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变化的量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变化是事物在不同时刻的状态差异。

2.理解“变化量”的概念,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一个物体的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

2.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示例归纳法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自发探究,自主发现规律。

四、教学准备1.文具、白板、黑板、彩笔等;2.教学课件、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描述它变化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观察到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2.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的变化分为哪几类: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讲解数据变化及速度变化情况。

3. 知识探究1.1 变化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变化的概念:事物状态的改变,包括变化的距离和时间以及方向等。

•教师分组让学生探究变化的概念,当其完成探究后,展示其个人想法。

1.2 变化量的概念•教师从样例出发,讲解变化量的概念:在规定的时间、空间等受限条件下,物体状态发生了多少次改变。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改变时间和改变的物体量之间的关系,此过程步步深入,直至学生掌握为止。

1.3 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速度改变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平均变化速度公式,从公式推导中,学生更能够深入理解其概念。

4. 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分好小组,将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进行分类后,每组思考一个与实际相近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展示更好的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总结,理清变化的概念及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组变化量题目,并在下一堂课教学前完成。

六、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了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了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变化的量,理解相邻两次变化的差称为变化量。

2.能够利用变化量表示变化情况,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3.发展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变化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的变化和变化量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变化发生的原因,掌握相邻两次变化的差称为变化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变化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相邻两次变化的差称为变化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实际问题中的变化量的应用2. 教学步骤(1)导入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变化的量”。

2.提问学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哪些现象是由于某一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请举例说明。

(2)呈现1.老师展示两个内容不同的物品,提问学生:这两个物品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相同之处?做出比较。

2.老师让学生用文字记录和描述这两个物品之间的差异。

(3)讨论1.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用文字描述了什么?两个物品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用何种方式表示呢?是否可以用数字来表示?2.老师解释相邻两次变化的差称为变化量的概念,并对变化量的表示方法进行讲解。

(4)练习1.老师在黑板上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学生自行检查答案,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问老师。

(5)巩固1.老师邀请几位学生上黑板,让他们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练习,并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2.学生自行评估,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多加练习。

(6)拓展1.老师在黑板上展示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利用变化量的方法去解决。

2.社会生活中的变化量应用举例:根据当月的花费和上个月的花费,计算出你这个月支出的变化量。

四、课后作业1.课下自己读一读课本,帮助自己巩固和深入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2.完成信阳阳的数学作业C4-P50。

五、教学反思1.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否简洁明了,是否符合学生年纪的理解能力?2.教学过程中是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学生?3.教学环节设置是否恰当,是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2.掌握变化的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3.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变化的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解读变化的量的图示。

2.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变化的例子,如腰围、身高、体重、温度等引入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定义。

2. 学习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通过PPT展示,简单介绍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如变化、变化前后的差、变化的速度等。

3. 深入理解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让学生观察图示,理解变化前后的差,强化变化的概念。

4. 学习变化的量的图示表示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变化的量可通过折线图、直方图、曲线图等方式进行表示。

5. 强化变化的量的计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变化的计算、运用进行强化,如让学生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的变化量等。

教学方法1.演讲式教学2.PPT展示3.课堂讨论教学评价1. 测验通过给学生一个变化的量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加深对变化的量相关知识掌握。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及巩固训练。

教学板书变化前变化后差值腰围60cm65cm5cm身高145cm150cm5cm体重40kg45kg5kg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变化的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图示表示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学生对于变化的计算及应用更加熟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

(教师板书)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

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指名板演)(1) 3 :5 24 :40 (2) : 7.5 :3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3 :5=2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和7.5 :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1 :2○3 :6 0.5 :0.2○5 :21.5 :3○15 :3 :2○:1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

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

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

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变化的量教材简析:“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

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xxxx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发现生活中特定时期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看第二个例子。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概念,掌握有关描述变化的语言和方法;2.学会用一次函数公式解决日常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变化的含义;2.掌握描述变化的语言和方法;3.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课前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视频或者实物拿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品都会发生变化,通过变化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1. 变化及其含义1.1 变化的概念教师介绍变化的概念,指出变化是指事物发现的演变过程。

为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时需要对不同的量(例如时间、物质、空间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同时也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1.2 变化的类型教师介绍变化的类型,指出变化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

其中,周期性变化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某种量呈现出规律性的周期性变化,例如季节变化、月相变化等等;非周期性变化则是指某种量的变化不规律,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2. 描述变化的语言和方法2.1 描述变化的语言教师介绍描述变化的语言,包括“增加”、“减少”、“相等”、“变化率”等等。

2.2 描述变化的方法教师介绍描述变化的方法,包括:(1)用绝对量来描述变化,例如用“增加100元”来描述一笔收入的变化;(2)用相对量来描述变化,例如用“增加了50%”来描述一笔费用的变化;(3)用量的增减率来描述变化,使用以下公式:变化率= 变化量 / 原来的量。

3. 一次函数解决日常问题3.1 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师介绍一次函数的概念,指出一次函数是指函数中的未知量只有一次方的函数,通常的表示方法为 y = kx + b。

(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3.2 一次函数的解题步骤教师介绍一次函数的解题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步:(1)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2)通过题目中的信息,列出函数的解析式;(3)确定函数图像的斜率和截距;(4)按照函数图像,计算出题目中需要求解的值。

4. 例题分析举例分析一道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解题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函数的概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函数表达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变量的概念:变量是指数值可以变化的量,通常用字母表示。

2.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中一个变量的值取决于另一个变量的值。

3. 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线性关系等。

4. 函数的表达方式:包括解析式、列表法、图象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变量和函数的概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函数表达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变量和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变量和函数的定义,举例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函数表达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变化的量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根据教学过程,逐步展示变量和函数的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的表达方式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函数表达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量的概念2. 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3. 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分5.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性质。

2. 教学难点: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运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学习用品、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变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2. 新课:讲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正比例、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比例、反比例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变量2. 正比例3. 反比例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分5.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巩固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比例、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4.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本教案中,可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引出变量的概念,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一件事情发生变化时,另一件事情也会随之变化?”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难点: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段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并介绍视频中拍摄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人的行走速度来了解变化的量。

2.引入概念1.引入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符号。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的量。

3.概念讲解1.让学生就已经学过的知识,回忆出变化的量的特征。

2.通过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来阐述变化的量的概念。

4.练习1.练习板书,规定好变化的量的正负。

以速度的变化作为例。

例如,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北行驶,又将速度减小到30公里/小时,这个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应该为-30公里/小时。

而如果一辆车由60公里/小时的速度加快到90公里/小时,速度的变化量就是30公里/小时。

2.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

5.拓展将视频中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场景引用到工艺流程加工工件的例子中,并让学生谈谈变化的量的正负及其意义。

6.小结1.询问学生学习变化的量后的感悟。

2.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3.让学生给出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其他应用场景。

四、教师评价本课时教学内容新颖并且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掌握了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常常忽略符号的正负,因此在日后的实践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符号的正负认识的纠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量的定义及其意义;2.能够根据变化量的定义,解答数学问题;3.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变化量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变化量的概念和定义;2.变化量与数学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变化量的意义和作用;2.使用变化量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段视频,介绍新的数学概念——变化量,并且提问学生,要求学生思考变化量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问题:什么是变化量?变化量有什么作用?2. 讲解变化量的定义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变化量的概念,例如: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他要走200米,他在学校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走回到家里。

这个过程中,小明实际上走了多少米?这个距离的差,就是小明的变化量。

教师向学生解释:变化量是指某个物体在两个时间或空间点之间发生的变化的量。

举例来说,一辆汽车从A地驶向B地,这个汽车所行驶的路程就是它的变化量,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的人口增减量,也可以表示为它的变化量。

3. 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提示问题:对于一件事物的变化,我们能否用一个数值来表示?如果可以,这个数值怎样表示?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回答问题。

4. 变化量的计算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小明在上学路上,他走了60步,这段路程的长度是200米;下学路上,他走了50步,这段路程的长度是150米。

假设小明在去学校的路上用的时间跟回家路上用的时间是一样长的,请问小明这次走路的总长和总步数?教师通过讲解此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使用变化量来解决数学问题。

5. 同步练习练习1:一个人在8点钟时站在教室门口,如果他到9点钟时已经走进教室10次,这个人走进教室的次数的变化量是多少?练习2:学校食堂的废水一直流到污水处理厂,每小时流量是20立方米。

如果在一天内废水的流量增加了30%,那么这个增加量对应的变化量是多少?6. 提问请简述变化量的定义,以及变化量在数学上的应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1变化的量教学目标•知道变化的量是一个数学量,并且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它。

•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观察和记录变化的量,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

•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的变化的量及其单位,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它。

•熟练掌握时间、长度、重量等变化的量及其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能真正理解变化的量这个概念并能够把实际中的变化的量转换为数学量。

•能熟练使用变化的量及其计量单位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变化的量的重要性,能更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变化的量的概念。

•合作学习法:课堂上分组让学生一起讨论、研究问题,提高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协作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解决法:通过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知识讲解•变化的量–变化的量是指在某个过程中变化的大小、多少、快慢等性质。

例如:时间、长度、重量、温度等都是变化的量。

•数学语言描述–在数学上,变化的量通常用数来描述。

例如:时间1小时、长度5米、重量2千克等,在这些中间的数字就是数学上描述变化的数量。

•计量单位–现实生活中,为了方便测量和计算变化的量,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计量单位。

例如: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长度的单位有毫米、厘米、米等,重量的单位有克、千克、吨等。

实例演练时间示例一:举办学校聚会,需要确定聚会的时间,已知聚会时间是从晚上6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请计算聚会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 分析:找到聚会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并计算时间差。

- 结果:聚会时间为3小时。

示例二:根据上课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计算一节课的时间是多长时间。

已知上课时间为上午8:00,下课时间为上午10:00,每节课有两次课间休息,每次课间休息为10分钟。

- 分析:找到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并计算时间差,在减去两次课间休息的时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变量概念,掌握变量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变量间关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变量概念:介绍变量的定义,明确变量是可以变化的量。

3. 变量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变量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变量概念的理解,变量间关系的识别。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变量变化过程。

2. 学具:学生自备练习本、铅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变量概念,如温度变化、水位变化等。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变量间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 讨论:每组分享实验结果,全班讨论变量间的关系。

4. 应用: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变量概念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变量概念、变量间关系和实际应用展开,通过图表、公式和实例来直观展示。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变量概念和变量间关系。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变量实例,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变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如增加实例讲解,强化练习等。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来引入变量概念,例如,展示一天中温度的变化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变量实例,如家庭成员年龄的变化、身高随时间增长等。

通过这些实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变量是数学中描述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语言和工具。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测量不同时间点的水温、观察植物生长的高度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变量的变化。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变化的概念,能够理解和描述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增量和减量的概念,能够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将变化抽象化,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变化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化量的计算,加深对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讲解法;•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变化的概念:变化是指某个物体或事物的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的不同状态,包括增和减两种情况。

2. 讲解环节•让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假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假设的验证,引导学生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逐步掌握增量和减量的计算方法。

3. 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4.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在知识点的讲解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4.1《变化的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4.1《变化的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4.1《变化的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章的第1节《变化的量》。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两个数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接着,我通过一个实例,讲解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的情况。

2. 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在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基础上,我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

3. 例题讲解:我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例题,我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会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解答他们的疑问。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掌握变化的概念以及在数学中的应用2.能够分析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3.能够应用已知变化量求未知变化量教学重点1.变化的概念和本质2.变化的规律和趋势3.如何求未知变化量教学难点如何应用已知变化量求未知变化量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黑板、彩笔,并准备好数学游戏道具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笔和教科书教学过程1. 思维激活(5分钟)(1)数学游戏:学生分组,每个组用一张数字卡片,每个学生先自己完成一个数,然后整个组内论证出一个最大或最小的数。

(2)学生讲述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思路和想法。

2. 观察与探究(15分钟)(1)弹珠计算器演示:由教师抛出一个弹珠并计算出不同弹珠数量时的分数,与学生进行讨论、比较,让学生发现弹珠数量的变化影响了最终结果。

(2)运动员成绩演示:由教师给出两个时间点的时间和成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算出两次比赛成绩的差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变化量和未知量,找出计算公式。

3.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变化量的概念、本质和规律。

4. 实践操作(20分钟)(1)学生完成课程任务一:给出两个数量,规定一个变化方式,并让学生计算出变化量。

(2)学生完成课程任务二:学生根据图表计算出变化量和变化率。

5. 课堂翻转(15分钟)学生自己阅读相关部分的教材内容,并记录笔记,学生可同时讨论解决问题。

6. 当堂检测(10分钟)教师布置当堂作业,检测学生对变化量的掌握情况。

小结变化量在数学中广泛应用,学生应掌握变化的概念和本质,能够分析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应用已知变化量求未知变化量的方法。

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变化量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变化的量》。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化相关的量,并且这些量之间可能存在着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 培养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对于直线图的绘制和读取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学生在自己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呈现一个种植花朵的场景,花朵的生长与阳光的照射时间有关。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认为花朵的生长和阳光照射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例如:"阳光照射时间越长,花朵生长得越好。

" 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2. 概念解释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请看板书上的定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增加;反比例则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相应减少。

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例1:小明每天走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每走1小时,他可以走30公里。

这意味着,如果他增加走的时间,路程也会相应增加。

比如,如果他走2小时,根据正比例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他能走多远呢?学生1:他每小时走30公里,所以走2小时的话,他应该能走60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

(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

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指名板演)
(1) 3 :5 24 :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
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和7.
5 :3也有怎样的关
系?为什么?板书::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
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

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

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

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让学生口答结果。

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

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

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

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