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2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课件(52张)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第12课【基础巩固】1.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

“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B.教皇控制下的神权专制国家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新君主国”是指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

2.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君主无权侵占别人的财产。

该主张(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理想愿望B.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D.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答案】D【解析】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主张“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故D项正确;资产阶级主张民主,而博丹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该主张的实施效果,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重商主义思想,排除C项。

3.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

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要求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

上述举措(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答案】C【解析】“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有利于国家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形成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

4.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纷纷建立其辖区的官方教会。

这说明宗教改革( )A.实现了民众宗教信仰的自由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纷纷建立其辖区的官方教会”说明宗教改革扩大了世俗贵族的权力,故B项正确。

5.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的势力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C.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D.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答案】B【解析】《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体现出王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1.背景(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2)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3)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确立:195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内容: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特别提醒】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4.实施(1)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已经解放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纳文慕仁、锡林郭勒、察哈尔等5个盟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这是全国第一个相当于省级的民族自治区。

(2)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一大批州、县级的民族自治地方。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纠正“左”的错误,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制轨道。

(5)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最新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

最新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

新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册教学计划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他们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还有不足。

因此,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最新部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册教材,共设计了6个单元,18课,外加一个活动课。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讲解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通过中西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学习。

了解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进而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中西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其法律与教化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自古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

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成立。

历代政府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关税和个人所得税两部分。

赋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

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权逐步建立了各项税收政策,在中国古代体现为赋役制度的逐步完善,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第5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第6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第8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9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1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4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六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活动课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必备知识基础练1.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但丁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

这反映了()A.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B.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C.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D.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2.马丁·路德把拉丁文编写的基督教典籍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被德文这一共同语言重新联系在一起。

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B.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3.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

这一观点( )A.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B.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C.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D.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4.《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以法国大革命为分界线,将法国的民族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并指出不同于路易十六统治下的法国,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路易十六限制了法国的民族主义B.《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法国的建立C.法国大革命期间民众革命热情高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

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只有“全体一致”联合国才能采取实际措施B.霸权主义是阻挠联合国行使职能的障碍C.联合国安理会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D.联合国与国联一样都是大国操纵的工具6.某中国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是不现实的。

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使其进步。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 本选必)《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第五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 20 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活动课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13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13课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资料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正式开始):管理机构:典客、典属国。

2.汉朝(1)管理机构:大鸿胪。

(2)边疆措施(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①北部匈奴:西汉初和亲;汉武帝三次攻打取胜;东汉窦宪出击。

②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西域都护。

③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知识点二:隋至元明清时期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1)结束国家分裂局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

(3)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4)三次派人去流求。

2.元朝(1)“行汉法”。

(2)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差别对待政策。

(3)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明朝(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2)边疆措施①北部:修长城、设军镇、开放马市、册封、卫所制度。

②西藏(此地区为乌思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

4.清朝(1)管理机构:理藩院。

(2)边疆措施①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③册封。

④设(青海、西藏)办事大臣。

⑤改土归流(元明清民国实行土司制度;明清实行改土归流)。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2.西汉:已打通陆海(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两个通道---引申:97年,东汉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东汉: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4.隋唐(1)与西域商路畅通。

(2)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3)与外国间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5.宋朝: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转趋发达(开辟由明州到日本、朝鲜半岛航路;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

6.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中西文化交流典型事例: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畏兀儿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公开课】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公开课】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通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

本课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4专题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本课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原因、过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1、已学知识分析:学生经过以往政治、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同周围各民族学生的接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外交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思维特点分析:高二学生反应灵敏,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可以借助具体思维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并由此出现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此时期的学生对国家的时事政策如外交等已经有所关注,极个别学生把它当做兴趣进行研究,这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教学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意义;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课前对视频纪实资料及其他史料的研究,学生能够归纳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学生会深刻直观的感受外交的光辉历程,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成就。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民族问题和国家外交政策,培养他们具有人文关怀的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分析、评价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智慧。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背后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理性看待我国在民族和外交领域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6.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是如何和谐共处的?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我国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件 4.13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新教材同步课件)(共15张PPT)

课件 4.13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新教材同步课件)(共15张PPT)

应用探究
我国各族相互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制度保证是(A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 C.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
知识海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制轨道。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 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 肉关系。
知识海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5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 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 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 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3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与方针: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并提出了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与政策:
第一,允许蒙、回、藏等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有自己管理自己事物之权。
第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在省县政 府委员中应有他们的位置。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知识海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 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 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1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作业】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1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作业】

(十二)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促使其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

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B.说明教会的束缚已经完全被打破C.民族语言的使用不利于国家认同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D[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德文,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逐渐结合,体现了该时期民族意识的兴起和发展,故D项正确;《圣经》大量刊行,说明民众宗教信仰并未被弱化,故排除A项;宗教改革后,教会的束缚并未完全被打破,故B项错误;民族语言的使用有利于国家认同,故C项错误。

]2.“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

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B.《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C.《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D[路易十六是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且后来拿破仑也称帝了,故A项错误;《民法典》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人权宣言》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说明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获得发展,故选D项。

]3.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A.王权演变的历史进程B.教会权力演变进程C.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过程A[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片:中世纪欧洲教权高于王权,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王权地位不断上升,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王权力量走向衰落,故选A项。

]4.格劳秀斯认为:“在人所独具的特性中有一种要求社交的强烈愿望,亦即要求过社会生活的愿望——这并不是指任何一种生活,而是指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4.12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劳动、贸易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并且成为了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谋求国家和民族共同团结、发展的命运,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这一民族政策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曾历经波折,但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需要进行内政的调整,外交上也着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为了维护刚刚取得的独立,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领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成果丰硕,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世纪之交,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十八大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修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修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课件

复兴之路上的国家关系
现代中国的外交方针演变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坚定地站 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 的“一条线”的战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积极参与国际社会
1
新中国成立到 50年代末
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4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
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 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的地位,扩
族区域自治制度,巩 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 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
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
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发展和繁荣;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的权利得以实现;也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治理、巩固边防等方面的 贡献,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中历史课件选修一第四单元
部编版
壹 复兴之路上的民族关系 贰 复兴之路上的国家关系 叁 本课小结
复兴之路上的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自治的特点
特点一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分为三级,自治区为省 一级、自治州为地级、自治县பைடு நூலகம்县一级
特点二
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 南等地
民族地域分布的特征和因素
分布因素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地域分 布格局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来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 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适合中国 国情,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 民族问题的论述
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2)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2)
【知识拓展】国际联盟的诞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世界上 第一个一般性的国际组织,国联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但另一方 面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沦为了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 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最终走向了世界大战。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了解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
了解近代西方民 国家的过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族国家的形成情 2.了解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
2.维也纳体系。 1815 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
建立 起 以 大 国 协 调 、 欧 洲 均 势 为 特 征 的 国 际 关 系 体 系 , 即 _维__也__纳__体__系___ 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
作用 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 ___反__人__类__罪_,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战后,战胜国建立了 __凡__尔__赛__—__华__盛__顿__体__系__,成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是,国际联盟 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 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 __全__体__一__致__”原则,使之难 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中国积极推动建立 上海合作组织 ,签署《东南亚友好 合作条约》,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 治理主要平台。
⑥中国还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了金砖国家机制, 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3)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丰富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保持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转; 充分挖掘中欧合作潜力,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发展。 ③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 做 周边国家 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④以“真、实、亲、诚”为原则,形成中国与 非洲国家 休 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③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到 1956 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 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 交关系。
2.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世纪 60 年代,中国在与一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 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2)1964 年,中国与 法国 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 关系的突破。 (3)自 1970 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 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 格为大使级。 (4)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 联合国 的一切合法权 利。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改革开放以后 ①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对外交 政策作出重大战略性调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 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
②外交成就:1978 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9 年,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 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 关系正常化。
【特别提醒】1971 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 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 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5)1972 年, 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 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到 1976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 111 个。
(2)外交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 10 个人民民主国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 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 交高潮。 ②1954 年 6 月,中国倡导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国际关 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特别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为根 本出发点,其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也 标志着中国外交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
特别提醒】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 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 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4.实施 (1)1947 年 5 月 1 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已经解放的内蒙 古呼伦贝尔、兴安、纳文慕仁、锡林郭勒、察哈尔等 5 个盟成 立内蒙古自治区。这是全国 第一个 相当于省级的民族自治区。 (2)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 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一大批州、县级 的民族自治地方。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纠正“左”的错误, 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 展。
(4)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 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制轨道。
(5)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目标,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 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丰富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知识梳理 随堂演练
情境探究 课时作业
一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 多民族 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 分离的关系。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 格局。 (2)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几 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3)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 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
二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三大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国际形势和中国 所处内外环境,确立了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 一边倒 ”三大外交方针。 【特别提醒】“一边倒”的实质及意义,1实质:中国人民 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 的原则。 2意义:“一边倒”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 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和提高中国的国际 地位。
2.确立:1952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实施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法律。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 确立为一项 基本国策 和基本政治制度。
3.内容: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 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依法行使规定的 自治权 。
(2)世纪之交 ①世纪之交,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 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②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③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 部分,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 正式成立。
④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 行有关职责,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