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主要为害水稻,幼虫在分蘖期、孕穗和抽穗期危害叶片,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瘪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减产2-3成,重的达5成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一、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危害状危害状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卵幼虫

蛹成虫

三、地理分布

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桂南地区、钦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四、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一年发生的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形成的温差而异,且世代重叠,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沅江和西双版纳一年发生9-11代,周年危害,无越冬现象;

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及福建南部发生6-8代,此区常年有部分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到北纬31°的长江中游沿江南部地区及重庆发生5-6代,此区有零星蛹越冬;

长江以北到山东泰其山区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发生4-5代,此区任何

虫态均不能越冬;

泰其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各地,发生1-3代,此区不能越冬。稻纵卷叶螟抗寒力弱,越冬北界为北纬30°左右。

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五、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成虫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趋性较强;成虫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田块、生长茂密的草丛或甘薯、大豆、棉花等田中;夜间活动;飞行力强;需补充营养,取食活动在19-20最盛。喜产卵在嫩绿、宽叶、矮秆的水稻品种上,分蘖期卵量常大于穗期。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卵大部分集中在中、上部叶片上,尤以倒数1-2叶为多。

幼虫习性: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

化蛹习性: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一般离地面7-10 cm 处的叶鞘内、稻丛基部或老虫苞中化蛹。

蛹期5-8天,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

六、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的程度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温、湿度。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 ℃。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

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

明这个问题。

③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

七、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 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纵卷叶螟天敌约80多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3. 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