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第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解决方法:通过讨论、举例和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逐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
(2)准确把握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典故。
-难点解释:成语、典故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困难。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成语、典故的来源和意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练习,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第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第一课《阿长与山海经》。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了解鲁迅童年时期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之情;2.文学鉴赏: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文章结构,体会鲁迅的文学艺术;3.语文素养:学习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本文,教育学生关爱身边的人,珍惜亲情和友情。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学。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理解普遍较好,他们能够抓住鲁迅对阿长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怀念。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成功引起了他们对文本的兴趣。这一点让我觉得欣慰,也证明了这个导入方法的有效性。
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鲁迅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讲授过程中,虽然我尽力通过举例和对比来解释,但显然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比如使用多媒体资源,或者设计更具互动性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鲁迅的文学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阿长和作者鲁迅的形象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品味语言诙谐而富有情趣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深感情,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的良好品质;感受长妈妈的人品美。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时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善于挖掘深刻的主题,以此警示人。
【学法引导】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出本文的教学。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研读关于《三海经》一节,然后揣摩迁移,进行拓展训练。
引导讨论如何看待长妈妈的缺点。
指导品味语言及引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范读、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前根据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参考本单元“单元提示”,事先拟出有针对性的阅读提纲,在教师指导下组织研讨,解决重点问题。
学会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通过鲁迅分析鲁迅缅怀思念长妈妈这样一个没有名字又令人厌恶的保姆,看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现象发现长妈妈的闪光点的,体会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观察的重要意义。
养成观察、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文章,就会有不同的疑点。
启发同学明确各自的疑点后,引导同学比较、发现那些最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和思考价值的疑点,组织同学研讨、攻关。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鲁迅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选自《朝花夕拾》的。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共有十篇,里面记录的都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包括回忆他的亲友,同学和老师,其中有一篇回忆他的保姆长妈妈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2.案例细节描写,探讨阿长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掌握生字词,概括文章主题及结构;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领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及历史背景;通过细腻的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具体涉及以下几部分:1.《山海经》简介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阿长的性格特点及对作者的影响;3.文章的情感线索及表达技巧;4.探讨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和成长主题。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效果还不错。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深度,使其与课文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像阿长这样的人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情感态度把握:探讨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态度,理解其中包含的尊重、怀念、愧疚等多重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作者鲁迅的生平简介,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
2.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3.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阿长所表达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阿长这一人物,展现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这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篇章,也是我们认识鲁迅文学思想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片段。这些片段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阿长的形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文化意识: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语言表达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阿长与〈山海经〉》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首先,对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学生们一开始很难把握。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批判与尊重并存的矛盾态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传统文化既好奇又难以理解的情况?”比如,大家对《山海经》这样的古籍可能既感兴趣又感到困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奥秘。
2.教学难点
-对鲁迅笔下阿长形象的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描绘既充满关爱,又带有讽刺,学生需理解这种复杂情感;
-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要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如何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举例解释:
-对阿长形象的理解:学生需区分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讽刺,如阿长对《山海经》的执着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无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围绕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于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鲁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阿长形象的双重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9 《阿长与〈山海经〉》》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9 《阿长与〈山海经〉》》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经历,以及阿长热心为鲁迅寻找并购买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的故事。
通过回忆阿长的善良、热情、朴实和迷信等特点,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本文以记叙文的形式,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内涵,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山海经》)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难点: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理解文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要充分备课,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教学工具:准备PPT、黑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3.课外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海经》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山海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但其身上有着人性的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抵达人性的另一张境界。
要求学生熟读精思,注重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以及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学情分析:在此阶段,学生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经验、兴趣和情绪是影响其注意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第一单元也有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为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一些知识储备,也为老师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文常,认识课后生字词并且能熟读全文。
2.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4.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的情感四、重难点:重点: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体会作者对阿长复杂的情感五、教学法:教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六、教具:PPT七、课时安排:3课时八、教学过程:课时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一)引入:(1min)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蛇的故事(二)说了又说——作者:(5min)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地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野草》、《坟》(三)我会认读——生字词:(10min)搁(gē)置掷(zhì)脐(qí)憎恶(zēng wù)菩(pú)萨竹竿烦琐土匪(fěi)辫子胸脯(pú)疮(chuāng)疤诘(jié)问寡(guǎ)哀悼(dào)茉(mò)莉书斋(zhāi)霹雳(pī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补)骇(hài)破胆掳(lǔ)去惶(huáng)急画舫(fǎng)絮(xù)说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感到很奇怪(四) 解题:(5min)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一个女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完成。
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
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在文化理解方面,可简要介绍《山海经》的内容及影响,引导学生关注鲁迅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2.教学难点
-鲁迅散文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种风格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具体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词汇的准确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成语、俗语可能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运用。
-文化背景的拓展:学生对《山海经》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举例解释:
-在讲解鲁迅散文的文学风格时,可以对比其他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体会鲁迅散文的独特之处。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共同提炼阿长的特点。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鲁迅作品,这个方法还是挺有效的,学生们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一段与鲁迅有关的视频,或者让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鲁迅故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能是因为鲁迅的文学风格较为独特,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放慢阅读速度,对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成语、俗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4.理解并领会《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鲁迅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对学生们今天的学习进行了简要回顾,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讨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关爱他人,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阿长的描写,以及通过阿长所展现出的《山海经》的神秘色彩,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鲁迅通过阿长表达的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
-语言特色感受:体会鲁迅独特的文学语言,如讽刺、幽默、抒情等手法,以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举例:课文中“阿长喜欢给我讲《山海经》的故事,但我更喜欢她讲的那些民间的、荒诞不经的故事”,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阿长的性格特点和对《山海经》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阿长的形象特点以及鲁迅对《山海经》的引用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山海经》相关的文化现象或人物形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笔法,描写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阿长形象,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鲁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阿长形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并学习那些像阿长一样的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但他们对于文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以及文章的内涵。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或许应该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讲解写作手法时,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剖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体验: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举例:
-通过分析文中“阿长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总是那么好奇,那么渴望了解”等句子,理解阿长的好学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 1一、识字预*展示:1、认识生字骇hài人听闻掳lǔ掠震悚sǒng 惶huáng急jí疮chuāng 疤bā 诘jié问渴kě慕mù疏shū懒lǎn 霹pī雳lì 孤gū孀shuāng鼹yn鼠sh2、解释词语(1)谋死:谋杀。
(2)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3)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4)惶急:恐惧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羡慕。
(6)惧惮:惧怕。
惮,害怕。
(7)诘问:追问,责问。
(8)烦琐之至:繁杂琐碎到了极点。
之,到。
至,极点。
(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骇,震惊,惊吓。
(10)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
名,说出。
(11)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
3、词义辨析“和蔼”与“和睦”都含有“和气”的意思。
“和蔼”着重于性情温和,态度亲切;带有庄重的意味,又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
“和睦”强调相处得好,不闹矛盾,不争执;使用范围比较广。
二、整体感悟:速读课文,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作者回忆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断,重点叙述长妈妈关心自己的爱好、寻购赠送《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虽无文化却十分善良、朴实、尽心尽责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三、梳理文章表达思路:说出文章组材线索或顺序(结构方式),梳理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1、线索:文章以作者童年时期跟长妈妈相处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也可以说以作者童年时期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憎恶—讨厌—不耐烦—敬意—敬意淡薄—新的敬意—怀念)以对隐鼠之死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中间插叙其他材料。
2、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说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
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保姆,又是一个生活不幸却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她是谁呢?她就是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倾注一片深情描写的长妈妈。
下面,请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真切地了解一下这位可亲可敬的人吧。
二、预习交流1.了解作者。
2.了解《山海经》。
3.掌握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1.读完课文,为阿长填写履历表。
【明确】(追问)通过以上履历表,可以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明确】"长妈妈"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是"我"的保姆。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文章记叙了长妈妈哪些事?其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1)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略写);(2)对"我"管束很严,喜欢"告状"(略写);(3)睡觉时摆成"大"字(特写);(4)元旦有古怪的仪式(有详有略);(5)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略写);(6)讲"长毛"的故事(详写);(7)为"我"买回《山海经》(详写)。
四、精读课文1.文中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生活习惯: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性格特点: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2.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元旦道恭喜、吃福橘;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进去;饭粒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最好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万不可钻过去……可以看出她的真诚和善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体会阿长的性格特点。
2. 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3.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体会阿长的性格特点。
2. 难点: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朝花夕拾》的简介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2. 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人。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阿长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阿长”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习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人教版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案设计:《阿长与〈山海经〉》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背景、作者鲁迅及其作品风格。
o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句式,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o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其艺术特色。
2.技能培养:o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o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o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多角度分析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o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学会感恩与宽容。
o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短视频,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了解鲁迅的哪些作品?这些作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看看鲁迅是如何回忆他的保姆阿长的。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5分钟)•自主阅读:学生分组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注意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如阿长的性格特点、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变化等。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重要词汇与句式: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如“切切察察”、“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等,提问:“这些词汇和句式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在表达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023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
2023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一.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平凡的人物,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表现其人品美。
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挖掘深刻的主题。
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阅读课文,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哪些材料是详写,哪些材料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一)导入新课可由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1.认真默读课文,看__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2.从__的题目看,__可分哪几部分?(可对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看出作者对阿长抒发了怎样的怀念之情?4.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阅读要求:1.读书前仔细阅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及教师提供的“阅读提纲”,抓住__写作的重点;2.阅读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点出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扫除阅读障碍。
4.默读时将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句子标记出来,然后在旁边作批注。
(三)课外作业要求课外再次阅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复述阿长的故事。
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回顾作者。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5、学习__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情感与价值观:6、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优质教案
10 阿长与《山海经》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9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分析、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师: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不错,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回顾已学的课文让学生有熟悉感,能快速进入情境;进而简单介绍阿长对作者的重要影响,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解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文章题目,从这个文章题目中,你会获得哪些关于文章内容的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生思考后,师指名回答)预设获得的信息:(1)中心人物是阿长;(2)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疑问:阿长,从名字看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山海经》是一本古书,这两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师:让我们带着这些信息和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2.积累生字词。
学习课文具体内容之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
建议:(1)易错生字词可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全班学生集中订正;(2)可结合《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完成订正改错,全班集中学习并积累。
3.点评情感态度。
(1)本文饱含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文中含有许多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对文中阿长的言行进行点评。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
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
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了解阿长得性格特点,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建立朴素的阶级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结合的写法。
2. 感悟本文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 阅读领悟法,互动研讨法。
授课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美女蛇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呢?美女蛇的故事惊险,有趣,生动。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的有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有关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深厚感情。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人性美。
4.教学重点:透过平和含蓄的语言,深刻隽永的意蕴。
5.教学难点:通过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长妈妈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
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
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预习交流
1、走近鲁迅及《朝花夕拾》
2、关于《山海经》有
3、4个同学提出
3、关于字词
4、简单的课文内容感知(集中2个问题)学贵质疑,在预习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提出许多问题,我整理了一下,有两个最典型的问题:第一个是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正如很多同学所述“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这类问题提的很有深度,抓住了的要点、把握住了的主旨。
第二类是有关题目的,正如部分同学所述“本文主要写的是阿长,但题目为
什么是《阿长与山海经》,能不能改成阿长?”这类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说明这些同学对的内容有整合的过程,是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人。
三、探讨问题
1.请同学们浏览后,把预习中勾画的表现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语交流一下。
(预习稿)
预设:厌烦敬恨敬念
2、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最初为什么那样讨厌阿长呢?(从文中找到相应句段分析)
预设:讨厌他行为举止。
讨厌他约束我,爱告状。
讨厌他睡相不好,挤我
(在学生谈到睡相时,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摆”字。
)
预设:(1)这个字太形象了,体态与“大”字形似,形似到如同摆出来一样,如同精心设计的一样,突出阿长的睡相极像“大”字。
评价:看来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运用把握得很好。
(2)阿长虽不是故意摆成“大”字,但在儿时鲁迅眼里却认为它是故意的,所以用“摆”也更突出鲁迅对阿长的讨厌。
3.阿长粗俗的行为举止,让人难以忍受的睡相,以及严格的约束令鲁迅讨厌,那么让鲁迅感到麻烦的又有哪些事呢?为什么?
预设:元旦要说阿妈恭喜并吃福橘。
追问:说句恭喜的话,吃点福橘,也不错呀,为什么感到麻烦?
预设:这是孩子不想做的,所以感到麻烦,在孩子美滋滋的想着怎样花压岁钱时,阿长讲起了规矩,实在不合时宜,自然令人厌烦。
追问:令鲁迅感到麻烦的只有这样的规矩吗?
引导学生读书,发现让鲁迅感到麻烦的还有阿长教导的许多别的道理
4.这样让人讨厌、麻烦的阿长怎么又让鲁迅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预设: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那严肃认真的样子那伟大的神力,能让大炮放不出来,那用处还了得,着实让儿时的鲁迅觉得她深不可测,从此就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5.那又是什么原因使空前的敬意一下子跌入深谷,转为憎恨的?
预设:介绍“谋死”隐鼠的事。
理解“谋死”的表达效果。
即谋杀,蓄意杀害,这更能突出对阿长的憎恶之情。
6.正当鲁迅哀悼隐鼠,准备给它复仇时,是什么事又让鲁迅产生了新的敬意呢?
因为阿长买来了《山海经》。
通过和三天前教师赠给大家一本《山海经》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产生敬意的原因。
《山海经》的内容吸引着鲁迅,《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著作,里面有稀奇古怪的图画,神奇的传说,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特别渴望得到的又得不到的东西,一旦得到对她的震撼是很大的。
有怎样的震撼?学生读25段,这里写出了鲁迅如获至宝的喜悦之情,对阿长达到感激不尽的地步。
她不计较我平日对他的态度,默默地把我的事记在心上,不怕路程的遥远,不怕别人的奚落,义无反顾地为我买来《山海经》。
怎能抑制住心中的感动呢?
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印象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
总之,《山海经》凝聚着长妈妈对鲁迅的无私的爱。
7.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解答第2个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1、先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取全班质疑,其他同学答疑
3、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出来,留待探究。
4、老师提出疑问:从题目“阿长与《山海经》”中,理解“阿长”和“《山海经》”的元素组合,有什么寓意。
能否改成“长妈妈与《山海经》”,和“我的保姆阿长”正如部分同学所述“本文主要写的是阿长,但题目为什么是《阿长与山海经》,能不能改成阿长?
预设:山海经凝聚着长妈妈对鲁迅的无私的爱,想到阿长就想到山海经,想到山海经就想到阿长,这就是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原因。
山海经是作者感情转变的关键,买山海经一事,是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
这样的题目可以使重要的事件突出出来
四、评价人物
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阿长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
用我从文中“一件事”或者“几句话”看出阿长是一个的人
预设:例句略
阿长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阿长是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阿长是个爱护孩子的人。
他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吗?
由讲长毛的故事可以看出它是个愚昧、无知的人。
由切切喳喳可以看出她是个粗俗的人。
由规矩道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迷信的人。
他是个愚昧中有真率,粗犷中有细心的人。
五、小结
通过故事理解写法。
公元前5世纪,希腊大画家宙克西斯接受了一项为海伦王后画像的任务,海伦王后是一个貌若天仙的女性,宙克西斯为了把她画得更美一些,就让国王下令集中全城所有的美女,然后又从中挑选出五个最美的姑娘,最后画家又把这五位美女各自最美的部分集中到画像上,这样海伦王后的画像就完成了。
虽然画像十分漂亮,但是人们却不知道画像上的人是谁,因为它不是真正的海伦王后,而是一个美丽的眼睛、美丽的鼻子、美丽的嘴巴、美丽的眉毛的集合。
明确:
画画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鲁迅先生深知此理,所以他用写实的笔法展现了他儿时保姆阿长的形象。
阿长是个大好人,但决不是个完美无缺的人,这就是鲁迅笔下真实的阿长,活灵活现有个性的阿长,虽不光彩照人,但却让人倍感亲切自然。
所以,我们在写时,不要像给海伦王后画像那样,刻意美化一个人,而要遵循自然、真实的原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六、结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时间关系,还有许多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课下我们可以同学间共同探讨,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解决,更欢迎同学们与老师联系。
出示问题:
1.长妈妈做的都是普通的小事,为什么说是神力呢?
明确:是以儿时的眼光来写的,儿童往往用一种很夸张的口吻说话。
2.为什么要介绍叔祖这个人?
明确:为了交待最初是怎样接近书籍的,与阿长形成对比,更突出阿长对我的关心。
3.长妈妈是怎样买到这四本书的?
明确:不写阿长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教学反思:设计为两个核心问题--“阿长是个------的人及本文主要:“写的是阿长,但题目为什么是《阿长与山海经》,能不能改成阿长?”;“我对阿长的最终态度(情感)是----------”。
这样在两个问题的研讨中,所有的细枝末节都融汇在其中,可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总之,教改之路甚远,吾将上下求索,迤逦而坚韧的行走。
范红杰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
1.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2.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3.人教版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4.有关阿长与《山海经》课件
5.《阿长与山海经》课件
6.阿长与山海经课件
7.阿长与山海经的课件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的课件9.阿长与山海经试题
1 .阿长与山海经的课件【推荐】。