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郭鹤年先生合肥之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R版)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2020年5月4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刊发了中英美多国科研团队的研究__【甲】__(A.结果B.成果)。
该研究通过建模发现,中国使用的三大非药物干预措施不仅遏制了新冠.__①__(A.guān B.guàn)疫情在中国的发展,也为全球抗疫yíng__②__(A.羸B.赢)得了时间。
研究指出,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非药物干预“组合拳”,则中国的新冠病例或将增加67倍,感染者超过760万。
研究还发现:相比出行限制和降低人与人的接触,尽早发现和隔离病例可防止更多的人感染。
但是,__________ 。
总之,和“群体免疫”法的放任自流____【乙】____(A.截然不同B.千差万别),中国强有力、多管齐下的遏制避免了疫情进一步恶化,降低了新冠病毒蔓延的速度。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汉字。
(只填字母)(2分)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只填字母)(2分)【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填入文中画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A.只有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才能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B.只要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就能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C.如果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就能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D.因为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所以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A.哈尼小姑娘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B.鲁迅先生还是拜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郭沫若的两次豫园之行
郭沫若的两次豫园之行郭沫若作为一代文豪,既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在郭沫若的一生,有过两次豫园之行。
一次是在他风华正茂,投身革命之际。
1926年,郭沫若居住在上海。
一天,他游至城隍庙,在九曲桥、湖心亭匆匆转了一圈,留下一篇游记。
游记中这样写道:“我想这池水里,在三五百年前一定植满美好的荷花,那四周的商场,一定是修整的林树,在那时一定有清脆的好鸟,时常飞到林间歌吟,一定有悠然的游鱼在清可鉴底的荷池中浮泳,荷花开的时候,满地都浮泛清香……”的确,清代的西园,乃至更早的明代豫园,这里是异常清幽、美好的。
当年,此地原名绿波池,池中植荷花。
湖心亭原在池中的小岛上,原名凫佚亭。
九曲桥原是精巧的木栏石桥,玲珑宛转,似湖心之两翼,展于湖面之上。
湖心亭之体量也只有今天的一半,而湖面要比现在大些,亭与湖的比例适当,布局美观,各尽其妙。
无怪乎当年留下的西园记赞曰:“……湖心有亭,渺然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
亭外远近植芙蕖万柄,花时望之,灿若云锦,凭栏延赏,则飞香喷鼻,鲜色袭衣,虽夏月盛暑,洒然沁人心脾。
”由此可见,郭沫若之言不妄。
面对历经沧桑的豫园,作为诗人的他浮想连翩,对这“消逝的美好”当然会倍感无奈和惋惜。
郭沫若第二次游豫园是在1961年10月28日。
也许带着35年前的些许惆怅和对新中国豫园新生的期盼,郭沫若此次可谓“下马观花”。
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眼光对豫园的各处景点仔细观赏,逐一评判,对豫园保护的如此之好深感满意。
但是,最令他感奋的不是这里的景点,而是发生在点春堂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发生在1853年至1855年的小刀会起义,把一个腐败的清朝地方政府和凶悍的外国殖民势力打了个人仰马翻,演出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农民(包括城市贫民)起义的雄壮活剧。
小刀会起义后,豫园点春堂成了起义军首领陈阿林商议军政要务、指挥作战、颁布政令的一个重要场所。
整个豫园也随之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
环城公园的题字、征文与碑记
环城公园的题字、征文与碑记合肥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废除老城墙,并在城墙的根基上修建环城马路的。
1980年始建环城公园,至今,仍是老城区闹中取静的休闲好去处。
壹在滨湖医院洁净的病房里,92岁高龄的许有为教授为我们描述了环城公园初期的模样。
公园总长8.7公里,总面积为137.6公顷,是一个以原环城绿带为基础,采用开敞式布局,运用造园艺术,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线带状敞开式公园。
它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绿树碧水宛如丝带,束在新城旧市之间,被人们誉为“一串镶嵌着数颗明珠的翡翠项链”。
在环城公园长江路入口处,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环城公园”四个大字,那是万里同志亲笔题写的。
许有为教授回忆说,1979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带头人之一,敏锐地提出保护环境和为市民提供更多户外活动场所,要求合肥编制总体城市规划时,率先提出利用好合肥环城林带和现有块状绿地的联系,形成合肥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的人类聚居环境,对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万里心中早已希望构建一个使园林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和谐的宏伟蓝图。
也正是得益于他的倡导,合肥环城公园建设工程才能启动。
贰许有为教授拿出一张当年的报纸对我们说,时任合肥副市长吴翼作为园艺专家为此精心策划执行,作出了巨大贡献。
针对老合肥的环境现状,吴翼提出城市绿化要“以面为主,点线穿插”构成绿色网络。
提倡公共绿地建设要“以小为主,普遍分布,在总体上构成系统”,园林深入生活,园林开敞化,公园景物上街,多开辟便于市民日常游憩的、开敞的小游园、小绿地和园林路,把城市绿化整体作为一个大的园林来要求。
因此,当合肥环城公园建设在全民一心的努力下竣工时,吴翼副市长为了纪念特地在《合肥晚报》上登出公告,向全体市民征文,题目是《合肥环城公园碑记》。
男女老少合肥市民,跃跃欲试,报名极其踊跃。
报名截止后,他亲自召集大家开会,提出碑文的几点要求:一、三百字左右;二、文体用浅近的文言文;三、横排,分段,带标点符号。
[安徽名人馆观后感]安徽名人馆
[安徽名人馆观后感]安徽名人馆第一篇安徽名人馆:安徽名人馆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员王兵,这位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
首先,我代表安徽旅行社,司机师傅以及我本人向大家表示欢迎,欢迎大家来到合肥。
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大家这次文化之旅——安徽名人馆站的导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带领大家了解、认识一些安徽历史名人。
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希望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安徽名人馆位于大蜀山北麓,有23个场景布置和2个群体蜡像厅,采取了声、光、电、多媒体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向大家展示了形象逼真的50多位安徽历史名人。
我们今天游览的顺序是先看一楼二楼的场景布置,再看群体蜡像厅。
好了,我们到了,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准备下车,来,大家慢点,注意安全。
进了名人馆,我们看到的第一位名人是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过,那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吗在安徽的涂山,大禹在涂山会盟,娶涂山女为妻,生下了儿子启,这边这位就是启,他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王朝的缔造者,他建立了夏朝。
请大家跟我来,这边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管仲和辅周灭商的姜子牙。
与其相临的这位仙风道骨者就是庄子。
他是蒙城县人,是道家鼻祖之一,(那大家知道道家的另一位鼻祖是谁吗对了,就是老子。
老子和庄子合称为“老庄”。
那么看完了庄子不能不看老子了,)老子的展位是全馆最精美的。
大家请看这副画面,只见一缕紫气袅袅升起,一位老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后面还跟着一个小书童,这时随着呼啸而来的风声,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而我们这位老人已经到了秦国的边境,大家有没有看到函谷关只见这位老者沉静执着,朝函谷关迈进,看完以后,大家也应该记住这位老者了吧他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接下来是鸿门宴的场景,请大家先安静,听一下琵琶曲,怎么样有没有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十面埋伏。
鸿门宴故事中有两位重要人物都是安徽人。
漫步庐阳寻觅合肥老石头上的那些旧时光游记随笔
漫步庐阳寻觅合肥老石头上的那些旧时光游记随笔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一座座小城不断扩张,当初那些地标如今已变成了城市的一个普通的地理位置。
历史是有传承的,那些逝去的点点滴滴,唤起了新老合肥的城市历史文化回忆。
合肥的个性和趣味,体现在道路命名上大都以省内城市名字命名。
市一级的如芜湖路、六安路、安庆路、宿州路等;县一级的如桐城路、金寨路、蒙城路等;也有以集镇名字命名的,比如炉桥路、义井路等。
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以伟人冠名的也不少。
在中国最著名和最多见的可能就是中山路了,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南京、广州、上海、芜湖、南昌、青岛等城市都有。
在中国,有很多以伟人冠名的路,最著名和最多见的可能就是中山路了,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南京、广州、上海、芜湖、南昌、青岛等城市都有中山路。
其实,合肥历史上也有一条中山路,就是今天的长江中路。
合肥因为居于江淮之间,以长江、淮河命名道路便顺理成章。
合肥第一条称得上马路的道路,便是1948年修建的江淮路,即今天的淮河路。
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可以说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比如,拱辰街,为合肥拱辰门内的一条大街,老合肥习惯称之为北门大街。
拱辰大概是个极吉利的词,拱即拱卫,辰是指北极星。
《论语·为政》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封建社会的君王爱把自己比喻成可以指引道路的北极星,希望四裔归附。
所以,中国的古老城市里才有那么多街巷或道路至今还叫拱辰的,这大概也是历史的遗留吧。
上述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合肥之根”——庐阳区范围内。
从某种意义上说,庐阳区地名更替的历史,就是昔日合肥发展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今日庐阳独一无二的存在和韵味。
近年来,合肥这座城市迅速崛起,但历史的烙印依旧很浓。
尤其是在环城马路以内的老城区,像红星路、六安路、舒城路、无为路,虽然并不宽敞,但正是这些尚存的老街道,留下了几代合肥人童年的记忆。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
作品原文
唐多令1 安远楼2小集3,侑觞歌板4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5,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 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6,寒沙7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8。柳下系船9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10断矶11头,故人曾到否12?旧江山浑是13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14,少年游15。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
南宋刘过词作
01 作品原文
03 创作背景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注释译文 04 作品鉴赏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是南宋词人刘过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抒发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世道沧桑的 强烈感受。下阕以疏俊之笔抒写故友凋零、山河破碎、好梦不再的今昔感概。全词怀旧抚今,心情哀伤,写景抒 情,情景交融。词意凄怆清越,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注释译文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 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 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情畅语俊,韵叶音调,不见扭造,此改之得意之笔。(《草堂诗余正集》)
清代词人徐釚:刘此词,楚中歌者竞唱之。(《词苑丛谈》引《山房随笔》)
清代学者黄苏: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之致。 (《蓼园词选》)
晚清词论家李佳:刘过《唐多令》轻圆柔脆,小令中工品。词以写情,须意致缠绵,方为合作。无清灵之笔, 意致焉得缠绵。彼徒以典丽堆砌为工者,固自不解用笔。(《左庵词话》)
瓢杖孤行一肩云水 芒鞋踏破游遍名山——高鹤年居士与《名山游访记》
中 已明言 : “内人 智 氏富有 净 因,绝无夫妻 常聚之痴 游访记 ·正编 ·第二篇 》 )不过 , “真行脚者 各利
心 ” “智 氏亦潜修 净业” “今 秋智 氏临终 ,承大众助 不能 牵,情欲不 能缚 ,烦恼不能扰 ,幻境不 能
念 之 力 ,颇有 往 生瑞相 ,今 于 丙子 冬 刻 石 ,并 附志 (《正编 ·第 十二 篇 》 )高居 士是 一念 至诚 勺朝
之。”从 光绪 十六年 至民国十 三年 ,十九 岁至五 十 四 山访道 而 四 出行脚 的旅行 家 ,前 无古 人亦恐 咩来
岁 ,在 堂上接 引西 方 后 , “云 游 国 内名 山道 场 ,或 者 。虽有 吟家赞他 为 “当代徐 霞客 ,前身邓 隐
人
一 二年 、三五年 而一 归” ,为 时达 三十五年 之久 。 当 (濮一 乘 《鹤年 居士将 归兴化赋 此赠行 兼订后 》 ) 物
门,然早 与古佛青 灯结不解 之缘 的高鹤年居 士 ,讳 恒 吴济 时、被誉为 “当代 的太上老君” “仙 学巨 的
松 ,号 隐尘 ,别号终 南侍者 ,云溪道 人 ,以字行 ,兴 新道家 陈撄 宁诸君 属文弁 之卷首 。清身护法 , 至育
化 刘庄 (1 951年 划 归大 丰 )人 ,生于 1872年 ,卒 于 才 、著 作 等 身 的谛 闲 (讳 古 虚 ),赞鹤 公 “ 直灵
薮
方
瓢 杖 孤 行 一 肩 云 水 芒 鞋 踏 破 游 遍 名 志
高鹤年居士 与 《名 山游访记 》
◎ 陈麟 德
兴 邑好 礼佛 ,名刹 如林 ,唐 制 宋遗 ,缁流如鹜 , 云 ,侣 樵牧 而友 麋鹿。 ” (霜 亭 《名 山游访记 卖编
僧 尼云 集。据 民国二十 五年兴化佛 教会调 查统计全 县 序 》 )是 一次宗教之旅 、文化之 旅 ,也 不讳言 k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人物类文言文阅读重点突破
人物类文言文阅读重点突破近年来,浙江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体裁和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但人物类文言文依然常见。
人物类文言文通常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
这些人物的言行、事迹、性格、思想、情感等都可以成为考点。
人物类文言文可以分为人物传记和趣闻轶事两类。
1.人物传记是介绍人物的生平、典型事件、贡献功绩、性格品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文章,目的是为了记录和传承优秀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在人物传记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名人如何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价值观。
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诸葛亮传》分别介绍了项羽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质。
2.趣闻轶事则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通常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趣闻趣事等方面。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世说新语》中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故事,展现了魏晋名士的自由奔放和率真自然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人物传记还是趣闻轶事,都展现了人物的多个方面,如立志、治学、仕途、政绩、谋略、才能、情感、情操、品行、美德等。
考试的时候,需要通过对于这些方面的分析和理解,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
☆人物类文言文阅读方法1.分析标题。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从标题可以推测,邹忌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形象。
2.梳理文本。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结构比较相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姓名→家境→成长经历→官职→典型事件→评价”的大致思路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
趣闻轶事类文言文,如果是以陈述性语言讲述故事的,需要找到事情的因果,从而分析事件之中的人物形象。
如果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描述的,则要关注人物说话的方式、内容,以此推断人物的性格、情感、精神品质。
3.提取关键词句,从正面和侧面展开分析。
阅读人物类文言文,需要重点关注人物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同时,选文的开头、结尾,或者叙事之后,总有些关键词句,提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精品文档】合肥包公祠观后感范文-范文word版 (4页)
【精品文档】合肥包公祠观后感范文-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合肥包公祠观后感范文
合肥包公祠观后感,包公是人人赞颂的为民除害之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
合肥包公祠观后感,欢迎阅读!
合肥包公祠观后感【1】
合肥这座城市景点不多,兼并巢湖之后或许以此为依托提升旅游业的档次,但老市区的逍遥津、包公祠和明教寺以及李鸿章故居还是有点意思的。
尽管天气炎热,还是谢绝朋友好意出门转了转。
真是赶巧了,在周老虎被捉之后寻访包公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人物,包公祠也有很多处,不仅“开
封有个包青天”,安徽的池州、天长和广东的肇庆等地也有。
当然,坐落于他故乡的包公祠,被认为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
间最久的。
这座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的祠堂全称包孝肃公祠,“孝肃”是
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绕过照壁,进了立有抱鼓石的大门,便被几朵荷花和大片藕荷所吸引。
据说,此处所产莲藕无丝,不像别处的藕断丝连纠缠个没完,那是因为包
公正直无私。
合肥市的建筑遗产作文
合肥市的建筑遗产作文《合肥建筑遗产:岁月沉淀的宝藏》合肥,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有着许多建筑遗产,就像一位低调的宝藏拥有者,默默藏着这些宝贝,不张扬,但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探寻李鸿章故居。
那地方就在合肥闹市区,外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一走进故居,感觉就像瞬间穿越了。
那老式的房子,灰色的瓦,白白的墙,门楣上有着精致的雕刻。
我凑近了去看那些雕刻,有花卉的图案,花瓣似乎都透着隐隐的香气,还有一些小动物,小松鼠活灵活现的,仿佛下一秒就要蹿起来找松果。
正厅里摆放的桌椅,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朴简单,但是能想象到当年这里宾客往来,李鸿章坐在那里和别人商讨事情的场景。
当时我还找了个角落坐了一下,那木质的椅子有点硬,还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就在想,以前的人坐得习惯吗?故居的院子不大,但是布局很精巧。
有个小小的花园,石头的小路蜿蜒其中,我沿着小路走,旁边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墙上有一些斑驳的痕迹,那是岁月给这个地方留下的特殊记号,记录着它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从那以后,我就对合肥的建筑遗产特别感兴趣。
合肥还有很多古桥,就说那个赤阑桥吧。
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感觉很平静很安心。
桥身是那种厚实的石头砌成的,石块之间虽说历经多年,但依然紧密连接。
我看到桥栏杆上有着不知道被多少手抚摸过的光滑感觉,也许是曾经赶路的人,在这里暂歇,顺手扶着栏杆眺望远处,又或是顽皮的孩子在桥上跑来跑去,把这里当成了游戏的天堂。
这些建筑遗产,就像是合肥的一个个老故事家,你要是靠近它,它就能给你讲出一段段有趣又有意义的往事,每一个角落,每一道刻痕,都是故事的小章节,让合肥这座城市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使合肥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现代化都市的模样,而是有着深厚底蕴的古老之城。
《合肥建筑遗产中的点滴趣味》我一直觉得合肥的建筑遗产像一个个神秘的老者,带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静静坐落在城市之中。
就说明教寺吧。
有一回,我跟着一群好奇的游客进去转了转。
郝柏村皖南之行
郝柏村皖南之行
张和敬
【期刊名称】《江淮文史》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2005年10月,郝柏村先生率家人及有关人员一行9人,到黄山参观访问,并到贵池察看当年抗战遗址,我于郝先生离皖赴沪前赶往黄山为之饯行,郝先生对当年在陈家大山抗击日军之役感慨良多,对大陆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欣喜。
【总页数】3页(P170-172)
【作者】张和敬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统战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5.4
【相关文献】
1.周恩来皖南之行 [J], 孙金根
2.台湾中小学历史地理教材编纂中的两次统独观大较量--评郝柏村与谢大宁两次投书引发的大讨论 [J], 郭光明;苏新春
3.台湾中小学历史地理教材编纂中的两次统独观大较量--评郝柏村与谢大宁两次投书引发的大讨论 [J], 郭光明;苏新春;
4.周恩来皖南之行 [J], 孙金根
5.周恩来皖南之行 [J], 孙金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忆郭风先生
回忆郭风先生作者:汤伏祥来源:《福建文学》2019年第03期1998年4月下旬的一天,我在章武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福州凤凰池福建省文联宿舍的郭风先生家,拜访了郭老。
郭风先生是享誉全国的著名作家,能有机会与他相识,真是我的荣幸。
在这之前,我与郭老已有书信往来。
1997年的10月,当他收到我给他寄的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友散文集征稿函后,就给我寄了他的散文《霞岭村和后谷村》。
这是一篇刚刚写成的、难得的散文,写的是福建师大前身之一——福建师专中文系的往事。
霞岭村位于福建战时省会永安。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在华侵略已显无力疲软之态,福建除了厦门陷入敌手外,大多地方还是相对平静,尤其是闽西北一带成为难得的“净土”。
也因此,当时省内一些大、中学以及报刊社、出版社等内迁至永安、长汀、建阳、沙县、南平等地,尤其是永安,云集了海内外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作家等。
以至于后来,还有永安与重庆、桂林、昆明并称“战时四大文化中心”之美誉。
郭风先生早年毕业于莆田师范学校,1941年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刚成立不久,便考入文史科学习。
1942年,省立师专校址从永安霞岭村搬迁至南平的后谷村。
“如此,我从1941年9月至1944年7月,在这两座山村里度过三年的‘学生时代’。
”当时已八十有余的郭老,对于学生时代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他在文中怀念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虽然是在山村中学习,但“福建师专的师资阵容是颇为可观的”,“我首先念及的是,在校的学者、教授与同学在一起,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物质供应甚是困难的情况下,在偏僻的山村里,在油灯下进行备课以及学术研究工作,以及过着真正的粗蔬淡饭的生活。
至今想来,他们的此等工作以及生活情景,就某种意义而言,具有一种微妙的,比课堂更有价值的教育作用”。
文中,郭老提及了众多名家,如施蛰存、黄寿祺、包树棠、杜琨、靳以等,笔端无不流露出对师长的尊重、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霞岭村和后谷村,均是个人生活路途中的驿站。
忆孙颔同志二三事
忆孙颔同志二三事作者:***来源:《世纪风采》2024年第06期孫颔同志离开我们多年,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近来整理相关物品,想起孙颔同志的一些往事。
一张证明书由于工作原因,我留存了一张孙颔同志当年使用过的证明书。
这张微微泛黄的证明书,历经70多年岁月洗礼,纸张的折叠处已部分断裂,但整体上保存完好,字迹、印章清晰可见。
证明书长25.5厘米,宽22.5厘米,文头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证明书,内容为证明孙颔同志奉令前往山东省渤海行署检查春耕工作。
签发人为张克侠部长,副部长程照轩、何康。
落款日期1950年4月4日,加盖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红色方印。
每每看到这封证明书,孙老讲述当年检查春耕工作的情景便历历在目。
孙颔曾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农经系,学生时代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
1948年底,受党组织派遣,到华中解放区参加工作,后进入华中党校学习。
渡江战役前夕,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金陵支队7大队南下。
南京解放后,任南京军管会军事联络员,接管国民党中央农业实验所。
1950年春,21岁的他身着军装,怀揣证明书,带领由原实验所的技正、技佐等组成的工作组,前往山东省渤海行署检查春耕工作。
谈及此行,孙老深情回忆,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山东众多地区很早就创建了革命政权,建立起人民武装,被称为革命老区。
渤海行署的许多领导同志很早便参加了革命,被大家尊称为老党员、老八路。
他说,在听取行署关于春耕工作汇报时,感到这些老党员、老八路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仰,他们的领导风范和敬业精神,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随后,工作组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察看春耕生产情况。
当地百姓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给组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作组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指导当地发展农业技术,为此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了力量。
孙老谈到,那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组就餐时,围着院子中间放有饭菜的小炕桌自然形成一圈,大家或蹲或站,啃着窝窝头,就着咸菜,边吃边交流。
百年华商 巨擘传奇 vol.3—— 不霸之王:郭鹤年
百年华商巨擘传奇 vol.3 | 不霸之王:郭鹤年作者: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毕亚军从不称王称霸、也不高谈阔论的郭鹤年,以不辜负每个机会,不亏待每个人,不虚度每寸光阴,九十高龄依然谦虚谦虚再谦虚,努力努力再努力的身体力行,成就了跨时代、跨行业、跨国界的伟大成功,也树起一面伟大企业家的光辉旗帜。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为您分享了华商名人堂郭鹤年音频专稿——不霸之王:郭鹤年(欢迎搜索收听)【东南亚首富郭鹤年】郭鹤年1923年生于马来西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大富豪榜上,他一直高居前列,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首富。
70年的基业畅旺,也让他被评价为:永远不会破产的巨人。
郭鹤年喜欢做长久的生意,是用时间换空间的大赢家。
他对时势和趋势保持敏感与警觉,注重情报的收集和经营创新。
一旦机会明确,郭鹤年强调速战速决。
他说:“一旦看清楚,马要跑得快。
你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得到,要抢在他前面。
”“要照顾别人的利益”是郭鹤年的口头禅,他的管理哲学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伙伴,每年都给员工相当好的花红。
他乐于倾听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别人的意见更好,即使自己已经有了主见,他也愿意马上改变,而不是维护自己的颜面。
进入酒店业时,一位法国朋友问他,想好叫什么名字了吗?郭鹤年说自己已经想好,并且把想好的名字告诉对方。
这位朋友听了他想出的名字以后,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笨蛋。
“我吞了一口气。
问,假如你是我的话,会取什么名字。
他想想说,香格里拉吧。
”郭鹤年回忆,“我想了想,说,很好。
”郭鹤年始终以商人定义自己,很少参与政治,也不爱抛头露面参与社会活动,但他始终与政商各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懂得判断时政大势和社会趋势,并且能够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靠近他。
”他说。
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1909年落脚马来西亚,从店员奋斗成当地有名望的商人,母亲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
良好的家庭背景,不但让他受到顶尖的中、英文教育,也让他在学习期间,就已与同时代一大批政商精英并肩同行。
辛亥百年之华商领袖① 郭鹤年的香格里拉
辛亥百年之华商领袖① 郭鹤年的香格里拉
郭芳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11(000)039
【摘要】自辛亥革命始,复兴民族、挽救国家、实现主义,即成为中华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商界亦概莫能外。
百年以来,中华商界的杰出人物,由涓滴而成洪流,如大江东下,世莫能御。
在辛亥百年纪念时刻,本刊携手央视《对话》栏目,推出华商领袖系列报道(共四期),以飨读者。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郭芳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74
【相关文献】
1.「香格里拉之父」郭鹤年 [J],
2.郭鹤年:华商界的一只老"仙鹤" [J], 刘素静
3.华商界的一只老“仙鹤”郭鹤年 [J], 刘素静
4.辛亥百年之华商领袖④ 钟廷森:钢铁大王的百货帝国 [J], 郭芳
5.辛亥百年之华商领袖② 001号外商谢国民 [J], 郭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鸿章与郭嵩焘的友谊
李鸿章与郭嵩焘的友谊
贾熟村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在洋务派中,清廷政要认为李鸿章能见其大,丁日昌能致其精,沈葆桢能尽其实,郭嵩焘既精且大.李鸿章与郭嵩焘都是洋务派的佼佼者,志同道合,互相支持.又同受守旧派的攻讦,同病相怜,互相同情,互相安慰,形成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贾熟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郭嵩焘新化行吟考——道光、咸丰间郭嵩焘的两次新化之行 [J], 王晓天
2.郭嵩焘出使西洋与其对世界古典文明的初步引介——以《郭嵩焘日记》为中心[J], 陈德正;胡其柱
3.郭嵩焘研究的最新成果——评王兴国新著《郭嵩焘评传》 [J], 刘泱泱
4.郭嵩焘解庄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以郭嵩焘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为例[J], 陈仁仁
5.论湘军集团及其与郭嵩焘的关系——关于郭嵩焘研究的一个先决方面 [J], 张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顾眄元古问询祗今
顾眄元古问询祗今--周铁衡先生与沈阳故宫的渊源本文标题的八个字是郭沫若先生为周铁衡先生所著《东窑考》扉页上的嵌字头的笺题,其意为“所能‘顾问’之事溶茹古今”。
周铁衡先生,原名周德舆以字行。
河北省冀县人,1903年出生,1968年文化革命中被迫害逝世,享年66岁。
周先生心羡吴缶老(吴昌硕),缶老号大聋,故自言匏、土、革、木、石、金、丝、竹乃八音吾能听其一半,因此自号半聋、阿聋,半聋楼,堂号为四音馆,晚年又号聋叟、聋翁、聋公、老聋、雪聋子。
因为祖籍河北冀县故又有河北周郎、冀州布衣与河北布衣为号。
周先生终生从事古钱币的研究、对清代钱币又有收藏,又有别号清泉堂、五百钱富翁。
研读《石涛画语录》后又有一画老人为别号。
因藏有北宋双水注又号东壶斋。
周先生字铁衡又衍号为铁道人、铁翁。
晚年书画变法又号也香亭、野香亭、跳出古人室、后来居、筹添海屋。
六十年代任鲁迅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又号灌园丁。
周铁衡先生九岁随父亲到东北上任,十四岁拜东北著名画家邱壑(邱烟云)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
稍长经瑞光法师举荐拜白石老人为师,成为入室弟子。
周先生少年从工笔重彩入手,中年对古人画法兼收并蓄,玩味元、明逸民画家的社会构成、人生价值取向、技法。
以写意、大写意为主,注重中国文人传统,自言是缶庐(吴昌硕)私淑弟子。
先生以深厚的国学积淀将胸中块垒直舒画意,将画、款、印熔冶于一炉。
钤印有时为某一题材便刻一印钤之,款题自作章句卓然天成,不雕不饰。
无论丈二匹之巨幅还是尺开册页,构图不论紧密繁复还是精节孤俭,设色重彩金碧还是淡雅灰白莫不得心应手。
所绘题材不与古人雷同,源于写生,姿态天成脱去尘俗,白石老人评其绘画说“有出蓝之妙”还为周先生所撰《半聋楼谈画》、《半聋楼印草》作序。
(插图1) 周先生擅于治印、诗文、古琴弹奏、精于鉴藏且成就甚高,是典型的新的文人画家。
二十年代中期与王光烈(希哲)结识,对古钱币收藏发生兴趣,鉴藏清钱伴其终生,并著有《清钱轶录》钱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郭鹤年先生合肥之行作者:檀力来源:《华人时刊》2013年第06期香港,弹丸之地,却藏龙卧虎,富豪云集。
郭鹤年先生,在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三;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四;全球华人富豪位居第七。
由于他不愿在新闻媒介出头露面,因而蒙罩了一层神秘色彩。
但在中国,人们通过其代表作———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而闻知了这一掷地有声、如雷贯耳的英名。
在合肥说身世1990年10月,郭鹤年先生看中安徽,与合肥华侨经济开发公司合资880万美元,开办了合肥嘉利华油脂饲料有限公司,并表示要亲自参加开业典礼。
对于嘉里贸易有限公司这样一个财力雄厚的公司来说,一个内地油脂厂的开业典礼,是不必劳董事长的大驾的。
然而,郭鹤年却亲自莅临剪彩。
郭鹤年不仅是擅长经营的富豪,而且是心地善良的孝子。
他十分孝顺90高龄的母亲郑格如女士。
到合肥之前,母亲为他卜卦,称他老来仍有财星高照,在安徽创办的企业必将财源广进。
老母亲自选择公历12月12日(农历10月26日),为郭鹤年的起程出访日,选定公历12月14日(农历10月28日),为合肥企业开张庆典日。
言称郭鹤年安徽行,必定是吉利程、福禄路,双双顺发,马到成功。
郭鹤年遵照母命,12月10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出席马哈蒂尔总理,为招待中国总理李鹏举行的国宴后,即于11日,飞赴香港。
12月12日,乘港龙包机按时抵达合肥。
说也凑巧,入冬久旱的合肥,当日竟哗哗下起细雨。
时任合肥市市长钟咏三,在市政府贵宾室盛迎郭鹤年及其一行6人时,乐不可支地言称郭鹤年贵人多福,感谢他为久旱的合肥带来喜雨。
12月13日上午,郭鹤年由时任安徽省副省长吴昌期,合肥市市长钟咏三陪同,首先参观合肥西郊科学岛。
郭鹤年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科院合肥分院数十家研究所一项项科技成果。
他赞叹道:“真没想到这里隐藏着这么多的稀世奇宝!”郭鹤年在科学岛上,参观的最后一个项目是智能研究所。
该所所长李锋介绍的高智能系列心血管功能测量仪,引起郭鹤年的极大兴趣。
他说:“让你们的仪器来测探一下我的身体,可不能暴露我的身体秘密。
”测量数据显示:郭鹤年身体血存量、血管弹性、心脏功能包括微循环系统,犹如30多岁的年轻人。
下午,穿过熙熙攘攘的顾客群,步入热闹非凡的安庆路自由市场,郭鹤年来到城隍庙,在由时任安徽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题写的“茗香阁”茶楼,正巧,我和5位江苏的文朋艺友,也在品尝安徽名茶———“敬亭绿雪”,阅读购买的当日《合肥晚报》(当日头条新闻报道郭鹤年来合肥的消息)。
由于我和郭鹤年同是福州老乡,我祖辈曾侨居在马来西亚的缘故,我俩相见便倍感亲切。
茶楼会计王敏小姐,热情地为在座的各位,介绍产在宣郎广地区的名茶,郭鹤年一边品尝,一边向在座的各位说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打算。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郭宅村,1923年10月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享有“亚洲糖王”与“酒店大王”的美誉。
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到粮油,他不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更让这个商业王国持续向上,旗下仅香港和新加坡的部分上市公司市值就近1500亿港元。
郭鹤年不爱慕虚名,做事一向踏踏实实,不喜欢参与政治,除了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大使和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
他的低调也给他本人及事业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1947年,郭鹤年以3万余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戏馆街租下一座3层老店,成立了力克务公司,经营商务、船务经纪、杂货业等。
创立公司次年,父亲逝世,郭鹤年返回马来西亚,在母亲的建议下,于1949年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经营大米、面粉、豆类、食糖等。
而家中排行第三、年仅25岁的郭鹤年出任公司总经理。
多年以后,郭鹤年表示:“母亲对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劳,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也是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
”此后,郭鹤年成立了马来西亚糖厂。
1954年,他远赴英国学习、考察。
除了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外,他对期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作为世界上发展期货交易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已经有了金属、谷物、塑胶、砂糖、羊毛等9个商品交易所。
郭鹤年在期货方面的学习为他在白糖市场上的迅速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来西亚独立后,郭鹤年从英国回到马来西亚。
上世纪50年代末,他孤注一掷将郭氏家族全部资金投入到炼糖业。
1968年,郭鹤年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PPB集团的前身———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向玻璃市州政府租下14500英亩的森林地,开垦为蔗园。
1973年,全球市场白糖价格飞涨,蔗园首次有了收成。
这不仅为郭鹤年的炼糖业规避了风险,同时也标志着马来西亚的食糖开始自给自足。
上世纪70年代初,郭鹤年成功控制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80%的糖业市场,并通过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合作将业务扩展到印尼。
在鼎盛时期,郭鹤年控制了国际市场上每年食糖贸易总量的1/10。
1976年,郭鹤年发动了一场倒置收购行动,将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变为郭氏的商业舰队,马来西亚糖厂成为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经营范围开始不限于甘蔗和糖,而是积极向其他业务领域扩张,如通过控股PPB油棕进军油棕种植领域,经由郭氏拥有的棕油厂加以提炼,并通过旗下的香港嘉里贸易,销往中国等地。
PPB集团也因此被誉为郭鹤年在马来西亚商业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随后,郭鹤年利用在糖业积累的资本,开展多元化发展,酒店业正是郭鹤年继糖业以后又一成功的投资。
1971年,郭氏家族正式进军酒店业,投下1亿令吉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
之后,分别在各国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据点,从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济等一路延伸至中国内地,并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团。
然而,郭鹤年并没有止步于糖业和酒店业的发展,而是以更大的气魄向多种行业大举进军。
时至今日,郭鹤年的商业王国不但横跨整个亚洲,而且扩展到巴黎、圣地亚哥、温哥华、智利等地。
国际性企业家上世纪70年代中期,郭鹤年开始以香港为基地巩固自己的商业王国,并逐渐成为香港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
上世纪90年代,他从英国人手中收购了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成为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
郭鹤年后来在谈到对香港的印象时说:“我1975年刚来香港,头三四年都是在马来西亚和香港之间来来往往,1978年起就长住这里了、喜欢这里了。
作为华人生意场,全世界就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跟香港比,这里真正是一个设立生意总部的好地方。
”在接受《大公报》访谈中,他说:“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
”言语中,尽显他对中国深深的爱。
近年来,郭鹤年的投资重点转向中国内地,在中国的私人投资总额已达50亿美元,项目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福州、杭州、厦门、广西、合肥等地。
而郭鹤年与中国内地的第一次正面交往,却是始于一场白糖贸易战。
追溯上世纪60年代,印尼黄仲涵家族的产业被印尼政府接管没收后,中国外贸部看准了这一机会,以政府作后盾,把大量的中国食糖输入马来西亚销售,以求长期占领这个市场。
一时间,一艘艘货轮从中国驶来,卸下大批白糖,然后倾泻到马来西亚市场。
这一攻势让郭鹤年措手不及,由于中国糖价格更便宜,郭鹤年的白糖被积压在仓库里。
对此,郭鹤年从印度输入白糖,以更低廉的价格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最终,郭鹤年奠定了其糖王的地位。
从此,他称霸亚洲糖业50余年至今。
然而,正是通过这场白糖贸易战,中国政府与郭鹤年结缘了。
此后,中国方面通过在香港的商业机构与郭鹤年合作经营食糖生意,并且委任其作为中国相机、颜料及电冰箱在马来西亚的总代理。
1983年,郭鹤年与北京四季青公社、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海淀区建起了中国内地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北京香格里拉。
1985年11月,郭鹤年以私人企业家贸易代表团成员的身份,随马哈迪尔首相访问中国。
不久,他在北京投资合作兴建耗资3亿美元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绝大多数外资因政治因素放缓投资中国,郭鹤年却反其道而行,在中国投下数以十亿计的巨资,使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的开路先锋。
1985年,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向新加坡20家银行借款2000万美元,按照契约规定应在1987年1月偿还。
但由于公司领导经营不善,到期竟无法偿还,面临着被有关方面接管的厄运。
马华合作社握有马华控股公司的22000多万股股票,占缴足资本的30 %。
如果马华控股有限公司被接管,马华合作社便有灭顶之灾。
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马华公会的前途。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马华公会领导经多次协商,最后决定进行全面改组,原有的10名董事统统辞职。
马华公会总主席林良实亲自出马,邀请“糖王”郭鹤年、“橡胶大王”李华生、著名律师曾华英,以及玻璃市种植机构董事胡本金组成新董事部,郭鹤年任董事部主席。
经过协商,4人董事部立刻筹款偿还了2000万美元的债务,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得以存活。
而他们4人没有一人进行新的个人投资人股或进行股权转让。
此举纯粹是为了公众,为广大华商服务的。
郭鹤年等人不计私利、力挽狂澜的举动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支持。
1985年,马华公会总主席、马来西亚国会议员陈群川因不慎卷入与新加坡有关的经济案,被新加坡法院以唆使他人失信等15条罪状扣押候审。
郭鹤年在了解真情后,独自负担巨额保释金,将陈群川保释出狱。
这一举动又一次震动了当地社会,引起了广泛注目。
1985年,亚洲管理学院与马来西亚银行公会主持的“十大企业家”评选活动,将代表企业界最高荣誉的“金字塔奖”颁与郭鹤年。
在马来西亚,这个奖意味着非凡与惊人,他在公众的心目中俨然已是一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国际性企业家。
而因为他参与的这两件事都与马华公会有关,这也使他在当地广大的华人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郭鹤年已年届90,仍然担任马来西亚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及香港嘉里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是旧社会的说法,现在,九十岁才是古来稀。
人生一定要有挑战。
”“鹤寿千秋德田万顷,年禧万福利市五洲。
”作为福州小同乡,我衷心祝福郭鹤年先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
(责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