 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 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 明的爱憎。如《兵车行》、“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8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 杜诗,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如《北征》中,对回家后见到贫困生活 中子女的情状的描写;《垂老别》中, 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 杜诗的工笔描绘,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 象,这在前此的诗歌中是少见的。
29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0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 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 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 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 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 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 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 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32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 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 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 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 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 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 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 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 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 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 中来!
杜甫资料以及生平简介
杜甫资料以及生平简介杜甫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简介
二、精微深厚的情韵
杜甫具有广博的仁爱精神,他不仅把仁爱之心 推广到天下苍生,而且推广到自然万物。他特别 关爱大自然中那些稚嫩幼小却富于生命力之物,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去表现这些小生物活泼可爱 的神情、动态与意趣。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 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江 村》)
三、精妙深遂的理趣
1、从物情物态中感悟出普遍深刻的哲理。 如《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其二、其三:分两章写夔州的秋暮秋
晨,自伤身世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二、杜甫写景抒情诗的儒家品格
作品分类: 一、广泛反映人民痛苦生活,深切同情人民 疾苦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 “三别”
二、深切表现爱国情怀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哀江头》、《北 征》、《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三、批判性作品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
2、表现物我忘机、与物偕息、天人 合一的哲理境界。
如《晚》诗写幽居情事,尾联“归翼飞栖 定,寒灯亦闭门” 《春水生二绝》(其一)云:“二月六夜春水 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 吾与汝曹俱眼明。” 杜甫《江亭》诗云:“坦腹江亭暖,长吟 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 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故林归未得,排闷 强裁诗。”
杜甫生平
这首诗歌,标志着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
创作道路。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三吏》《三别》更加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作者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 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首《春望》表明作者已经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年后,46岁的杜甫冒死逃脱,投奔凤翔,见到新皇帝,被授官 左拾遗。
47岁,杜甫因为救房琯,被新皇帝厌恶,险遭刑戮,被贬官。 48岁,杜甫在由洛阳返回华州的路上,沿途看到了战乱之后的 情景,创作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 .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48—57岁)
华州—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成都(
759—765)—夔州(今四川奉节)—江陵—岳阳—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