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
鲁迅《在酒楼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酒楼上鲁迅“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吧。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
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
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
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
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
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
——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
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
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
……”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正在今天,刚在我到这一石居来之前,也就做了一件无聊事,然而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
我先前的东边的邻居叫长富,是一个船户。
他有一个女儿叫阿顺,你那时到我家里来,也许见过的,但你一定没有留心,因为那时她还小。
后来她也长得并不好看,不过是平常的瘦瘦的瓜子脸,黄脸皮;独有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
她很能干,十多岁没了母亲,招呼两个小弟妹都靠她,又得服侍父亲,事事都周到;也经济,家计倒渐渐的稳当起来了。
《在酒楼上》原文阅读
《在酒楼上》原文阅读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
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
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
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
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
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
——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
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
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方的雪粉一般,在屋里,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在鲁迅的作品中,《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此,你是怎么样认识这么一位人物的?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在酒楼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在酒楼上》的写作背景“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
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
从《在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望。
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太不足为训了。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在酒楼上》的叙事解读
《在酒楼上》的叙事解读沈从文的《在酒楼上》是一首描写留守农村乡亲发怒的诗歌。
整个诗歌中,作者用一种十分诙谐的、充满释义的叙事方式描述了乡亲们的情绪,并抒发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与不满。
围绕着这个话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作者叙事手法及诗歌中隐含的意象作出深入研究,从而加深对该诗作的理解。
首先要分析的是作者叙事的手法。
从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采用了一种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乡亲们的无助的状态。
诗中的“山下火”比喻的是乡亲们的痛苦情绪:他们受制于家乡的困境,感到无助与怨恨,然而他们又无法改变这种状况。
此外,作者以“黄沙无情”来比喻家乡的干旱,暗示着当地基本补给无法被供应,反映出乡亲们生活状况的更加艰苦。
另一方面,作者还刻画出乡亲们感情上的状态。
诗歌中,乡亲们因为无法摆脱家乡的困境而发怒,作者以“豆腐砰砰”描绘出乡亲们把豆腐扔到地上的场景,但又透露出乡亲们的内心平静与坚忍,表明他们不会气馁,而是坚守真理,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变家乡的状况。
此外,“一夜满床春”中的“一夜”暗示的是乡亲们受压迫的时间的长度,“满床春”则指出乡亲们有信心实现家乡的蜕变,他们希望将家园变成一片绿洲,籍此实现自由自在,安享幸福生活。
再有,从隐含的意象上来讲,该诗实际上是一首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
“酒楼上”象征着家乡,它没有了“烟柱炊烟”,也没有了“醉客唱起悲歌”,这实际上就是对家乡当时的萧条局面的最为形象的描绘。
此外,“豆腐砰砰”暗示乡亲们的无助与反抗,而“一夜满床春”则表现了乡亲们重塑家乡的美好愿望。
总之,沈从文的《在酒楼上》以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抒发了乡亲们要改变家乡落后状况的强烈愿望,充满象征意义的语言、敏锐细致的比喻也使其诗作更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发人深思的力量。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是鲁迅的作品,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当中。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我”回乡后来到昔日常去的小酒楼一石居时,与旧同窗吕纬甫偶遇,听他讲诉人生悲惨境遇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酒楼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读后感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
《在酒楼上》读后感简介《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
作品以一个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在酒楼上发生的故事,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处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反思和触动。
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文章中,鲁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在故事中,主人公老黄和一群各色人等在酒楼上相遇并相互交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读者可以感受到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描写,像是老黄那憔悴的面容、酿酒的手艺、沉默寡言的性格等等,将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和社会底层的艰难生活,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时刻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这种真实感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表达手法的巧妙运用在《在酒楼上》这篇文章中,鲁迅运用了许多巧妙的表达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更能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
首先是时间的巧妙运用。
故事发生在夜晚的酒楼上,寒芒四溢,正是人们享受美食和愉快的时刻。
然而,却通过对主人公老黄的描写,将这种表面的快乐与内心的苦闷相对比,使读者反思其中的隐喻。
其次是对话和心理描写的巧妙结合。
通过各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他们内心的独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揭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加深了读者对故事的理解,还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在酒楼上》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底层的痛苦。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画,读者不禁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入地体验到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这让我不禁反思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甚至愈演愈烈。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鲁迅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是鲁迅的作品,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当中。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鲁迅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主要讲述了一个“我”回乡后来到昔日常去的小酒楼一石居时,与旧同窗吕纬甫偶遇,听他讲诉人生悲惨境遇的故事。
虽然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但是却发人深思,给人以震撼。
鲁迅在该文中一方面极力批判知识分子改革的不彻底,另一方面又努力讴歌诚和爱。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曾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是却因为屡遭挫折而变得一蹶不振,不再激进,变得顺从。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
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
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十分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充满着自责。
他说:“……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甚至颇为尖刻地讽刺自己:“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在酒楼上》原文】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
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
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
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
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的后窗却换嵌了璃。
“一斤绍酒。
——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望楼下的废园。
这园大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
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
鲁迅在酒楼上阅读答案
鲁迅《在酒楼上》阅读答案在酒楼上鲁迅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飘舞起来了。
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从前有一家很生疏的小酒楼。
我于是马上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远眺楼下的废园。
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生气而且高傲,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
我看着废园,慢慢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伴侣了。
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转变,但一见也就熟悉,独有行动却变得非常迂缓,很不像当年灵敏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我就邀他同坐,但他好像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
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
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莲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经常观察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兴奋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
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最终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
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
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洁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深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名师讲题】鲁迅《在酒楼上》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酒楼上鲁迅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
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
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
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
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
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
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莲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
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
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
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
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一斤绍酒。
——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
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略带些哀愁,然而很舒服的呷一口酒。
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
约略料他走完了楼梯的时候,我便害怕似的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
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
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
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
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最新《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在酒楼上原文赏析
在酒楼上原文赏析引言《在酒楼上》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篇小说,被誉为豫湘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描绘了一个细腻感人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袁思甜的心理变化和心灵历程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纠结和对爱情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对《在酒楼上》的赏析,探讨故事的主题、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文学经典。
主题探讨《在酒楼上》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人物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探索上。
通过袁思甜的心理变化和对爱情的追求,作者传达了一种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的意义。
通过主人公与草民的互动和亲密接触,作者也表达了对普通人生活的温暖和关怀。
人物形象塑造袁思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学生。
作者通过对袁思甜心灵的描写,深刻刻画了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善良的女孩形象。
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爱情保持着美好的憧憬。
草民则是一位贩卖小酒的市井老人,他与袁思甜的相遇和互动,使得他的形象也越发鲜活而丰满。
草民是一个善良而真实的角色,他给予袁思甜的教诲和陪伴,让袁思甜逐渐明白了爱情和生活的真谛。
情节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紧凑而有趣。
故事以袁思甜在酒楼上为背景展开。
一开始,袁思甜对待酒楼这个陌生环境持有抗拒和排斥的态度。
但随着与草民的接触,她开始感受到了酒楼的独特魅力。
草民给袁思甜讲述了许多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激起了袁思甜对生活的向往。
在酒楼上的日子里,袁思甜逐渐成熟,并通过与草民的交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
文学技巧运用作者在《在酒楼上》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技巧,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作者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笔墨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变化。
其次,作者运用对话和对话内的描写,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手法,使得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
结论《在酒楼上》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通过对情感和人性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启发思考。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鲁迅《在酒楼上》解读《在酒楼上》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4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后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在酒楼上》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篇1【鲁迅《在酒楼上》原文】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
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
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
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
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
——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
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
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鲁迅《在酒楼上》
1、结合鲁迅的时代背景、创作个性,理解 鲁迅《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作品分析) 了解鲁迅的生平、小说创作概况。 2、《在酒楼上》的主题是什么?小说为什 么要取这个名字为题?小说塑造了怎样的艺 术形象? 3、如何理解《在酒楼上》这部小说中的 “鲁迅气氛”? 4、鲁迅小说的题材、主题与艺术成就。
1909年9月~1910年7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 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兼日本教员铃 木圭寿的植物学翻译 1910年9月,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兼监学,教博 物学(动物、植物、矿物等内容) 1911年11月左右,接受王金发委任,但任浙 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1912年2月中旬,离绍兴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
1912年2月中旬,到南京任职,每月三十元,5 月初北上,开始长达14年的北平生活。 1912年5月,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 1912年8月21日,被任命为佥(qian)事,8月26 日,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5年9月1日,被教育部指派为通俗教育研究会 小说股主任,1916年2月辞职 1916年2月18日,被任命为“全国专门以上学校 成绩展览会干事”
作 品 详 析
小说主题
通过主人公吕纬甫的自述,反映从辛亥革命
甫不甘于此却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
作 品 详 析
吕纬甫做的两件事
观点一:为了寻找旧日理想之梦的痕迹? 观点二:体现对逝去的生命和已在的生 命深情的眷恋?浓浓的人情味?
关于苍蝇的比喻
吕纬甫也曾敏捷精悍、热心改革,但经过太 多挫折,发现年轻时的梦想无一实现,因而对一 切都敷衍马虎。作者在吕纬甫身上寄寓了同情和 批判的双重情感态度。 岂止吕纬甫个人,整个中国,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闹腾过了十多年,民主、科学仍遥不可 见,与之前相比,本质上毫无不同,也是绕一个 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在酒楼上鲁迅先生原文阅读
鲁迅:《在酒楼上》“我先前并不知道她曾经为了一朵剪绒花挨打,但因为母亲一说起,便也记得了荞麦粉的事,意外的勤快起来了。
我先在太原城里搜求了一遍,都没有;一直到济南……”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技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一直到了济南,”他向窗外看了一回,转身喝干一杯酒,又吸几口烟,接着说。
“我才买到剪绒花。
我也不知道使她挨打的是不是这一种,总之是绒做的罢了。
我也不知道她喜欢深色还是浅色,就买了一朵大红的,一朵粉红的,都带到这里来。
“就是今天午后,我一吃完饭,便去看长富,我为此特地耽搁了一天。
他的家倒还在,只是看去很有些晦气色了,但这恐怕不过是我自己的感觉。
他的儿子和第二个女儿——阿昭,都站在门口,大了。
阿昭长得全不像她姊姊,简直像一个鬼,但是看见我走向她家,便飞奔的逃进屋里去。
我就问那小子,知道长富不在家。
‘你的大姊呢?’他立刻瞪起眼睛,连声问我寻她什么事,而且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我支吾着退走了,我现在是敷敷衍衍……“你不知道,我可是比先前更怕去访人了。
因为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又何必明知故犯的去使人暗暗地不快呢?然而这回的差使是不能不办妥的,所以想了一想,终于回到就在斜对门的柴店里。
店主的母亲,老发奶奶,倒也还在,而且也还认识我,居然将我邀进店里坐去了。
我们寒暄几句之后,我就说明了回到S城和寻长富的缘故。
不料她叹息说:‘可惜顺姑没有福气戴这剪绒花了。
’”“她于是详细的告诉我,说是‘大约从去年春天以来,她就见得黄瘦,后来忽而常常下泪了,问她缘故又不说;有时还整夜的哭,哭得长富也忍不住生气,骂她年纪大了,发了疯。
可是一到秋初,起先不过小伤风,终于躺倒了,从此就起不来。
直到咽气的前几天,才肯对长富说,她早就像她母亲一样,不时的吐红和流夜汗。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优选篇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优选篇鲁迅在酒楼上赏析 1《在酒楼上》主要讲述了一个“我”回乡后来到昔日常去的小酒楼一石居时,与旧同窗吕纬甫偶遇,听他讲诉人生悲惨境遇的故事。
虽然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但是却发人深思,给人以震撼。
鲁迅在该文中一方面极力批判知识分子改革的不彻底,另一方面又努力讴歌诚和爱。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曾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是却因为屡遭挫折而变得一蹶不振,不再激进,变得顺从。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
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
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十分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充满着自责。
他说:“。
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甚至颇为尖刻地讽刺自己:“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__,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__。
”他说的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酒楼上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3.认识小说中社会现实,探讨小说主题。
一、了解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五要素:1、典型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推动情节的发展。
(背过)2、生动的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3、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和尾声4、典型人物所反映的主题:(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
②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表达方式: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6、情感与效果:一般从作者所持的态度和结构、技巧等所取得的效果来总结。
如:⑴小说常用的开头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二、鲁迅及其作品介绍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
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另有代表作中篇《阿Q正传》。
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
另有文化论著等。
《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呐喊》:《狂人日记》《明天》《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兄弟》《离婚》三、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速读文章,复述故事。
2.文章分为四部分:(一)(1--7)回乡无聊去酒店。
(二)(8--21)巧遇朋友吕纬甫。
(三)(22--48)听友叙说三件事。
(四)(49)与友分别奔东西。
3、探究:(1)过去的吕纬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品中怎样表现?(2)现在的吕纬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品中怎样表现?(3)未来呢?•年轻时的吕纬甫是个受过先进思想熏陶的教员,是个思想启蒙者。
为了反对旧思想,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他曾经到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曾经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与别人打起来,可见那时的他为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是多么的努力,甚至于激进。
那时,正值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高潮期,社会趋势如此,加上吕纬甫是一个教员,又年轻,更能接受新的思想,理念,能够无怨无悔、充满激情地为新思想奋斗。
年轻时的吕纬甫是不惧的,内心是充实的,热情如火,生命的意义非凡。
•当时间推移,社会趋势改变,吕纬甫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当“我”再次在酒楼上见到他时,当年“敏捷精悍”的他现在已经“格外迂缓”,脸也“衰”了,精神沉静、颓唐,眼睛也失了神采。
他又说任何事都是无聊的,自己也是模模糊糊,敷敷衍衍,随随便便,“麻木的多了”。
更甚者,他现在还是一个教员,然而教的却是诗经古辞,《女儿经》之类的他以前深恶痛绝的东西。
他“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吕纬甫由一个激进的思想启蒙者退化成了现在这个麻木的浑浑噩噩的人。
吕纬甫看不到希望,无法再坚持下去,为了生存,他选择了放弃,而没有坚守下去,这不可不谓可悲。
•至于未来,吕纬甫的表态是:“以后?——我不知道。
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未来让吕纬甫很是迷惘.四、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1.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人物的外貌体现了吕纬甫的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含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也”说明同样的乱蓬蓬却有不同的原因。
过去是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积极进取、参与变革的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现在则是模模糊糊、敷敷衍衍,可看出百无聊赖、人生失意的消极颓唐。
•反映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含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1)“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8)•动作描写。
对比手法。
•作用:现在“迂缓”,以前“敏捷精悍”,外在动作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人物内心的颓废。
引人思考:让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即作品主题。
•(2)“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17)•(3)“他一手擎着烟卷,一支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19)•细节描写。
•作用:写出了人物行动迟缓,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似乎往事不堪回首。
与以前的活泼、充满生气全然不同。
3、分析人物语言第19段第26段第40段第47段•他说的很坦诚,却也很痛心。
他显然是不满于这样的人生的,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然而他又不得不像蜂子或苍蝇似的盘旋回来。
正是由于他的头脑很清醒,对于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这就更加深了他心灵的痛楚。
•自嘲中含有一种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荒唐可笑)•第26段•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内心软弱•第40段•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由一个激进者退化为一个落荒着•第47段•对现实人生的失意让其内心充满失望,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4.吕纬甫回乡做了哪两件事情?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答:(1)一是为给小弟迁坟;二是给邻居女孩顺姑送两朵剪绒花。
(2)表现出他具有浓浓的人情味以及对生命的眷顾之情。
五、吕纬甫形象总结与写作手法•吕纬甫早年是一个敏捷精悍、热衷改革、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但是现实改变了他,为了养家糊口,他变成了一个精神呆滞、恍恍惚惚、敷衍了事、随波逐流、妥协屈服、丧失自我的沉沦者。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且为人诚恳实在的人。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我们依次看到的是热血的吕纬甫,无聊的吕纬甫,迷惘的吕纬甫。
•这篇小说主要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侧面描写,如作品中通过“我”的视角写吕纬甫,以及环境烘托等手法。
•六、思考:1、造成吕纬甫人生失意、理想幻灭的原因固然与小知识分子自身性格软弱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是什么?•还有社会原因。
造成吕纬甫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
他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
2、小说主题:•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落潮后不久为背景,表现了吕纬甫由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转而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
作者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索。
作者既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做了严肃的针砭。
3、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①2段“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作用: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正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
作品中的环境整体有些阴暗压抑。
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环境。
②第4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作用: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吗!③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作用: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