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安徽省江淮名校2019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江淮名校2019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江淮名校2019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姓名座位号得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1至第4页,第Ⅱ卷第4至第6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天子作为中央政府王室的首脑,对天下有宏观管理权。

但从直辖关系来说,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候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

职、权、责十分不明,这反映出周代A.家国同构面异质B.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益彰C.中央集权遭破坏D.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2.据史载,《诗经》中的《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雅》《颂》应是出自贵族之手。

但后来三者被汇集成册。

成为主要供上层阶设学习、唱诵的作品,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乐府诗歌成就最高的《孔雀东南飞》,却是无名氏的作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文学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观变化B.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日益鲜明C.文学作品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D.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模糊3.据史载,屯田制始自西汉文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

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

据此可知,屯国制的流行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4.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

将海河、黄河、准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

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江南经济的开发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对外贸易的繁荣5.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1. 《史记·殷本纪》谓:“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母为正后,得嗣。

则其君位传袭之法,已开周人先声矣。

”钱穆对此评论道:“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於争强而然。

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为第一次立贤。

”上述材料说明A. 商朝已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B. 西周王位世袭实行立贤不立长C. 宗法制的确立历经商周两代D. 商末周初王位继承制度未固定【答案】D【解析】据材料“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於争强而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周初嫡长子继承制松动,有立贤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商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故A错误;西周王位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是立贤不立长,故B错误;材料也不是反映宗法制的确立历经的朝代问题,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学生应该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相关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对比,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而唐太宗十分重视门下省的枢纽作用。

这是因为门下省的工作可A. 降低中央决策失误率B. 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C.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D.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责【答案】B【解析】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这有利于降低中央决策失误率,故A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故B错误;门下省的审议和封驳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门下省的工作不是明确中央机构的职责,故D错误。

故选A。

3. 《辽史》在叙述契丹南征时,有诸如“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

军退,纵火焚之”等记载。

这一现象客观上A. 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发展壮大B. 改变了北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C. 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D. 隔断了南北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据材料“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柘被砍伐焚烧,这不利于北方蚕桑纺织业的发展,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故C正确;区域性商帮的发展壮大,属于明清时期,不是宋辽时期,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契丹南征改变了北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故B错误;契丹南征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故D错误。

安徽省2019年高三12月江淮名校联考历史联考参考答案

安徽省2019年高三12月江淮名校联考历史联考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周代政治。

从材料“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及“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等信息可知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周代家国同构同质,都是血缘政治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政治与中央集权的信息,B、C两项错误。

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材料表明不同阶层创作的文学作品被汇集成册,甚至一些无名氏的作品成就很高,这可佐证当时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模糊,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A、C两项错误。

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材料表明国家利用无主荒地组织军屯、民屯,这就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A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破产,B项错误;屯田制与庄园经济是并行的,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庄园经济的问题,况且古代屯田制的目的是恢复发展生产,解决流民问题,主观上并不是去抑制地主庄园经济,虽然屯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大,但这是屯田制的客观后果,不属于目的,故C项错误;屯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错误。

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变化。

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其开通与江南经济的开发有直接关系,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和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政治。

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与六部出现互争与废丞相有关,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中枢决策权与执行权最终都归于皇帝,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关系紊乱,A、B 两项错误;材料现象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

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进步思想。

材料表明晚明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主张行为自由、追求物质利益等,这实际上是强调人的自我价值,故B项正确,A项错误;这是对程朱理学思想的批判与否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有关民主政治的诉求,D项错误。

2019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

2019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

2019年“江南十校”高三学生冲剌联考(二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24.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

《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25.对于那些能够以皇帝之名说诂的人来说,控制皇帝本人就意味着主宰朝政,因此,拥有一位意志柔弱的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在汉王朝后期,几乎没有已成年的继承人能够当上皇帝。

这从本质上说明,汉代A.外戚和宦官专权现象严重B. 皇帝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C.皇权不断强化D.君权渐趋衰落26.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

安徽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

安徽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

安徽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I.C(“孔子在卫同,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重视利,而非“表明他不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

)2.B(“义利之辨”是文章的论题而非中心论点。

)3.D(A项原文说“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而的价值导向”可以看出“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止面的价值导向”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前文所说的“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而”,B项“甚至鼓励人们追求利”错误,C项因果倒置。

)4.B(“在主笔人人的撮合下答应了与在淞沪战役中为凼捐躯的谢晋元部下遗孀的婿事”不能说明“怪才必有怪癖”。

)5.①为《申报》副刊补白;②为抗口英烈家庭补白;③为梅兰芳表演补白;④为军事斗争补白;⑤为逝者补白。

(每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6分)6.小说。

①运用大量的真人真事足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②运用真人真事符合小说创作规律,小说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③小说主人公卜白是虚构人物,真人真事是故事发牛的背景。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7.D(“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说法错误,从原文中看不山增长速度是否逐年加快。

)8.C(强加因果。

“‘八大行动’吸引了非洲国家领导人不和国际组织参与峰会的有关活动”说法错误。

)9.①保持中非之间高层次的友好往来;②继续办好中非合作论坛,制定出能给非洲带米实惠的计划;③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命运共同体;④维护非洲的和平稳定,创造一个好的和平环境:⑤中非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交流,即传递止能景、发山好声青、注入“新动力”。

(每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6分)10.A(正确标点: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司堪内任者。

蹇义等荐九人。

独J茈及邵圯、傅启让,帝索知其名,即真授,馀试职而已。

)1 1.C(凡了遗母丧或承重孙遗祖母丧,称丁内艰。

)12.B(“郑辰为此事特意上朝奏叨实情”说法锵误。

根槲原文“辰方以事朝京师”,可以看出郑辰非为此事特意上朝奏明灾情。

)13.(1)福建番客杀人,又命郑辰前往,郑肢只将首恶治罪,其他的都释放了。

2019届安徽省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安徽省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安徽省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史学大师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应称之曰‘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

”“士人政府”的正式确立主要表现在()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刺史制度的建立C.颁布“推恩令”D.习儒学,行察举2. 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B.社会流动更趋频繁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3.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4.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上述材料表明()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5.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6. 《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

安徽江淮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

安徽江淮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

安徽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I.C“孔子在卫同;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重视利;而非“表明他不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2.B“义利之辨”是文章的论题而非中心论点..3.DA项原文说“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而的价值导向”可以看出“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止面的价值导向”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前文所说的“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而”;B项“甚至鼓励人们追求利”错误;C项因果倒置..4.B“在主笔人人的撮合下答应了与在淞沪战役中为凼捐躯的谢晋元部下遗孀的婿事”不能说明“怪才必有怪癖”..5.①为申报副刊补白;②为抗口英烈家庭补白;③为梅兰芳表演补白;④为军事斗争补白;⑤为逝者补白..每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6分6.小说..①运用大量的真人真事足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②运用真人真事符合小说创作规律;小说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③小说主人公卜白是虚构人物;真人真事是故事发牛的背景..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7.D“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说法错误;从原文中看不山增长速度是否逐年加快..8.C强加因果..“‘八大行动’吸引了非洲国家领导人不和国际组织参与峰会的有关活动”说法错误..9.①保持中非之间高层次的友好往来;②继续办好中非合作论坛;制定出能给非洲带米实惠的计划;③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命运共同体;④维护非洲的和平稳定;创造一个好的和平环境:⑤中非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交流;即传递止能景、发山好声青、注入“新动力”..每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6分10.A正确标点: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司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J茈及邵圯、傅启让;帝索知其名;即真授;馀试职而已..1 1.C凡了遗母丧或承重孙遗祖母丧;称丁内艰..12.B“郑辰为此事特意上朝奏叨实情”说法锵误..根槲原文“辰方以事朝京师”;可以看出郑辰非为此事特意上朝奏明灾情..13.1福建番客杀人;又命郑辰前往;郑肢只将首恶治罪;其他的都释放了..复命;止坐;释;各1分;句意通顺2分;共5分2百姓很辛苦;多有拖欠和损耗;蔚绶命令就在山海关借贷偿还..劳;逋耗;贷偿;各1分;句意通顺2分;共5分参考译文郑展;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1406年中进士;后被授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的百姓报告有人谋逆;朝廷命郑辰前往查访;全部查清诬告的情况..福建番客杀人;又命郑辰前往;郑辰只将首恶治罪;其他的都释放了..皇帝下诏在南京建报恩寺;役使囚犯上万人..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谣言不舍事实;没有一人获罪..谷庶人囤谋不轨;叉命郑辰察访;郑辰全部查清了他的情况..皇上对方宾说:“他真是国家耳目之臣啊”十六年1418年;他被破格提升为山西按察使;调查惩治贪污者;没有丝毫宽恕..潞州盗贼兴起;有关官员上报说有反叛;朝廷下令发兵去讨伐..郑辰正因为有事回京师朝见;上奏说:“这是百姓苦于徭役而已;请不要发兵..”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他回去时则屏去骑马的侍从;亲自入山谷中进行安抚晓喻..盗贼都感动而泣;重做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运粮食给山海关驻军;郑辰统领山西百姓用车运粮;完成差役..百姓很辛苦;多有拖欠和损耗;蔚绶命令就在山海关借贷偿还..郑辰说:“山西百姓贫穷而且凶悍;逼急了恐怕会生变..不如先缓一下;让他们自通有无..”他的意见被采纳;终于没有拖欠的..遭母丧归家时;军民都前往御史处乞请把他留下..御史上报朝廷;郑辰守孝期满后;回到旧任..宣德三年1428年;郑辰被召回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当初;两京六部堂官出缺;皇上命令廷臣推荐可胜任的在外的方面之臣..蹇义等推荐了九个人..只有郑辰和邵圯、傅启让三人;皇上素知他们的名字;马上真授他们官职;其他的只是试用而已..英宗即位后;分派大臣考察天下地方官.郑辰前往四川、贵州、云南;全部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人..云南布政使周臻在妻丧期同续娶;郑辰弹劾他有伤风化;周璟因此事被免职;正统二年1437年;他奉命赈济南畿、河南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有人建议从大名开渠;引各河的水流入卫河;以利于灌溉运输..郑展说这样会劳民;不便利;此事就停止了..后他升任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运粮食到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阻挠命令;郑辰弹劾他;事情得以办妥..八年;他忠风疾;告病归家..第二年去世..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刚考中进士时;他把财产都让给了兄弟..在山西时;与同僚杜佥事有言语冲突..杜去世后;郑辰为他治丧;出责遣送他的妻儿四乡..14.B“改变了白己的品恪”说法错误..15.①愤懑;对自己被贬官的抑郁不甲、愤懑之情;②倔强不屈;借竹子的不屈米表达自己倔强不屈的情怀;③赞赏;对黄斌老的绘画技巧的赞赏..每点2分;共6分16.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分2奈何取之尽馏铢用之如泥沙2分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分17.B“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光辉灿烂”色彩光亮耀眼;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丌;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小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不以为然”意思是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卜;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18.A根据语境和句意应该先“浪费社会资源”;后“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最后“成了‘伪共享’..A项关联词“不仪……也”为递进关系;较恰当;所以选掸A..B项关联词“既……也”为并列关系;不恰当..C项“‘共享’的公信力也被透支了”转换了主语;不恰当..D项先“成了‘伪共享”’后“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不符合语境和句意..19.CA项“共享经济”没有与之搭配的宾语..根拊句意;权利人应该先“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然后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据此可以排除B项和D项..20.①“甚足”改为“十分”;⑦“赈灾”与“震灾”同音;改为“救灾”;③“已逾”改为“已经超过”;④“之巨“删除;⑤“食品、衣物折款等”改为“包括食品、农物折款等;在内”..每点1分;;共5分21.面试有两部分..结构化面试;考牛¨答面试答题、随机提问.然后退场;评委计分.下一位考生入场;无领导小组讨沦;分个人陈述、自由讨论、总结陈述;之后考生退场;评委计分;下一绀考生入场..最后综合确认成绩;面试结束..6分..“结构化面试”相关内容2分;“无领导小组讨论”相关内容2分;语言通顺;表达简洁流畅2分..。

2019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9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命审单位:滁州中学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A. 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B. 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C. 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D.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D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 从“人治”到“法治”B.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 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 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C3.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材料内容意在说明A. 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B. 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C. 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继承D. 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答案】D4.北宋后期,宰相夏竦上书宋真宗说:“众以为法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

臣窃恐不数十年间,贾区多于白社,力田献于驵侩(市侩)。

”这一上书内容A. 说明宋朝政府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 表明夏竦对宋政府财政收入的担忧C. 预示了宋朝即将出现积贫积弱局面D. 反映出宋朝商业发展对农业的冲击【答案】D5.“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A. 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B. 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C. 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D. 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说:“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机,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人口,土布销场遂滞,妨绩稀少,机轴之声欲断矣。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冲刺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冲刺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冲刺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1.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育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这一现象表明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故A项错误;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B项正确;墨家批判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C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家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

2.对于那些能够以皇帝之名说话的人来说,控制皇帝本人就意味着主宰朝政,因此,拥有一位意志柔弱的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在汉王朝后期,几乎没有已成年的继承人能够当上皇帝。

这从本质上说明,汉代A. 外成和宦官专权现象严重B. 皇帝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C. 皇权不断强化,D. 君权渐趋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控制皇帝就意味着主宰朝政,这正是反映了皇帝是朝堂权威的核心,控制皇帝的这些人不拥有法定权力,而是借用皇帝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汉代皇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

A、B两项都是现象,D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故排除A、B、D三项。

【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理解材料中对皇帝的控制所达到的效果,从而反映出皇权的加强。

3.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

2019年3月安徽省江南十校2019届高三毕业班综合素质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年3月安徽省江南十校2019届高三毕业班综合素质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江南十校2019届高三毕业班综合素质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2019年3月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

故答案为D项。

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

2019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9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9届江南十校高三上期二次大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周时期都借助于神权维护统治。

商朝认为天命降于商人,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降于周王,周王便是天下共主。

这一天命观变化A、有助于促进政治认同B、激化了西周社会矛盾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强化了西周神权统治2.据考古报道,最近在山西芮城的一座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罐,里边装有战国时期几乎每个诸侯国的金属货币。

这一发现表明A、山西是各国货币主要制造地B、商品和财富在特定区域流通C、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D、晋国是天下最富庶地区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国史馆,所撰国史统称为“春秋”如周之《春秋》宋之《春秋》鲁之《春秋》等。

这反映了当时A、季节划分比较粗疏B、多以编年形式记史C、官方垄断历史撰述D、崇周尊王观念淡化A、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江西赣州农民每当农业生产结束后的秋冬季节,就结伴到其他地方从事贩牛、出售土布或贩卖私营等商业活动也有人到手工业部门从事手工劳动。

这说明宋代A、国家鼓励农民从事多种经营B、乡村农民开始出现“兼业”现象C、小农经济的韧性有所增强D、农民的人身自由扩大5.对于“陈桥兵变”,宋太宗的解释是“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而今人的研究成果是“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两者在解释“陈桥兵变”的性质上有明显区别。

下列说法最理的是()A、当时人的记载更接近历史真相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D、时代愈近,对历史评价愈客观6.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

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契丹人和其他民族。

这一制度A、保护了先的农耕文明B、使民族矛盾加剧C、体现了民族自治政策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宋人杨万里称:“江东水乡,堤河两岸而田其中,谓之圩。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 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分析)一、选择题(此题共22 小题,每题 2 分,共 44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本质上说明了A. 周代文化拥有稳固性与连续性B.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别C. 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 D【分析】【详解】由资料“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详细表现,由此可知,资料所述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即互为表里。

故D 项正确。

资料只波及到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并无表现出其存续问题,清除 A 项。

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别不是资料的要旨,故清除 B 项。

资猜中没有波及到礼乐制度的问题,清除C 项。

【点睛】本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是指事物自己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相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征。

本质是隐蔽的,是经过现象或设想来表现出来的,一定靠辩证思想才能透过现象发掘到本质。

做此类题目时,注意划分现象和本质。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表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向。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 从“人治”到“法治”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 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确定了基础【答案】 C【分析】【详解】题干所给资猜中“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表示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国家管理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 C 项正确。

联合所学知识,秦代确定了君主专制的政治系统,“法治”不符合秦代的政治特色,清除 A 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A. 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B. 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C. 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D.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具体体现,由此可知,材料所述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即互为表里。

故D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到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存续问题,排除A项。

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

【点睛】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

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

做此类题目时,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 从“人治”到“法治”B.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 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 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国家管理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法治”不符合秦朝的政治特征,排除A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符合秦朝的史实,是“现代化”的外延而非内涵,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

3.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材料内容意在说明A. 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B. 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C. 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继承D. 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故D项正确。

汉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没有封国的拱卫,是秦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封分同姓宗室建立王国,以图长治久安,事实证明分封有悖初衷,出现“七国之乱”,它也反证了郡县制的合理性,因此柳宗元说“秦制之得明矣”的观点是正确的,故A项错误。

西汉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并非延续西周的分封制,故B项排除。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只在汉代实行,并不被后代继承,故C项排除。

4.北宋后期,宰相夏竦上书宋真宗说:“众以为法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

臣窃恐不数十年间,贾区多于白社,力田献于驵侩(市侩)。

”这一上书内容A. 说明宋朝政府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 表明夏竦对宋政府财政收入的担忧C. 预示了宋朝即将出现积贫积弱局面D. 反映出宋朝商业发展对农业的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夏竦上书是说明由于政府对农业的不够重视,导致商业快速发展,担心不久商业区超过农业区,土地为市侩所有,据此可知D项正确。

宋朝依旧是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

宋朝商业发展,可以促进政府的税收,故B项错误。

商业发展有利于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故C项错误。

5.“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A. 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B. 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C. 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D. 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答案】D【解析】【详解】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内阁,故A项错误。

“内阁”目的在于加强皇帝专权,故B项错误。

“内阁”并非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

“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可知内阁实际上代行宰相之职,故D项正确。

【点睛】明朝的内阁就相当于皇帝秘书,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发展到后来有点类似丞相了。

西方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中央政府。

它们本质的区别是服务的社会制度不同,前者是封建专制,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

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说:“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机,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人口,土布销场遂滞,妨绩稀少,机轴之声欲断矣。

”材料表明A.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B. 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C. 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D. 列强完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答案】C【解析】【详解】“自洋布洋纱人口,土布销场遂滞,妨绩稀少,机轴之声欲断矣”,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

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在19世纪末,故A项错。

材料表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无法表明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故B项错。

列强完全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在19世纪末,故D项错。

【点睛】《盛世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十九年正式出版,版本多达二十。

书中封面题“首为商战鼓与呼”,内容包括了建设现代国家和解决当日危难的所有问题。

其内容明确提出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国弱民穷根源乃在于专制政治。

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

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 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B. 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C. 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D. 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由开始的茫然无知到李鸿章的言论“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表明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伴随着国门的代开,国人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在被动中,中国与世界接轨,故选A。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B项错误。

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救亡图存意识开始萌发,应该是林则徐魏源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万国公法》是一部由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国际法著作,于1836年出版,对近代国际法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后来得到总理衙门的官员崇厚的支持,于1863年完成。

1864年,由京都(京师)崇实馆刊行,定中文译名为《万国公法》。

8.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A. 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B. 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C. 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D. 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答案】C【解析】【详解】综合甲午战争背景可知,“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上,日本得到列强的默许和支持,故C项正确。

英日同盟形成于1902年,故B项错误。

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认可、日本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不是“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的主要依据,故排除CD项。

【点睛】英日同盟,英国和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

《英日同盟》共有3次,第一次同盟条约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

第二次同盟条约于1905年签订。

第三次同盟条约于1911年签订。

英日同盟完全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

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在美国施加压力下,《英日同盟》于1921年12月13日宣告终止。

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

9.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 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 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知林伯渠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带来的政体的变化,强调的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故C项正确。

ABD项不是林伯渠的强调点,故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政治意义”“专制政体”,明白题目的要求在于作者的“强调”重点,从而找出对应的答案君主专制。

10.1930年6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A. 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 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C. 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D. 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根据所学可知1927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共在革命道路上存在分歧,故B项正确。

1927年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故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

该材料反映的是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11.中共在1942年的一份文件中讲到:“承认富农的生产方式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党的政策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

这一精神的贯彻A. 壮大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 加快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在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实行“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的政策,是全民族抗日的需要,故C项正确。

1942年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这一政策的实行,壮大的是反对日本人的力量,排除A项。

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土地革命是1927年---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D两项排除。

1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黄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