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酒楼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9年9月~1910年7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 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兼日本教员铃 木圭寿的植物学翻译 1910年9月,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兼监学,教博 物学(动物、植物、矿物等内容) 1911年11月左右,接受王金发委任,但任浙 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1912年2月中旬,离绍兴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
3、杂文创作: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 《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等等。 4、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呐喊》: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
说14篇。1923年8月初版原收15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 1930年1 月第13次印刷时,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 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1、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 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 命运的探讨。
一、农民:《阿Q正传》、《祝福》、《风波》 二、知识分子:《孔乙己》、《故乡》、《在 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平常爱读美满的团圆,或惊奇的冒险,或英雄伟绩的,谁也不会愿意 读《呐喊》。那里面有的只是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 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然而鲁迅先生告诉我 们,偏是这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张定璜,《鲁迅先生》,1925年
《彷徨》: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短
篇小说11篇。鲁迅先生自己说,《彷徨》中的小说“技术虽然比先 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故事新编》: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
作的小说8篇。对神话、传说及历史“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古为今用,针砭流俗,讽刺世事。
作 品 详 析
“我”与吕纬甫
“我”是一个“漂泊者”,仍然怀着年青 时的梦想,还在追寻,因此依然四处奔波,但 他却苦于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吕纬甫在现实的逼压下,已不再做梦,回 到了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大地的“坚 守者”。他关注的、所能做的,都是家族、邻 里生活中琐细的,却是不能不做的小事情,而 且不可避免的,还要作出许多妥协。
1、少年时代(1881-1897) 2、南京学堂时期(1898-1902) 3、留日时代(1902-1909) 4、家乡教书(1909-1912) 5、官吏时代(1912-1926) 6、上海十年(1927-1936)
1881年9月25日生,小名阿张,本名寿樟,初字
豫山,后改字豫才。父周凤仪,母鲁瑞。
1924年5月21日,介入女师大风潮 1924年5月25日,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居 1925年3月11日,首次与许广平通信. 1925年8月14日,被免除教育部佥事职务 1925年9月23日-1926年5月31日,任中国大学讲师 1925年11月5日,被教育部加派为清室善后委员会 助理员 1926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复职令” 1926年3月,被政府通缉,5月2日结束避难回家 1926年7月28日接受厦大聘书,8月26日启程赴厦
1902-1904年,东京弘文学院普通江南班 1904年4月30日,弘文学院结业 1904—1906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3月6日申请退学,15日获准 6月,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学校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之间,奉母命回国完婚,在家停留四天 1907年夏,筹办新生杂志、 同周作人翻译域外小 说集 1909年8月归国
1912年2月中旬,到南京任职,每月三十元,5 月初北上,开始长达14年的北平生活。 1912年5月,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 1912年8月21日,被任命为佥(qian)事,8月26 日,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5年9月1日,被教育部指派为通俗教育研究会 小说股主任,1916年2月辞职 1916年2月18日,被任命为“全国专门以上学校 成绩展览会干事”
作 品 详 析
正如钱理群在《最富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一文中所分析的:
他(指吕纬甫)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获 得了普通人生活中固有的浓浓的人情味,但 却仍然不能摆脱“旧日的梦”的蛊惑,为自
己“绕了一点小圈子”又“飞回来了”而感
到内疚。这是一个双向的困惑产生的双向审 视:对于无所归宿的“漂泊者”的“我”,
吕纬甫叙述中表露出来的对于生命的眷恋之
作 品 详 析
吕纬甫的自责
吕纬甫不同于“铁屋子”里长睡未醒的 国人,他现在的颓废是觉醒后的“逆转”和退却, 这就使得他的“躬行先前所憎恶、反对的一切” 比别人有着更大更深的苦痛和折磨,因此表现为 对自己生命的漠视、虚掷、不负责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吕纬甫从肉体到精神的溃败,已暗示 “逆转”后的知识分子的没落和毁灭。
1931年1月20日,全家避难花园庄旅店至2月28日 1932年1月29日,因战争爆发全家搬到内山书店 1932年夏秋之交,在寓所会见陈庚 1933年4月11日,迁入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 新村九号,这是鲁迅最后的一处寓所 1934年11月30日,在内山书店同萧红、萧军会晤 1936年5月15日病发,31日经美国肺病专家托马 斯·邓恩诊断为晚期肺结核
1926年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教小说史与文学 史纲要 1926年11月11日,收到中山大学聘书 1927年1月16日,去广州。 1927年2月10日,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 辞职 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去上海,10月3日抵达 1927年10月8日,与许广平定居景云里
1927年12月18日,接受蔡元培之聘为国民政府大 学院第一批特约撰述员,1931年12月被裁撤 1928年6月20日,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创刊 1929年9月27日晨,海婴出生 1930年1月1日,与冯雪峰合编《萌芽》创刊 1930年2月15日,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30年3月19日,遭通缉避内山书店 1930年5月7日,应邀与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会见 1930年5月12日,搬到北四川路公寓
作 品 详 析
小说主题
通过主人公吕纬甫的自述,反映从辛亥革命
1936年6月入院治疗,6月15
日,与巴金等78人联名发表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8月5日夜写《答徐懋庸并关 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10月18日夜病势急变,19日
晨五时25分逝世。
鲁迅的创作
1、小说: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2、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年,共23篇) 散文集《朝花夕拾》(共10篇)。
学 习 要 点
1、结合鲁迅的时代背景、创作个性,理解 鲁迅《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作品分析) 了解鲁迅的生平、小说创作概况。 2、《在酒楼上》的主题是什么?小说为什 么要取这个名字为题?小说塑造了怎样的艺 术形象? 3、如何理解《在酒楼上》这部小说中的 “鲁迅气氛”? 4、鲁迅小说的题材、主题与艺术成就。
甫不甘于此却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
作 品 详 析
吕纬甫做的两件事
观点一:为了寻找旧日理想之梦的痕迹? 观点二:体现对逝去的生命和已在的生 命深情的眷恋?浓浓的人情味?
关于苍蝇的比喻
吕纬甫也曾敏捷精悍、热心改革,但经过太 多挫折,发现年轻时的梦想无一实现,因而对一 切都敷衍马虎。作者在吕纬甫身上寄寓了同情和 批判的双重情感态度。 岂止吕纬甫个人,整个中国,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闹腾过了十多年,民主、科学仍遥不可 见,与之前相比,本质上毫无不同,也是绕一个 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1、“看/被看” 《示众》
“吃/被吃”的情节模式
《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 《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
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 《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
小说写于1924年2月16日,收入《彷徨》集中。 1924年的思想界正处于“五四退潮期”,各种保 守和反动势力猖獗,新文化势力分化,“新青年 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人们还是会那样” (鲁迅《自选集· 自序》)。这位清醒的“中国文 化的守夜人” 一时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前景,不得 不面对“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现实,于是有 了精神上的“寂寞”、“彷徨”之感,正如他在 《题〈彷徨〉》诗中所写的:“寂寞新文苑,平 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文章结尾
“我”从吕纬甫退却后的悲剧中清醒地看到 了此路不通,因而更坚定了前行的决心,尽管 “我”仍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仍看不清前路 而苦闷彷徨。
作 品 详 析
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使吕纬甫从荷 戟战斗走向颓废虚无?
小说中出现的这些人物:吕纬甫的堂兄、母 亲、长富、阿顺、阿顺未婚夫、老发奶奶、长庚、 阿顺弟弟、阿昭、三个学生的家长„„ 他们或是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脊背,也麻木了 神经的劳苦群众;或是只关心维护既得利益,视 社会改革为仇寇的有闲或统治阶级;或是终日无 所事事,游手好闲,欺压贫弱,损人利己以为生 的各式寄生虫„„他们对变革,或做漠然看客, 或做臭硬绊脚石,或当歪嘴和尚,唯独没有理解, 没有共鸣,更没有切实可依的加油和助推。这是 一个死寂的“铁屋子”。
1892年2月,入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
1897年离开。
1893年9月7日,祖父科场案发。 1894年冬,父亲突然吐血,家道开始衰落。 1896年10月12日,父亲病逝。
1898年4月27日,投考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月15日,投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 12月18日,参加会稽县考,名列三 1899年1月,参加府考,名列七 1901年4月9日,祖父获释。本年阅读严复译《天 演论》,又购读日本加藤红之的《物竞论》 1902年1月27日,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并获 得留学资格 1902年 3月24日,赴日留学
作 品 详 析
而读者读这篇作品,却会因自己处境的不同而
引起不同的反响: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坚守
者”,你可能会为吕纬甫的自我谴责感到震撼; 如果你是个“漂泊者”,小说中“我”的“客
子”感就会引起你的共鸣,你也可能对吕纬甫
陈述中掩饰不住的普通人生活中的人情味、生 命的眷念感顿生某种羡慕之情。读者可以按照 自己的个人的体验来感受这篇小说,可以有不 同的解释,这样,读者也就参与到小说的二重 声音的驳难之中。鲁迅将一个大的想象空间、 言说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是一个开放的文本: 这也是鲁迅小说的魅力所在。
1917年8月9日,钱玄同来访,为《新青年》约稿 1918年4月2日,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 1919年11月,鲁迅买下北京八道湾11号,接来全 家人同住。 1920年2月-1926年8月,被北京大学聘为讲师,讲 授《中国小说史》、文艺理论 1923年7月,与周作人失和。7月26日,鲁迅就许 羡苏的介绍,到砖塔胡同看房子,8月2日迁居。 1923年7月,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讲师
情,不能不使他为之动心动容;而面对还在 做梦的“我”,“坚守者”吕纬甫却看清了
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无聊”的这一面,而自
惭形秽。
作 品 详 析
这在某一程度上,是表达了鲁迅(及同类知
识分子)的内在矛盾的:作为现实的选择与 存在,鲁迅无疑是个“漂泊者”,他也为自
己的无所归宿而感到痛苦,因此,他在心灵
的深处是怀有对大地的“坚守者”的向往的, 但他又警惕着这样的“坚守”可能产生新的 精神危机:这又是一个鲁迅式的往返质疑, 因此,小说中的“我”与“吕纬甫”确实都 有鲁迅的身影。但他自己是站在“我与”吕 纬甫”之外的。
作 品 详 析
开头的描写
一种懒散、凄清的气氛,以及随之蔓延而 来的驱不去的刻骨铭心的飘泊感。
吕纬甫的出场
沉静、颓唐,忽而显出的射人的光,吕纬甫
既有懒散、平庸的一面,还有光彩的一面。——
就如同在废园里还有株斗雪的老梅。废园里的 “赫赫之火”,“傲慢”、“愤怒”、“蔑视”
与吕纬甫眼里射出的光芒是相通的。显现了吕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