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中考文言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
中考文言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导读:黄鹤楼
作者:崔颢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黄鹤楼》译文
《黄鹤楼》译文黄鹤楼,这座屹立于长江之畔的名楼,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与文化,吸引着古今文人墨客的目光。
其声名远扬,不仅在于它的雄伟壮观,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独特韵味。
对于黄鹤楼的描绘,最早见于崔颢的《黄鹤楼》一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以其空灵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下面我们来逐句对其进行翻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意思是说,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一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让人们对黄鹤楼的历史传说充满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悠飘荡。
这两句进一步加深了那种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感慨,白云的空悠更衬托出黄鹤楼的孤独与寂寞。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朗的原野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两句描绘了从黄鹤楼眺望到的美丽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了,我的故乡在何处呢?看着江上的烟波,更增添了我的忧愁。
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自己的故乡,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的翻译,既要准确传达诗句的字面意思,又要尽力保留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词汇的选择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比如“昔人”这个词,翻译成“过去的仙人”,既符合传说的神秘色彩,又能让读者明白其含义。
“历历”翻译为“清晰可见”,形象地描绘出树木在阳光下清晰的样子。
“萋萋”翻译成“繁茂”,突出了芳草的茂盛。
在翻译诗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韵律和节奏的问题。
虽然无法完全保留原诗的韵律,但要尽量使译文在语言上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
对于“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样的句子,翻译时要通过词语的组合和语序的调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悠长而空旷的意境。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黄鹤楼》原文【作者】崔颢【朝代】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七言律诗的规定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讲究平仄。
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要求对仗。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创作背景是怎样的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1.黄鹤楼翻译《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崔颢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古诗翻译、注释、分联详析、创作背景、赏析及崔颢介绍
《黄鹤楼》古诗翻译、注释、分联详析创作背景、赏析及崔颢介绍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黄鹤楼》译文
《黄鹤楼》译文黄鹤楼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古人云:“楚天千里,长江万重。
黄鹤楼、飞帆长。
”这是对黄鹤楼壮丽景色的描写。
楼高五层,总高度达到五十一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楼阁。
黄鹤楼曾多次毁于战火,但每次都重建,展现出中国人民复兴的精神。
楼外有一株古树,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树枝纷繁,翠绿欲滴,给黄鹤楼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楼内保存着许多文物和历史遗迹。
墙上悬挂着古代名人的字画,让人回味古代的繁荣文化。
黄鹤楼内也有一首著名的诗作——《黄鹤楼》。
这首诗描述了壮丽的黄鹤楼景色,诗中有“高插楚天云,流彩堆秋光”,展现了黄鹤楼独特的美景。
每年,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黄鹤楼观光。
一登上黄鹤楼,就能俯瞰整个湖北大地的壮丽景色。
楼上凉爽的空气吹拂着脸颊,让人心旷神怡。
黄鹤楼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每当楼内漂浮起薄雾,就有江中神兽黄鹤出现。
这个传说让人们对黄鹤楼充满了神秘感。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更是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敬仰和热爱的象征。
黄鹤楼矗立在长江边,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鹤楼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中。
黄鹤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吸引了无数文化学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其中的历史和美景。
黄鹤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相传,东吴大将陆逊曾在此筑楼,以阻挡蜀汉大将诸葛亮的进攻。
虽然楼后来多次毁于战火,但每一次重建都是古人们对于黄鹤楼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
今天的黄鹤楼是在1957年重建的,通过精心的修复,重现了古时的壮丽景象。
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充满古典气息。
整个楼身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檐角翘起,形态独特。
楼内的楹联和柱头雕刻都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登上黄鹤楼的楼梯,步步宽阔,稍加喘息,便可抵达楼顶。
站在顶层,一片壮丽的景色呈现在眼前。
远处,湖水波光粼粼,一条长长的黄鹤船缓缓行驶其间。
江面上的渔船和游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光,犹如一幅水墨画。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是在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积极反共的背景下创作的。
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作品原文: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品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
《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成的,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
另有一说,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此说不可信。
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
上下片各四句。
《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②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一作费祎(yī),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楼因此得名。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③茫茫:广大貌,远貌。
④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⑤中国:就是国中。
《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1、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黄鹤楼记阎伯理原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唐代崔颢古诗词黄鹤楼的诗意
唐代崔颢古诗词黄鹤楼的诗意《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黄鹤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黄鹤楼》翻译
崔颢《黄鹤楼》翻译《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一、作品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⑵,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注释译文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三、白话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四、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五、作品鉴赏《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
崔颢(704-754),汴州(现在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的黄鹄矶上。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3)悠悠:飘荡的样子。
4)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的清清楚楚。
川:平原。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5)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6)乡关:故乡。
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摘要:
1.黄鹤楼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原文内容概述
3.译文及赏析
4.原文与译文的对比与分析
5.黄鹤楼的文化影响及其意义
正文:
【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胜古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 年)始建。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离去再不返回,世事沧桑已千年,唯余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青翠欲滴。
日暮时分,眺望故乡何处是?烟波渺渺的长江让人无限忧愁。
通过对原文与译文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译文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基础上,力求通顺易懂。
译文传达了诗人对黄鹤楼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黄鹤楼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自古代以来,黄鹤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咏,楼内的壁画、楹联、碑刻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鹤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总之,黄鹤楼原文及译文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超凡才华和深厚情感,同时也感受到了黄鹤楼这一文化名胜古迹的无限魅力。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一】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黄鹤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黄鹤楼》的全诗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黄鹤楼》的全诗翻译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主旨及原文翻译
黄鹤楼主旨及原⽂翻译
《黄鹤楼》⼀诗的主旨:描写登楼望远时⼼中寂寞思乡的感慨。
《黄鹤楼》是唐代诗⼈崔颢创作的⼀⾸七⾔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黄鹤楼》的主旨
《黄鹤楼》⼀诗的主旨是描写登楼望远时⼼中寂寞思乡的情感。
作者从仙⼈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黄鹤楼
【作者】崔颢【朝代】唐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译⽂
过去的仙⼈已经驾着黄鹤飞⾛了,这⾥只留下⼀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已晚,眺望远⽅,故乡在哪⼉呢?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给⼈带来深深的愁绪。
古诗黄鹤楼意思
古诗黄鹤楼意思黄鹤楼古诗原文级解释【1】黄鹤楼 / 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黄鹤楼【2】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诗句翻译
黄鹤楼诗句翻译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黄鹤楼诗句翻译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黄鹤楼古诗的翻译《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1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奇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照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奇古代有1位名叫费文的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依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当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来宾,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1、诗中诗句降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的虽然是繁茂、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诗人是用的是反衬手法,传达出访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憧憬。
2、诗中消失两次“空”,体现了诗人形单影只、怅然若失的孤独心情。
3、诗中以神话传奇开头,增加了1丝神奇颜色,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
本诗描写了诗人等楼宇昂网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2.黄鹤楼古诗的翻译《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1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奇古代有1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依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当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来宾,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传奇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崔颢 黄鹤楼崔颢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崔颢黄鹤楼崔颢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去,此地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飞走再也不复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上空飘游。
晴天从黄鹤楼里可清楚地看见汉阳的绿树,芳草茂盛遮盖了鹦鹉洲。
天已傍晚,哪里是我的故乡?望着这烟雾迷茫的江面,真叫人发愁。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游览黄鹤楼时写的一首吊古怀乡的诗。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发思古之幽情。
登楼远眺,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了世事苍茫之感。
俯仰山川,风光如画,顿生思乡之愁情。
元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认为律诗颔联要紧承首联时谓:“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的前四句便是如此,颔联与首联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全诗色彩明丽,气势宏伟。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摆脱了格律的束缚,章法整齐。
艺术表现手法出神入化,被历代文人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顥《黄鹤楼》为第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集》卷十三评此诗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
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
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
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
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