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翻译、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黄鹤楼》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黄鹤楼》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黄鹤楼》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1.黄鹤楼翻译《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崔颢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黄鹤楼记》阎伯理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lóng zōng,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006其七下教材中删去的内容: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课文翻译: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据《图经》记载):“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返回时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远望这矗立着的黄鹤楼,巍然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飞檐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高地翘在楼的上面)。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优美的)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yú):角落。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yī): 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 成仙。

列:记载。

存:保存。

驾:乘、骑。

憩(qì):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记》.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wēi’é):高大雄伟的样子。

lóng zōng:高耸的样子。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朝代:宋代作者:岳飞原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黄鹤楼诗句翻译

黄鹤楼诗句翻译

黄鹤楼诗句翻译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黄鹤楼诗句翻译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黄鹤楼古诗的翻译《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1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奇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照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奇古代有1位名叫费文的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依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当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来宾,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1、诗中诗句降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的虽然是繁茂、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诗人是用的是反衬手法,传达出访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憧憬。

2、诗中消失两次“空”,体现了诗人形单影只、怅然若失的孤独心情。

3、诗中以神话传奇开头,增加了1丝神奇颜色,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

本诗描写了诗人等楼宇昂网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2.黄鹤楼古诗的翻译《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1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奇古代有1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依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当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来宾,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传奇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阕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壮丽景色。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两句诗描绘了长江的九条支流在中国大地上流淌,一条铁路线贯穿南北的景象。

其中,“茫茫”和“沉沉”两个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浩瀚和铁路线的漫长。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两句诗描绘了烟雨迷茫中,龟山和蛇山锁住大江的景象。

其中,“莽苍苍”和“锁”两个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烟雨的迷茫和龟山、蛇山的雄伟。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黄鹤楼曾经是仙人乘黄鹤经过的地方,如今黄鹤已经不知去向,只剩下游客在这里游览。

这里的“黄鹤”既指黄鹤山,也暗喻历史的变迁。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作者把酒洒在滔滔江水中,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

心潮逐浪高,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澎湃。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意境深远:这首词通过对黄鹤楼周围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深远的意境。

作者通过“茫茫”“沉沉”“莽苍苍”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浩瀚、铁路线的漫长、烟雨的迷茫和龟山、蛇山的雄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信心。

2. 情感真挚: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抒发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作者通过“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3. 语言优美: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茫茫”“沉沉”“莽苍苍”“逐浪高”等形容词和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浩瀚、铁路线的漫长、烟雨的迷茫和龟山、蛇山的雄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高超艺术技巧。

《菩萨蛮·黄鹤楼》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词,它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抒发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黄鹤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黄鹤楼唐·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衹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一作“乘白云”。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据《后汉书》载,汉黄祖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一作“烟花”。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臺》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沧浪《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藉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是在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积极反共的背景下创作的。

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作品原文: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品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

《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成的,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

另有一说,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此说不可信。

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

上下片各四句。

《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②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一作费祎(yī),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楼因此得名。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③茫茫:广大貌,远貌。

④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⑤中国:就是国中。

《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1、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黄鹤楼记阎伯理原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黄鹤楼译文及赏析

黄鹤楼译文及赏析

黄鹤楼译文及赏析黄鹤楼译文及赏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黄鹤楼译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

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

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

”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

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

天宝十三年卒。

有诗一卷,今行。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注释]黄鹤楼: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俯瞰江汉,极目千里。

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

此诗格调优美,最为传诵。

传说李白见题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皆是模拟此诗。

昔人:指骑鹤的仙人。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在武昌江北,中有鹦鹉洲。

萋萋:芳草茂盛。

乡关:故乡。

[译文]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的翻译

黄鹤楼的翻译

黄鹤楼的翻译
01黄鹤楼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02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03《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神仙,曾经骑着黄鹤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长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伸手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名胜古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04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古诗解析

《黄鹤楼》古诗解析

《黄鹤楼》古诗解析黄鹤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源泉。

它以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这篇文章将对《黄鹤楼》这首古诗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内涵和艺术魅力。

《黄鹤楼》是唐代文学家崔颢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以其豪迈的气势和独特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诗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无限豪情和追求自由的情感。

诗中的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透露出作者对过去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黄鹤是神话中的神鸟,以其高飞远翔的特点象征着追求自由和超越尘世的心态。

而“黄鹤楼”作为诗人的写作环境,空余于世,则展现了作者落寞寂寥之情。

其次,诗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揭示出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伤感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寓意着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之情。

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喻历史长河中的人事已随云烟散去,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反思,使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有限。

接着,诗中的“当年乐胥垂泪,谁知今日之悠悠”展现出诗人对当年辉煌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失落。

乐胥是古代历史上楚国王室的歌婢,她因丧夫而抵抗周室,最终被迫殉国。

诗中提到的“当年乐胥垂泪”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与黄鹤楼相联系,以流连古迹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重和对古人的思念之情。

而“谁知今日之悠悠”则折射出诗人对当下疾风骤雨般的社会变迁和个人遭遇的困惑和沉思。

最后两句,“脚著脚印寻常去,直至巴山至此游”展示了诗人追求自由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脚著脚印寻常去,意味着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踏上追寻黄鹤楼的旅途。

直至巴山至此游,表明诗人愿意不断奋发向前,并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与前面描绘的黄鹤楼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黄鹤楼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黄鹤楼》这首古诗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了作者豪情激荡和追求自由的情感。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古诗黄鹤楼的中心思想

古诗黄鹤楼的中心思想

古诗黄鹤楼的中心思想古诗黄鹤楼的中心思想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中心思想: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写作背景: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整体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黄鹤楼主旨及原文翻译

黄鹤楼主旨及原文翻译

黄鹤楼主旨及原⽂翻译
《黄鹤楼》⼀诗的主旨:描写登楼望远时⼼中寂寞思乡的感慨。

《黄鹤楼》是唐代诗⼈崔颢创作的⼀⾸七⾔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黄鹤楼》的主旨
《黄鹤楼》⼀诗的主旨是描写登楼望远时⼼中寂寞思乡的情感。

作者从仙⼈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黄鹤楼
【作者】崔颢【朝代】唐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译⽂
过去的仙⼈已经驾着黄鹤飞⾛了,这⾥只留下⼀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已晚,眺望远⽅,故乡在哪⼉呢?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给⼈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诗词解释

黄鹤楼诗词解释

黄鹤楼诗词解释《黄鹤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这首诗以游览黄鹤楼为线索,精心谱写了一个跨越千里的旅行故事,以及旅行者对自然风景与传统文化的多种感受。

诗中描绘了一片灿烂而宁静的旅行景象,并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故事灵动地融合在一起,使人们有机会欣赏到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一种真正的乡土情怀。

黄鹤楼位于灵活的陇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它有三层石楼,有一座石拱桥,古朴粗犷,有一处碧水湖,与黑青山势形成一座别样的城郊山水景观。

它有着著名的“五山连环中,只影十四桥”的壮美景象,在陇上形成了一处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

《黄鹤楼》以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情思谱写了旅行者游览黄鹤楼的精彩经历,从登楼看西湖,到登桥放眼六合,再到坐船游览万里江山,感受着绿水青山的秀美景色,欣赏着灿烂的自然风貌,尽情于旅行的同时也沉浸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

诗中形象地描绘出一片浩瀚而宁静的水乡风光,既有江水柔绵的景色,又有碧山青岗的清新,更有古印象深得人心,景色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老的文化背景中,诗人王之涣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故事融合在一起,让《黄鹤楼》这首诗变得更加有感染力。

诗中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如请示伊人,伊人前,神女祠堂,水满青城,这些都是客家人民深深扎根的传统文化之一。

据称,当地的客家人民用传统的歌舞节日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而此次旅行者仰望黄鹤楼,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世界,浸润在中国古老文化的氛围中,令人回味无穷。

《黄鹤楼》这首诗不仅受到当代读者的欢迎,它也深深激发了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好奇,成为无数游客追寻的梦想之地,尤其是客家民众,成为他们自豪的根源之一。

总之,《黄鹤楼》这首诗笔力抒情,在自然风光的灿烂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朴与神秘,在浩瀚的江山风光中抒发出一种真正的乡土情怀,使人们能够有机会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旅行者提供一次不可思议的游览体验,唤起他们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与牵挂。

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人去楼空以及世事渺茫感慨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中可以看出此诗中景象恢宏、色彩丰富的绘画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由眼前草木茂盛的景象想到了祢衡怀才不遇的遭遇,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深切同情,更流露出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愤。

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时分怀乡作结,使整首诗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诗人将思念亲人的乡愁与心系苍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

诗作以一“愁”收篇,生动地体现了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上黄鹤楼后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互照应,以起伏婉转的文笔表现作者的乡愁。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黄鹤楼》在唐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首深受后人推重和激赏的诗歌,其主旨一直是后人关注的焦点,对该诗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句,表现了诗人对黄鹤楼的怀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句诗进行翻译,并介绍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篇1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

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全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写的是崔颢对黄鹤楼的怀念之情。

黄鹤楼是唐代著名的名胜古迹,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

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历史悠久,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

崔颢曾在黄鹤楼题诗,表达了自己对楼的喜爱之情。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鹤已经飞走了,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但是仍有游客来此游览。

这句诗表现了崔颢对黄鹤楼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楼中游客的感慨。

这句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非常深厚。

黄鹤楼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文人墨客的雅致和高尚。

崔颢的这首诗通过对黄鹤楼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尊重。

此外,这句诗还表达了崔颢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诗中,崔颢用“日暮乡关何处是”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表现了他对故乡的离愁别绪。

这种思乡之情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篇2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

这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句,意思是“黄鹤知道它去了哪里,剩下的只有游客们徘徊的地方”。

这句诗描绘了黄鹤楼美景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但也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美景背后的思考和感慨。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翻译》篇3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

这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句,意为“黄鹤知道它去了哪里,剩下的只有游客们徘徊的地方”。

古诗黄鹤楼意思

古诗黄鹤楼意思

古诗黄鹤楼意思《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古诗黄鹤楼意思,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黄鹤楼古诗原文级解释【1】黄鹤楼 / 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黄鹤楼【2】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
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