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导读(课堂PPT)

合集下载

性别认知 PPT课件

性别认知 PPT课件

10级应用心理班 杨丹妮
笔名:飞书
性别认知
男女的生理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我国历来遵循 “男女有别”的性别秩序,通过引导、鼓励两性 的差别,从而塑造出更具内涵的两性角色。具体 说来,人从母胎中孕育到出生成长,直至结婚成 人,始终要接受持续不断的性别角色训练和培养, 比如,男孩子得到的礼物一般会是小汽车,而女 孩子的礼物可能就是洋娃娃;男生向左,女生向 右,男孩子总是被教导要刚毅、有责任感,女孩 子则经常被要求柔顺、坚韧,这是社会普遍认可 的性别角色定位,如果偏离这种角色定位,就会 被认为是“不正常”,就要随时接受世人异样的 眼光。
性别认知
性别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性别的内在确知。普遍 认为,孩子在五岁之前会完成性别认知的整个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不需要在性别认知方面给孩 子很多专门的教导,因为孩子会从日常的家庭生活 中吸收信息,来建立性别认知。很多事实表明,在 孩子的早期生活中,他们需要来自同性父亲或是母 亲的帮助,来鼓励他们建立坚实稳定的性别确知。
河莉秀
易性癖
传统认为与其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如有的父母生了个 男孩,却偏偏想有女孩,于是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 愿去打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性别认知心理被扭曲而导致 易性癖。
但是,也有易性癖者幼年期受过父母正确的性别教育,女孩 穿女性化的服饰且被父母教育表现文雅温柔的一面,男孩穿 男性化的服饰也被父母教育表现勇敢大胆的一面,但是易性 癖者本人拒绝接受父母的性别认知教育,坚决要求内外都表 现出异性化喜好的特点 。目前国外有个别科学实验已发现 部分易性癖者的易性癖倾向与大脑组织结构有关。还有另一 个说法,认为胎儿在母体妊娠期内激素分泌不当,导致先天 易性癖。
通常人们不会将他们称为伪娘。

社会性别研究PPT课件

社会性别研究PPT课件

提供培训和意识提升
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 工对社会性别平等的认识和重 视。
鼓励女性参与决策
提高女性在管理层和董事会中 的比例,鼓励女性参与决策过
程。
05
社会性别与健康
社会性别与健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关系社会性别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01
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和结构对个体的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利用
产生深远影响。
生理差异与健康
社会性别研究对未来的影响与意义
1 2
促进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研究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 提高女性的地位和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性别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性 别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3
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社会性别研究有助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 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
增加研究投入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社会性别研究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 源支持。
拓展研究领域
社会性别研究应该拓展研究领域,不仅关注女性问题,还要关注男 性、跨性别等群体的权益和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
社会性别研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全 球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
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性
总结词
社会性别研究对于促进性别平等、推 动社会公正和人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详细描述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原因 和机制,社会性别研究有助于制定有 效的政策和方案,以减少和消除性别 歧视,促进性别间的公正和平等。
社会性别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社会性别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

性别社会学课件

性别社会学课件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
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 定论”。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 扩大化了,认为男性在智力、 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 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 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 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 从属地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 上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男尊 女卑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

这是我们想找寻的两性关系的一种表达。 当一个女性站起来比男性还高大的时候, 她打破了基本的女性规则,因为她的身 高使他看上去在男性相互竞争的世界里 不能胜任。她对他的男性形象是个打击, 她破坏了他作为既是攻击者又是保护者 的观点。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进行 了批判,他不仅看到建构出来的性别气质对 女性的压迫,也意识到它对男性的压迫,男 性也是性别气质的隐性受害者。性别气质与 其社会压迫的机制在于对两性气质的对立与 强化。

尊重多元的性别气质


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
• 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期望。 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有所成就; 期望女孩顺从、温柔、漂亮。

早期的性别角色化有多重要呢?
有关孪生男孩的研究案例:两个7个月大的孪生男孩 接受包皮切割手术,其中一个男孩的阴茎意外地被 损伤,几个月后,他的父母通过外科手术把这个男 孩变成女孩来养。当这对双胞胎5岁时,每个人都按 照各自传统的性别角色行事。70年代的一些研究者 把这个案例当作后天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天生因素 的无懈可击的证据。但是,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 生理因素在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与社会化的作用 是同等重要的。当这个“女孩”13岁时,她体会着 作为一个女性的严重心理问题。她走路的样子很男 性化,而且希望成为一名技师,她认为男孩子比女 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她并不知道那个手术,也不记 得她生来是个男性,但她看上去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中国史新论――性别史分册

中国史新论――性别史分册

讀本: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撰寫:邱天偉關於本書內容早期婦女史的研究課題,是透過父系家族的架構,以及維繫此架構的重要機制——婚姻——來了解婦女。

事實上,中國婦女史的研究素材,不論是正史或其他文獻,向來以男性書寫女性最為大宗;家族與婚姻的研究,大多從男性對女性的規範與期望入手。

即使是由女性書寫、創作或在無意間留存的史料,雖可藉以強調女性主體意識,卻也多包括書寫者對男性的情感與意見,並且是相對於原本男性為主的一種發聲。

因此,研究中國婦女史,很難不牽涉男性,想要單純以婦女為對象,而忽略男人隱在幕後那隻手,恐怕未能得實。

要發掘女性的處境與地位,就不能不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探討兩性的互動及其影響。

心得——唐代佛教婦女與社會規範相對唐朝以前,三從四德的傳統婦道觀念嚴重,婦女的生命與自主權是依據男性與傳統儒家觀念所創造出來之封建社會做規範的。

但是進入唐代時期,由於佛教盛行,相關的佛教義理如無常、輪迴、終究成空等思想,貫徹到一般士大夫與其家眷之中,並以他們為主軸逐漸影響上下階層,甚至是普通老百姓。

加之唐代漢夷混雜、邦交往來繁複,社會氛圍開放,因此成就了一個禮教較為寬鬆的時代。

面對這樣一個社會風氣,對婦女的權益、生活選擇提供了其自主與寬鬆的便利。

目前探討宋以前的婦女資料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只能從唐代墓誌中窺探其生活内容,而其中又以官家或貴族的資料為最多。

佛教在唐代盛行,給唐婦女帶來思想上的影響,甚至唐朝開放鼓勵女性追求自己的信仰、思考能力(佛教許多的義理思想是需要知識與聰明才智的),支持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例如《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某媒人幫一窮男與一富女作媒,窮男覺得自己無力高攀決定推掉這門親事。

富女知道後親自到窮男家指道非他不嫁。

富女說原因無它,佛教說眾生平等不分貴賤,而且姻緣既定爲什麽要逃避呢?看來佛教教化的成功,也讓婦女極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那種社會普遍認同的佛教信仰世俗化及普及下,唐代女性不僅脫離了傳統儒家禮教的束縛,甚至敢於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活,追求個人價值與生活理想。

社会性别ppt

社会性别ppt
► 性别作为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某一群体、某一阶层的作为, 也不是单一的男性作为,而是整个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所有的人都参与其中的一种结果。
► 性别的不平等不是政治的问题,也不是经济的问题,是政治、 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一起作用的结果。要改变目前性 别不平等的现状就必须从整个文化体系入手,改变人们的观 念,改变政治、经济体制,改变涉及到性别的每个层面。同 时,性别也提供了一个审视我们今天文化的一个视角,它让 我们能更加清晰地分析文化中存在的不平等。
► 要打破不平等的现实,首先要打破这种不平等的观 念,而打破观念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理论解释和 有力的论据论证。
► 社会性别的理论正是试图从根本上颠覆男权社会的 性别文化“前提”,打破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体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但是,打破整个男权社会的霸权体系并不能 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种力量的累积和持续的 爆发,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在这个过程中, 两种信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男 权体系必须要改变;不合理的男权体系是完 全可以改变的。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一、性别作为问题的存在 ►二、提出“社会性别”的意义 ►三、改变的可能性 ►四、男性:斗争中的同志 ►五、质疑与批判的视角 ►六、追求平等的困难 ►七、学习社会性别理论的注意点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 一、性别作为问题的存在 ►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差异——性别似乎是一个绝对差
►社会性别理论正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第一,社会性别理论不再像过去的理论那样 只注重精英文化的分析,日常生活及大众社 会流行的东西都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

《文化研究·性别》PPT课件

《文化研究·性别》PPT课件

社会性别概念被大量地运用到 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分析中, 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的 到来推波助澜;
同时大量理论著作的出现标志 着女权主义建立起了自己的理 论体系和分析方法,有了独立 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
二、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 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 大类。
• 穆勒当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 论断:“一个性别从属于另 一个性别是错误的。”他认 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确实 低于男性,但这是长期社会 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 压抑一方激励另一方的结果。
以沃斯通克拉夫和穆勒 等人的女权主义启蒙理 论作为代表,第一次女 权主义运动浪潮在英国、 法国和美国兴起:
通过了保护女工立法,减少劳 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提高 工资和保障福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解放运 动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契机,并在60年代形成 了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 高潮。
但是在美国,女权主义出现了一次 短暂的消退期。60年代美国的所谓 “快乐的家庭主妇”现象是指妇女 退回到了家庭,充当小康家庭的贤 妻良母,一些工作的女性也大多从 事图书管理员、秘书之类的辅助性 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社会 舆论认为职业女性不符合女人的天 性。
“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在19世纪90年代出 现在法国,后传到欧洲和美国,并逐渐流 行开来;五四时期,“女权主义”传入中 国,“男女平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之一,直接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 解放运动。
一、女权主义运动
在欧洲,女权主义的 思想源远流长,薄迦 丘、蒙田、乔叟等人 文主义先驱都曾发出 “男女平等”的呼吁;
• 因此,性别是一组不断重 复的行为,一种看起来自 然的存在,这就意味着男 人和女人可以跨性别来扮 演另一种性别角色。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琼·W·斯科特Gender, 名词,仅为一语法词汇。

如果用该词指人或生物拥有男性或女性的属性,即男性或女性的性别,一般表示戏谑(根据上下文决定是否有这个含义),或者属于用词错误。

——《牛津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40,福勒出版社那些规定词义的人是在打一场输定了的仗,因为词语,就如词语所指涉的观点和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

不论是牛津大学教授,还是法兰西学院院士,都不能不受人的干预和想象力的影响去阻挡历史潮流,去抓住或者固定某个词的意义。

玛丽·沃特利·蒙塔古(Mary Wortley Montagu)在风趣地指责“女性”时用下面的说法添了一丝尖刻:“我作为那个gender(社会性别)中的一员的唯一安慰,就是知道我不会和她们中的任何人结婚。

”1在这里,她故意误用了这个语法词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语法范畴的术语来制造一些形象化的隐喻,来表现性格或性存在方面的特点。

例如,1876年出版的《法语词典》给gender的用法是:“人们这样议论一个自我隐匿、感情不外露的男人:‘我们不知道他的社会性别(gender)是什么,是男性还是女性’。

”21878年,格拉斯通(Gladstone)做了以下的区分:“雅典娜除社会性别(gender)外并无性别(sex),除形状外没有什么是女人的。

”3最近,女权主义者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从字面意义上使用“社会性别”这个词,用它来讨论对男女关系的社会组织。

这种新用法刚出现不久,所以还没进入词典和《社会科学大百科》。

这个词与语法的关联很明显,而这个关联也充满了尚未经过审视的多种可能性。

说其语法意义明显,是因为这个词在语法上的用法涉及到与男性或女性的命名相应的正式规则;说其充满未经审视的可能性,是因为在很多印欧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个第三类别,指无性或中性。

在语法中,社会性别被理解为一种把现象分类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约同的区分制度,而不是对固有特点的客观描述。

《 西洋镜 里的中国与妇女 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西洋镜 里的中国与妇女 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意识和男...
二 超越文明 论:无政府 主义框架内 的“女界...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一 清末民初“女性”观 念的建构
附录二 平等和差异:近代性 “别”观念双重...
后记:本书的缘起
内容简介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之性别要求:
女国...
5 五 文明中国
的方法:倡女 权与兴女学
第三章 文明论指引下的“女 权”译介:中国...
一 译书与强 国:马君武 “女权”译 作的影响
二 国族征召 女权:“女 权”译介中 的遮蔽和...
第四章 女性的声音:对国族 话语的翻转和颠...
一 文明论框 架里的女权 论述:独立
《 西 洋 镜 里 的 中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国与妇女 文明的性 别标准和晚清女权 论述》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标准
现代
女权
国家
建构
框架
传统
中国
文明
性别 国民
劳动
女性
妇女
论述
国族
形式
问题
历史
目录
01 绪论
02
第一章 欧美文明论中 的性别标准
第二章 文明的性别标
03 准在中国:废缠足与 兴... 第四章 女性的声音:
05 对国族话语的翻转和 颠...
第三章 文明论指引下
04 的“女权”译介:中 国...
06 参考文录一 清末民初“女 性”观念的建构
附录二 平等和差异:
09 近代性“别”观念双 重...
010 后记:本书的缘起
011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 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 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 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导读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Joan W. Scott
• 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 1997年版)
• [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 论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论文将性别研究的多种方法归纳为对三种理 论取向的选择。第一种纯女权主义理论,力 图解释父权制的起源;第二种马克思主义传 统,力图与女权主义批评达成一致;第三种 基本上是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和英美客体—— 关系理论中分离出来的,运用各种心理分析 学派的理论解释性别主体认同的产生与再生。
对父权制理论的反思
• 停留于描写的研究始终未能动摇或改变现有的 概念和框架,如“分离论”或“删除论” : “妇女的历史与男性历史截然不同,让女权主 义者去研究妇女史吧,这与我们无关”;“妇 女史的内容主要涉及性与家庭,因此妇女史研 究应与政治史、经济史研究分离开”;“即使 知道妇女参与了法国大革命,这丝毫不会改变 我对大革命的理解”;等等。
出生后第四 或第五个月
通常要等到 幼儿满三岁 才会开始
幼儿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 会投向他们以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 舒适的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到 矛盾。
此阶段幼儿能更完全的了解自己与别 人是分开的。会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 而不会恐惧失去自己的个体感。
• 这种解释将性别概念限制在家庭和家庭生活 中,未将性别与其他社会经济、政治、权力 系统联系在一起,因而无法回答男主外女主 内的安排源于何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如 何来解释男性气质与权威的永久性结合,解 释男尊女卑,解释儿童即使生长在两性分工 平等的家庭中,也会学会不同的性别模式?
论文的导言部分
• 首先介绍了“性别”(gender)一词的出 现,其最新用法是对生物决定论者使用 “性”(sex)或“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两词的抗议。
• “我们知道,将妇女载入史册意味着要重新定 义和扩展占据史学家重要地位的传统观念,要 包容个人经历、主观经验、公共活动及政治活 动。可以说,尽管这样起步艰难,但是,这种 方法论本身就意味着这不仅是在撰写新的妇女 史,也是在撰写人类的全新历史。”
阶段
正常性婴 儿自闭
年龄
特征
出生后前三、婴儿反应的对象是生理紧张,无法区 四个星期 隔自己与母亲。只知觉到部份(胸、
脸、嘴、手)而非完整的自我。没有 完整的自我,也没有完整的客体。
共生
出生后三至 婴儿非常依赖母亲,似乎期望着在情
八个月
绪上和母亲维持高度同步的状态。
分离/个体 化历程
对自我与 别人的认 知逐渐稳 定
• 但“性别”的这种用法仍然成为20世纪80年 代女权主义研究对正统学术权威提出的质疑。 因为“性别”这个术语否定了那种将男、女 历史分成不同领域的观点。“性别”也强调 了两性间的社会关系,驳斥了生物解释论, 并成为表示“文化构造”的一种方式,它表 明是社会造就了男女不同的角色分工。
• 历史家用“性别”来描述一个新的领域, 它成为妇女、儿童、家庭和性别意识等领域 的代名词。性别是一个新的话题,是历史研 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但是它既无法对现存的 历史范例提出挑战,亦无法改变之。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反思
• 精神分析理论中涉及性别身份与性别气质形 成的理论主要有英美的客体关系理论和法国 心理分析流派的语言理论。
•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理论主张人 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亦即人 类关系的发展。其把性别身份的发展理解为 儿童接触父母的实际经验的结果。
拉康的理论把性别身份的发展看作 儿童理解意义的象征系统的结果。 • 儿童要在社会内表现出合适的角色行为,他 或她必须通过语言来内化这一象征秩序;儿 童越是顺应社会的语言规范,这些语言规范 也就越深刻地铭写在他或她的无意识之中。 只要个人讲述的是象征秩序——内化其社会 性别角色和阶级角色——的语言,社会就能 以相当稳定的形式继续复制自己。
• 它的聚焦点完全集中在个人主体、集中在男 性与女性之间对抗的重要性上,把这些作为 性别的关键性事实(而忽视了社会历史环境 的重要性),它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与范畴 普遍化了,不容纳历史的特殊性和可/多变 性,它夸大并强化了性别两极分化的永恒性。
• 引用雅克·德里达的解构定义,强调在特定环 境中分析两极对立的运转关系,修改并取代其 等级结构,而不是毫无保留地将其接受下来。
• 女权主义思想史实际上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抛弃 男女关系等级结构的历史,是企图修改、取代 等级结构功能的历史。
• 这种新史学不仅包括妇女史,而且解释了妇 女的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性别”一词 演变成一个分析范畴。按此类推,“阶 级”“种族”的内涵也就明确了。在编写新 史学著作中运用这三个分类概念(即“阶 级”、“种族”和“性别”)尤为重要。
• 这意味着:一、学者们对历史的重视, 这一历史反映了受压迫的状况、压迫含 义的分析和压迫的本性;二、从学术的 角度来理解以上述三个概念为轴心形成 的不平等的权力结构。
• 首先,它没有说明性别不平等与其他不平等 之间有何联系。其次,它的分析方法以生理 差异为基础,它假设作为生理性别的身体具 有连贯一致的、超历史的意义,性别本身的 历史性被去除了,性别本身与历史无关。
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反思
• 性别不具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分析地位,与视 性别为独立因素的父权制理论相反,在马克 思主义女性主义这里,性别是从属因素,生 产的经济关系才是主导因素。
• 斯科特指出,性别在人类社会中如何 发挥作用?性别如何对历史知识结构 和知识观念产生影响?上述问题的答 案蕴藏在对性别进行范畴分析之中。
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
• 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通过对以往理论的回顾, 揭露其局限性,从而找到新的方法。
• 人们最初对“性别”的使用,往往是因为 “性别”听起来比“妇女”更加中立和客观。 “性别”包括了妇女,但并非特指妇女。在 此意义上,这个词毫无威慑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