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导学案全集(人教版35份)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导学案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点击】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1、学海导航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何为内环境?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细胞外液的成分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液的成分。
思考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4.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导学案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导教案学习目标: 1 .描绘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要点 : 1 .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一.导学过程:(一)预习导学 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液的组成: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体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 ( 2 )内环境○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样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部分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 .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构成:________(约 90%) ________血浆________(约10%)________(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此刻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三个方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全章导学案含答案
⼈教版⾼中⽣物必修三第三章全章导学案含答案⼈教版必修三 3.1 植物⽣长素的发现学案【⾼效导航】1.学习⽬标:概述⽣长素的发现过程。
说明植物向光⽣长的原因。
⽣长素的产⽣、运输和分布。
2.重点:⽣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3.难点:①⽣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②⽣长素的产⽣、运输和分布。
“看”—知识经纬“导”—⾃主预习⼀、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到________⽅向的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叫感性运动,引起反应的刺激是不定向的多种刺激。
如触摸、震动、明暗等)2.类别:向性运动单向刺激现象意义向光性⽣长________ 向光性⽣长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光能的位置根的向重⼒性⽣长______ 根向地⽣长向重⼒性使植物的根向⼟壤深处⽣长,既有利于植物的固定,⼜有利于从⼟壤中吸收⽔分和⽆机盐科学家实验的处理⽅法和现象实验结论达尔⽂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及可能产⽣某种物质(现在知道是吲哚⼄酸)的部位依次是胚芽鞘的尖端、尖端②该物质的作⽤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段,使______⼀侧⽣长慢,______⼀侧⽣长快温特③胚芽鞘尖端确实产⽣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运输)从______向下⾯⼀段运输,并且能够促使________的部分⽣长郭葛这种物质是吲哚⼄酸,有促进⽣长的作⽤,故取名为⽣长素茎的负向重⼒性⽣长 ______ 茎背地⽣长使茎、叶向上⽣长,占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光合作⽤、物质交换等。
⼆、⽣长素的发现史三、⽣长素的产⽣、运输、分布和⽣理作⽤1.产⽣部位⽣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种⼦。
由⾊氨酸经过⼀系列反应转变⽽成。
2.运输进⾏______运输,即⽣长素只能由____________运输到__________,⽽不能反过来运输。
3.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________的部位,如________、芽和根顶端的分⽣组织、________、发育中的种⼦和______等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1.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有机物。
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_____________。温特将其命名为__________。
(五)1931年,郭葛
生长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英文缩写____________。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IAA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_______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________,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鲍森。詹森实验
1.实验材料:胚芽鞘、琼脂片(能透过某些化学物质)
2.实验过程结果
①去掉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
【思考】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造成水肿,请解释之?
2.酸碱度:血浆的pH在_____________之间.缓冲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机理:①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
HL + NaHCO3——→NaL(肾脏排出)+H2CO3H2CO3——→H2O+CO2(呼吸排出)
③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_生长;
④用锡箔罩住尖端下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
(A层)思考: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B层)思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接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哪个部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内容】【学法指导】1.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逐步提升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不要割裂地介绍教材中的知识,要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重点是突出调节对于维持稳态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
有关免疫调节的内容,教材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相一致,将免疫也视作一种调节方式,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希望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一立意。
3.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渗透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如本章所涉及到的控制论的思想、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模型建构的方法等)。
4.应注意充分挖掘本章教材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教材中“问题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等提供的素材,或根据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
对于吸毒这一社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态度倾向。
本章内容是从个体水平上来阐述稳态的维持的,本书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学习本章的基础,而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则是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上阐述稳态及其维持的,本章内容和后续几章共同组成多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调节以及稳态与环境的关系的内容,是一个整体。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神经细胞的简单结构,神经系统的组成2.看17页膝跳反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能说出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反射类型【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反射和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概念:在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变化作出的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 共188页 附答案)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共188页附答案)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目标导航学习要求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知识网络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共1课时)学习导读学习准备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获得,排出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大多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些细胞是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2.体液包括和 ,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
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4.细胞外液的成分:⑴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
⑵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较少。
⑶细胞外液在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5.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值为。
温度一般维持在。
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破疑解难一、细胞外液的内涵l.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两者的关系如下:细胞内液(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1/3) 组织液淋巴2.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因为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液体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液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0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概述细胞生活的环境,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描述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阐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5、列举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
6、描述种群的特征,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说明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8、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二、知识梳理(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激素、气体、代谢废物等。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较少。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₃⁻、HPO₄²⁻等)有关。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传导。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精品学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绘内环境的组成份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实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水平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注重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基础知识】(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能够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内环境由构成的环境。
其成分可分为、和。
所以内环境也叫(约占有体液1/3)。
(3).组织液是存有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
它是体内绝绝大部分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4).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
5.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能够协助机体_____ 。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__。
6.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根据以下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
无机物包括和(如Na+、K+、Ca2+、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如葡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能够看出、离子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__________。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括、和三方面。
(整套)(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导学案全集(vip专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生物导学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学习新知(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阅读教材P3完成表1【思考】1.泪液、尿液、消化液、汗液是否属于细胞外液? 2.说出下列细胞的细胞外液分别是什么?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②毛细血管壁的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 ③吞噬细胞 ④口腔上皮细胞 阅读教材P4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由哪些物质组成? 2.组织液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是否完全相同?内环境的各组分间化学成分最相近的是哪些? 3.白细胞、呼吸酶、血红蛋白是否是细胞外液的成分?4.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含量最高?推测它们可能起到什么作用?HCO 3-和HPO 2-属于碱性物质, 在血浆中可能起到什么作用(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小: 37℃时, 人血浆渗透压为___________Kpa, 相当于细胞______液的渗透压.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含量(4)实例:医院给病人输液必须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__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 (5)异常——组织水肿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 又称浮肿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①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减少②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代谢产物增加【学习目标】A: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1.达到A 层要求2. 准确判断各种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学习重点】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学习难点】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对比归纳法、图形比较 【完成时间】20分钟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定 义 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存在部位生活在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组织细胞概念: 体内大量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液体 分布: 2/3细胞内液: 1/3细胞外液:(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体液 血浆:营养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谢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 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 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毛细淋巴管受阻④过敏反应⑤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 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思考】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 会造成水肿, 请解释之?2.酸碱度: 血浆的pH在_____________之间. 缓冲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机理: ①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HL + NaHCO3——→NaL(肾脏排出)+H2CO3 H2CO3——→H2O+CO2(呼吸排出)②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 Na2CO3 + H2CO3——→2NaHCO3(肾脏排出)3.温度: 37℃(影响__________的活性)(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____直接关系: _________系统、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__________系统间接关系: _________系统、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第1节1.CCDBB 6. CDAAD 11. CBADB 16. CACCA 21. BABBD1.(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呼吸排泄(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5)循环系统2.⑴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4)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液和血浆细胞内液、血浆、淋巴(5)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物导学案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目标A层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生长素发现过程和方法B层1.达成A层要求2.评价试验设计和结论, 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向光性: 在_________光的照射下, 植物朝向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达尔文实验1.实验材料: 胚芽鞘2.实验过程及结果①胚芽鞘不做处理, 单侧光照射; 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②去掉胚芽鞘尖端, 单侧光照射; 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③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 单侧光照射; 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__生长;④用锡箔罩住尖端下端, 单侧光照射; 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A层)思考: 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B层)思考: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 分析: 接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哪个部位?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个部位?3.实验结论: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刺激, 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_______时, 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________, 因而出现向光性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端(伸长区)曲.(二)鲍森. 詹森实验1.实验材料: 胚芽鞘、琼脂片(能透过某些化学物质)2.实验过程结果①去掉胚芽鞘尖端, 单侧光照射; 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②将胚芽鞘尖端和下部用琼脂片隔开; 单侧光照射, 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3.实验结论: 胚芽鞘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_________传递给下部.(三)拜尔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①将胚芽鞘尖端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 黑暗条件;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②将胚芽鞘尖端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右侧, 黑暗条件;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2.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是因为_______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_________造成的.(四)温特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①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放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 黑暗条件;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生长;②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 黑暗条件; 结果: 胚芽鞘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论: 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_____________. 温特将其命名为__________.(五)1931年, 郭葛生长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 英文缩写____________.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 除了IAA外, 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概念: 由植物体内产生, 能从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部位, 对植物的_____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有机物.2.本质: ____________3.特点: ①产生部位: _________(与动物激素相比, 植物激素无特定的_____________)②能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4.功能: 调节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本质: __________2.合成原料: __________3.合成部位: ________芽、叶,________的种子4.分布: 相对集中在生长________的部位, 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_______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子和果实.5.生物导学案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习目标】A: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调节的机制B: 达到A层要求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人的重要性【学习重点】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学习难点】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完成时间】20分钟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基础: 人体各个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2.机制: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内环境稳态的恒定主要依赖_______________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内环境稳态是在______和______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是: 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稳态失调的原因: ____________的变化过于剧烈; 人体自身的_________出现障碍实例: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是维持机体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适宜的______和________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正常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可直接影响能量代谢;_______、_______等代谢废物过多可能会引起中毒症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 如碳酸等; 人和动物吃的食物, 经消化吸收后经过代谢也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 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_________, 会使_________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 机体能使PH 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溶液, 在加入酸或碱时, 能使PH 的变化减弱)和___________在加入酸或碱后PH 的变化, 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 稳定的 自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原则: 主要是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原则 【材料用具】用具: 4副防护手套、烧杯、量筒、彩色铅笔、PH 计或万能PH 试纸、镊子 试剂: 自来水、0.1mol/LHCl 、0.1mol/NaOH 、生物材料(肝脏匀浆、马铃薯匀浆、用5倍的水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方法步骤】分组并画记录表格: 设计表格记录不同材料的PH 变化 测自来水的变化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 重复上述步骤, 并记录实验结果用两种生物材料重复步骤, 并做好记录实验结果 测酸对自来水PH 的影响 测碱对自来水PH 的影响1.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具有腐蚀性, 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也不要入口,若有溅出或洒落应立即用水冲洗15分钟, 并告诉老师.2. 每次换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时, 一定要充分清洗烧杯.【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记录数据, 绘出曲线, 并说出实验结论.1.对自来水的处理结果: 滴加盐酸后, 自来水的PH______; 滴加氢氧化钠后自来水的PH_______ 2.对缓冲液的处理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比较以上曲线变化规律可知,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_ ___而不同于____________. 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可以维持PH的稳定.第1章第2节一.选择题1.CCDBC 6. DDBDD 11. CCABC 16. CA 二.非选择题1.(1)7.35—7.45 H2CO37.35 CO2和H2O (2)降低 NaHCO3乳酸钠和CO2(3)NaHCO3肾脏(4)H2CO3NaHCO3PH2. (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消化系统泌尿系统(3)消化循环(4)循环泌尿循环呼吸3. ③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 将漏斗浸入到烧杯中并使漏斗管中的液面与烧杯液面齐平, 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管中液面的变化.(4)结果预测和结论:①液面上升, 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②液面不变, 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与淡水动物相等.③液面下降, 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5)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是漏斗管中液面上升, 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原因是海水浓度高于淡水, 海洋动物长期适应环境, 故血浆渗透压高.生物导学案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学习目标】A: 说出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B: 1.达到A层要求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习重点】反射弧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学习难点】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学习方法】对比归纳法、小组讨论【完成时间】20分钟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概念: 在__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 动物体或人体对____________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思考】草履虫遇到盐水或醋酸刺激时会立即发生反应, 含羞草被碰触后会下垂这些现象属于反射吗?(二)反射的基本结构——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2.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名称组成 作用 受损对反射的影响( ) 神经元细胞体: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突起 树突 轴突 特点: ___________ 功能: 将兴奋传给细胞体 特点: __________ 功能: 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2)功能: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传导兴奋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4)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 (5)神经: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 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神经。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点击】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D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
请回答下列的问题:H210(1)哪一种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2)指出鼠得到水分的一种代谢方式:(3)指出两种由于蒸发失水的途径:(4)一段时间后,A、B的生存状况如何?溶液),%~60%性12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探究】1、学海导航A.氧浓度较低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12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45(ABC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拓展题8、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请(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全章导学案含答案编辑版
人教版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高效导航】1. 学习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 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3. 难点:①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看”一知识经纬“导”一自主预习、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到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叫感性运动,引起反应的刺激是不定向的多种刺激。
如触摸、震动、明暗等)1. 产生部位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___________ 、____ 和___________的种子。
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 运输进行_______ 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输到______________ ,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 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 的部位,如___________ 、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_______________ 、发育中的种子和_________ 等处。
【自我校对】一、1.单一2.单侧光重力重力二、②向光背光③尖端尖端下面三、1•芽叶发育中2.极性形态学的上端形态学的下端 3.生长旺盛胚芽鞘形成层果实“学”一互动探究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达尔文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1、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提示:第一组的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具有向光性。
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
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
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提示:第一、三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
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提示: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提示: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二)詹森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6、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提示: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生物必修3导学案: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方法。
2.解释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习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一.导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向光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①~④):实验材料:单侧光;胚芽鞘(课本47页“相关信息”);锡箔(遮光)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条件:单侧光下条件:去掉顶尖条件:锡箔罩上条件:锡箔罩上尖端尖端下面现象:胚芽鞘现象:胚芽鞘现象:胚芽鞘现象:胚芽鞘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_______产生的刺激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
(3)1914年拜尔的实验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___造成的。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1928年温特的实验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思考分析:A、B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___________,1942年,人们确认它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点击】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自我诊断】●.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 C.Na+ 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3导学案全集(人教版35
份)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生物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级
)
授课题目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拟
2
课时
第
课时
三维目标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
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
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m]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夜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思考与讨论1〕[学科
〖师提示〗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同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异
存在的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管中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
各种血细胞
体内各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等
所含的化学成分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蛋白质很少
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www.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