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第13课教案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5岳麓版必修2
1、利用音频导入,回家过年,提升学生兴趣感悟历史,感悟生活。
教学主题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本课上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下启第四单元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巨变,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专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对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学习,对我国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了初步的概念认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2、利用图片、史料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4、利用历史评价方法,史观让学生认识交通变化带来的影响。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1、导入新课
1\教法:学案导学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层层推进、步步提高,贯彻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歌曲《回家过年》,配以图片
春运如今已经打上了中国特色的标签,在外忙碌、打拼一年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尽量赶在除夕之前回家过年,释放满满乡愁的正是日益先进的交通工具,以此感悟新课。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工具分别代表了哪个时代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据,字数不少于300字。
6.设计一份关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科普宣传海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7.教师推荐一部关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历史的纪录片,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一篇观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交通工具或通讯工具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2.提供相关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从科技、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分析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3.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形成共识。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针对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知不足,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他们的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具备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为学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深入了解有限,尤其是对背后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认识有待提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word文档
3、板书小结。
第 6 页第 6 页
学习效果评价
1、当堂评测,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当堂评测试卷,学生使用 IPAD 做题,及时分析数据讲评。 2、课后反馈,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自评,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及生成性问题。
教学反思
1、技术应用还不够纯熟,四中网校平台应用的一些细节不熟悉,影响到课堂的流畅性。 2、课堂教学时间把控稍有偏差,导致最后的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比较仓促,当堂评测没能在课堂进行。 3、从“吴淞铁路”拆建的案例出发,精选有冲突性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思考,有利于学生历史 思维能力的提升,小结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四次调查,四个不同结果,从这个案例中间能获得 怎样的历史认识就更好。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和航空 邮政和电信 改变生活方式 推动经济转型 促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观念进步
近代化
教学过程
第 1 页第 1 页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从最近的公共自行车说开去。
导 入
2、出示“上海四洋场马路胜景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传统与近代的交 通工具。 1、出示英国铁路发展以及在尝试 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材料,谈话引导 学生分析。 1870 年,英国铁路通车里程长达 15500 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 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 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了,囊括全英 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古尔维西, 《铁路与英国经济》
第 3 页第 3 页
后不能自已之事,吴淞则非其地。 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
4、依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沈 葆桢拆除吴淞铁路的原因。 利用 IPAD 技术, 在解读四组史料 后进行四次同题 调查,展示选择结 果,学生思考解释 每次不同选择的 原因,教师及时点 拨引导,最终认识 到半殖民地下的 中国维护国家主 权和近代化之间 二律背反的苦涩; 体会到中国自主 建设铁路延伸之 艰难;学习以审慎 的历史眼光评价 参与课堂调查 对沈葆桢拆除铁路一事,你的 态度是 A.反对,不该拆除。 B.支持,应该拆除。 C.不理解,但沈思想守旧愚昧。 D.有疑惑,拆除或有合理之处。 历史人物和事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正式版
《交通与通信的变化》教课设计名师讲课课程标准剖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进入近代此后,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我国,交通邮政为之一变,都在困难波折中发展。
新式交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致思想看法,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学情剖析交通与通信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有关,在此刻信息时代,交通与通信的变化更是瞬间万变。
而认识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历史,应是学生易感兴趣、急于研究的问题。
只需指引得法,注意深入浅出,就比较简单得出规律性认识。
教课方法1.从显现现代火车、磁悬浮列车、飞机等现代交通与通信工具下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忱。
充足利用多媒体课件,充足显现图片资料,经过创建情境,设疑引思,剖析近代交通、通信发生变化的原由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经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的踊跃作用与悲观影响,特别是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认识到近代交通与通信的变化也是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产物,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
学习方法1.带着老师部署的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来领会近代交通、通信的巨大变化。
注意归纳各个领域的特色,提炼教材插图中的历史信息。
2.经过对多个资料的剖析思虑,对近代交通、通信的变化由感性认识上涨到理性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剖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亲身领会,认识先进的交通、通信工具给近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
2.掌握通信工具的变化历程。
3.理解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和中国近代化历史进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图片、阅读文件资料等方式,深入认识近代交通、通信方面的发展变化。
2.经过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和创建必定的历史情境,启迪学生深入剖析近代交通与通信变化的原由和影响。
3.经过议论,睁开合作学习。
高中历史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传入中国,交通邮政发生重大变化,并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落后的思想束缚了新式交通的发展,而新式交通作为新的生产力,不可逆转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本课内容分三目。
第一目“铁路,更多的铁路”,讲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艰难历程;第二目“水运与航空”,讲述了近代水运的发展脉络及以冯如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为中国航空业发展的贡献;第三目“从驿传到邮政”,讲述了中国近代邮政业和通讯业发展的历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中国交通、通讯方面的新变化。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视频、图片材料等,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归纳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状况。
难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处理方法:通过文字材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导致交通通讯变化的原因;阅读文字材料,分析西方列强、义和团、清政府等各派对修建铁路的态度,思考其影响。
体会社会不断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在新旧生产力的斗争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归历史,了解其过程。
2.问题教学法:层层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知识的线索性,并突破重点、难点。
3.分析研讨法:引用文字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研讨,最后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设计一:出示三段诗词或歌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出了南津关,两眼泪不干,要想回四川,难于上青天!”——四川船夫歌谣“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续沪上西人竹枝词》问题:上述诗词、歌谣反映了什么?导语: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交通极端落后。
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传入,交通邮政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第二单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含解析 精品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2.深化理解中国近代交通进步的影响。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近代铁路的起步(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2.近代铁路的发展 (1)甲午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预习交流1中国近代修筑铁路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主要障碍是什么?提示:近代化发展的需求和收回利权的愿望是中国近代修筑铁路的主要动力。
封建主义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修筑铁路的主要障碍。
(3)到1911年,铁路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
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此后10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邮政代办所”。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3)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电报、电信事业(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2)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
3.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的意义(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预习交流2怎样理解新式交通“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示:近代新式交通之所以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因为它直接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从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了更多的新式事物,间接导致了小农意识的淡化,代之以开放、文明的新观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择有冲突性的史 料展示历史细节, 设置问题,引发学 生层层递进的思 考,培养学生史料 实证和历史理解
断然拒绝了。沈的意见很明确,买 C.不理解,但沈思想守旧愚昧。 的学科素养。
断银一旦付清,立即拆除铁路。 D.有疑惑,拆除或有合理之处。
——苏生文,《中国早期
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67 页
材料二:(沈葆桢个人简历)1820
5/7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通的 2.5 万公里铁路可直接解决就 业人口当为 10 万人之谱,加上日工、 临时工和装卸工等,总数应在 20 万 以上。至于因受惠于铁路而发展起 来的商贸、农业等产业,其所解决 的就业机会,恐怕就难以计数 了。……铁路职工以及相应行业的 技术工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 术技能,而且聚集一堂,具备现代 产业工人的某些特性。…… 材料 3
学习效果评价
1、当堂评测,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当堂评测试卷,学生使用 IPAD 做题,及时分析数据讲评。 2、课后反馈,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自评,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及生成性问题。
教学反思
1、技术应用还不够纯熟,四中网校平台应用的一些细节不熟悉,影响到课堂的流畅性。 2、课堂教学时间把控稍有偏差,导致最后的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比较仓促,当堂评测没能在课堂进行。 3、从“吴淞铁路”拆建的案例出发,精选有冲突性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思考,有利于学生历史 思维能力的提升,小结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四次调查,四个不同结果,从这个案例中间能获得 怎样的历史认识就更好。
7/7
近代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是不 分男女座的,……久而久之,“男 女杂坐不以为嫌”。 ……先下后上、 一票一位和精确的时间观念是乘坐 “公共乘物”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近代中国,在“公共乘物”上吵闹、 吸食鸦片和随地吐痰的情况比较突 出。……为了规范公共道德,一般 车船都有不吃鸦片烟、不许脱衣赤 膊、不许随地吐痰、不许大声吵闹 等规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优秀教学设计(4页)
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介绍,使学生感受铁路的发展是中国人爱国救国的产物。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荆棘,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③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保守落后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重点:铁路、更多的铁路难点:交通通讯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以明清的科举制为例,让学生归纳学子“进京赶考”采用的出行方式和“金榜题名”的消息如何传递给亲朋好友,让学生把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与现有的方式做出比较,得出古代交通和通讯方式落后性的特点,提问学生什么时候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方式开始改变,从而进入近代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学习。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计算共从过去到现在参加过多少场考试吗?”学生回答:“没有,很多很多……”老师说:“我们参加的考试多不胜数。
我们现在需要考试,古代的人也需要参加考试,他们参加的考试制度是哪种形式的考试制度?”学生回答:“科举制度。
”老师说:“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考试它还是一项分等级的考试。
以明清科举制度为例,通过童子试合格成为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合格成为举人后,才能参加会试,会试合格才能参加殿试。
我·说课·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
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3道选择题,无简答题。
山东无题。
具体题目是1.(2010·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接下来,说重难点⑴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⑵难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交通的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古代的徒步、马车到现代的汽车、高铁,交通工具的改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1.1 传统交通工具在古代,人们用徒步、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来满足出行和物流的需求。
徒步是最原始的交通方式,虽然速度慢,但却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
而马车则多用于贵族、商人等富裕阶层的出行工具。
这些传统交通方式受限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通常在距离较短的地区使用。
1.2 现代交通工具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交通工具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蒸汽机车的出现成为可能,铁路的建设开始兴起。
随着汽车的诞生和普及,汽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成为了人们长途旅行的首选工具。
1.3 交通工具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交通工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例如,徒步出行可以锻炼身体,减少环境污染,但速度较慢且受限于距离;汽车出行方便快捷,但对环境造成污染;飞机航行速度快,但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
人们选择交通工具时需要权衡各方面因素,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通讯的变化通讯方式的变化同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烟火信号、书信到现在的电话、互联网,通讯方式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社交和信息传递变得更加便捷。
2.1 传统通讯方式在古代,人们通过烟火信号、书信等方式进行通讯。
烟火信号是一种利用烟火产生的亮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方式,被广泛用于军队的通讯和警报。
书信则是人们进行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通过邮寄方式可以将信息传递到较远的地方。
2.2 现代通讯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通讯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
电话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语音进行实时的远程通讯。
随后,移动电话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通讯。
而互联网的普及则进一步改变了通讯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等方式实现更加快速和便捷的信息交流。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近代交通变化的情况和原因。
2能说出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变化史实。
【知识预习】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19世纪后半期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及具体情况。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得到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以来发展缓慢的原因又是什么?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的诞生和发展情况如何?2.试说出航空的起步与发展情况。
三.从驿传到邮政1.归纳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邮政发展的情况。
2. 近代中国电报电话发展怎样?3.交通与通讯变化产生的影响如何【探究与点拨】1.试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在a.洋务运动后b.鸦片战争后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d.辛亥革命后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d.发昌机器厂成立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a.京汉铁路的修建b.淞沪铁路的修建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d.京张铁路的修建4.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a.京张铁路通车b.紫光阁铁路c.京广铁路d.包兰铁路5.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一百周年而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
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说明a.西方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b.中国有着悠久传统文化c.中国还未跨过近代科学门槛d.中国生产产品工艺落后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7.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8.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高中历史《第13课 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必修2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落实课标一、铁路1、特点:是近代交通建设的重点;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半殖民色彩重;发展道路曲折。
2、中国铁路的“第一”: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1881年唐山开平——胥各庄,洋务派创办;②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3、列强抢修铁路:时间在甲午战后;目的是资本输出、方便经济与政治侵略;结果是加重民族危机、清政府放弃铁路自主权、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方式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二、水运与航空1、中国近代新式水运:①1872年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性质是洋务企业;②特点:发展不平衡,传统与现代形式并存;始终受到列强挤压;民间水运企业、官僚洋务企业和外国企业并存。
2、航空:①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②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1909年旅美华人冯如制造;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1918年北洋政府开通民航线路。
3、影响:①改变了交通手段、出行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②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邮政与电讯1、邮政: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1866年洋务派试办邮政;1896年设立大清邮政局;清朝预备立宪时设立邮传部;1911年初具规模;但发展不平衡。
2、电讯:①台湾:第一条电报线1877年在台湾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在军舰使用;②西方列强一直垄断中国电讯,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电信主权。
四、网络1、发展历程:①因特网来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的军用科技;②中国1995年开始全面发展因特网业务,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迅猛;③目前因特网在我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正在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2影响:①网络信息技术使信息和知识打破时空界限迅速便捷地传递共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
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
③分析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
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
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
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自主学习】一、交通的变化清朝末年1876年淞沪铁路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
清政府赎回并拆毁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1888年“紫光阁铁路”宫廷专用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1911年全国铁路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时期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身临其境】教师:铁路的修建引发了清朝朝野激烈的争论,将学生分成支持派和反对派,分别阐述理由,展开辩论。
学生:反对派:①铁路汽笛会造成噪音污染;②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那么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卖脚力生活的船夫势必失业与挨锇;③修铁路一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④便利列强运兵;⑤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等。
支持派:①噪音污染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得以解决;②铁路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就业途径;③如果让外国人修筑铁路,那么更易控制铁路为所欲为;④雇洋匠可以学习其科学技术,待中国人学成必能自建铁路。
铁路的修筑还有很多的益处,如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开人们的视野,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教师总结:顽固派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这些理由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
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分不开的,会破坏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
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由于铁路的优越性和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到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了。
【典例·展示】展示材料: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
……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2)列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筑的铁路干线及主要设计者。
(3)据材料二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现代化有何积极影响。
学生:(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如摘抄材料原句内容也可)。
这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京张铁路,詹天佑。
(3)促进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繁荣;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促进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利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水运时期发展状况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内江和外海,挤占中国航运业1872年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轮船招商局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增多,但始终在列强的排挤中艰难发展民国时期水运依然艰难发展航空时期发展状况民国时期1918年真正起步——开始研制水上飞机,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订五大民航路线1918年后十年间较快发展解放前夕中国总共拥有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教师:除了火车和轮船、飞机等远程交通工具,你知道还有哪些新式城市交通工具进入中国吗?学生:汽车、电车等。
教师:近代交通的变化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特点:1、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发展缓慢,过程艰难;3、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4、地域发展不平衡。
原因:1、封建守旧实力强大;2、外国侵略者的挤压、排挤;3、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4、政局动荡等。
总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思考·提示】教师: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航运业的破坏。
同时也说明不仅是中国旧式水运,就是其它旧式的交通、通讯手段,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下,也必然会走向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通讯的变化教师:近代交通与通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1)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交通通讯的变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可以说这些变化是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冲击的产物。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变化。
(3)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讯。
(4)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
(5)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等。
展示材料教师:近代交通与通迅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材料三俄国外交大臣维持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利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材料四 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中式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结果。
学生: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视野、生活丰富多彩。
(2)转变了思想观念。
(3)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4)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
(5)促进经济发展;贸易、市场、城市化进程等。
消极: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便于外国的侵略等。
【练习反馈】一、课堂练习1、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印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对于上述材料,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清政府的决定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B.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C.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D.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于清政府的反对,修建铁路的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实现。
2、下列对于我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评述正确的是()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C.我国航空事业起步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D.中国自办电报的时间早于自办邮政的时间解析:A 由于封建顽固势力阻挠,我国近代铁路建设起步较晚。
故B项不正确;我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故C项不正确;我国于1877年开始自办电报,自办邮政开始于1866年,故D项不正确。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意味着近代航运业的起步。
3、产生于19世纪的铁路交通在近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铁路交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交通运输的革新,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
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1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
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 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