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作家情怀的再解读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湖心亭看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一、介绍湖心亭湖心亭位于我国苏州的拙政园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也是苏州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湖心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以其精致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二、湖心亭的景色从湖心亭眺望,可以看到园内的美丽景色,碧波荡漾的湖水与青翠的园林交相辉映,尤其是在冬季下雪的时候,湖心亭所处的景色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雪花纷飞的时候,湖心亭如同一座梦幻般的世界,美不胜收。
三、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态度1. 雪的纯洁与美丽站在湖心亭上眺望雪景,让人感受到雪的纯洁和美丽。
雪花飘落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仿佛被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宁静而美好。
这种纯洁和美丽让人心生敬畏与赞叹。
2. 对自然的敬仰湖心亭看雪,让人对自然产生更深的敬畏与敬仰。
雪花飘落的时候,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展露无疑,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力量。
站在湖心亭上,人们会对自然有一种更加崇敬的心情。
3. 对生活的热爱在湖心亭看雪,人们对生活也会产生更多的热爱。
雪花覆盖大地,给人们带来一种纯净和清新的感觉,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幻想。
这种热爱生活的情感会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四、湖心亭看雪的价值观1. 珍惜自然资源湖心亭看雪,让人更加珍惜自然资源。
雪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礼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利用,不盲目破坏,让大自然的美景得以延续。
2. 倡导纯洁与美好湖心亭看雪,让人产生对纯洁与美好的向往。
纯洁和美好是人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倡导纯洁的情感态度和美好的生活方式,让纯洁与美好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 传承人文情怀湖心亭是我国传统人文情怀的象征,其雪景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让湖心亭看雪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其价值观得以延续和传承。
五、结语湖心亭看雪,是一种美丽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珍贵的价值观传承。
在湖心亭看雪的让我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珍爱美好,传承人文情怀,这将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正确态度和价值观选择。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对《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的几点质疑和思考
教I材研讨2021/01对《湖心亭肴雪》文本篦读的几点质疑和思考◎重庆/李华摘要:《湖心亭看雪》实属一篇意境高远的美文。
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收集的资料增多,学生心中的疑惑也会增加,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思考。
张岱借助对雪景印象的描写来达到独抒性灵的目的,通过巧设对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一代才人孤傲俊逸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质疑和思考;独抒性灵;巧设对话—、问题来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的作品,其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同被著名作家、学者梁衡先生誉为“秋月冬雪两轴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作为课文,鄂教版语文教材将此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部编本语文教材将此文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足见教材编写者对其价值的肯定和重视。
作为教者,每教一次这篇文章就会仔细地读上几遍,再结合教学参考书看看编者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结合课文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可每当读到教学参考书中“'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这两个地方时,就会产生疑问:“使用明朝纪年是否能表示作者不忘故国呢?饮酒一处,后面有'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字样,说明作者和这个人之前是不认识的,为什么就成了知己了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又阅读了一些解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章,其中有解读文本内容的,有分析写景一段量词作用的,有分析文章中的精神世界的,还有解读张岱的“痴”的。
随着阅读的深入,笔者心中的疑惑释然了一些,但读着这些解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章,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二、质疑和思考1.明朝纪年能否标示不忘故国教学参考书中在课文研读部分说“一开头'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这个解读就会让人生疑:“为什么使用明朝纪年就标示自己不忘故国呢?如果不用明朝纪年那该用什么年号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湖心亭看雪》解读的文章,发现有作者同样对“'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湖心亭看雪》第一句'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之后明王朝又存续了12年之久,清朝尚未诞生,何来'为什么用明朝纪年'一问?”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知,如果以吴三桂降清的1644年来算,1632年确实是不能算清朝时间的,明朝纪年应该属于很正常的标明时间的方式。
湖心亭看雪原文+主旨分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主旨分析湖心亭看雪原文+主旨分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湖心亭看雪原文+主旨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
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
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湖心亭看雪》作家情怀的再解读
《湖心亭看雪》作家情怀的再解读作者:耿庄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9期《湖心亭看雪》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出自晚明小品文大师张岱之手,作品为我们读者讲述了在大雪持续三日晚上八点左右驾舟前往西湖赏雪的故事。
编者将文本分为两段文字,第一段侧重于写雪景,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上下全白,一片空濛的雪后世界;第二段文字为我们记述了作者在湖心亭巧遇异客开怀畅饮的故事。
内容简约,但细读之,文本却颇有几分内涵,值得我们去品味,鉴赏,重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框架。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形成了一定的个性品质,他的行为方式处处都会显现出他的影子,这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很少会因为外在因素的干扰而坍塌,至少在张岱先生那里不会出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评价他“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这样的一位洒脱率真之人在国家灭亡之后作出了入山著述的选择,一来既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做逆臣贼子也应是自己的明智之举吧,二来当故国家园还没从眼前消失时,那么多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怎不至于湮没与历史的长河中,入山著述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忧愁是有的,但不至于每每执笔创作时心头总要涌起我要将愁绪付诸行文中的道理吧,若这样的话,我猜想张岱先生可能就要步那个“忧愁是永恒的,欢愉是短暂的”柳宗元的后尘吧,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张岱在明亡之后精神的强健是永恒的,忧愁是暂时的呢?不然在明亡后他还会度过35年的人生春秋。
当我们这样去认识张岱的人文情怀时,我们再去审视《湖心亭看雪》就不禁会发现流淌在文字中的愉悦,是庆幸,心灵的宁静和美好。
很难设想为什么好多的执教者却要让淡淡的忧愁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挤压那弥足珍贵的45分钟教学时间。
这应该是对教材的一种误读。
黄厚江指出:教学的内容不能永远局限于教材本身,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和创造,对教材留下的教学空间应有自觉填补的意识,并利用这些教学空间展示教学的个性,发挥一个教师应有的课程价值。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那么,是他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吗?应该也不是。
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于晚明,标示着明朝万历以后文学趣味的变迁,也是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大抵言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与抱负,是小品文所极力要摆脱的。
是以,小品文所留心与描写的风景,是一个艺术与美感的世界。
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摆脱古文以“政治”作为人生唯一追求指标的立场,而强调以“艺术”来经营生活的可能。
即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态度,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托的美学要求。
因此,“明月清风”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态度,而“人无癖不可交”、“只可与雅者言,难以为俗人道者哉”逐渐成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学信仰。
尽管我们在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时,无一例外地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细心体会就能发觉,柳宗元所追求的“境”虽与张岱并无二致——天地之间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是方圆殊趣。
置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形象显得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恰恰是由于诗人借山水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而张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时出行看雪,大概与古文人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一个性质的。
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
是故前者钓雪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
从这种意义上说,假如时空可以移植,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大相径庭的。
但是,从文中所叙来看,应该说金陵客那种清雅不俗的情怀与志趣已经和张岱达到了一种惊人的契合,若说张岱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
与金陵客偶遇对酌,作者的兴致看来并不很高,笔者私下揣度,原因应当有三。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主旨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主旨“chanjws”投稿了11篇《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主旨,以下是作者整理后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主旨,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篇1:《湖心亭看雪》原文主旨《湖心亭看雪》原文主旨原文:《湖心亭看雪》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主旨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湖心亭看雪》是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作者张岱赏雪遇到知己的事情。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1、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2、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3、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
的情怀。
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翻译《湖心亭看雪》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许多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是日,更定矣,余挚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磊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贬骨。
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
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请看作者以的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少’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
天、云,上也;山、水,下也。
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
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看雪》的情感表达
《湖心亭看雪》的情感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中国文学家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诗,该诗以描绘湖心亭观赏雪景的形式,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诗中以雪景为背景,通过描写湖心亭的景色、环境以及观赏雪花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引用了"飞花"、"净琉璃"等词语,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雪花的纷飞、落地以及遇水的情景,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幻多样的景象的赞美之情。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表达,诗中还融入了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诗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通过对四月花开的描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
这一句与前面描绘雪景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
此外,诗中还以湖心亭作为情感的寄托。
湖心亭既是观赏雪景的地方,也是作者思考、表达情感的场景。
诗中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句子,以湖心亭为背景,表达了对寄托于自然环境中的心灵寄托的情感。
《湖心亭看雪》通过描绘雪景、思考生命和寄托情感,展现了
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
诗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该诗以简洁但富有情
感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与思考。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
“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
“是日”即三日之后,“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
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
“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几个“一”字互为呼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
“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风雅。
“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
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
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
浅谈《湖心亭看雪》主旨
浅谈《湖心亭看雪》主旨《湖心亭看雪》是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写景小品文,语言凝练,主旨朦胧。
不少教案或课堂将文章主旨定向为: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趣和傲岸不屈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忠于故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其中,“忠于故国怀念故国”无可厚非。
但认为“表现,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趣和傲岸不屈的品格”,就流于肤浅,笔者不敢苟同了。
揣摩文章主旨还须论世知人。
张岱的个人命运与崇祯前后朱明王朝的国运紧密相连。
那么,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文中张岱夜间看雪事件的时代背景——朱明王朝的困境。
一、北境不宁自从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之后,明朝北方压力剧增。
二、西南不安天启年间,西南爆发动乱,史称“奢安之乱”,使得王朝陷入了三线作战的窘境,彻底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三、财政紧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之中最穷的几个王朝之一。
收入,支撑不起赈灾和大军平粄。
四、小冰河时期明朝末年天气多变,在一六零零年前后骤然加剧,雪线南移,旱灾频繁,引发了明未大规模起义。
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为明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崇祯帝从父兄手里接过来的朱明王朝,已是一条四处漏水的破船。
接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真正的张岱。
张岱于1597年出生于明朝官宦世家。
16岁时,张岱取得秀才资格,他马上去南镇祈梦,袁示不能"局促辕下",要"一鸣惊人",实现"补天之志",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块能派上用场的炼石,去补明朝江山出现的窟窿。
另,1644年明朝灭亡后,张岱起兵反清复明,因兵败进山著书。
这些都证明了,张岱并非他自称的纨绔子弟,而是胸怀大志,心忧朝廷的忠义之士。
论世知人之后,我们再来解读作品《湖心亭看雪》,就不难了。
首先,由题目"湖心亭看雪"的看字,可知作者文中的张岱并无赏雪之乐。
"湖中人鸟声俱绝",犹显孤独沉闷。
"更定"看雪,足见心怀忧事,难以入眠。
《湖心亭看雪》文章情感分析
《湖心亭看雪》文章情感分析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文章情感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很多同事都讲过这节课,我在听课之余非常遗憾,总觉得课堂上缺少了一种韵味,和作者息息相通的文意。
我把它概括为讲课者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不足,没有把作者国破家亡的情感分析出来。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我从多个方面将学生引入这种情感:1、身世经历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曾祖张文恭,祖父张汝霖皆曾为明朝廷官员。
父张耀芳为明代鲁藩长史司右长史,张岱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清朝的铁骑冲破了山海关,满族统治者强势入主北京城,将张岱50年的悠闲生活彻底毁灭了。
对于有着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张岱来说,国破家亡,清朝是他的不共戴天的仇人。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这部书。
简单来看,该文只是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次游山玩水而已。
这正如有人初读后的感受──因为搬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欣赏湖山全白的雪景,不也是一件乐事吗?因此,有人凭此或许会断言,本文表现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笔者总觉得有些欠妥当,但作者似乎纯客观地写景写事并没作评论,又该怎么品悟呢?愚以为引入诗歌的“意境”大致能合理地解读本文而更接近创作者的原意。
黑与白张岱是在夜晚“更定矣(更定,夜深更深。
古代夜间计时分为五更。
意思是众人都入睡的时候,大约晚上九、十点钟。
)”才出外去“赏”雪的。
故理解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说法,可判为错误。
因为白天才看得更远、更清楚啊!再则,又不是不会再天亮了,完全可以等到第二天的白天再去看呀!因为“大雪三日”的厚雪不见得在一个晚上就融化尽了。
细究起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作者这个明朝遗老怕在白天外出碰上熟人会触发亡朝之痛呢!另则,也可以理解为张岱百无聊赖心情苦闷才不顾寒冷在雪夜去赏景聊以消遣呢。
有人会说,这种理解是误读。
因为明朝是“崇祯十三年灭亡的”,而文章明明是写于“崇祯五年”呀。
这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请责难者对照《陶庵梦忆》书名去理解吧!因为作者是中青年时写少年时的事。
另外,就算作者是实写,至多也只是在实写忆旧呀!可我们认为,本文忆旧的触发点是“现在时”,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实在是在写“现在时”的“崇祯十三年或之后”的事,却假托“崇祯五年”的事,这没什么大不了。
似乎比写现在还更好呢。
在作者看来,表现了自己想表现的主题就行了,“年代”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要紧。
夜黑可以避开士大夫在亡国后火辣辣脸烧的尴尬,“黑”当然也是作者阴暗心情的真实写照,“白”当然也是作者“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大痛。
“黑夜”、“白雪”并不是指美景,而是指伤怀物。
单独“黑”是悲,单独“白”也是悲,“黑”、“白”交融的意境更是指向一种巨悲。
《湖心亭看雪》主旨新论
《湖心亭看雪》主旨新论作者:喻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8期喻嘉喻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以一部《陶庵梦忆》流传后世,感动万千读者,《湖心亭看雪》由于其重写景叙事、笔法简练、篇幅短小以及情感含而不露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不少疑惑,也给教师们的文本解读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在以往对于《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存在较多争议的就是张岱此文所蕴含的情感。
在对文章主旨的体会上既要做基于文本语言的细致分析。
对《湖心亭看雪》的细节剖析,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文中所述“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等细节得出了张岱与金陵人湖心亭相遇“不快”的结论。
在公认张岱通过描绘湖心亭雪景展现自己遗世独立的孤傲品格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教师结合明清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抓住“崇祯五年”这个时间节点的语言表述以及“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一处对话认为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也寄托了深深的亡国之痛。
这样的推测真的无懈可击吗?笔者以为不然,通过对张岱“湖心亭看雪”这一事件“看湖”“交友”“别友”三个流程的梳理,笔者认为《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张岱有欣赏美景、遗世独立的个性;有与萍水相逢之人相谈甚欢的喜悦;还有联想自身客居他乡的共情。
一、乘舟雪中看湖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围绕一个“看”字展开,分别交代了“看雪出行前的准备”“湖上所看雪景”及“看雪过程中偶遇金陵人的遭际”。
整体上似乎《湖心亭看雪》都是在围绕“看雪”这一事件展开,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文章很容易就会发现题目这一“地点”与“事件”的组合几乎是在误导读者。
“湖心亭看雪”并不是“在湖心亭看雪”,张岱并非到了“湖心亭”才开始欣赏景色,准确的说他是在乘舟前往湖心亭的过程中看景色。
张岱看的对象是雪景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看的并不是雪,而是“西湖”,甚至连自己也成了“湖景”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作家情怀的再解读
《湖心亭看雪》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出自晚明小品文大师张岱之手,作品为我们读者讲述了在大雪持续三日晚上八点左右驾舟前往西湖赏雪的故事。
编者将文本分为两段文字,第一段侧重于写雪景,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上下全白,一片空濛的雪后世界;第二段文字为我们记述了作者在湖心亭巧遇异客开怀畅饮的故事。
内容简约,但细读之,文本却颇有几分内涵,值得我们去品味,鉴赏,重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框架。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形成了一定的个性品质,他的行为方式处处都会显现出他的影子,这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很少会因为外在因素的干扰而坍塌,至少在张岱先生那里不会出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评价他“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这样的一位洒脱率真之人在国家灭亡之后作出了入山著述的选择,一来既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做逆臣贼子也应是自己的明智之举吧,二来当故国家园还没从眼前消失时,那么多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怎不至于湮没与历史的长河中,入山著述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忧愁是有的,但不至于每每执笔创作时心头总要涌起我要将愁绪付诸行文中的道理吧,若这样的话,我猜想张岱先生可能就要步那个“忧愁是永恒的,欢愉是短暂的”柳宗元的后尘吧,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张岱在明亡之后精神的强健是永恒的,忧愁是暂时的呢?不然在明亡后他还会度过35年的人生春秋。
当我们这样去认识张岱的人文情怀时,
我们再去审视《湖心亭看雪》就不禁会发现流淌在文字中的愉悦,是庆幸,心灵的宁静和美好。
很难设想为什么好多的执教者却要让淡淡的忧愁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挤压那弥足珍贵的45分钟教学时间。
这应该是对教材的一种误读。
黄厚江指出:教学的内容不能永远局限于教材本身,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和创造,对教材留下的教学空间应有自觉填补的意识,并利用这些教学空间展示教学的个性,发挥一个教师应有的课程价值。
产生这种误判的原因一是张岱先生的生平际遇,二是教材的引领。
下面试从文本的文字解读中寻找根源。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又以西湖为最,多少文人墨客将那里视为灵魂的栖息地,张岱亦是如此。
作品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淡淡数语,细品之让人发现作者为自己能栖息于西湖之畔由衷的感到欣慰与自豪。
想象一下,对于一个“好繁华,喜山水”的作家来说,西湖无不处处留下了他欣赏的足迹,在这些曾光顾的山水中肯定有让他留恋之处,湖心亭可能更让他最为眷顾。
“大雪三日”对于他来虽拥毳衣炉火说应是一种怎样的折磨,要不然怎么会在雪停之后的晚8点而不顾严寒要前往湖心亭,“虽拥毳衣炉火”而在所不惜。
一个“独往”是不是可以让人看到作者为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出行,会独自徜徉于整个西湖的美好而窃喜。
很难想象一个“独”让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落寞与高傲,高傲的甚至连家人于不顾。
2.一切景语皆情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该是一种怎样的欢心与鼓舞。
白气弥漫,整个天宇一片纯白,这是大自然赐予自己的最好礼物,除却欣赏把玩还会有什么呢,空茫深远的意境可不是放飞思绪最好的时候,这思绪中有独享的快乐吧,有人生的诸多感慨在吧。
那平日所观的西湖一切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惟”字,一个“而已”是不是惊叹于大自然对物我的改观,这一切在茫茫的宇宙空间来看,是不是稍显渺小,还至于去迷恋什么功名利禄,还有么个人得失的无法释怀,不由间想到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返”,张岱先生在这样辽远的的背景之下而有所顿悟,以至于超脱呢,当然这是站在明亡以后的立场来看他著述时的心境。
不论怎样,何来的忧愁呢,还淡淡的呢?
3杜甫曾赋诗说人生有四大喜事足以让人忘怀: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
如此有闲情逸致的张岱先生在湖心亭不是遇到了这样的知音吗?那铺毡对坐的两人在饮酒畅
聊中该是多么的富有诗意,他们来此的目的应和自己一样的吧,他们的人生际遇和自己也是一样的吧,他们真性情的流露也和自己一样的吧。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金陵人对此的感叹,又何尝不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呢?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可想而知了。
“强饮三大白”该是如何的欢畅,这是心灵相息者内心共鸣的一种举措,这是“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而少无两闲人而”的心灵碰撞。
仔细的揣摩,未见什么忧愁情感的流露,多的是一份欣喜。
4.文中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语点破作者的真情怀,主人的痴情于山水并不是什么高蹈,并不是什么“我欲乘风归去”的遗世独立,这个世界还有和先生一样趣味相投的,他的“爱繁华,好山水”是他人生追求追求中无法磨灭的痕迹。
这是对主人的一种认可与赞同,也是作者借他人之口而发出的内心真声音。
再换个角度,我们来探究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真情怀。
文章出自作者作品集《陶庵梦忆》。
我姑且揣测一下作者如此命名的来由。
“陶庵”应与陶渊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陶渊明的行为处事,人之真性情,肯定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引领着他前行,让他推崇到连自己的居所都要用他做名字。
这种风度怎么会让他有创作时要处处流露忧伤与落寞呢?“常著文章自娱”是不是可以在张先生这里得以释放呢?再看“梦忆”二字,能入我梦来的肯定不会是那些充满血腥厮杀让人梦魇的东西,至少应是那些让人遣怀,美好的东西。
我们也可以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本主题的探究演变中有所发现,让鲁迅怀念的是儿时那段梦好的生活,怎么会有对封建教育制度大张旗鼓的批判呢?《湖心亭看雪》应是张岱先生十余年前人生美好的回忆而付诸笔端的自然挥洒,即使有什么忧愁情绪的流露,也是我们人为的因素而施加的。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好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去把握作者的真性情,然后在师生的合力中去让这种真性情能得以酝酿,得以升华,
从而熏陶自己,启迪自己。
当然这种把握应建立在对文本细致的解读之中,缺少了这样的一种主动,人云亦云,只能给我们本应美好的语文课堂带来一些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