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与胡克

合集下载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通用12篇)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通用12篇)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小时候的故事(通用12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牛顿小时候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篇1牛顿曾经一度“说谎”,而且这个不怎么高明的谎言竟然成功地骗过了母亲,这件事情让他一生都难以忘记。

当时,牛顿的母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一生贫苦,更不想让天资聪慧的牛顿永远留在乡间,于是就想培养他独立谋生的能力,要他去学一学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可是牛顿非常喜欢学校,也非常喜欢读书,但母亲始终不答应他的请求,坚决要他辍学。

最后牛顿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那些日子里,牛顿每天清早跟着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生意。

可是这个好学的孩子并不喜欢经商,他就“偷懒”地把一切事情都交托给老仆人经办,而他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日子一天天过去,牛顿却丝毫没有培养起经商的兴趣和热情,反而使他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面只有那些书,那些字里行间的美妙含义,那些在温暖的英国乡间午后度过的读书时光……后来,倔强的牛顿干脆就不去镇里经商了,而是嘱托老仆人独自去。

可是,他毕竟是个孩子,也怕家里人发觉,所以他每天还是与老仆人一同出门,不过,走到半路他就停下来,躲在一个篱笆下面读书。

每当傍晚时分老仆人归来的时候,牛顿再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和老仆人一同回家。

牛顿在这个自己编织出来的“谎言”中,悠然自得地读完了许许多多的书籍,少年金色时光里充满了浓浓的书香。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

一天,牛顿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却偏偏被路过的舅舅看见。

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盛怒之下还把牛顿的书一把抢了过来。

可是舅舅一看,牛顿所读的是一本数学书,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符号,受到了莫名的感动。

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物理公式力的计算公式

物理公式力的计算公式

物理公式力的计算公式物理公式——力的计算公式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用来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

力的计算公式可通过不同的物理定律和原理得到,在不同的物理情境中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力的计算公式,并给出相应的物理背景解释。

一、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键定律之一,也是力的计算公式的基础。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净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F = m * a其中,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外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表明,当物体受到的外力增大时,其加速度也会增大;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时,其加速度会减小。

二、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间引力相互作用的定律,由牛顿提出。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这个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引力越强。

三、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是描述弹性力的定律,适用于弹性体受到拉伸或压缩时的情况。

根据胡克定律,弹性力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F = k * x其中,F表示弹性力的大小,k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表示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

这个公式表明,弹性力与弹簧的弹性系数成正比,伸长或压缩的长度越大,弹性力越大。

四、库仑定律库仑定律是描述带电物体之间电荷相互作用的定律。

根据库仑定律,带电粒子间的电力大小与它们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F = k_e * (|q1 * q2|) / r^2其中,F表示两个电荷粒子间的电力大小,k_e表示库仑常数,q1和q2表示两个电荷的大小,r表示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

万有引力定律谁发现的

万有引力定律谁发现的

万有引力定律谁发现的谁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最早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牛顿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

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

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

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

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F=(G×M₁×M₂)/R²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意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第一次解释了(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之一)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开普勒第三定律等还可以计算太阳、地球等无法直接测量的天体的质量。

牛顿还解释了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

他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力学定律,对地球两极呈扁平形状的原因和地轴复杂的运动,也成功的做了说明。

胡克定律劲度系数公式

胡克定律劲度系数公式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的形变与施加力之间的关系。

在弹性限度内,胡克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F = kx
其中:
- F 表示施加在弹性体上的力(单位为牛顿,N);
-k 是劲度系数,也称为弹性系数或胡克常数,它是一个表征材料弹性特性的常数(单位为牛顿每米,N/m);
-x 是弹性体由于受力而产生的形变量,即伸长或压缩的长度(单位为米,m)。

劲度系数k 反映了材料的硬度或柔软度:一个较大的劲度系数意味着材料较硬,形变较难;一个较小的劲度系数则意味着材料较软,形变较容易。

胡克定律仅适用于弹性变形,即当物体在去除外力后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的情况。

一旦超出弹性极限,物体可能会产生塑性变形,胡克定律就不再适用。

弹簧的压缩量和计算

弹簧的压缩量和计算

弹簧的压缩量和计算弹簧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元件,具有弹性变形的特性。

当外力作用于弹簧时,弹簧会发生压缩或拉伸变形,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计算弹簧的压缩量。

计算弹簧的压缩量可以使用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簧变形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F=k·x其中F为外力,单位是牛顿(N);k为弹簧系数或刚度,单位是牛顿/米(N/m);x为弹簧的压缩量或拉伸量,单位是米(m)。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压缩量与外力成正比,弹簧系数越大,压缩量也越大;反之,弹簧系数越小,压缩量也越小。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通过测试来确定弹簧的压缩量。

测试时,可以使用特定的力测量设备来施加外力,再测量弹簧的压缩量。

这样就可以根据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系数。

弹簧的材料也对压缩量有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弹簧材料有钢、不锈钢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越大,对外力的抵抗能力越大,弹簧的压缩量也会越大。

此外,弹簧的几何尺寸也会对压缩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弹簧的长度、直径等尺寸与压缩量有关,具体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或计算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胡克定律描述的是弹簧在弹性变形范围内的行为,当外力超过一定范围时,弹簧可能会发生塑性变形,此时胡克定律不再适用。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弹簧的多次测试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精确的力测量设备,例如称重传感器或压力计等。

然后,施加不同的外力,并测量与之对应的弹簧压缩量。

最后,根据测量数据,可以使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系数。

在工程设计中,还可以采用一些经验公式来估算弹簧的压缩量。

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弹簧形状,如圆柱形的压缩弹簧,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估算压缩量:x=(F·L)/(G·d·n)其中,x表示压缩量,F表示外力,L表示弹簧的自由长度,G表示材料的剪切模量,d表示弹簧线圈的直径,n表示弹簧的线圈数。

综上所述,弹簧的压缩量与外力、弹簧的材料和几何尺寸等因素有关。

胡克与牛顿

胡克与牛顿

一、科学史上最被低估的科学家之一胡克是17世纪后半期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在英国皇家学会创立早期扮演过重要角色,他从1662年起直到逝世一直担任皇家学会实验管理员。

在理论方面,胡克在光学和力学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他是第一个意识到光是由光波组成的物理学家,是早期探索万有引力的科学家之一,并发现了让其留名的弹性定律;他也是第一个通过观测木星上的红斑移动发现木星星体自转的人;而现在已经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细胞”一词,据称就是由胡克最先使用的,因为他也是第一个通过显微镜来研究植物细胞的人。

在科学研究界有句老话:理论加技术,谁也挡不住。

有着丰富学识的胡克,动手能力也极强。

他亲手发明和制造的仪器,如复式显微镜、格雷高利望远镜、发条摆轮、轮形气压表等,在当时都是性能最为优良的。

在他“出道”早期,给著名科学家波义耳当助手的时候,波义耳所用的几乎所有科学仪器都是胡克制造或设计的。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围绕着抽气机展开的。

那时,波义耳热衷于对空气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真空和燃烧现象的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必须拥有性能优良的抽气机作为硬件保证。

为此,波义耳请当时最著名的抽气机制造工程师拉尔夫·格雷托雷为他制造一个设备,要求是比冯·格里克的抽气机更好用。

冯·格里克曾是马德堡市长,他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在马德堡半球内制造真空环境,两队马反方向拉金属球也拉不开,这就是马德堡半球实验——科学史上著名的段子。

冯·格里克因此名噪一时,可遗憾的是格雷托雷失败了。

但是,胡克最终帮波义耳如愿以偿,他用灵巧的双手造出了当时最好的抽气机。

为感谢胡克做出的贡献,波义耳在正式出版的论文中亲切地将胡克制造的设备称为“我们的抽气机”。

令人称奇的是,除了在自然学科上取得成果外,胡克在人文艺术领域也留下了大名。

科学家出身的胡克也是一位建筑大师,虽然人们以前就知道1666年伦敦大火后他担任测量员及伦敦市政检查官,参加了伦敦重建工作,但通过胡克的日记和朋友间的通信,才发现许多原先以为是雷恩设计的建筑,很可能是出自胡克之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以及为纪念1666年伦敦大火而建造的纪念碑。

胡克定律单位

胡克定律单位

胡克定律单位
亨利·胡克定律是物理学家亨利·胡克于1843年在瑞士苏黎世发现的定律,它提出,等时变运动物体周围抗拒原理,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在等时变运动状态下,其周围抗拒原理是与物体运动速度平方成正比例,公式表述为:F=ρ×V^2,其中F是抗拒力、ρ是空气密度、V是运动速度。

亨利·胡克在当时科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因为它证明了抗拒力和速度成正比,可以预测物体的抗拒力,从简单的实验结果,解释了很多现象。

在探讨亨利·胡克定律的单位时,抗拒力F的单位是牛顿(N),空气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运动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因此亨利·胡克定律的单位系统就是“N/m(牛顿每立方米)”。

亨利·胡克定律被广泛用于飞行器和水下船只的设计,根据它可以预测飞行器或水下船只在特定条件下的抗拒力,因此可以根据这一定律设计和估算合适的动力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此外,亨利·胡克定律也被用来衡量空气压力,现在它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视频技术领域在内的众多领域,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测量空气压力。

总之,亨利·胡克定律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现的定律影响了后世,它可以用来计算和测量空气压力,并且其单位是“N/m(牛顿每立方米)”。

胡克与牛顿在万有引力上的争论

胡克与牛顿在万有引力上的争论
2 0 1 6年1 0月 物理通报 物理学史与教育
胡克与牛顿在万有引力上的争论
叶光希
( )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浙江 温州 3 2 5 0 1 5 ( ) 收稿日期 : 2 0 1 5- 1 2- 2 3 摘 要: 胡克和牛顿两个人在力学 、 光学 、 仪器等方面都有着伟大的贡献 , 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少的矛盾.
, 作者简介 : 叶光希 ( 男, 中教二级 , 主要研究方向或从事的工作 : 高中物理教学及研究 . 1 9 8 8- )
— 1 1 0 —
2 0 1 6年1 0月 物理通报 物理学史与教育 解决了它 , 在哈雷的敦促下 , 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 著作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 . 当胡克看到这本 向牛顿提出 把 自 己 在 这 一 方 面 的 研 究 成 果 书稿后 , 这个本来是 合 理 的 要 求 却 遭 到 了 牛 顿 的 断 提一下 , 然拒绝 , 并把所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从 《 原 理 》里 面 这使时任 英 国 皇 家 学 会 秘 书 长 的 胡 克 非 给删掉了 . 常气愤 , 于是 , 此书的出版因皇家学会经费不足暂时 后 来 在 哈 雷 的 调 解 下, 牛顿同意在书中提到 搁浅 , “ 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 ”时说明胡克 、 雷恩 、 哈雷等人 也曾分别独立发现过 . 这样 , 在哈雷的资助下 , 这部科 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总算能够在 1 6 8 7 年出版 . 牛顿承认胡 克 曾 经 在 1 6 7 9年的信中告诉他引 力反比定律 , 但是胡克对这一定律的描述并不准确 . 他本人早在大约 2 指的就是 1 0 年前 ( 6 6 5 年开始的 并写信告诉 苹果树 下 的 思 索 )就 发 现 了 这 一 定 律 , 他人 , 并不需要从胡克 那 里 获 悉 . 从 其 他 资 料 看, 牛 顿所说的是事实 . 他在 1 6 6 5 年就已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 并试图用它计算月球的轨道 . 可惜当时测定的 地球半径是错的 , 牛顿未能获得满意的计算结果 , 就 暂时放弃了这一研究 . 1 6 7 0年 之 后 有 了 更 准 确 的 地 球半径数据之后 , 牛顿才重新研究引力问题 . 在哈雷 的斡旋下 , 牛顿的态度软化 , 进一步承认胡克的来信 刺激了他重新研究引 力 问 题 , 并且承认胡克告诉了 他一些他不知道的实验结果 . 做为妥协 , 牛顿提出在 《 原理 》的有关部分加一条注解 , 说明 引 力 平 方 反 比 定律也被雷恩 、 胡克和哈雷独立地发现 . 胡 克 在 备 受 疾 病 折 磨 后 逝 世. 几个月 1 7 0 3年, 后, 牛顿当选皇家学会会长 , 并计划给学会找一个新 地址 . 皇 家 学 会 完 成 搬 迁,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1 7 1 0年, 英国皇家学会中的胡克实验室和胡克图书馆都先后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篇一:在科学史上,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可谓家喻户晓。

这句名言源自于牛顿在1676年给自己的竞争对手罗伯特·胡克的一封信中,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谦虚的表达,更代表了牛顿对前人成就的尊重和对科学进步的理解。

牛顿的这句名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

首先,牛顿的成就离不开前人的努力和研究。

他在这句话中明确表达了对前人的感激之情。

在牛顿的时代,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像现代这样迅猛,前人们的努力和研究为牛顿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理论基础。

他对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巨人的崇敬之情,使他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是由于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将前人的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自己的理论更加深入和全面。

其次,这句名言也表达了牛顿对科学进步的深邃理解。

他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源源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位科学家都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索。

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后人的继续努力。

这句名言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鼓励他们继续研究和创新,为科学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不仅仅适用于科学领域,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

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还是企业家,都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使自己的成就更进一步。

总而言之,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是对前人贡献的尊重和对科学进步的理解。

它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应该尊重前人的成就,去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智慧,同时也鼓励我们不断研究和创新,为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是指牛顿在他的科学研究和发现中,受到了前人科学家的启发和影响。

这个名言的背后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的成就常常依赖于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积累。

只有通过借鉴、学习和拓展前人的成果,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牛顿的物理科学家事迹5篇

牛顿的物理科学家事迹5篇

牛顿的物理科学家事迹5篇牛顿的物理科学家事迹(篇1)关于牛顿的另一个谎言是他的谦虚,证据就是牛顿老师说过两段著名的话,一段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另一段是海边捡石子。

但任何话语都是有语境的,巨人肩膀那一句的语境是这样的:胡克其实早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推导出了正确的公式,但由于数学不好,他只能勉强解释行星绕日的圆周运动,而且他没有认识到支配天体运行的力量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是“万有”的。

第谷早在100年前就发现了行星的公转其实是椭圆运动,开普勒甚至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所以科学界对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视。

后来数学小狂人牛顿用微积分极其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把他提出的力学三条基本定律成功推广到了星系空间,改变了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公认的天地不一的旧观点,被科学界奉为伟大的发现。

于是胡克大怒,指责牛顿剽窃了自己的成果。

牛顿尖酸刻薄地回敬道:是啊,我还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这本是一句反语,至少不是真的想客气一下。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另一段话上:牛顿晚年因为树敌过多,来自欧洲大陆比如法德的一些新锐科学家质问他:“牛顿你牛什么啊?”牛顿此时完全地展现了他科学界大宗师的风度与水平,潇洒地回敬道:“我没有什么牛的。

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独自玩耍的小孩,偶尔会为捡到几个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却对面前浩瀚的真理大海无所察觉。

”意思是说你们连贝壳都看不见有什么资格评价我?牛顿老师人品差,不谦虚,没朋友,按现在的说法这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事业不会成功。

但我们也发现,当智商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取代情商的。

所以那些说自己情商低的所谓天才们,你们没成功只是还不够聪明而已,怨不着人家情商。

要知道,牛顿是个遗腹子和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到五斤,没吃过DHA和RHA配方的奶粉,亲娘改嫁后跟文盲姥姥度过无聊的童年,没有任何的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启蒙,七岁上学以前脑子里空空如也,牛妈妈对他的期望仅仅是认识点字然后回家务农。

但是牛顿上中学后已经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然后被推荐进了剑桥,20岁出头就当了卢卡斯教席的终身教授。

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精选

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精选

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精选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那幺,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背后的故事胡克是当时最先进的实验主义者,利用螺
旋弹簧,他推导出了“弹性定律”也就是今天的胡克定律。

他完善了空气泵,
并用它对呼吸和声音做了实验。

有一天,哈雷和胡克,以及克里斯多佛.雷恩一起在咖啡馆,讨论一个难解的谜团,为什幺行星这样运动。

在80年前,天文学家开普勒,证明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

而且行星离太阳越近,它转得越快。

为什幺,有没有可能太阳有某种隐形力,造成了行星运动的改变?如果正是如此,有没有简单的数学法则可以解释这一切?就像胡克的弹性定律那样?就在哈雷怀疑牛顿是不是像胡克一样糊弄自己的时候,信使送来了牛顿的信。

这些正是自然包容万物的视野。

书写出现代科学的卷首语。

关于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普世法则。

不仅适用于地球,而且适用于真个宇宙。

哈雷匆忙赶回了剑桥。

如果没有埃德蒙多.哈雷,牛顿就不会构思,也不会写自然哲学原理,更别提出版印刷这本巨作,那对我们有什幺影响吗?在1642年,牛顿出生以前,世界和现在非常不同。

人们看天上的星辰,只能理解为是钟表大师的杰作。

在他们大脑中,只能出现一种解释,只有一个答案,God出于我们不了解的原因,上帝创造出了太阳系。

但这样的解释把其他一系列问题都关在门外。

万有引力定律的出现,使人们不必搬出钟表大师或者上帝,就可以解释太阳系的精确和美丽。

牛顿不谦虚的故事_作文素材

牛顿不谦虚的故事_作文素材

牛顿不谦虚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牛顿不谦虚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艾萨克·牛顿和罗伯特·胡克都是英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两人曾在光学研究上发生了严重分歧,经常为竭力维护自己的理论而争得面红耳赤,却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胡克虽然是个大科学家,但不仅长得矮小,而且还严重驼背,牛顿在说服不了胡可的情况下,决定另辟蹊径。

于是,他在1676年2月5日致信胡克,其中用这样一句话来“恭维”对方:“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多少年过去了,不知内情的人都把牛顿奚落胡克的这句话,当作了谦虚,人们把牛顿热爱科学的故事用作教育的材料,却忽视了这句“名言”真正的来龙去脉,只能说是一个被人为误传的美丽。

牛顿与胡克的故事

牛顿与胡克的故事

牛顿与胡克的故事
《牛顿与胡克的故事》
嘿,今儿咱来讲讲牛顿和胡克这俩科学大咖的故事。

话说牛顿那可是大名鼎鼎啊,他的发现那可是杠杠的。

胡克呢,也是个厉害角色。

他们俩之间可有不少有趣的事儿呢。

有一次啊,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时候,胡克也凑过来了。

胡克这人吧,有点自负,就对牛顿说:“嘿,牛顿,你这研究万有引力,可少不了我的启发啊!”牛顿一听,心里那个不爽啊,但他也没说啥,就继续埋头研究。

后来,牛顿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和大量的实验,终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下可把胡克气坏了,他觉得牛顿这是抢了他的风头。

于是他就到处说牛顿的坏话,说牛顿这是抄袭他的想法啥的。

牛顿呢,根本不理他,继续搞自己的研究。

你说这胡克也是,自己没搞出大名堂来,还嫉妒别人。

不过牛顿可不在乎他,人家一门心思都在科学上呢。

牛顿就想着,我要用我的成果说话,让你们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大牛。

牛顿的这种专注和执着,真是让人佩服啊。

他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闹,他就是一心扑在科学上。

而胡克呢,整天就知道和牛顿斗气,结果呢,自己的名声也没好到哪里去。

这就是牛顿和胡克的故事,一个是真正的科学巨匠,一个是有点小心眼的科学家。

咱可得向牛顿学习,别学胡克那小家子气。

不管别人怎么说,咱就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向前冲,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哈哈,咱也得像牛顿那样牛气哄哄的!。

牛顿胡克万有引力作文

牛顿胡克万有引力作文

牛顿胡克万有引力作文《牛顿万有引力》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吗?这就要说到一位非常厉害的科学家——牛顿啦!有一天,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

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

这一下可把牛顿砸醒啦,他就开始想:“为什么苹果会直直地掉下来,而不是往别的方向跑呢?”牛顿想啊想,经过了很多很多次的研究和思考,终于发现了一个超级重要的秘密,那就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就是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一种力量,会让它们互相吸引。

就像地球和苹果,地球的引力会把苹果拉下来。

而且啊,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强。

比如,地球的质量比苹果大多啦,所以地球就能把苹果紧紧地吸在地上。

要是我们到了月球上,因为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很多,我们就会感觉轻飘飘的,跳起来能飞好高呢!牛顿的这个发现可太了不起啦,让我们能明白好多好多关于物体运动的秘密。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牛顿一样,多观察,多思考,说不定也能发现大秘密哟!《牛顿万有引力》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叫牛顿的科学家发现万有引力的事儿。

牛顿呀,他特别喜欢思考问题。

有一次,他在花园里散步。

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棵苹果树下。

这时候,一个红红的大苹果“砰”的一声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

一般人可能觉得这没啥,但是牛顿可不一样。

他就开始琢磨啦:“这苹果怎么不往天上飞,偏偏往下掉呢?”后来,牛顿经过反复的研究,终于明白了,原来地球有一种力量,能把东西都往地上拉,这就是万有引力。

比如说,我们扔出去一个球,它还是会掉到地上,就是因为地球的万有引力在拉它。

还有月亮为什么会围着地球转,也是因为万有引力哟。

牛顿可真厉害,就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小朋友们,我们遇到事情也要多想想,也许能有大发现呢!《胡克万有引力》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另一位厉害的科学家,他叫胡克。

胡克也对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很感兴趣。

他通过做实验和仔细观察,也为我们了解万有引力做出了贡献呢。

冲击力 胡克定律

冲击力 胡克定律

冲击力胡克定律
冲击力是指物体相互碰撞时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以及碰撞的时间和角度等因素有关。

冲击力的单位通常是牛顿(N)。

胡克定律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 1660 年发现的,它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胡克定律指出,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成正比。

这个定律适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弹性材料,如弹簧、橡胶、金属等。

当一个物体受到冲击力时,它会发生形变。

根据胡克定律,这个形变的大小与冲击力的大小成正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形变来确定冲击力的大小。

这种方法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被使用,例如在设计汽车碰撞安全系统、测试材料的强度等方面。

除了胡克定律,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冲击力,例如使用动量守恒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

这些方法都需要考虑物体的质量、速度、碰撞时间和角度等因素。

总之,冲击力是物体相互碰撞时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以及碰撞的时间和角度等因素有关。

胡克定律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它指出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成正比。

这些概念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秤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总结

秤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总结

秤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总结1. 秤的原理秤是一种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现代常见的秤主要利用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来进行测量。

秤的原理主要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

1.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示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a。

在秤的原理中,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就是通过质量乘以加速度得到的。

1.2 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描述了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其受到的力的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当弹簧受到的力增加时,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也会增加。

秤中使用的弹簧通过测量其变形来计算物体所受的力。

2. 秤的应用知识点秤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商业、工业和科学实验等。

下面列举了一些秤的应用知识点。

2.1 商业应用•食品行业:秤常用于测量食品的重量,以便在销售过程中确定价格和计量。

•超市和零售店:秤被用来称量商品,以确保商品的准确称重。

•物流和运输业:秤被用于称重货物,以确定运输成本和确保货物的合规性。

2.2 工业应用•生产流程控制: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和成品进行称重以确保质量控制。

•车辆称重:在货车和卡车上安装称重传感器,以测量车辆的总重量和轴载荷,以确保安全和合规性。

•矿产开采:秤被用来测量和监控开采的矿石和矿石的重量。

2.3 科学实验应用•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中,秤用来测量物质的质量,确定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和计算化学反应的产物。

•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中,秤常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确定物体的重力和计算物体所受的力。

•生物实验:在生物学实验中,秤被用来测量生物样本的重量,如细胞、组织和药物。

2.4 家庭和个人应用•厨房使用:厨房秤用于测量食材的重量,在烹饪和烘焙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健身和体重管理:个人秤被用来测量体重,用于健身和体重管理目的。

•邮寄和包裹处理:邮寄和包裹处理中常使用秤来计算邮件和包裹的重量,以确定邮费。

结论秤是一种基于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进行测量的仪器。

牛顿与胡克

牛顿与胡克

胡克与牛顿牛顿最为人熟知的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IhaveseenfurtheritisbystandingonyeshouldersofGiants)。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赞叹牛顿的谦逊,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这句话本身似乎没有任何可以理解为谦逊的理由。

首先这句话不是原创。

早在12世纪,伯纳德(BernardofChartres,他是中世纪的哲学家,著名的法国沙特尔学校的校长)就说过:“Nosessequasinanosgigantiumhumerisinsidientes”。

这句拉丁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

这句话,如今还能在沙特尔市那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找到。

从伯纳德以来,至少有二三十个人在牛顿之前说过类似的话。

牛顿说这话是在1676年给胡克的一封信中。

当时他已经和胡克在光的问题上吵得昏天黑地,争论已经持续多年(可以参见我们的史话)。

在这封信里,牛顿认为胡克把他(牛顿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高了,然后就是这句著名的话:“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面的意思无非两种:牛顿说的巨人如果指胡克的话,那是一次很明显的妥协:我没有抄袭你的观念,我只不过在你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才比你看得高那么一点点。

牛顿想通过这种方式委婉地平息胡克的怒火,大家就此罢手。

但如果要说大度或者谦逊,似乎很难谈得上。

牛顿为此一生记恨胡克,哪怕几十年后,胡克早就墓木已拱,他还是不能平心静气地提到这个名字,这句话最多是试图息事宁人的外交词令而已。

另一种可能,巨人不指胡克,那就更明显了:我的工作就算不完全是自己的,也是站在前辈巨人们的肩上――没你胡克的事。

更多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句话是一次恶意的挪揄和讽刺――胡克身材矮小,用“巨人”似乎暗含不怀好意。

胡克和牛顿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对欢喜冤家。

两个人都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

两人互相启发,但是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论。

胡克──托起牛顿的巨人之一

胡克──托起牛顿的巨人之一

胡克——托起牛顿的巨人之一说到弹簧的弹力,人们自然想到胡克定律及科学家胡克。

胡克全名罗伯特·胡克,他的科学研究,上承伽利略,下启牛顿。

牛顿曾说过,他站在巨人肩膀上,胡克无疑应该是牛顿所说的巨人之一,尽管在光学及引力方面两人曾有过不同的观点,也有过锋利的争论,但恰是这种不同与争论,推进了牛顿的科学研究。

罗伯特·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1635 年7月18日生于威特岛的弗雷施瓦特。

其父是教区牧师。

1653年入牛津基督教会学院后胡克结识了玻意耳。

1655年胡克成为玻意耳的助手。

1662年起直到逝世一直担任皇家学会实验管理员。

1663年胡克获得了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且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665年胡克任格雷山姆学院几何学、地质学教授,并从事天文观测工作。

1666年伦敦大火后, 他担任测量员以及伦敦市政检察官,参加了伦敦重建工作。

1676年他公布了著名的弹性定律——胡克定律。

1677年到1682年任皇家学会干事。

1703年3月3日逝世于伦敦,终年68岁。

胡克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力学,还涉及光学、天文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

在光学方面,胡克是光的波动说的支持者。

1655年,胡克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认为光的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似。

1672年胡克进一步提出了光波是横波的概念。

在光学研究中,胡克更主要的工作是进行了大量的光学实验,特别是致力于光学仪器的创制。

他制作或创造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多种光学仪器。

胡克在力学方面的奉献尤为卓著。

他曾为研究开普勒学说作出了重大奉献。

在探讨万有引力的过程中,他首先发现了引力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

在研究引力可以提供约束行星沿闭合轨道运动的向心力问题上,1662年和1666年间, 胡克做了大量实验工作。

他支持吉尔伯特的观点,认为引力和磁力相类似。

1664年胡克曾指出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是弯曲的。

他还为寻求支持物体保持沿圆周轨道的力的关系而作了大量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克与牛顿
牛顿最为人熟知的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IhaveseenfurtheritisbystandingonyeshouldersofGiants)。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赞叹牛顿的谦逊,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这句话本身似乎没有任何可以理解为谦逊的理由。

首先这句话不是原创。

早在12世纪,伯纳德(BernardofChartres,他是中世纪的哲学家,著名的法国沙特尔学校的校长)就说过:“Nosessequasinanosgigantiumhumerisinsidientes”。

这句拉丁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

这句话,如今还能在沙特尔市那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找到。

从伯纳德以来,至少有二三十个人在牛顿之前说过类似的话。

牛顿说这话是在1676年给胡克的一封信中。

当时他已经和胡克在光的问题上吵得昏天黑地,争论已经持续多年(可以参见我们的史话)。

在这封信里,牛顿认为胡克把他(牛顿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高了,然后就是这句著名的话:“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面的意思无非两种:牛顿说的巨人如果指胡克的话,那是一次很明显的妥协:我没有抄袭你的观念,我只不过在你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才比你看得高那么一点点。

牛顿想通过这种方式委婉地平息胡克的怒火,大家就此罢手。

但如果要说大度或者谦逊,似乎很难谈得上。

牛顿为此一生记恨胡克,哪怕几十
年后,胡克早就墓木已拱,他还是不能平心静气地提到这个名字,这句话最多是试图息事宁人的外交词令而已。

另一种可能,巨人不指胡克,那就更明显了:我的工作就算不完全是自己的,也是站在前辈巨人们的肩上――没你胡克的事。

更多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句话是一次恶意的挪揄和讽刺――胡克身材矮小,用“巨人”似乎暗含不怀好意。

胡克和牛顿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对欢喜冤家。

两个人都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

两人互相启发,但是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论。

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现的问题。

胡克在力学与行星运动方面花过许多心血,他深入研究了开普勒定律,于1964年提出了行星轨道因引力而弯曲成椭圆的观点。

1674年他根据修正的惯性原理,提出了行星运动的理论。

1679年,他在写给牛顿的信中,提出了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概念,但是说得比较模糊,并未加之量化(原文是:…my supposition is that the Attraction always is in a duplicate proportion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reciprocal)。

在牛顿的《原理》出版之后,胡克要求承认他对这个定律的优先发现,但牛顿最后的回答却是把所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从《原理》里面给删掉了。

应该说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曾帮助波义耳发现波义耳定律,用自己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的细胞,他在地质学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对化石的观测)影响了这个学科整整30年,他发
明和制造的仪器(如显微镜、空气唧筒、发条摆轮、轮形气压表等)在当时无与伦比。

他所发现的弹性定律是力学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在那个时代,他在力学和光学方面是仅次于牛顿的伟大科学家,可是似乎他却永远生活在牛顿的阴影里。

今天的牛顿名满天下,但今天的中学生只有从课本里的胡克定律(弹性定律)才知道胡克的名字,胡克死前已经变得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
满了挖苦。

他死后连一张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他“太丑了”,但也有学者言之凿凿地声称,正是牛顿利用职权有意毁弃了胡克的遗物,作为对他最后的报复。

从90年代中期开始,胡克逐渐迎来了翻身的日子,他的名字突然成为科学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2003年是胡克逝世300周年,科技史学者们云集于胡克毕业的牛津和他生前任教的格雷夏姆(Gresham)纪念这位科学家。

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应当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我谈这些,完全没有诋毁谁的意思。

我只想说,历史有时候被赋予了太多的光圈和晕轮,但还历史的真相,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不论那真相究竟是什么。

同时,这也丝毫不影响牛顿科学上的成就――他是整个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奠基人,是使得科学最终摆脱婢女地位而获得完全独立的象征人物,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集大成的科学体系的创立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牛顿毫无疑问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是伽利略、麦克斯韦、达尔文,还是爱因斯坦,均不能望其项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