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朱安

合集下载

“三人行”和“两地书”——鲁迅与朱安、朱安

“三人行”和“两地书”——鲁迅与朱安、朱安

“三人行”和“两地书”——鲁迅与朱安、朱安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白话文经典作家,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首次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官绅家庭。

一生发表、出版了大量小说、杂文、散文、文诗、日记、书信、论文、学术著作和翻译、编著之作,解放后辑有《鲁迅全集》、《鲁迅选集》等。

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艺术宝库,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尽些年有人要诋毁、打倒鲁迅,却始终难以撼动他崇高的地位,徒留笑话罢了。

其他人可能是流星,只有鲁迅才是恒星。

在鲁迅的生命中,前后有两个女人:妻子朱安和爱侣许广平。

他和许广平多年来的大量书信,曾被辑录为《两地书》出版。

前两年,曾智中著有《三人行鲁迅与许广平、朱安》,即是反映他们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

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亦即他名义上的妻子,大他三岁。

一位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的中国传统女性,是他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孙女。

1906年6月,鲁迅奉母亲鲁瑞之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那年鲁二十五岁、朱二十八岁。

婚后不几日,鲁迅便与其弟周作人再赴东京。

三年中,夫妻没有通过一封信。

因为完全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让鲁迅对自己的婚姻很不满意,两人始终互不了解、理解,没有共同语言。

甚至据可靠资料,他俩从未同过房,毫无夫妻之实。

朱安简直是鲁迅苦恼一生的来源,直至逝世;而她自己也是苦恼终生,成为悲剧。

在北京住处,有一次房东问朱安:大师母,你不喜欢孩子吗?朱安淡淡地说:大先生连话都不同我说,我怎么能有孩子呢?朱安一直跟着鲁迅的老母亲一起生活。

夫妻之间既没有爱也没有恨,仅仅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婚姻关系。

朱安平日少言寡语,但炒得一手地道的家乡菜。

鲁迅背后的女人

鲁迅背后的女人

1、鲁迅与朱安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了。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

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读《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由于孤陋寡闻,平生好像只知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

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

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

原来,这位新娘就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

可当场就露馅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在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就回到了日本。

朱安虽然疑惑却是遵从了,好像她生来就注定是为伺候鲁迅的老母亲来的。

朱安毕竟是个单纯善良的女性,她热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

她内心虽痛苦,可对鲁迅说,她一点也不怨恨许广平,你们的儿子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朱安作为旧时代的女人,没文化,没理想。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所爱的男人为什么不喜欢她?其实不用她做错了什么,做与不做命运都是一样的,注定她的一生是悲哀的。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鲁迅的原配名为朱安,一位传统的旧式中国妇女。

她身材娇小,一双小脚,目不识丁而忠于自己的男人。

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婚事自然是大事。

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之后,周老太太更是整日的寻思琢磨,给鲁迅找媳妇。

当时鲁迅已经家道中落,门第高的看不上他们,门第低的他们看不上。

找来找去,就找着了朱安。

朱安出生商人家庭,但是祖上也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小官,加之朱安本分温顺周老太太看了很喜欢。

而朱家认为周家虽然经济拮据,但周老爷曾经在京中当过大官,后来虽然被问罪,但周家也还算是绍兴名门。

两家都还挺满意,这婚事也就定下来了。

当时鲁迅在新式学堂读书,对这门婚事虽然提出了反对,但是周老太太坚持,于是只好作罢。

但他也给朱家提了个要求,希望朱安放了小脚,去新式学堂读书。

朱家是传统人家,听了这话十分震惊,并没有按照鲁迅说的去做。

于是这婚事也就耽搁下来,后来鲁迅去日本留学,更是没有成婚的打算。

最后还是周老太太熬不住了,连写了几封信,谎称自己生病了,将鲁迅给骗回来成了婚。

婚礼依照的是旧式礼节,繁琐而严肃。

当时鲁迅已经剪掉了辫子,成亲的时候还戴了条假辫子。

朱安坐在喜轿里被抬到周家,一路上吹吹打打,透着与日后清冷空虚生活不同的喜庆。

喜轿落地,轿子里伸出一只不大不小的绣花鞋。

因为轿子有点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上,然后绣花鞋就掉了,露出里面尖细的小脚。

朱安听说自己未来的丈夫不喜欢小脚的女人,于是穿了双正常大小的绣花鞋,里面塞满了棉花。

本想着讨好丈夫,却不想闹了笑话,而这似乎也昭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

许多人都害怕新郎闹起来,但鲁迅却全场沉默的配合了。

这倒不是说鲁迅没火气,而是选择了沉默的对抗。

他本来就不满意自己的妻子人选,加之被母亲从日本骗回来,心里压着火气。

成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照规矩去祠堂,晚上也没有回新房,而是独自睡到了书房。

第三天就收拾行囊,去了日本。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摘要: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2.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3.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4.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正文:【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情感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鲁迅的情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爱情观念、家庭观念以及其对女性地位的看法。

【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的一段佳话。

朱安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第一位女朋友,他们的恋情发生在1904 年左右。

朱安是江苏吴江人,原名朱瑞文,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上海生活。

她在上海结识了日本留学生中村不折,跟随他前往日本留学。

此后,朱安成为了鲁迅的邻居和同学。

鲁迅与朱安的恋情,源于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共同爱好。

两人曾经一起翻译小说,共同创作剧本,并在鲁迅创办的杂志《新生》上发表文章。

然而,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并未如人所愿。

因为鲁迅回国参加革命,两人不得不分隔两地。

在国内,鲁迅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而朱安则因为家庭原因返回了上海。

这段恋情,最终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而画上了句号。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

许广平,原名许广惠,广东番禺人。

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却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广州生活。

在广州,许广平结识了革命志士,并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5 年,许广平前往北京,成为了鲁迅的学生。

在此期间,鲁迅开始对许广平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两人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活动,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 年,鲁迅与许广平正式结为夫妻。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许广平成为了鲁迅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伴侣,两人共同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

【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鲁迅的情感观念,深受其家庭背景和时代环境的影响。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1. 介绍鲁迅先生和朱安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领袖,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朱安,是鲁迅的一位学生,也是一位文学才子。

2. 鲁迅与朱安相识当时的朱安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

他听说鲁迅先生将在北京的某一天发表演讲,于是便冒着雨天前往。

在演讲结束后,他回到台下想要向鲁迅先生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但是当他走近鲁迅先生时却无法开口。

这时,鲁迅先生问他:“你是谁?”朱安告诉鲁迅先生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

鲁迅先生听后又问他:“你会不会写东西?”朱安回答道:“会啊!”于是,鲁迅先生便邀请他来看自己的手稿。

3. 鲁迅对朱安的赞赏后来,朱安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并给鲁迅先生阅读,鲁迅先生高度赞赏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实事求是的态度。

于是,鲁迅先生开始指导他的写作,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4. 朱安对鲁迅的感悟朱安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文学上的技巧和思想上的启示,鲁迅先生也成为了他的导师和朋友。

在朱安的回忆中,他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我的老师鲁迅》的文章,其中写到:“老师的眼里并没有世界上的妖魔鬼怪,更没有什么飘渺的理论,只有唯物唯心两半往南往北、示威示能的现实主义思想。

”5. 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情感纽带在鲁迅先生的墓志铭上,人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选择的墓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句话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对朱安的寄托。

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同这句话中的道理,经过不断的走动和实践,逐渐变得坚实和可靠。

6. 结语鲁迅先生和朱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之间建立的师生情谊、思想共鸣、情感纽带,无疑都是彼此人生中的大礼物和难得的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还向我们传递出一份深刻的思想启示,那就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定地走下去,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并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快来看看吧。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那时的鲁迅在日本潜心学医,“他是不懂爱的”。

因为在日本接到一通发自家里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鲁迅便决定归国。

回家一看,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了。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

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本就扑朔迷离的时局再次发生动荡。

此前一天,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笔下充满忧虑和苦闷的`文字向鲁迅请教:“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加糖是否即绝对不苦?”信末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对社会运动充满热情,她是如此敬仰鲁迅,在年轻女学生许广平的面前,鲁迅也开始变得柔软。

在冲破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后,许广平写下了一篇情绪激昂的散文诗: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鲁迅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爱的。

1926年底,鲁迅准备离开厦门大学之时,思念在广州的许广平,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了她。

1932年,鲁迅编成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题名《两地书》,并指定说等儿子海婴长大以后留作纪念。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她的故事里没有奇闻亦无猛料,但因为主角是鲁迅,便被多方重视。

历史趣谈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 鲁迅几个老婆

历史趣谈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 鲁迅几个老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鲁迅几个老婆导语: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是个禁欲主义者。

他把自己默守成一棵仙人球,肉身苦涩,紧紧收拢;满身长刺,攻击人生。

引用弗洛伊德创作论来说,“力比多苦闷”是文艺创作的原驱动力。

鲁迅的苦闷,粗略地说是源自社会苦闷与个人苦闷。

我在揣想,如果没有朱安与那桩增添无限苦恼的旧式婚姻,如果许广平早20年在鲁迅生涯中出场,鲁迅的人生底色是不是要温暖许多,他的“刀笔吏”生涯会不会少去许多桀骜?但丁在《神曲》中唱:伟大的女性,将引领着我上升……一、鲁迅与朱安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

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

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

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朱安人物简介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然而她一生都得不到丈夫的怜爱,因为她是鲁迅的母亲私下为儿子娶的媳妇,二人婚姻并非鲁迅自愿。

朱安虽然是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女子,没有什么文化,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就算是对待许广平和周海婴都如同亲人。

朱安与鲁迅结婚后一直独守空房,最终也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朱安人物生平早年生活1878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朱安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大人让她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暖水中。

过了一会儿,她的妈妈和两个女佣人或亲戚把她按住,拿出特别编制的长棉布条,把她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她的脚跟拼命往前拉,这样就裹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

朱安痛得尖叫起来,但随着她的哭声是母亲的训诲:所有好人家的女孩都得缠足。

她只要看看妈妈和家中其他女人,就知道这是事实,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她1947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旧式女性在死后留名,十居其九是因为与她们有关联的男人,而在朱安来说,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鲁迅。

迟迟订婚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议婚的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

这位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中落。

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

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

但是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1901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鲁迅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鲁迅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许多人都曾劝过鲁迅, 有人直言不讳 地说, 既然与朱安没有感情, 就送她回娘家, 负担她的生活费, 但鲁迅总是处处为朱安考虑, 认为按绍兴习俗, 一个嫁出去的女人, 如果退 回娘家, 人们就认为这是被夫家“休”回去的, 那时家人的歧视, 舆论的谴责, 将无情地向她 袭来, 从此她的处境将不堪设想, 还有她家庭 的社会地位, 也将一落千丈。性格软弱的女人, 一般说是挡不住这种遭遇的, 有的竟会自杀。 实际上, 朱安也是这么想的, 她把离婚看成是 “休妻”, 是奇耻大辱, 而且她在感情上决不愿 意离开鲁迅、离开鲁迅的母亲、离开这个家。 她曾一再说过: “我生为周家人, 死为周家 鬼。”鲁迅是深知这点的, 因而早就表示过“陪 着做一世的牺牲”。鲁迅在和许广平正式同居之 前, 并没有办离婚手续, 主要也是考虑到朱安 不会接受的。
1936年10月, 鲁迅在上海逝世, 消息传到 北京, 朱安很想南下参加鲁迅的葬礼, 终因周 老太太年已八旬, 身体不好, 无人照顾而未成 行。她在家里布置了灵堂, 供鲁迅的亲友和学 生们前来吊唁。她身穿白鞋白袜、白绳挽髻、 全身素妆, 整天坐在灵堂里, 就是吊唁的人逐 渐散去以后, 她也在灵堂里寸步不移, 默默地 陪伴着鲁迅的亡灵。灵堂里供着鲁迅生前爱吃 的甜食和爱吸的香烟。
在砖塔胡同, 二人虽仍分室而居, 但接触 的机会却大大增加了。为了减少见面, 他们甚 至安排了两只箱子, 一个要放洗的衣服, 一个 是已洗干净的衣服。鲁迅换洗衣服, 都通过这 两个箱子来解决。二房东的妹妹要吵闹, 她总 是恳求她们: “大先生回来时, 不要吵闹, 让 他 安 安 静 静 写 文 章 。” 有 — 次 二 房 东 姐 妹 吵 架 , 姐姐不让妹妹到房里去睡, 她特地去调解, 后 来把妹妹领到自己的床上去睡。这固然是鲁迅 要她去调解, 但她自己也很愿意这样做, 因为 女孩吵架会打扰鲁迅的。鲁迅生病, 吃不下饭, 只能吃粥。她特地把米弄碎, 烧成粥糊, 还特 地托人去街上买来糟鸡、火腿、肉松等鲁迅平 时爱吃的食品。鲁迅教房东孩子们体操, 等鲁 迅上班去后, 她也跟着孩子们学做体操。她小 脚, 一拐一拐的操不好, 却仍要操, 因为这是 鲁迅教孩子们操的, 无意间流露了她对鲁迅的 一片爱心。
朱 安 , 1878 年6 月 ( 戊 寅 五 月) 生 于 浙 江 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她家的住宅 “朱家台门”是一座三进的屋宇, 后有竹林、石 池、花园、家庙, 是绍兴相当富有的士大夫家 庭。但从朱安的父亲这一代家业开始衰败, 她 父亲也是个读书人, 做过“师爷”, 后来又去经 商, 五十岁不到, 客死异乡。母亲是普通的家 庭妇女。哥哥学过法律, 做过司法承审员一类 的工作。朱安虽然识字不多, 但懂得大家闺秀 所应掌握的各种礼仪, 家里虽然有女佣人, 但 朱安仍然能做一些家务活, 她性格温和, 待人 厚道, 上下左右, 与人无争。
生。如果母亲偶尔到周作人家去时, 两个人吃 饭, 朱安无话找话, 也只能问问小菜可咸可淡, 鲁迅简单地答“不咸”、“淡些”, 就又相对无 言了。
鲁迅对朱安没有感情, 但朱安对鲁迅却很 有感情。她对鲁迅并不是简单“嫁鸡随鸡”, 而 是认为他很有学问, 对社会对国家一定很有意 义。鲁迅说的话出的主意, 她都愿意听从。当 鲁迅和弟弟周作人闹翻的时候, 她凭直觉认为 鲁迅是对的。她早已看不惯周作人的太太羽太 信子治家的一套。当鲁迅决定搬出北京八道湾 的家临时住到砖塔胡同去时, 曾征求她的意见, 她想了想回答说: “你搬到砖塔胡同去, 横竖 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 这些 事我可以做, 我想和你一起搬去。”鲁迅觉得她 说的话有道理, 就同意了和她一起搬到砖塔胡 同去住。
38
2007 年第 6 期
史海钩沉 炎 黄 纵 横
想回新房了, 后来干脆睡在书房里。婚后第五 天, 他借口“不能荒废学业”, 就带着二弟周作 人去日本了。可见, 鲁迅对朱安是非常不满的。 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谈起朱安说: “这是母亲给 我的—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 爱情是 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1909年8月回国后, 在绍兴、在北京, 虽和朱安同在—个宅第, 却都分房而居, 他们 实际上并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忠厚老实的朱 安有一次发牢骚时说: “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 大 先 生 ( 指 鲁 迅 , 因 为 鲁 迅 在 兄 弟 中 是 老 大) 终年不同我说话, 怎么会生儿子呢?”她除了抱 怨之外别无他法。鲁迅家始终都有男女佣人, 朱安有时干点家务, 但大部分时间是陪鲁迅的 母亲聊天, 闲着无事时就捏着三尺多长的竹烟 管吸旱烟。每天吃饭, 母亲、鲁迅、朱安三人 一桌, 周作人、周建人两房七八人一桌。鲁迅 每次买食品回家, 总是先到母亲房里请母亲挑 选, 然后到朱安房里请她挑选, 但朱安常常选 小的差的, 最后才拿到自己房里装进瓶子里备 用。朱安在家里对佣人发号施令, 同样有效, 佣人必须照办。
般无奈的情况下, 她只好作出“卖书还债, 维 持生命”, 并登报要把鲁迅的藏书卖掉的决定。 许广平在狱中得知此消息, 就委托朋友去告诉 朱安, 不能卖书, 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朱 安尖锐地说: “你们总说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 物,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为什么不好好保存?” 当来人向她讲到了许广平在上海被监禁、并受 到酷刑折磨的事情后, 从此她再不提卖书的事, 而且还明确表示, 愿把鲁迅的遗物继承权全部 交给周海婴。可以这样说, 她为保存北京鲁迅 故居的原貌, 为保存鲁迅的手稿、藏书及其他 遗物, 为后来鲁迅全集的出版, 做出了重要贡 献。
炎 黄 纵 横 史海钩沉
鲁迅像
朱安像
鲁迅与朱安
苗体君 窦春芳
1898年5月, 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次 年2月, 他又改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 学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鲁迅家里竟然去 世了三位亲人, 为了结束这不幸的局面, 母亲 开始考虑鲁迅的婚事了。这时, 住在鲁迅家隔 壁的谦少奶奶来给鲁迅提亲, 女子的名字叫朱 安。
1943年, 鲁迅的母亲病逝, 只剩朱安一个 人了。鲁迅逝世后至周老太太去世前, 朱安和 周老太太的生活安就拒绝周作人给的钱, 因为她知道大先生 ( 鲁 迅) 与 二 先 生 ( 周 作 人) 合 不 来 。 社 会 动 荡, 物价飞涨, 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 每天吃 的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 后来许广平在上海被俘, 她失去了供养, 在万
1930 年 9 月 25 日, “海婴与鲁迅 一岁与五十”
40
2007 年第 6 期
听谦少奶奶的一番花言巧语之后, 鲁迅的 母亲就看中了朱安。朱安比鲁迅大三岁, 俗话 说 “ 女 大 三 , 金 银 堆 成 山 ”。 鲁 迅 自 从 祖 父 下 狱、父亲久病去世, 家境愈加贫困, 全靠母亲 支撑着这个家。鲁迅曾多次对人说过: “我娘 是苦过来的。”鲁迅还考虑到: 自己投身革命, 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母亲身边有个媳妇作伴,
1947 年6 月29 日晨, 朱安孤独地去世了, 身边没有一个人。6月28日, 也就是她去世的前 一 天 , 鲁 迅 的 学 生 宋 琳 ( 紫 佩) 去 看 望 她 时 , 她已不能起床了, 她神态清醒, 流着眼泪对宋 琳 说 : “ 灵 柩 回 南 ( 上 海) , 葬 在 大 先 生 ( 鲁 迅) 之旁。”但她的遗愿并没有实现, 7月2日被 葬在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 和与她终生相伴 的鲁迅的母亲葬在了一起。她在北京度过了28 年, 在这个世界上活了69个春秋。
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对朱安打击很大, 她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有一次, 朱安向周老 太太说她做了一个梦 , 梦见大先生 ( 鲁迅) 领 着一个孩子来了, 她说梦时有些生气, 周老太 太对朱安的生气不以为然, 可见, 朱安在感情 上是十分孤独的。又有一次, 二房东妹妹俞芳 问她: “大先生和许广平姐姐结婚, 那你以后 怎么办呢?”她激动又沮丧地说: “过去大先生
39
2007 年第 6 期
炎 黄 纵 横 史海钩沉
和我不好, 我想好好地服侍他, 一切顺着他, 将来总会好的— ——我好比是一只 蜗 牛 , 从 墙 底 一点一点往上爬, 爬得虽慢, 总有一天会爬到 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 我没有力气 爬了。我待他再好, 也是无用。看来我这一辈 子只好服侍娘娘一个人了, 万一娘娘归了西天, 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 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 管的。”
鲁迅的母亲识点字, 喜欢看小说, 还养成 了看报的习惯, 有时母亲把报上的事讲给朱安 听, 朱安却坐在一旁吸其旱烟, 毫无反应。鲁 迅的学生们尤其是女学生来了, 常在母亲房里 谈天, 谈得十分热闹, 朱安却常在自己房里吸 烟或做家务。有时她也来了, 只默默旁听, 不 参与任何—句话。她从不上街, 要买东西都由 佣人、鲁迅、鲁迅的学生代劳。她从不关心世 事, 连胡同里的事也从不打听。三人一起吃饭, 常常是母亲和鲁迅间讲话, 有时母子还谈笑风
鲁迅与朱安很少说话, 一天里常常只与朱 安说四五个字。鲁迅的母亲就此问过鲁迅: “她到底有什么不好?”鲁迅摇摇头说: “不是 什么不好, 而是和她谈不来。”母亲又问“怎么 会谈不来呢?”鲁迅说: “和她谈话无味, 无 趣, 不如不谈。”鲁迅对朱安虽然没有感情, 但 决无歧视, 也从不对朱安大声说话, 更无呵责、 争吵。朱安也常常对人说: “大先生待我是好 的! ”鲁迅对朱安娘家的人也很好, 朱安的一个 哥哥有三个孩子, 鲁迅常与他们有书信往来, 还赠送银钱给他们。
正可以减少对于母亲的牵挂。因此, 鲁迅也就 答应了这门亲事。
1902年 1月, 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在 矿路学堂毕业, 同年 4月, 被派到日本东京留 学, 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 这所学 校当时是为留日的中国学生办的补习学校。弘 文学院结业后, 鲁迅于1904年 9月入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 他立志学医。不久, 他在有关日俄 战争的幻灯片上, 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 的中国人, 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 而围观的中 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 学医并 非紧要, 如果思想不觉悟, 即使体格健壮, 也 无济于事。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 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 于是决定 弃医从文, 并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不久, 鲁迅接到家里打来的电报: “母病速回。”7 月 25日, 鲁迅回到家里, 看到母亲并没有生病, 而家里已张灯结彩, 鲁迅心里已明白了大半。 母亲说要给他完婚, 他并不反对, 并答应了采 用讲究排场的老式婚礼, 还同意装上了假辫子 ( 在日本留学时剪掉的) 。在族人的簇拥下和司 仪的叫喊声中, 头盖被揭去了, 鲁迅静静地看 了一眼新娘, 仿佛见到了丑鬼, 绝望到几乎躺 倒在地, 新婚之夜鲁迅竟然坐了一宿, 朱安数 次 小 心 地 说 : “ 睡 吧 。” 鲁 迅 一 个 字 也 没 有 回 答。婚后第二天晚上, 他就赖在母亲房里,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