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后六中学的办学奇迹(三)

合集下载

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相关推荐校史馆观后感1000字(精选12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史馆观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校史馆观后感篇1今天下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

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

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

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

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

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

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 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老校新姿,催人奋进。

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

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

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

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筚路蓝缕创新路 薪火传承再光大

筚路蓝缕创新路 薪火传承再光大

M 权威和影响的《 教育研究》杂志丨〔 发 表 16 篇教行学
术沦文,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 冷冉教育思想以它的原创性、超前性和适用性闻名于 我国的基础教污领域.已经在国内的许多地方得到应 用 ,并取得明显效果。 本刊记者: 冷冉先生用一生时间进行教育实践探 究, 形 成 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其教育思想的实验效果 及人们对其评价如何? 宋庆泮:冷冉先生+光是一个理论硏究者,还是 •个教育实践者。 他的教育思想是以大连为实验基地, 在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拖广中验证、提炼出来的。 大连市基础教育系统对“ 情•知教学”理论的研
教育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 ,在全市范围内确立了研究点 ; 生 自 主 发 展 。 校, 开展了“ 情•知教学” 理论的更加深入广泛的实践研究。 每轮的实验研究成果都分别得到了国家、省 、市教育硏究 部门的肯定和奖励。 “ 情•知教学”理论虽产生于大连, 但却走出了大连,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武汉、 重庆、 成都、 南 昌 、上 海 、湖 南 等 省 市 的 许 多 中 小 学 校 开 始 了 “ 情•知 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许 多 第 一 线 的 教 师 在 “ 情•知 教 学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上 取 得 了 突 出 成 绩 。江西省南昌市 第 三 中 学 的 张 富 老 师 ,根 据 “ 情 知 互 动 统 一 ” 的原理改 进 语 文 教 学 ,取 得 突 出 成 绩 。他 不 但 被 评 为 特 级 教 师 , 而且还获得国家“ 五一”劳动奖章。反 映 “ 情•知教学” 基本理论与实践的《 张 富 语 文 教 学 法 新 探 》一书在基础 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刊记者: 在我们对宋庆泮所长采访中得知, 大连 的 实 验 中 学 三 十 多 年 一 直 实 践 、传 承 、发 展着冷冉先生 的"情•知教育〃思想。为 此 , 我们又采访到了大连实验 中学的任丽君校长, 请 她 介 绍 一 下 实 验 中 学 3 4 年来是如 何坚持〃情•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 任丽君:1982年建校的大连市实验中学,曾是冷冉先 生的实验基地校。从 1982年 至 2011年 ,学校多次改组,但 冷冉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却在大连市教科所的支持、指 导下一直坚持着。2011年学校重新更名为大连市实验中学 后 ,再次围绕冷冉先生的教育思想开展了教育科硏活动, 我们感觉到,冷 冉 先 生 的 “ 情知教育”不但没有过时,反 我们首先逬行了开放式的探索,即 “ 分层式”教学— — 关注个体的个别化教学过程。 首 先 是 目 分 层 。我们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 两个层级一 - 大 班 ( 学优生和中等生层级1和 小 班 ( 学困生 层 级 ),小 班 人 数 控 制 在 13人 左 右 ,大 班 3 0 人左右。大 小班中又各设A B 两个小组。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 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和评价,使各 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 大 班 A 组的学优层学生的目标 为 :让优秀成为习惯,用累积缔造高分;B 层 目标:创造品 格, 让浅尝即止转变为步步深入; 小 班 A 组目标: 超越自我, 让心有旁骛转变为心有所系;B 组目标:闪光激励,i± 杂乱 无章转变为错落有致。 其次是学生分层。班级所有任课教师一起综合学生的 学 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预测可提升空间,拟定 两个层级。 然后进行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 与每名学生谈话, 了 解其升学目标,帮 助其分析优、劣 势 ,制定适应其目标 的 学习策略,自我定档,注意对降低标准或盲目追高的学 生进行引导和纠正,使学生层次的划分尽可能客观、准确, 再与家长洵通。所以该层次结构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生的“ 自 我定档”为 前 提 的 ,是 与 家 长 、老师商议而确定的,是随 着学生的自愿、积极性、 能力以及成绩波动呈动态变化的。 第三是教学过程分层。学生按大小班两个层次,采取 “ 走班”上课模式, 在大小班课堂教学上又实施分层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间的互帮互学形式的隐性分层教学。

后六中学:做好常规就是奇迹

后六中学:做好常规就是奇迹

后六中学:做好常规就是奇迹任谁看来,这都是一个奇迹。

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硬件不算好,师资不算强,生源更是一般,甚至一度濒临被拆并之境。

但仅仅两年之后,这所农村学校却异军突起,一鸣惊人,成绩从全市排名中等一变为拔得头筹,把很多城市重点学校远远抛在了后面,让无数人目瞪口呆。

更让人惊奇的是,它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课,没有延长教学时间,没有额外补课,且副科开齐开足,没有疲惫不堪的师生……“好成绩靠的就是严压狠管”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这里似乎不灵了。

有人开始用“奇迹”来称呼它,但是校长胡建军却说:“这不是武侠小说,没有所谓的绝招和特别的模式。

”没有绝招,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无招胜有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无限变化?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我们来到了江苏溧阳埭头镇的后六初级中学。

在中国最富庶的苏南地区,看到这样简陋的学校,让我们有些吃惊:两排小小的教学楼,破旧的实验室和食堂,操场更是小得可怜,三个年级不能同时出操:初一的学生已经跑到头了,初三的学生还没动起来。

后来,校长胡建军做了一个小小的发明,把一大队转圈跑改成几个队各自成“U”字形来回跑。

奇迹竟然是在这样一所学校里诞生的?面对我们的好奇和追问,胡建军只给出了一个“公式化”的总结:“我们是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

”在简陋的校长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墙壁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常规+细节+过程=奇迹”。

晨读:学生自觉,教师轻松早上7点10分,后六中学的晨读时间。

学生在教室里琅琅晨读,有些老师在不足10平米的小食堂悠闲地吃早饭。

这里的晨读不用老师进班!那么,晨读质量有保证吗?原来,在后六中学,语文和英语两门主科老师每天会把第二天晨读的内容、要求、任务写在黑板上。

学校规定,教师不能只笼统规定预习什么,早读要求必须细化为一个个句子、一个个单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落实,有检查。

晨读下课前的五分钟或正课上课前五分钟,老师会予以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在下午第四节自习课上继续补习。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探索中国恢复高考四十年来对那务六村的影响地处粤西偏远山区的那务六村,历来人才凋零,纵然万般皆下品,能有机会读书深造的只是少数人。

知识殿堂的入门券长期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上,解放前,放眼乡间,普遍目不识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扫瞎运动,使广大群众具备了读书识字的基本能力。

政府相继在六村、灯檠、禾堂地三地办起了小学,让六村辖区的适龄儿童能够入学读书。

基础教育得到普及,六村人告别文盲时代。

小学生按要求修完课程后,成绩优秀者继续上初中深造。

当时,许多外地的优秀教师被派到六村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加快扫盲进程,使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六村面貌为之一新。

文革时代,盛行文攻武斗,生产停顿,教学混乱,党和政府废除高考招生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入学方式。

在六村,能获得被保送入学的青年,为数不多。

大学毕业后,学生会被分配工作,有的分配到党政机关,有的分配到企事业单位。

那个均贫富、吃大锅饭的年代,被保送入学是普通农民可望不可即的香饽饽,而能够从贫下中农当中脱颖而出是时代青年心中的梦想。

1977年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参加高考读大学能够改变个人以及家庭的生活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

时代的发展,风气的盛行,有知识有文化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送子女读书,这也被老一辈人视为光宗耀祖。

在农村,上大学是和结婚、生子、乔迁、开业同等重要的大事,子女金榜题名,做父母的通常会在家中摆酒席、宴请宾客,这一天是全村最喜庆的日子。

八十年代的中国高考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考生一旦考上大学,半只脚就已踏入体制,呈现在眼前的是美好的前程,未来就业、收入、住房都有保障。

八十年代的六村百废待兴,经济建设尚未深化,民风也相对纯朴,义务教育在探索中发展,考上高中是少数人,考上大学更是极少数人。

杨崇瑞:“我和妇幼卫生事业结了婚”

杨崇瑞:“我和妇幼卫生事业结了婚”

杨崇瑞:“我和妇幼卫生事业结了婚”作者:***来源:《同舟共进》2021年第01期女医学博士第一人在北京东城区闹市的灯市口大街,坐落着一所重点中学——一六六中学。

它的前身是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

解放初期曾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作家冰心与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等诸多名人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

在贝满女中人才济济的校友名录里,还有一个不应被忘却的名字——杨崇瑞。

杨崇瑞,1891年出生于距离北京通州区不远的小乡村:燕郊镇与都庄(今属河北省三河市)。

她的家庭虽然并不富裕,倒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从高曾祖到父亲都是读书人。

其父杨云阶人称“少年才子”,一位富宦家庭的大小姐,竟因为仰慕杨云阶的才华而情愿下嫁做“续弦”——她就是杨崇瑞的母亲。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对杨崇瑞而言的确是件幸事。

古时迂腐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乃至“未嫁从父”的道德约束,是不被杨家放在眼里的。

杨崇瑞从小勤奋好学,4岁开始读书认字,8岁(1899年)时更是对家长提出要求:上学、放足、解除6岁时家庭包办的婚约。

难能可贵的是,杨云阶满足了女儿的全部要求。

尤其是她放足的时间,比清政府厉行“新政”、于1902年下令禁止缠足还要早3年。

杨崇瑞13岁进入北京城里的贝满女中(时称贝满书院)求学,成为1912届的学生。

贝满女中的校训是出自《礼记·学记篇》的“敬业乐群”。

冰心回忆,当时这所学校的学生“衣着都是蓝衣青裙,十分朴素”。

谢希德则说:短短的四年中,伴随着紧张学习的,是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歌咏队和年级之间的各种球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赛等等,陶冶着青年的身心。

”既有如此良好的学习氛围,无怪乎贝满女中能成为女界翘楚的渊薮了。

杨崇瑞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光,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协和医学堂。

协和医学堂是至今依然代表中国医学界最高水准的协和医学院的前身。

在杨崇瑞的年代,要想进入这所学校,要经过国文、西文、动物、植物、格物、化学各学科的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辽宁省凤城市第六中学

辽宁省凤城市第六中学

中国教育学会顾 明远会长 来校视 察并题词
广泛 好评 =
学 校教 育教 学 改革 的核 心理 念是 :“ 注 关 学生 发展 ” .让课 堂 成 为学生 主动 发展 、快 乐 成 长的精 神 家冈 .让符理 成 为学生 惯 养 成 、
个性 健 的人 生 课 堂 ,让活 动 成 为 学 感 动
广己 、锤 烁 人格 的青 辨 仃 让每 学 生 都 1 能 得刮 发 、进 步是 我 们的 追求 , i 缚 名学 E
, 荇 j 有 f信 和战功 址我 f 的 责 任 ,¨ 学 卜 【H 1 5 1 『 J : f 荚& 人 从六 I 始足我 们 的 E怀 ! I J , J f l I
教 学模 式 的改 革 ,N2 o 年 “ o2 自主探 究 ”课 堂教学 模式 的研 究 ,再 N2 o年 “ o7 分组 联 动 、
和谐高效 ”课堂教学模 式的建构 。学校的每 次课 堂 教 学 改 革 都 紧扣 时代 脉 搏 ,与 时俱 进 .更 加 贴 近 课 堂 教学 的本 质 和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也 更 符 合 新课 改 的精 神 。特 别 是 “ 分 组联 动 、和 谐 高 效 ”课 堂 教 学 模式 ,因其 理 念 先 进 ,方 法 科 学 ,操 作 简便 ,效 果 明显 , 受 到 家 教 育部 ,省 、市 专 家 及 教 育 同行 的
专 家辅 导
■ 蔫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肿 榭
丹 柬 系 茹 缱

学 校 荣 誉
辽宁省初中数学学科2 1 年 00 优 秀 课 大 赛 在 学 校 举行
812 9 X 8
2 0. . 1 01 . 0 0

富源县第六中学简介

富源县第六中学简介

滇东含明珠春催桃李艳-富源县第六中学简介创办历程富源县第六中学原为云南省后所煤矿子弟学校。

1971年9月开始办学,曾开办过幼儿园、初中、高中、职高,产生过良好的办学效益,由于企业改改制改体,学校分流,于2005年8月正式移交富源县教育局直接管理并更名为富源县刘家湾中学。

为顺利实现市县政府确定的高中阶段入学率发展目标,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县委、政府决定投资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并于2008年7月(富编[2008]31号)更名为富源县第六中学,于2009年9月招收第一届高中学生。

2009年至2010年间先后被评估验收为“云南省二级达标学校”、“曲靖市市级绿色学校”、“富源县标准化学校”。

基本情况学校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距滇南胜境约11公里,富源县城中心约5公里,区域位臵优越,交通便利,群山环抱,整个校园规划设计合理,生机盎然,人文景点错落有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旧貌新颜,交辉相映。

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129987平方米,现生均占地45.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445.12平方米,生均占有15. 80平方米。

学校四周清溪环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绿化面积77992.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60%。

全校学生2875人,其间有高中教学班 37 个,学生 2283人(高一20个班1262人、高二17个班1021人);初中5个教学班,269人;小学7个教学班,学生323人。

设施建设学校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现代化”的原则,全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基本实现了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学校教学仪器、设施设备齐全。

现有标准 400 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在建),面积为16158.4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 12 个、排球场4个。

有教学楼 4 幢,教室 105 个,建筑面积13650平方米;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 7012.02 平方米,集按一类标准配备的理化生实验室各6间、学生计算机教6间、档案室2间、舞蹈室1间、专用音乐美术教室各2间等、教师课件制作室1间、行政办公室16间于一体。

广州六中教学开放日

广州六中教学开放日

广州六中教学开放日(师生互动•高效课堂)12月7日目录(一)广州市第六中学简介 (3)(二)师生互动•高效课堂 (4)(三)课室分布 (5)(四)课程总表 (6)(五)课堂教学评价表 (9)(一)广州市第六中学简介广州六中始建于1937年,当时称为黄埔中正学校,是蒋介石筹办的一所学校,校址位于黄埔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

1949年改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学。

1950年与由西南联大人员创办的私立长风中学合并,改名为广东省立珠江中学,校址在鹭江。

1953年广东省立珠江中学改由广州市管辖,更名为广州市第六中学,成为市属重点学校。

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广州六中占地6万8千平方米,校园开阔,环境优雅,有56个高中班2600多学生,有完整配套的教学设施,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学校秉承黄埔精神,以黄埔军校的“亲爱精诚”为校训,以黄埔军校校歌为校歌,以“人本、创新、发展”为办学理念,以“自为、互动、有效”为主要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能吃苦、懂感恩、会思考”的社会英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86人,有研究生学历的69 人。

近几年有18 位教师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严开明老师2009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校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自我和展现才能的舞台。

学校办学成绩显著,高考成绩斐然,培养出多名广东省高考状元。

连年在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评比中获一等奖或特等奖。

学校各学科组织参加全国、省、市竞赛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2011年8月至今,共有400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52人次,省级奖项126人次,获竞赛指导奖教师66人次。

今年我校教师12人次获2011年高考学科突出贡献奖。

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30多篇,教师参加各项比赛获奖11人次。

读抓好常规就是奇迹有感

读抓好常规就是奇迹有感

读《后六中学:抓好常规就是奇迹》有感学习了这篇文章后,觉得后六中学取得的成绩绝非偶然,而是必然的。

文章具体地介绍了后六中学的一些做法,那些做法都是切实可行的,不是浮夸,而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这一所农村学校的异军突起,一鸣惊人。

是在踏踏实实实做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的前提下创造的奇迹。

我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堂:不要“看上去很美”,要实在的效果。

前两天刚进行完期末考试,我们几位老师在分析试卷时,都在埋怨学生,哪一题复习时讲了好几遍,现在学生还是不会做。

我想每位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苦恼,课堂上我们把一个知识点讲了几十遍,学生还是不会。

我对此也很苦恼,找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从文章中的这一节中我知道了是我只重视了自己的教给学生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学会了多少。

在胡建军校长看来“要么不讲,讲就讲到位,讲通。

”“每一点都是一知半解,讲100遍也是没用的。

”说得却实在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抓好每一个细节,注重课堂的实效,多考虑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视学情而进行教学,不要华而不实。

只要讲过就完成任务了,还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才是减负。

曾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大谈减负,甚至认为减负学生就不用写作业了,有没有都是一样的。

其实不然。

后六中却对作业非常重视,他们的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仅仅是备教学内容,更要把一半的重心放在备作业上。

作业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严格控制,必须是少而精,能让教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布置。

”在作业布置时也层次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高质地完成作业。

在今后的布置作业方面我也要针对我班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不搞题海战术。

只有扎实“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

”这样就必然可以创造奇迹。

学习后六中资料心得读了撒局长给我们的来信,从他亲切、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让知识之树生机盎然

让知识之树生机盎然

让知识之树生机盎然教学·校务管理案例让知识之树生机盎然——参观六道河中学纪实与感悟海南省农垦直属第二小学张学秀2013年7月9日至16日,我荣幸地参加了海口市龙华区教育局组织的赴北京、河北学习的校长高级研修班。

在近一周的培训中,校长们通过参观考察名校,听专家学者讲座互动、分组研讨交流、写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转变了教育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素质能力。

难忘7月14日上午,怀着一颗激动、渴求、学习的心,我们冒雨来到了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她在巍峨的燕山脚下,在迷人的潮河河畔,她是闪耀着的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我们一到这里就忙碌起来:参观校园设施、感受校园文化氛围、听取老师的讲解、聆听贾校长的报告、在学生食堂共进午餐等。

我喜欢这所农村中学,因为这里绿荫遍地,书香满园;我赞赏这所农村中学,因为这里开创了别具一格的三大特色“课堂——栽种知识树,教研——绘制知识树,教育——培育知识树”让我耳目一新,使我迫不及待要与大家分享。

课堂——栽种知识树因为正值暑假,学校没有学生,无法现场观摩课堂情况,但宣传栏展示的丰富多彩而又新颖特别的“知识树”深深地吸引了我。

为了弄明白这“知识树”的来历,我从网上查看了六道河中学的一段教学视频,这是一节栽种知识树的思品课,只见老师在教室来回巡视,教室里安静地出奇,每个孩子拿着一张导学案忙得不亦乐乎,查阅、勾画、笔记、看书、记忆,每个孩子沉浸在自学的海洋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真实,学生是那么主动,让我感动。

大约几分钟后,同学们自觉的和对子、小组探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相互帮助,相互讲解,相互质疑,相互探讨,安静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每位同学山路,校舍简陋,教室原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平房,去年政府才投资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和师生食堂。

学校颇为寒酸,普通的铁门、一处花圃、几株树木,但整洁有序。

这又是一所颇有特色的学校。

温家宝总理曾经来过这所学校,他说:“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学校简介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创办于1953年,其前身是厦门私立中级文化补习学校。

1954年春,学校迁址江夏堂,同年又搬至现厦禾校区。

1955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厦门私立思明中学。

1956年9月6日,经省政府批准,改为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1971年秋,学校开办高中班,从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0年,学校试办职业高中。

1991年,创办厦门女子职业学校。

1997年,女子职业学校分离出去。

近十年来,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1993年被省教委直接定为省二级达标学校,1998年成为全省26所一级达标学校之一,步入名校行列。

在厦门市第一所正式申报示范性高中,并于2004年以较高分数通过市级验收。

加强同世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路子。

与建中教育信托基金合作创办“出国留学实验班”,与菲律宾光启学校合作开办中国文化培训班。

如今的厦门六中已发展成为厦门市设备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学府。

2009年,该校由副处级事业单位升格为正处级。

校容校貌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7648平方米,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管中心、艺术教育综合楼、实验楼、天文馆、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大礼堂、体育馆、400米标准的塑胶运动场、25米*50米室外标准游泳池等主要建筑。

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规范合理。

初中部教学实验综合楼于2008年9月奠基,该工程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为17300平方米,主体建筑12层,于2010年竣工。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雕塑、绿化景观、休闲庭院、下沉式广场、地理园、天文馆等巧妙安排,点缀其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教学设施学校拥有全国一流的中学校园网。

完善和高级别的网络设施,万兆光纤骨干链路,13台高级服务器,4000多G的网络存储容量,并配有硬件防火墙、网站过滤器等安全设备。

先进的教学资源体系,拥有900多G的海量教学资源库。

修德尚智武汉六中百年史的上智片段

修德尚智武汉六中百年史的上智片段

修德尚智:武汉六中百年史的上智片段作者:江云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04期一如今坐落于武汉市球场街与光华路交汇处的武汉市第六中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征程。

这厚重而光彩照人的百年历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03年。

1903年,德国传教士买下了武汉市汉口西郊后湖地区的一片土地,建立了德华学堂。

当时的德华学堂是想办成具有工商性质的学校,并为上海同济大学作预校。

1908年入校的刘向山校友于1971年回忆说,当时德国的化学工业,尤其是染料工业很发达,所以他们学的有关染料方面的知识很多。

从学校毕业后,可保送上海同济大学及至德国留学,也可介绍到德商洋行就业。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宣布对德作战,德华学堂遂告停办。

德华学堂虽然只开办了短短几年,却也给当时的学子留下了享用一生的教诲,那就是德华的校训:“为学之道在于严,为人之道在于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华学堂被我国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北省立汉口中学。

1923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27年春,湖北省立第三中学与其他七所学校合并改组成综合制中学: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校。

1928年,学校又被德国人收回产权。

1933年湖北省天主教总主教希贤报请意大利政府,从“庚子赔款”内拨款买得学校全部产权,于1935年在德华学堂原址创办一所男校,定名为私立汉口上智初级中学。

1938年按照省教育厅立案标准成立高中部,正式定名为私立汉口上智中学。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上智中学才正式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武汉市第六中学。

尽管时光荏苒,历经风雨,几易校名,多有变故,这所百年老校依然秉承着“为学之道在于严,为人之道在于德”的校训,依然坚守着“尊师重教,修德尚智”的优良传统,依然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留下美丽的回忆。

二在武汉市第六中学的百余年历程中,上智时期的十八年(1935—1953)无疑是最值得追忆的一段时光。

德华学堂创办时所在的后湖地区系荒僻低洼之地。

颠沛流离 生生不息——抗战内迁绵阳的国立第六中学校纪实

颠沛流离  生生不息——抗战内迁绵阳的国立第六中学校纪实
除 均 县 分 校 改 为 第 一 分校 外 ,二 、三 、四 分校 都 未 分
六 中在绵 阳存续 虽然仅 有短短 的 1 0余年 时间 ,但 学
校 教 职 员工 背 井 离 乡 ,艰 苦 努 力 ,辛勤 耕 耘 ,培 养 造 就 了一 大 批 优 秀 学 生 。而 当年 许 多就 读 于 国 立 六 中 的
阳地 方学校 归并 ,其 中校 本部与省 立绵 阳中学合 并 , 成立 川西区 立绵阳中学 ,后 改名 绵阳南山 中学 ( 为 现
四 川 省 首 批 重 点 中 学 和 首批 国家 级 示 范 高 中 ) 国 立 。
校长并增添分校 ,委任杨 书田 、苏郁文、田修溪 、孙 维 岳为第一 、二 、三 、四 分校校长 。 由于 多种原 因 。
沦 陷 区 的学 生 ,并组 织校 务 委 员会 ,杜 光 损 为 主 任 委 员 ,杨 展 云 为 校 长 。 同 年 4月 ,师 范 部 学 生 到 达 均 县 ,5月高 、初 中及 职 业 部 学 生 到 达 陨 县 ,相 继 开 学 上 课 。不 久 杨 展 云校 长 因事 离 职 ,同年 8月宋 远 吾任
府 山东省 教育厅 集合全省 中等学 校教职 员近 30 0 0相 继 退 至 河 南省 赊 期镇 。13 年 2月 .国 民政 府 教 育 部 98
指 定 在 湖 北 省 陨 阳 、均 县设 立 国 立 湖北 中 学收 容 山 东
流离 ,辗转数 千里 ,在绵 阳建 立的一所 直属教育部的
联 合 中等 学 校— — 国 立 第 六 中 学 校 ,简 称 国 立 六 中 。 据 绵 阳 市 档 案 馆 档 案 史料 记 载 ,国 立 六 中 于 13 9 8年 1 2月迁 往 绵 阳 ,以 绵 阳 为 中 心 ,分散 开 展教 育 和 抗 战 宣传 活 动 。 14 99年 1 2月绵 阳 解 放 后 ,国 立 六 中 与 绵

浪遏飞舟击中流

浪遏飞舟击中流

腾飞中的澧县二中澧县二中,百年名校。

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学校先后荣膺“湖南省基础教育学科科研基地”“湖南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常德市文明单位”“常德市内保工作先进单位”“常德市园林单位”“澧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红旗单位”“澧县教研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直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师生秉承“和谐、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奉献”的教风,坚持品牌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办校、质量强校的办校宗旨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

德育立校澧县二中现有58个教学班,3500多名学生,在岗教职工268人,其中特、高级教师78人,一级教师108人,省、市学科带头人25人,在县、镇关工委关工委20年的配合与帮助下,把以德育人为抓手,不断开创了思想首先教育的新局面。

身冠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劳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校长、党委书记鲁礼坤同志是一位匠心独运的以德育人和严谨治校高手,他带领的党委行政一班人团结善战、作风民主、勇于开拓,是引领二中建设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学校基础设施一流。

近几年来,学校广辟财源,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校园环境。

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兴建全市堪称一流的学生餐饮楼,配套了现代化的厨作设施和就餐设备;兴建了可容纳1800人入住的六层双面学生公寓和具有现代化配套设施的教学楼;兴建了60多个多媒体教室、软件制作室、电子备课室、多功能厅和计算机机房一应俱全。

校园网络设施先进,光纤接入,交换机、服务器全县一流,并与长沙市一中实行网上联合办校,共享名校教育资源。

符合现代化比赛标准的阳光篮球场即将投入使用。

隽永飘逸的校园文化充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玻璃窗内的校园规划红线图,昭示二中的前途和未来。

由镇关工委和学校学校关协倡导建设起的“感恩墙”,时刻警醒全校师生知恩、感恩、报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教师、学生钟爱诗词,学校被任命为诗词之校,校刊“兰楚文学社”被评为市级十佳文学社刊。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从 中找 到 恰 当 的 融 合 点


坚 持 用 心 理 教育优 化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完善 学校 的教 育教

京市 第
六 六 中学 心 理 健 康 工 作 的成 效 步 入 了
个崭新的阶段

《 处 长李炎 处
,理
工作 心理
新 生 入 学教育
教师

魏兴
母亲节

护 蛋

活动
门团 来 校 参 观
至 高 三 各 年 级 的 日 常 教育 教 学 中 ; 在 预 防 和 干 预 个 体

群 体 相 关 心 理 问题 的 同 时
为 学 校 的 近 期德 育 工 作 的方 向
性 的参考建议
用心 理 档案

心 理 咨询 等 传 统 方 式 开 展 日 常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以 外


还 在 各 年 级 分 别采 用 心 理 健 康 课
中小 学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理 事 单 位 巡 礼
:京 I京 I

市 市

六 六

7 守 歹守
丫 学 中罕

六 六 中学 是
创建于
18 6 4

所 具 有 良好 社 会 声 誉 和 优 质 办 学 资 源 的完 全 中学

是 北 京 市示




前 身 为 蜚 声海 内外 的


贝满 女 中


学 校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理 念 为 : 用 专 业 心 理 学 的知 识 和 科 学

回忆高桥中学十年教书生涯.

回忆高桥中学十年教书生涯.

回忆高桥中学十年教书生涯徐正今年是高桥中学建校50周年。

高桥中学的前身是留良初级中学。

创建于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

我是1962年调入留良初中的,当时校址在留良公社扶驾桥南的慧明寺。

1964年秋留良初中撤并搬迁到高桥,改名为高桥中学。

1972年我调离高桥中学,我在高桥中学整整教了十年书,其间经历了令人刻骨铭心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往事,感慨良多。

为了给历史留下一点真实的记录,特撰此文以纪念高桥中学建校50周年。

我是怎样调入高桥中学的高桥中学67、68届的同学一定会记得,1966年“文革”初期,高桥中学有人贴我大字报,说我是从东北“逃”来的,所以先说说我是怎样从东北调入高桥中学的。

高桥中学的前身是留良初中,我是1962年6月调入留良初中的。

我原籍浙江浦江,1956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

我先在吉林省四平师范专科学校任教,那时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四平师专的中师部下放,教师随班下放,1961年暑期我被下放到吉林省梨树师范学校。

由于我新婚不久,又患浮肿病,我就打报告请求调回浙江原籍工作。

梨树师范学校同意我调动,1962年春梨树县文教局把我的档案材料寄到嘉兴专员公署;因我的爱人在桐乡卫生系统工作,就安排我到桐乡,由桐乡县文教局分配我的工作。

我是1962年6月拿到县文教局的调令,去留良初中报到的。

留良初中的校长是钱乃荣同志,接待我的是教导主任姚鑫荣老师。

我到留良初中报到时已是期末,留良初中已决定撤并,未毕业的学生并入桐乡二中,教师正在搞下放,当时校内人心浮动,多数老师有一种前途未卜的忧虑。

学校自然不能为我安排工作,我在学校闲住了一两个星期,学校就放暑假了。

肇昌两年“戴帽子”初中1962年秋季留良初中招生,只招了一个班,附设在肇昌桥留良中心小学里。

属于留良初中编制的教师三人,工友一人。

留良初中的校长钱乃荣已被任命为崇福学区书记,留良初中的一个班级就委托留良中心小学带管,俗称“戴帽子”中学。

上蔡县第六初级中学的口碑

上蔡县第六初级中学的口碑

上蔡县第六初级中学学校管理依据上蔡县教育局规定严格执行。

上蔡县教育局按照“革命+改革”的原则解决教育难题。

明确任务,抓住关键。

抓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关键环节,特别要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律观念、廉洁自律意识,正风肃纪,筑牢学校安全防线,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群众口碑。

统一思想,强化落实。

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以落实学校安全管理为保障,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

上蔡县六中拥有一支业务精良、严谨务实、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这是一支年富力强、积极向上、团结进取、不计名利、充满智慧的优秀群体。

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他们孜孜以求,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开拓学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六中比三中的学习氛围好,教学质量高,场地面积大。

三中虽然获得过不少奖项但是并没有实际的教学人文等资源。

两校相比上蔡六中较好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观察】后六中学的办学奇迹(三)(篇三〕后六解决了多少教育难题自《中国教师报》推出《后六中学:做好常规就是奇迹》报道以来,天津、河北、山东、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省内的徐州、扬州、常州等地区的教育局领导、校长,纷纷来江苏省溧阳市后六中学参观考察,他们对后六中学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对早读课、作业、课堂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部分参观学习者的体会与感受,以飨读者。

●作业精当有效方夏镇(镇江市实验中学校长):胡建军任后六中学校长以来,在实施科学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在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们不仅要求教师备课,还要求教师备作业,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适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作业量和难度要恰如其分。

他们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

通过科学合理布置作业,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树立信心。

后六中学在作业改革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效果,取得了令人折服的成效。

当然,这些成效需要教师去用心,精心挑选作业,做到精益求精,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业要精选,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作业必须真实,绝对不能抄袭。

抄袭掩盖了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就会使后续学习产生更大的困难。

作业做了就要批改,这样才有效。

还要减少错误率,错了要订正,有错必改。

道理大家都懂,但许多学校没有落实,说到未必能做到。

后六中学按照教育的科学规律,通过有效管理,在不加课时,不增加作业量的情况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把听懂老师讲的化为自己掌握的,作业练习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有些教师误认为学生练得越多越好,盲目布置大量作业,而不注意提高学生作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错误和无效的作业很多,产生了负强化。

我们不能满足于多练,应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劳动,无效的作业再多也枉然。

精心布置和随意布置,精批和粗批,效果大不相同。

要在精细化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改变布置批改作业的粗放性。

现在普遍的情况是粗批粗改。

后六中学在布置批改作业方面的经验,如精选、批改和独立完成等,尽管并无惊异之处,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要害之处,有普遍意义,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把一般的生源培育成一流的学生余如进(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后六中学的成功经验驳倒了当前流行的三种错误思想。

一是生源决定论。

后六中学的成功充分说明,校长本领的高低、本事的大小、能力的高下,就体现在如何把一般的生源培育成一流的学生。

二是条件决定论。

条件包括学校设施、教师待遇、奖金福利。

后六中学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水平远不如他们周边地区的学校,但他们成功了。

三是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为小学、初中教学难有大的作为,难以引起社会大的反响与关注。

从后六中学的发展来看,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质量的提升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关键是思想对路、方法对头、引领得当。

后六中学把“早读课效率”、“学生作业管理”、“教师备课管理”等看似平常的工作作为学校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促使教师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经常反思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强化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教师们感到教学研究有内容,有目标,有进展,有意义,有成就感,避免了教研工作的“假、大、空”倾向,也为义务教育学校解决教研工作无所作为、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困难开拓了思路。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处处有课题可以研究,很多问题都有研究价值,如果我们的学校都能向后六中学学习,面向实际,面向教学,面向课堂,面向学生,在常规管理、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加强研究,学校间分工负责,分头攻关,一定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研工作新路子。

后六中学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管不好的教师。

要将学校办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

领导班子首先要形成合力,要统一思想认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学校更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和用人机制的建立,促进教师形成团队,促进教师加强合作,促进教师比学赶帮,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师的特长,充分挖掘每一个教师的潜能,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都能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贡献,都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连利(江苏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后六中学管理很精细,很到位,每一分钟都有人管。

管理精细,“精”在点点滴滴,处处事事;“细”在分分秒秒,时时刻刻。

在学校的精神引领下,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

后六中学的教师本身并无多高的学历和资历,比如学校的教导主任原来是体育老师,改教物理能教出溧阳市第一名的成绩,真不简单。

在后六,教师是“捆绑式”发展。

他们以三流的生源、师资和办学条件,教出了一流质量的学生。

能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

有些学校生源是一流的,教师是一流的,又有一流的设施,取得一流的成绩当然很正常,取得二流的成绩才不正常。

后六中学人性化的管理也很值得借鉴。

他们关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每个细节,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而不是一句空话。

比如学生作业管理,教师布置作业适量而精当,各科教师把作业量分配协调好,学生能够做到“日日清”,每天把当天的任务清理掉,甚至在学校就能消化吸收。

后六中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长远发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像有些学校拼时间,把学生和教师全部捆绑在学校,学生没有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像被榨油机榨干了,非常痛苦,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也很累,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

当前在我们很多学校实行“应试教育”的一些做法,导致学生累,教师累,校长也累。

不仅身体累,心更累,简直是摧残。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不是这样的。

后六中学在减轻学生和教师负担方面作出了表率,对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很有现实意义。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杜稼锋(扬州市翠岗中学校长):后六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朴实无华,没有花架子,实践了行胜于言的真理。

我去过很多学校,其中很多都是包装过的,我们学不来,有些真实情况也看不到。

后六中学的经验主要是抓住常规和细节,很实在,也很有效。

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加大课时和练习量是很多学校的常规做法。

但后六中学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独辟蹊径,找到了一条低耗高效的成功之路。

他们通过精神引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出了教师的内驱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后六中学的课堂以及晨读、自习等,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培养。

教师做到了让学生心中有数,不是自发地,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

任何有效的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学习。

孩子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是后六中学和其他学校最大的区别。

我们很羡慕后六中学的老师,晨读课可以去食堂就餐,而不用担心学生的学习。

后六中学的校长和老师都很潇洒,举重若轻,胸有成竹。

●农村学校的典型韩涛(常州市教育局局长):后六中学是最近涌现出来的一个农村学校的典型,硬件比较差,生源不太好,师资也不太强,差点归入乡镇撤并校之列。

在这种情况下作出这样的成绩很不简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借鉴推广。

我认为,后六中学取得成功最关键最主要的因素有三点:一是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能够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种理念支持下,不管多大的坎儿都能度过。

其次是理顺关系,后六中学的干群关系很融洽,学校领导们志同道合,并且能够把自己的目标和广大教师的目标融合在一起,能够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师生关系也非常好,教师能够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是管理。

管理要先理后管,多理少管,边理边管。

“理”是疏导,梳理。

比如,德智体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等,首先要理顺,然后才能管。

后六中学处理好了“理”和“管”之间的关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实现人文化的管理。

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肯动脑子,努力改革进取,兴利除弊。

后六中学抓过程和细节,细、实、准,抓在了点子上。

主要的和关键的东西抓紧抓实,自然效益就出来了。

三是队伍。

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

后六中学师资并无优势,近年来能力却有很大提高,靠的不仅仅是个人孤军作战,而是发挥群体的力量,激励大家共同研究,归纳总结经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共同提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捆绑式评价和教师聘任制。

●充分信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高光明(溧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后六中学在艰苦的条件下作出了成绩,他们能够按教育规律办事,不增加学生负担,具有很大的价值,其成果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非常有典型的意义。

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和后六中学条件相似,因此,后六中学的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后六中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是充分信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相信我们的教师能教好,学生能学好。

学校通过科学的方法引领教师和学生,而没有去压去管,或者进行单纯的物质刺激。

我们先后多次组织培训班,介绍后六中学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

还召开专题会议,分小学和中学两个层面组织学校管理专题研讨活动,介绍并印发了后六中学的办学经验。

很多学校去后六中学观摩学习,其中一半以上的校长邀请胡建军校长去他们学校讲演或指导,后六中学的经验在全市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后六中学今后要思考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适当改善办学条件是必要的,要达到江苏省农村合格学校的条件,同时要保留作为农村学校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身经验系统化,形成一种文化。

逐步淡化个人作用,校长要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教师中去,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

即使校长换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制度仍然能够继续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顾志平(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校长):后六中学办学非常务实,朴实,平实。

这在当前浮躁的教育和社会中难能可贵。

他们没有花架子,比如当前许多学校热衷于搞校本课程,为学校装点门面。

事实上,国家课程才是主要的,校本课程是次要的,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应该在教师有能力和精力的情况下去搞,最关键最本质的还是搞好国家课程,在这一点上后六中学做得很对。

后六中学成功的经验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师资队伍建设。

后六中学的师资不算好,但教师团队建设很好,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校。

学校对教师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校长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

团队意识非常重要,团结协作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人总是要有压力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后六中学的聘任制和捆绑式评价等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另一个是课堂,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课堂教学,判断如何才能教好。

任何一个自主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后六中学重视课前准备,课后预习,教师必须备好课才能上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