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农药品种也在不断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虫
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90 年代 年代至 年代中期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
高 产 示 范 田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学防治:长期以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学防治:长期以来,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28℃ 以上。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 ℃,RH90%以上。 以上
暖、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 大,为害严重。 为害严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 幼虫藏身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幼穗,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减产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以及常用的防治方法。

一、发生情况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为灰褐色蛾类,体长约1.5厘米,翅展约2.5厘米。

它们喜欢在夜间飞行,白天则躲藏在稻田的底层或杂草中。

成虫经过交配后,会在稻田的叶面或叶背上产卵,一般每只成虫可以产卵200-400枚。

卵孵化后,幼虫会钻入稻株内部,从叶心处开始啃食,经过4-5龄幼虫期后,幼虫会变态成蛹,最终成为成虫。

全生命周期一般需要20-30天。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雨季对其发生尤为有利。

其发生多与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气温较高、湿度大(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大量的稻纵卷叶螟。

同时,如果稻田的管理不当,如施肥不当、过密过密、不及时清理秸秆等,也会增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

1.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抑制稻纵卷叶螟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般采用空中喷雾、地面喷洒等方式进行,喷洒剂量一般为每亩活性成分3-5克。

常用的杀虫剂有氧氟氨酯、吡虫啉、氟虫腈等,建议在成虫活动期、幼虫大量发生期进行喷雾,每次喷雾间隔不少于7天。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环保、可持续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释放天敌、拟态剂和植物提取物等。

(1)释放天敌:释放稻螟寄生蜂、稻螟捕食者等天敌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稻螟寄生蜂和稻螟捕食者可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有效地寄生和捕食,从而有效抑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拟态剂:拟态剂是模拟稻纵卷叶螟的天敌来干扰稻纵卷叶螟的行为,从而达到抑制稻纵卷叶螟数量的效果。

常用的拟态剂有慕保、灰寄蝇拟态物等。

(3)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是利用植物的防护物质来进行虫害防治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植物提取物有苦木、薄荷油、茶树精油等,它们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能够抑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对稻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稻区,稻纵卷叶螟被广泛分布,对稻株叶片进行蛀食危害,使稻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稻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3代,卵期约为4-6天,幼虫期约为12-14天,蛹期约为6-8天。

幼虫主要在稻叶上进行蛀食,通过对稻叶进行卷曲形成避免敌害和干扰气流的保护环境,使得幼虫更容易获得食物并防止捕食者的侵害。

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稻叶被蛀食形成不同大小的斑点,严重时会出现叶尖弯曲、植株枯萎、穗小、抽穗延迟等症状。

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穗上进行蛀食,不仅直接危害稻粒的发育,还会造成水稻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田间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强稻株的竞争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深耕、整地和及时收割退田,清除田间杂草和稻草等,减少害虫栖息地。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因子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发生。

可以引入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多眼眉寄蝇、胸斑蜡蝉和蚜茧蜂等,进行天敌增殖。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虫嗪等,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污染。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稻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保障稻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生长点,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该害虫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一、发生原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栽培管理、田间害虫多样性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气候是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高温、干旱和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稻纵卷叶螟易大量滋生并扩散。

此外,在过密栽培、施肥过量、防治不当、水体污染等情况下,也会造成稻纵卷叶螟的大面积发生。

二、防治方法1. 药剂防治农民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的方式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防止对农田环境和人畜健康造成污染和伤害。

一般在线虫危害早期使用氨氟吡呋喃、乙酰氯、氯丹、松节油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蜂控制稻纵卷叶螟也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方法。

比较常用的天敌有潜蝇、轮叶蜂、小蜂等,寄生蜂有福山天蜜蜂、云南小黑蜂、福建马尾蜂等。

3. 技术防治稻田中的秸秆和农田周边的农草杂草是稻纵卷叶螟的滋生地,因此,清理田间秸秆和农草杂草是减少害虫数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另外,合理调整田间植物品种的种植结构,加强土地管理,避免过度施肥、过密栽培等,能够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区域,采用大面积的夜间照明可以有效吸引稻纵卷叶螟昆虫,然后集中杀灭,同时还可以通过采用鸟类防治、粘黄板、人工捕捉等物理防治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总之,将上述几种防治方法组合起来使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抑制大面积稻纵卷叶螟的滋生,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稻纵卷叶螟图片,稻纵卷叶螟长怎么样?稻纵卷叶螟怎么防治,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最有效?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稻纵卷叶螟二、别名: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三、学名:Cnaphalocrocismedinalis四、分部地区: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期坦、斯里兰卡等。

五、危害作物:稻纵卷叶螟的寄主以水稻为主;大麦、小麦、茭白、甘蔗、粟、薏仁上也见为害;杂革寄主有稗草、游草(李氏禾)、双穗雀稗、雀稗、马唐、红茎马唐、狗尾草、蟋蟀草、柳叶箬、芦苇等。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

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八、形态特征:1、成虫: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2~18毫米。

体、翅黄褐色,停息时两翅斜展在背部两侧。

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白色。

前翅近三角形,前缘暗褐色,翅面上有内、中、外三条暗褐色横线,内、外横线从翅的前缘延至后缘,中横线短而略粗,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外缘线黑褐色。

后翅有内、外横线二条,内横线短,不达后缘,外横线及外缘宽带与前翅相同,直达后缘。

腹部各节后缘有暗褐色及白色横线各一条,腹部末节有二个并列的白色直条斑。

雄蛾前翅前缘中部稍内方,有一中间凹陷周围黑色毛簇的闪光“眼点·,中横线与鼻眼点,相连;前足跗节膨大,上有褐色丛毛,停息时尾节常向上翘起。

雌蛾前翅前缘中间,即中横线处无。

眼点”,前足咐节上无丛毛,停息时,尾部较平直。

2、幼虫:幼虫头部淡褐色,腹部淡黄色至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橘红色。

前胸背板淡褐色,上有褐色斑纹,近前缘中央有并列的褐色斑点两颗,两侧各有一条由褐点组成的弧形斑。

水稻稻纵卷叶螟为害及防治

水稻稻纵卷叶螟为害及防治

2023-11-08•稻纵卷叶螟概述•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目录•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01稻纵卷叶螟概述分布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寄主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寄主植物还包括大麦、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

分布与寄主稻纵卷叶螟幼虫将水稻叶片卷成筒状,并在其中取食叶肉,留下白色条斑。

严重时,全田一片枯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为害特点叶片受害受害后的水稻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最终导致减产。

生长发育受阻稻纵卷叶螟为害还会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品质下降稻纵卷叶螟具有迁飞习性,成虫会从外地迁飞到水稻产区。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较多,随着植株生长,中后期也有为害。

发生时期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湿度较低的地区发生较少。

发生条件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对控制其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天敌发生规律02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直接减少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卷曲、残破,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导致产量直接减少。

间接影响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分蘖、抽穗和结实,进而影响产量。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残破、光合作用受阻,导致稻米蛋白质含量增加,降低稻米的营养品质。

降低稻米品质稻纵卷叶螟为害导致的水稻叶片残破,还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降低市场价值。

影响口感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严重时,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受阻,抽穗期延迟,导致成熟期推迟。

增加种植成本为了防治稻纵卷叶螟为害,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水稻种植成本。

生育期延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VS03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03定期翻耕通过定期翻耕田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越冬场所,降低虫源基数。

农业防治01种植抗虫品种选择种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

02科学施肥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敏感性。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稻纵卷叶螟汇总

稻纵卷叶螟汇总
1、成虫:长7-9毫米,淡 黄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 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 缘有一暗色宽带;后翅有两 条横线,外缘也有宽带。
2、卵:
约1毫米,椭圆形, 初产白色透明,近 孵化时淡黄色。
3、幼虫:
老 熟 时 长 14—19 毫 米 , 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 绿色,成熟幼虫红色。
4、蛹:
超高产水稻的田间长势
超 高 产 田 块 田 间 穗 子 形 态
稻 纵 卷 叶 螟
稻纵卷叶螟(成虫、蛹、卵、幼虫)
四(2)代危害状
五(3)代危害状
稻纵卷叶螟为害状
初孵幼虫取食Leabharlann 叶,出现针头状小点,随虫龄
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
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
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
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为
水稻主要害虫,还为害麦
子、玉米、谷子、红薯等
作物及草。
识别
长 7—10毫 米 , 初 黄 色 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生活习性
1、越冬:以幼虫和部分蛹在田边,沟边杂草(禾本科)上越冬。 2、生活史:多发生5—6代,此虫有世代重叠现象,是一种迁飞性害
虫,有随季风,夏季向北迁飞,秋季向南迁飞的特点。
3、生活习性
A、夜出性 B、趋光性 C、喜欢嫩绿,趋湿性,分蘖期和孕穗期重 D、群集性 E、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 F、卵喜欢产于稻叶宽的品种,散产于叶中脉附近,
2—5粒。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发生与环境
中温高湿利其发生,温度21—28℃,RH90%以上,如连续阴雨,发 生就重。
稻纵卷叶螟各期虫态
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 学防治与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矛盾,将幼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 平之下。

稻纵卷叶螟防治和治疗技术

稻纵卷叶螟防治和治疗技术
生物治疗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但见效较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因此,需要在害虫发生初期就采取措施 ,并持续监测和调整防治策略。同时,需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以提高防治效果。
农业治疗
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调整农田环境和种植制度来控制 稻纵卷叶螟的方法。例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 措施可以改善农田环境,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栖息和繁 殖场所。此外,适当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时间,可以 错开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期和繁殖期,减轻危害程度。 同时,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也是农业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
米,体色为黄褐色或淡黄色。
生命周期
02
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
中幼虫期是危害水稻的主要阶段。
繁殖能力
03
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每只雌虫可产卵数百至上千
粒。
稻纵卷叶螟的分布和危害
分布范围
稻纵卷叶螟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 部分欧洲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 方稻区。
05
结论
稻纵卷叶螟防治和治疗技术的重要性
01
保护农作物产量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 一,防治和治疗该害虫对于保护 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02
维护生态平衡
03
提高农民收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和治疗有利于 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影 响。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和治疗有助于 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 的发展。
人为传播
稻纵卷叶螟也可通过气流、风、 水流等人为因素传播至更远的地 区。
02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01
02
03
种植抗虫品种
选择对稻纵卷叶螟抗性较 强的品种,减少受害风险 。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水稻稻纵卷叶螟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鳞翅目,螟蛾科。

别名刮青虫。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

寄主 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 ,翅展17mm ,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

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

卵长1mm ,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

幼虫5—7龄,多数5龄。

末龄幼虫体长14—19mm ,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4蛹长7—10mm ,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6代,海南南部10一l1代,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

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

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

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

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

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中文名称:稻纵卷叶螟英文名称:Rice case worm中文别名:刮青虫拉丁学名:Chaphalocrocis medina分布区域:1、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2、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3、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形态特征: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小麦、甘蔗、芦苇等。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发病特点:稻纵卷口十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C、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水稻稻纵卷叶螟怎样识别和防治?

水稻稻纵卷叶螟怎样识别和防治?

水稻稻纵卷叶螟怎样识别和防治?稻纵卷叶螟属食叶性害虫,完全变态昆虫,从卵→幼虫→化蛹→成虫(蛾)为一个世代。

初孵幼虫一般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叶鞘或旧虫苞中,虫量大时亦可几头幼虫聚集在叶尖、叶片一侧边缘小虫苞,2龄幼虫则一般在叶尖或叶侧结小苞,3龄开始吐丝缀合叶片两边叶缘,将整段叶片向正面纵卷成苞,一般单叶成苞,少数可以将临近数片叶缀合成苞。

幼虫取食叶片上表皮与叶肉,仅留下白色下表皮及叶脉,虫苞上显现白斑。

危害严重时,田间虫苞累累,甚至植株枯死,一片枯白。

使水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空壳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

在防治上要综合考虑,在达到防治指标时才打药防治。

一方面,采取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

结合稻田管理,在幼虫孵化期间烤田,或在化蛹盛期灌水,减轻受害程度。

第二,采用物理防治,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稻田养鸭、保护青蛙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减少下代虫源。

第三,生物防治,具体方法是:每亩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含活孢子量100亿/克的菌粉150~200克,对水60~75千克喷雾。

也可在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亩每次放3万~4万头,隔3天1次,连续3次。

第四,药剂防治:在分蘖期有效虫量40头/百丛、穗期20头/百丛以上即可防治,以幼虫盛孵期或2、3龄幼虫期高峰期为宜。

亩用5%氟虫腈胶悬剂20~30毫升,或用25%毒死蜱乳剂每亩70~80毫升,或用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蚕桑区可改用5%杀虫双颗粒剂1.5千克加湿润细土撒施)等。

上述喷雾每亩用水50~60千克,施药时田间保水1~2寸寸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寸=3.3厘米。

,施药后6小时内遇大雨需补防一次。

稻纵卷叶螟 防治

稻纵卷叶螟 防治

稻纵卷叶螟防治1. 稻纵卷叶螟简介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属于螟蛾科。

其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稻谷减产甚至死亡。

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对稻田的危害较大。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约10-12毫米,翅展约20-25毫米,前翅呈棕色,后翅呈灰色。

幼虫体长约15-20毫米,体色呈绿色,头部为深褐色。

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叶片卷曲,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

2. 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三个阶段。

2.1 幼虫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期通常持续约14-20天。

幼虫孵化后,会在稻叶上进行觅食。

幼虫在叶片上钻孔并吸食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

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体长逐渐增长,同时也对稻谷的危害逐渐加重。

2.2 蛹期稻纵卷叶螟的蛹期通常持续约7-10天。

幼虫在叶片上完成发育后,会选择适合的环境,如土壤或稻田植株上,进行蛹化。

在蛹期,稻纵卷叶螟的体内发生重要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准备进入成虫期。

2.3 成虫期稻纵卷叶螟的成虫期通常持续约7-10天。

在成虫期,稻纵卷叶螟会交配繁殖,雌虫会选择适合的环境产卵。

成虫主要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不会直接危害稻谷。

3.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叶片卷曲、干枯和减产。

受害的稻谷叶片会出现黄化、枯黄和干瘪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主要集中在稻田的生长期和拔节期,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4.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采用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4.1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人工手段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控制。

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捕虫灯:在稻田周围设置捕虫灯,利用光源吸引成虫,通过粘板或电击捕捉成虫,减少种群数量。

•粘虫板:在稻田中设置粘虫板,可以捕捉并杀死稻纵卷叶螟成虫和幼虫,减少害虫数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卷叶损害稻株,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稻米季节,特别是稻米生长期间。

蛾的成虫体长约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翅膀前缘呈红褐色,翅膀后缘为白色,整体呈灰褐色。

成虫喜欢在稻田附近的杂草、草丛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一旦春天来临,它们就会飞到稻田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钻进稻叶中卷成卷叶捕食。

这种卷叶行为导致稻叶受损,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在重度受害的情况下,稻株会出现倒伏和减产。

幼虫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后,会结茧成蛹,然后在茧中度过静止期。

大约10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文化防治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首先要选择优质耐病虫的稻种进行种植,以增加稻株的抵抗力。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也有助于稻株的健康生长,减少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一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蚂蚁、蛞蝓和天牛等,可以有效地吞食稻纵卷叶螟幼虫。

寄生蜂也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会寄生在螟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注意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稻田的稻米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

采取综合管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提高稻米产量。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一、形态特征
成虫—卵—幼虫—蛹世代循环,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叶肉为害。

二、为害症状
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的为害,主要以幼虫取食稻叶片叶肉(仅留下表皮);一头幼虫一生取食5—10片叶子。

三、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为迁飞性害虫,先自南向北而后自北向南迁飞;全国稻区自南向北一年发生11—1代不等。

四、影响发生的条件
气候条件:稻纵卷叶螟是随季节性气流往北(夏季)往南(秋季)迁飞性的害虫。

栽培条件:稻纵卷叶螟喜生长嫩绿、湿度大的稻田;多施氮肥或迟施氮肥的稻田发生量大,为害重。

五、调查方法
在田间见到稻纵卷叶螟蛾子10天后,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丛水稻;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六、防治技术
1、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

2、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3、可选用的防治药剂有:①每667㎡用“甲杀”或“宇蛙”70—100毫升;②每667㎡用“赛燕”或“宇旺”70—100毫升。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轮换使用。

七、防治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1、见虫打药,等到卷叶很严重甚至白叶时才去防治。

2、追求速效性,期望上午用药,下午就死虫,或者是死虫速度越快越好。

3、喷水量不足。

防治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前一亩地喷水量不低于30公斤,后期喷水量不得低于45公斤。

4、错过最佳防治适期,虫龄多、虫龄大,造成难打难治。

5、农户总是认为要一虫不留,打药频繁;即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简介英文名 Rice leaf folder异名俗称卷叶虫、白叶虫、刮叶虫、苞叶虫等。

学名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分类鳞翅目,螟蛾科。

寄主水稻、麦类、粟、甘庶、稗草、马唐、游草等。

危害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影响水稻发育,降低千粒重,秕谷增加,一般减产10%~20%,严重达60%以上。

分布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详细资料形态特征(1)成虫:稻纵卷叶螟的成虫是小型蛾子,体长8~9毫米,翅展18毫米。

翅黄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斑,中间一条很短,翅外缘有1条黑褐色宽边。

雄蛾前翅前缘中央有1个突起的小黑点,黑点附近有暗褐色毛和黄褐色长毛。

后翅有2横带,外缘有灰黑色宽带。

身体背面黄褐色,腹面白色。

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旁,雄蛾尾部举起。

(2)卵:卵扁平椭圆形,长1毫米,宽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卵壳表面有隆起网状纹。

孵化时淡黄色,眼点黑色,孵化后残留卵壳白色半透明。

被寄生的卵赭红至紫黑色。

卵散产在稻叶的正、背面和叶鞘上。

(3)幼虫:幼虫共5~6龄。

初孵进长1~2毫米,头黑色,体淡黄绿色。

2龄虫头淡黄褐色,两边各有1个黑点,体黄绿至绿色,前胸背板有两个黑点。

3龄体长5~6毫米,前胸背板有4个黑点,中、后胸背板各可见2个黑点。

4龄体长8~9毫米,前胸背板的黑点外侧两个变成括弧状,中后胸背面有8个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气门黑点状。

5龄体长14毫米左右,气门黑点明显增大。

老熟幼虫体长1 4~19毫米,头褐色,全体橘红色。

腹足跗钩39根左右,为单行三序缺环。

预蛹时体橙黄色,体节膨胀。

(4)蛹:蛹体长7~10毫米,圆筒形,尾部尖削,有8根臀棘。

初蛹体淡黄白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褐色。

翅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起,近前缘有两根棘毛排成两纵行。

显纹纵卷叶螟,与稻纵卷叶螟相似,其主要区别是,成虫体较稻卷叶螟略小,前翅有3条灰黑色纹,横贯全翅,外缘灰褐色宽带两端内折成“]”形。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它会在稻田中产卵并吃掉稻苗、卷叶和穗。

其发生规律与防控行为对于稻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以及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旨在帮助农民和相关研究人员更好地控制此类害虫。

1.危害时期稻纵卷叶螟在春、夏两季比较活跃,主要危害期为3-4月和6-8月。

夏季的害虫数量一般较多,在梅雨季节时更容易大量繁殖并对稻田造成较大的危害。

2.寄主选择稻纵卷叶螟的寄主以水稻为主,同时也可危害其他植物,例如玉米、高粱等。

害虫多半选择新近移栽的嫩苗和还未成熟的稻穗进行危害。

3.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在成虫状态下是黑色的细长蛾类昆虫,繁殖能力较强,一般会在晚上活动。

雌蛾在寄主上产卵,虫卵呈白色或淡黄色,孵化后的幼虫则为白色体形较小、头部宽大、足部器官发达。

幼虫发育期一般要经历5-6龄,全寿命约40-60天。

绿色防控技术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优势生物抑制或控制害虫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稻田的生态环境,并且对土壤和水体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可以利用一些有效鸟类、昆虫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防治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害虫进行驱逐、控制或杀灭的技术。

在稻田中可采用捕获器、草屑罩和跑光带等物理防控手段。

例如悬挂在稻田中的稻草可以吸引稻纵卷叶螟,同时防止它们飞行,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合适的农药对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进行控制的技术。

但应注意选择绿色环保型化学农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按照药物的适用规范和用量,正确使用农药,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水源等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监测。

总结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措施都是较为复杂的,需要科学家和农民共同努力,学习并使用各种防控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从生态角度出发,既要注意防治稻田害虫又要保护环境,从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

主要为害水稻,幼虫在分蘖期、孕穗和抽穗期危害叶片,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瘪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减产2-3成,重的达5成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一、危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危害状危害状二、形态特征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卵幼虫蛹成虫三、地理分布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桂南地区、钦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四、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一年发生的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形成的温差而异,且世代重叠,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沅江和西双版纳一年发生9-11代,周年危害,无越冬现象;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及福建南部发生6-8代,此区常年有部分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到北纬31°的长江中游沿江南部地区及重庆发生5-6代,此区有零星蛹越冬;长江以北到山东泰其山区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发生4-5代,此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泰其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各地,发生1-3代,此区不能越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

主要为害水稻,幼虫在分蘖期、孕穗和抽穗期危害叶片,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瘪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减产2-3成,重的达5成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一、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危害状危害状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卵幼虫
蛹成虫
三、地理分布
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桂南地区、钦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四、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一年发生的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形成的温差而异,且世代重叠,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沅江和西双版纳一年发生9-11代,周年危害,无越冬现象;
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及福建南部发生6-8代,此区常年有部分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到北纬31°的长江中游沿江南部地区及重庆发生5-6代,此区有零星蛹越冬;
长江以北到山东泰其山区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发生4-5代,此区任何
虫态均不能越冬;
泰其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各地,发生1-3代,此区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抗寒力弱,越冬北界为北纬30°左右。

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五、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成虫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趋性较强;成虫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田块、生长茂密的草丛或甘薯、大豆、棉花等田中;夜间活动;飞行力强;需补充营养,取食活动在19-20最盛。

喜产卵在嫩绿、宽叶、矮秆的水稻品种上,分蘖期卵量常大于穗期。

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卵大部分集中在中、上部叶片上,尤以倒数1-2叶为多。

幼虫习性: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

化蛹习性: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一般离地面7-10 cm 处的叶鞘内、稻丛基部或老虫苞中化蛹。

蛹期5-8天,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

六、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的程度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温、湿度。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 ℃。

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

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

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

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

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

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

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

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

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

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

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
明这个问题。

③天敌。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

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

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

七、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

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 保护利用天敌。

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纵卷叶螟天敌约80多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

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3. 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

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