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福寺及小雁塔导游词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讲解范文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讲解范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范文,欢迎参考!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范文一西安小雁塔导游词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 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 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 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 米,共15 级,现存13 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 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 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 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陕西景点导游词范文(2篇)

陕西景点导游词范文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小雁塔。
我们的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内,因此也叫荐福寺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____年,至今已有____多年的历史。
它原来有____层,高____米,因为一次大地震,小雁塔现在只剩下____层,____米。
它是中宗李显韦皇后为义净法师所建的,是为了让他翻译天竺国的经文。
小雁塔的塔身是锥形的,塔底是正方形,就像竹笋一样。
而且,它的塔檐是密檐式构造。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小雁塔吧!我们眼前的小雁塔有点破旧,那是因为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啊!____年,梁思成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意见。
那时,小雁塔上有几块方砖不见了,所以他换了几块旧方砖,可是这几块石砖比原来的新了一些。
小雁塔的楼梯是灰白色的,墙砖有白色、红色、青绿色、土黄色、灰色,处处显露出古老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的夯基是碗形的,它的作用是减少地震时塔身的震动。
在____年和15____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地震,其他建筑都损害得特别厉害,可小雁塔只是被震掉了两层,从____层变成了____层。
由此可见,碗状的夯基对小雁塔有保护作用。
本次讲解到此结束,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了。
谢谢!陕西景点导游词范文(2)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景点资源。
下面是一篇陕西景点导游词范文,介绍了陕西的几个著名景点。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这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
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几个陕西的著名景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次难忘的旅行。
第一站,我们来到陕西省的首府——西安。
西安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都,这里有着众多著名的景点。
首先,我们将来到世界闻名的兵马俑。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一处巨大而神奇的考古发现,被誉为“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分为一、二、三号坑,每个坑都有数千个亚太彩票有操作申请吗容身的兵马俑,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独特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小雁塔导游词-精品文案范文

小雁塔导游词小雁塔导游词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
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5篇有关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5篇有关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猪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一)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内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公元720xx年(唐代景猪年间),朝廷资助在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荐福寺塔。
后来,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1 / 9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十三层。
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丽美观,各地的砖石结构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唐、宋时期的密檐塔虽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与小雁塔的继承关系。
小雁塔导游词(精选5篇)

小雁塔导游词(精选5篇)小雁塔导游词(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
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雁塔导游词(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雁塔导游词1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四年级作文:小雁塔导游词500字

小雁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参观小雁塔。
我们的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内,因此也叫荐福寺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原来有15层,高46米,因为一次大地震,小雁塔现在只剩下13层,433米。
它是中宗李显韦皇后为义净法师所建的,是为了让他翻译天竺国的经文。
小雁塔的塔身是锥形的,塔底是正方形,就像竹笋一样。
而且,它的塔檐是密檐式构造。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小雁塔吧!我们眼前的小雁塔有点破旧,那是因为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啊!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意见。
那时,小雁塔上有几块方砖不见了,所以他换了几块旧方砖,可是这几块石砖比原来的新了一些。
小雁塔的楼梯是灰白色的,墙砖有白色、红色、青绿色、土黄色、灰色,处处显露出古老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的夯基是碗形的,它的作用是减少地震时塔身的震动。
在1487年和1521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地震,其他建筑都损害得特别厉害,可小雁塔只是被震掉了两层,从15层变成了13层。
由此可见,碗状的夯基对小雁塔有保护作用。
本次讲解到此结束,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了。
谢谢!。
陕西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陕西西安小雁塔导游词推荐文章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热度:西安小雁塔的导游词热度:陕西高考填报报考志愿技巧热度:陕西高考填报志愿技巧流程步骤热度:陕西高考填报志愿技巧一览热度: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小雁塔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陕西小雁塔导游词1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
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
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重三万斤,高三米多。
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
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惜早已湮没。
但在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
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
大雁塔东南侧,有和尚墓塔群。
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内有三身佛、菩萨和罗汉泥塑像。
是礼佛诵经之所。
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
堂内有阿弥陀佛铜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
现在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陕西小雁塔导游词2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内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朝廷资助在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荐福寺塔。
后来,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够叫我李导,很荣幸当你们的导游。
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小雁塔。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
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
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
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

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省西安市,今天我们将一同参观陕西小雁塔。
小雁塔,又称小菩萨塔,位于中国古都西安市大雁塔南广济街上,在大雁塔的南侧,与大雁塔成为一对独具特色的佛塔,是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小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塔庙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雁塔建于唐贞观十四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曾多次历经战祸,最早建于唐代初年,后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塔身底座原唐代都是修建的,塔身为北宋时重建,塔高13层,高约43.4米。
我们首先来看小雁塔的外观,小雁塔为方形砖塔,共13层,每层各有浮刻佛像。
塔身由高大的原型底座和主塔构成,外观形状独特,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和唐代建筑风格。
塔身外表为红色,塔顶为黄色,塔与塔之间有凹凸不平的搭建,给人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
接下来我们进入小雁塔内部,由于小雁塔内部脱离南都建筑的一贯风格,以巧妙的创作与其它佛塔相比秀外慧中显得更为特殊。
进入塔内,我们首先来到塔的一层,这一层是最底层,其布置形式与其他层次不同,檐口和卧莲花,融画以心。
上方是塔内室券口,有3层三个秦王阁——天子指挥佛教的中央之地。
然后我们来到了塔的二层,这一层以美丽的栏板和曲柱以及湘妃望月形成了扇形风格的塔的外廊。
接着,我们来到了塔的三层,这一层以小门形式呈现,能发现其中是五福门和一幅画。
这是整座塔中所谓的金门,所以它有几层。
经过三层,我们来到了四层,这一层是全塔最高宝库,并安置了由货币示意的假容器。
并且根据不同的钟等设计了4个出水漏孔。
紧接着,我们来到五层,这一层是塔主体部分,上部是一层典型的广式木结构。
这层是塔体的主体部分,塔的层次分明,有虚有实,给人一种很有特点的立体感。
塔的四个角落有乾隆贺岁四美之一的婴儿广和幸福和安康礼节,表示繁荣昌盛。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六层,这一层乃是AP-四匙之一(其余为健转门,畲罗门,摩门),表达摩门,本层还设有宗顶局部和夹层,使塔的外廊转缓。
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

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1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
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2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
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葺。
现在的塔是七层,共64米,呈方形角锥状。
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
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
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
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
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3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_导游词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以下橙子收集整理的小雁塔导游词,仅供参考!西安小雁塔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够叫我李导,很荣幸当你们的导游。
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小雁塔。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
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唐中宗景龙元年(720xx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
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1 / 3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猪年间(720xx年—720xx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
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xx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导游词

陕西西安导游词【篇一】小雁塔位于陕西西安荐福寺内,是一座唐代密檐砖塔,也称“荐福寺塔”。
建于唐景猪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xx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篇二】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
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为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是西安六万多穆斯林过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善的清真寺之一。
大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寺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及保护,才成为目前的格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清真寺共有四个院落,布局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建筑为主、左右建筑对称为辅的形式。
寺内处处可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又有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格调和特点,因而在建筑特点上风格特别,独具匠心。
寺内第一进院,古建木牌竖于中央,高大精细,雕绘精美,琉璃瓦顶,非常壮观;第二进院内,中央竖立石牌坊一座,后有“冲天雕龙”石碑以及“敕赐礼拜寺”的“敕赐殿”;第三进院内,省心楼位居中央,乃二层三檐八角形攒顶古楼,其侧建有“讲经堂”,内藏有明代手抄本“古兰经”和天方麦加图;第四进院中央有凤凰亭一座,状如展翼神鸟,随后还有全寺的中心场所——礼拜大殿。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讲解范文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讲解范文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东段南侧的荐福寺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范文,欢迎参考!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范文一西安小雁塔导游词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8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8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90 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3.3米,共 1级,现存 1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 11.5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0 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五年级写大雁塔的导游词

五年级写大雁塔的导游词五年级写大雁塔的导游词【篇1】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 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
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荐福寺及小雁塔导游词现在小雁塔以北门为正门,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歇山式仿唐山门气魄宏伟,横额上“小雁塔三个字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傅嘉义先生亲笔书写,清秀中透着刚健,像一排排回归的大雁。
荐福寺进门的青砖甬道将带您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一所著名的唐代皇家寺院,它就是荐福寺。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帝王把这里作为他们在藩时的坊院,这就是隋炀帝杨广和唐中宗李显。
唐时这座寺院曾经占地300多亩,公元684年,唐高宗死后百日,武则天为给丈夫祈福在这儿建立寺院并起名为“献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又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今,木匾朽坏后都由历代的皇帝重新题写,今天小雁塔院内还保留有一块明英宗朱祁镇手书的楷体匾额。
长安佛教这时正处于上升时期,活跃京城的一些最主要的高僧,差不多都在荐福寺居住过,其中尤以义净三藏和法藏和尚最为著名。
义净取经归国时,武则天亲自带着仪仗队到洛阳东门外去迎接他,后又在荐福寺为义净设置了翻经院,供他译经用。
而曾为荐福寺寺主的法藏和尚,在武周时号称“康藏国师,公元697年,契丹叛乱,法藏建立了11面道场作法,相传天兵天将都来助战,唐军大捷,此举显然是用来颂扬武周之天命所归。
法藏在寺院中讲武则天新译的《华严经》时,据说奇迹又发生了,讲堂及寺中皆震动,有人报告了这一奇迹,武则天认为这是国家的祥瑞,命史官记于史册,这样看来,法藏已经成了武则天的御用僧人,武则天有什么样的政治活动,他就以相关的法事来配合,而这又从另一面证明了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意义所在。
唐代的荐福寺院早已无存,今天我们看到的荐福寺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
出了停车场往南走前面就是白衣阁,这是一个二层重檐的歇山式建筑,白衣就是白衣大士即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座建筑是明代时两位山西商人建立的,清代时另两位山西人又重修了白衣阁,山西人在明、清两个朝代两次出资修建白衣阁,很有意义,他们的功德被记于碑上。
在距白衣阁东北大约20米处近年出土了数尊石刻佛造像及菩萨造像,它填补了小雁塔没有佛造像的空白,它是小雁塔的幸事,也是佛教界的幸事,充分证明了荐福寺的宗教地位及历史文化内涵。
走过白衣阁,耸立在我们眼前的高大建筑便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中心——小雁塔,也是这座寺庙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唐代建筑。
小雁塔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砖塔。
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初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
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
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
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人出钱集资所建。
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
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21年,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
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 年就发生一次。
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解释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今天我们看到的浑然一体的小雁塔应归功于1964年国家拨专款对小雁塔进行的整修,弥合裂缝、加固塔身,才使它“老当益壮、巍然挺立,成为古城西安不可或缺的一景。
从塔上下来,必须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上面镑刻的“万汇沾恩,告诉你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
继续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
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有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
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
他们不仅参加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
他们与这里的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谊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
走出雁塔,一声洪亮的钟声吸引我们向东面的大钟围了过去,这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佛寺击钟的原因、时间、方法各代不尽相同,后世多遵照《百丈清规》的章程行事。
那时候荐福寺里的僧人每日黎明时分按时敲钟礼佛,钟声清悠,声闻数十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自成一景,关中八景的创始人朱集义在诗中写道:“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雁塔晨钟即由此而得名。
“雁塔晨钟属于“晨昏钟,早晚共击打108下,佛家认为,108击是为了破108个烦恼。
“雁塔晨钟之钟本非荐福寺所有,原属武功崇教禅院,后来因为渭河屡发洪水,河床改道,冲毁了崇教寺,巨钟被埋在河床泥沙之下,清康熙年间被一位常在河边洗衣服的村妇发现,挖掘出来以后被移到荐福寺,悬挂在大殿的右边,根据钟上的铭文得知,这口钟铸造于1192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这口钟通高3.55米,重8000多公斤,钟的表面有6个方块,共铸字1000多个,首款铸“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
铭文还记载,该钟是在陕西富县一个叫阳务村的地方铸造的,可以说是陕西梵钟之最。
继续往南走,前面有一排林立的碑楼,刻碑记事是为了表功德,荐福寺内的诸多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维修工程及对寺院和佛塔的赞美诗词,院内现存相关碑刻38处,保存最早的是这方宋政和六年(1116年)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真实地记载了小雁塔在当时整修时被用白垩土粉刷成了白色,碑中描写塔通体洁白,与太阳同辉。
最东面的这通碑俗称“圣旨碑,因在碑的阳面正中有用楷书刻的“圣旨二字而得名。
碑文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英宗时期有一位叫勺思吉的番僧,看到荐福寺破败不堪,就到处化缘、节衣缩食,前后用了17年时间才将荐福寺全院大修完毕。
他不仅修盖了前后殿宇,还有周围廊庑,这次大修,基本上奠定了明清荐福寺的布局和基础,工程竣工后,他亲自带着绘制好的“荐福殿堂图去京城向当时的皇帝明英宗邀功并请赐寺名,谁知明英宗看后竟勃然大怒,问他屋顶为何用了绿色琉璃瓦?并责令礼部调查此事,看是否违背了礼仪君规,查清楚以后回来禀报。
原来琉璃瓦专为皇家御用,一般人使用就是犯上的大罪,明英宗不甚了解荐福寺的历史,因而要治罪。
礼部查案时勺思吉辩解说,荐福寺在唐代是一座皇家寺院,修缮时只是用了院中收集到的唐代旧瓦做的装饰,并不敢擅自使用。
礼部将勺思吉所辩回奏英宗,明英宗知其原委准了他的奏请,让他到荐福寺去做住持,沿袭唐制,寺名不改,并亲自题写了“赖赐荐福寺的匾额。
这块匾额今天还悬挂在小雁塔院内的慈氏阁上。
从这张“重修荐福寺殿堂图上可以看出,仅中轴线上的正殿就有9座,依次是:金刚殿,天王殿,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塔,白衣阁,药王殿,地藏王殿及卧佛殿。
各院落之间层层设门,各殿门敞开可一贯到底,只有皇帝来时才能打开,普通百姓只有从侧门出入。
从这些碑中可以看出荐福寺在明清时再度中兴,基本上恢复了唐时的规模,并再次成为皇家寺院。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内现在还保存有明、清时的武举题名碑15块。
我们知道,“雁塔题名源于唐代,那时新及第的进士曲江流饮之后到大雁塔题名,白居易曾为自己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自豪。
到了明、清两代,在陕西省城西安府参加文科、武科乡试考中的举人,仿效唐人故事,文举人在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武举人到荐福寺小雁塔下题名,形成了明、清时的雁塔题名之风。
看完了碑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院子的最南端山门,“最胜法门的匾额清楚地表明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这里是寺院的正门。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小雁塔院内西南角的西安市博物馆已于2005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这个项目整体上被称为西安市博物院,它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占地面积约16公顷。
总体布局上由博物馆区、荐福寺名胜古迹游览区、旅游休闲购物、茶艺休憩区组成。
西安市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鉴赏、历史名胜观光、城市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新的旅游热点,内容丰富,在目前国内的博物馆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博物院和小雁塔荐福寺周围,将配以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和仿古建筑形式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成多个湖水荡漾、连廊回绕、曲径通幽的宜人景区。
精心设计的旅游购物区、茶艺休闲区将为游人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和温馨的服务。
西安博物院建成后,将便这座千年古塔和著名寺院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再现古寺名刹、晨钟暮鼓、苍松翠柏、游人如织的昔日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