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海洋地理学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2课程代码: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海洋地理学》为限定选修课,教学目的与任务主要为介绍海洋地理学体系各学科的知识概况。
通过学习要求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掌握有关海洋的基本状况,海洋水体及流、浪、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1海洋地理学体系1.2海洋地理学发展简史1.3中国的海洋地理学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1地球的基础知识2,2海与洋2.3海底形态2.4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第三章海水的理化特性3.1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3.2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3.3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第四章海流4.1概述4.2海流运动方程4.3风海流4.4上升流4.5寒暖流4.6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4.7海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五章波浪5.1概述5.2小振幅重力波5.3风浪与涌浪5.4浅水区波浪传播与破碎5.5内波5.6波浪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六章潮汐6.1概述6.2与潮汐有关的天文知识6.3引潮力6.4平衡潮和潮汐动力理论6.5潮流6.6潮汐计算6.7潮汐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七章海洋生物7.1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7.2海洋生物多样性7.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7.4海洋生态系统7.5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第八章海洋中光和声的传播及其应用8.1海洋光学性质8.2透明度和水色8.3海洋激光雷达及其应用8.4海洋声学现象第九章海洋遥感9.1引言9.2海表遥感9.3海色遥感第十章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10.1海洋开发10.2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2、基本要求(1)牢固掌握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了解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36,全为理论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5)以闭卷考试与开卷报告检查学习效果。
国际海洋法-中图版选修2海洋地理教案

国际海洋法-中图版选修2 海洋地理教案课程概述本课程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海洋法和海洋地理学。
国际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协定,主要涉及海洋领土、渔业、环保、能源利用和海上安全等方面。
海洋地理学则是研究海洋地形、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海洋法和海洋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国际海洋法的相关条款和具体实施情况;3.掌握海洋地理学中的海底地形、海洋生物和海洋水文等知识;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海洋意识;5.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国际海洋法的相关条款和具体实施情况;2.海洋地理学中的海底地形、海洋生物和海洋水文等知识。
教学难点1.国际海洋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实际应用;2.海洋地理学中的海底地形、海洋生物和海洋水文等不同领域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介绍国际海洋法和海洋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有关海洋科学领域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3.信息检索: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自主查阅相关国际海洋法和海洋地理学领域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国际海洋法1. 简介国际海洋法是指涉及海洋领土、海洋资源、海洋环保和海上安全等方面的国际规则和标准。
与此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公约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渔业和农业组织(FAO)的《1982年渔业和水产资源保护公约》等。
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蒙特勒召开的国际海洋法会议上通过,是国际海洋法的基本文书。
该公约规定了国家对其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的主权,以及国家之间共同开发海洋资源的原则。
3. 国际海洋法实践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践主要包括海域划界、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上安全等领域。
具体地,包括南海争端、北极海洋开发、南极科学考察等热点问题。
第二部分海洋地理学1. 简介海洋地理学是研究海洋地形、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地球物理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理课教学大纲

地理课教学大纲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地理课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为了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制定一份科学、全面的地理课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明确地列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和地理技能。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两个方面,既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地理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在自然地理方面,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地球的结构、大气系统、水系等;在人文地理方面,可以涵盖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城市化等;在经济地理方面,可以介绍区域发展差异、资源利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明确使用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示范教学、讨论教学、项目研究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地理课教学大纲需要列出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这些教学资源应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和适宜性,以满足学生地理学习的需求。
六、评价方式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以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
七、课堂活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这些课堂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通过积极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八、课外拓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鼓励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术活动、阅读地理相关书籍等形式,拓宽地理知识面,提高地理素养。
九、师生互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问、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全球、大洲、部分地理大区和若干国家的区域地理基本知识;具有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文献的能力,以及使用、绘制各种教学地图和图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地图、图表和统计资料分析地理事物分布与成因的理论和方法,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应用世界地理知识开展中学地理相关内容教学。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问题发现能力,区域创新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具有创新力人才,使学生具备在中学开展地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的能力;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地关系系统认知,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国际意识。
5.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以及热爱中学地理教学的思想。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85868788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89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杨青山主编. 世界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张同铸.世界农业地理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3].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陈才等. 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刘德生等.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朱颜明.地理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7].李旭旦.世界自然地理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5.观察身边的海洋现象,如海滩、港口等,思考这些现象与海水性质和运动的关系,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作业布置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了解海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海洋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探讨海水性质和运动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2.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海域的海水性质和运动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海水性质和运动。其次,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需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选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作业批改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分享和互助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提高地理素养,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2+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如盐度、温度、密度、压力等。
2. 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如波浪、潮汐等。
3. 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海水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以及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例如海水盐度、温度的测量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温度计、盐度计、压力计等。
3. 准备案例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实验场地,确保安全和实验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大海,感受大海的魅力。
2. 引出课题《海水的性质》。
3.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学1. 海水温度(1)展示海水的温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介绍海水的温度来源和测量方法。
(3)阅读教材,了解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4)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5)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2. 海水盐度(1)展示海水的盐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介绍海水的盐度来源和测量方法。
(3)阅读教材,了解世界各大洋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
(4)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5)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3. 海水密度(1)介绍海水密度的观点和测量方法。
(2)阅读教材,了解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3)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4)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4. 海水运动(1)介绍海水的运动形式——波浪和潮汐。
(2)阅读教材,了解影响海水运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分组讨论,探究人类活动对海水运动的影响。
(4)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5. 教室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室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课程标准】读图认识世界海洋的分布大势,了解海与洋的区别。
【学习目标】1、能在地图上分辨出各大洲、大洋的分布,能说出主要海、海峡、海湾的名称。
2、能将海进行简单分类。
3、会阐述重要海峡、海在海上运输中的战略及经济意义。
【学习过程】一、世界海洋与陆地分布活动一:在下图中填上各大洲、大洋的名称,并用“┄┄”标出各大洋和大洲的分界线。
二、海与洋的区分活动二:阅读课本P2,完成下列表格。
三、四大洋概况四、海、海峡、海湾活动三:阅读课本P3—P4,完成下列表格。
1、海的分类:活动四:阅读西亚地图五、读西亚地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主要海的名称。
A、;B、;C、;D、;E、;F、;(2)上述海中属于边缘海的有(填字母);属于内陆海的有(填字母);属于陆间海的有(填字母)。
2、海峡:连通与之间的天然水道。
3、海湾:洋或海延伸进,且深度逐渐的水域。
活动五:一艘货轮从英国首都伦敦沿最短航线到我国天津港,沿途需经过哪些重要的海?并将它们分类。
(内陆海/陆间海/边缘海)活动六:探讨红海、地中海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课时评价】一、基础过关1.下列属于陆间海的是A.地中海B.阿拉伯海C.东海D.日本海2.以白令海峡为分界线的是A.大西洋和印度洋B.印度洋和太平洋C.太平洋和北冰洋D.北冰洋和大西洋3.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达上海港,走最近航线要依次经过A.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B.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C.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琼州海峡D.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4.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注与大洋洲“十”字路口的海峡是A.马六甲海峡 B.白今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台湾海峡5.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A.大西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北冰洋6.下图中海峡不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是A.①海峡B.②海峡C.③海峡D.④海峡7.渤海和黄海分别属于A.陆间海边缘海B.边缘海内陆海C.海湾边缘海D.内陆海边缘海8.读下图,与图中A、B、C、D四个海域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墨西哥湾、南海、孟加拉湾、北海B.加勒比海、南海、阿拉伯海、北海C.加勒比海、日本海、波斯湾、波罗的海D.墨西哥湾、日本海、阿拉伯海、波罗的海二、能力挑战9、读“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海洋地理教案:历史地理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提 问、展示图片等方 式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按照历 史地理的顺序,系 统介绍海洋地理的 相关知识,包括海 洋的形成、演变、 分布、特征等
巩固练习:通过课 堂互动、小组讨论 等方式,让学生加 深对海洋地理的理 解和记忆
总结评价:对本节 课所学内容进行总 结,并对学生的学 习情况进行反馈和 评价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能力,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 文化和历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资源观念, 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可持续 发展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 生态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第三章
海洋地理概述
海洋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海洋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 海洋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海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了解海洋地理的 形成与演变过程
理解海洋对地球 环境和人类生活 的影响
掌握海洋资源开 发和保护的原理 与技术
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海洋地理 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能够了解海洋地理 的形成原因和演变 过程
能够运用海洋地理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具备探究海洋 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海洋地理的热爱和好奇 心,增强探索精神。
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
回顾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海洋地理学的特点和意义 强调实践环节在海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海洋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评价与反馈
第六章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 察学生的表现 和反应,评估
教学质量
作业和测验: 布置作业和测 验,检查学生
第四章 陆地水与海洋 知识点纲要-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陆地水与海洋第一节陆地水体简单相互关系一、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一般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和地下的水体。
地表水: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地下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成为地下水;还有少量地下水由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的。
陆地水体间的相关关系:是指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河流的补给充分体现了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二、河流的补给:大部分河流的补给,来自流域的大气降水。
因降水形式、储水方式、水流路径的不同,通常把河流的补给类型分为:、、、、等。
总结:河流补给类型补给时间主要影响因素补给特点分布雨水补给雨季时间决定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集中性不连续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世界上多数河流我国东部季风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积雪融化通常形成春汛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比较和缓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北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冰川储量补给在夏季水量变化较稳定冰川分布地区我国西北青藏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河流与湖泊的相对位置水位高低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较为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下水与河流水相对位置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较为普遍补充说明:1.我国东部河流流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降水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受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影响。
2.黄河和松花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雨季短(集中7、8月),降水量少,因而它们的流量小,夏汛短;松花江还存在因冬春季节降雪,春季融雪补给河流而出现春汛。
3.积雪从太阳辐射、大气和地面得到热量慢慢融化,连续不断地补给河流;由于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积雪融化与融水补给也有日变化,大致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比雨水补给的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4.在陆地水体中,冰川以固态形式储存着大量的淡水。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中国的海洋资源》参考教案(合集五篇)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中国的海洋资源》参考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中国的海洋资源》参考教案《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2.了解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片、案例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5.通过学习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使学生认识到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与否,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人格(绿色人格)”。
【重点、难点】1.认识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2.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与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生活动] 找朋友激发学生兴趣生物资源海盐矿产资源蟹化学资源石油二、明确目标多媒体明确目标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丰富的海洋资源A.生物资源[学习任务一] 1.阅读P79页前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多种海洋生物资源生长繁殖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哪些?(2)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什么?(3)我国海水养殖的品种有哪些?四、精讲点拨知道我国的四大渔场吗?其中哪个渔场最大?结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最大。
)[过渡]海洋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同时还蕴藏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B.丰富的矿产资源[学习任务二] 1.阅读P79页五、六两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我国沿海地区有哪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的储量怎样?[过渡]我国有多种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化学资源呢? C.化学资源 [学习任务三]:1.阅读P80页,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有哪些?(2)我国海盐的主要产区在哪儿?为什么?著名的盐场有哪些?五、拓展延伸1.海洋里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而且还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海浪、潮汐、风能等。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40 学分:2.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水产养殖学课程代码:B4900003先开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杨宁审定人:付国庆潘庆杰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黑体小三号)一、说明(黑体四号)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
《海洋学导论》是一门研究和阐述海洋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海洋,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为以后利用海洋资源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本课程从地球科学系统看海洋科学体系,以海洋科学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成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海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黑体四号)要求列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在每章内容后列出重点、难点、建议教学方法和思考题等(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地球科学1.地球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定义、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第二节海洋科学的发展史1.海洋科学的发展史2.中国的海洋科学发展史本章重点:地球科学包含的学科、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点本章难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2.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4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基础知识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的形状、圈层结构3.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第二节海与洋1.地表海陆分布及海洋的划分2.海水的起源与演化第三节海底的地貌形态及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1.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2.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第四节海洋沉积1.滨海沉积2.大陆架沉积3.大陆坡-陆隆沉积4.大洋沉积第五节海底矿物资源1.海底矿物资源: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等本章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海洋的划分、海底的地貌形态、海洋沉积本章难点:海底的地貌形态、滨海沉积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与洋的特点2.海洋沉积物质、沉积环境的种类及滨海沉积的种类3.三角洲形成的条件、按形状及水动力分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世界洋流说课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世界洋流说课稿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世界洋流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世界洋流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节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第1课时的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为中图版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第1课时的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二)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讲述了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三)教学目标本节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来衡量,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地理学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课程学时:36
课程学分:2
课程代码: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海洋地理学》为限定选修课,教学目的与任务主要为介绍海洋地理学体系各学科的知识概况。
通过学习要求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掌握有关海洋的基本状况,海洋水体及流、浪、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海洋地理学体系
1.2海洋地理学发展简史
1.3中国的海洋地理学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2.1地球的基础知识
2,2海与洋
2.3海底形态
2.4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
第三章海水的理化特性
3.1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3.2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
3.3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
第四章海流
4.1概述
4.2海流运动方程
4.3风海流
4.4上升流
4.5寒暖流
4.6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
4.7海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
第五章波浪
5.1概述
5.2小振幅重力波
5.3风浪与涌浪
5.4浅水区波浪传播与破碎
5.5内波
5.6波浪与海洋生物的关系
第六章潮汐
6.1概述
6.2与潮汐有关的天文知识
6.3引潮力
6.4平衡潮和潮汐动力理论
6.5潮流
6.6潮汐计算
6.7潮汐与海洋生物的关系
第七章海洋生物
7.1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
7.2海洋生物多样性
7.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7.4海洋生态系统
7.5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
第八章海洋中光和声的传播及其应用8.1海洋光学性质
8.2透明度和水色
8.3海洋激光雷达及其应用
8.4海洋声学现象
第九章海洋遥感
9.1引言
9.2海表遥感
9.3海色遥感
第十章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
10.1海洋开发
10.2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2、基本要求
(1)牢固掌握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了解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为36,全为理论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
(5)以闭卷考试与开卷报告检查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传统手段
(2)多媒体手段
(3)实际操作
五、考核方式和要求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勤、提问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平时考勤随堂进行,重在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期末考查时间100分钟,采用标准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的方式。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并遵守相关的考试纪律。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冯士筰等,海洋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参考书
(1)唐逸民,海洋学,农业出版社,1997
(2)陈容文,海洋学概论,科技丛书出版社,1979
(3)D.A.罗斯,李允武译,海洋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84
(4)杂志:《海洋科学》、《热带海洋》、《黄渤海海洋》、《海洋与湖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