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

A. 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

B. 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

C. 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

D.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具体体现,由此可知,材料所述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即互为表里。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存续问题,排除A项。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

【点睛】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做此类题目时,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从“人治”到“法治”

B.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 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国家管理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法治”不符合秦朝的政治特征,排除A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符合秦朝的史实,是“现代化”的外延而非内涵,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

3.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材料内容意在说明

A. 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

B. 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

C. 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继承

D. 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故D项正确。汉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没有封国的拱卫,是秦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封分同姓宗室建立王国,以图长治久安,事实证明分封有悖初衷,出现“七国之乱”,它也反证了郡县制的合理性,因此柳宗元说“秦制之得明矣”的观点是正确的,故A项错误。西汉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并非延续西周的分封制,故B项排除。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只在汉代实行,并不被后代继承,故C项排除。

4.北宋后期,宰相夏竦上书宋真宗说:“众以为法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臣窃恐不数十年间,贾区多于白社,力田献于驵侩(市侩)。”这一上书内容

A. 说明宋朝政府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表明夏竦对宋政府财政收入的担忧

C. 预示了宋朝即将出现积贫积弱局面

D. 反映出宋朝商业发展对农业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夏竦上书是说明由于政府对农业的不够重视,导致商业快速发展,担心不久商业区超过农业区,土地为市侩所有,据此可知D项正确。宋朝依旧是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宋朝商业发展,可以促进政府的税收,故B项错误。商业发展有利于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故C项错误。

5.“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

A. 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

B. 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

C. 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

D. 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内阁,故A项错误。“内阁”目的在于加强皇帝专权,故B项错

误。“内阁”并非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可知内阁实际上代行宰相之职,故D项正确。

【点睛】明朝的内阁就相当于皇帝秘书,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发展到后来有点类似丞相了。西方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中央政府。它们本质的区别是服务的社会制度不同,前者是封建专制,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

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说:“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机,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人口,土布销场遂滞,妨绩稀少,机轴之声欲断矣。”材料表明

A.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 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C. 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D. 列强完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洋布洋纱人口,土布销场遂滞,妨绩稀少,机轴之声欲断矣”,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在19世纪末,故A项错。材料表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无法表明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故B项错。列强完全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在19世纪末,故D项错。

【点睛】《盛世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十九年正式出版,版本多达二十。书中封面题“首为商战鼓与呼”,内容包括了建设现代国家和解决当日危难的所有问题。其内容明确提出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国弱民穷根源乃在于专制政治。

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

B. 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 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

D. 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由开始的茫然无知到李鸿章的言论“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表明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伴随着国门的代开,国人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在被动中,中国与世界接轨,故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B项错误。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救亡图存意识开始萌发,应该是林则徐魏源时期,故D项错误。【点睛】《万国公法》是一部由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国际法著作,于1836年出版,对近代国际法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后来得到总理衙门的官员崇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