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老子上德人格思想与加强师德建设研究_王黄

教育视角2011.03·123·老子上德人格思想与加强师德建设研究王黄(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
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容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 师德修养 上德人格思想 师德建设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Lao Zi 's Noble Moral Personality Theo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Teachers' Ethics ResearchW ANG Huang(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9)Abstract: Perception of"De"and is one of the core ideology of Lao o Zi advocated a" Noble moral" man, he thinks" Noble moral" people should have a very broad-minded, without any distractions and pollution, advocating thrift, controlling desire moral character.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thics construction 's predicament, those for today's teachers Rongren magnanimity, equality and love students, industrious and save moral have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for the improvement.Key words: Lao Zi; Teachers' Moral Cultivation; Noble moral personality thought;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师德,是指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一个民族道德文化的精华,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老子上善人格思想与师德建设

论老子上善人格思想与师德建设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著有《道德经》,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思想和师德建设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人格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人应当追求自然而非人文,追求自然和谐而非人为干扰,追求自然自由而非人为限制,追求自然安宁而非人为改变。
他强调“以自然为本,以天下为家”的理念,即人要融入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要把自己的家庭融入天下大家庭。
老子的师德建设以“仁”为核心,他认为“仁者无敌”,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勇气,使人们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还认为,师德建设要以“仁”为基础,以“礼”为表现,以“智”为指导,以“义”为标准,以“信”为准则,以“和”为本质,以“勇”为精神。
老子的人格思想和师德建设,为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陈诗静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期陈诗静内容摘要:《老子》是富于道德教育思想的经典,其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一.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的启迪青年教师通过研习《老子》,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便没有发展前途。
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之上“辅其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大顺自然”的理想境界。
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思想,在教育上实现对学生的顺其自然,或者是其他的教育创新。
有助于个人修养。
落实到教育者身上,其实老子是倡导一种少说多做的教育方法,这其实是与儒家的言传身教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重要的补充,老子的思想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给我们以许多积极的启示。
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学习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施教者以身作则,少说多做,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通过一次次测试分数、评比等指标压着学生学,要以“不言之教”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
返璞归真、淡泊名利。
人法自然从个人学习的角度来讲便是返璞归真、淡泊名利,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统一。
作为万物的灵长,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以“无为”促使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的教育之道,在于不泯灭每个人的本性,在于顺应天理。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文案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文案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人师者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老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并且要有敬业乐群的精神,对学生有爱和尊重。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工作者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为师者,身负天赋之责”。
这是说一个教师是有责任和使命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一面镜子,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
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同时,老子提出了“教师应该有良好的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高的道德修养。
这样,教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老子认为教师应该谦虚谨慎。
他强调“为无为”,也就是说教师要以谦虚和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应该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人是有限的,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要愿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教师应该有敬业乐群的精神。
老子认为,教师要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要全身心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教师要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要用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教师应该有乐群的精神,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关心和支持教育界的同仁,要有良好的合作和共享资源的意识,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努力。
综上所述,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为人师者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要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和进步;要有敬业乐群的精神,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只有我们教师始终坚守师德,以高尚的品格和专业的能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下一代,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和谦虚老子提倡“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认为人应该追求简朴、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是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同时,老子也强调谦虚谨慎,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争不抢,不自大不自卑,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道德的高度。
这种倡导质朴和谦虚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和虚荣的现象,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只有通过倡导质朴和谦虚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才。
二、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启示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
而老子的思想,对于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道德观要求人们要尊重道德,注重德行。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倡导质朴和谦虚,教师也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自大不自卑,不争不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老子的思想强调“以德服人”,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发挥道德的力量,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老子的道德观对于师德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只有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倡导质朴和谦虚,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子所倡导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思想,强调真话不需要装饰,装饰的话不值得相信。
同样的,生活也应该保持清淡、宁静,远离外界的诱惑。
这对于当今社会上的送礼、公款吃喝等浮华、浪费的不良风气而言,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老子的“知足常乐”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保持长久。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物欲得不到满足的人而言,是一条最充满智慧的建议。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老子师德思想报告总结与反思

老子师德思想报告总结与反思《论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章,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老子对于师德的见解和要求。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具备和培养的师德品质,以及这些师德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在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师德上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思考着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更好地践行师德。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老子的师德思想中,强调了教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而是要善于思考和反思。
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掌握较深而产生一种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这个知识点,不再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然而,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不仅要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教训。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努力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其次,老子的师德思想还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但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绪或者其他原因而表现出不够理智或者情绪化的行为。
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形象,不仅要言行一致,还要注重修养和涵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老子的师德思想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时间和压力的原因,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和关心。
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因此,我下定决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心得体会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心得体会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对于教育和教师职责的思考和总结的结果。
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于师德的追求和要求,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对老子的师德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老子认为,师者,以道德来教化学生,以身作则,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
首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师德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不僭于天地之严,不妄作于人事之任。
他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教师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去引导学生,不应过分干预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学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非常重要。
其次,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的理念也对师德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老子认为,教师应像水一样,以柔软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
教师应善于倾听,细心观察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用温和、耐心的态度去引导他们。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包容和宽容心态,不应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和限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而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
另外,老子还强调“至善无比,德莫大焉”的观念。
教师应当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来示范学生,引导学生追求至善和真理。
教师要有高度的自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学生。
同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此外,老子还强调“弃学利,不为仁”,主张教师不应追求名利,要抱着无私的心态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学术成绩。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惑,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总体来说,老子的师德思想对于现代师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现代教师应当以老子的师德思想为指导,弘扬师德的核心价值观,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关爱和尊重。
教师还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姿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成长。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简短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简短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春秋末年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师德思想是传世之作,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师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自己的要求等方面。
首先,老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他强调“教化者,一Benevolence 名也。
”教育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学生,让他们受到悉心的引导和培养。
而且老子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应当不断完善,而道德和人格的培养则是更加重要的,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老子的师德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他认为教育是寓教于乐的,他强调“玩教之道寡,益教之道寡。
”他反对以严厉和专制的方式对待学生,而是主张给予学生自由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老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强迫,师傅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而不是压迫和约束的代表。
这种关怀和尊重学生的态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最后,老子还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就是学生的榜样。
他说:“吾无教尼,教者不如直。
”老子主张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他强调“教化逐人用,生吾物象焉。
”意思是教育者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亲近和交流,有意识地去模仿和塑造自己的形象,以便更好地感染和影响学生。
这种以身作则的师德要求对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倡导寓教于乐的方式,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者应该对自己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老子玄德思想对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

老子玄德思想对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老子玄德思想对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中国古代到现代,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传统观念之一。
而老子玄德思想中所表达的许多理念在当代道德教育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老子玄德思想对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并且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它的重要性。
一、个人修身老子玄德思想中最基本的信条是通过返璞至真来实现个人的修身养性。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回归本质,追求本真,避免浮躁和功利。
这种信念与当代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联系,被视为宽容、诚实、正直和有良心的代表。
例如,对于一位学生而言,他/她应该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学生,为人师表,尽心尽力,不要在功利上纠缠,而应该在品德修养上努力孜孜以求。
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努力传达老子玄德思想的价值并引导孩子修身养性。
二、顺应自然在北宋年间《道德经》已经成为了经由万民爱戴的砖头书。
那时,怀抱“顺应自然”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地位,并且唤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老子玄德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希望通过自然的相互作用来改变当下的状况,而不是强制改变。
在当代,我们强调了需要保护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这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我们现在正面临的环境问题不能通过人为干预来解决。
我们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来改变现状。
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我们有可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发扬“一无所有”的精神老子玄德思想中有一句话叫做“一无所有”的精神,意味着要保持内心清静,不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精神来维护社会和谐。
我们可以培养出一个不求回报的社会。
例如,在社区中的志愿者团体,成员们出于自己的内心动机而付出,而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或寻求任何奖励。
他们做的工作没有任何直接的回报,但却在无形中提高了社区的素质,并为社会带来了正面的改变。
四、在个体中实现公共利益老子玄德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万物之所以显,皆因其有贵。
聆听老子教诲,提高师德修养

聆听老子教诲,提高师德修养人们常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应该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是道德和行为的楷模,是传播文明的使者。
然而,曾几何时,教师的道德受到社会的质疑,教师的形象遭到大众的谴责。
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客观上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主观上是有的教师不能够洁身自律,忽视了师德修炼。
的确,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近乎苛刻的今天,工作和心理的压力让我们疲惫。
但是,这绝不是我们放松严以律己的借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定格,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教师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教育的今天就是民族的明天,要看明日公民,且看今日教师,要看明日社会,且看今日校园。
毫不夸张地说,师德的好坏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道德建构的成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向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学习。
一、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好的善就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利。
作为教师,就应该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胸怀,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负责,而不计较名利得失。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工作那么辛苦,家长却对我一点也不理解?”付出辛劳希望得到赞誉,这不正是争名吗?有些教师以补习学生为赢利手段,这不正是逐利吗?如果每个教师都是为争名逐利而从教,那将是孩子的不幸,民族的不幸,国家的不幸!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任何工作都辛苦,任何工作都会有阻力,任何工作都会遭到非议,教师岂能独免?不如放弃名利之欲,做个“上善若水”的教师,好好爱自己的学生,安心从教吧!在我们的从教生涯中,难免会遇到难带的班级,难教的学生,难沟通的家长。
接手了这样的班级,自己下的功夫比别人多,结果成绩没有别人高,奖金比别人拿得少,晋升职称也会受影响,多数人都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怨恨,而怨恨只会加深自己的职业懈怠感。
这时候,如果我们能读读老子的这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心态就平和了。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德育缺失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越来越明显的问题。
加强德育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人格及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继续推动社会发展所必须的。
而老聃哲学的核心内容便是研究如何深化一个人的道德修为,其中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仍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回顾老子德育的经典理论入手,分析现代教育中德育缺失的原因及老子的道德观对于解决现代教育中德育缺失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一、老子道德观中的精髓老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子的道德思想非常丰富,包括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柔弱不争、谦虚谨慎、上善若水、勤俭行事等。
这些思想几千年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正因为老子对道德的描述,站在了最高的全逻辑的基点上,所以它对人类道德的观点,直到今天还是最充分、最正确、最全面、最具有前瞻性,从而也最有资格适合并充当全人类未来智慧主义大时代的(伦理)道德”。
其中老子行善积德的主张,对于道德水平呈现下滑趋势的当今社会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选择最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道德缺失问题的一些重要思想进行分析。
(一)尊重道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因此,万事万物都尊崇道而重视德。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正是其具备帮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的玄远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真正有大德的人不自恃有德,如果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德,实质上就是无德;人要顺应自然、不做作,才符合道,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德”,反之,则是“失德”。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第一篇: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心灵很是触动,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
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中让我们知道,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教师应该有水一样的包容、仁义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
谈老子思想对教师的作用

谈老子思想对教师的作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谈老子思想对师德的建设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读懂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关键词:老子思想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老子的<道德经>短短几千字,内涵甚为丰富,其中他的上善人格的优秀品质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困境,笔者认为老子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令我茅塞顿开,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学习后对其中的道理只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感谢张剑伟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我知道《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
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
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老子认为,教育应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
他说:“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法自然”就是按照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去教育人。
这种教育观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表现为“无为而教”。
他认为,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内圣外王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
所谓“内圣”,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的人;“外王”,指的是能够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人。
这种教育目标强调德才兼备,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又注重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4. 教育的和谐性老子强调教育的和谐性,认为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知识与道德、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平衡。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实际谈谈道家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道家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探讨道家思想对于培养良好师德的作用和意义。
1. 道德修养与师德建设道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高尚。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理念,帮助教师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促进师德的发展。
2. 谦逊与谦和的态度道家思想倡导谦逊与谦和的态度,强调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以谦逊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同事,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乐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谦逊与谦和的态度,教师能够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无为而治的原则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即以自然之道为师,让事物按照其本性自然发展。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以这一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成长机会。
教师应当尽可能不干预学生的自主发展过程,而是以鼓励、引导的方式推动他们的成长。
4. 包容与公平的态度道家思想主张包容与公平,尊重差异,追求和谐统一。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并给予公平的对待和评价。
教师的包容与公平态度能够建立公正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5. 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道家思想提倡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强调在实践中修炼自己。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持续研究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是教师实现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道家思想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道德修养、谦逊与谦和的态度、无为而治的原则、包容与公平的态度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等方面,都能够给予教师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运用道家思想,培养良好师德,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学习《道德经》有感

学习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学习《道德经》有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德育缺失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越来越明显的问题。
加强德育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人格及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继续推动社会发展所必须的。
老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子的道德思想非常丰富,其中很多内容,对于加强教师队伍道德水平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次课堂的学习,我的感受非常深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德经》的核心内容便是研究如何深化一个人的道德修为,其中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仍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次的学习,尤其是通过老师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讲解,让我深深感悟,这部作品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我受益很多,很受启发。
首先,“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启发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既要善于思考,总结经验规律,又要灵活掌握和运用工作方法。
《道德经》其中有一句讲到,“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最简单的一句,也是最复杂的一句,更是最为核心的一句,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作为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充分尊重每名学生个性和特长,在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
教学实践中,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先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爱好、特长和性格,在充分掌握情况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分智力因素的差异,作为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掌握。
因此,作为老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教学怎么提升、如何提升,梳理出最适合的规律,逐步认识教学规律,掌握提升教育质量的特点和规律。
其次,就是要遵循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因材施教,是一条很传统的教育原则,同时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堪称博大、深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
老子的诸多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旧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是其思想大厦中的重要方面,它散见在《老子》一书的若干篇章之中,探究老子独具特色的德育思想对于现代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老子处在春秋战国这个变动剧烈的历史时期,其德育思想也相应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老子德育思想体系博大深邃,涉及到多个方面,文章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一)"尊道贵德"的德育精神在培育人的问题上,老子推崇"道"而反对"智",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
如果把这种作为自然客观规律的"道"反映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上来就形成了"德"。
他在《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就把"道"和"德"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要想"尊道"必须"贵德",强调了"德"的重要地位。
在第五十一章中又旗帜鲜明地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说"道"使万物得以生成,"德"使万物得以蓄养,物质使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
这里把"德"与"道"相提并论,使之成为仅次于"道"之后的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独特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德育缺失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越来越明显的问题。
加强德育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人格及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继续推动社会发展所必须的。
而老聃哲学的核心内容便是研究如何深化一个人的道德修为,其中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仍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回顾老子德育的经典理论入手,分析现代教育中德育缺失的原因及老子的道德观对于解决现代教育中德育缺失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一、老子道德观中的精髓
老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子的道德思想非常丰富,包括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柔弱不争、谦虚谨慎、上善若水、勤俭行事等。
这些思想几千年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正因为老子对道德的描述,站在了最高的全逻辑的基点上,所以它对人类道德的观点,直到今天还是最充分、最正确、最全面、最具有前瞻性,从而也最有资格适合并充当全人类未来智慧主义大时代的(伦理)道德”。
其中老子行善积德的主张,对于道德水平呈现下滑趋势的当今社会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选择最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道德缺失问题的一些重要思想进行分析。
(一)尊重道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因此,万事万物都尊崇道而重视德。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正是其具备帮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的玄远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真正有大德的人不自恃有德,如果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德,实质上就是无德;人要顺应自然、不做作,才符合道,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德”,反之,则是“失德”。
尊重道德是老子人生追求中的最高境界。
老子“尊道贵德”的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不仅深刻解读、剖析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的现象、矛
盾、发展趋势、规律,而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原则和方法,从而指导无数后人按照正确的道德标准去做人和办事。
(二)倡导质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是老子质朴的语言风格观。
真话不需要加以装饰,加以装饰的话不值得相信。
不仅是语言需要质朴,生活更是如此。
“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认为,穷奢极欲、狂欢作乐只不过是一种癫狂迷乱,是一种授之于外物的不自然状态。
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应该保持清淡、宁静,远离外界的诱惑。
这一点,对于当今社会上的诸如送礼、公款吃喝等浮华、浪费的不良风气而言,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三)知足常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的这一思想乍一看非常消极,但实际上辩证地应用是有益处的,对于当今社会中物欲得不到满足的人而言,这是一条最充满智慧的建议。
二、现代德育的缺失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道德是社会的根基,是区别人与畜生的特征之一。
缺乏道德,会令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畜生无异,甚至不如畜生。
因此,德育成了教育的核心,甚至应该放在三好生评判标准的“智育”之前。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接受的知识再多、智商再高也无济于事,甚至会走向危害社会的道路。
利用高智商瞒天过海运毒贩毒、制造并销售有害于人民身体健康的假药、伪劣食品牟取暴利、制作盗号木马盗取别人账户里的钱等诸多危害社会的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智慧应该受到道德的监督,否则智囊就会变成“潘多拉的魔盒”。
德育缺失会带来严重后果。
如与舍友发生矛盾就用锤子将其砸死,或在水中投毒置人于死地,向父母要不到钱就辱骂、殴打父母,在飞机上与人有摩擦便大打出手逼得飞机返航等。
导致道德缺失的原因很多,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这一阶段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
俗话说“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正是道出了这一阶段对人的德行的重要性。
《三字经》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德行不好,是后天的耳濡目染让人性中产生了善与恶的差异。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往不讲原则。
而孩提时代家人的娇生惯养,会导致孩子形成诸如自私自利、为所欲为、脾气暴躁等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就德育而言,后期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是在前期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强化。
三、加强当今道德建设的对策
从道德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在构建一个道德的社会,培养有道德的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着意于宏观的、整个社会道德生态和文明水平的涵育,意在建设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一个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着力于培养公民的个人美德,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
针对德育形成的原因,要解决德育缺失这一问题,建议从以下各方面入手。
(一)从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家庭教育的方式会影响青少年未来成功与否。
德育不仅要靠学校教育,家长应该积极与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也不能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
很多家庭从孩子两三岁起便注重德育教育,例如每天留出一段时间给他们读《三字经》《道德经》等经典书籍。
等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之后,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并受益终身。
这些教育方式值得倡导,也应该引起那些忽视孩子德育教育、或简单地将德育教育交给学校的家长们的注意。
(二)加强学校教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阅
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与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
学校应该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如果学校只是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是有缺陷的。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德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师德”。
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学生长期在师德的熏陶下,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有利于其形成良好品性。
(三)社会给予个体足够的关怀
个人品行的发展除了父母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社会的关怀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和学校是个人品行成型的关键期接触最多的两个环境,但即使一个人在上学期间也总是离不开社会,正式踏入社会之后,社会对个人品行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例如,如果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在进入社会后,如果他得到的不是社会的关怀和帮助,而是冷漠、歧视,遇到谁都对他冷嘲热讽,那么他很可能难以找回自信,重新做人,甚至自暴自弃、仇视社会,做出一些更加过激、更有损于其品行的事情。
“人恒过,而后能改”,我们不能因为某人曾经误入歧途便抛弃他。
“泰山不拒灰尘以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以就其深。
”毛主席说过:“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
”社会各界应该本着“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的正确观念对品行不端者加以引导,让那些迷失在道德之路上的人尽快回归社会大家庭。
四、结语
老子关于道德修为的哲学主张包含了深刻而富有启示意义的思想,对我们建设当今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则不足以为道。
”。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弘扬优秀思想,做一个上士“勤而行之”,不要让熠熠生辉的古代智慧精华蒙上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