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材第18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需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了解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准确区分它们。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区分。

3. 实践活动:分发观察记录表,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展示生物多样性。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 生物多样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记录下来,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详细说明: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概念的理解。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边界的模糊性。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

3.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让学生尝试说明其判断依据。

教学步骤:Step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 利用图片或实际物体示范,让学生归类生物与非生物,加深认识。

Step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5分钟)-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讨论不同生物对人类的帮助和危害,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非生物物质改善生活。

Step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15分钟)- 设置生物与非生物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分。

-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区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模糊边界的问题。

Step4:实验探究(20分钟)- 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实验探究,例如观察真菌的生长过程,或者观测非生物物质的变化反应。

-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在实验中的表现及特点。

Step5:课堂讨论及小结(10分钟)- 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 小结课堂内容,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性及应用。

作业布置:布置以“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应用”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生活中辨别和运用所学知识。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以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物的分类,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 基本概念学习(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两者。

(2)出示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 生物的基本特征4. 生物分类(1)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知识。

(2)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生物进行分类。

5.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讲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重要性。

(2)出示实例,让学生分析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2.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3. 生物分类按形态结构分类按生活习性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改良环境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1)请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够准确区分它们;2. 能够列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PPT/黑板;2. 实验材料:水、纸巾、石头、纽扣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视频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生物和非生物的问题,例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 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给出简单易懂的定义和解释。

生物是指能够生长、繁殖、变化和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物体,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非生物则是指不能生长、繁殖和变化的物体,如石头、水、桌子等。

Step 3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0分钟)教师以图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如生物的特点:有生命活动、能够呼吸、自我繁衍等;非生物的特点:没有生命活动、不能自我繁衍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Step 4 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45分钟)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例如水、纸巾、石头、纽扣等,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听声音、闻气味等方式来判断这些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帮助他们总结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点。

Step 5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物与非生物1. 引言生物与非生物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可以建立对自然界生物种类和分类的基本认识,培养他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辨别能力。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索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并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2. 学习目标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掌握基本的生物分类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并描述观察到的生物和非生物。

3. 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一只动物玩具、一个石头、一片树叶等。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例如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以及为什么。

3.2 观察与比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观察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图表,引导他们观察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例如,生物有生长和繁殖能力,可以移动和呼吸,而非生物通常没有这些特征。

3.3 实验(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和容器,如水、瓶子、土壤和一些植物种子。

步骤:- 将一部分土壤倒入瓶子中,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 将一颗植物种子放入瓶子中的土壤中;- 保持瓶子处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并观察植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以观察到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这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3.4 生物的分类(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分类系统,如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通过示意图或图片,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将已知的一些生物进行分类,并描述分类的依据和特征。

3.5 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水是非生物?- 为什么说动物和植物是生物?- 能否举出一些既有生物特征又有非生物特征的事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并从中学习和启发。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对比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用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第一环节:探索生物特征(1)学生观察PPT上的生物图片,思考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3. 第二环节:探索非生物特征(1)学生观察PPT上的非生物图片,思考非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4. 第三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教师提供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2. 非生物的特征: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不由细胞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基本特征。

(2)试分析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

2. 答案:(1)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如石头、水、空气等。

(2)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等特征,非生物不具备这些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观察、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参与讨论。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2. 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2. 什么是非生物?3.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4. 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讲故事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兴趣,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

2. 提出问题(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你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3. 导入新课(10分钟):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

生物是指那些具有生命活动的东西,能够呼吸、吃东西、移动等。

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活动的物体,如石头、水等。

4. 分类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类,并给出理由。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分类活动,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5. 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10分钟):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包括:生物有呼吸、吃东西、移动等生命活动,而非生物没有这些特征。

生物可以生长、繁殖,而非生物不具备这些特征。

6. 练习(15分钟):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并让他们完成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7. 拓展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特殊情况,如病毒、机器人等,让他们思考这些东西应该归类为生物还是非生物,并给出理由。

8.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四、教学资源:1. 故事书、图片或视频素材;2. 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或实物。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表现;2. 分类活动的准确度和理由合理性;3. 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带回家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来;2.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分类游戏,让同学们在游戏中巩固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生长、繁殖、适应环境、新陈代谢等。

2. 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无生命活动、无生长、无繁殖、不能适应环境、无新陈代谢等。

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命现象的存在与缺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以及如何判断一个事物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具体特征。

3. 利用互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如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实例,以及非生物实例,如石头、水等。

2. 准备PPT,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和特征。

3. 准备问题卡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征。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事物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七、课堂练习:1. 完成填空题: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

3. 简答题:请简要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探讨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九、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实例,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十、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3.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如何将抽象的生物与非生物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主题: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并举出例子进行实际分类。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并让他们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让学
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

2. 理论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包括生长、呼吸、繁殖等方
面的特征。

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而非生物则是没有生命活动的物体。

3. 实例分类(15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五个不同的例子,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讨论。

老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4. 小结(5分钟)
对于学生在实例分类中出现的疑问或者错误进行订正和解释,让整个课程有个圆满的结束。

5.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找出家中或者学校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写一份小结
交到老师手中。

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实例分类的结果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
理解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2. 生物的基本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3. 生物的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

4. 非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5. 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2. 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非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学道具:实物模型、标本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并进行比较。

七、课后作业2. 收集更多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观察报告,检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掌握。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领域的相关知识。

3. 开展生物与非生物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科学》教学目标:1. 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难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植物、动物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生物与非生物”。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如植物是生物,桌子是非生物。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和非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学校、公园等,观察并列出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3.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案例,如新闻报道中的生物入侵事件。

2. 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生物和非生物,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在该事件中的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17课,主要涉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详细内容包括:1. 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2. 非生物的特征:无生命现象,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区分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尝试用这些特征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物的特征,结合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所了解的生物特征。

(2)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用生物的特征来判断它们是否为生物。

2. 答案:(1)生物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2. 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PPT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这些实物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示例:生物:人、狗、猫、花草、树木等;非生物:石头、水、空气、土壤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在区分具体实例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观察和研究生物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2. 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详细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和课外活动延伸。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17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认识世界”的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能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难点: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表,分辨生物和非生物,并列举生物的特征。

4.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非生物:无生活需要、无生长繁殖、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列举五种生物和五种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示例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真菌、人类非生物:石头、水、空气、土壤、阳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更多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增加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和深入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明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生物和非生物中班科学教案

生物和非生物中班科学教案

生物和非生物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手册》第三单元“生物和非生物”,主要围绕第一章“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展开,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掌握生物的生存需求和基本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3. 培养幼儿关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学会区分它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实物(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进行观察、讨论,完成记录表。

4. 小结与讨论(5分钟)5. 互动游戏(10分钟)教师组织“生物和非生物找朋友”的游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由细胞构成2. 非生物的特点: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不由细胞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生物:植物、宠物、人类等。

非生物:家具、电器、玩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分析生物和非生物时的表现,了解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实地观察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增强幼儿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

同时,鼓励幼儿关爱生物,保护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学会区分它们。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17课,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的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探讨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生物的基本需求;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区分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难点:如何正确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实物、PPT、黑板、粉笔。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提出问题:“这些美景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举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存条件。

5. 随堂练习: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的生存条件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生存现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分类。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3.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开放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二是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没有生命、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标本、分类卡片。

学具:分类卡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课件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不同。

2. 知识讲解: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实物观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生物和非生物分类卡片,要求学生将卡片按照生物与非生物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掌握。

8. 作业布置:发放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巩固生物与非生物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题: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对或错)2. 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A. 石头 B. 树木 C.汽车 D. 细菌)。

初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设计三篇

初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设计三篇

初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设计三篇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二、生物与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

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
生化科教081 郭书涛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节内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思维领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背景性的隐含了分类的理念。

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

为第二课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对生物、非生物、动物、植物等学习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

所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讨论,能说出蜗牛的形态结构。

2.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3.明白蜗牛对一定的刺激做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觉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

4.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5.说出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初步学会建立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

初步借助放大镜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蜗牛;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图画和文字等方法记录观察笔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蜗牛的的体验,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技能,并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选择适合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

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每四人一组准备:蜗牛、放大镜、酒精、白醋、浓稀蔗糖、玻璃板、棉花、手电筒、镊子;收集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引入
回顾旧知: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观察与实验。

课件展示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
生猜:蜗牛。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体会蜗牛的某些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的观察对象。

(二) 新课展开
展示:课件展示几幅漂亮的蜗牛图片。

设问:你一般能在哪儿找到蜗牛呢?
生答:草丛,墙角。

设问: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生答: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讲解: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环境内,如果空气湿度合适,除产卵时期以外,它都在空气充足的地方休息和活动。

如果空气湿度过小,体内大量失水时,它便栖息于泥土中,蜗牛怕强光刺激,有明显的趋暗习性,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

它所能吃的东西特别多,如植物类、动物尸体、土壤中的残枝败叶等,甚至连土壤沙粒也能吃。

蜗牛有特别的忍耐性,对冷、热、饥、旱,都有较强的忍耐性。

当在休眠状态时,一般可达6个月之久的时间不吃不喝,有的甚至长达4年之久;蜗牛喜欢群居,特别是遇到不适环境的时候,它们会集成团生活在一起,相互保护。

设问:为了使我们更方便、更清晰、更好地观察蜗牛,需要借助什么工具?
生答:放大镜。

活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引导如何使用放大镜,归纳放大镜使用的要点。

一、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一般用玻璃做成,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放大镜能将观察现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后方,前后移动物体,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

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观察者的头部和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

学生活动一:学生明确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试着观察自己的指甲、头发等。

二、观察蜗牛
学生活动二:把蜗牛放在培养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课本图2-2中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

蜗牛的外形特征
(1)壳:体外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它具有保护作用。

(2)头部
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作用。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摄取食物的作用。

(3)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运动器官。

2. 观察蜗牛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三:观察蜗牛爬过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吗?
会留下粘液,由于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

作用是可以减小摩擦,传递某些信息。

(2)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
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殖后代等。

3. 蜗牛的生理特征
学生活动四:
用铅笔头分别清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在培养皿两边分别放一点米醋和几滴蔗糖,看蜗牛将怎么行动?
学生活动后要同学总结蜗牛的生理特性:蜗牛具有触觉,视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

生物和非生物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还了解了蜗牛一旦受外界的刺激(如铅笔头触碰),蜗牛就会很快作出反应。

问:那么请问我用铅笔碰课桌,课桌有什么反应?
点拨:这是由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讨论:
下面我们以蜗牛为生物的代表、课桌为非生物的代表说说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结构,并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位。

请一位同学描述蜗牛的结构,最好是指着图片说明。

等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做总结分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从形象中抽象规律和答案。

设问: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呢?
生答:找食物。

探究:
(1)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怎样找到食物的呢引导学生以人为例,得出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感知外界环境。

蜗牛有这些感觉吗
(2)给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方案;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

交流评价:引导各组间交流和合作,协调各组的优缺点,鼓励每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汇报、讲解、提问。

在各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蜗牛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特定反应。

小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三、课外探究
给你青菜的嫩叶、老叶、根、糖、肉,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喜欢吃什么?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植物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动物动物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