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朱安
“三人行”和“两地书”——鲁迅与朱安、朱安
“三人行”和“两地书”——鲁迅与朱安、朱安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白话文经典作家,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首次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官绅家庭。
一生发表、出版了大量小说、杂文、散文、文诗、日记、书信、论文、学术著作和翻译、编著之作,解放后辑有《鲁迅全集》、《鲁迅选集》等。
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艺术宝库,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尽些年有人要诋毁、打倒鲁迅,却始终难以撼动他崇高的地位,徒留笑话罢了。
其他人可能是流星,只有鲁迅才是恒星。
在鲁迅的生命中,前后有两个女人:妻子朱安和爱侣许广平。
他和许广平多年来的大量书信,曾被辑录为《两地书》出版。
前两年,曾智中著有《三人行鲁迅与许广平、朱安》,即是反映他们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
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亦即他名义上的妻子,大他三岁。
一位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的中国传统女性,是他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孙女。
1906年6月,鲁迅奉母亲鲁瑞之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那年鲁二十五岁、朱二十八岁。
婚后不几日,鲁迅便与其弟周作人再赴东京。
三年中,夫妻没有通过一封信。
因为完全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让鲁迅对自己的婚姻很不满意,两人始终互不了解、理解,没有共同语言。
甚至据可靠资料,他俩从未同过房,毫无夫妻之实。
朱安简直是鲁迅苦恼一生的来源,直至逝世;而她自己也是苦恼终生,成为悲剧。
在北京住处,有一次房东问朱安:大师母,你不喜欢孩子吗?朱安淡淡地说:大先生连话都不同我说,我怎么能有孩子呢?朱安一直跟着鲁迅的老母亲一起生活。
夫妻之间既没有爱也没有恨,仅仅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婚姻关系。
朱安平日少言寡语,但炒得一手地道的家乡菜。
鲁迅背后的女人
1、鲁迅与朱安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了。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
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读《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由于孤陋寡闻,平生好像只知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
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
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
原来,这位新娘就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
可当场就露馅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在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就回到了日本。
朱安虽然疑惑却是遵从了,好像她生来就注定是为伺候鲁迅的老母亲来的。
朱安毕竟是个单纯善良的女性,她热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
她内心虽痛苦,可对鲁迅说,她一点也不怨恨许广平,你们的儿子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朱安作为旧时代的女人,没文化,没理想。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所爱的男人为什么不喜欢她?其实不用她做错了什么,做与不做命运都是一样的,注定她的一生是悲哀的。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鲁迅的原配名为朱安,一位传统的旧式中国妇女。
她身材娇小,一双小脚,目不识丁而忠于自己的男人。
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婚事自然是大事。
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之后,周老太太更是整日的寻思琢磨,给鲁迅找媳妇。
当时鲁迅已经家道中落,门第高的看不上他们,门第低的他们看不上。
找来找去,就找着了朱安。
朱安出生商人家庭,但是祖上也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小官,加之朱安本分温顺周老太太看了很喜欢。
而朱家认为周家虽然经济拮据,但周老爷曾经在京中当过大官,后来虽然被问罪,但周家也还算是绍兴名门。
两家都还挺满意,这婚事也就定下来了。
当时鲁迅在新式学堂读书,对这门婚事虽然提出了反对,但是周老太太坚持,于是只好作罢。
但他也给朱家提了个要求,希望朱安放了小脚,去新式学堂读书。
朱家是传统人家,听了这话十分震惊,并没有按照鲁迅说的去做。
于是这婚事也就耽搁下来,后来鲁迅去日本留学,更是没有成婚的打算。
最后还是周老太太熬不住了,连写了几封信,谎称自己生病了,将鲁迅给骗回来成了婚。
婚礼依照的是旧式礼节,繁琐而严肃。
当时鲁迅已经剪掉了辫子,成亲的时候还戴了条假辫子。
朱安坐在喜轿里被抬到周家,一路上吹吹打打,透着与日后清冷空虚生活不同的喜庆。
喜轿落地,轿子里伸出一只不大不小的绣花鞋。
因为轿子有点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上,然后绣花鞋就掉了,露出里面尖细的小脚。
朱安听说自己未来的丈夫不喜欢小脚的女人,于是穿了双正常大小的绣花鞋,里面塞满了棉花。
本想着讨好丈夫,却不想闹了笑话,而这似乎也昭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
许多人都害怕新郎闹起来,但鲁迅却全场沉默的配合了。
这倒不是说鲁迅没火气,而是选择了沉默的对抗。
他本来就不满意自己的妻子人选,加之被母亲从日本骗回来,心里压着火气。
成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照规矩去祠堂,晚上也没有回新房,而是独自睡到了书房。
第三天就收拾行囊,去了日本。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摘要: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2.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3.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4.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正文:【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情感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鲁迅的情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爱情观念、家庭观念以及其对女性地位的看法。
【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的一段佳话。
朱安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第一位女朋友,他们的恋情发生在1904 年左右。
朱安是江苏吴江人,原名朱瑞文,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上海生活。
她在上海结识了日本留学生中村不折,跟随他前往日本留学。
此后,朱安成为了鲁迅的邻居和同学。
鲁迅与朱安的恋情,源于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共同爱好。
两人曾经一起翻译小说,共同创作剧本,并在鲁迅创办的杂志《新生》上发表文章。
然而,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并未如人所愿。
因为鲁迅回国参加革命,两人不得不分隔两地。
在国内,鲁迅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而朱安则因为家庭原因返回了上海。
这段恋情,最终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而画上了句号。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
许广平,原名许广惠,广东番禺人。
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却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广州生活。
在广州,许广平结识了革命志士,并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5 年,许广平前往北京,成为了鲁迅的学生。
在此期间,鲁迅开始对许广平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两人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活动,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 年,鲁迅与许广平正式结为夫妻。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许广平成为了鲁迅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伴侣,两人共同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
【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鲁迅的情感观念,深受其家庭背景和时代环境的影响。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1. 介绍鲁迅先生和朱安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领袖,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朱安,是鲁迅的一位学生,也是一位文学才子。
2. 鲁迅与朱安相识当时的朱安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
他听说鲁迅先生将在北京的某一天发表演讲,于是便冒着雨天前往。
在演讲结束后,他回到台下想要向鲁迅先生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但是当他走近鲁迅先生时却无法开口。
这时,鲁迅先生问他:“你是谁?”朱安告诉鲁迅先生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
鲁迅先生听后又问他:“你会不会写东西?”朱安回答道:“会啊!”于是,鲁迅先生便邀请他来看自己的手稿。
3. 鲁迅对朱安的赞赏后来,朱安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并给鲁迅先生阅读,鲁迅先生高度赞赏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实事求是的态度。
于是,鲁迅先生开始指导他的写作,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4. 朱安对鲁迅的感悟朱安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文学上的技巧和思想上的启示,鲁迅先生也成为了他的导师和朋友。
在朱安的回忆中,他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我的老师鲁迅》的文章,其中写到:“老师的眼里并没有世界上的妖魔鬼怪,更没有什么飘渺的理论,只有唯物唯心两半往南往北、示威示能的现实主义思想。
”5. 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情感纽带在鲁迅先生的墓志铭上,人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选择的墓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句话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对朱安的寄托。
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同这句话中的道理,经过不断的走动和实践,逐渐变得坚实和可靠。
6. 结语鲁迅先生和朱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之间建立的师生情谊、思想共鸣、情感纽带,无疑都是彼此人生中的大礼物和难得的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还向我们传递出一份深刻的思想启示,那就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定地走下去,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并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快来看看吧。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那时的鲁迅在日本潜心学医,“他是不懂爱的”。
因为在日本接到一通发自家里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鲁迅便决定归国。
回家一看,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了。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
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本就扑朔迷离的时局再次发生动荡。
此前一天,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笔下充满忧虑和苦闷的`文字向鲁迅请教:“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加糖是否即绝对不苦?”信末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对社会运动充满热情,她是如此敬仰鲁迅,在年轻女学生许广平的面前,鲁迅也开始变得柔软。
在冲破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后,许广平写下了一篇情绪激昂的散文诗: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鲁迅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爱的。
1926年底,鲁迅准备离开厦门大学之时,思念在广州的许广平,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了她。
1932年,鲁迅编成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题名《两地书》,并指定说等儿子海婴长大以后留作纪念。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她的故事里没有奇闻亦无猛料,但因为主角是鲁迅,便被多方重视。
历史趣谈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 鲁迅几个老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鲁迅几个老婆导语: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是个禁欲主义者。
他把自己默守成一棵仙人球,肉身苦涩,紧紧收拢;满身长刺,攻击人生。
引用弗洛伊德创作论来说,“力比多苦闷”是文艺创作的原驱动力。
鲁迅的苦闷,粗略地说是源自社会苦闷与个人苦闷。
我在揣想,如果没有朱安与那桩增添无限苦恼的旧式婚姻,如果许广平早20年在鲁迅生涯中出场,鲁迅的人生底色是不是要温暖许多,他的“刀笔吏”生涯会不会少去许多桀骜?但丁在《神曲》中唱:伟大的女性,将引领着我上升……一、鲁迅与朱安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
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
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
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朱安人物简介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然而她一生都得不到丈夫的怜爱,因为她是鲁迅的母亲私下为儿子娶的媳妇,二人婚姻并非鲁迅自愿。
朱安虽然是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女子,没有什么文化,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就算是对待许广平和周海婴都如同亲人。
朱安与鲁迅结婚后一直独守空房,最终也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朱安人物生平早年生活1878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朱安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大人让她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暖水中。
过了一会儿,她的妈妈和两个女佣人或亲戚把她按住,拿出特别编制的长棉布条,把她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她的脚跟拼命往前拉,这样就裹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
朱安痛得尖叫起来,但随着她的哭声是母亲的训诲:所有好人家的女孩都得缠足。
她只要看看妈妈和家中其他女人,就知道这是事实,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她1947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旧式女性在死后留名,十居其九是因为与她们有关联的男人,而在朱安来说,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鲁迅。
迟迟订婚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议婚的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
这位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中落。
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
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
但是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1901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鲁迅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鲁迅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
鲁迅妻子是谁
鲁迅妻子是谁作为鲁迅妻子朱安,她是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小脚女人。
资料中关于她留下的话语并不是很多,但每一句都十分的令人震撼,令人寻味。
关于鲁迅妻子朱安的相关传记中,就追溯了朱安将近69年的人生轨迹,在传记中的内容写出了一位旧女性的苦闷声音,阅读过的人们能够从其中的字、词、句中感受到朱安的存在对鲁迅一生也是存在一定的影响的。
鲁迅妻子朱安,出生于名门家庭,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根据她的家庭条件来说,要想读书,只需要在私塾中添一把桌椅就行了。
可是她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封建时期,那时候由于社会封建,女人是没有权利和资格读书学习的的。
但是即便是这样没有文化,也并没有影响这些女人成为一个好女人、一个贤妻良母。
对于朱安的缠足事件那更是那个事情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旧中国时期中,像那些不缠足的女人是很少见的,而对于鲁迅那样拥有新思想,接受留学教育的人也是非常少见的。
当初鲁迅和朱安的婚事,鲁迅曾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与母亲写书信的时候,就希望女方能读书识字,并且希望对方能够打破封建潮流放足,,但是这并不是作为答应结婚的条件,也仅仅是希望而已。
虽然他们后来结婚了,但是这一决定是在他们两个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他们的父母作主而做的决定。
也正是他们父母的这一做法,改变了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两个带来了令人痛苦终生的婚姻。
鲁迅什么时候去世呢?根据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的记载,鲁迅是在公元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的,可以说一代伟大的文学家就此陨落,有人说这是一场不幸的开始,也有人说这是一场觉醒的开始。
1936年10月19日,当时鲁迅刚刚好是55岁,鲁迅因为肺结核而病逝,此时鲁迅在上海,因而可以说鲁迅是死于上海的。
由于长时间的废寝忘食的工作,鲁迅的身体越来越差,当时有很多的人都曾经劝告过鲁迅,但是鲁迅依然心中牵挂着中国国家的前途命运,因而,鲁迅依然是继续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工作,长年累月的工作,终于让鲁迅的身体变得异常的脆弱。
在鲁迅临死之前的时候,鲁迅的手中依然紧紧握着一支笔,鲁迅的心中依然是想着要继续写作、继续工作。
灯下漫笔课件新
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5段):由钞票贬 值 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 (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6~11段):考查中国社 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 的结论(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2~14段):走哪一条 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 使命)。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
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他们结婚后不久,许广平真的又当了鲁迅的学生。从1927年12月起,鲁迅开始教她 日语。许广平不愧为鲁迅的战友与出色的助手,为了鲁迅的写作,她千方百计查资料,找 参考书籍。鲁迅的文章写成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鲁迅每一种译著出版,她总是跟 他共间校对。许广平又是一个出色的主妇。她无微不至地照顾鲁迅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 起居、饮食,尽力使他不受到无谓的干扰。为了不浪费鲁迅有限的收入,他精打细算,生 活朴素,鲁迅曾向人感慨地说:“现在换衣服也不晓得到什么地方拿了。”。
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 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
车 裂
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 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 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
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刘少奇的现场大会
群众街头游行
每天向“毛主席”汇报自 己的思想、工作情况
7、过去的时代人们没 现在是21世纪了,鲁
有走出“奴隶时代”,
迅先生所说的“第三
样时代”是不是来到
了呢?
请大家讨论。
孙天帅——“不跪的中国人”
1995年3月,孙天帅打工所在公
你绝对不知道!鲁迅和守活寡41年妻子朱安,无性无爱,但鲁迅没错
大家每每谈到鲁迅,都是对他犀利的文学作品发表意见。
当然,鲁迅的文学水平高低,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咱们今天不探讨。
但是,鲁迅本人的婚姻生活,却有一些不为外人说道的东西。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鲁迅和他的妻子朱安。
一、原配朱安,一生不安朱安这名女子,是鲁迅的原配夫人。
她1878年出生浙江绍兴,算是鲁迅的老乡了。
鲁迅故居朱安的祖辈当过知县,他的父亲经商也赚到了一些钱,所以家庭算是比较富裕的。
像她这种家庭,是非常传统的,因此朱安身上也有中国传统富裕家庭女子的性格: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鲁迅妻子朱安而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他这一代周家的大儿子,生于1881年,比朱安小三岁。
在1901年,鲁迅母亲瞒着他本人,去朱家求亲。
这里要说一件事情,绍兴有个传统,就是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更好,也就是所谓的“女大三抱金砖”。
鲁迅在1902年3月出国后,除了两次回家省亲外,他就在日本一直待到了1909年。
这段时间内,鲁迅通向朱家提出两个项要求,要求朱安不再裹小脚,还有就是识字读书。
但是朱家两个要求都拒绝了。
在两人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去祠堂祭拜,他晚上独自在书房对付了一夜。
第三天,他就带着二弟又去了日本。
终此一生,未与朱安圆房。
结婚后鲁迅很少提到妻子朱安,唯一就朋友许寿裳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再后来鲁迅买了北京阜成门内的房子后,家庭经济权利交给了朱安。
鲁迅画照有一次房东问朱安:“周夫人,你不喜欢孩子吗?”朱安说:“大先生连话都不同我说,我怎么能有孩子呢?”朱安一直在照顾鲁迅的母亲。
所以两夫妻之间无爱无恨,只有一种形式上的婚姻。
鲁迅虽然不爱她,但却尊重她,尊重她在家庭中的地位。
朱安为了鲁迅,做过很多事情,想要得到他的心。
有一次,鲁迅在吃饭时偶然谈到一种日本菜很好吃。
朱安为了奉承,就顺水推舟地说:“是的,这种菜我也吃过,的确很好吃。
”其实,鲁迅所说的这种菜只有日本本土才有,中国没有,绍兴更是没有见过。
鲁迅的悲剧婚姻
(一)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名存实亡,无疑是一场悲剧。
这场婚姻给鲁迅和朱安二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鲁迅心灵上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
鲁迅妥协了这段婚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自己在孝道面前的软弱有一定关系。
鲁迅先生即便当时选择拒绝或出走,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她和朱安的婚姻也已成事实,中国的传统习俗总是重程式不尊重实质,重面子不尊重人性。
所以这次婚姻悲剧,只能是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的罪恶,鲁迅和朱安一样是这个罪恶的牺牲品,在那样一个强大的习惯势力面前,受过西方教育的充满反叛思想的鲁迅也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朱安的性格让鲁迅爱不起来,连产生一点点喜欢的感觉都很难,怜悯的感觉又使鲁迅不忍心抛弃她,这是这个婚姻最可悲的地方。
她那么恪守封建传统,死心塌地的“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了,性格又那么古板懦弱,毫无个性和灵气,无论怎么对待她,都不会挣扎,哪怕她感到一丝不平对鲁迅发泄一下呢,哪怕她不侍奉他给他点脸色看呢,都让人明白她内心的怨愤和情感,可是,她一直都那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遵守妇道,遵守传统,尽管没有尝到一点爱情的温暖。
这一切只能让鲁迅感到怜悯而且厌恶,因为怜悯无法抛弃,因为厌恶更无法交流,即便这样,鲁迅也一直没和朱安离婚。
二十年后,直到许广平出现,鲁迅才过上了几年正常人的家庭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有那么激进的思想,却忍受了那么多年痛苦的婚姻,他的痛苦比朱安更深刻,因为那是一种清醒状态中毫无麻醉的疼痛。
鲁迅与朱安这样孤独痛苦的婚姻,谁之罪?似乎找不到罪人,但痛苦却是明明白白的。
只有他们身后的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如同一张坚韧无比的网,笼罩并捆缚着他们,使他们难以解脱。
(二)这是《野草*墓碣文》的一句,此句从文字意思上面是说和人们一道进入了天堂,高居九霄之外的天宫之中,他却似乎并无感觉,好像已入万丈深渊一样。
此思维是反常的思维,即是有悖于常人的思维模式。
人们看见是天堂的地方,鲁迅看见的是深渊。
鲁迅背后的女人朱安PPT课件作品
婚姻 ·骗局
25岁的鲁迅正在日本东京开 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家里接 二连三地催促他归国,有时一 天来两封信,说是他母亲病了。 待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故乡, 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他 家里听到一种谣言,说鲁迅跟 日本女人结了婚,还领着孩子 在东京散步,因此急着逼他回 国完婚。
41年的婚姻荒漠
朱安在感情上是十分孤独的。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她回娘家探亲时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丈 夫,建议他纳妾,一来生活有人照应,二来也希望能生下一男半 女。可是信到了北京,只引起周树人更强的反感,除了在日记中 斥之为“颇谬”,就没有回信。但鲁迅此时却和弟妇羽太信子有 频密的书信往还。对朱安来说,她熟悉的世界出现了一个断层, 让她觉得愈来愈难以理解。
鲁迅死后,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
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 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 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 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 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 鲁迅先生的任何文稿字迹。不久,又有个艺 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 谢”。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蹶,为顾念 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她 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正 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 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 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 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 饪,不识字,小脚。
朱安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和他身边 的人视她为一份无法推辞的馈赠,是他 苦恼的来源。朱安死后几十年,国人把 她的丈夫放在文学殿堂最崇高的位置, 而她的名字和存在则成了禁区,直到近 十多年才渐渐解禁。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实用版)
目录
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
2.鲁迅与朱安
3.鲁迅与许广平
4.鲁迅的情感观念
正文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多彩,他曾与两位女性有过深厚的感情,这两位女性分别是朱安和许广平。
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
朱安是鲁迅的表妹,两人自幼相识,感情深厚。
然而,鲁迅的母亲对朱安不满意,认为她不够聪明,于是强迫鲁迅与朱安分手,鲁迅无奈只能顺从母亲的意愿。
此后,鲁迅与朱安虽然仍有书信来往,但感情已经淡化。
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则始于鲁迅在北大任教时期。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感情逐渐深厚。
鲁迅曾为许广平写下许多情书,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深深爱意。
许广平也一直支持鲁迅的事业,两人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
尽管鲁迅的感情经历丰富,但他对情感的观念却十分独特。
他认为情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纯粹的感性冲动。
他主张爱情应该超越物质和地位的考虑,追求精神的契合。
鲁迅的情感观念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既丰富又坎坷,他不仅有着传统的家庭情感,也有着现代的恋爱观念。
第1页共1页。
鲁迅发妻朱安的生平简介
鲁迅发妻朱安的生平简介朱安这一人物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据说在她的祖上人曾经做过知县一类的官职。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认识的字并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她为人很是懂得礼仪,性格也很温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朱安简介。
关于朱安:她出生于1878年。
和封建家庭的女性一样,朱安也塑造了一个性情温和、会缝纫、擅长烹饪、大字不多、小脚的女性形象。
关于她的裹脚,记得是在朱安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她被带进了一个小房间中,她的妈妈就让她脱掉鞋袜,并在温水中泡了一会,然后就和其他两个女佣人一把她按住,拿出一条长棉老布条,开始一层一层地将她的脚裹了起来,于是她的脚就被裹成了“三寸金莲”。
即便她知道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事实,照样大哭了起来。
她和鲁迅的婚姻并不幸福。
起初,朱安的结婚对象是一位周姓官员的长孙。
对于朱安来说,将官家长孙分配给“老姑娘”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但朱安已经有了未婚夫鲁迅。
她要结婚了。
就在这个时候,鲁迅获得了赴日留学的奖学金,所以她的婚姻失败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女婿出国留学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因为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荣誉,但事情的发展不是这样的。
虽然他们后来结婚了,但他们就像过路人一样。
直到最后胡安独自死去。
很多人大概都知道鲁迅的夫人是许广平,但是却不知道朱安才是鲁迅的原配。
因此世人们对这一位原配妻子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于朱安的生平事迹,更是没有多少人知道。
实际上,朱安的一生都在鲁迅身边度过的,尽管鲁迅并不爱她。
那么鲁迅与朱安之间又究竟有什么问题呢?我记得朱安去世的前一天,我曾对前来拜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没那么坏。
两人之间没有争吵。
虽然他不像他的情人那么爱他,但我认为我应该原谅他。
”这是朱安和鲁迅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对话。
鲁迅和朱安一生的原因是什么?想来想去,大概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以及鲁迅的新思想的原因吧。
当时,鲁迅是一位具有新思想,并且是还留过学的学生。
对于他在面对这么突然的包办婚姻的时候自然很是抵触,即便是他们两个人结婚了,但是注定了这场婚姻的命运是失败的,而在鲁迅的心里则留下了阴影。
鲁迅与朱安
◎母亲的遗物◎鲁迅坐在桌前,手里的香烟燃着。
一瓶烈酒已经喝完,第二瓶已经打开。
稀稀拉拉然而又连续不断的爆竹声忽远忽近。
昏暗的灯光照射着桌上的几种饼饵。
桌上放着几本残旧然而珍贵的古籍。
另一边,古碑拓片旁散放着几枚古钱。
屋里很冷,鲁迅移动了一下身体,拿起酒杯从容地一饮而尽,随后又斟了一杯。
这时,隐隐约约的牙疼又向他袭来。
除夕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但鲁迅却独自守岁。
夫人朱安就在同一个院里的另一间屋。
几个月前,鲁迅和二弟因家务争吵後身体一直不太好。
鲁迅凝视着桌上的一堆书,一丝难以察觉的冷嘲从嘴角掠过,往事如一场恶梦。
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
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
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後的第二天,婚礼便要举行。
这一天是7月26日(光绪32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
族人中帮忙者在这一天如临大敌,因为他们早就知道,破落户周家大公子是个桀骜不驯的家伙,也不走科举正道,却剪辫子,学洋文,穿洋服,对这样的人,你不得不提防,小心他破坏祖宗礼仪。
他们做好一切防范准备,然而一切都很平静,这使族人们很有些失望。
从姑娘一下轿,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甚么,他就干甚么,就连鲁迅的母亲也都觉得很异常。
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套新礼服,他站在那里迎亲。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车高,这只脚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却把绣花鞋掉了。
这时,一只真正的裹的很小的脚露出了真相。
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以便使新郎喜欢。
然而,现在却败露了。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
姑娘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她身材不高,人显得瘦小,一套新装穿在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
在族人的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头盖被揭去了。
鲁迅静静地看了一眼新娘,在此之前鲁迅从未见过这个姑娘。
姑娘的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
鲁迅:婚姻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
鲁迅:婚姻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作为鲁迅的原配夫人,一个传统的、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被世人遗忘太久了。
她一生深居简出,所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耐人寻味。
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家人骗回绍兴老家与大他三岁的朱安成婚。
对于这种“包办婚姻”,鲁迅默默忍受,但婚后第四天便以“不能荒废学业”为由回到日本去了。
朱安独守空房41年,一直侍奉鲁迅的母亲鲁瑞。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原配夫人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其实,这句话更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揭示了朱安可怜的处境。
后来,鲁迅与许广平结合,生下海婴,最终离开旧家庭,走向新天地开始新生活,拯救了自己,而朱安只能留在西三条,留在“黑暗的闸门”里面。
一生孤苦、毫无谋生能力的朱安,在鲁瑞和鲁迅去世后,与一个老女佣相依为命,晚景凄凉。
从朱安的角度看,鲁迅首先不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也不是“民族魂”,而是一位嫌弃、冷落她20多年、最后带着女学生许广平离她而去的丈夫。
鲁迅太伟大,朱安太渺小。
所以,尽管他们是结发夫妻,但人们看鲁迅的时候看不到朱安,或者尽量不看朱安。
鲁迅去世之后许寿裳编鲁迅年谱要写及朱安,甚至专门给许广平写信说明,请求谅解。
1944年10月,因保存鲁迅藏书问题唐弢等人来到西三条,与年迈、贫病交加的朱安商谈,朱安愤怒了,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这声音浸透了泪水,饱含着四十多年的悲愤与委屈。
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但她卑微的一生中,作为鲁迅的夫人,她做到了有尊严地活着;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也不忍心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确实无愧于鲁迅夫人的称呼。
朱安在周家位置尴尬,在后人对鲁迅的叙述中更为尴尬。
在建国后的大概30年中,朱安被排除在鲁迅研究之外,甚至成为禁区。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朱安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朱安张映勤一在鲁迅的生活中,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尽管他们名为夫妻,但却名存实亡,形同路人,这个人就是鲁迅的夫人朱安。
三四十年前,开始接触鲁迅作品的时候,我只知道他的爱人是许广平,鲁迅那句著名的诗句:“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就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朱安的名字却始终被回避被隐藏,她和鲁迅的夫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生前死后她始终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妻子朱安,许多人出于维护鲁迅的角度,都说是因为朱安没文化、裹小脚,两人志趣相异,没有共同语言等等。
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也是原因之一,但未必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
朱安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女人。
1878年6月,她生于绍兴城里朱家弄。
朱家富足殷实,祖上曾做过官,到她出生的时候家境虽已败落,但宅门里小楼庭院花园依旧,衣食无忧,在富庶的绍兴城算得上名门。
姑娘叫小名安姑,像她的名字一样安静贤惠、性格温和。
朱安与鲁迅的母亲鲁瑞一样都是大丈夫三岁,都没有读过书,其实以她们的家庭条件而言,想让她们读书,只要在家塾或私塾添把桌椅即可,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也许是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影响,女人一般是没有权利读书的。
没读过书自然没有文化,但是这好像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好女人、好妻子或好母亲。
至于朱安的缠足那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在江南名城绍兴,不缠足的女人恐怕比大猩猩还要少,当然像鲁迅那样具有新思想、接受新教育、念洋书、穿洋服114的留学生更是少而又少。
1898年,鲁瑞为鲁迅议婚的时候他正在南京矿路学堂求学,此时的新台门周家已经彻底败落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为科场舞弊案被关押在杭州监狱已经五年,父亲周伯宜心情抑郁,重病不治,于两年前病故。
经此变故,周家耗尽家财,元气大伤,用鲁迅自己的话说:“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
”当然,鲁迅的话有些自谦,当初周家的生活水平远在小康之上,后来也没有贫穷到困顿的地步,但总体上是坐吃山空,有出无进了。
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各界丨五味人生如果鲁迅不曾与朱安相遇,鲁迅此后的经历会是怎样?我也走鲁迅的遗核/詹学伟“新文人”之苦与“旧女性”之悲都是时代赋予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乔丽华所著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去年再版,加深了我对这个假设命题的兴趣。
在这部专著里,乔丽华利用现有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比较全面、客观、系统地揭示了朱安悲剧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鲁迅背后这个长期被"淹没”的人物,是如何如同蜗牛一般,从生的希望一步步爬向绝望之中的“坟墓”。
对一般读者而言,了解朱安的并不多。
即便知道朱安,也未必全面。
她和鲁迅的相遇、成婚,对鲁迅后来的生活、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的视野里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盲区”。
正因为这种“空白”,才使得这个假设的命题有了意义。
在诸多涉及朱安的研究文本里,对于她的评价,基本定位为旧女性。
作为包办婚姻的牺牲者,她至死都不曾觉悟。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可以说深入骨髓,她从不觉得自己的婚姻会有什么问题,朱安作为“活的”、沉默的、可移动的“影子”,衬托出鲁迅的孤独的内心。
相对鲁迅身上的各种光环,她在那个时代里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朱安这位旧女性之“悲”,照出了鲁迅“新文人”之“苦”。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朱安对于鲁迅就没有点正向作用?或者说,鲁迅若没有遇到朱安是不是会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并获得更完整、更幸福的感情体验?我们假设朱安不曾遇到鲁迅,两个人各自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彼此毫无交集。
但“另外一条道路”的设计,未必就是直线型的。
一个人所遇到的悲剧,也未必仅仅是自身造成的,于朱安而言;一个人在感情上的幸运同样也可能是两个人努力或者更多人促成的,于鲁迅而言。
那么鲁迅遇到朱安,之于朱安遇到鲁迅则属于小概率事件中的必然了。
首先,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假设他们没有相遇,只能避免鲁迅和朱安之间的这种悲居时代的悲剧同样会发生在另外一对人身上。
因为这种悲剧在当时还不是个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因为发生在新人、名人身上,各种正负效应都可能被人为放大许多倍。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范文精选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很多人知道鲁迅夫人是许广平,但朱安却是鲁迅的原配,这一点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关于朱安的生平,更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朱安整个一生,都在鲁迅身边,尽管鲁迅并不爱她。
朱安去世前一日,对前来探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这是朱安一生中惟一一次公开谈论她与鲁迅的关系。
了解一下这位女性,也许会启迪人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与鲁迅结婚前后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1939年他也说到这事:“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
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
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这命运。
鲁迅和朱安婚后感情不和,形同陌路,这在新婚之夜就已经定局。
当晚,鲁迅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进了洞房。
周冠五当时20岁,他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结婚那天晚上,是我扶新郎上楼。
楼上是两间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开,新房就设在靠东首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张红漆的木床和新媳妇的嫁妆。
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见了新媳妇,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王鹤照从13岁起就在周家当佣工,1906年鲁迅结婚时,他已经18岁。
他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周家大少爷。
鲁迅新婚第二天,表现得很决绝。
这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王鹤照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鲁迅婚后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脸,让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当时新做阿婆的周伯宜夫人担心着新夫妇的动静,一到夜深,她亲自到新房隔壁去听,发现他俩很少谈话。
二三天以后,鲁迅住到母亲的房间里了,晚上先看书,然后睡在母亲床边的一张床里。
在走过了一系列繁杂的过程,如拜宗祠、拜家中男女老少、新郎新娘并肩而拜、拜族中长辈、与平辈彼此行礼、接受小辈拜礼、“回门”之后,鲁迅就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房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6年10月, 鲁迅在上海逝世, 消息传到 北京, 朱安很想南下参加鲁迅的葬礼, 终因周 老太太年已八旬, 身体不好, 无人照顾而未成 行。她在家里布置了灵堂, 供鲁迅的亲友和学 生们前来吊唁。她身穿白鞋白袜、白绳挽髻、 全身素妆, 整天坐在灵堂里, 就是吊唁的人逐 渐散去以后, 她也在灵堂里寸步不移, 默默地 陪伴着鲁迅的亡灵。灵堂里供着鲁迅生前爱吃 的甜食和爱吸的香烟。
在砖塔胡同, 二人虽仍分室而居, 但接触 的机会却大大增加了。为了减少见面, 他们甚 至安排了两只箱子, 一个要放洗的衣服, 一个 是已洗干净的衣服。鲁迅换洗衣服, 都通过这 两个箱子来解决。二房东的妹妹要吵闹, 她总 是恳求她们: “大先生回来时, 不要吵闹, 让 他 安 安 静 静 写 文 章 。” 有 — 次 二 房 东 姐 妹 吵 架 , 姐姐不让妹妹到房里去睡, 她特地去调解, 后 来把妹妹领到自己的床上去睡。这固然是鲁迅 要她去调解, 但她自己也很愿意这样做, 因为 女孩吵架会打扰鲁迅的。鲁迅生病, 吃不下饭, 只能吃粥。她特地把米弄碎, 烧成粥糊, 还特 地托人去街上买来糟鸡、火腿、肉松等鲁迅平 时爱吃的食品。鲁迅教房东孩子们体操, 等鲁 迅上班去后, 她也跟着孩子们学做体操。她小 脚, 一拐一拐的操不好, 却仍要操, 因为这是 鲁迅教孩子们操的, 无意间流露了她对鲁迅的 一片爱心。
朱 安 , 1878 年6 月 ( 戊 寅 五 月) 生 于 浙 江 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她家的住宅 “朱家台门”是一座三进的屋宇, 后有竹林、石 池、花园、家庙, 是绍兴相当富有的士大夫家 庭。但从朱安的父亲这一代家业开始衰败, 她 父亲也是个读书人, 做过“师爷”, 后来又去经 商, 五十岁不到, 客死异乡。母亲是普通的家 庭妇女。哥哥学过法律, 做过司法承审员一类 的工作。朱安虽然识字不多, 但懂得大家闺秀 所应掌握的各种礼仪, 家里虽然有女佣人, 但 朱安仍然能做一些家务活, 她性格温和, 待人 厚道, 上下左右, 与人无争。
生。如果母亲偶尔到周作人家去时, 两个人吃 饭, 朱安无话找话, 也只能问问小菜可咸可淡, 鲁迅简单地答“不咸”、“淡些”, 就又相对无 言了。
鲁迅对朱安没有感情, 但朱安对鲁迅却很 有感情。她对鲁迅并不是简单“嫁鸡随鸡”, 而 是认为他很有学问, 对社会对国家一定很有意 义。鲁迅说的话出的主意, 她都愿意听从。当 鲁迅和弟弟周作人闹翻的时候, 她凭直觉认为 鲁迅是对的。她早已看不惯周作人的太太羽太 信子治家的一套。当鲁迅决定搬出北京八道湾 的家临时住到砖塔胡同去时, 曾征求她的意见, 她想了想回答说: “你搬到砖塔胡同去, 横竖 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 这些 事我可以做, 我想和你一起搬去。”鲁迅觉得她 说的话有道理, 就同意了和她一起搬到砖塔胡 同去住。
38
2007 年第 6 期
史海钩沉 炎 黄 纵 横
想回新房了, 后来干脆睡在书房里。婚后第五 天, 他借口“不能荒废学业”, 就带着二弟周作 人去日本了。可见, 鲁迅对朱安是非常不满的。 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谈起朱安说: “这是母亲给 我的—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 爱情是 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1909年8月回国后, 在绍兴、在北京, 虽和朱安同在—个宅第, 却都分房而居, 他们 实际上并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忠厚老实的朱 安有一次发牢骚时说: “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 大 先 生 ( 指 鲁 迅 , 因 为 鲁 迅 在 兄 弟 中 是 老 大) 终年不同我说话, 怎么会生儿子呢?”她除了抱 怨之外别无他法。鲁迅家始终都有男女佣人, 朱安有时干点家务, 但大部分时间是陪鲁迅的 母亲聊天, 闲着无事时就捏着三尺多长的竹烟 管吸旱烟。每天吃饭, 母亲、鲁迅、朱安三人 一桌, 周作人、周建人两房七八人一桌。鲁迅 每次买食品回家, 总是先到母亲房里请母亲挑 选, 然后到朱安房里请她挑选, 但朱安常常选 小的差的, 最后才拿到自己房里装进瓶子里备 用。朱安在家里对佣人发号施令, 同样有效, 佣人必须照办。
般无奈的情况下, 她只好作出“卖书还债, 维 持生命”, 并登报要把鲁迅的藏书卖掉的决定。 许广平在狱中得知此消息, 就委托朋友去告诉 朱安, 不能卖书, 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朱 安尖锐地说: “你们总说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 物,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为什么不好好保存?” 当来人向她讲到了许广平在上海被监禁、并受 到酷刑折磨的事情后, 从此她再不提卖书的事, 而且还明确表示, 愿把鲁迅的遗物继承权全部 交给周海婴。可以这样说, 她为保存北京鲁迅 故居的原貌, 为保存鲁迅的手稿、藏书及其他 遗物, 为后来鲁迅全集的出版, 做出了重要贡 献。
炎 黄 纵 横 史海钩沉
鲁迅像
朱安像
鲁迅与朱安
苗体君 窦春芳
1898年5月, 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次 年2月, 他又改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 学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鲁迅家里竟然去 世了三位亲人, 为了结束这不幸的局面, 母亲 开始考虑鲁迅的婚事了。这时, 住在鲁迅家隔 壁的谦少奶奶来给鲁迅提亲, 女子的名字叫朱 安。
1943年, 鲁迅的母亲病逝, 只剩朱安一个 人了。鲁迅逝世后至周老太太去世前, 朱安和 周老太太的生活安就拒绝周作人给的钱, 因为她知道大先生 ( 鲁 迅) 与 二 先 生 ( 周 作 人) 合 不 来 。 社 会 动 荡, 物价飞涨, 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 每天吃 的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 后来许广平在上海被俘, 她失去了供养, 在万
1930 年 9 月 25 日, “海婴与鲁迅 一岁与五十”
40
2007 年第 6 期
听谦少奶奶的一番花言巧语之后, 鲁迅的 母亲就看中了朱安。朱安比鲁迅大三岁, 俗话 说 “ 女 大 三 , 金 银 堆 成 山 ”。 鲁 迅 自 从 祖 父 下 狱、父亲久病去世, 家境愈加贫困, 全靠母亲 支撑着这个家。鲁迅曾多次对人说过: “我娘 是苦过来的。”鲁迅还考虑到: 自己投身革命, 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母亲身边有个媳妇作伴,
1947 年6 月29 日晨, 朱安孤独地去世了, 身边没有一个人。6月28日, 也就是她去世的前 一 天 , 鲁 迅 的 学 生 宋 琳 ( 紫 佩) 去 看 望 她 时 , 她已不能起床了, 她神态清醒, 流着眼泪对宋 琳 说 : “ 灵 柩 回 南 ( 上 海) , 葬 在 大 先 生 ( 鲁 迅) 之旁。”但她的遗愿并没有实现, 7月2日被 葬在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 和与她终生相伴 的鲁迅的母亲葬在了一起。她在北京度过了28 年, 在这个世界上活了69个春秋。
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对朱安打击很大, 她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有一次, 朱安向周老 太太说她做了一个梦 , 梦见大先生 ( 鲁迅) 领 着一个孩子来了, 她说梦时有些生气, 周老太 太对朱安的生气不以为然, 可见, 朱安在感情 上是十分孤独的。又有一次, 二房东妹妹俞芳 问她: “大先生和许广平姐姐结婚, 那你以后 怎么办呢?”她激动又沮丧地说: “过去大先生
39
2007 年第 6 期
炎 黄 纵 横 史海钩沉
和我不好, 我想好好地服侍他, 一切顺着他, 将来总会好的— ——我好比是一只 蜗 牛 , 从 墙 底 一点一点往上爬, 爬得虽慢, 总有一天会爬到 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 我没有力气 爬了。我待他再好, 也是无用。看来我这一辈 子只好服侍娘娘一个人了, 万一娘娘归了西天, 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 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 管的。”
鲁迅的母亲识点字, 喜欢看小说, 还养成 了看报的习惯, 有时母亲把报上的事讲给朱安 听, 朱安却坐在一旁吸其旱烟, 毫无反应。鲁 迅的学生们尤其是女学生来了, 常在母亲房里 谈天, 谈得十分热闹, 朱安却常在自己房里吸 烟或做家务。有时她也来了, 只默默旁听, 不 参与任何—句话。她从不上街, 要买东西都由 佣人、鲁迅、鲁迅的学生代劳。她从不关心世 事, 连胡同里的事也从不打听。三人一起吃饭, 常常是母亲和鲁迅间讲话, 有时母子还谈笑风
鲁迅与朱安很少说话, 一天里常常只与朱 安说四五个字。鲁迅的母亲就此问过鲁迅: “她到底有什么不好?”鲁迅摇摇头说: “不是 什么不好, 而是和她谈不来。”母亲又问“怎么 会谈不来呢?”鲁迅说: “和她谈话无味, 无 趣, 不如不谈。”鲁迅对朱安虽然没有感情, 但 决无歧视, 也从不对朱安大声说话, 更无呵责、 争吵。朱安也常常对人说: “大先生待我是好 的! ”鲁迅对朱安娘家的人也很好, 朱安的一个 哥哥有三个孩子, 鲁迅常与他们有书信往来, 还赠送银钱给他们。
正可以减少对于母亲的牵挂。因此, 鲁迅也就 答应了这门亲事。
1902年 1月, 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在 矿路学堂毕业, 同年 4月, 被派到日本东京留 学, 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 这所学 校当时是为留日的中国学生办的补习学校。弘 文学院结业后, 鲁迅于1904年 9月入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 他立志学医。不久, 他在有关日俄 战争的幻灯片上, 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 的中国人, 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 而围观的中 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 学医并 非紧要, 如果思想不觉悟, 即使体格健壮, 也 无济于事。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 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 于是决定 弃医从文, 并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不久, 鲁迅接到家里打来的电报: “母病速回。”7 月 25日, 鲁迅回到家里, 看到母亲并没有生病, 而家里已张灯结彩, 鲁迅心里已明白了大半。 母亲说要给他完婚, 他并不反对, 并答应了采 用讲究排场的老式婚礼, 还同意装上了假辫子 ( 在日本留学时剪掉的) 。在族人的簇拥下和司 仪的叫喊声中, 头盖被揭去了, 鲁迅静静地看 了一眼新娘, 仿佛见到了丑鬼, 绝望到几乎躺 倒在地, 新婚之夜鲁迅竟然坐了一宿, 朱安数 次 小 心 地 说 : “ 睡 吧 。” 鲁 迅 一 个 字 也 没 有 回 答。婚后第二天晚上, 他就赖在母亲房里,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